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住在英國的朋友嗎我在Sainsburys買的這種豬肉煮過後怎麼那麼重的尿騷味怎麼才能去除這股
英國殺豬不放血,所以臭,做的時候一定要放姜,燉肉可以放薑片,炒肉可以放薑末,或者姜絲,實在不愛吃薑就做成薑蓉,過了油就吃不出來了。反正一定要放的,可以調節那個臭味。炒肉不用放八角了。
B. 西方人殺豬都不放血其後果可想而知豬肉很腥。那今天的問題就是怎麼去除豬肉的腥味
放涼水裡加一點料酒多泡泡就好了。
其實我覺得豬肉還好,牛肉才是血腥味很重。。
C. 電擊殺羊不放血嗎
不放血。
1、在歐洲,不論英國、法國還是德國,宰殺牲畜的辦法則是用電擊,並且不作放血處理。
2、他們認為羊含血更有營養。
D. 為何歐洲人宰殺牲畜時,他們不事先放血
要說歐洲殺畜生不放血的原因首先,我個人認為可能是習慣的問題。和當年橫掃歐亞大陸的蒙古西征軍有關。當年的蒙古軍隊攜帶了許多牛羊作為軍糧。他們在宰殺時就嚴格規定不得放血,說這樣可以更有效地利用牲畜身上的熱量和營養,從而保證每個官兵都能吃飽。
歐洲人看來,割斷血管、放凈鮮血是件“殘忍”的事,所以在屠宰時,他們一般會採用各種可以迅速致死的方法,如牛羊類大型牲畜一般首先用電將其擊暈,然後迅速屠宰,這樣它們就不會感覺到疼痛。馬、鹿等不經常食用的肉類動物必須有特別執照的屠宰師操作,但屠宰之前也必須先電暈。雞鴨等家禽類通常會採用二氧化碳等氣體使其窒息,或者在水池中通電讓它們暈倒,再用專門的切割機進行宰殺。
E. 豬肉那麼香,歐美人為什麼不愛吃
豬肉好吃,而且做法簡單!但是為什麼外國人的西式快餐豬肉那麼少呢?事實上從營養和健康角度來看,豬肉營養價值並不高。這是怎麼回事呢?下面跟著小編一起看看吧!
蛋白質含量偏低
瘦豬肉的蛋白質含量大約在15%左右,而雞肉、牛肉則能在20%以上。說白了,豬肉就是一種高脂肪、低蛋白的肉類,在所有肉類中幾乎墊底的存在,也難怪總是被嫌棄了。
在日常膳食中,豆製品和肉可以有一定量的等量替代,多食用了豆製品就可以相應減少肉的攝入,豆製品和肉加在一起,一天不超過五兩。不提倡一天吃五兩肉或者一天吃五兩豆製品,要混搭著吃才健康。
原來吃肉也有那麼多的講究,以後知道如何吃肉了吧!
F. 各個國家飲食有什麼特點和習俗
各國風俗習慣
中東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穆斯林都視未放血的動物為禁品,禁食豬肉、狗肉、貓肉,一般也禁食魚肉、馬肉、驢肉。多數的阿拉伯人不喜歡吃海參、螃蟹等食物,也不食無鱗魚。接待來訪穆斯林客人一定要安排清真席,特別要注意冷盆中不要出現豬肉,和他們不吃的其它一些食物。古蘭經規定,穆斯林在正式場合嚴禁飲用含酒精的一切飲料,但在公開場合各國對酒的忌諱程度是不同的。有的國家在餐桌上可以擺酒杯,酒杯里可以放礦泉水、桔子汁等飲料代替酒。有的國家自己不喝,但其他人飲用他不反感。但有的國家要求桌子上只能擺水杯,不能出現酒杯。有的不喝烈性酒,有的連啤酒也不能喝。這些對酒的忌諱程度是不一樣的,在接待不同國家的客人時要具體了解清楚。對完全不喝酒的人,如果有講話是不能祝酒的。
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每年有齋月,齋月是按回歷推算的。在齋月里日落之後、日出之前不能吃喝,所以來訪、出訪時都要盡量避開這個時期。虔誠的穆斯林每天都要面向聖城麥加方向祈禱5次,就是說有晨禮、有響禮、有脯禮(每天3點到5點)、有昏禮、宵禮。他們(穆斯林)都自帶小地毯,到了鍾點就朝麥加方向做禮拜。碰到這種情況應給予理解,不要新鮮好奇,看熱鬧、或笑話人家,要注意避開他們朝拜的方向。伊斯蘭國家規定星期五為休息日,一般要到清真寺做禮拜,如果正好碰到星期五要注意人家的這個習俗。注意安排時間讓人做禮拜。進入清真寺前要脫鞋,在參觀清真寺時一定要注意不要穿破損的襪子。
