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美國到英國飛機多久
哪個城市啊 英國小 美國很大啊 飛夏威夷和芝加哥 時間肯定不一樣的啊
紐約到倫敦直飛的話不到7個小時
2. 美國什麼時候成為英國殖民地,被英國殖民了多久
1607年,一個約一百人的殖民團體, 在乞沙比克海灘建立了詹姆士鎮,這是英國在北美所建的第一個永久性殖民地, 在以後150年中,陸續涌來了許多的殖民者,定居於沿岸地區,其中多來自英國,也有一部分來自法國、德國、荷蘭、愛爾蘭和其他國家。
18世紀中葉,13個英國殖民地逐漸形成, 他們在英國的最高主權下有各自的政府和議會。這13個殖民區因氣候和地理環境的差異,造成了各地經濟形態、政治制度與觀念上的差別。
1773年,波士頓傾茶事件,反傾銷。
1774年,來自13州的代表聚集在費城,召開所謂第一次大陸會議,希望能尋出一條合理的途徑,與英國和平解決問題。然而英王卻堅持殖民地必須無條件臣服於英王,並接受處分。
1775年,在馬薩諸塞州萊剋星頓點燃戰火;
1776年5月,在費城召開第二次大陸會議,堅定了戰爭與獨立的決心,並發表著名的《獨立宣言》,提出充分的理由來打這場仗。
1777年10月,薩拉托加大捷,扭轉了獨立戰爭初期的不利的態勢。此役使美國人民信心大增,並得到了國際上的支援。
1778年2月法美簽訂軍事同盟條約,法國正式承認美國。法國、西班牙、荷蘭相繼參戰。
1781年,約克城戰役大捷,美軍贏得決定性的勝利。約克敦戰役後,除了海上尚有幾次交戰和陸上的零星戰斗外,北美大陸戰事已基本停止。
1782年11月30日,英美簽署《巴黎和約》草案,1783年9月3日,英國正式承認美國獨立。
終上:美國成為英國殖民地時間為:1783—1607年,共176年。
3. 從美國到英國的飛行時間
從美國哪邊到英國哪邊,條件不完整美國 達拉斯 英國倫敦 飛行約10小時30分從英國希思羅機場到美國(不知道哪邊),網上查到是約7小時
4. 當年美國是怎麼打敗號稱「日不落帝國」的英國並獲得獨立呢
當年隨著哥倫布發現新大陸,越來越多的歐洲移民跑到了北美這塊大陸,其中以英國和法國人居多,雙方在北美這疙瘩進行長期激烈的爭奪,最後終於被英國人拿下了整個北美,就是現如今的加拿大和美國。
但可惜的是,英國人還沒將勝利果實捂熱,因為稅收的問題,殖民地人民不樂意了,這些殖民地土帽召開了大陸會議,還向英女王遞交了《權利宣言》和請願書,提出了諸如不交稅、自治、撤走駐軍等要求。英國人認為這些殖民地人民太過分了,現在日子好了竟然就開始忘恩負義,也不想想當初是誰給這片大陸帶來的文明?雙方的矛盾日益激烈,殖民地也開始私下訓練民兵隨時准備開打。
為了扭轉局勢同時也為了便於統一指揮,大陸會議選舉了華盛頓當總司令,統一指揮民兵與英國龍蝦兵干仗。本來當時的美國老百姓並不是所有人都支持獨立的,但這時候英軍的倒行逆施起了很大的作用,可以說正是英軍的燒殺搶掠激起了殖民地人民的眾怒,本就不多的英軍開始陷入了人民戰爭中的汪洋。
5. 從美國乘飛機到英國要多久
從紐約到倫敦直飛大約7到8小時左右。
這是美航官網上BA0117直飛航班的飛行信息。其他的有轉機的要看在中轉站中等待的時間。總體來說,在天上的飛行時間約為8小時。
6. 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參戰打了多長時間
美國參戰三年九個月
具體經過:
1941年12月7日凌晨,日本海空軍突然襲擊美國在太平洋上的軍事基地珍珠港,以微小的代價重創美國太平洋艦隊。同時,日軍還在東南亞各地對英美兩國發動大規模的進攻,直到第二年春天,日軍侵佔了東南亞的廣大地區和太平洋上的許多島嶼。 次日下午,德意日同時對美國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擴升到最大規模。
