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英國人喜歡喝茶嗎
喜歡
據統計,英國每人每天喝紅茶要4杯,平均一年下來,一人約需3.5公斤茶葉!這個數字已經超過了紅茶的故鄉中國,那麼他們喝茶又有什麼講究呢?
原來英國的茶,按照分類來說大致分為早餐茶及伯爵茶等幾種。所謂早上喝的茶,除了正式的早餐茶(EnglishBreakfastTea),一些英國人早上未起床就要喝一杯濃茶,有人把它稱作「被窩茶」。
英國人的下午茶也叫「正餐茶」,多在下午四、五點鍾,內容也不光是茶,還有麵包、黃油、火腿、魚。香腸、三明治、蔬菜等,相當於一頓飯。
英國人過去尤其愛喝中國祁門紅茶,喝茶時要加牛奶或放一些檸檬汁,還要加糖。但隨著減肥熱的興起,英國人逐漸愛上了不加糖的奶茶或帶各種水果汁的飲料茶。
英國人喜歡喝茶,愛屋及烏,他們對茶具也非常重視。傳統的英國夫婦,在結婚的時候通常會開一份禮物清單給他們的親朋好友們,讓他們為自己購買
② 十八,十九世紀,英國貴族的一日三餐一般會是什麼食物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8-08
③ 中世紀歐洲貴族平民喝什麼酒,有什麼種類
由於基督教的原因,貴族和教士必須喝一定量的葡萄酒,既然可以喝,自然就不會限制,所以貴族們一般喝葡萄酒,即使不產葡萄酒的英國也從法國西部以波爾多為中心的地區進口葡萄酒(該地區中世紀長時期是英王領地,但不屬於英國),當時的酒主要就是按產地分,似沒有今天的品牌意識。後來為了節約運輸成本,產生了蒸餾的葡萄酒,就是白蘭地了。此外,中世紀後期出現了特殊工藝製成的含氣葡萄酒,就是香檳了。葡萄酒是西歐最大的國際貿易產品之一。平民,非酒產區的一般喝麥酒,度數很低,類似於今天的啤酒。後來也出現蒸餾的麥酒,如威士忌之類
④ 中世紀的人真的喝啤酒而不是水嗎
這指的是如果條件允許的話,人們更傾向於喝酒精飲料。
因為歐洲人傳統上除了煮湯,不專門燒水飲用。古代可沒有干凈的直飲水,很容易感染腸胃疾病。而酒精有一定殺菌功效,所以如果有選擇,人們更願意喝酒而不是直接喝水。
當然這種所謂的酒僅僅是略微發酵而已,酒精濃度很低,經常變質發酸,也沒有啤酒花。和現在精釀的啤酒完全是兩回事,一般的平民日常也不可能以酒代水。因歐洲古代畜牧業佔比較大,相對於酒和水,普通人日常喝牛羊奶也比較多。
⑤ 我想問下。。歐洲中世紀特別是英國貴族的飲食文化,比如紅茶會,還有他們一般三餐都吃些什麼
英倫優雅茶文化歷史上從未種過一片茶葉的英國人,卻用舶來品創造了內涵豐富、形式優雅的「英式下午茶」文化。也許是因為糟糕的英國食物讓英國人在法式大餐和意式美食麵前自慚形穢,他們總是在孜孜不倦地把具有傳統的英國茶文化發揚光大。英國人將茶葉與牛奶調製成可口的「英國茶」,調出了清香與可口,也調和了兩種文化。
英國茶文化,一開始就和皇室掛上了鉤,1662年嫁給英王查理二世的葡萄牙公主凱瑟琳,人稱「飲茶皇後」,當年她的陪嫁包括221磅紅茶和精美的中國茶具。在紅茶的貴重堪與銀子匹敵的年代,皇後高雅的品飲表率,引得貴族們爭相效仿。
茶成為身份的象徵,茶盒被鎖起來,鑰匙由女主人保管,只有在宴會待客時才能飲用。即使是客人喝剩的茶渣,女僕們偷著拿到街市去賣,還能換回外快。
