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英國歷史的羅馬時期
在不列顛群島上很早就有人類活動。約公元前30世紀,伊比利亞人從歐洲大陸來到大不列顛島東南部定居。約公元前700年以後,居住在歐洲西部的凱爾特人不斷移入不列顛群島,其中有一支稱為不列吞入,不列顛這一名稱可能來源於此。凱爾特人已經使用鐵器,耕犁在技術上不斷進步,並已使用貨幣。生產力發展促使凱爾特社會逐漸分化。
公元前55和前54年,G.J.凱撒兩度率羅馬軍團入侵不列顛,均被不列顛人擊退。
公元43年,羅馬皇帝克勞狄一世率軍入侵不列顛。征服不列顛後變其為羅馬帝國的行省。羅馬人以位於泰晤士河口的倫敦為中心,向四面八方修起大道,連接各地的城市,使倫敦成為羅馬不列顛統治和對外聯系的中心。
為阻止北方凱爾特人南下,公元2世紀20年代羅馬皇帝P.A.哈德良在位時期,羅馬人在大不列顛島北部修建了一條橫貫東西、全長118公里的長城,史稱哈德良長城(見彩圖)。
在羅馬人統治的東南地區,羅馬人和凱爾特人上層搶占部落的公有土地,建立起奴隸制大田莊,變凱爾特人或戰俘為奴隸。羅馬人強迫奴隸從事耕種、采礦,奴隸販子還把奴隸遠銷到歐洲大陸。
3~4世紀,隨著奴隸反抗斗爭的加劇,羅馬帝國逐漸衰落。4世紀中葉前後,不列顛反抗羅馬統治的斗爭也漸趨激化。到407年,羅馬駐軍被迫全部撤離不列顛,羅馬對不列顛的統治即告結束。
㈡ 羅馬征服對英國政治有什麼影響
直接影響了英國的政治,結束了古代英國凱爾特人群雄割據的局面,讓各個以部落為主的凱爾特人共同抗擊羅馬人。
並且後面雖然羅馬人擊潰了凱爾特人,但也明白了不能粗暴統治不列顛島,所以後來的羅馬人對凱爾特人採取了懷柔策略。
㈢ 跪求各位大神詳細的介紹英國歷史中羅馬統治時期的歷史與文化!!!!!!!!!急急急
(1)公元前55年和公元前54年的兩次入侵
公元前55年和公元前54年,羅馬皇帝愷撒(Julius Caesar)率領羅馬軍隊兩次入侵英國。不列顛的財富固然是引起羅馬人注意的一個重要因素,不過他們更看重的是不列顛的戰略地位。羅馬新近征服了高盧,而不列顛是支持高盧人抵抗羅馬的中心。在羅馬人看來,必須對不列顛進行征討以示懲戒,羅馬多高盧的佔領才算有把握。羅馬軍隊兩次渡海入侵不列顛南部,均被不列顛人擊退,在劫掠了一些奴隸和財富之後便撤走了。
2)公元43年的入侵
公元43年,羅馬皇帝克勞狄一世率軍入侵不列顛島,開始了英國歷史上的羅馬佔領時期,大不列顛遂成為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他們以倫敦為基礎,在那裡修建了碼頭和兵站,逐步向島嶼內地擴展。他們首先征服了英格蘭,花了30多年的時間才平服了威爾士地區的抵抗,而對當時荒蠻的蘇格蘭地區卻無能為力。
3)羅馬皇帝哈德良
公元122年羅馬皇帝哈德良來到不列顛,命令在英格蘭北部與蘇格蘭交界處由島的東海岸到西海岸修築一條長118公里、寬2。5-3米的軍事屏障,以防禦蘇格蘭土著的侵擾。這是一道用石頭砌成擁有17座要塞的巨大而堅固的城牆,西起卡萊爾,蜿蜒至東部的紐卡斯爾。這條名為"哈德良長城" (Hadrian's Wall)(有鏈接)的城牆,就是羅馬帝國當時最北部的邊界。當時羅馬帝國只是佔領現在的英格蘭這個地方,而北方的民族屢次進犯羅馬帝國的佔領地。