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英國如何形成「日不落」帝國
1783年北美殖民地的獨立,宣告了第一帝國的終結。此後,英國人面對的是一個支離破碎的帝國。為此,謝爾本伯爵哀嘆道:「政府同意美洲獨立之日,便是大不列顛之太陽隕落之時,我們將不再是個大國和受尊敬的民族了。」然而,僅僅幾十年後,一個更龐大的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日不落帝國」又被英國建立起來,它在歐洲的國際政治對弈中再次擊敗對手法國,自「滑鐵盧戰役」勝利後一個世紀里達到了它力量的頂峰,建立了可與「羅馬治下的和平」相提並論的「不列顛治下的和平」。
之所以說此時英國的力量已達到了頂峰,主要因為:
第一,海上霸主地位通過反法戰爭樹立起來。如前所述,能與英國海上爭霸的,只有法國、西班牙。不過通過亞勃基爾灣海戰與特拉法加海戰,法國艦隊與西班牙艦隊的主力被徹底擊潰,再也無法與英國較量了。從世界各國海軍力量的對比來看,1790年時,英國的海軍總噸位為48�59萬噸,僅次於它的法國為31�43萬噸,第三的西班牙為24�22萬噸,盡管英國排名世界第一,但仍然還沒有確立絕對的優勢,僅次於它的法西兩國的海軍總噸位數聯合起來就超過了英國;到了1815年時,英國的總噸位數達到60�93萬噸,法國盡管仍排名第二,但減少到22�83萬噸,俄國列第三,為16�73萬噸,西班牙淪落到第四,還不到6萬噸。可見,英國的海軍總噸位數超過了排在其後的三個國家的總和,而大致相當於世界其他各國海軍總噸位數的總和。正如希爾所說:「英國的政策在拿破崙戰爭中達到頂點,使得英國的國防力量,特別是海軍力量在這場戰爭後的近一個世紀里無人能與之匹敵。」
第二,英國在反法戰爭中完成了帝國重建的任務,建立在第一帝國廢墟之上的「日不落帝國」已基本成形。從根本上說,它仍然是17世紀末以來,英國和法國爭奪商業和殖民霸權的繼續。……實質上,英國政府和統治階級反對法國的主要動機並非為了意識形態上的原因,而是為了爭奪世界的商業和殖民霸權。這樣,我們不難看到,當反法聯軍在歐洲大陸與拿破崙進行爭奪時,英法之間在殖民地上的爭奪也異常激烈。在與法國人爭奪殖民地時,英國不再一味地擴大殖民地,而主要是為了爭奪那些擁有廣闊市場的殖民地以及對於英國海外貿易通道的暢通至關重要的一些殖民據點等。這些殖民地或殖民據點包括:從法國人手中強占的模里西斯、塞席爾群島、多巴哥和聖露西亞,從荷蘭、西班牙、丹麥等國手中強占的非洲的開普、亞洲的錫蘭、馬爾他、特立尼達、赫爾戈蘭等。這些地方盡管面積不大,但是對於維持帝國的貿易通道具有重要的意義。
第三,反法戰爭結束後,英國在與殖民地的經濟關繫上,完成了由重商主義到自由貿易的過渡。進入19世紀後,自由貿易作為一項政策逐漸廣為流行,英國逐漸放棄了對殖民地的貿易壟斷,走上了貿易自由化的道路。1808年,英屬新斯科舍和新布倫瑞克總督宣布,允許英國或美國船隻把某些商品轉運至印度,這實際上是對實施了100多年的《航海條例》的違背,但得到了英國政府的許可。1811年,英國進一步表示,允許除法國之外的任何國家的船隻裝載某些重要產品進入英屬哈利法克斯、聖安德魯斯、聖約翰等港口。在遠東的印度,從1793年起東印度公司的貿易壟斷權一步步受到侵蝕,到1813年時,英國政府則徹底廢除了東印度公司對印度的貿易壟斷權,「自由貿易」原則在未來帝國的中心——印度次大陸初步確立起來。
總之,到1815年反法戰爭結束時,隨著帝國版圖的迅速擴大,第二帝國基本定型。如果說第一帝國的中心是北美13個殖民地,那麼,日益興盛的「日不落帝國」的中心則是遠東的印度。印度對於帝國的重要性,正如曾擔任印度總督的寇松所言:「只要我們統治印度,我們就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可一旦丟掉了印度,我們的地位將一落千丈,只能降格為一個三流國家。」更多的人則形象地將印度譽為「帝國王冠上最珍貴的寶石」。