(6)美國打下英國要多久擴展閱讀:
美國在二戰中的貢獻:
1942年1月1日,中國、蘇聯、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比利時、加拿大、哥斯大黎加、古巴、捷克斯洛伐克等26國在華盛頓發表《聯合國家共同宣言》,並決心共同打敗德、日、意法西斯的侵略,不到侵略國 無條件投降,決不和敵國單獨議和。
1942年6月,日本軍部為了徹底摧毀美國太平洋艦隊,進攻美軍駐守的中途島。美軍掌握了日軍的作戰計劃,以一艘航空母艦的代價摧毀日本四艘航空母艦,取得了中途島海戰的勝利,從而使太平洋戰場的形勢發生轉折,日軍被迫由進攻轉變為防禦,美軍則由防禦轉變為進攻。
1943年11月28日~12月1日,蘇、美、英三國首腦斯大林、羅斯福、丘吉爾等人在伊朗首都德黑蘭舉行會議,通過了三國首腦在對德國作戰中一致行動和戰後合作的宣言。 會議決定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代號「 霸王計劃」以盡快打敗納粹德國。
1944年6月6日,280萬美英等同盟國軍隊在法國諾曼底登陸,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蘇軍也在東線對德軍發動更加猛烈的進攻。從此盟軍開始兩面夾擊德軍,加速了德國法西斯的滅亡。
1945年5月8日,在太平洋戰場,美軍展開猛烈的進攻,向日本本土步步逼近。中國等國家的抗日武裝也在亞洲各地展開了反攻。
1945年8月6日,美國投擲代號為「小男孩」的原子彈轟炸日本廣島。
1945年8月9日,美國投擲代號為「胖子」的原子彈轟炸日本長崎。
7. 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參戰打了多久
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的參戰時間是3年9個月。
從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美軍基地珍珠港開始,美國參加二戰。在此後的半年中,日美在珊瑚海、中途島、珍珠港和瓜達爾卡納爾群島進行激烈的海空戰役,日接連失敗。
到1945年8月又向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兩顆原子彈。日在太平洋戰場損失125萬兵力。美國取得勝利。
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以美國、蘇聯、英國、中華民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客觀上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這次戰爭帶動了航空技術、原子能、重炮等領域的發展與進步。
(7)美國打下英國要多久擴展閱讀:
太平洋戰爭(1941年12月8日—1945年8月15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部分,主要以太平洋和周圍國家為戰場。
