Ⅰ 二戰是如何爆發的英法兩國為什麼要向德國宣戰
1939年9月1日,納粹德國入侵波蘭。作為波蘭盟友的英國、法國在9月3日向德國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在納粹德國入侵波蘭之前,曾先後吞並了奧地利與捷克斯洛伐克。作為當時歐洲最強大的英國和法國都表示了默認,可為什麼當德國入侵波蘭的時候,兩個國家就突然變臉了呢?
原來在最初期,英法兩國並不反對德國向東部適當擴張。甚至在1938年的慕尼黑會議上,英、法還強行將捷克斯洛伐克所屬的蘇台德地區割讓給德國。可是納粹德國的野心卻不斷擴張。1939年3月,德國吞並了整個捷克斯洛伐克。此舉讓英國和法國的忍耐達到了極點。於是他們就將最後通牒的機會押到了波蘭身上,只要德國入侵波蘭,兩國便立即向德國宣戰。結果到了1939年9月,終於出現了本文最開始的那一幕。
英法兩國向德國宣戰的目的主要有兩個:一是履行他們維護波蘭獨立的承諾,以維護自己作為大國的尊嚴;二是消滅一個有潛在威脅的對手。
Ⅱ 英法兩國為什麼會向德國宣戰
英國政府將一份正式照會遞交給德國外交部長里賓特洛甫,要求德國政府停止對波蘭的一切侵略行動,並立即從波蘭領土上撤出其軍隊,否則,英王陛下政府將毫不猶豫地履行自己對波蘭所承擔的義務。同日晚上22時,法國也向德國遞交了一份措詞完全相同的照會。
此後,為了尋求與德國談判,兩國外長和英國駐德大使又連連表示,此照會並非最後通牒,而只是一種警告。他們之所以如此,無非是想逃脫自己對正在受到納粹德國野蠻侵略的波蘭所承擔的義務。
在政府面臨垮台的巨大壓力下,英國政府於9月3日上午9時才向德國發出最後通牒,表示如果德國政府在上午11時以前不能做出令人滿意的答復,兩國即從該時起處於戰爭狀態。
在英國連拖帶拉的情況下,至9月3日中午,法國政府才十分不情願地向德國發出最後通牒,最後通牒的期限是當天下午17時。
德國拒絕接受英法的最後通牒,於是已成騎虎之勢的英法兩國分別於9月3日上午11時和下午17時向德國宣戰。同日,印度、澳大利亞和紐西蘭也向德國宣戰。
英國首都倫敦
Ⅲ 英法兩國為何對德國宣戰
德國大舉入侵波蘭7個小時後,英法統治者不想如何解救波蘭,而是仍然打算同德國作交易。法國外長喬治•博內這時打電話給法國駐羅馬大使弗朗索瓦•龐賽,要他轉告齊亞諾,法國政府歡迎墨索里尼在前一天向英法政府提出的如下建議:邀請希特勒於1939年9月5日來舉行一次會談,以便「審查已經成為當前紛爭根源的凡爾賽和約的一些條款」。英國也同意會談,只是堅持德國軍隊必須立即撤出波蘭。
9月1日晚上9時,英國政府才將一份正式照會遞交給德國外交部長里賓特洛甫,要求德國政府停止對波蘭的一切侵略行動,並立即從波蘭領土上撤出其軍隊,否則,英王陛下政府將毫不猶豫地履行自己對波蘭所承擔的義務。同日晚上10時,法國也向德國遞交了一份措詞完全相同的照會。
此後,為了尋求與德國談判,兩國外長和英國駐德大使又連連表示,此照會並非最後通牒,而只是一種警告。它們之所以如此,無非是想逃脫自己對正在受到納粹德國野蠻侵略的波蘭所承擔的義務。
在政府面臨垮台的巨大壓力下,英國政府於9月3日上午9時才向德國發出最後通牒,表示如果德國政府在上午11時以前不能作出令人滿意的答復,兩國即從該時起處於戰爭狀態。
在英國連拖帶拉的情況下,到9月3日中午,法國政府才十分不情願地向德國發出最後通牒,最後通牒的期限是這天下午5時。
德國拒絕接受英法的最後通牒,於是已成騎虎之勢的英法兩國分別於9月3日上午11時和下午5時向德國宣戰。同日,印度、澳大利亞和紐西蘭也同德國宣戰。
英法對德宣戰使戰爭突破了亞歐兩大洲的界限。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戰已出現了東西兩個戰場,並且戰爭進一步蔓延之勢已不可遏止。
Ⅳ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為什麼英法被迫對德宣戰
1939年9月1日,德軍以大兵力,採用閃電戰術,對波蘭發動突然襲擊.9月3日英法為了履行保護波蘭獨立的諾言,被迫對德宣戰,實際上宣而不戰,既未派一兵一卒援助波蘭,也未在西線發動攻勢.