直到1826年,英國人在印度北部山區偶然發現了漫山遍野的野茶樹,茶葉開始變得比啤酒還便宜。從此,從英格蘭的多佛到蘇格蘭的阿伯丁,幾乎全英國都流行喝茶。「茶壺送進書房來時,房間里立即彌漫著沁人心脾的芳香。一杯茶落肚後,整個身心得到了極好的慰藉。綿綿細雨中散步歸來,一杯熱茶所提供的溫馨美妙得難以形容。」《傲慢與偏見》中的主角們,都是喝著茶,展現著英倫生活百態。以茶開始每一天,以茶結束每一天,英國人樂此不彼地重復著茶來茶去的作息規律。清早剛一睜眼,就靠在床頭享受一杯「床前茶」earlymorningtea;早餐時再來一杯「早餐茶」breakfasttea;又名開眼茶,精選印度、錫蘭、肯亞各地紅茶調制而成,氣味濃郁,最適合早晨起床後享用。搭配培根香腸和蛋,是一種能去油解膩的濃茶配方。上午再繁忙,也得停頓20分鍾啜口「工休茶」teabreak;下班前又到了喝茶吃甜點的法定時刻afternoontea;這時,香氣特殊的伯爵茶成為首選。伯爵茶是以中國茶為基茶,加入佛手柑調制而成,聞起來芳香,嘗起來也不算濃。回家後晚餐前再來一次有肉食冷盤的正式茶點Hightea;就寢前還少不了「告別茶」。
此外,英國還有名目繁多的茶宴(Tea-Party)、花園茶會(Teaingarden)以及周末郊遊的野餐茶會(Picnic-Tea),真是花樣百出。除了傳統的英國茶外,如今,英國人又在紅茶中添加了各類鮮花、水果及名貴香料,配製成當今非常流行的花茶、果茶和香料茶。要不要加糖、加奶或檸檬,正統的英式下午茶並無嚴格規定,只看個人喜好。不過基本原則是:濃茶加奶精口感潤滑,淡茶或加味水果茶要喝原味。
英國茶點最常見的有蘇格蘭奶油餅干、維多利亞松糕、松餅。著名的英國西南部的奶茶還包括特殊的烤餅,與當地獨有的奶油外加果醬。由於松餅需要趁熱吃才能吃出口感以及香味,需要首先品嘗。通常順序按照口味區分:由淡而重,由咸而甜。因此取用時從底層逐漸往上取用,先吃最底層容易飽腹的三明治和松餅,然後是第二層的蛋糕等甜點。最後才是第三層的水果餅乾等小點。下午茶講究的是輕松的家庭風格,所以用手而不是用刀叉取點心仍是至今的傳統。
精美的茶具:藍白青花瓷,帶點壓抑卻又簡潔的色彩,是標準的英式內斂作風;外表描繪出英國植物及花卉圖案的骨瓷,是典型的維多利亞風格,完全把英國人熱愛園藝的習性反映到茶具上。無論哪種瓷器,配上純銀茶壺、茶匙,好看的蕾絲桌布,浪漫優雅得讓人心動,英倫風情呼之欲出。
英式茶喝法:傳統的茶室禮儀,講究交談聲音要小,瓷器輕拿輕放;女士舉止從容,有人從面前經過時要禮貌地輕輕挪動身姿,報以微笑。松餅的吃法,是先以刀切開,但是不能切到底,然後用手撕,先塗果醬,再塗奶油。吃完一口,再塗一口。杯中茶喝完後,將茶匙放到茶杯中,表示到此為止,否則主人會不斷續茶。正宗英國茶指南和米其林美食指南一樣,英國每年出版一本《全英最佳茶屋指南》,專門介紹著名且有特色的喝茶場所,成為權威的飲茶指南。據介紹,全英國最著名的茶室約有125間,環境無一例外的優雅、文化氣息濃郁、布置裝潢精美,一般都掛有茶倫敦——茶城之都
