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寫月亮與六便士的讀後感需要書中的哪個重點(多一點重點)
《月亮和六便士》讀後感
威廉·薩默賽特·毛姆的小說《月亮和六便士》,是一本關於夢想與追尋的書,小說講的是,一個英國證券交易所的經紀人斯特里克蘭德,本已有牢靠的職業和地位、美滿的家庭,但卻迷戀上繪畫,像「被魔鬼附了體」,突然棄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繪畫的理想。他的行徑沒有人能夠理解。他在巴黎不僅肉體受著貧窮和飢餓煎熬,貧病交加,躺在小閣樓里奄奄一息,若不是朋友相救,幾乎一命嗚呼。而且為了尋找表現手法,精神亦在忍受痛苦折磨。經過一番離奇的遭遇後,他最後離開文明世界,遠遁到與世隔絕的塔希提島上。他終於找到靈魂的寧靜和適合自己藝術氣質的氛圍。他同一個土著女子同居,創作出一幅又一幅使後世震驚的傑作。在他染上麻風病雙目失明之前,曾在自己住房四壁畫了一幅表現伊甸園的偉大作品。但在逝世之前,他卻命令土著女子在他死後把這幅畫作付之一炬。
這樣一個一心追求藝術、不通人性世故的怪才,全世界都在追逐著夢想,斯特里克蘭德卻在追逐他的噩運,更准確的說是一個被夢想俘虜的人在追逐自己的噩運。別人的人生是在不斷做加法,他卻在做減法。人的每一種身份都是一種自我綁架,唯有失去是通向自由之途。所以斯特里克蘭德拒絕再做「丈夫」、「爸爸」、「朋友」、「同事」、「英國人」,他甩掉一個一個身份,如同脫去一層一層衣服,最後一抬腳,赤身裸體踏進內心召喚的冰窟窿里去。小說里的那個「我」問他:「難道你不愛你的孩子們嗎」?他說:「我對他們沒有特殊感情」;「我」再問他:「難道你連愛情都不需要嗎」,他說:「愛情只會干擾我畫畫」。別人也許會同情他的窮困潦倒,他拿起畫筆時,卻覺得自己是一個君王。 這樣的人當然可惡。他的眼裡只有自己,沒有別人,自私,沒有責任心,不屑和「社會」發生任何關系。但他又很無辜,因為他的眼裡豈止沒有別人,甚至沒有自己。他不是選擇了夢想,而是被夢想擊中。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我必須畫畫,就像溺水的人必須掙扎」。如果說他與別人有什麼不同,就是他比別人更服從宿命。夢想多麼妖冶,多麼鋒利,人們在驚慌中四處逃竄,逃向功名,或者利祿,或者求功名利祿而不得的怨恨。但是斯特里克蘭德拒絕成為「人們」裡面的那個「們」。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讀完這本書,我的腦子定格在查爾斯的最後時光。一個太平洋孤島的叢林深處,一間簡陋土屋裡,那位因麻風病而毀容的老人,坐在自己描畫的滿牆壁畫中,聆聽波濤洶涌的顏色——對,那時他已經失明,只能聆聽顏色,金色是高音,黑色是低音,白色是微風,紅色是尖叫。我承認,此情此景不能喚起我絲毫的憐憫,因為心中唯有敬畏——駭然與敬畏。我想這就是傳說中的寧靜。我想這就是傳說中的勝利。雖不信神,我想這就是那個人們應當在胸前劃一個十字架說「阿門」的情景。
2. 《月亮與六便士》中查理斯·思特里克蘭德先生不是虛構的人物嗎
《月亮與六便士》中查理斯·思特里克蘭德先生是小說虛構的人物,但據說是以法國畫家高更為原型創作的。
毛姆受到高更人生經歷的啟發,從而構造了思特里克蘭德這個人物,但思特里克蘭德又與高更不同,被作者賦予了自己的思想在裡面,使人物更具有傳奇色彩,勇於打破世俗去追求自己心中的的理想。
大部分小說人物都是基於現實人物的人生經歷經過再加工完成的,讓人物的形象更立體鮮明。
(2)斯特里克蘭住在英國哪裡擴展閱讀:
《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國作家毛姆的作品,成書當年便轟動一時,直到現在,仍被視作英國文學的經典、文藝青年的聖經。
小說講述了一位世俗意義上非常成功的證券經紀人,突然舍棄所有的身份、地位、金錢,拋棄賢惠溫柔的妻子和可愛的孩子,去巴黎追求自己的藝術理想。
月亮也許就象徵著理想,而六便士就象徵著現實吧。滿地都是六便士,而他卻偏偏要抬頭看月亮。也許我們大多數人不僅沒有他身上的藝術天分,也沒有遵從內心聲音、追隨自己靈魂的勇氣。