從1815年到19世紀中葉,英國的商船與戰艦出現在全球各個角落,他們獲取領地、開設口岸、掠奪原料、傾銷產品……19世紀40、50年代兩場鴉片戰爭打開了中國的市場,1858年英國與法國、荷蘭一起強迫日本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1836年和1857年英國與伊朗簽約,1838年和1861年英國與土耳其簽約,這些條約內容雖不盡相同,但共有一個核心內容,即英國要求得到貿易、投資等方面的特權。為確保帝國安全以及貿易的通暢,英國這一時期還佔領了一些軍事要塞與貿易據點,如1819年佔領新加坡,1839年佔領亞丁港,1841年佔領香港,這樣從好望角到印度洋,再到太平洋,英國建立了一條極為通暢的海外貿易通道。
如果說歷史上龐大輝煌的羅馬帝國也只不過是一個以地中海為中心的區域帝國,那麼,英國人建立的「日不落帝國」卻是一個真正的世界帝國,英國殖民地遍及全球,其開拓的疆域之大,統治的人口之多,絕非人類歷史上任何一個帝國所能比擬。龐大的「日不落帝國」是英國成為世界最強國的一個標志,帝國本身與英國的海上霸權與工業霸權一起,共同將英國推上了世界霸主的寶座。英國的霸權地位一直延續到20世紀,小小島國能在世界稱霸一個世紀之久,這是它一系列的制度領先所造成的結果。
2. 英國成為日不落帝國的原因殖民擴張有哪些方式產生最深遠的影響
英國不斷汲取殖民地的財富,綜合國力逐漸增強,最終成為了日不落帝國;殖民擴張方式有建立殖民地、向歐亞大陸掠奪工業原料場地和商品銷售市場;影響是打破世界相對孤立狀態,使世界日益成為相互影響、聯系緊密的整體,促進了世界一體化的進程。
(2)英國如何形成日不落帝國擴展閱讀
英國較早地確立了君主立憲制度,資產階級在英國的統治日益加強;更加進步的政治制度為英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相對穩定的國內外環境,進入18世紀以後英國本土沒有出現過較大規模的戰亂。
英國在17-18世紀基本完成了農業革命,具體表現為:輪作制的推廣、生產工具的進步、新作物的耕種以及肥料的使用等。通過圈地運動,地主獲得了大量成塊的土地,提高了生產效率。而大量失去土地的農民則向城鎮轉移,或是為資本主義農業服務,進而擴大了國內市場。
值得一提的是,英國的農奴制度早在中世紀晚期就已基本絕跡,英國農業社會的發展受到封建殘余的阻礙相比歐洲大陸一些國家和地區(西班牙、德意志)更小。英國農業產量提高,農產品價格下降,這也就意味著英國人可以通過較低的消費獲取較多的生活資源。
3. 英國日不落帝國的稱號是如何建立的
英國,全名英吉利大不列巔葡萄牙共和國。它是全世界第一個進行蒸汽發動機科技革命的我國。全世界第一個進行資產階級公有制工業生產我國。優秀的工業生產生產效率,讓高新科技和創造發明領先於全球,促進國防發展趨勢。英國從1588年逐漸至1921年,三百年橫縱七洲三現大洋,依次戰勝海上馬車夫西班牙,義大利無敵艦隊,法國的歐洲地區第一海軍,1815年,英國稱為日難落王國,宣布變成世界警察,殖民者全世界。統治起源於水上,初露崢嶸於北大西洋,戰勝義大利無敵艦隊。16新世紀的三現大洋上,義大利無敵艦隊揚威北大西洋,中國太平洋,印度洋海域。
開始了工業生產資產搶掠殖民的階段。至19個世紀60時代,英國進入了資產階級輝煌時代,它是「製造業」、世界貿易中心、國際金融中心。這類第一工業強國的影響力,為它向外擴大造就了深厚的經濟能力,因此從60時期至80時代是夯實入侵,擴大殖民的高峰,至20世際初攻佔了世界最多的殖民。以上便是英國「日部落王國」頭銜的創建過程,
4. 英國什麼時候成為日不落帝國
1763年,英國首次驕傲地自稱「日不落帝國」,在工業革命之前。
英國通過七年戰爭(1754年至1763年)維持了歐洲大陸均勢格局的穩定,還再度摧毀了法國和西班牙的海上力量,奪取了法國在北美大陸和印度的幾乎所有殖民地;而第一次工業革命發生在18世紀60年代——19世紀中期(人類開始進入蒸汽時代)。
