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第一次世界大戰對英國的影響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英開始衰落,其世界霸權地位逐漸被美國取代。
第一次世界大戰改變了世界的經濟格局。一戰爆發之前,英國是世界的金融中心,英國每年在海外的投資高達40億英鎊,占據當時世界投資總額的43%。一戰過後,英國不僅流失了大量的黃金儲備,還從世界最大的債權國成為凈債務國。
在歐洲的所有參戰國中,英國採取了最負責任的財政政策。
英國政府花在戰爭上的開銷多達430億美元,其中包括借給法國、俄國等盟友的110億美元的貸款。為了支付這些費用,英國一方面通過增加稅收籌集到了90億美元;另一方面通過向國內和美國長期借款籌集到了270億美元;其餘的款項是從國內銀行借來的。
英國人之所以如此慷慨,在於歐洲國家一開始就把債務視為戰爭合作的一部分,理應放在戰後統一解決。1915年,英法俄三國財長在巴黎財政會議上明確表示:「英法俄三國財長同意整合三國的財政和軍事資源,以促進戰爭的最終勝利。」
這場戰爭使歐洲對美國物資和商品的需求迅速增加,刺激了美國經濟的繁榮。更重要的是,這一行為導致大量黃金流入美國,美國的黃金儲備從不足20億美元一下子飆升到40億美元。 戰爭一舉改變了美國在世界各國經濟和金融中的地位。戰爭結束後,戰債償還的問題被提到了議事議程上。
英國被夾在整個債務結構的中間,即擁有大量債權也擁有大量債務。英國深知收回債務的難度,希望統一解決戰債問題,最好全面取消。這符合歐洲歷史的傳統,拿破崙戰爭後各國就全面取消了戰債。在歐洲國家看來,一切戰爭的花費都是「自由國家」維護「自由世界」應盡的義務。
但美國卻堅持按照商業模式完成對於戰債問題的處理。兩國之間的分歧直到戰爭結束後5年才得以解決。當時,英國為了快速恢復經濟,盡早重建戰前由自己主導的金本位制度,從而接受了美國的方案。
然而,巨額的戰爭貸款成為了英國經濟復甦的負擔,而美元卻趁機輸入歐洲,蠶食著屬於英國的經濟地盤。英國試圖恢復世界金融中心的期望落空了。
(1)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經濟怎麼樣擴展閱讀: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帝國主義過渡時期產生的廣泛的不可調和矛盾。
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強瓜分完畢,新舊殖民主義矛盾激化、各帝國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秩序劃分不對等的背景下,為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全球霸權而爆發的一場世界級帝國主義戰爭。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斗。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王國屬同盟國陣營,大英帝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俄羅斯帝國、義大利王國和美利堅合眾國則屬協約國陣營。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
大約有6500萬人參戰,1000多萬人喪生,2000萬人受傷。戰爭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了深重災難,但在客觀上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在一戰中,各種新式武器如飛機、毒氣、坦克、遠程大炮相繼投入戰爭,是武器發展史的重要階段。
Ⅱ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怎麼樣了
雖然英國贏得了戰爭,並從戰爭中獲得了新的殖民地,戰爭的巨大開銷使得英國無法繼續承擔維系一個帝國所需要的龐大財政支出。英國有數百萬人死亡,無數資產被毀,其結果是債台高築、資本市場的混亂以及在海外殖民地英國籍官員人數的缺乏。與此同時,民族主義情緒在新老殖民地都在高漲,而帝國的參戰以及非白人士兵在戰爭中所感受到的強烈的種族歧視都更加助長了這種民族主義情緒。具體來說,影響主要有:
經濟上,戰前的債權國變為戰後的債務國,戰後經濟長期低靡、不景氣,國際金融中心也由英國倫敦轉移到了美國紐約。一戰中,英國的商船隊遭到巨大損失,使其航運業遭遇重創,也導致英國貿易量的下降。
政治上,主要體現在英國自由黨的沒落。在一戰爆發前,英國自由黨通過一系列的社會改革和立法,開創復興的局面。歷史證明,正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作用下,才進一步激化了英國的國內矛盾,加劇了政壇的沖突,從而導致了英國自由黨的沒落。在此過程中,第一次世界大戰表現出了強烈的催化作用。1918年,自由黨尚可與其他政治力量聯合而維持勞合·喬治的首相地位,但以後自由黨在大選中的得票率持續下降,1923年的大選中,工黨得票率首次超過了自由黨,成為英國的第二大政黨,而自由黨從此以後再也未能成為第二大黨。
國際影響力方面,雖然英國在一戰後的巴黎和會上保持了國際事務領導者的地位,但是由於其經濟、軍事實力的嚴重倒退,事實上使得英國不可能再像一戰前那樣控制世界,「日不落帝國」世界政治、軍事霸主的地位都已名存實亡。華盛頓海軍會議上規定英美海軍實力保持一致,這說明英國無奈的承認了一戰後不再是全球霸主的事實。
社會方面,一戰使大量英國男子離開原先的工作崗位而參戰,一貫被視為弱者的婦女接替男子,參與大量戰時工作。一方面婦女作為家庭支柱,承擔穩定社會的重任;另一方面婦女廣泛就業,直接參加戰時經濟和社會事務,為英國取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最後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不僅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婦女社會經濟地位,加速了女權運動的發展,而且使英國社會對婦女的傳統偏見有所削弱。經過一戰的沖擊、影響,英國婦女終於獲得了選舉權。所以說,一戰推動了英國婦女解放運動的發展。
殖民地方面,在戰後雖然領土有所增加,但其對領土的控制力卻因戰爭的巨大傷亡與物資損失而大大削減,此後英國的殖民地有很多開始獨立,對英國社會各方面都帶來很大影響。
Ⅲ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經濟處於怎樣的狀態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經濟陷於長期蕭條狀態,直到1929年,工業總產值才勉強達到1913年的水平。而煤產量還沒有達到戰前水平,1928年,英國煤產量比1913年還低17%以上。
Ⅳ 一戰後的英國經濟狀況如何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英國從頂峰跌落的轉折點。英國雖然在戰場上獲勝,卻從債權國變為債務國,經濟上開始一蹶不振。在兩次大戰間的大約20年的時間里,除兩、三個年頭有過短暫繁榮外,經濟長期蕭條,投資不足,失業率居高不下;而居於統治地位的經濟理論仍然是認為資本主義經濟可以「自動調節」的傳統信條,政府對此無能為力。凱恩斯敏銳地覺察到這種理論的缺陷,試圖尋找解決危機的新思路。
Ⅳ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英國經濟情況是怎樣的
在海外,美國和日本趁第一次世界大戰之機不僅在拉丁美洲和遠東排擠英國的勢力,甚至把英國的自治領也視為它們擴張的對象。與此同時,各自治領和殖民地的離心傾向也迅速增長。這一切都減弱了英國在戰前世界上擁有的力量和影響。但是戰後的英國仍然擁有相當實力。在經濟上它的國際金融地位尚未顯露出永久衰落的跡象。在國際市場上它仍然保持著較牢固的傳統財政金融聯系,繼續支配著殖民帝國的巨大資源,並保持著對歐洲盟國的債權國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