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國突然出動58個師,2800輛坦克,2000架飛機和6000門大炮,向波蘭發起「閃電式進攻」。9月3日,英法被迫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法西斯德國對波蘭的侵略戰爭,是希特勒稱霸世界的戰爭總計劃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波蘭位於歐洲東部,東接蘇聯,西臨德國,南界捷克斯洛伐克,北瀕波羅的海,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波蘭是當時英法在歐洲諸盟國中軍事上最強大的一個國家。德國如果佔領波蘭,不僅能獲得大量的軍事經濟資源,而且還能大大改善自己的戰略地位;既可以消除進攻英法的後顧之憂,還可以建立襲擊蘇聯的基地。因此,德國在吞並奧地利和捷克後,下一步侵略的目標就定在波蘭。
從1938年10月起,德國向波蘭接二連三地提出領土要求,要波蘭交出「波蘭走廊」和但澤,並將在「波蘭走廊」建築公路、鐵路的權利也轉讓給德國。這些要求遭到波蘭政府的嚴辭拒絕,於是德國決定用武力迫使波蘭就範。德軍侵波戰爭的計劃代號為「白色方案」,其戰略企圖是:利用快速兵團和優勢航空兵,實施突然襲擊,一舉滅亡波蘭。波蘭戰役,是法西斯德國「閃電戰」在戰爭中的首次應用。
1939年8月31日晚,一支身穿波蘭軍裝的德國黨衛軍,冒充波軍,襲擊了德國邊境的格萊維茨電台,在廣播里用波蘭語辱罵德國,並丟下幾具身穿波蘭軍服、實際上是德國囚犯的屍體。接著,全德各電台都廣播了「德國遭到了波蘭突然襲擊」的消息。9月1日拂曉,德國便大舉入侵波蘭。
波蘭與英法兩國曾訂有盟約,德波戰爭爆發後,9月3日,英法政府對德宣戰,並表示要履行保護波蘭獨立的諾言。但實際上英法政府宣而不戰,沒有認真援助波蘭。波蘭當局對德軍的突然襲擊缺乏准備,倉促應戰,結果在德軍的進攻下防線迅速瓦解。波蘭政府於9月16日逃往國外。
盡管波蘭政府臨陣脫逃,但波蘭人民還是與波蘭軍隊一起,跟德軍展開殊死戰斗。在華沙保衛戰中,華沙軍民堅持了二十多天的激戰,最後彈盡糧絕,華沙陷落。波蘭政府把本國的安全寄託在英法身上,沒有認真做好反侵略的准備,結果在危急時刻被英法出賣,成為帝國主義大國爭霸的犧牲品。
第二次世界大戰於1945年9月2日結束,歷時6年,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戰爭。
Ⅳ 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為什麼都是英法兩國聯合打德國呢
應該是英法兩國聯合被德國打,從歷史上不難看出在德國沒有崛起之時,英法兩國可以說持續了幾百年的戰爭,從歷史上看,英國與法國交手的那些年中基本是落下風的,英國作為了一個島國只能依靠防守如果沒有英格蘭海峽的掩護,以英國的國力不可能擊敗法國,英國真正崛起的是近代的大航海時期,英國依靠著龐大的艦隊幾乎稱霸整個大西洋,並且把殖民地擴展到了亞洲地區。
Ⅵ 二戰前期,英法等國為何對德國的侵略行為屢屢放縱
因為二戰前期英法等國不敢觸德國霉頭,對德國實行“綏靖政策”以圖苟且偷安,他們還妄想禍水東引讓蘇德打架,削弱蘇聯的實力,所以才屢屢放縱德國的侵略行為。
Ⅶ 二戰期間,英法等盟國為何會對德國的進攻毫無招架之力
英、法等盟國在戰前均無充分准備。法國認為德國打敗波蘭後,可能會繼續向東進攻蘇聯,即使要進攻法國,也要在四五年以後;英國則指望地面作戰由其盟國承擔,自己只負責海上封鎖和對德國進行戰略轟炸;荷、比、盧三國則抱有嚴守中立可免遭侵略的幻想。盟軍的作戰計劃直到1940年3月才確定。該計劃規定,如德國向比利時實施主要突擊,則以兩個法國集團軍和一個英國集團軍向比利時機動,在比利時軍隊的協助下,將德軍阻止在代爾河一線;如德軍向馬奇諾防線實施正面進攻,則以一個集團軍群堅守防禦,以另一個集團軍群進行增援,英國海軍從海上封鎖德國。
Ⅷ 二戰德國入侵波蘭,英國和法國為什麼要向德國開戰
因為當時波蘭是英法兩國的盟友,而且也是英法兩國在戰略防線上所能容忍的最前方,德國全面入侵波蘭表明德國已經間接的向英法發起挑釁,這迫使英法兩國不得不對德宣戰,這樣轟轟烈烈的二戰就在歐洲全面展開了
