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酸雨1872年分析什麼地區
酸雨1872年分析倫敦的,酸雨,這一名稱最早在1872年英國化學家史密斯所著《空氣和酸雨:化學氣候學的開端》中採用,但未受重視。
20世紀60年代,瑞典一名年輕的土壤學家奧頓發現,酸雨是歐洲的一種大面積污染現象,降水和地表水的酸性越來越高,導致森林生長緩慢、植物病害增加、物質材料腐蝕加快。
酸雨的危害
當前,人類面臨十大環境問題:水危機、土地荒漠化、臭氧層遭破壞、溫室效應、酸雨肆虐、森林銳減、水土流失、物種滅絕、垃圾成災、有毒化學品污染。其中,酸雨肆虐是跨越國界的全球性的災害。
酸雨是指pH值小於56的雨水、凍雨、雪、雹、露等大氣降水。大量的環境監測資料表明,由於大氣層中的酸性物質增加,地球大部分地區上空的雲水正在變酸,如不加控制,酸雨區的面積將繼續擴大,給人類帶來的危害也將與日俱增。
Ⅱ 酸雨現象是英國化學家史密斯在對哪個地區的雨水進行分析時首先發現的
酸雨現象是英國化學家史密斯在對曼徹斯特的雨水進行分析時首先發現的。
酸雨,這一名稱最早在1872年英國化學家史密斯所著《空氣和酸雨:化學氣候學的開端》中採用,但未受重視。酸雨的pH值一般小於5.6。
(2)英國化學家戴維分析哪裡酸雨擴展閱讀:
20世紀60年代,瑞典一名年輕的土壤學家奧頓發現,酸雨是歐洲的一種大面積污染現象,降水和地面水的酸性越來越高,導致森林生長緩慢、植物病害增加、物質材料腐蝕加快。
1972年瑞典政府組成的一個科學小組向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會議提交了一份題為《跨國界的大氣污染:大氣和降水中的硫對環境的影響》的報告。從此,酸雨開始成為舉世矚目的研究課題,一些國家相繼開展了這方面的研究工作。
Ⅲ 史密斯分析了什麼地區的酸雨
英國工業城市曼徹斯特。
英國科學家史密斯先生化驗分析了英國工業城市曼徹斯特附近的雨水成份,發現雨水中含有硫酸、酸性硫酸鹽,硫酸銨、碳酸銨等成分,認為這些是空氣污染造成的。
於是他成為了發現酸雨存在的第一人,並開始了長達20多年的研究,並最終在1872年編著並出版的《空氣和降雨:化學氣候學的開端》一書,首先提出了「酸雨」這一名詞。由此「酸雨「命名誕生,並沿用至今。
(3)英國化學家戴維分析哪裡酸雨擴展閱讀
危害
1、酸雨可導致土壤酸化。土壤中含有大量鋁的氫氧化物,土壤酸化後,可加速土壤中含鋁的原生和次生礦物風化而釋放大量鋁離子,形成植物可吸收的形態鋁化合物。植物長期和過量的吸收鋁,會中毒,甚至死亡。
2、酸雨還能誘發植物病蟲害,使農作物大幅度減產,特別是小麥,在酸雨影響下,可減產13%至34%。大豆、蔬菜也容易受酸雨危害,導致蛋白質含量和產量下降。
3、酸雨對森林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對土壤的物理化學性質的惡化作用造成的。
4、酸雨可抑制某些土壤微生物的繁殖,降低酶活性,土壤中的固氮菌、細菌和放線菌均會明顯受到酸雨的抑制。
5、酸雨能使非金屬建築材料(混凝土、砂漿和灰砂磚)表面硬化水泥溶解,出現空洞和裂縫,導致強度降低,從而損壞建築物。建築材料變臟,變黑,影響城市市容質量和城市景觀,被人們稱之為「黑殼」效應。
Ⅳ 酸雨一詞最早是英國化學家史密斯於1872年提出的嗎
「酸雨」一詞最早是英國化學家史密斯於1872年提出的,當時他分析了倫敦地區的雨水,發現其偏酸性。