在倫敦,幾乎所有的大酒店都有茶座。傳統的貴族下午茶,以里茲飯店的棕櫚閣最負盛名。因為黛安娜王妃生前時常光顧而留下了傳奇色彩。來這里喝下午茶,男士必須打領帶才能入內,一定得事先預訂座位,最忙時需提前兩個星期才能覓得一席。在英國茶協會(TeaGuild)的評選中,克拉里奇酒店(Claridge』s)提供的英式下午茶,被選為英國最佳的英式下午茶。這項評比總共有17個評比項目,評審作為秘密顧客,親自體驗英式下午茶的風味。克拉里奇酒店的工作人員以「絕佳的掌握有關茶的知識,周到的服務」獲得評審的青睞。克拉里奇酒店提供英式下午茶的歷史已經有100多年了,英式下午茶售價每份$28.50。除此之外,薩伏伊飯店和布朗飯店的下午茶也很出名,除了洽談公事的本地人,還有很多觀光客。
鄉村下午茶的代表在風光旖旎的英格蘭北部,約克Betty』s茶室是鄉村茶室一個典範。雖然歷史不是很久,卻成為了英國數一數二的下午茶店。1919年創辦,以英式傳統HighTea聞名。在約克的分店,全店以木色為主配以古典的裝潢,於落地玻璃前喝一口英式紅茶,欣賞一下窗外古老的橫街小巷,格調非常優雅。相對起來價錢不算太貴,永遠人流不斷。在生活節奏閑適的英國鄉村,聽著優美的鋼琴聲喝下午茶,和大都市的感覺完全不一樣!正宗下午茶,不到英倫也能飲香港半島酒店-「住不起半島,就喝一杯酒店的下午茶」已成為游覽香港最具情調的內容之一。這里的下午茶不接受預訂,無論你是什麼身份都需要排隊。tiffany的瓷器,robertsbelk的特製銀器,酒店座機的調制的半島醬,還有大堂炫樂隊的表演,難怪這里是香港名流的聚集的,也引得小報記者在此蹲點。香港古典玫瑰園-是台灣畫家黃騰輝先生的傑作。茶室內裝飾是典型的維多利亞風格,濃郁的藍色和紅色,玫瑰花瓣形狀的紅色座椅,英國的瓷器和茶葉。不用走遠,就能體會英國下午茶的精髓。
⑥ 英國貴族人生活習慣
英國人生性保守,相當尊重傳統,因而保留著相當多的古跡、傳統文物與各式各樣的博物館,其中不免有傳統的包袱,譬如現仍存在的皇室與貴族,以及無法翻新改建、維修卻昂貴的傳統建築。與同為英語系的國家相比,英國的社會和民族性與美國便有極大的差異,以一般生活水準而言,其現代化與舒適化的程度趕不上美國;在一般日常辦事的效率上亦難與美國相比。一般英國人不若美國人那般開朗率直,不會主動與陌生人搭訕,出發點則是著重不探人隱私。英國人若是與陌生人攀談,也會相當保留,而且話題常圍繞在天氣打轉,因為這是最不會觸及個人隱私的題材。一般而言,英國人不若美國人那麼容易交上朋友,但一旦交上了一位英國朋友,可能就是一輩子的朋友。英國人一般頗以自己的傳統文化為榮,重視具有藝術與文化內涵的休閑生活。
英國人一點都不自大。英國人只是比較尊重個人生活與思想空間,所以感覺起來好像比較冷漠而已。而且英國的種族岐視問題比美國少太多了。
英國人早就知道自己已不是這世界的老大,但美國人現在是以自己為老大自尊。撇開英美兩國政府的態度姑且不談,只以人民的態度而言,英國人(英格蘭人/威爾斯人)是很有禮貌且謙卑嚴謹的民族,其實跟中國古代文人社會或儒家思想很像。蘇格蘭人則性情比較剛烈一點,一般北方民族大都如此。
英國人崇尚「紳士風度」和「淑女風范」,講究「女士優先」。在日常生活中,英國人注意儀表,講究穿著,男士每天都要刮臉,凡外出進行社交活動,都要穿深色的西服,但忌戴條紋的領帶;女士則應著西式套裙或連衣裙。英國人的見面禮是握手禮,戴著帽子的男士在與英國人握手時,最好先摘下帽子再向對方示敬。但切勿與英國人交叉握手,因為那樣會構成晦氣的十字形,也要避免交叉乾杯。與英國人交談時,應注視著對方的頭部,並不時與之交換眼神。與人交往時,注重用敬語「請」、「謝謝」「對不起」等。奉行「不問他人是非」的信條,也不願接納別人進入自己的私人生活領域,把家當成「私人城堡」,不經邀請誰也不能進入,甚至鄰里之間也絕少往來。非工作時間即為「私人時間」,一般不進行公事活動,若在就餐時談及公事更是犯大忌而使人生厭。日常生活絕對按事先安排的日程進行,時間觀念極強。
