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嚴復是哪裡人
清咸豐三年十二月初十(1854/1/8)嚴復誕生於福州台江蒼霞洲。
14歲以第一名成績考入福建船政學堂。1877年留學英國。
1880年起,歷任北洋水師學堂教習、總教習、總辦。
1895年,發表《論世變之亟》等五篇政論,提出了富國強兵的方略。
1895年開始翻譯《天演論》,敲響民族救亡的警鍾。
1897年創辦《國聞報》,發表《擬上皇帝書》。
1898—1908先後翻譯出版《原富》《群學肄言》等西方名著。
1902年任京師大學堂譯書局總辦。
1905—1908年任復旦公學校長。
1906—1907年任安徽高等學堂監督。
1912年首任北京大學校長。
1921年秋,嚴復在福州病逝,葬福州市郊陽歧鰲頭山。
嚴復是偉大的啟蒙思想家、改革家、教育家。
⑵ 歷史題:1877年3月,嚴復到英國後……盡管嚴復是抱著學習海軍知識的目的來到英國的。然而到了英國之後,使
(1)嚴復認為,要救國只有效法西方,推行維新改革。他翻譯了大量外國思想家的著作,以第一部譯著《天演論》影響最大。
(2)提示:魏源主張從軍事方面向西方學習;而嚴復感興趣的是資本主義社會的政治制度和學術文化思想。
(3)詹天佑赴美留學,以出色的成績完成了學業。1905 年,他被任命為修建京張鐵路的總工程師。他親率工程隊勘測定線,和鐵路員工一起,克服重重困難,出色地完成了居庸關和八達嶺兩處艱難的隧道工程。為了確保行車安全,詹天佑設計出「人」字形路軌,以減緩坡度,完成了由中國人自行設計和施工的第一條鐵路干線。
啟示:詹天佑真是一個傑出的工程師。在中國那麼落後的情況下,他完成了一個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創造了建築史上的一大奇跡。我們要向他學習這種知難而進的精神和高尚的愛國精神。
⑶ 嚴復早期經歷的時代背景
嚴復(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陵,後改名復,字幾道,漢族,福建侯官人,曾擔任過京師大學堂譯局總辦、上海復旦公學校長、安慶高等師范學堂校長,清朝學部名辭館總編輯。他是清末很有影響的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和教育家,是中國近代史上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的「先進的中國人」之一。
嚴復出生在一個醫生家庭里。1866年,嚴復考入了家鄉的馬尾船政後學堂,主要學習駕駛專業,五年後以優等成績畢業。1877年到1879年,嚴復等被公派到英國留學,先入普茨茅斯大學,後轉到格林威治海軍學院。留學期間,嚴復對英國的社會政治發生興趣,涉獵了大量資產階級政治學術理論,並且尤為贊賞達爾文的進化論觀點。
1879年畢業回國,到福州船廠船政學任教習,次年調任天津北洋水師學堂總教習(教務長),1889年後捐得選用知府銜,並升為會辦、總辦(校長)。嚴復還曾擔任過京師大學堂譯局總辦、上海復旦公學校長、安慶高等師范學堂校長,清朝學部名辭館總編輯等職。
回國後,嚴復於1905年任皖江中學堂(今蕪湖第一中學)的監督(即校長),積極倡導西學的啟蒙教育,完成了著名的《天演論》的翻譯工作。他的譯著既區別於赫胥黎的原著,又不同於斯賓塞的普遍進化觀。在《天演論》中,嚴復以「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生物進化理論闡發其救亡圖存的觀點,提倡鼓民力、開民智、新民德、自強自立、號召救亡圖存。譯文簡練,首倡「信、達、雅」的譯文標准。
主辦《國聞報》。「與天交勝」在當時的知識界廣為流傳。他的著名譯著還有亞當·斯密的《原富》、斯賓塞的《群學肄言》、孟德斯鳩的《法意》等,他第一次把西方的古典經濟學、政治學理論以及自然科學和哲學理論較為系統地引入中國,啟蒙與教育了一代國人。