「酸雨」一詞是英國化學家羅伯特·安古斯·史密斯(Robert Angus Smith,1817—1884)創造出來的,他在1872年出版了《空氣和降雨:化學氣候的開端》一書。自那之後,人們對「酸雨」一詞的使用越來越多,用來指代那些被酸(例如硫酸、硝酸)污染的雨、雪、雨夾雪或其他降水形式。
(4)英國化學家戴維分析哪裡酸雨擴展閱讀:
只要是pH值在5.0以下的雨就是酸雨,有些科學家認為數值為5.6或以下的雨就算酸雨。溶有二氧化碳的普通雨雪的pH值為5.6。酸鹼性數值因地域而異。
東歐和部分斯堪的納維亞地區雨水的pH平均值在4.3~4.5之間,歐洲其他地區雨水的pH平均值在4.5~5.1之間;美國東部和加拿大雨水的pH平均值在4.2~4.6之間,密西西比河流域的雨水pH平均值在4.6~4.8之間。以伊利湖和安大略湖為中心的美國北部地區受酸雨影響最為嚴重,這里雨水的pH平均值為4.2。
Ⅳ 酸雨分析了什麼地區的雨水
酸雨分析了倫敦地區的雨水,酸雨是英國化學家史密斯在對倫敦的雨水進行分析時首先發現的。
20世紀60年代,瑞典一名年輕的土壤學家奧頓發現,酸雨是歐洲的一種大面積污染現象,降水和地面水的酸性越來越高,導致森林生長緩慢、植物病害增加、物質材料腐蝕加快。
1972年瑞典政府組成的一個科學小組向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會議提交了一份題為《跨國界的大氣污染:大氣和降水中的硫對環境的影響》的報告。從此,酸雨開始成為舉世矚目的研究課題,一些國家相繼開展了這方面的研究工作。
酸雨的危害:
酸雨對樹木的危害首先反映在葉片上,葉片通常會出現失綠、壞死斑、失水萎蔫和過早脫落症狀。其症狀與其它大氣污染症狀相比,傷斑小而分散,很少出現連成片的大塊傷斑,多數壞死斑出現在葉上部和葉緣。
由於葉部出現失綠、壞死,減少了葉部葉綠素的含量和光合作用的面積,影響了光合作用的效率。茶樹若受其危害不但影響其光合作用的效率,同時還影響干茶的形、色、香、味等。受酸雨危害的林分林木生理活性下降,其長勢較弱,容易導致病原菌的大量侵染,造成森林病蟲害的猖獗。
酸雨能使土壤酸化,當酸性雨水降到地面而得不到中和時,就會使土壤酸化。酸雨中過量氫離子的持久輸入,使上壤中營養元素(鈣、鎂、鉀、錳等)大量轉入土壤溶液並遭淋失,當土壤中缺乏鈣和鎂時植物就會表現缺鈣、鎂症狀。
其次,土壤微生物,尤其是固氮菌,只生存在鹼性條件下,而酸化的土壤影響細菌、酵母菌、放線菌、固氮菌等微生物的活性,造成枯枝落葉和土壤有機質分解緩慢,養分和鹼性陰離子返回到土壤有機質表面過程也變得遲緩。
除上述危害外,酸雨還能使河流、湖泊酸化,影響魚類的繁殖和生長,水質的酸化還能引起水生態系統結構的變化。同時,酸雨還會嚴重地腐蝕建築物、機器、橋梁、名勝古跡和藝術品等。過多的酸雨對身體的健康也不利。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酸雨
Ⅵ 酸雨是英國化學家史密斯在哪個地區發現的
酸雨是英國化學家史密斯在曼徹斯特發現的。酸雨是指pH小於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是由英國化學家史密斯在對曼徹斯特的雨水進行分析時首次發現的,其危害性較大,可以使農作物死亡、雕像被腐蝕等。
酸雨是英國化學家史密斯在哪個地區發現的
酸雨,又名酸性沉降,主要是人為地向大氣中排放大量的酸性物質導致的,分為硝酸型酸雨和硫酸型酸雨。