在公關談判中,英國人說話、辦事,都喜歡講傳統、重程式,對於談判對手的身份、風度和修養,他們看得很重。通常英國客商不太重視談判的准備工作,但他們能隨機應變,能攻善守
英國人交際活動,對以下特殊禮俗和禁忌應加以注意:
①不要隨便闖入別人的家。但若受到對方的邀請,則應欣然而往。這無疑可理解為對方在發出商務合作可能順利實現的信號。但在訪問時,最好不要涉及商務,不要忘記給女士帶上一束鮮花或巧克力。
②給英國女士送鮮花時,宜送單數,不要送雙數和13枝 不要送英國人認為象徵死亡的菊花和百合花。
③不要以英國皇室的隱私作為談資。英女王被視為其國家的象徵。
④忌用人像作為商品的裝潢。喜歡薔蔽花,忌白象、貓頭鷹、孔雀商標圖案。
⑤忌隨便將任何英國人都稱英國人,一般將英人稱「不列顛人」或具體稱為「英格蘭人」、「 格蘭人」等。
⑥英國人最忌諱打噴嚏,他們一向將流感視為一種大病。
英國式傳統早餐(通常在B&B中就可以享用得到)和下午茶了。英國式早餐包括了熏肉、香腸、荷包蛋、蕃茄、果醬土司、各式玉米片(Cornflakes)和牛奶調成的可口麥片粥。至於英國四面環海,並以畜養業為主,因此海鮮與燒烤也有一定的水準。生蚝與熏鮭魚、燒烤牛肉、羊肉料理都相當地具有英國特色。至於在各地都可以吃到的炸魚薯條(Fish & Chips),可說是英國食物的道地代表作。
下午茶則為嚴肅的英國人生活增添些許浪漫色彩。通常一到下午三點到四點之間,可以看到英國人陸續放下手邊的工作,喝杯咖啡或道地英國奶茶,順便藉此聯絡同事間的感情,當然更是談八卦的好時機。至於正統的英式下午茶,除了有講究的茶具、茶葉外,精緻的糕點更是不可或缺。在陰涼舒適的美景外,來份優閑的下午茶,正是人生一大樂趣也!
英 國 人 的 飲 食 習 慣
早餐
傳統的英式早餐有煎培根、香腸和煎土司。這叫做「煎食」。但現在多數人都很忙,沒辦法每天都吃這種豐盛的早餐,所以現在最流行的早餐種類有:
·一碗玉米片加牛奶;
·一些優格加新鮮水果;
·土司塗果醬,通常在早餐時喝茶、咖啡、或果汁。
英國人仍在周未享用傳統的英式早餐。各個旅館或飯店,尤其是大家所熟知的家庭式旅館(B&B's)皆有供應傳統的英式早餐。
午餐
英國人的中餐很快就解決,不像義大利人。通常午餐只需三十到四十分鍾,許多英國人吃三明治,或許是因為三明治是英國發明的。通常人們早上在家做好三明治,然後在午餐時間食用,三明治是英國人的便當。同樣受歡迎的午餐為烤馬鈴薯。
點心在英國相當普遍,特別是巧克力,且特別在早上約十一點和下午三點。英國兒童是世界上吃甜食最甚者,這使得英國牙醫非常忙碌。
晚餐
晚餐是一天中的主餐,且通常有兩道菜-肉或魚加蔬菜,之候有甜點(也就是布丁)。英國小孩都知道在吃布丁前要把肉和蔬菜吃光光。
冷凍熟食在英國相當普遍,幾乎每個家庭都有微波爐,且通常英國人(尤其是學生會買一份冷凍熟食,放進微波爐,邊看電視邊吃-這叫做吃「電視晚餐」。)
外國食物也相當受英國歡迎。超市裡擺滿了琳琅滿目的印式、中式、意式、希臘式和日式食物-事實上是來自世界各地的食品。
晚餐後通常要來上一杯茶(當然要加牛奶!)
