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上海師范大學劍橋國際部中心都招哪裡的初三的學生 招多少人
都招。一年級2000人考取120左右。要參加中心組織的考試,考試內容與江浙滬地區初三內容基本一致。
⑵ 當代比較有名的山水畫家有誰
1、張仃
張仃(1917年05月19日—2010年02月21日),男,號它山,遼寧黑山人;中國當代著名國畫家、漫畫家、壁畫家、書法家、工藝美術家、美術教育家、美術理論家。
⑶ 蒼南有什麼名人
蒼南名人
【姜立夫】(1890一1978)學名蔣佐。蒼南人。畢業於杭州省立高等學堂。1911年赴美國留學,先後獲加利福尼亞州柏克來大學理學士、哈佛大學研究院數學博士學位。1920年任南開大學數學系主任。19341936年赴德國進修。抗戰時期任昆明聯大教授等職。1946年赴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進修,後任中央研究院數學研究所所長。建國後曾任嶺南大學數學系主任。中山大學教授,全國政協委員。著有《算學名詞彙編》、《數學名詞》、《圓和球的方陣理論》等。
【楊忠道】(1922-)原籍蒼南,1963年加人美國籍。1956年起,歷任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副教授、教授、數學系主任。發表論文20餘篇。1962年出席在美國舉行的國際數學學術討論會。1979年曾應復旦大學邀請,回上海講學。
【蘇淵雷】(1908─1995)名仲翔,號缽翁。蒼南人。華東師范大學教授。1926年參加革命,領導溫州學生運動,被囚七年。師范畢業,刻苦自學,在古典文學、史學、哲學、佛學諸領域均有建樹。曾任中國韻文學會顧問、中華詩詞學會顧問、中國孔子基金會理事、全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上海佛教協會副會長、上海楹聯學會會長、上海書法家協會名譽理事。主要著作有《易學會通》、《經世文綜》、《學思文粹》、《李杜詩選》、《白居易傳論》、《讀史舉要》、《五燈會元》點校、《蘇淵雷文集》等。
【謝雲】(1929一)原名盛培。蒼南人。編審。中國線裝書局總經理。中國書法家協會秘書長,中國出版者協會常務理事。著有《謝雲書法作品集》、《謝雲書法集》、《當代名家畫譜》主編。發表書評及詩歌共500多篇(首)。
【李銳夫】(1903一1987)蒼南人。教授。1929年畢業於中央大學數學系。1945年至1948年在英國劍橋大學進修。曾任重慶大學、復旦大學等校教授。建國後,歷任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副教務長、副校長,上海市高等教育局副局長,上海市數學學會第一屆理事長,民盟第五屆中央委員、上海市委副主任。第五、六屆全國人大代表。長期從事數學教學與整函數及亞純函數研究。著有《復變函數論》。
【林景熙】(1242~1310) 宋末詩人。字德陽,一作德□,號霽山。溫州平陽(今屬浙江)人。咸淳七年(1271)進士。受泉州教官,歷禮部架閣,轉從政郎。宋亡不仕。元朝西藏僧人楊璉真伽挖掘宋帝陵墓時,林景熙收拾遺骨,葬於蘭亭,植冬青樹為標志,作《冬青花》以抒忠憤。他教授生徒,從事著作,漫遊江浙,因而名重一時,學者稱"霽山先生"。
林景熙論詩主張"詩文歸一"、"根於性情"。其詩多哀國懷舊之情,如《山窗新糊有故朝封事稿閱之有感》:"偶伴孤雲宿嶺東,四山欲雪地爐紅。何人一紙防秋疏,卻與山窗障北風!"觸景生情,借景寫懷,沉鬱蒼涼,感人至深。七古《讀文山集》則悲壯激楚,正氣凜然,如結尾寫道:"書生倚劍歌激烈,萬壑松聲助幽咽。世間灑淚兒女別,大丈夫心一寸鐵!"《宋詩鈔?白石樵唱鈔》引宋末方逢辰評:"詩家門戶,當放一頭。"