如果雨、雪等在形成和降落過程中又吸收並溶解了空氣中的氮氧化合物、二氧化硫等物質,就可能會形成pH低於5.6的酸性降水。
全球三大酸雨區是西歐、北美、東南亞,我國的三大酸雨區是西南酸雨區、華中酸雨區、華東沿海酸雨區。
Ⅶ 漢弗萊·戴維的介紹
漢弗萊·戴維,英國化學家、發明家,電化學的開拓者之一,1778年出生於英國彭贊斯貧民家庭。17歲開始自修化學,1799年他發現笑氣的麻醉作用後開始引起關注。在化學上他的最大的貢獻是開辟了用電解法製取金屬元素的新途徑:即用伏打電池來研究電的化學效應。電解了之前不能分解的苛性鹼,從而發現了鉀和鈉,後來又製得了鋇、鎂、鈣、鍶等鹼土金屬。他被認為是發現元素最多的科學家。1815年發明了在礦業中檢測易燃氣體的戴維燈。1820年當選英國皇家化學會主席。
Ⅷ 戴維對化學研究的貢獻 2000字左右 幫幫忙啊
我想應該夠詳細了吧:
漢弗萊•戴維(H.Davy,1778~1829)是美國化學家,1801年,在(英)皇家學院講授化學,1803年,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807年,出任學會秘書;1812年,他受封為爵士,出版了《化學哲學原理》。1813年他任命法拉第為他的助手,此後法拉第逐漸成為著名的科學家,這是戴維對科學事業的又一重要貢獻。
漢弗萊·戴維-安全礦燈
安全礦燈戴維獲得勛爵稱號後與一個富有的寡婦結了婚。幾個月後他們去旅行度蜜月。戴維帶了一個可以流動的實驗室和一名助手——邁克爾•法拉第,進行了為期18個月的歐洲之旅行。當他們回到祖國時,正好趕上英國宣布全國服喪誌哀。
當時在紐卡斯爾和卡爾迪弗礦井發生了幾次可怕的爆炸,造成了數千名礦工的死亡。煤礦公司為了保證礦井內的操作安全,頒布了特別的獎賞,獎給能夠發明礦井中使用的安全燈的發明家。公司總經理特別請求戴維幫助他們解決這一難題。礦上給他送來了實驗用的「爆鳴氣」,這是一種危險氣體。實際上它的成分是兩個體積的氫氣和一個體積的氧氣組成的爆炸混合物。戴維和助手法拉弟反復地研究了這種氣體的性質,特點及它在燃燒時,引起破壞性爆炸的條件。
他們的研究工作幾乎延續了整整一年。他們想到用一些細的管子,把維持礦燈燃燒所需要的空氣通過細管子引進燈內,然後再通過這些細管子把瓦斯排出燈外。當管子細到一定程度礦井中即使存在這種爆鳴氣,也不會由於它的存在並與燈焰接觸而引起爆炸。他們反復觀察了使用不同管子時火焰大小的變化,進行了一系列系統的實驗。1816年初,終於設計成功了一種安全礦燈。
這種礦燈很有效。戴維用一種網眼很小的金屬網子代替了礦燈的玻璃罩,這樣,火焰不會外露燒到瓦斯,而瓦斯卻可以從孔中自由通過。很快,這種燈就在煤礦中廣泛使用了,從此礦工們擺脫了井下一種致命的威脅。
由於發明設計了這種安全礦燈,戴維獲得了朗福德勛章。
1820年,戴維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主席。1826年12月20日,戴維當選為彼得堡科學院名譽院士。
戴維的研究雖然涉及到各個方面,但他一直沒有放鬆研究的是電,因為在當時有關電的一些現象還沒有得到圓滿的解釋,電的本質還沒有明確的研究結果,必須進行不斷地反復實驗。他和法拉弟、丹麥著名物理學家奧斯特等科學家雖已有一定的成果,但僅僅是開始,因此戴維幾乎一生不間斷地鍥而不舍地探索電的秘密。戴維有一個專門研究電的現象的實驗室,裡面有各種各樣的計量儀器,測量物體導電性能的特殊器皿和其他儀器。