(4)英國如何形成日不落帝國擴展閱讀
英國殖民擴張的條件:
1、國內政治制度優勢:
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封建專制的君主制,為英國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制度的建立開辟了道路,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世界的要求。同封建專制統治相比,英國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專政是進步的。
2、依仗雄厚的經濟實力:
英國通過圏地運動和海外殖民掠奪,擴大原始積累,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17世紀英國是世界上販賣奴隸的主要國家,罪惡的奴隸貿易,帶來了巨額財富,使英國經濟實力雄厚。
3、強大的軍事優勢:
為了爭奪殖民霸主,l7世紀下半葉經過三次英荷戰爭,摧毀了荷蘭的殖民優勢。l8世紀,英法在歐洲發生多次戰爭,通過七年戰爭擊敗了法國,英國由此確立了世界殖民霸權地位。
4、地理位置的優勢:
英國是一島國,地處大西洋沿岸,位於世界貿易中心,便於經濟貿易和海外冒險;有較強的海洋意識和海上優勢。
5. 英國成為「日不落」帝國的過程!
「日不落帝國」曾在歷史上長期成為英國的代名詞,這是因為英國在18世紀後期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國家。在此之前,世界殖民強國分別是16世紀的西班牙、17世紀的荷蘭,英國是在一一打敗它們之後才坐上頭號交椅的。 對西班牙的勝利發生在英國都鐸王朝的末代君主伊麗莎白一世在位時期。此時,新航路的中心已經轉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國處於令人羨慕的大西洋航路中心的優越地位。提倡重商主義的伊麗莎白一世,利用這一歷史性機遇,積極鼓勵海外擴張。在國際上想盡一切辦法創造良好環境,拆散法、西同盟,軍事上積極改造海軍,最終打敗了不可一世的西班牙「無敵艦隊」,開始建立海上霸權。17世紀初,英國政府特許成立了一些大的殖民貿易公司,進行海外殖民活動。其中,東印度公司和倫敦公司分別在印度和北美一帶進行殖民活動。英國在印度搶佔了許多據點,並不斷在北美建立殖民地。而17世紀,世界上最強的殖民國家卻是荷蘭。為此,在1652-1674年英國先後發動了三次對荷蘭的戰爭。在這期間,以工業資本聞名的英國能給戰爭以最直接、有效的支援,而以商業資本為主的荷蘭,處處依賴進口,終不免衰落的命運。荷蘭被迫接受了英國的《航海條例》,其在國際貿易中的中介地位被排擠,英國奪取了荷蘭在北美的新尼德蘭殖民地,改名為紐約。荷蘭的殖民優勢被摧毀。18世紀,英國在爭奪殖民地的斗爭中面臨的主要對手是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後的英國和封建專制的法國,既爭霸於歐洲,也因雙方在北美和印度的殖民擴張而激烈沖突。資本主義制度相對於封建專制制度的優勢轉化為英國在實力上相對於法國的優勢。18世紀中期,英國在雙方一系列戰爭中的最後、最大一次戰爭——七年戰爭中,終於戰勝法國,英國得以侵佔印度的大片領土,在北美,法國喪失了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東的新法蘭西等地,再也無力與英國抗衡。從此,英國確立了世界殖民霸權,逐步建立起「日不落」的殖民帝國。英國在殖民爭霸過程中的一系列勝利,鮮明地體現出英國適應資本主義發展潮流而贏得的歷史機遇,而殖民掠奪又給英國帶來巨額財富及豐富的原料、廣闊的市場,「商業上的霸權,造成工業上的優勢」,殖民霸主地位的樹立為英國成為資本主義工業頭號強國奠定了基礎。