所著《霽山集》5卷,元人章祖程注。《知不足齋叢書》本作《霽山先生集》5卷,卷首1卷,拾遺1卷。有1960年中華書局排印本。《宋代五十六家詩集》中有《白石樵唱集》1卷、清宣統石印本。
【劉紹寬】(1867―1942)字次饒,號厚庄。平陽人。清末拔貢,曾任龍湖書院山長,溫州府中學堂監督。民國成立後,曾任《平陽縣志》總纂。後任浙江第十中學校長,平陽教育會會長,平陽縣議會議長、圖書館館長、征輯鄉哲遺著委員會副主任。著有《厚庄文鈔》、《詩鈔》等。
⑷ 溫州出了什麼文人
林斤瀾(1923---),浙江溫州人。建國後先後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創作室、北京市文聯及作協工作。1950年開始發表作品,至1963年已出版有短篇小說集《春雷》、《山裡紅》,特寫集《飛筐》和話劇集《布穀鳥》。新時期以來致力於短篇小說創作,結集有《石火》、《十年十癔》、《矮凳橋風情》及《林斤瀾小說選集》。其中《頭像》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林斤瀾的《矮凳橋風情》系列小說,以故鄉溫州的家鄉人和事為題材,融現實生活的變動和民間傳說的敘說為一體,描繪了一幅幅夢幻般變化著的溫州風俗畫面:千里地外都知道有個兩三年裡就發起來的矮凳橋全國紐扣集散市場,鎮上有一條六百家商店三十家飯館的街道和又綠又藍非綠非藍的如幔之溪,從憨憨跑供銷扯到空心大好佬講的黑胡須白鬍須憨憨造樓的傳說,魚圓店女店主溪鰻與傳說中的美麗水妖互相游移……。林斤瀾這些溫州風味小說的特徵,首先是傳說性。這些「並不是作者家鄉改革開放的諸人事的實寫,而是一種『當代傳說』,它在發生的一剎那已和其他傳說一樣,成為物換星移、滄海桑田的歷史上的又一則故事」。其次是迷幻性,似散非散的舊夢和將信將疑的新夢糾合在一起,亦真亦幻的場面和時遠時近的傳說攪和在一起,給作品造成了奇異的迷幻境界。然而它卻使人不僅能感覺到混沌體的生活和「模糊美」的存在,還能感覺到其中閃爍著的現實與歷史雙重復合的文化審視和思考,可以觸及到中國人文化心理結構深層的某些東西。第三是寓言性,「矮凳橋世界是一個寓言的世界,它講述著一個關於歷史的過去與明天、關於認識過去與明天、關於拯救過去和走向明天的寓言。」 林斤瀾同汪曾祺—樣,是新時期里少有的專心致志於短篇小說創作且功力深厚的作家。他的小說,以結構和語言見長。就其結構而言,精緻縝密而又奇巧多變。情節並不繁復,但往往奇峰突起,跌宕生姿,虛實相生,呈現出反正相符、表裡烘托的審美特徵。作者在具體組織和裁剪素材時,十分注意主次詳略、疏密遠近、高低藏露的藝術處理,細節也都精心篩選過。他的作品語言,無論人物的語言還是作者的敘述語言,都很簡潔凝練。在《十年十癔》里,「京味」較濃,頗為練達;而《矮凳橋風情》里,則有意融人了溫州土話,似更喧騰。林斤瀾的作品也的確有點澀,但耐人咀嚼。 沈迦,男,1969年5月出生於溫州市。1991年畢業於杭州大學新聞系新聞學專業,獲學士學位。1998年畢業於浙江大學,獲文學碩士學位。2005年畢業於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獲工商管理碩士學位(EMBA)。曾任《溫州日報》社記者、編輯,後辭職創辦溫州市裡仁電腦有限公司,現任上海市裡仁企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曾榮獲第七屆溫州市「十大優秀青年」、2003年溫州市「十大數字人物」等稱號。2004年入選溫州市「新世紀551人才工程」(第二層次)培養人選。 主要從事中文信息、網路傳播等領域的研究工作,與父親沈克成教授一起發明了漢字表音碼(又名沈碼),在軟體界有一定的影響。該編碼1993年在首屆全國科學技術博覽會上榮獲「科技創新獎」,是全國青少年計算機等級考試指定輸入法。