「導體對電流產生的電阻因導體的不同而異,而電阻可以作為導體物質的附加的特性。」戴維總結了長期實驗的結果。而法拉弟又提出了異議,他說:「毫無疑問,電阻存在著差別,但是,目前我還看不出它的規律性。」戴維認為:「的確,對各種不同的物質作出概括,是很復雜的。但是,對單一物質說來,問題的解決就簡單得多了。我們已獲得這方面的某些資料。」於是,法拉第走到桌邊,寫了好幾張密密麻麻的數字,充分地證明了他們所研究的物質的電阻,取決於導體的長度和橫截面。溫度上升時,電阻會隨之加大。
漢弗萊·戴維-氣體研究
漢弗萊·戴維在克利夫頓,英國物理學家貝多斯(ThomasBeddoos)創建了一所氣體研究所,目的是研究各種氣體對人體產生的生理作用,希望能由此找到一些具有醫療作用的氣體,同時還有搞清楚哪些氣體對人體是有害的。研究所需要一位優秀一位優秀的化學家,貝多斯就聘請戴維任職。戴維研究的第一種氣體是一氧化二氮。按照美國化學家米切爾(SamuelMitchill)的觀點,一氧化氮對人體是有害的,當任何人吸入這種氣體後就會受到致命的打擊。戴維並不同意米切爾的看法,他反復進行試驗,發現一氧化二氮對人體並無害處,人吸入了這種氣體後,會產生一種令人陶醉的感覺,所以戴維建議,一氧化二氮可以用在外科手術上。戴維關於一氧化二氮對人體的作用的論著在1800年出版,對一氧化二氮的麻醉作用進行了全面的評價,認為它是有歷史記錄以來最好的麻醉劑。除此之外,他還研究包括二氧化氮和一氧化碳在內的各種氣體對人體所產生的生理作用。顯然,研究這二種氣體是十分危險的,但是戴維還是堅持做下去,並且鼓勵他的弟弟約翰·戴維也來做這種冒險的實驗。
戴維在進行氣體研究時,在定量實驗研究方面顯示出很強的能力,他的容量分析實驗技術是十分高明的。他的研究工作的特點是肯化強度很大的勞動,但卻能以驚人的速度獲得實驗結果,而且在使現有儀器去適應新的課題研究方面表現出特殊的創造性。他對於重復和證明別人的發現是不感興趣的,但在創新上卻表現出很大的毅力。
漢弗萊·戴維-電解方法
漢弗萊·戴維戴維關於一氧化二氮的呼吸作用的論著使他大大地出了名,使他的化學生涯有了一個好的開端,伏打(AlessandroVolta)發明電堆的消息公布以後,尼科爾森和卡里斯爾(AnlhonyCarlisle)報告了他們利用伏打電堆將水分解成氫氣和氧氣,了解到這些新的發現後,戴維立即投身到這個研究領域,並發表了論文,例如1800年發表在《尼科爾森自然哲學雜志》上的「化學和工藝」一文。戴維在研究中不但利用了伏打電堆這種當時先進的實驗工具,而且總是保持了最清醒的頭腦,探索前人在實踐和理論方面是否還有不足之處。伏打一直認為電堆中的電流僅僅是由於兩種不同的金屬接觸以後產生的,但是戴維則是第一個認識到這種「接觸理論」的不足的化學家,他認為電流不只是由於接觸才產生的,實際上電流是由於電堆中發生了化學反應而產生的。他還指出,在電解池中,由於電流的作用使化合物分解成為它的組分,戴維的觀點在法國和德國受到普遍的重視和支持。
戴維還發現,如果在金屬片之間的水中不存在著氧,電堆將不能很好地發揮作用,從而得出結論,認為金屬鋅和銅(或銀)的氧化還原作用是鋅-銀或鋅-銅電堆產生電流的原因。由此進一步推論,如果在電堆中用硝酸代替其中的水或食鹽溶液,電堆的效果會更好。戴維還使用了將電極分別放在二個容器中的電堆,使這些容器的溶液之間用潤濕的石棉繩相連。