由日本和美國等同盟國家交戰,戰爭爆發自1941年的珍珠港事件開始,日本空襲美國太平洋基地,美國對日宣戰後,與日本交戰多年的中國也跟著宣戰,納粹德國和義大利王國也對美宣戰,歐亞兩大戰場合一。直到1945年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太平洋戰爭參戰國家多達37個,涉及人口超過15億,交戰雙方動員兵力在6000萬以上,歷時三年零幾個月,傷亡和損失難以統計。參與太平洋戰爭的同盟國包括美國、中國、英國、英屬印度帝國、澳大利亞、紐西蘭、加拿大、荷蘭流亡政府、自由法國和蘇聯。
軸心國則主要是日本和其建立的傀儡政權,包括滿洲國、汪精衛政權,以及泰國。另外,日本在其殖民地(如朝鮮、台灣)徵召了不少兵力,在中國也有很多親日派參與戰爭。
這場戰爭除了日美兩國大型海上戰斗外,同時也導致位於歐洲軸心國集團的滅亡、日後的冷戰局勢、原子彈的使用、反殖民浪潮和日本與中國政治發展,對亞洲與太平洋周邊國家未來發展影響甚巨。
8. 美國和英國交戰過幾次時間原因目的結果
1812年還打過一次,英國還把美國總統府燒了,後來重建後,房子是白色的,就成為白宮。戰爭起因是美國支持拿破崙,開始,美國在陸戰中打敗了,英國人攻進了華盛頓和紐約,但在五大湖區的海戰中美國人打贏了,英軍被迫撤退,最終美國人勝出,此後一百年間,美國徹底從歐洲政治斗爭之中脫身,避開十九世紀歐洲的混亂,養精蓄銳,一百年後重出江湖,主宰歐洲,甚至主宰世界。
有意思的是,當時英陸軍進攻的路線和「9.11」中撞擊世貿大廈的飛機路線出奇的相似。
9. 1776年7月14美國打敗了英國,取得了什麼勝利 "1776年7月14美國打敗了英國,取得了什
小狼實在搞不懂LZ說的是啥
看下歷史上美國獨立戰爭的來龍去脈吧。
美國獨立戰爭(The American Revolution)也稱「北美獨立戰爭」。
17世紀初期,英國人開始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殖民地。100多年後英國在北美的殖民地已有13個。而英國政府為了增加財政收入,不斷增加殖民地的稅收,對殖民地進行蠻橫的壓榨和殘酷的剝削。特別是「印花稅」的出現,更加激起殖民地人民極大的憤怒,於是,「自由之子」、「通訊委員會」等秘密反英組織相繼出現,各地都發生了反英事件,抵制英貨、趕走稅吏、焚燒稅票、武裝反抗等等。這一切引起了英國政府的恐慌,他們立即派軍隊鎮壓。1770年3月5日,英軍在波士頓居然向手無寸鐵的市民開槍,當場打死5名市民,打傷了6人,製造了震驚北美的「波士頓慘案」。
1773年12月16日夜,「自由之子社」的部分成員化裝成印第安人後,登上三艘停泊在港口的英國運茶船,將船上343箱茶葉統統倒入大海。這就是有名的波士頓傾茶事件(The Poston Tea Party)。
1775年4月18-19日,波士頓人民在萊剋星頓上空打響了獨立戰爭的第一槍,萊剋星頓的槍聲意味著殖民地與宗主國之間的戰爭不可避免,它拉開了美國獨立戰爭的幕布。
為了聯合抗英,北美第二次大陸會議於6月14日決定,建立各殖民地聯合武裝力量即大陸軍,任命華盛頓為總司令。10月13日,又決定建立大陸艦隊。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通過《獨立宣言》,宣告美利堅合眾國誕生。
1775~1778年為戰爭的第一階段,為戰略防禦階段,主戰場在北部,英軍占據優勢。