近年來在學術刊物上發表多篇論文,並已出版(包括主編與合著)下列專著: 《表音碼漢字輸入法應用手冊》 (浙江科技出版社) 《沈碼一日通》 (上海科技出版社) 《沈碼漢字輸入法》 (機械工業出版社) 《漢字部件學》 (機械工業出版社) 《文化人換筆》 (東南大學出版社) 《漢字簡化說略》 (人民日報出版社) 《功夫中文商務漢語教程》 (東方影音出版公司) 《功夫中文小叢書》 (中國市場出版社) 《溫州話》(寧波出版社) 姜立夫是溫州最早的「洋博士」,美國哈佛大學數學博士。民國時期曾任中央研究院數學研究所所長。據說那時數學所正式研究員僅三位,其他為兼職研究員或工作人員,三位研究員中兩位是溫州人,即姜立夫本人和蘇步青,另一位是華羅庚。南開大學數學系、嶺南大學數學系均為姜立夫先生創辦。 蘇步青,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理學博士,曾任中央研究院數學研究所研究員,浙江大學數學系教授、系主任、教務長,《中國數學學報》主編,一九五二年調復旦大學任數學系教授、數學研究所所長、副校長、校長及名譽校長。他創立了微分幾何學派,系著名的數學家。 谷超豪,莫斯科大學科學博士。歷任浙江大學數學系講師、復旦大學數學系教授、主任、數學研究所所長、副校長兼研生院院長。後調任中國科技大學校長、中科院院士。 姜伯駒,著名數學家姜立夫哲嗣,北京大學數學系畢業,曾任南開大學數學研究所副所長、北京大學數學系教授,數學科學院院長、北京數學會理事長。系中科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在拓樸學研究上有傑出的成就。 李銳夫,英國劍橋大學畢業。歷任復旦大學教授、暨南大學教授,後任上海華東師大數學系教授、主任、副校長兼上海高教局副局長,系著名數學家和數學教育家。 還有杭州大學數學系主任白正國,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數學系主任楊忠道;北京師范大學數學系主任、校長陸善鎮;杭州大學數學系主任兼研究生院院長王興華等。 一地(溫州)一校(溫州中學)出如此眾多的數學巨擘,在國內外均屬罕見,溫州的「數學家之鄉」並非虛名。 數學是溫州的強項,其他學科也不差。伍獻文,巴黎大學理學博士,曾任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兼武漢分院院長,水生生物研究所所長,著名的水生生物學家。在葛洲壩工程和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峽工程上馬前進行論證時,曾有不少人提反對意見,其中一條主要理由是這工程會破壞長江的生態,魚類的廻游繁殖成了問題。特別是有活化石之稱的中華鱘將會滅絕。伍獻文先生作為魚類專家,通過自己的調查研究,解決了這一問題,並大膽地提出自己的意見,支持了這兩個偉大工程的建議。 張肇騫,中國科院生物家,植物研究院所所長。張鋆,美國哈佛大學醫學博士,曾任中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兼醫學研究院院長,中國醫科大學教授、系主任。曾勉,法國蒙不利亞大學生物學博士,中國農業科學院柑桔研究所所長。王國松,美國康乃爾大學電機工程碩士、哲學博士、曾任浙江大學副校長、代校長。李啟虎,中國科學院院士聲學研究所所長。戴金星,中國科學院院士,地學業部常委,著名的地質學家。伍榮生,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系主任、著名的氣象學家。孫義燧,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天文學教授,研究生院副院長,著名的天體物理學家。張淑儀,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聲學研究所所長,著名聲學家。