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商務談判的語言技巧
關於商務談判的語言技巧
以下是由PQ我為大家精心整理出來的關於商務談判的語言技巧 ,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一、 談判中語言表達的作用
1.准確無誤地陳述談判者的意圖,表達雙方各自的目的與要求。談判雙方代表聚在一起,討論某項交易內容,首先要介紹各自的觀點、要求。能否運用語言把它明確、清晰、簡要地表達出來,這就要看談判者的說話藝術了。正因為如此,談判人員都非常重視談判伊始的開場白。一般地講,在闡述問題時,要論點突出,論據充分,邏輯層次清楚,簡明扼要,切忌羅嗦、繁瑣、層次不清。在解釋問題時,可能詳細、具體一些,避免使用一些鮮為人知的行話、術語,盡量通俗易懂,深入淺出。
2.說服對方。在談判中,談判者常常為各自的利益爭執不下。這樣,誰能說服對方接受自己的觀點,做出讓步,誰就獲得了成功。反之,不會說服,就不能克服談判中的障礙,也就不能取得談判的勝利。
當提出一個論點要對方理解和接受時,首先必須清楚地說明它的作用,特別是對對方的好處。許多實際經驗表明,強調雙方處境的相同、願望的一致,要比強調雙方的差異、分歧更能使人理解和接受。當你認為某一問題十分重要,必須要取得對方的諒解與合作時,可以試驗著從多角度去闡述,正面不行,側面進攻;直接不行,迂迴進攻,使對方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了你的觀點。
需要指出的是,講話時盡量避免用辯解的口氣說話。如果這樣做,就會顯得比對方矮一截而失去勢氣。所以,在辯論中保持不卑不亢的態度是十分重要的。 當然,要說服對方,必須認真聽取對方的要求,進而明確哪些要求可以理解,哪些要求可以接受,哪些要求必須拒絕,尋找機會把正在爭論的問題和已經解決的問題聯系在一起。這樣,既可以使對方認識到不能讓爭執的問題影響協議的達成,又可以促使對方改變堅持的立場,做出妥協。
其次,說服對方運用實例或邏輯分析也十分有效。善於勸說的人大都清楚人們做事主要受個人的具體經驗影響,抽象的講大道理遠不如運用經驗和實例更有說服力。
第三,要說明對方,必須要尋找對方能接受的談話起點,即尋求與對方思想上的共鳴。先表示出自己對對方的理解,然後步步深入,把自己的觀點滲透到對方的頭腦中。不能急於求成,否則,往往事與願違。美國的人際關系專家戴爾 · 卡內基把錄求談話共同點的方式稱作 “ 蘇格拉底式 ” 的談話技巧。基點是:與人辯論,開始不要討論分歧的.觀點,而是著重強調彼此共同的觀點,取得完全一致後,再自然地轉向自己的主張。這一方法的特點是:提出一系列的問題讓對方稱 “ 是 ” ,同時要避免對方說 “ 不 ” 。進而促使對方發生態度轉變。
3.能夠緩和緊張氣氛,融洽雙方關系,從而有利於談判的順利進行。
談判是雙方面對面的交鋒,它自始至終談判氣氛的影響。氣氛是隨雙方的交談而不斷變化的,形成一個和諧、融洽的談判氣氛,往往需要雙方的艱苦努力,而要破壞它,可能僅僅是一兩句話。所以,精明的談判者,往往在語言表達、措詞上都十分謹慎、小心,即使是討論雙方的分歧問題,也決不會輕易發火、指責,當然,更不會出現污辱人格、傷害感情的語言。
二、商務談判是問與答的藝術
(1)問的技巧
1. 引起他人的注意,為他人的思考提供既定的方向。例如: “ 你好嗎 ?”“ 今天天氣很好,是不是 ?”“ 你能否告訴我 „„ 。 ” 這是最為普遍、應用十分廣泛的問話。由於這種問話往往得到的是期望之內的回答,問話的內容也比較明確,很少引起別人誤解。