小說的題目「月亮和六便士」,通篇小說讀下來,似乎跟月亮無關,跟便士也無關,但是,能感覺到處處隱喻著兩者——月亮是夢想,六便士是世俗的物質生活。思特里克蘭德選擇不管不顧堅持不懈地朝著天空中的皓月飛翔,對物質漠不關心。
網路-月亮與六便士
3. 《月亮與六便士》斯特里克蘭原型是什麼
《月亮與六便士》斯特里克蘭原型是高更。
《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國小說家威廉·薩默賽特·毛姆的創作的長篇小說,成書於1919年。
作品以法國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的生平為素材,描述了一個原本平凡的倫敦證券經紀人思特里克蘭德,突然著了藝術的魔,拋妻棄子,絕棄了旁人看來優裕美滿的生活,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用畫筆譜寫出自己光輝燦爛的生命,把生命的價值全部注入絢爛的畫布的故事。
貧窮的糾纏,病魔的折磨他毫不在意,只是後悔從來沒有光顧過他的意識。作品表現了天才、個性與物質文明以及現代婚姻、家庭生活之間的矛盾,有著廣闊的生命視角,用散發著消毒水味道的手術刀對皮囊包裹下的人性進行了犀利地解剖,混合著看客訕笑的幽默和殘忍的目光。
藝術特色
《月亮和六便士》中的思特里克蘭德開始也在刻板規矩的理性節奏中生活了多年,然而他不久發現在這種平靜的生活秩序中他漸漸耗盡了自己的才華,精神上也喪失了活力,創造性日益萎縮。
在文中最後經過不斷探索,他終於醒悟了極端的理性與非理性都不是健康生活,健康的生活是兩者間一種有節奏的振盪和慣性擺動,是這種不斷變動的生活中瞬息的平衡點,人應當抱有真誠的勇氣,對生活的忠懇態度,以此來抵禦黑暗無情、龐大陰郁的原始自然力量。
4. 《月亮和六便士》拋妻棄子去追求夢想的男人後來怎麼樣了
思特里克蘭德就像一個虔誠的朝聖者,心中嚮往著聖地,窮盡所有去跋涉。
書中有這樣一段話:
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愛的環境里。淡泊寧靜、與世無爭,這難道是糟蹋自己嗎?
與此相反,做一個著名的外科醫生,年薪一萬磅,娶一位美麗的妻子,就是成功嗎?
我想,這一切都取決於一個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義,取決於他認為對社會應盡什麼義務,對自己有什麼要求。
在這個混沌的世界,每個人的心中都有屬於自己的月亮——心中的追求。
在我們為了生活選擇六便士的時候,也不要忘記月亮的存在,它一直在我們行進的前方,照亮我們心靈的迷惘。
你的問題 這里有答案 微信公眾號 【精讀君】
5. 《月亮與六便士》的主要內容
主要內容:思特里克蘭德是個在倫敦做事的證券經紀人,他有一個富裕和美滿的家庭。但是,就在他們婚後的第17個年頭,他突然離家去了巴黎。就在人們以為他的出走是因為有外遇的時候,人們發現的事實卻是:他原來只是為了畫畫。
這時的思特里克蘭德沒有任何的繪畫基礎,他只是愛好畫畫而已。在外人看來,他簡直瘋了,他的生活開始變得窘迫,幾次險些因飢餓和疾病而死。
他畫的畫也完全不像個樣子,總是在原有的事物上進行破壞,除了有個蹩腳的畫家伯朗士-施特略夫把他當成上帝外,任何人都不會買他的畫,事實上他也從不輕易賣畫。
他不停地流浪,最後來到了塔西提島,與一個土著姑娘愛塔結了婚。這時的他看起來似乎很知足,他有了一個土著人做妻子,他們生活在與世隔絕的地方,他每天都在那裡作畫。
但不幸的是,不久他就感染了麻風病,在他病逝的前一年,他成了瞎子。愛塔一直照顧著他,直到他完成了自己的巨型壁畫,身體潰爛而死。他的妻子依照他的遺言焚毀了掛滿壁畫的屋子,甚至沒有留下一根木頭。
(5)斯特里克蘭住在英國哪裡擴展閱讀:
《月亮與六便士》是英國小說家威廉· 薩默賽特·毛姆的創作的長篇小說,成書於1919年。威廉·薩默賽特·毛姆,英國小說家、戲劇家。1874年1月25日生於巴黎。
父親是律師,當時在英國駐法使館供職。小毛姆不滿十歲,父母就先後去世,他被送回英國由伯父撫養。毛姆進坎特伯雷皇家公學之後,由於身材矮小,且嚴重口吃,經常受到其他孩子的欺凌和折磨,有時還遭到冬烘學究的無端羞辱。