施立明,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動物研究所所長,著名生物學家……這個名單繼續下去,可以寫得很長很長,他們都是知名的學者,各自研究領域的權威。 至於作家、文學家、藝術家就更多了,鄭振鐸,「五四」時期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之一,文學研究會主要成員,《小說月報》主編,曾任暨南大學、清華大學、燕京大學教授。解放後歷任文化部副部長,中國科學院文學所、考古研究所所長。著名的文學家。夏鼐,英國倫敦大學考古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夏承燾,一生研究詞體,詞律和詞史,被譽於「一代詞宗」。趙超構,《新民晚報》社社長,全國晚報協會會長。還有旅居台灣的馬星野,台灣中央日報社社長。林尹,台灣「中華文學協會」會長,「中國文字學會」理事長。旅居香港的王書林,香港中文大學籌備委員會主任。南懷瑾,著名學者、哲學家,美國維吉州東西方文化學院院長。王季思,中山大學中文系主任,戲曲家。蘇淵雷,華東師大教授。周予同,復旦大學歷史系主任。還有詩人梅冷生、唐湜、莫洛、呂人俊、葉坪、高崎……;作家林斤瀾、黃宗英、金江、葉永烈、渠川、何瓊瑋、戈悟覺、張思聰、楊奔……;畫家、書法家馬孟容、汪如淵、方介堪、馬公愚、張光、徐啟雄、林羲明、周昌谷、陳天龍、趙瑞椿、林劍丹、謝振甌、黃加善、汪廷漢、馬亦釗……好了,可以打住了,如果繼續寫下去,這個名單還會有很長,不同的學科、藝術門類、文學品種,溫州人作為帶頭人的還有不少呢,再寫「閑說」成了「忙說」了。
麻煩採納,謝謝!
⑸ 數學家的故事
數學家的故事——蘇步青
蘇步青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省平陽縣的一個山村裡。雖然家境清貧,可他父母省吃儉用,拚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學。他在讀初中時,對數學並不感興趣,覺得數學太簡單,一學就懂。可量,後來的一堂數學課影響了他一生的道路。
那是蘇步青上初三時,他就讀浙江省六十中來了一位剛從東京留學歸來的教數學課的楊老師。第一堂課楊老師沒有講數學,而是講故事。他說:「當今世界,弱肉強食,世界列強依仗船堅炮利,都想蠶食瓜分中國。中華亡國滅種的危險迫在眉睫,振興科學,發展實業,救亡圖存,在此一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在座的每一位同學都有責任。」他旁徵博引,講述了數學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中的巨大作用。這堂課的最後一句話是:「為了救亡圖存,必須振興科學。數學是科學的開路先鋒,為了發展科學,必須學好數學。」蘇步青一生不知聽過多少堂課,但這一堂課使他終身難忘。
楊老師的課深深地打動了他,給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興奮劑。讀書,不僅為了擺脫個人困境,而是要拯救中國廣大的苦難民眾;讀書,不僅是為了個人找出路,而是為中華民族求新生。當天晚上,蘇步青輾轉反側,徹夜難眠。在楊老師的影響下,蘇步青的興趣從文學轉向了數學,並從此立下了「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的座右銘。一迷上數學,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蘇步青只知道讀書、思考、解題、演算,4年中演算了上萬道數學習題。現在溫州一中(即當時省立十中)還珍藏著蘇步青一本幾何練習薄,用毛筆書寫,工工整整。中學畢業時,蘇步青門門功課都在90分以上。