2. 獲取自己仍需要的信息。發問人通過問話,希望對方提供自己不了解的情況。例如: “ 這個賣多少錢 ?”“ 你們對這一點是怎麼考慮的 ?” 這類問話歸結起來,有一典型的、常見的引導詞,如 “ 誰 ” 、 “ 什麼 ” 、 “ 什麼時候 ” 、 “ 怎麼 ” 、 “ 哪個方面 ” 、 “ 是不是 ” 、 “ 會不會 ” 、 “ 能不能 ” 等等。提出這類問話時,如果不事先把問話的意圖表明,很可能引起對方的焦慮與擔心。比如,雙方在洽談商品交易中一項條款,如果買方在提出了自己對價格的看法後,再詢問賣方的意見,那麼賣方心裡就會踏實,他會根據對方所提供的信息,斟酌自己的回答。但如果對方並沒有講述自己的觀點,徑直問賣方要開什麼價,那麼,他很可能有些擔心和焦慮,因為他不知道對方是怎麼想的,會對他的開價做出什麼反應。
3. 傳達消息,說明感受。有許多問題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是為了取得自己希望的消息或答案,但事實上,卻同時把自己的感受或已知的信息傳達給對方。例如: “ 你真有把握保證質量符合標准嗎 ?” 這句問話像是要對方回答保證質量的依據,但同時也向對方傳達了問話人擔心質量有問題的信息,如果再加重語氣,就說明你十分重視這一問題。這樣的問題也給對方一定的壓力,但切忌不要形成威脅。
4. 引起對方思考。這種問話常是 “ 你是否曾經 „„?”“ 現在怎麼 „„?”“ 這是指哪一方面 ?”“ 我是否應該 ?” 等等。
5. 鼓勵對方繼續講話。當你覺得對方的話還沒有說完,或有些問題你還不清楚,那麼,可以提問的形式鼓勵對方繼續講下去。如 “ 你說完了嗎 ?”“ 還有什麼想法 ?” 等等,進而了解更詳細的情況。
6. 當出現冷場或僵局時,可運用提問打破沉默,如 “ 我們換個話題好嗎 ?”
7. 做出結論。藉助問話使話題歸於結論,例如 “ 我們難道還不應該採取行動嗎 ?”
(2)答的技巧
1.不要徹底回答,就是指答話人將問話的范圍縮小,或只回答問題的某一部分。有時對方問話,全部回答不利於我方。例如:對方問: “ 你們對這個方案怎麼看,同意嗎 ?” 這時,如果馬上回答同意,時機尚未成熟,你可以說: “ 我們正在考慮、推敲„„”。
2.不要馬上回答,對於一些問話,不一定要馬上回答。特別是對一些可能會暴露我方意圖、目的的話題,更要慎重。例如,對方問 “ 你們准備開價多少 ?” 如果時機還不成熟,就不要馬上回答。可以找一些其他借口談別的,或是閃爍其詞,所答非所問,如產品質量,交貨期限等,等時機成熟再攤牌,這樣,效果會更理想。
3.不要確切回答,模稜兩可、彈性較大的回答有時很必要。許多談判專家認為,談判時針對問題的回答並不一定就是最好的回答。回答問題的要訣在於知道該說什麼和不該說什麼,而不必考慮所答的是否對題。例如,對方問 “ 你們打算購買多少 ?” 如果你考慮先說出訂數不利於講價,那麼就可以說 “ 這要根據情況而定,看你們的優惠條件是什麼 ?” 這類回答通常採用比較的語氣, “ 據我所知 „„” , “ 那要看 „„ 而定 ” , “ 至於 „„ 就看你怎麼看了 ” 。
4.使問話者失去追問的興趣,在許多場合下,提問者會採取連珠炮的形式提問,這對回答者很不利。特別是當對方有準備時,會誘使答話者落入其圈套。因此,要盡量使問話者找不到繼續追問的話題和借口。比較好的方法是,在回答時,可以說明許多客觀理由,但卻避開自己的原因。例如: “ 我們交貨延期,是由於鐵路運輸 „„ ,許可證辦理 „„ 。 ” 但不說自己公司方面可能出現的問題。
有時,可以借口無法回答或資料不在,迴避難以回答的問題,沖淡回答的氣氛。此外,當對方的問題不能予以清晰、有條理的回答時,可以降低問題的意義,如 “ 我們考慮過,情況沒有你想得那樣嚴重。 ”
三、肢體語言
各國歡迎客人的表達方式是不同的。印度人常常雙手合攏放在胸前,如同祈禱。但在泰國,這一姿勢卻表示謝謝。而在西班牙、義大利,第一次與異性見面,互相親吻兩側面頰以示問候是常有的事,並沒有特殊含義。英國人只在家庭成員或親密朋友之間互相親吻。日本人打招呼時,對長者、同事甚至朋友卻習慣於鞠躬行禮。在英國,人們只在第一次見面,或是久別重逢時才握手。而在歐洲南部的國家,人們即使天天見面,也會不厭其煩地握手示意。