辛亥革命後,京師大學堂改名為北京大學。1912年嚴復受袁世凱命擔任北大校長之職,這也說明嚴復在思想界和學術界的令人信服的顯赫地位。此時嚴復的中西文化比較觀走向成熟,開始進入自身反省階段,趨向對傳統文化的復歸。他擔憂中國喪失本民族的「國種特性」會「如魚之離水而處空,如蹩跛者之挾拐以行,如短於精神者之恃鴉片為發越,此謂之失其本性,」而「失其本性未能有久存者也。」出於這樣一種對中華民族前途與命運的更深一層的憂慮,嚴復曾經試圖將北京大學的文科與經學合而為一,完全用來治舊學,「用以保持吾國四、五千載聖聖相傳之綱紀彝倫道德文章於不墜。」
民國四年,嚴復參與袁世凱帝制運動,為籌安會之發起人,因之名聲失墜,一落千丈;至1920年赴福建避冬,1921年10月27日歿於福建,終年68歲。著作有《嚴幾道詩文鈔》等。著譯編為《侯官嚴氏叢刊》、《嚴譯名著叢刊》。
目前嚴復的故居,位於福州三坊七巷的郎官巷中。
⑷ 近代中國著名翻譯家嚴復早年在英國攻讀的專業是
嚴復在英國留學時,首先進入朴次茅斯大學學習預備課程,然後在格林尼治皇家海軍學院學習海軍艦艇專業。
⑸ 嚴復的歷史背景
嚴復
嚴復出生在一個醫生家庭里。1866年,嚴復考入了家鄉的福州船政學堂,學習英文及近代自然科學知識,五年後以優等成績畢業。1877年到1879年,嚴復等被公派到英國留學,先入普茨茅斯大學,後轉到格林威治海軍學院。留學期間,嚴復對英國的社會政治發生興趣,涉獵了大量資產階級政治學術理論,並且尤為贊賞達爾文的進化論觀點。 1879年畢業回國,到福州船廠船政學任教習,次年調任天津北洋水師學堂總教習(教務長),1889年後捐得選用知府銜,並升為會辦、總辦(校長)。嚴復還曾擔任過京師大學堂譯局總辦、上海復旦公學校長、安慶高等師范學堂校長,清朝學部名辭館總編輯等職。 回國後,嚴復從海軍界轉入思想界,積極倡導西學的啟蒙教育,完成了著名的《天演論》的翻譯工作。他的譯著既區別於赫胥黎的原著,又不同於斯賓塞的普遍進化觀。在《天演論》中,嚴復以「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生物進化理論闡發其救亡圖存的觀點,提倡鼓民力、開民智、新民德、自強自立、號召救亡圖存。譯文簡練,首倡「信、達、雅」的譯文標准。主辦《國聞報》。「與天交勝」在當時的知識界廣為流傳。他的著名譯著還有亞當·斯密的《原富》、斯賓塞的《群學肄言》、孟德斯鳩的《法意》等,他第一次把西方的古典經濟學、政治學理論以及自然科學和哲學理論較為系統地引入中國,啟蒙與教育了一代國人。 辛亥革命後,京師大學堂改名為北京大學。1912年嚴復受袁世凱命擔任北大校長之
職,這也說明嚴復在思想界和學術界的令人信服的顯赫地位。此時嚴復的中西文化比較觀走向成熟,開始進入自身反省階段,趨向對傳統文化的復歸。他擔憂中國喪失本民族的「國種特性」會「如魚之離水而處空,如蹩跛者之挾拐以行,如短於精神者之恃鴉片為發越,此謂之失其本性,」而「失其本性未能有久存者也。」出於這樣一種對中華民族前途與命運的更深一層的憂慮,嚴復曾經試圖將北京大學的文科與經學合而為一,完全用來治舊學,「用以保持吾國四、五千載聖聖相傳之綱紀彝倫道德文章於不墜。」 1921年10月27日去世,終年68歲。著作有《嚴幾道詩文鈔》等。著譯編為《侯官嚴氏叢刊》、《嚴譯名著叢刊》。 目前嚴復的故居,位於福州三坊七巷 郎官巷中
⑹ 嚴復的生平經歷
1854年1月8日(咸豐三年十二月十日)嚴復出生於今福建 候官縣蓋山鎮陽岐村一中醫世家。
1866年(同治五年)嚴復父親病逝,學館中輟,嚴復放棄走科舉「正途」。
1867年(同治六年)入福州船政學堂學習駕駛,改名宗光,字又陵。
1871年(同治十年)福州船政學堂畢業,為該學堂第一屆畢業生,先後在「建威」、「揚武」兩艦實習5年。
1872年(同治十一年)取得選用道員資格,改名復,字幾道。
1877年3月(光緒三年二月)赴英國學習海軍,與出使英國大臣郭嵩燾結為忘年交。
1879年6月(光緒五年五月)畢業於倫敦格林威治的皇家海軍學院(Royal Naval College),回國後,被聘為福州船政學堂後學堂教習。
1880年(光緒六年)到天津任北洋水師學堂所屬駕駛學堂「洋文正教習」,學生中有後來因辛亥革命而出名的黎元洪。
1889年(光緒十五年)報捐同知銜,以知府選用,派為北洋水師學堂會辦。