孤寂凄清的童年生活,在他稚嫩的心靈上投下了痛苦的陰影,養成他孤僻、敏感、內向的性格,卻也讓他變得堅強和富有同情心。幼年的經歷對他的世界觀和文學創作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此後創作的多篇著作中無不透露出對人生、藝術、信仰的深刻剖析。
6. 為什麼作者要塑造斯特里克蘭這樣一個人物形象
毛姆表面上描寫了主人公的命運和遭遇,實際上表現了自己對藝術與生活關系的思考。緊緊纏繞著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頭腦的問題是藝術的本質究竟是什麼,如何處理藝術和經驗的關系,傳統表達手段是否可靠以及對駕馭現代思維的嶄新形式的探索等問題,經歷了不斷的波折。
克蘭德終於醒悟藝術是具有極大的自主性獨立性的東西,變換不同的敘述角度,就會得到不同的結局。毛姆在小說中加入對藝術問題的思考使小說具有很強的觀念性,這種觀念性使小說具有了豐富復雜的多重含義,通過表層和深層、敘述和觀念的對抗,使小說具有廣闊的張力和內涵,表現出濃厚的現代小說的特徵。
斯特里克蘭不對社會妥協,本身就是一種傑出。而且他的目標非常明確。為了達到目標,他可以付出所有,包括倫理道德,這是很多常人做不出來的。倫理道德其實很多時候是錯誤的,是來約束人的。
所以毛姆描寫這個人物的目的就是描寫他。不要做主題方面的唯一解讀。小說的刻畫,主題和情節誰更重要沒有定論,只不過我們受的教育總要求我們要有一個主題,一個目的,其實這種解讀單維了。毛姆就是剖析人性,至於主題,讓讀者自己去解讀。
(6)斯特里克蘭住在英國哪裡擴展閱讀:
斯特里克蘭是英國小說家威廉·薩默賽特·毛姆的創作的長篇小說《月亮和六便士》中的主人公。斯特里克蘭,一個看起來木訥、無趣的中年男人,他拋棄妻子跑到巴黎去。全書的第一句話是:「說實話,最初認識查爾斯·斯特里克蘭時,我一點也沒有看出來他身上有什麼不同凡響的東西。」
這一句,以及文章里大量這樣帶有很強主觀體驗的句子,都為描述斯特里克蘭的故事,或做了鋪墊,或埋了伏筆,或鮮明地點明了立場。雖然故事剛剛展開,但我們也能夠體會到,毛姆在對人物的塑造上,有意地進行了虛化。
毛姆既沒有賦予主人公足夠鮮明的個性化特徵,也不將他塑造成某種類型人物的典型代表,而是有意地通過他人口中的描述,將人物形象塑造得模糊不清,就像水墨畫上的遠山背景意義,淡淡的。
這樣的塑造方式,也恰如故事的主角斯特里克蘭,在前幾章里給我們留下的印象:他就像白開水那樣寡淡,走在大街上匯入人群中時,就消失不見了。
對比小說與現實可以發現,高更對繪畫的追求有其因果關系和過程發展,而思特里克蘭德的出走則非常突冗和過於激烈,再加上作者利用虛構的情節和敘事手段上的技巧,就塑造了一位不通人情世故和不食人間煙火的所謂純粹意義上的藝術家。
7. 斯特里克蘭德是真人嗎
斯特里克蘭德不是真人。《月亮與六便士》中查理斯思特里克蘭德先生是小說虛構的人物,但據說是以法國畫家高更為原型創作的。毛姆受到高更人生經歷的啟發,從而構造了思特里克蘭德這個人物。
《月亮與六便士》概述
一個英國證券交易所的經紀人,本已有牢靠的職業和地位、美滿的家庭,但卻迷戀上繪畫,像被魔鬼附了體,突然棄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繪畫的理想。他的行徑沒有人能夠理解。他在異國不僅肉體受著貧窮和飢餓煎熬,而且為了尋找表現手法,精神亦在忍受痛苦折磨。
經過一番離奇的遭遇後,主人公最後離開文明世界,遠遁到與世隔絕的塔希提島上。他終於找到靈魂的寧靜和適合自己藝術氣質的氛圍。他同一個土著女子同居,創作出一幅又一幅使後世震驚的傑作。在他染上麻風病雙目失明之前,曾在自己住房四壁畫了一幅表現伊甸園的偉大作品。
但在逝世之前,他卻命令土著女子在他死後把這幅畫作付之一炬。通過這樣一個一心追求藝術、不通人情世故的怪才,毛姆探索了藝術的產生與本質、個性與天才的關系、藝術家與社會的矛盾等等引人深思的問題。
同時這本書也引發了人們對擺脫世俗束縛逃離世俗社會尋找心靈家園這一話題的思考,而關於南太平洋小島的自然民風的描寫也引人嚮往。
《月亮和六便士》說問世後,以情節入勝、文字深刻在文壇轟動一時,人們爭相傳看。在小說中,毛姆用第一人稱的敘述手法,借我之口,敘述整個故事,有人認為這篇小說的原型是法國印象派畫家高更,這更增加了它的傳奇色彩,受到了全世界讀者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