在與外商的談判中,如果看到說英語的一些國家的人拉拉耳垂,他們暗示著“這是我們之間的秘密”。同一舉止,西班牙、義大利、希臘人卻認為是侮辱、蔑視對方。
談成一項條款,興奮之餘我們也許會伸出右手,把拇指與食指做圈狀,表示“很好,同意”。日本人對此則理解為“錢”,因它看起來像個銅板。可法國人卻會認為談了半天等於“零”。荷蘭和哥倫比亞的商人也許會誤認為,你感到他討厭可憎。在突尼西亞,這個手勢是向對方發出警告:小心點,否則我殺了你。
如果想稱贊你的荷蘭客戶聰明、機智,你可伸出食指,指向頭的一側,但千萬不要對以英語為母語的人這樣表示,他會以為,你在指責他腦子出了問題,有些瘋狂,或是罵他笨蛋。
輕輕拍拍鼻子,在說英語的各個國家有著各異的解釋。如:這是秘密;別那麼好奇,關注你自己的事;這事看來有些可疑。與外商的交往中,我們應注意舉止,不要使自己的下意識動作令人誤會。
酒席間,主人不斷敬酒、敬菜。客人酒足飯飽後便婉言謝絕。說英語國家的客人常常邊說:“謝謝”,邊搖搖頭,或是輕輕擺擺手。印度尼西亞人則伸出手,掌心朝外。阿拉伯人微微低下頭,把右手放到胸前。
談天說地之間,往往互相祝福交上好運。用食指與中指交叉在一起,就表達了這一願望。但這僅限於說英國英語的國家。對另外一些國家,這一手勢則表明,另外兩個人被人談論著有著非常親密的關系。
有的業務員與外商談論價格時,為把數字搞精確,喜歡打手勢,比如表示“8”,就把大拇指與食指伸出,向外張開,這反倒使外商摸不著頭腦,因為在他們看來,這並不表示任何意思。要知道,外國人數數是數幾伸出幾個指頭。比如表示“8”,就直直地伸出8個手指來。
“V”字形手勢人人皆知。做這一手勢時,千萬要手背對著自己。因為在英國,“V”字形手勢手背面向對方,意味著粗暴、放肆。
四、商務談判案例分析
談判背景:
在陽光城商業中心閃耀著一家名叫DEMON的精品時尚外貿店。他出生於2007年6月1日,合夥人有本校市場專業的Sofia,阿梅以及統計系的李棵和胖子。他們親切的稱DEMON 為“自家的兒子”。
他誕生前的孕育過程雖然短暫但是相當富有戲劇性。
盤店,指從前店主處接手店鋪進行租用的行話,店鋪轉讓的下家是必須向原店主交盤店費的(店鋪之前的裝修成本等),租金另算。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前任店家的租用期到了,無人向其租用,只能退出,新店主向房東直接租門面只准備房租即可。
DEMON店的前任店主秦鵬等人正面臨房租到期的狀況,鋪面急於出手。買家於07年5月中旬向賣家提出盤店意向,雙方談判在即。
談判開始: 07年5月18日,雙方在現DEMON店鋪中開始談判。
一開始,賣傢具體介紹了店內的基本狀況和裝修情況,包括面積、水電、牆面、地板、貨架、付款台以及其他重金屬裝飾品,裝修成本逼近2萬。賣家以行業熟手的姿態,為開價說明了事實根據,算是恰倒好處的拉開了談判序幕。買家並為被賣家高屋建瓴的氣勢所影響,而是提出質疑:“店面裝修的確是有特色和個性,但是我們無從考證裝修的成本,更何況目前的裝修風格不一定會利用到將來我們店的營業中(事實是我們差不多沒變風格)。所以請介紹一下該店鋪的其他方面。”
賣家看出了買家雖然是初來乍道,但並不是沖動情感型的租鋪者,於是開口詢問我們對於開店的想法。買家談判者李棵實事求是的說:“我們都是跳街舞的,開店也主要是搞街舞用品和輪滑用品之類的時尚產品。”賣家對這一關鍵信息立即做出反應“你們跳街舞的最重要的就是服飾,這店以前就是做服飾的,你們接手以後可以直接做。並且不是每個人都喜歡那種誇張風格,你們還是應該賣一些比較大眾的外貿服裝,現在店裡的貨你們就可以直接拿去賣。”買家明白,這是賣家打算把店鋪賣給我們的同時,再讓買家把貨盤下來又是一項成本支出。賣家繼續:“我在廣東和成都等地都有貨源,開店以後,可以幫你們拿貨,渠道短保證最低價。”