為了抵禦北部凱爾特人對不列顛島南部的入侵,哈德良皇帝親自來到大不列顛視察,下令修建長城,由3個羅馬軍團歷時約6年(公元122-127年)分段築成哈德良長城東起泰恩河口,橫貫英格蘭,至西海岸的索爾韋灣(Solway Firth),全長117公里,與中國的長城相比,它們只能叫"短城"哈德良長城最初由泥土築成,後來又砌上石塊。城牆南北兩側挖有壕溝,約10英尺深30英尺寬。長城與南溝之間有一條軍用道路,是連接東西的要道。長城沿途建有16座城堡每隔1英里建有1座碉堡,所以被稱作"里程碑"(mile-castle)。 在碉堡之間有兩座小角樓(turret),供士兵休息隱蔽使用。 在豪斯戴德(Housesteads)有最著名的城堡,在此可看到當年羅馬人的軍部、糧倉、兵勞、醫院、塔樓等。在蘇格蘭南部還有一城牆,名叫安東尼牆 (Antonine Wall),東起福斯河灣(the Firth of Forth),西至克萊德河灣(the firth of Clyde),全長59公里,高3米多。因為它太短,一般譯成安東尼牆,而不譯成它東尼長城。建於140-142年間,當時是為了保衛羅馬的佔領地。後來羅馬人放棄此城牆而退到哈德良長城。為紀念羅馬皇帝安東尼·庇護(Amtpmomis Pius)(公元86-161年)而得名。庇護是哈德良皇帝的義子安東尼(adopted son)和繼承人。安東尼牆現存遺跡不多。 在當時,修建哈德良長城和安東尼牆也稱得上巨大工程,僅哈德良長城的護城溝就挖掘了150萬土石方。
羅馬不列顛分為兩部分:民政區即低地區,軍事區即高地區。軍事區都是荒涼、貧瘠而多山的地方。而民政區情形就不同了。不列顛對羅馬之所以可貴,主要因為它是個富饒的產糧地區。直到公元360年前後,它每年都要運送大批糧食到高盧去。絕大多數發達的城鎮也都集中在民政區。
(4)羅馬統治下不列顛的城市建設和農業發展
羅馬統治不列顛近400年之久,給這個島嶼帶來不少變化。突出的貢獻是城市建設和發展農業。島上原來沒有象樣的城市,羅馬人以其先進的技術,修築了四通八達的大道,建設起許多城市。倫敦就是羅馬統治時期發展起來的。作為羅馬佔領者的一個軍事行政中心以及隨之而來的商業繁榮,給倫敦帶來了經久不衰的生機。一座佔地廣闊、規劃合理、有堅固城牆保護的城市發展起來,它不僅是羅馬的不列顛行省的一個重要城市,而且成為當時最重要的商業貿易中心。不列顛還有5座城市屬羅馬自由市之列,它們是維魯雷米恩、科耳切斯特、約克、林肯和格洛斯特。這些城市按照羅馬城市的標准樣式,像棋盤那樣設計成許多方格子,便於居民有序地居住。城內溝渠縱橫,分沙鍋內下水道,不但有公共浴室,而且有集中的供暖設施,各城市之間建有別墅,即羅馬貴族和不列顛人居住的鄉間住宅。
在羅馬佔領期間,一些森林開始被開墾。沿著河流和大路,在森林地帶的邊緣,人們伐木闢地,農業有了相當的發展。不過耕地仍主要分布在便於耕種的偏高的沙土地帶,採用幾千年來一直沿用的原始耕種方法。落沒貴族以不列顛人為奴隸,經營農場和畜牧業。被奴役者允許耕種小片土地,以交納定額地租或服勞役作為回報。
㈣ 羅馬征服對英國文化的影響
你好,首先從語言來講,中古英語的形成受到羅馬人帶來的拉丁語的影響。從宗教角度來說,羅馬人將基督教帶入了英國。但是由於英國離羅馬很遠,這種影響一直很微弱,所以在羅馬人離開後的數個世紀里,英國人一直崇拜一種本土宗教和基督教融合的宗教,這也導致了後來英國在宗教上的相對獨立。舉例來說,當後來西歐普遍信仰天主教時,英國國教在英國大行其道,根源上來說就是由羅馬征服所導致的。除此之外,羅馬人對英國文化帶來的影響微乎其微