戰爭開始後,英軍主動進攻,企圖迅速撲滅殖民地的革命烈火。其總的戰略是:英海軍控制北美東部沿海,以陸軍分別從加拿大和紐約南北對進,打通向普蘭湖、哈得孫河谷一線,以孤立反英最堅決的新英格蘭諸殖民地,然後將其他殖民地各個擊破。大陸軍因力量薄弱,除戰爭初期遠征一次加拿大外,基本上處於守勢,採取待機破敵,爭取外援的方針。1775年5月,各殖民地民兵主動進攻,並圍困波士頓。6月17日,殖民地民兵在波士頓外圍邦克山戰斗中首戰告捷,殲滅英軍1000人。1776年3月,威廉·豪指揮的英軍被迫從波士頓撤至哈利法克斯待援。8月底,豪率英軍3.2萬人,在海軍艦隊配合下進攻紐約。華盛頓率1.9萬人與英軍打陣地戰,結果損失慘重,被迫於11月率余部5000人撤往新澤西,英軍佔領紐約。當年聖誕節前夕和新年之夜,華盛頓利用英軍疏於戒備之機,奇襲特倫頓和普林斯頓得手,俘敵近千人,士氣大振。1777年夏,約翰·伯戈因率7000英軍從加拿大南下,企圖與豪會師。但豪未按計劃北上,反而率軍1.8萬南下,於9月奪取了大陸會議的所在地費城。伯戈因孤軍深入,行至薩拉托加地域時,遭到1.2萬美軍和游擊隊的圍攻,5000英軍被迫於10月17日向美軍投降。薩拉托加戰役成了這場戰爭的轉折點,促使法國、西班牙、荷蘭先後對英宣戰。1778年2月法美簽訂軍事同盟條約,法國正式承認美國。1778年6月法英開戰,西班牙也於1779年6月對英作戰。俄國於1780年聯合普魯士、荷蘭、丹麥、瑞典等國組成「武裝中立同盟」,打破英國的海上封鎖。1780年12月荷蘭進一步加入法國方面對英作戰。北美獨立戰爭擴大為遍及歐、亞、美三大洲的國際性反英戰爭,英國陷入空前孤立的境地。形勢的變化,迫使英軍於1778年6月放棄費城,決心退守紐約。隨之,北部戰爭便出現了僵持的局面。
1779~1781年為戰爭的第二階段,以薩拉托加大捷為標志,進入戰略相持階段,主戰場轉到南部,美軍以弱勝強。
英軍新任統帥柯林頓上任後,利用南部「效忠派」較多和靠近西印度群島的有利條件,調兵遣將,決心將英軍主力轉移到南部,企圖對美南部諸州各個擊破,並依託沿海基地和紐約遏制北部。北美大陸軍則力圖與法國陸海軍配合,控制沿海基地,同時積極開展游擊戰,打破英軍的計劃。1778年底,英軍攻取喬治亞州首府薩凡納,揭開了在南方發動強大攻勢的序幕。1779年秋,南方美軍司令林肯會同德斯坦指揮的法國艦隊進攻南部英軍主要基地薩凡納,受挫。1780年春,柯林頓率領1.4萬英軍對查爾斯頓實施陸、海兩麵包圍,迫使林肯部5000餘人投降,並繳獲軍艦4艘,使美軍遭受了整個戰爭中最大的一次損失。事後,柯林頓率英軍一部回師紐約,留下康沃利斯指揮7000英軍控制南方陸地和沿海。這就為南部民兵游擊隊活動提供了方便。大陸會議委派格林為南方美軍司令,諧同摩根到南方開展游擊戰,先後於1781年1月和3月,在考彭斯和吉爾福德等地大勝英軍,迫使英軍從內地向沿海撤退。格林乘勢揮師南下,在民兵游擊隊配合下,拔除英軍據點,收復了除薩凡納和吉爾斯頓之外的南部國土。
從1781年4月-1783年9月,為戰略反攻階段。
1781年8月,康沃利斯率7000名英軍退守弗吉尼亞半島頂端的約克敦。此時在整個北美戰場英軍主要收縮於紐約和約克敦兩點上。1781年8月,華盛頓親率法美聯軍秘密南下弗吉尼亞,與此同時,德格拉斯率領的法國艦隊也抵達約克敦城外海面,擊敗了來援英艦,完全控制了戰區制海權。9月28日,1.7萬名法美聯軍從陸海兩面完成了對約克敦的包圍。
在聯軍炮火的猛烈轟擊之下,康沃利斯走投無路,於1781年10月17日即伯戈因投降的第四個周年紀念日,請求進行投降談判。10月19日,8000名英軍走出約克敦,當服裝整齊的紅衫軍走過衣衫襤褸的美軍面前一一放下武器時,軍樂隊奏響了《地覆天翻,世界倒轉過來了》的著名樂章。
約克敦戰役後,除了海上尚有幾次交戰和陸上的零星戰斗外,北美大陸戰事已基本停止。1782年11月30日,英美簽署《巴黎和約》草案,1783年9月3日,英國正式承認美國獨立。
10. 1812戰爭美國陸軍是怎樣從戰5渣到打敗英國的