相互試探:
此時,買家決定不再聽賣家的“商品”推銷,要把問題解決在鋪面上,於是就其他方面發表意見:“不過這里位置太偏了,在整條街的尾巴上, 而且是個拐角怎麼會有客流?”秦鵬解釋說“後面的金巴黎,即頭號耍都3期工程10月份就完工。到時瑪利影院、德克士等會入駐進來,這里將會成為商業中心,不用擔心客流。”
“不,在做生意時我們要把一切考慮清楚,如果有那麼長一段時間的萎靡期,我們為什麼不選擇一個開店就能贏利的地理位置呢?”買家擺明態度,雙方在認定鋪面價值上陷入僵局。賣家堅持說買家疑慮過多,該鋪面是個黃金口岸。買家有待做更多的考察。
“那這個店子,你打算賣多少錢?”買家成員試探性的詢問。
賣家拿出早就擬好的價單說“渠道+現貨+鋪子5500;現貨+鋪子 4500;鋪子3500”了解了價格之後,買家表示要再做商量。
於是初次談判就結束了,但是買家意識到真正的較量還在後面,盤店金額的談判才是根本性的。
隨即,雙方談判的問題升級到打店、盤店的具體金額上——還價、提價、壓價、比價,一場毅力和技巧較量的談判競爭展開了。
深入博弈:
買家要求賣家重報價一次並對價格所含內容進行解釋。賣家回應:“如果付渠道費,那我將最低成本給你們供貨;如果付了貨款店裡一切物品都是你們的;如果只是鋪款,就只給你們空鋪。”買家立即做出反應“首先,我們不能保證你供的貨是否符合我們的要求;其次,我們無法確定你拿貨的價格水平;第三。我們不認為鋪子的價值值3500元那麼多,並且馬上就是6月份,有些學校已經放假了。到7、8月份暑假根本就沒有利潤,我們認為你的價格太高了。”
賣家反問到“你們認為多少錢合適?”買家不緊不慢的說“目前最多拿出2000,並且我們十分想要你的渠道„”
買房淡然一笑說“到哪裡2千也找不到一個象樣的鋪子。”買家不依不饒“如果那麼貴的價錢,我們可以找其他地理位置更好的鋪子。”
這一招很奏效,頓時把賣家將住了。賣家自知鋪租即將到期轉而以懇切的態度征詢:“你們最多能給多少錢?2000塊真的太低了。”
買家看出賣家的軟肋,毫不退讓。賣家無奈只能說答應2000塊給我們空鋪。
買家見形勢不對,立即阻撓,表示要求留下貨品,最好再把渠道給我們。
賣家瀕臨崩潰的邊緣,說“如果加貨品和渠道,最低3500。”買家答應並表示,目前還是只有2000元,1500元於1個月後支付。
雙方簽定協議,談判告終。
這場單盤進行起來象是一場搏弈。因為,內容和思路比較簡單,當然相對的也就更容易思考和進行。
總結起來:
1 在談判時,一定不能暴露自己的弱點(不清楚的地方)
2 多考察相同環境的具體情況
3 確定價格後,索要盡可能多的優惠
4 付款在合理的情況下越晚付越好
;Ⅱ 商務談判人員常選用的中性話題有哪些
1、商務談判中,雙方的情感溝通非常重要,包括閑聊,是和客戶拉近關系、建立長期緊密合作的前提。又要多溝通,但很多話題是不能涉及,尤其是不能涉及核心機密問題,就需要使用中性話題,既不傷感情,又能增加好感,拉近距離。
2、中性話題的內容通常有以下幾種:第一,非常寬泛的話題,像天氣、地理環境、名山大海、花草樹木、建築名片等等;第二,文體新聞,如電影,球賽等;第三,私人問候,如書法繪畫、釣魚、養花等業余愛好;第四,對於彼此有過交往的老客戶,可以敘談雙方以往的合作經歷和取得的成功。
3、溝通是一門大學問,說話說不好,好事能辦砸;但若會說話說好話,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其中,話題的選擇很重要——善於運用中性話題與潛在顧客增進友誼,是商務談判中的一門藝術。中性話題的選擇也是需要投其所好的,遇到女性就從服飾美貌開始話題,遇到年長一些的人,就從養生健康入題。俗話說,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人鬼一塊見,見了說胡話,這其中的「人話」、「鬼話」、「胡話」就是一種中性話題。