㈤ 請問羅馬帝國入侵英國,給英國帶來了什麼你有什麼好的想法嗎
羅馬人的入侵給英國帶來了先進的文明,在當時羅馬繼承了希臘的文化,對整個歐洲來說,羅馬文化是先進的;
㈥ 羅馬人統治英國多少年
公元43年,羅馬皇帝克勞狄一世率軍入侵不列顛島,開始了英國歷史上的羅馬佔領時期,大不列顛遂成為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羅馬人統治不列顛將近400年。給這個島嶼帶來不少變化。突出的貢獻是城市建設和發展農業。
㈦ 羅馬人統治英國多少年
羅馬人統治英國463年。
公元前54年,凱撒兩度率羅馬軍團入侵不列顛,均被不列顛人擊退。公元43年,羅馬皇帝克勞狄一世率軍入侵不列顛。征服不列顛後變其為羅馬帝國的行省。到409年,羅馬駐軍被迫全部撤離不列顛,羅馬對不列顛的統治即告結束。
相比周邊蠻族地域,羅馬帝國的經濟高度發達,農業生產技術發展迅速,糧倉充盈,精耕細作的果木園藝在帝國各地廣為傳播,水磨、起重機械等工業技術廣泛應用,手工業高度發達,國內外貿易發展迅速,對外貿易遠抵達中亞、中國、印度、波羅的海沿岸。
以農業為主的奴隸制經濟為羅馬霸權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與此同時,羅馬軍事力量之強大、軍事結構之嚴謹,代表著當時世界軍事上的最高組織水平。
(7)羅馬時期英國怎麼樣了擴展閱讀
古羅馬時代的不列顛,就不得不提到著名的哈德良長城——Hadrian's Wall:
公元122年,哈德良為防禦英格蘭北部皮克特人反攻,保護已控制的英格蘭的經濟,開始在其北面的邊界修築一系列防禦工事,從東海岸泰因河口,至西海岸的索爾韋灣,橫貫不列顛島的頸部。
其全長120公里,約4.5米高,2.5-3米寬,用約75萬立方米的石頭砌成。哈德良長城更像是個形象工程,代表了羅馬帝國的富庶和強大。
㈧ 英國的羅馬時期是如何演變成盎格魯-撒克遜時期的嗎
有交戰部落嗎?那是一個特別暴力的時期嗎?
可以從弗朗西斯·普萊爾的《不列顛廣告》或斯圖爾特·萊科克的《不列顛尼亞:一個失敗的國家》開始。令人著迷的是關於這一時期的新研究的范圍和觀點。
變形絕對是正確的看待它的方式。410年羅馬人關燈離開,一切都分崩離析的舊觀念已經完全被拋棄了。
我們在理解這段時期時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時間框架的壓縮。幾代人的歷史書都在暗示:羅馬人離開了,盎格魯-撒克遜人接管了;維京人來了,但阿爾弗雷德擊退了他們,創造了英格蘭;後來哈羅德把英格蘭輸給了諾曼人。
所以它更現代的歷史並沒有少一些混合,當然也沒有少一些暴力。英國土地上的最後一場激戰可能發生在1746年,但如果你把更現代的叛亂戰爭包括到2007年的愛爾蘭和今天的宗教極端分子。
歷史記錄表明,中世紀早期是非常暴力的,並列舉了二十多場主要戰役來證明這一點:從神話中的巴頓和哈利路亞的勝利開始,一直到黑斯廷斯。每30年一次。和中世紀的頻率差不多。當國王老了,衰弱了,或者被野心勃勃的家族從背後捅了一刀時,就會發生這種情況。就像中世紀一樣。
㈨ 在羅馬統治下的英國生活是怎樣的呢
這取決於他們如何對付羅馬人。
那些羅馬侵略者來這里是為了給我們戴上枷鎖,迫使我們放棄信仰,把我們的家園夷為平地!我們必須抵抗和對抗他們!