上述研究成果在1801年發表,從這里人們可以再一次看到戴維的創新精神。這一年,戴維被選入皇家學院,擔任學院的講師,他很高興地寫信給母親:「您大概聽說過隆福德伯爵和其他貴族所建立的皇家學院吧?這是一所非常華麗的建築,只是還沒有把有才能的人組織進去使它發揮突出的作用,隆福德伯爵建議我到那兒工作。」事實確實是象戴維所說的那樣,自從皇家學院吸收了戴維這樣的新鮮的血液以後,(後來戴維又發現了助手法拉弟MichaelFaraday,把他也選進了皇家學院)才使它成為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學機構之一。皇家學院的宗旨是傳播知識,為大部分人提供技術訓練,鼓勵新的有用的機器的發明和改進,並且舉行定期的講演以宣傳上述成果。在戴維任職期間,這種講演進行得更為頻繁,他本人就是一位卓越的演說家,他成功地吸引了廣大的大學生、科學家、科學愛好者。於是,在很短的時間內戴維就成了倫敦的名人,而且在倫敦城裡,科學一下子變得時髦起來了,同時也使皇家學院成了英國科學研究中心和講演科學的重要場所。
戴維初到皇家學院時,他的講演都是有關技術方面的課題。1805年由於發表了一篇關於鞣革方面的論文而獲得科普利槳。1802年他為農業部門作關於農業化學的講座,一直持續到1812年,這是第一次將化學應用到農業領域的嘗試,在李比希(JustusVonLiebig)關於農業化學的作發表以前,戴維的講座一直被認為是農業化學方面開拓性的工作。
1806年戴維用電化學研究成果開辦了貝克林講座,內容是電解水的研究。他指出:在電解純水時,喉一的產物是按理論比例產生的氫氣和氧氣,這與貝采里烏斯所得的實驗成果和結論是一致的。但是其他研究電解水的化學家則指出,在電解水時電極的周圍會出現酸和鹼,而且電解時得不到按理論比例產生的氫氣和氧氣。戴維用自己精確的實驗對上述疑問作出了回答,他指出:用在銀質儀器中進行重新蒸餾過的純水,放在金制的或瑪瑙的容器中,並在氫氣氣氛中進行電解(這樣做可以避免新生態的氫氣、氧氣與空氣中的氮氣發生反應),只產生氫氣和氧氣,電解水的時候電極周圍產生酸和鹼的原因是水的純度不夠(其中含有鹽)。在尼科爾森和卡里斯爾電解水的實驗公布以後的六年之內,並無一位化學家注意到上述問題,恰恰是戴維解釋了這一疑難。他還提出利用電解作為一種化學分析方法,還討論了電解時溶液中物質的傳輸問題,他發現在二個杯子里分別裝上電極和導電的溶液,再在第三個杯子里裝入中性鹽溶液,每一個杯子里都加入姜黃或石蕊指示劑,再用石棉繩將三隻杯子中的溶液連接起來,則在電解時指示劑會在電極附近發生顏色變化。如果有裝電極的二隻杯子里加入氯化鋇溶液,把把盛硫酸的杯子放在它們的中間,三隻杯子中的溶液用石棉繩連接起來,則在電解時,中間杯子里將產生硫酸鋇沉澱,證明電解過程中物質是在傳輸的。戴維還是貝采里烏斯的二元論的擁護者,他們把化學元素分成正電性的和電負性的,它們在化合時形成中性物質,這些中性物質又能被電流極化和分解。
1807年戴維在貝克林講座中描述了分離出金屬鉀和鈉的過程。前一年他開始採用新的方法(即電解的方法)來研究化學元素。拉瓦錫曾經認為化學家關心的不是將絕對無法再分解的極限物質稱為元素,而是那些當前用任何手段不能夠被分解的物體。當時曾經有人將鹼、蘇打、鉀草鹼(從草木灰中提煉出來的碳酸鉀)當作不能被分解的物體,但是拉瓦錫卻拒絕把它們列入不能被分解的物體的名單中。受了拉瓦錫的啟發,戴維就想用電解的方法從碳酸鉀、碳酸鈉和鹼中離析出這些化學元素。他提出了大膽的預見:「如果化學結合具有我曾經大膽設想過的那種特性,不管物體中的元素的天然電力(結合力)有多麼強,但總不能沒有限度,而且人們人造的儀器的力量似乎是能夠無限地增大,希望新的方法(指電解)能夠使人們發現物體中真正的元素。」