Ⅲ 國際商務談判溝通技巧
國際商務談判是進行多國和跨文化的商務交易過程,它比國內談判要復雜得多,因為世界各國的政治、法律和經濟制度不同,各民族間也有著迥然不同的歷史、文化傳統,各國客商的文化背景和價值觀念也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本文將闡述。
中國古代哲人的有一句名言:」性相近,習相遠。」用詞少但精練且意義深邃。人類本性具有相同性,無論你來自哪個國家或民族,他們都具有愛心、同情心,喜歡美好事物,希望富有和得到尊重,因而對於理解人類的整體並不難,但是由於習性上的不同,要想真正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群和個體確實是一個十分具有挑戰意義的難題。
談判是一種進行往返溝通的過程,在逐漸顯現出的知識社會中,溝通是最重要的構成元素。高質量的溝通在國際商務談判中可以解決文化差異中帶來的問題,成功的跨文化溝通是提高談判效率的關鍵所在。
一。文化的多元性
每個國家或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遺產、共同經驗和那些共同分享而產生的文化知識,這個文化背景向其成員提供了一整套復雜的價值觀念、個性、道德與習俗,它指導他們如何行動以及如何調節自己的反應。
在東西文化中,西方文化注重自我意識和個人奮斗,強調獨立性和非依賴性是一種"我"的強烈意思;而東方文化注重集體意識和集體主義,中國有句諺語"一根柱子無論多麼結實,也撐不起一座房子。"它具有一種"我們"的強烈意思,並且要求少數服從多數,國家利益高於集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因此,兩種文化對個人與集體認識的差異會影響溝通。
西方文化強調求異思維方式,個性差異;而東方文化更強調同思維方式,在談判中傾向於一致性,舍己求同。荷蘭學者吉爾特曾經在世界的一些國家和地區的經理中就他們的自我意識進行了一次調查,並給出了相應的分數值,圖表如下:
國家和地區
分值
國家和地區
分值
美國
91
以色列
55
澳大利亞
90
西班牙
53
英國
89
印度
48
加拿大
77
日本
46
丹麥
75
阿根廷
46
義大利
74
巴西
38
比利時
74
墨西哥
32
瑞典
71
中國香港
25
瑞士
70
新加坡
20
法國
70
中國台灣
17
可見,如果高度個人主義的美國文化的典型風格在比較集體主義的文化中那是很難奏效的。在談判中,具有強烈的個人主義或以自我為中心特點的談判代表往 往表現出高度的主動性,比如美國人會立即切入正題,不拐彎抹角。相反具有集體主義特點的談判對手步調緩慢,在談判前需要營造一種朋友氛圍,比如日本人剛開始談判時只是喝茶聊天交換名片而已,並且在談判中很難表現出靈活性,因為任何對他們的提議中的修正都需要全體成員長時間的討論。
在談判過程中經常會涉及到合同問題,不同文化對合同的內容、合同的作用存在不同的理解。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國文化強調客觀性,注重平等觀念,因此,他們的合同界定嚴密合同常常長達百頁以上,以此來保障權利和規定義務。另外他們還將合同簽訂儀式視作既浪費時間又浪費金錢的舉動,所以合同常常是通過寄發郵件來簽訂的。
而東方文化尤其是那些注重關系的文化,其爭端的解決往往不完全依賴法律體制,常常依賴雙方間的關系。所以,在這些文化中,書面合同很短,主要用來描述商業夥伴各自的責任,有時甚至寫得不嚴密,僅僅包含處理相互關系的原則的說明而已。在談判過後他們通常需要舉行一個由各自執行總裁參加的正式簽字儀式。