▲英國的進餐習俗可以歸納為「早餐吃飽,午餐潦草,晚餐吃好。」其重大宴請均在夜間舉行。除了一日三餐外,還有一次「下午茶」,通常是下午三到四點的時候,喝杯咖啡或道地英國奶茶,也順便藉此連絡彼此的感情。
▲英國的海鮮與燒烤如:生蚝與熏鮭魚、燒烤牛肉、羊肉料理都相當具有其特色。而正統家鄉菜,從冷盤的「松軟洋芋沙拉」、「豆蔻奶油腌鮮鮭」,及家常菜「英式肉腸卷」、和英國小吃「炸鮮魚與薯條」,一直到熟食「羊肉薯泥雪柏派」、「碳烤明蝦佐香蒜」等,都是英國飲食文化的傳統烹調及料理。最具代表性的如:燒烤、燉、煮、清、濃湯、素菜麵包、餅乾及各式蛋糕、派類,典型的「牧羊人派」、「烤牛肉」、「櫻桃璀芙」及「巧克力海綿布丁」,還有像是英式烤餅、三明治、溫冷點心、奶油?果醬跟不可或缺的紅茶。
▲酒館文化是英國風情之一,在pubs里最重要的飲料當然是啤酒(beers)。眾多的酒精飲料中,beer的主要幾個大類依其苦味不同而分為:淡啤酒(lager),苦啤酒(bitter),黑啤酒(stout),及英國啤酒(ale)。另一種則是由蘋果所釀造的蘋果酒(cider) 。
英國是個歷史悠久的國家,英國很講究紳士風度,這一點在吃英國菜時也能體會到。有個說法,是說人生不得意事常八九,其一就是吃英國菜。英國的農業不發達,糧食每年都要進口,也不像法國人那樣崇高美食,因此英國菜相對來說比較簡單,英國人也常自嘲自己不擅烹調。
英式菜選料的局限性比較大,英國雖是島國,但漁場不太好,所以英國人不講究吃海鮮,反倒比較偏愛牛肉、羊肉、禽類、蔬菜等。英式菜的製作大都比較簡單,肉類、禽類等大都整隻或大塊烹制。另外,調味也較簡單,口味清淡,油少不膩,但餐桌上的調味品種類卻很多,由客人根據自己的愛好調味。
英式菜的早餐卻很豐盛,一般有各種蛋品、麥片粥、鹹肉、火腿、香腸、黃油、果醬、麵包、牛奶、果汁、咖啡等,受到西方各國普遍的歡迎。
另外,英國人喜歡喝茶,有在下午3點左右吃茶點的習慣,一般是一杯紅茶或咖啡再加一份點心。英國人把喝茶當作一種享受,也當作一種社交。
英式菜的代表菜餚有土豆燴羊肉、烤鵝填栗子餡、牛尾濃湯等。
英國的「烤牛肉加約克郡布丁」被稱為是國菜。這是用牛腰部位的肉,再把雞蛋加牛奶和面,與牛肉、土豆一起在烤箱中烤制的菜餚。上桌時,還要另配些單煮的青菜,即為「烤牛肉加約克郡布丁」。普通家庭一日三餐(即早餐、午餐、晚餐)。他們是以午餐為正餐。闊綽人家則一日四餐(即:早餐、午餐、茶點和晚餐)。
不願意吃帶粘汁的菜餚;忌用味精調味;也不吃狗肉。口味不喜歡太咸,愛甜、酸、微辣味,對燒、煮、蒸、烙、焗和烘烤等烹調方法製作的菜餚偏愛。喜歡中國的京菜、川菜、粵菜。
他們普遍喜愛喝茶,尤為婦女嗜茶成癖。「下午茶」幾乎成為英國人的一種必不可少的生活習慣,即使遇上開會,有的也要暫時休會而飲「下午茶」。不喝清茶,要在杯里倒上冷牛奶或鮮檸檬,加點糖、再倒茶製成奶茶或檸檬茶。如果先倒茶後倒牛奶會被認為缺乏教養。他們還喜歡喝威士忌、蘇打水,喝葡萄酒和香檳酒,有時還喝啤酒和烈性酒,彼此間不勸酒。
⑦ 中世紀飲食文化的飲料
葡萄酒的滋味,連修士也偷喝中世紀人認為酒精比清水更有營養,亦有助消化,而且酒精較難腐壞,而潔凈食水在古歐洲亦非必然可得,這令酒精在當時大為流行,其中地中海北部和大部分法國等盛產葡萄的地方,更視酒精為每日必備飲料。而在北歐以麥酒和啤酒較常見。