6. 英國日不落帝國的稱號,是怎麼樣建立的
英國在全球各地都建立起了殖民地,不管太陽到了哪邊都能照到英國的地盤,所以就有了日不落帝國的稱號。
7. 日不落帝國形成的全過程
日不落帝國的興衰 劉 軍
大英帝國是隨著英國人的海外殖民擴張而出現的。英國海外移民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5世紀末年,1607年英國人在北美建立了第一個永久性的殖民地。但英國大規模的海外移民出現在18世紀以後。移民離開故土有各種原因:擺脫政治和宗教迫害,獲得自己的土地,找到工作和更好的生活機遇。由於工業革命,英國最早出現了資本主義條件下的勞動人口過剩。從1814年拿破崙戰爭結束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一百年間,約有2000多萬人從英國移居海外,其中1300萬人移居美國,400萬人移居加拿大,150萬人去了澳洲,其餘人流向世界的其他地方,英國是近代以來世界上最大的輸出人口的移民國家。殖民地不僅對英國而且對世界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很多學者認為,殖民地是英國資本主義起源的前提條件之一。如《大分流》的作者就將殖民地緩解了人口對土地的壓力和煤的開采作為英國資本主義發展的兩大原因。
當20世紀初世界基本被列強瓜分完畢時,英國獲得的份額最大。在一戰爆發之前的1914年,英國的殖民地面積已達3350平方公里,統轄3.94億人口,佔世界人口的1/4;這相當於英國本土的137倍,本國人口的8倍多,被稱作「日不落帝國」。英帝國在形成過程中,既有對當地土著人的鎮壓,也有與其他殖民國家的爭奪。這一過程對英國社會發展、世界近現代國際關系史和政治地理的發展演變,均有著重大影響。英帝國建立在強大的經濟基礎上,在19世紀中,英國的煤產量佔世界的60%,鐵產量佔世界的50%,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當時航行於各大洋中的商船有1/3以上飄揚著米字旗,乃至整個19世紀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被稱作「英國世紀」。然而,20世紀見證了英帝國的衰落,盡管它是兩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英國首相丘吉爾在回憶錄中描述了他在雅爾塔會議時的心情:「我的一邊坐著巨大的俄國熊,另一邊坐著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間坐著的是一頭可憐的英國小毛驢。」隨著美國和蘇聯的崛起,以及二戰後民族獨立潮流的影響,英帝國逐漸瓦解,至1960年代,作為殖民體系的英帝國已成為歷史的陳跡。但主要由昔日前英國殖民地國家構成的英聯邦還有著相當的國際影響。
如何認識和評價大英帝國的歷史作用,是世界近現代史中的一個重要議題。這個議題涉及方方面面的內容,其中之一是英帝國在殖民地發展中的作用,是招致了貧窮還是促進了發展,包括馬克思在內的眾多學者為此傾注了大量心血。然而,歷史是復雜的,大英帝國的歷史作用是多元的。現有研究成果表明,要對大英帝國的歷史作用作出整體性評價是不可能的,指望在一本書中找出明確答案更是不現實的。《劍橋插圖大英帝國史》沒有試圖做這樣的嘗試,而是努力全面、整體地展示這段歷史,為讀者的思考和判斷提供一個平台。該書主要的11位作者都是英美澳的史學家,這使全書充滿了生動的細節描述。更難得的是這些作者充分吸收的西方二戰以來新史學的理念和研究成果,在書的內容和形式的安排上均有獨到之處。