二。語言文字溝通和非語言溝通
人類學家和語言學家Benjamin Lee Whorf(1965)提出了Whorf假設:語言決定著文化,語言和文化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一般人只能理解相同文化背景的講話者講話內容的80~90%,也就是說有10~20%的信息被誤解或聽錯了。可以想像,當一個人講第二語言時,誤解或聽錯的百分比將會急劇上升。
所以跨文化談判總是面臨著語言障礙,為了確保溝通的順利進行,一般在國際商務談判中要求使用翻譯,一個好的翻譯不但要會熟練說兩種語言,而且還應具備相應的技術知識和詞彙,馬克·吐溫說過這么一句話"一個差不多准確的詞和一個非常准確的詞的區別就像一隻螢火蟲發出的光與一道閃電之間的差異。"在書面溝通中它也同樣要求用詞的准確。翻譯不僅涉及語言的不同,而且也涉及文化的不同。在絕大部分非洲語言中,心臟是感受快樂的地方,但是在查德語中,肝臟則是能感受到高興情緒的地方。據說希伯來語是用腎來感受快樂,而乍瑪雅語中,則是腹部。
所以即使你能完全理解原文,但是難以找到與之等同的翻譯了,因此翻譯人員不僅要具備豐富的實踐能力,還要求有淵博的知識。
語言溝通固然重要,但它只是溝通的方式之一而已。有一項研究表明,在面對面的溝通中,那些來自語言文字的信息不會超過35%,有65%的信息是通過非語言形式傳送的,並且有時非語言信息比語言信息要更具有說服力。
非語言溝通中的主要方式是體態語言,它包括眼睛、臉部和身體語言,讀懂體態語言有助於提高溝通效果。
眼睛在接受信息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我們所有的知覺中,依靠最深的是視覺,它是我們周圍信息的主要來源。經理們常常這樣說:"我最好去巡視一下,看看工作情形如何?"可見我們多麼依賴視覺收集信息。同時"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喜怒哀樂能同時表現在眼睛和臉上,據統計人類的臉部可以做出250000多種不同的表情,因此在國際商務談判溝通中要善於捕捉談判對手發出了體態語言信息。
在不同的文化中,這種非語言表達方式也不同,在美國,大拇指和食指圈 成一個圈意味著一切都很好,很順利,然而在德國和南美德一些地方,這種手勢則表達一種下流的意思;在英格蘭和蘇格蘭用手碰碰鼻子表示"只有你我知道這個秘密",而在威爾士這表示"你真愛多管閑事";在荷蘭用一根手指點一下你的腦門表示"你真聰明",可在歐洲其他地方,同一手勢表示"你一定瘋了"或者"這是多麼荒.唐的念頭啊";希臘人點頭表示同意,這一點和美國一樣,但是表示"不"時,希臘人則揚起臉向後甩頭,他們把一隻手或兩只手同時高舉到肩部表示"堅決不";在日本長時間的目光接觸被視為粗魯、恐嚇和不敬的表示,但阿拉伯人認為這種目光交流是對對方的關注,而且有助於評估對方話語的真實性。
除了體態語言傳遞非語言信息外,在溝通過程中,還有幾個外部因素也在傳遞信息,它們是時間、空間和距離。
生活的快節奏和嚴酷的競爭要求每一個人都必須准時,在美國等一些國家認為時間就是金錢,在談判中守時是代表你誠信,有助於更好地溝通,但在世界的其他地方,時間是彈性地並且不被看作是有限的,人們可能會遲到,或者根本不出現,比如中東和拉丁美洲。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私人空間,當他侵入私人空間時,我們會變得極端不安。但是這一"私人空間"的范圍卻因不同文化而有所不同。一般來說,強調個人主義的文化比強調集體主義的文化需要的個人空間大。比如阿拉伯人和拉丁美洲人與他人交談時喜歡站近,它們之間的間距不道0.5米,而美國人之間比較舒適的距離要寬的多,將近1米,但對於中國人來說0.5米到1米是通常的距離