17歲時,蘇步青赴日留學,並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東京高等工業學校,在那裡他如飢似渴地學習著。為國爭光的信念驅使蘇步青較早地進入了數學的研究領域,在完成學業的同時,寫了30多篇論文,在微分幾何方面取得令人矚目的成果,並於1931年獲得理學博士學位。獲得博士之前,蘇步青已在日本帝國大學數學系當講師,正當日本一個大學准備聘他去任待遇優厚的副教授時,蘇步青卻決定回國,回到撫育他成長的祖任教。回到浙大任教授的蘇步青,生活十分艱苦。面對困境,蘇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麼,我甘心情願,因為我選擇了一條正確的道路,這是一條愛國的光明之路啊!」
這就是老一輩數學家那顆愛國的赤子之心
數學家的墓誌銘
一些數學家生前獻身於數學,死後在他們的墓碑上,刻著代表著他們生平業績的標志。
古希臘學者阿基米德死於進攻西西里島的羅馬敵兵之手(死前他還在主:「不要弄壞我的圓」。)後,人們為紀念他便在其墓碑上刻上球內切於圓柱的圖形,以紀念他發現球的體積和表面積均為其外切圓柱體積和表面積的三分之二。 德國數學家高斯在他研究發現了正十七邊形的尺規作法後,便放棄原來立志學文的打算 而獻身於數學,以至在數學上作出許多重大貢獻。甚至他在遺囑中曾建議為他建造正十七邊形的稜柱為底座的墓碑。
16世紀德國數學家魯道夫,花了畢生精力,把圓周率算到小數後35位,後人稱之為魯 道夫數,他死後別人便把這個數刻到他的墓碑上。 瑞士數學家雅谷·伯努利,生前對螺線(被譽為生命之線)有研究,他死之後,墓碑上 就刻著一條對數螺線,同時碑文上還寫著:「我雖然改變了,但卻和原來一樣」。這是一句既刻劃螺線性質又象徵他對數學熱愛的雙關語
祖沖之(公元429-500年)是我國南北朝時期,河北省淶源縣人.他從小就閱讀了許多天文、數學方面的書籍,勤奮好學,刻苦實踐,終於使他成為我國古代傑出的數學家、天文學家.
祖沖之在數學上的傑出成就,是關於圓周率的計算.秦漢以前,人們以"徑一周三"做為圓周率,這就是"古率".後來發現古率誤差太大,圓周率應是"圓徑一而周三有餘",不過究竟余多少,意見不一.直到三國時期,劉徽提出了計算圓周率的科學方法--"割圓術",用圓內接正多邊形的周長來逼近圓周長.劉徽計算到圓內接96邊形, 求得π=3.14,並指出,內接正多邊形的邊數越多,所求得的π值越精確.祖沖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礎上,經過刻苦鑽研,反復演算,求出π在3.1415926與3.1415927之間.並得出了π分數形式的近似值,取為約率 ,取為密率,其中取六位小數是3.141929,它是分子分母在1000以內最接近π值的分數.祖沖之究竟用什麼方法得出這一結果,現在無從考查.若設想他按劉徽的"割圓術"方法去求的話,就要計算到圓內接16,384邊形,這需要化費多少時間和付出多麼巨大的勞動啊!由此可見他在治學上的頑強毅力和聰敏才智是令人欽佩的.祖沖之計算得出的密率, 外國數學家獲得同樣結果,已是一千多年以後的事了.為了紀念祖沖之的傑出貢獻,有些外國數學史家建議把π=叫做"祖率".
祖沖之博覽當時的名家經典,堅持實事求是,他從親自測量計算的大量資料中對比分析,發現過去歷法的嚴重誤差,並勇於改進,在他三十三歲時編製成功了《大明歷》,開辟了歷法史的新紀元.
祖沖之還與他的兒子祖暅(也是我國著名的數學家)一起,用巧妙的方法解決了球體體積的計算.他們當時採用的一條原理是:"冪勢既同,則積不容異."意即,位於兩平行平面之間的兩個立體,被任一平行於這兩平面的平面所截,如果兩個截面的面積恆相等,則這兩個立體的體積相等.這一原理,在西文被稱為卡瓦列利原理, 但這是在祖氏以後一千多年才由卡氏發現的.為了紀念祖氏父子發現這一原理的重大貢獻,大家也稱這原理為"祖暅原理".