當時歐洲也有蜂蜜酒和用駱駝奶或馬奶製成的酸奶(稱為Kumis),但各地飲用習慣有所不同。有些地方視它們為葯水,由古時醫生處方[22]。但斯拉夫人卻視蜂蜜酒為精品,在簽定一些重要條約時,還會互贈蜜酒,以示友好。在波蘭等地,蜜酒與外來進口的香料和葡酒同樣珍貴。[23] 14世紀的釀酒方法與現代已非常近似葡萄酒在中世紀廣為接納,既是高級飲料,也被視為有營養價值。古希臘名醫伽林認為葡萄酒本性干、熱,但酒被喝飲後,其性會轉趨溫和,並斷定葡萄酒有別於濕寒的啤酒和清水,對腸胃更為有益、可幫助製造良好血液、改善心情。
當時的人認為葡萄酒的品質除了因應葡萄品種和釀造年期外,更重要是葡萄被擠壓的次數。所謂擠壓是指把果皮里的汁放在釀酒桶內,加上壓力,令果皮和果汁都失去糖份,釋放果中的丹寧酸。
頭一次擠壓出來的酒是為上品,專供上流社會享用;第二及第三次擠壓的酒,質素已大為下降,會留給農民和工人飲用。社會中最窮的人,又或最虔誠的神職人員,甚至會用稀和了的黑醋代替酒類。
上等紅酒還需要經年發酵,這又需要更多昂貴設備。不少中世紀文獻中都廣泛教人如何避免釀酒時令酒質變壞,其中14世紀的食譜Le Viandier就教人酒桶要時刻向上放,又或把干白葡萄種子混入酒糟灰,再倒入酒桶內,在現代醫學中,這方法有如天然的殺菌劑,減慢酒精發酵過程。
中世紀人也認為,溫熱的酒對身體最有益。這些熱酒常會加入香料飲用,幾乎歐洲各地都有相關詞彙形容此一酒類,其中英文會叫成Mulled Wine、德文叫Glühwein、法文稱為vin chaud、波蘭語稱為Grzane Wino,俄羅斯叫作глинтвейн(glintwein)、瑞典則稱為Glögg,其製法大同小異,部分歐洲國家今天仍視為禦寒飲品。
此外,葡萄酒中也可以加入姜、小豆蔻、丁香或糖等,變成香料酒。14世紀時,這些調酒香料包已會在香料商店出售。 圖中是16世紀啤酒廠的一隅,這種酒廠在中世紀時已相當普遍,酒中還會加入各式香料甚至微毒植物,增加醉意雖然大部分歐洲地區都飲用葡萄酒,但歐洲北部沒有葡萄出產,即使貴族也會飲用啤酒和麥酒,這在今日英國、荷蘭、德國、波蘭和北歐一帶最為常見。當地人不論階層,幾乎每天都會飲啤酒,但受到阿拉伯和地中海的醫學影響,這種酒往往被視為有害身體。
相比南部出產的葡萄酒,啤酒是次級的酒類替代品,而且附帶連串負面評價。1256年,義大利鍚耶納醫生阿杜班羅甸奴這樣形容啤酒:「不論是用燕麥、大麥或小麥釀制,這些酒有損頭腦和胃部,令人口臭、蛀牙、令胃部充斥臭味……」但他亦指啤酒有利尿作用,而且會令人的皮膚看來更白更滑。當時的人亦相信,喝啤酒會宿醉得更長時間。
雖然啤酒的負面評價不少,但法國北部和義大利中部也有喝啤酒的習慣,估計是諾曼人入侵英國後,把當地的啤酒帶回歐洲,加上英法兩地互相通婚,也令啤酒得以在法國流行。14世紀法國食譜《Le Menagier de Paris》就曾指一種叫godale的酒,估計正是英語Good ale(好麥酒)一字。
中世紀初期,啤酒會在修道院和一些家庭中釀造,但到了中期,一些中世紀公社開始取代發展出私人釀酒工業,每間商店往往聘請8至10人協助釀酒,而為了應付競爭,他們會購入新式設備,發明不同秘方,加入特別調味,令酒味更為出眾,並以自家品牌出售啤酒。14世紀時,這些釀酒業傳入荷蘭、佛蘭德和布拉班特,15世紀時輾轉傳入英國。