三。溝通技巧
1.承認文化的差異
在國際商務談判前我們首先要承認文化的差異,做好心理准備,這樣在出錯的時候能及時調整好心理狀態。在談判時盡量避免含糊不清的語言和動作。
2.主動耐心地傾聽並認可對方所表達的想法。
傾聽是國際商務談判的一項重要活動。談判者的首要任務就是收集信息,從而增強創造力。作為談判者,你可以明白對方的觀點,但卻完全不同意對方的想法。
談判者都希望自己的想法被對方理解,而對方的理解並不等於是同意。因此,如果你不斷地點頭,或者重復對方的觀點。如"你的意思是這樣嗎……?",讓對方倒盡觀點,努力了解對方的想法、需要和條件。這樣,對方根本不會責怪你,反而會逐漸感到滿意和被理解,從而對你所提出的觀點也會表示理解。主動仔細地傾聽,還有助於澄清因文化差異造成的一些模糊不清的問題,增加談判成功的可能性。國外談判專家有句話稱"最便宜的讓步就是讓對方知道,他的話已被聽進去了"。
3. 一定要將你的表達讓對方聽明白
為了讓對方了解你的想法,你一定要讓對方明白你的談話,聲東擊西、兜圈子的話往往並不會增加談判成功的可能性。雖然東方一些國家的談判人員比較含蓄,會對溝通造成一定的麻煩,但是如果你也含蓄,那麼談判過程將更難,因此國際商務談判者要學會表達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要指責對方。
談判不是辯論,談判雙方也不是一個案於的原告和被告之間的交流關系,而是處於相同地位的審理同一個案子的兩個法官的關系,也就是雙方雖然有不同的見解,但最終還是要對"裁決"取得一致的意見。
4. 溝通的內容應該有針對性
談判者在充分溝通的同時也要注意,內容太多,缺乏針對性,也會妨礙談判的效率,有時也會產生相反的效果。在談判中,浪費時間和精力對雙方都是一種損失。尤其是針對那些高度個人主義的談判人員,"生意不成,仁義在。"
Ⅳ 和英國談判人員初次見面不知道聊什麼時,我們可以選擇聊什麼話題比較得體
和英國人談判出處見面不知道聊什麼,什麼時候我們可以聊一些比較。大家比較常見的話題。
Ⅳ 與英國人交流的特徵
與英國人交流的特點及同英國人談判的要訣
1.英國商人談判的特點
英國的全稱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是世界上資本主義發展最早的國家。它率先進入工業化,並成為世界頭號經濟大國,被稱為世界工廠、曰不落帝國、海上霸王、世界貿易壟斷者、世界金融中心,其經濟、政治、軍事實力曾經顯赫一時。自19世紀以來,美國、德國的經濟水平相繼趕超英國;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英國殖民體系逐步動搖和瓦
解,經濟實力進一步削弱。近年來,英國的經濟增長率不高,經濟實力增長不快,在資本主義世界中徘徊於第5位至第7位之間。而他們依然保留著島國民族的特性,比較保守和怕羞,對新事物裹足不前,並且顯得高傲、矜持,給人難以接近的印象。
(1)英國人性格傲慢、保守。在開始與人交往時,英國人總是保持一段距離,然後才一步一步接近,交往中比較講究禮儀和紳士風度。因此,在與英國商人的談判中要主動介紹商品情況、提供報價等,同時在談判中必須注意修養和風度。
(2)英國人時間觀念很強。他們嚴格遵守約定的時間,通常拜會英國人或與他們洽談生意一定要預約,並最好提早到達,以取得他們的信任和尊重。
(3)英國商人恪守諾言。一旦簽約,很少改變。