穆斯林一般都認為左手是臟的,忌諱用左手給人傳遞物品,特別是食物。在穆斯林家裡做客,主人有時用右手抓一些肉、米飯分給大家,這時不要拒絕、不能表現出為難的樣子,不願意接受。接受主人遞茶的時候,我們一般都認為用雙手接比較文明,但在穆斯林國家你要注意不要雙手接,要用右手接。給穆斯林遞東西時,千萬注意不要上左手。有些伊斯蘭國家,如伊朗、沙特,婦女外出時必須要穿恰兜,這是一種能將頭部及全身罩住的黑色長袍。現在象一些年輕的姑娘不太喜歡穿這種東西,因為它不方便,她們就穿man tong,這是一種類似風雨衣的寬松袍子。對於外國婦女雖然不強制一定要穿恰兜或man tong,但一定要戴黑色頭巾,這個頭巾一般都為黑色、白色、咖啡色,把整個頭發要包起來。如果穿連衣裙,必須要長袖的,不能穿緊身的,不能露出線條,而且要穿素色的。穿裙子的話,要穿深色的長筒襪,如果是淺色的,不能是透明的。另外女士不能與男士握手,如果說一時忘了把手伸出來了,那麼就勢把手變成致意的一種姿勢。
信仰印度教的國家(比如印度、尼泊爾等國)一些風俗習慣。信仰印度教的教徒奉牛為神,牛在大街小巷上走行,人車輛一定要避讓。在印度、尼泊爾很多人不吃牛肉,而且也忌諱用牛皮製成的皮鞋、皮帶。在尼泊爾黃牛被視為國獸,頸後帶駝峰的牛被視為神牛,受到尼泊爾人、特別是印度教徒的尊重。尼泊爾的法律規定,神牛和母黃牛受到法律保護,一律不得宰殺。一位印度的專家解釋了印度教禁牛的由來,他說:「牛的奶汁哺育了幼小的生命,牛耕地種出的糧食養育了人類,牛就象人類的母親一樣,所以我們非常敬牛。」
在信奉佛教的國家裡如緬甸、泰國等東南亞一帶,人們非常敬重僧侶。僧侶乘車、坐船,人們都要起立、讓位。家家戶戶都要奉齋,黎明時准備好飯菜,等待僧侶的光臨。男子一生至少要剃度一次,當過和尚才算成人,連王儲也不例外。僧侶和虔誠的佛教徒一般是素食者。另外他們非常注重頭部,忌諱別人提著物品從頭上掠過。長輩在座,晚輩不能高於他們的頭部。所以經常看到他們把姿勢壓得很低。小孩子頭部也不能隨便撫摸,有些中國人喜歡摸小孩的頭部,這是犯忌諱的。他們認為除了佛和僧長、或是父母能摸小孩的頭,算是祝福,別人摸了就不吉利會生病的。泰國人還比較忌諱蹺二郎腿,把腳底沖著他人,睡覺時頭不能朝西,因為日落西方象徵著死亡。
各國對數字還有一些忌諱,比如日本人忌諱4字,因為4字與死的讀音相似,意味著倒霉和不幸。在日常生活中禮品不送4件,劇場不用4號。
同一個手勢、動作,在不同的國家裡表示不同的意義,比如拇指和食指合成一個圈,其餘三個手指向上立起,在美國這表示OK,但在巴西,這是不文明的手勢。在中國,我們對某一件事、某一個人表示贊賞,我們會蹺起大拇指,真棒!但是在伊朗,這個手勢,這個動作是對人的一種侮辱,不能隨便使用,你想贊賞伊朗人不能抻大拇指。在我國一般搖頭表示不贊同,但在尼泊爾正相反,搖頭表示很高興、很贊同,他一晃腦袋你就知道他很高興。世界是很大的,風俗習慣是繁多的,要想同他們打交道,就要了解他們。我們中國人要對各國的風俗習慣有所了解,這樣才能很好地同他們打交道 世界各國飲食文化 2009-09-29 17:06 作者:andrewleeeeee 我說兩句(加入討論)