卡拉塔克斯和布迪卡的起義是傳說,如果歷史學家所說的有一半是真的,他們也不是傻瓜。他們都戰勝了羅馬人;布迪卡後來燒毀了倫敦、聖奧爾本斯和科爾切斯特,並屠殺了城市裡的羅馬人和不列顛人,試圖從羅馬人手中奪回該島。
哈德良為阻擋那些不受歡迎的野蠻人而在北方修建的高牆…
只是開玩笑。我指的是那種可怕的,穿著蘇格蘭短裙,不穿內褲的皮克特人。
我受夠了犯傻。關於修建長城的真正目的,學術界仍有爭論。這純粹是防禦性的嗎?它是羅馬權力和限制的視覺標志嗎?這是一個皇帝兼建築師的寵物項目嗎?那後面的牆呢?…但是我跑題了。
羅馬人也普遍接受外國的神,並經常用羅馬的等量詞連接它們。
羅馬人珍視島上的許多東西:牡蠣、獵狗和藝術家。這些行業的許多人都獲得了成功。
由於對克勞迪斯的忠誠,國王哥基布魯納斯被授予一座羅馬別墅來統治。它的供暖費用會高得離譜,但我敢肯定,對於那些住在用樹枝和灰泥做成的圓屋裡的人來說,它會給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㈩ 羅馬人撤出英國後英國經歷了哪些時期
公元前55年,凱撒的羅馬軍團第一次入侵不列顛,被英勇的凱爾特人擊敗。公元43年,羅馬皇帝克勞迪烏斯再次派兵入侵,這一次順利征服了不列顛,把英格蘭納入了羅馬帝國的版圖,羅馬人對威爾士,蘇格蘭,愛爾蘭這些偏僻野蠻的地區沒有什麼興趣,英國西北部的凱爾特人部族組織得以保留,羅馬人還在英國修建了防禦凱爾特人的哈德良長城。在羅馬人的統治下,英國人過了三百多年和平的生活,史稱「羅馬治下的和平」。地主的土地由農奴或者奴隸耕作,精神生活受羅馬的文學和藝術的熏陶。四世紀開始,基督教開始在英國傳播,羅馬帝國此時已腐朽不堪,無力抵擋蠻族的入侵,當盎格魯人和撒克遜人從東方登陸,凱爾特人和蘇格蘭人也越過長城,英格蘭遭到嚴重的蹂躪。五世紀,末日迫近的羅馬帝國已無力維持在英國的駐軍,撤出了英國,羅馬在不列顛的統治一共維持了四百多年,此後不列顛長期四分五裂,戰亂不休。
侵入英國的盎格魯撒克遜人屬於條頓部族,膚色白皙,原來在萊茵河下游地區進行農業耕作,四世紀開始侵入不列顛,一路屠殺破壞,本地的凱爾特人奮起抵抗,這就是傳奇的亞瑟王時期,亞瑟王是一個基督教徒,凱爾特人此時已開始接受基督教,到7世紀中期,不列顛全境都接受了基督教。829年,威塞克斯國王愛格伯特徵服了德文郡和康沃爾地區的凱爾特人,戰勝了麥西亞,成為至少在名義上統一了英格蘭的第一個國王。愛格伯待政府中沒有一個有組織的中央政權和有戰鬥力的軍隊,國王依靠效忠王室的本地地主、扈從、部落長老和主教,英國的王權從一開始就表現出軟弱的特點。盎格魯撒克孫人和凱爾特人此時都已紮根土地,安心耕作,不再是以前勇猛的武士,無力擊退新的入侵者。
新來的入侵者是從北歐來的維京人,維京人對英國的襲擊開始於八世紀,到九世紀中期遂發展為大規模的入侵和征服活動,挪威人侵佔了北蘇格蘭和赫布里底島、坎伯蘭以及蘭開郡,最後征服了愛爾蘭,丹麥人蹂躪英格蘭東部,約克郡成為丹麥人的王國,英格蘭西南也受到丹麥人的威脅,威塞克斯王國苦苦支撐,10世紀末期,威塞克斯王國也被摧毀。1016年,維京人完全征服了不列顛,不列顛成了丹麥帝國的一部分。不過維京人的統治沒能維持多長時間,1042年,懺悔者愛德華又恢復了英國的舊王朝,1066年,懺悔者愛德華死後無嗣,諾曼人乘機入侵。從法國來的諾曼人原來也是北歐維京人,此時已被法國化,成了法國人。
諾曼人征服英國後建立了嚴格的封建制度,國王威廉把土地賜給追隨自己的貴族,封建主義這個詞是從「封地」派生出來的,也指使用特定土地的等級,封建制度是建立在承租土地的基礎上的,不是指所有權,國王才是土地的最高所有者,少數主要承租人(王公大臣)從國王那裡得到封地,規定派出一定數量的騎士為國王服兵役作為報答,次一級的轉租人從封臣那裡得到土地,最低級的轉租人就是騎士,社會最底層的是農奴,終年耕作在封建主的土地上。英國舊有的大量自耕農此時都必須隸屬於領主,淪為農奴,農奴們有的實行兩圃輪種法,即耕種和休閑,有的實行三圃制,即冬播、春播和休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