戴維用了250對金屬板製成了當時最大的伏打電堆,以便產生強大的電流。開始時,他用碳酸鉀的飽和溶液進行電解,但是並未分離出金屬鉀,只是把水分解了。1807年10月6日,戴維決定改變這種做法,電解熔融的碳酸鉀,但是乾燥的碳酸鉀並不導電,所以必須將碳酸鉀放在空氣中暴露片刻,讓它的表面上吸附少量的水分,它就有了導電能力,然後將表面濕潤的碳酸鉀放在鉑制的小盤上,並用導線將鉑制小盤與電池的陰極相連;一條與電池的陽極相連的鉑絲則插到碳酸鉀中,整個裝置都暴露在空氣中。通電以後,碳酸鉀開始熔化,表面就沸騰了,戴維發現陰極上有強光發生,陰極附近產生了帶金屬光澤的酷似水銀的顆粒,有的顆粒在形成以後立即燃燒起來,產生光亮的火焰,甚至發生爆炸;有的顆粒則被氧化,表面上形成一層白色的薄膜。戴維將電解池中的電流倒轉了過來,仍然在陰極上發現銀白色的顆粒,也能燃燒和爆炸。戴維看到了這一驚人的發現,欣喜若狂,竟然在屋子裡跳了起來,並在他的筆記本上寫下了:「重要的實驗,證明鉀鹼分解了。」
戴維把這種金屬顆粒投入水中,開始時它在水面上急速轉動,發出嘶嘶的聲音,然後燃燒放出淡紫色的火焰。他確認自己發現了一種新時鹼金屬元素。由於這種金屬是從鉀草鹼中製得的,所以將它定名為Potassium(中譯名為鉀)。接著他又用電解的方法製得了金屬鈉、鎂、鈣、鍶、鋇和非金屬元素硼和硅。
在研究鹼金屬和鹼土金屬的過程中,戴維又遇到了另一個疑難問題,他發現鹼乃是一種氧化物,但是如果要把鹼說成是含有氧,又使他感到困惑不解,因為他早就了解到拉瓦錫的酸的含氧理論,拉瓦錫認為氧是酸性的起源,一切酸中都含有氧。到底是大化學家拉瓦錫錯了,還是戴維對於鹼的認識不正。
漢弗萊·戴維-打破論點
漢弗萊·戴維戴維在研究碲的化學性質時發現碲化氫是一種酸,但是它並不含有氧,使他開始懷疑起氧是否存在於所有的酸中。為了尋找更多的證據,戴維開始研究起鹽酸來了。按照拉瓦錫的觀點,1774年舍勒(CarlWilhelmScheele)用鹽酸與二氧化錳作用製得的一種新氣體是氧化鹽酸,而鹽酸是由氧和另外一種未知的基所組成的,氧化鹽酸則是由這種基與更多的氧化合而成的。但是戴維想盡了一切辦法也不能從氧化鹽酸中把氧奪取過來,他說:「即使木炭被伏打電堆燒成白熱狀態,也不能使氧化鹽酸氣和鹽酸氣發生任何變化,我多次重復這種實驗,結果都是一樣,因此我懷疑這些物質中存在著氧。」蓋·呂薩克(JosephLouisGay-Lussac)和泰納(LauisJacquesThenard)也進行了同樣的實驗,認為氧化鹽酸中並沒有氧,相反地,氧化鹽酸可能具有元素的本性。但是他們又堅信大化學家拉瓦錫的觀點是沒有錯誤的,所以雖然他們已經打開了發現氯是一種化學元素的通道,但是結果還是無所創造。只有戴維宣稱,只要不存在水,氧化鹽酸所發生的一切反應都不會產生氧,他認為最好把氧化鹽酸看成一種不能被分解的物質。他認為事實表明了拉瓦錫和法國化學學派所持的見解,表面看起來很漂亮,也能令人滿意,但是從現在已經掌握的知識來考察,它不過是建立在假設的基礎上的一種理論。於是戴維以無可辯駁的事實確認所謂的「氧化鹽酸」決不是一種化合物,而是一種化學元素,他將這種元素命名為Chlorine(中譯名為氯)。他認為氯和氧一樣都可以助燃,氧化反應不一定非要有氧氣存在,他還指出所有的放熱反應都是氧化反應。戴維的這些觀點非常出色地發展了拉瓦錫的燃燒理論。
漢弗萊·戴維-貢獻總結
拉瓦錫1、1802年開創農業大學。
2、發明煤礦安全燈產業革命時主要能源是煤,當時煤礦設備簡陋,常發生瓦斯爆炸。1815年(英)成立「預防煤礦災禍協會」,當年戴維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就解決了瓦斯爆炸問題——用金屬絲罩罩在礦燈外,金屬絲導走熱能,礦井中可燃性氣體達不到燃點,就不會爆炸。