1812年英美戰爭也叫「第二次英美戰爭」,因為它實際上是美國獨立戰爭(第一次英美戰爭)的延續。美國獨立後,英國一直妄圖奪回殖民地,同時美國也想奪取西部和英國控制的加拿大。1812年6月18日美國對英宣戰。 此時美國對英國仍然處於絕對劣勢,1812年美軍進攻加拿大,被英軍擊潰,丟失了底特律等幾座城市和要塞,美國陸軍在和英軍作戰中不堪一擊,美國海軍卻取得了一些勝利。1813年初,美軍進攻底特律,再次被英軍擊潰,4月,美軍在安大略湖艦隊支援下攻佔加拿大首府約克。9月10日,美大湖艦隊在伊利湖擊敗英艦隊,10月5日美軍擊敗英國與印第安聯軍。10月進攻蒙特利爾,被英印聯軍擊潰。年底英軍反攻,佔領喬治堡。同時英國海軍封鎖了美國海岸,有效打擊了美國私掠船。1814年8月,英軍調集重兵從加拿大發動進攻,25日攻佔華盛頓,焚毀了國會大廈和白宮,後被阻於巴爾的摩。9月英軍水陸並進進攻紐約,中途海軍被殲滅,撤回加拿大。12月24日英美雙方簽定「根特和約」,英國確認美國獨立。1815年1月,英軍進攻新奧爾良,被美軍擊退。戰爭結束。 這場戰爭中美國以弱擊強,雖然沒有奪取領土,但使英國放棄了征服美國的打算。戰後美國認真調整了軍事戰略,建立起有效的國防體系。戰爭初期,美國通過緊急擴軍,使正規軍和民兵改編的志願兵達到6.5萬人,海軍有10艘軍艦,150艘快艇和318艘私掠船。而英國正在歐洲與法國打得難分難解,無暇顧及美洲。在加拿大,只有7000名英軍和1萬民兵,還拉攏了一些印第安人作為同盟者。美國在天時地利人和上佔了絕對優勢。從理論上,美國打敗英軍奪取加拿大是輕而易舉的事,但戰爭發展卻出人意料。 1812年6月至1813年初,是美國戰略進攻時期。在海上,美國戰艦和私掠船在大西洋上全面出擊,戰果輝煌,僅幾個月時間,便擊沉英艦3艘,俘獲英艦船500艘以上。但在陸地上,美軍卻連吃敗仗。陸戰主要在美加邊境的西北部展開。美軍發動了3路攻勢,企圖入侵加拿大。英將布羅克率軍於7、8月擊退了美軍的西路進攻,並攻佔了美國西部的幾個重要堡壘。美軍不堪一擊,底特律的2500名守軍不發一槍,便向700名英軍繳械投降。接著,英軍轉到中路,於10月12日夜以1000軍隊擊潰了美軍的進攻,許多美軍士兵還未交火,便四散逃跑,而紐約民兵則袖手旁觀,按兵不動。11月東路美軍的攻勢也因民兵不配合半途而廢。美軍的失利,除了作戰計劃有誤外,主要原因是軍事將領老朽無能。 高級將領平均年齡60歲以上,總統麥迪遜身為總司令卻不懂軍事,陸軍部長尤斯蒂斯也指揮不力。如宣戰當天,讓赫爾趕到底特律,卻不告訴他戰爭已經開始,使他被英軍打了個措手不及。迪爾伯恩已60歲,還從未指揮過一個團,卻讓他擔任西北戰區司令,他連底特律是否屬自己管轄都不知道。此外,美軍缺乏訓練,紀律鬆弛。民兵本位思想嚴重,只想守家衛土,不願支援正規軍作戰。後勤供應不足也大大影響了美軍的戰鬥力。 從1813年初至1814年初,英軍轉守為攻,大批英國海軍趕到北美,控制了制海權。英國海軍封鎖了美國東海岸,1813年捕獲了美國船隻200多艘。美國艦船避在港內,難有作為,僅有個別美艦突破了封鎖在外海作戰。這期間,雙方主要在通往加拿大的門戶——五大湖區展開激烈爭奪。 美國吸取了前一階段的經驗教訓,改組了指揮機構。由阿姆斯特朗擔任陸軍部長,成立了總參謀部,提高了指揮效率。1813年初,美軍三路反攻底特律,英軍擊潰了其中兩路,美軍損失900人。在五大湖區,9月10日,美軍司令佩理率9艘軍艦組成的艦隊在伊利湖同英國艦隊激戰,迫使由6艘軍艦組成的英國艦隊豎起白旗。這是英國海軍史上僅有的一次艦隊投降事件。美軍控制了伊利湖後,打開了通往安大略湖的通道,切斷了英軍供應線,英軍被迫撤出底特律。美將哈利遜指揮3500人乘勝追擊,10月5日在泰晤士河畔的莫拉維安追上了英國同印第安人聯軍1600人。經激戰,美軍殲敵500多人,生俘英軍600人。美軍在戰斗中殘忍地殺害了著名的印第安人領袖特庫姆塞(又譯杜堪士),並將屍體身上的皮剝下來製成了剃刀皮帶。