法國:食不厭精的藝術點擊圖片翻頁 法國人對菜餚的要求很高,講究選料嚴格,加工精細,花樣繁復,保持原味和合理營養。菜式崇尚精美,講究款式搭配、顏色組合,講究飲食環境與就餐氛圍,對「吃」的里里外外都追求美感和意境。法式鵝肝是與魚仔醬、松露齊名的世界三大美食珍品之一,是法國的傳統名菜,在歐美其他國家的菜譜上極為少見。鵝肝的精妙之處在於它入口即化、柔嫩細致、唇齒留香、餘味無窮的感覺,可以勾起人味蕾的無限慾望。此外,法國人十分喜愛吃乳酪,乳酪品種多樣。法式菜還比較講究吃半熟或生食,牛排、羊腿以半熟鮮嫩為特點,如取材於羊羔的名菜--法式紅酒小羊排,嫩滑鮮美。 法式菜餚重視調味,調味品種類多樣。擅長用酒來調味,什麼樣的菜選用什麼酒都有嚴格的規定,如清湯用葡萄酒、海鮮用白蘭地酒、甜品用各式甜酒或白蘭地等。配料中酒類和香料是兩大要素,無論是菜或點心,聞起來香味濃郁,品起來醇厚宜人。佳餚配美酒是法餐的特色。如果說法國人喝酒比喝水多,並不是玩笑話。 義大利:美味情繞Pasta點擊圖片翻頁 義大利美食與法國菜齊名,是當今西餐的主流。義大利的美食就像它的文化一樣高貴、典雅、味道獨特。 精美可口的義大利麵食、乳酪、火腿和葡萄酒是世界各國美食家追求的極致。義大利人善用米飯、面條做菜,而不是作為主食。在中國最有知名度的義大利美食就是匹薩和義大利面。匹薩薄薄的餅配上肉末、蔬菜經過烤箱一番烘烤,薄餅香和蔬菜香融為一體,光聞香味足以讓人垂涎三尺。義大利面更是有著千奇百怪的形狀:通心、螺旋、貝殼以及有餡的小包等。紅色面在面中混入紅甜椒或甜椒根;黃色面在面中混入番紅花蕊或南瓜;綠色面是混入菠菜,甚至還有堪稱最具視覺震撼的黑色面,所有的顏色皆來自自然食材,而不是色素。義大利面搭配千變萬化的沙司,再加上海鮮、牛肉、蔬菜,或者單純配上香料,使得麵食都可以有上百種口味。常見的一款義大利面中,橄欖油是不可或缺的美味因子,蔬果可以增加面的視覺美感,配上香濃的芝士或者濃湯,香味襲人,讓人忍不住叫好,這才是義大利美食的難忘滋味用書 西班牙:美味也濃烈點擊圖片翻頁 提起西班牙,那節奏明快、風格獨具的弗拉門科舞曲便在耳畔響起,風光旖旎的西班牙,東面及東南面瀕臨地中海,這得天獨厚的條件使得西班牙人酷愛各種海鮮食品。 西班牙盛產土豆、番茄、辣椒、橄欖。在西式餐點中,它的食品烹制從表面看起來也許沒有什麼明顯的特色,但西班牙美食匯集了西式南北菜餚的烹制方法,其菜餚品種繁多,口味獨特。有名的西班牙炸魷魚是用油酥面將菠菜、羊肉、奶酷做成的餡包起來,再放進烤箱烘烤,外焦里嫩,口味清香,是一種風味獨特的餐前下酒小菜。小蝦球用鮮蝦仁、洋蔥、鮮蛋黃、奶油、各式香料等打成餡,製成圓餅狀,在油中煎制而成,吃時佐以蒜蓉,口感清爽,是佐酒的美味佳餚。 說到主食,西班牙人最喜愛吃的就屬海鮮飯了。用鮮蝦、魷魚、雞肉、西班牙香腸,配上洋蔥、蒜蓉、番茄汁、藏紅花等燜制而成的海鮮飯清香四溢,色彩豐富。靠近鍋底的有一點焦,又脆又有嚼頭,像鍋巴,上面的香糯溫軟,加上海鮮的特有鮮味,堪稱西餐中一絕。而在夏季的餐桌上,以各種蔬菜及香料、碎冰打成的湯汁,用番茄汁再加以調和而成的湯汁、涼湯,是西班牙人最鍾愛的清涼湯品。除了這些用特殊方法烹制而成的特色佳餚外,水果、甜食也是西班牙人餐桌上不可缺少的食物,如蘋果卷、杏仁蛋糕等,花樣品種極多。 俄羅斯:汁濃味厚的慢餐點擊圖片翻頁 俄式菜餚在西餐中影響較大,沙皇俄國時代的上層人士非常崇拜法國,不僅以講法語為榮,而且飲食和烹飪技術也主要學習法國。但經過多年的演變,特別是俄國地帶,食物講究熱量高的品種,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烹調特色。俄國人喜食熱食,愛吃魚肉、肉末、雞蛋和蔬菜製成的小包子和肉餅等,各式小吃頗有盛名。 俄式菜餚口味較重,喜歡用油,製作方法較為簡單。口味以酸、甜、辣、咸為主,酸黃瓜、酸白菜往往是飯店或家庭餐桌上的必備食品。烹調方法以烤、熏腌為特色。