首先,這里的大英帝國史全然沒有以往政治史的痕跡,尤其是西方中心觀念受到了明顯的約束。如作者認為,「大英帝國的歷史就是研究英國人與其他人民之間的相互作用,而不是英國人對這些人的『影響』」。相互作用理論承認,在西方殖民統治之前,當地人民已有豐富的文化和歷史,在英國勢力參與其歷史發展後,他們續寫自己的歷史,其中包括反抗壓迫和發展本土文化的歷史。這是作者尊重歷史的表現。事實上,英帝國內部沒有統一管理機構,沒有統一的殖民統治模式,除幾個以英國移民為主要居民的前殖民地,如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和地區保持了較多的英國文化特點,其餘殖民地的情況千差萬別,本地文化特點至今仍很明顯。這種特點在各地的凝聚西方與當地傳統風格的建築藝術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其次,由於突破了單純政治史的狹隘局限,該書所含內容極其豐富。大英帝國史並非簡單的文明傳播史,或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壓迫剝削史。西方文化與前殖民地文化的接觸是全方位的,作者也試圖從各個角度看待這一現象,從各種殖民統治形式、貿易往來、文化沖突、人口流動、城鎮建築、繪畫藝術、體育娛樂、種族主義、民族融合、婦女生活,到英語和其它西方文化傳播與帝國歸屬感,等等。如作者細心地注意到,競技體育也是培養民族意識的溫床,「澳大利亞表現自己的民族意識不是在為獨立而戰的戰場上,而是在為自尊而搏的板球比賽中。對紐西蘭人來說,獨立意識是通過英式橄欖球比賽來表現的」。
最值得稱道的是,全書差不多每頁都有一幅插圖,或繪畫、地圖或照片,像一扇扇打開的歷史之窗,使原本就通俗的文字敘述更加生動,通過增強讀者的視覺感受力,更充分地刺激他們的思維活動。大英帝國為英國的民族意識和藝術生活打上了深刻的烙印。漫步倫敦街頭會看到很多人物雕塑,其中大多是為帝國在海外開疆拓土的將領。這些帝國英雄的高大形象也保留在英國歷史題材的油畫中。書中收錄了一幅描述戈登將軍在蘇丹喀土穆面對死亡大義凜然的畫,作者在解說詞中寫道,幾乎可以肯定地說,戈登被殺時遠沒有這般壯烈的情景,是藝術家對這一事件進行了純粹神話般的描繪。畫中的戈登將軍就是在我國歷史教材中記載的,曾在中國率領「常勝軍」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那個戈登。
本書完全可以作為當代西方新史學的一種典範來看待,實際上,這是政治史與社會史、婦女史、文化史、國際關系史、經濟史、移民史等領域的有機融合。
8. 英國"日不落帝國"是怎麼來滴
英國在19世紀末期,殖民地遍布全球,在任何時間也有陽光照他的其中一個屬土。
這據統計,1914年英國殖民地面積達3350萬平方千米,相當於全球陸地面積的1/4,占各列強殖民地總和的1/2,等於本土面積的100多倍。殖民地人口近4億,等於本國人口的9倍,殖民地范圍包括各大洲,是當時最大的殖民帝國。英國的國旗飄揚於各殖民地的上空,不管是東半球還是西半球都能受到陽光的普照。因此自稱為「日不落帝國」。
大英殖民帝國的發家史實際上是走過了一條火與血的路程,豎著三個路標:海盜起步,戰爭開路,工業革命。早在資本原始積累時期,英國就依靠商業冒險家、遠征隊到各地建立「貿易據點」。比較早的殖民據點建立在美洲、印度和北愛爾蘭的一些地區。
英國由海盜起步而走上爭奪殖民霸權的途程中,發動了近200次的戰爭。1588年的英西戰爭,崩塌了西班牙殖民霸主的寶座,奪得了從非洲販賣黑奴的貿易壟斷權;17世紀50至70年代的3次英荷戰爭,摧毀了荷蘭的殖民霸權,奪得了東西方貿易和對亞洲進行殖民掠奪的優勢;從問世紀末到18世紀中,又對法國進行了一系列戰爭,1756—1763年英法的因為爭奪殖民霸權和歐洲霸權而進行的「七年戰爭」,戰火遍及歐、亞、美三大洲,結果摧毀了法國在歐洲大陸的霸權,又使得英國奪得了北美殖民地和南亞次大陸的勢力范圍。這80年的戰爭歷程,奠定了英國海洋霸權和殖民霸權的基石。
特別是罪惡的黑奴貿易,給英國帶來了巨大的財富,卻給非洲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痛苦。