Ⅸ 二戰原來是這樣爆發的.英法兩國為什麼要向德國宣戰
1939年9月1日,納粹德國入侵波蘭。作為波蘭盟友的英國、法國在9月3日向德國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同時,在經歷了二戰後,英國和法國終於成功消滅了納粹德國這個有潛在威脅的對手,但東方卻出現了個更加威脅的對手:蘇聯。英法兩國在戰後實力大不如前,失去了從前的國際地位,最終只能無奈的淪為美國的窮親戚。
Ⅹ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 英國為何選擇跟德國開戰
當奧匈帝國的皇位繼承人斐迪南在一次訪問中被塞爾維亞人槍殺後,整個世界,忽然陷入到一種極為短暫的沉默中。
緊接著,德國率先打破了沉默,在它慫恿下,戰爭拉開序幕,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此爆發。
圖為薩拉熱窩事件
這場戰爭的爆發,很快讓那些參戰國自動劃分為兩個陣營。英國的選擇,倒是挺有意思的。英國王室跟德國王室之間,其實是有密切的血緣關系。而且在戰爭爆發以前,德國跟英國,還曾經讀過一段非常好的蜜月期。當時這個兩個國家,好得你儂我儂,恨不得穿同一條褲子。但在戰爭來臨的時候,英國卻毫不猶豫的選擇站在德國的相反面,對德國開戰,這又是為什麼呢?
很大程度上,這跟當時歐洲大陸的格局有很大關系。在一戰爆發以前,歐洲主要是以德國、法國、英國、俄國,這四個國家的說話最有分量。不過,俄國離因為得比較遠,再加上一戰時期的俄國,實力已經衰減了很多。所以,真正唱戲打鼓的,還是英國、德國、法國這三個國家。這三個國家的關系,更像是鬥地主。有時候是英國、德國聯手起來鬥法國。有時候是法國、英國連起手來斗德國。而這三個國家關系的轉換,主要取決於他們之間的利益沖突。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的那段日子裡,曾經過一段英國、德國聯手起來打壓法國的日子。那個時候是因為法國在不斷崛起,而英國不願意看到法國實力強大威脅到自己。所以,就跟德國聯起手來。更重要的一點在於,德國當時還沒有進行海外擴張搞殖民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一個真正原因,就在於這些國家因為爭奪殖民地時,無法更好的劃分而導致的。
但到了一戰爆發的時候,德國已經發展了很長一段時間的海外殖民地。而英國本身,就是一個殖民地大國。這是一個非常依賴殖民地給自己輸血的國家。德國進入到殖民地市場後,就等於跟英國產生了競爭關系。甚至,很有可能會直接搶奪英國的殖民地。
如果只是一個普通的小國家,英國倒也不放在心上。畢竟一戰時候的英國,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換句話說,只要英國原因,在大海上,他們可以肆無忌憚的橫著走。即使是海軍實力第二的美國,都跟英國有著一段非常大的差距。
可德國不一樣,德國的海軍雖然比不上英國。但德國的陸軍,卻是非常強大。當年普魯士王國的軍隊,把數量遠勝於自己的法國軍隊揍得嗷嗷叫。這在全體歐洲人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圖為普魯士時期德國軍隊
而且,德國不止陸軍強大,他們還非常有錢。一戰爆發之前的德國,經濟實力位於全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的水平。要知道,英國有那麼大片的海外殖民地,都沒能趕上德國。可想而知,這是一個怎樣的國家。如果再讓德國多佔一些殖民地,那英國人的日子,八成是沒法過了。而支撐德國這種經濟實力的,絕大一部分來自於他們的工業。英國雖然是以最先開始工業革命而聞名於世。但比起德國人以嚴謹鑄就的工業,又略有一些差距。
而正是這些原因,英國才選擇跟德國開戰。不過,英國也不傻。它知道光靠自己肯定玩不轉,更何況德國還拉了一大幫小兄弟。英國自然不能輸陣營,所以,他們把法國拉上,最後甚至拉上了美國、中國,一起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