煤礦安全燈沿用到20世紀30年代(此後,被電池燈逐漸取代)。
3、用電解方法得到鹼金屬等1807年戴維用250對鋅—銅原電池串聯作為電源電解得到鈉、鉀,1808年電解得到鎂、鈣、鍶、鋇、硅、硼。
4、確定氯為單質戴維研究氫碲酸時發現其中無氧,從而懷疑拉瓦錫的論點——酸中含氧。1774年瑞典的席勒用MnO2和HCl反應製得Cl2,在拉瓦錫觀點影響下,因產物溶於水顯酸性,他認為氯是「氧化鹽酸氣」。蓋·呂薩克在氣體反應簡比定律中發現「氧化鹽酸氣」沒有氧,但他堅信拉瓦錫的觀點。1810年,戴維分別用焦炭、硫、磷、金屬和「氧化鹽酸氣」反應,均無含氧的產物生成。於是他宣稱:只要沒有水,「氧化鹽酸氣」所發生的一切反應都不會產生氧,從而把它定為單質——氯。
漢弗萊·戴維-個人成就
電解法制燒鹼漢弗萊•戴維一生的成就是十分豐富的。他從17歲開始在學徒時自修化學,閱讀了大量的化學書籍,他才思敏捷,富於創造和實踐的能力,以至於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在化學上他一生最大的貢獻是開辟了用電解法製取金屬元素的新途徑:也就是用伏打電池來研究電的化學效應,電解了以前不能分解的苛性鹼,製得了鉀和鈉,後來又製得了鋇、鎂、鈣、鍶等鹼土金屬。以後他又用強還原性的鉀製取了硼;對氣體,也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發現了有麻醉性、刺激性的「笑氣」氧化亞氮,這種物質對外科學發展很有用。他用實驗證明了氯是一種化學元素。提出酸里不可缺少的元素是氫,而不是氧,修正了拉瓦錫的「酸里必須含氧」的觀點,他發明了煤礦安全燈,造福於礦下工作者。
這所有的功績都是他用畢生的心血換來的。1828年戴維病重。在此之前他已多次到日內瓦和瑞士療養,但病情一直未見好轉。這次他正住在日內瓦郊區。這一年5月他的妻子和弟弟約翰•戴維都來了。但戴維已經很衰弱了,他只能一動不動地等待生命的力量漸漸消逝。1829年5月29日,偉大的科學家漢弗萊•戴維與世長辭
Ⅸ 酸雨最早分析了哪個地區的雨水
酸雨最早分析了倫敦的雨水。酸雨,這一名稱最早在1872年英國化學家史密斯所著《空氣和酸雨:化學氣候學的開端》中採用,但未受重視。20世紀60年代,瑞典一名年輕的土壤學家奧頓發現,酸雨是歐洲的一種大面積污染現象,降水和地表水的酸性越來越高,導致森林生長緩慢、植物病害增加、物質材料腐蝕加快。
1972年瑞典政府組成的一個科學小組向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會議提交了一份題為《跨國界的大氣污染:大氣和降水中的硫對環境的影響》的報告。從此,酸雨開始成為舉世矚目的研究課題,一些國家相繼開展了這方面的研究工作。防治酸雨是一個國際性的環境問題,不能依靠一個國家單獨解決,必須共同採取對策,減少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經過多次協商,1979年11月在日內瓦舉行的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的環境部長會議上,通過了《控制長距離越境空氣污染公約》,並於1983年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