1890年(光緒十六年)升為北洋水師學堂總辦,但因與李鴻章不合,有意退出海軍界,另謀發展。
1891年10月8日(光緒十六年)嚴復獲得候選道的官銜。
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中日甲午戰爭後在天津《直報》發表《論世變之亟》、《原強》、《辟韓》、《救亡決論》等文,主張變法維新、武裝抗擊外來侵略。
1896年(光緒二十二年)創辦俄文館,並任總辦,俄文館為中國最早的俄語學校;幫助張元濟在北京創辦通藝學堂;9月24日捐款100元資助梁啟超與汪康年在上 海創辦的《時務報》。
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和王修植、夏曾佑等在天津創辦《國聞報》和《國聞匯編》,宣傳變法維新;將《天演論》在《國聞報》報上連續發表。
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光緒帝命嚴復來京覲見,闡述變法主張;改捐同知;撰《上光緒皇帝萬言書》;9月《國聞報》因報道戊戌政變的詳情,被清政府勒令停辦。
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義和團運動爆發,嚴復離開天津,避居上海;參加汪康年、唐才常發起的「中國議會」,被選為副會長;創辦名學會,講演名學。
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應開平礦務局總辦張冀邀請赴天津主開平礦務局事,後任該局總辦。
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赴北京任京師大學堂附設譯書局總辦。
1904年(光緒三十年)辭去京師大學堂附設譯書局總辦一職,回到上海。
1904年冬發生開平礦務局訴訟事件,被邀前往英國倫敦進行交涉。
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孫中 山由美 洲到達英國,特意去拜訪嚴復,二人進行了長時間的會談。
回到上海,協助馬相伯創辦復旦公學。
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任復旦公學校長,為該校第二任校長;被安 徽巡撫恩銘聘去任安慶任安徽師范學堂監督。
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恩銘被刺,嚴復離開安徽師范學堂。
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在北京任學部審定名詞館總纂。
1909年5月(宣統元年四月)被派充為憲政編查館二等咨議官、福建省顧問官。
1910年1月17日(宣統元年十二月七日)清廷賜予文科進士出身。
1910年(宣統二年)海軍部授為協都統,後任資政院議員。
1911年(宣統三年)創作大清國歌《鞏金甌》。
1912年京師大學堂更名為北京大學校,任首任校長;11月辭去校長職務。
1913年總統府外交法律顧問。
1914年1月26日被舉為約法會議議員;後被任為參政院參政。憲法起草委員。
1915年5月嚴復被袁世凱聘為憲法起草員;8月23日籌安會宣布成立,嚴復列名為籌安會的發起人,支持袁世凱復辟帝制。
1916年袁世凱死後,國會要求懲辦禍首及籌安會六君子,嚴復避禍於天津。
1920年因哮喘病久治無效,回到福州養病。
1921年10月27日在福州郎官巷住宅與世長辭,終年69歲。
⑺ 嚴復是清朝第一批到英國學習海軍的人才,為何卻當了翻譯家
彼時的大清朝積貧積弱,朝廷意識到知識的重要性,派遣了多人去英國留學學習海軍知識,其中就有嚴復。至於為何嚴復後來做了翻譯家,我有以下看法。
嚴復的選擇是時代的選擇,就像魯迅先生棄醫從文一樣,嚴復先生也走向了另外一條路,他翻譯《天演論》、《原富》、斯賓塞的《群學肄言》、約翰·穆勒的《群己權界論》、《穆勒名學》等西方名著。這些書籍,啟迪民眾思想,為中華民族振興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