17世紀60年代開始,英國又開始工業革命,生產力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至19世紀60年代,英國進入了資本主義黃金時代,它是「世界工廠」、世界貿易中心、金融中心。這種第一工業強國的地位,為它向外擴張創造了雄厚的經濟基礎,所以,從60年代至80年代是鞏固侵略,擴張殖民地的高潮,至20世紀初佔領了世界上最多的殖民地。
英國之所以能佔領最多的殖民地,不僅因為它當時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而且還因為是世界上最強的海軍強國。英國作為一個島國必須以海軍來保衛它的領土,而侵略它國更不能缺乏海軍。因此,歷代王朝都非常重視海軍建設。伊麗莎白時代,曾打敗了當時一流海軍強國西班牙。17世紀克倫威爾又與荷蘭開戰,結果當時的海軍強國荷蘭戰敗。至此,海上霸權完全落入英國之手。英國首先進行了工業革命,為海軍提供了更有利的條件,首先用鋼鐵船代替木帆船,並裝有新式武器,使其他殖民者在爭奪殖民地中無法同英國抗衡。
英國掠奪殖民地的手段是多種多樣的,它利用自己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或賤價收買落後民族的領土,或進行經濟滲透,或採取借貸的方法去控制弱小國家的政治和經濟,對不願意打開商業大門的國家則用大炮轟開閉關自守國家的大門,然後在控制這些國家經濟命脈,在基礎上實行軍事佔領。有些地方則是直接派海軍打敗弱國,強行占為己有的。
「英國殖民統治者就象海綿一樣從恆河中汲取財富,又源源不斷的倒在了泰晤士河中」這句話來形容英國殖民統治的罪惡在恰當不過了。
總之,英國成為「日不落帝國」所走過的是一條火與血的道路,英國的財富完全建立在掠奪殖民地人民血汗的基礎之上 給各國人民帶來了不可估量的痛苦,如"鴉片戰爭"就是最好的例子.
推薦電視《大國崛起》
9. 英國為什麼會成為日不落帝國
十七世紀英國在海外的殖民地不斷增加,美國、澳大利亞、印度、加拿大等國都曾是英國的殖民地,到維多利亞女王時代(1837年到1901年),她統治的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帝國,當時的地圖上有大片大片的紅色,代表英國的殖民地,也就是說在同一天里,都會有陽光照在他的其中一個屬土,這顯示他的強大。 據統計,1914年英國殖民地面積達3350萬平方千米,相當於全球陸地面積的1/4,占各列強殖民地總和的1/2,等於本土面積的100多倍。殖民地人口近4億,等於本國人口的9倍,殖民地范圍包括各大洲,是當時最大的殖民帝國。英國的國旗飄揚於各殖民地的上空,不管是東半球還是西半球都能受到陽光的普照。因此自稱為「日不落帝國」。英文是 Empire that sun never set 或 sun never set empire.
10. 英國日不落帝國的稱號,是怎麼樣建立的呢
一、海盜起步
英國建立“日不落帝國”的第一步就是發展海盜事業,而這要從伊麗莎白時代說起。在這一時期,英國逐漸向近代門檻邁進,新興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迫切需要發展海外貿易和對外擴張。
由於生產工具的不斷改進,工業的生產效率不斷提高,使當時的人們不得不深入思考,如何在市場中獲取最大利潤,此時,工業資本主義的殖民擴張萌芽開始產生。
工業革命後,英國工業資本主義者就開始向歐亞大陸掠奪工業原料場地和商品銷售市場,而印度半島成為了英國主要的殖民重點。同時在非洲地區,英國也加緊了殖民控制,這一時期,是英國資本主義發展的黃金時間,它代表工業資產階級利益的政府奉行自由貿易政策,開始了工業資本掠奪殖民地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