在今日英國和荷蘭等地,每人一年就可飲用275至300升的啤酒,幾乎每餐都會飲用,其中早上會飲酒精較少的啤酒,晚上酒精濃度也相應提升。[25] 雖然古希臘和羅馬也懂得這種方法,但直到12世紀,阿拉伯人發明琉璃水冷蒸餾器後,歐洲才開始大規模以此法製造飲料。中世紀的學者相信蒸餾法能把液體精華提鏈出來,一律把蒸餾液體稱為「aqua vitae」(生命之水)。
早期的蒸餾液體會當作葯品或調味料。例如蒸餾而成的葡萄糖漿混合砂糖和香料後,會拿來治療不同疾病;玫瑰香味水可以當成香水、調味料又或典雅的洗手水。蒸餾酒更是中世紀醫學備受推崇的葯品。1309年,西班牙煉金術師路化就指常飲可延年益壽、鼓舞人心、常保青春。
從13世紀起,一種叫Hausbrand(德文:家中燒制之意)的蒸餾酒開始流行,成為日後白蘭地的雛型,但蒸餾酒的酒精濃度相當高,到了15世紀時,各地政府開始規管其銷售和生產。1496年德國紐倫堡就禁止在假日和周日出售烈性白蘭地。[26] 中世紀未有消毒技術處理牛奶,一般人只能敬而遠之19世紀前,鮮奶消毒技術仍未發明,直接擠出的奶常常被細菌污染,而在炎夏中,乳類可能會在數小時內腐壞。受種種限制,中世紀雖然已知奶品的營養價值,但成年人只會在生病或太貧窮時,才會飲用,這類飲料多留給小孩和老年人,當中又以乳酪或乳清較為普遍。[27]
當時中國人認為食酪漿是蠻族的特徵,而歐洲富人也對乳類敬而遠之。歐洲一些地方更鬧過傳說,認為牛奶與生蚝、菠菜、番茄或黃瓜混在一起,會使它帶有劇毒。這可能源於乳類變壞或乳蛋白過敏,但亦反映時人對乳類的態度。
直到中世紀末期,西方航海家出海時,為了解決營養問題,開始把奶牛帶上船。1493年,哥倫布第二次探索美洲時,就開始帶有奶牛。而新教徒大舉移居美洲時,英國更規定每5名乘客,必須備有一頭奶牛。
⑧ 誰知道中世紀或之間的古歐洲人日常飲食主要吃些什麼有圖片更好了
普通平民以麵包,加上些水果,如蘋果、野果之類,條件好的以啤酒為飲料,節日時會吃雞肉、牛肉等肉類。
貴族的食物較為豐富,但也以麵包為主,水果次之但是會有葡萄、櫻桃等比較名貴的水果,飲料以紅酒、葡萄酒等高價酒為主,肉類就更多了,還有海鮮,更多時會加上肉湯,但都是燒熟就吃的。沒有中國那麼講究。
中世紀因為沒有冰箱,所以大多數歐洲都會選擇吃一些能長期保存的食物。不能長期的保存的食物如肉類(容易腐敗)都是比較高價的,平民是很難享受的。
中世紀飲食文化泛指歐洲中世紀(從5世紀到16世紀)的飲食習慣、烹調方法和餐桌禮儀,這套飲食文化跨越近千年,涵蓋嚴寒的北歐和酷熱的地中海,屢經轉變和更替,成為今日歐洲菜系的基礎。隨著歐洲文明的擴張,其影響見諸世界各地。
從古時起,麵包已是歐洲的主食,面條、麥片亦常見於民間;常用調味料有濃酸果汁、酒和醋,伴以白糖和蜜糖,令當時的菜式偏向酸甜。一如不少古文明,肉類同樣是富人之食,而以豬肉和雞肉最常見,牛因為有農業價值而較少入饌。當時的歐洲人亦喜好杏仁茶,在四旬節更會用來代替動物奶。
雖然外界往往視歐洲為一個文化單元,但它幅員廣闊,而且古時交通不便和保鮮方法不周,各地會因應不同就近的特產而發展出不同的飲品習慣。
當時雖然有「進口」食品,但價格高昂,只限於貴族享用。這種以食物區分貴賤的傳統,在古歐洲十分常見。當時只有貴族有資格「浪費」食物,享用不同香料,而未進身貴族的富商卻要受制於禁奢令,不得濫用食物。社會上亦普遍認為食物質素與進食者有一種神聖和自然的聯系,下層人民應當吃粗糙、廉價食品,而富人要享用精緻菜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