接著,美軍兵分兩路,共1.3萬人向加拿大首府蒙特利爾發起鉗形攻勢,但被2000名英印聯軍擊潰。到年終,英軍反攻,把美軍趕出了加拿大。這期間,戰爭還擴大到美國東海岸和墨西哥灣沿岸地區。 1813年春天,英國陸海軍對緬因州至弗吉尼亞的沿海地區進行騷擾和攻擊。美軍在 福克保衛戰中獲勝,擊退了2000英軍的進攻。但在佛羅里達的米克斯堡之戰中,美軍被印第安人打敗,死400多人,被俘500多人。 1814—1815年1月,美軍粉碎了英軍的進攻,取得戰爭勝利。1814年初,美軍進一步改組指揮機構,大膽提拔年輕軍官取代老朽無能的將領,立有戰功的布朗、伊澤比、斯科特、傑克遜等人被委以要職。高級將領年齡從60歲降至36歲。此外,美軍加緊了對軍隊的訓練。北部軍區副司令斯科特認為,戰勝英國,唯一有效的辦法就是訓練。他從3月至6月對3000名軍人進行了嚴格而緊張的訓練,使部隊的戰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這期間,英國從歐洲戰場脫身,大舉增兵北美。一方面繼續用海軍嚴密封鎖美國沿海,使美國的外貿和漁業幾乎全部中斷。另一方面,雙方在各戰場展開激戰。在五大湖區,美軍7月5日和7月25日在奇普瓦和隆迪斯蘭兩次同英正規軍正面交鋒,並展開白刃戰。美軍經強化訓練,戰斗素質大大提高,把英軍打得潰不成軍。英軍大為震驚,大叫:「啊,這是正規軍!」兩戰美軍傷亡近1200人,英軍損失近1500人。9月11日,美五大湖區艦隊司令麥克多諾指揮14艘美艦同兩倍於己的英艦隊交戰,擊斃英艦隊司令,俘英艦4艘,取得「麥克多諾大捷」(又稱普拉茨堡戰役),從而消除了英軍從加拿大入侵的威脅。 在東海岸,英將羅斯8月19日率軍4000人登陸,直奔首都華盛頓。美軍集中正規軍和民兵7000人迎擊。但英軍300人的先頭部隊一發起沖鋒,美軍便潰不成軍。麥迪遜總統及**成員倉皇出逃。英軍輕而易舉地佔領了華盛頓,將白宮等建築付之一炬。9月12日至14日,英軍又進攻巴爾的摩。美軍冒著槍林彈雨奮勇抗擊。這時,有一個美國律師叫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被關在英軍營中,他目睹了麥克亨利堡壘激戰的場面特別是看到了堡壘上空硝煙中飄揚的星條旗,不禁熱血沸騰,以激動的心情譜寫出了傳世之曲《星條旗永不落》,「我們一定得勝,正義屬於我方……星條旗將永遠高高飄揚在這自由的國家,勇士的家鄉」。這首歌曲使軍民受到極大的鼓舞,他們奮勇戰斗,擊退了英軍進攻,並擊斃了英軍司令羅斯。後來這首歌又傳遍美國各地,並成為美國的國歌。 1815年1月,美軍取得了新奧爾良大捷。當時英軍出動7500人,想奪取南方重要港口新奧爾良。防守該城的是美軍名將安德魯·傑克遜。他手下只有6000人,大部分是民兵,他決定用防禦戰挫敗英軍進攻。他精心組織防禦,令部下用棉布包上沙子壘起高牆, 組建了美國第一支黑人部隊。1月8日,5000多名英軍排成整齊隊形敲著軍鼓發起沖鋒。英軍的猛烈炮火打在沙包上,毫無殺傷力。傑克遜大喊:「我們要讓新奧爾良變成英國人啃不動的硬核桃!」他沉著地等英軍離得很近才下令開火。美軍躲在堅固的工事後面發射猛烈的火力,英軍像割下的稻草一排排倒下,屍橫遍野,三個縱隊指揮官均身負重傷,司令帕克南爵士也飲彈斃命。英軍死傷2000多人,狼狽潰逃,美軍乘勝追擊,又俘虜500餘人。美軍僅傷亡70多人,取得輝煌勝利。 英軍在戰場上連連失敗,被迫求和。根據雙方1814年12月簽訂的《根特和約》,英國承認美國獨立,同時,美國也放棄對加拿大的領土要求。第二次美英戰爭以美國勝利而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