俄羅斯廚師對每一道菜品都嚴格把關,精益求精,如果有哪一道菜缺少某種調料,寧可不賣也絕不擺上顧客的餐桌。 傳統的俄式西餐,從選材到製作工藝都應該可以達到「慢餐」的要求。而定期的歌舞伴宴,無論如何都會讓人放慢進餐的速度,味覺、視覺、聽覺的全方位享受,給「慢吞吞」找個絕好的理由。雖然俄式西餐口味與菜品上與法餐大相徑庭,但在用餐程序上的繁復程度上俄餐絕不比法餐遜色,客人到了這里不自覺地就放慢了速度。 德國:一絲不苟的美味點擊圖片翻頁 與烹飪技術舉世聞名的中國相比,德國的飲食不免人覺單調乏味,這同德國人呆板、拘泥的性格一樣不討人喜歡。但是清煮、白燉加烤制,在德國的高廚手中,也變化出百般花樣來。 一提到德國的地道菜式,香腸可謂是德國菜餚的代表作,不下百種的德國香腸吸引了世界各地美食家的目光。德國各個地區都以其特製的香腸自居,格丁根及雷根斯堡香腸自中世紀以來已享福盛名;而圖林根的紅腸和紐倫堡手指般的烤腸亦廣受歡迎。卡塞爾人則偏愛其家鄉的肝肉腸。咖喱腸是由柏林人所發明的,吃的時候將腸切成薄片,加上茄汁後再灑一層薄薄的咖喱粉,確實其味無窮。只要蘸上相配的芥醬,便可享受到每一種香腸的獨特風味。德國菜與現代快餐也有著不解之緣--現在風靡全球的快餐「漢堡包」,就是從德式的漢堡肉扒演變而成的。 吃香腸必有麵包與之相配,在麵包的生產方面德國也可稱得上是質量和數量的世界冠軍。在德國,麵包有用精粉做的,也有用黑麥、燕麥、精粉與雜糧摻加和在一起的混合面做的。德國每天出爐的芳香撲鼻的小麵包、角形小麵包、「8」字形烘餅和長麵包就有1200多種,此外,還有300多種其他不同種類的麵包。麵包是德國人一日三餐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主食。 英國:那些媽媽的味道 英國菜確實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Simple」(即簡單)。簡而言之,其製作方式只有兩種:放火烤箱烤,或者放火鍋里煮。口味上喜愛清淡、酥香,做菜時什麼調味品都不放,吃的時候再依個人愛好放些鹽、胡椒或芥茉、辣醬油之類。菜餚油少、清淡,選料注重海鮮及各式蔬菜,菜量要求少而精。烹調講究鮮嫩,口味清淡,連調味時也較少用酒。這種質朴的烹飪方式,有家庭美餚之稱,就好像是媽媽手下的美味。 美國:營養快捷更甚美味 提起美式飲食,中國人大概不以為然:不就是漢堡包、炸薯條、軟飲料之類的快餐食品嗎?實際上美國的飲食文化也挺豐富多彩的。傳統意義上的美式食品,包括了歐式主食,如以小麥麵粉做的麵包、意粉和糕點、奶類製品、家禽、豬肉、牛肉和海產品。傳統美式食品還引入了原產於美洲大陸或後來引種到歐洲的農產品,如馬鈴薯、玉米、南瓜、西葫蘆、番薯和花生等。來自歐洲和亞洲的移民為美式食品加入了更多的變化與風味。自此,美式烹飪不僅用傳統的方法來烹調這些外來菜式,繼承了英式菜簡單、清淡的特點,更對這些菜式進行改良,將美國本土風味融入其中。 由於農產品產地的不同和當地移民生活習慣的差異,美國南部地區的家庭式烹飪方法,與北部新英格蘭地區或中西部的煮食方法都有所不同。路易斯安那州以法式卡真風味而聞名,威斯康星州的啤酒、乳酪和香腸頗受歡迎;新墨西哥州有獨特的德州風味;而三藩市則有融合了亞洲、美式和傳統的歐式烹飪方法的大陸菜式。美國人一般對辣味不感興趣,喜歡鐵扒類的菜餚,喜歡吃各種新鮮蔬菜和各式水果。美式牛扒最好是三成至五成熟。外面一層肉剛熟,火候向里逐漸遞減,最裡面幾乎是生的,從熟透的肉色到嫩紅,過渡自然。蘸點盤子里調好的醬汁,清爽香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