回答者:匿名 3-7 19:17
華羅庚,1910年11月12日生於江蘇省金壇市金城鎮,1985年6月12日卒於日本東京。
俗話說得好:「溫室里難開出鮮艷芬芳耐寒傲雪的花兒,人只有經過苦難磨練才有望獲得成功。」我國著名大數學家華羅庚同志的成功就得益於他的坎坷經歷。1924年金壇中學初中畢業,但因家境不好,讀完初中後,便不得不退學去當店員。18歲時患傷寒病,造成右腿殘疾。1930年後在清華大學任教。1936年赴英國劍橋大學訪問、學習。1938年回國後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1946年赴美國,任普林斯頓數學研究所研究員、普林斯頓大學和伊利諾斯大學教授,1950年回國。歷任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應用數學研究所所長、名譽所長,中國數學學會理事長、名譽理事長,全國數學競賽委員會主任,美國國家科學院國外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聯邦德國巴伐利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物理學數學化學部副主任、副院長、主席團成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數學系主任、副校長,中國科協副主席,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等職。曾任一至六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六屆全國政協副主席。曾被授予法國南錫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和美國伊利諾斯大學榮譽博士學位。主要從事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守函數論、多復變函數論、偏微分方程、高維數值積分等領域的研究與教授工作並取得突出成就。40年代,解決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計這一歷史難題,得到了最佳誤差階估計(此結果在數論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對G.H.哈代與J.E.李特爾伍德關於華林問題及E.賴特關於塔里問題的結果作了重大的改進,至今仍是最佳紀錄。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他把數學方法應用於實際,篩選出以提高工作效率為目標的優選法和統籌法,取得顯著經濟效益。
華羅庚同志是當代自學成才的科學巨匠,是世界著名的數學家。他是中國解析數論、典型群、矩陣幾何學、自守函數論與多復變函數論等很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與開拓者。為以後矩陣幾何學等,作下了奠基。
參考資料:網路
回答者: 環境三口子 - 經理 四級 3-8 09:33
籌算女傑王貞儀
女數學家王貞儀(1768-1797 ),字德卿,江寧人,是清代學者王錫琛之女,著有《西洋籌算增刪》一卷、《重訂策算證訛》一卷、《象數窺余》四卷、《術算簡存》五卷、《籌算易知》一卷。
從她遺留下來的著作可以看出,她是一位從事天文和籌算研究的女數學家。算籌,又被稱為籌、策、籌策等,有時亦稱為運算元,是一種棒狀的計算工具。一般是竹製或木製的一批同樣長短粗細的小棒,也有用金屬、玉、骨等質料製成的,不用時放在特製的算袋或運算元筒里,使用時在特製的算板、氈或直接在桌上排布。應用「算籌」進行計算的方法叫做「籌算」,算籌傳入日本稱為「算術」。算籌在中國起源甚早,《老子》中有一句「善數者不用籌策」的記述,現在所見的最早記載是《孫子算經》,至明朝籌算漸漸為珠算所取代。
17世紀初葉,英國數學家納皮爾發明了一種算籌計演算法,明末介紹到我國,也稱為「籌算」。清代著名數學家梅文鼎、戴震等人曾加以研究。戴震稱其為「策算」。王貞儀也從事研究由西洋傳入我國的這種籌算,並且寫了三卷書向國人介紹西洋籌算。她在著作中對西洋籌算進行增補講解,使之簡易明了。王貞儀介紹的納皮爾算籌乘除法,當時的讀者認為容易了解,但與當時我國的乘除法籌算的方法相比,顯得較繁雜,因此,數學家們沒有使用西洋籌算,一直使用中國籌演算法。今天的讀者把中外籌算乘除法視為老古董,採用的是由外國傳入的筆算四則運算,這種筆算於1903年才開始被使用,故我國與世界接軌使用筆算的歷史只有100年。
回答者: 823247495 - 試用期 一級 3-8 20:04
高斯念小學的時候,有一次在老師教完加法後,因為老師想要休息,所以便出了一道題目要同學們算算看,題目是:
1+2+3+ ..... +97+98+99+100 = ?
老師心裡正想,這下子小朋友一定要算到下課了吧!正要借口出去時,卻被 高斯叫住了!! 原來呀,高斯已經算出來了,小朋友你可知道他是如何算的嗎?
高斯告訴大家他是如何算出的:把 1加 至 100 與 100 加至 1 排成兩排相加,也就是說:
1+2+3+4+ ..... +96+97+98+99+100
100+99+98+97+96+ ..... +4+3+2+1
=101+101+101+ ..... +101+101+101+101
共有一百個101相加,但算式重復了兩次,所以把10100 除以 2便得到答案等於 <5050>
從此以後高斯小學的學習過程早已經超越了其它的同學,也因此奠定了他以後的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