(4)在和英國人交談時,話題盡量不要涉及愛爾蘭的前途、共和制和君主制的優劣以及大英帝國的崩潰原因等政治色彩較濃的問題。比較安全的話題是天氣、旅遊和英國的繼承製度等。英國是由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北愛爾蘭四部分組成,雖然都是君主制國家,但四個民族在關繫上有許多微妙之處。我們提到「英格蘭」時,一般是指整個聯合王國,但在正式場合使用就顯得不妥,因為這樣會不自覺地漠視了其他三個民族。所以在正式場合不宜把英國人叫做英格蘭人,涉及女王時要說「女王」或正規地說「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女王」,而不應說「英格蘭女王」。
(5)英國人一般比較冷靜和持重。英國商人在談判初期,尤其在初次接觸時,通常與談判對手保持一定距離,絕不輕易表露感情。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才與對手慢慢接近,熟悉起來,並且你會逐漸發現,他們精明靈活,善於應變,長於交際,待人和善,容易相處。他們常常在開場陳述時十分坦率,願意讓對方了解他們的有關立場和觀點,同時也常常考慮對方的立場和行動,他們對於建設性意見反應積極。英國商界贊同一句話:「不要說『這種商品我們公司沒有』,應該說『只要您需要,我們盡量替您想辦法』。」這一點,不僅反映了英國商人的靈活態度,也表現了他們十足的自信心。他們的自信心強,還特別表現在討價還價階段,如果出現分歧,他們往往固執己見,不肯輕易讓步,以顯示其大國風范,讓人覺得他們持有一種非此即彼、不允許討價還價的談判態度。英國人生活比較優裕舒適,每年夏冬兩季有三周至四周的假期,他們利用這段時間出國旅遊。因此,他們較少在夏季和聖誕節至元旦期間做生意。英格蘭從1月2日開始恢復商業活動,在蘇格蘭則要等到4月以後。在這些節假日應盡量避免與英國人洽談生意。
Ⅵ 如果在談判中想讓雙方的交流繼續下去,都可以聊些什麼
如果在談判中想讓雙方的交流繼續下去,都可以聊些什麼?談到談判時,我們可能會想到雙方在不公平地區爭奪紅色的場景,也許是一個不會讓回退的場景。但實際上,更多的談判是在和平和友好的氛圍中完成的。超級簡單的談判技巧,使溝通更高效!你想知道嗎?談判不是你的生活,但找到了正確的平衡,尊重對方,互相理解。
在談判過程中,當兩個締約方出現或基本時,談判者應該迅速抓住機會,具有全方位的言語,屬於肯定這些共同點。同樣,肯定語言往往在談話中具有異國情調的積極影響。當一方及時確認對方的觀點時,它將使整個談話氛圍活躍,和諧,奇怪的各方產生了許多差異的一致性,這反過來又非常細微靠近心理距離。當另一方同意或肯定我們的意見或意見時,我們應該在行動中反饋。這具有雙向通信,這對於兩種談判都很容易,並為達成協議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當觀點一致時,它確保另一方。談判通常是一個智慧游戲。在稱重底線時,我們必須互相尊重和理解。我相信每個人都能找到雙贏的解決方案。你怎麼看?
Ⅶ 和英國人談判要注意哪些方面
和英國人談判要注意:
第一:談判時給英國客戶留下的感覺
1.英國人特別講究紳士風度,善於與人交往,講究交際禮儀。這不僅僅是英國人都自己要求,對談判對手修養與風度亦非常看重。
2.不要以為英國思想開放,其實英國的等級觀念非常嚴重,深入人心。所以要求談判的對方能夠配得上自己,但不是派出的人員身份越搞越好,而是要和對方身份對等,否則談判也很難順利進行。
3.給英國客戶留下積極認真的映象。在談判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備,不僅僅在於產品,而是要多方面的,因為英國人談判比較靈活,對建設性意見反映積極。如果事先准備不夠充分,事後往往會延遲交貨或付款。
第二:英國人談判桌上的禁忌
1.不要涉及政事和歷史,特別是英國以及歐洲本土,並且稱謂英國領導人時一定要講全名稱,比如英國女王的正確稱謂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女王。
2.不能一直講下去,因為英國人是不會打斷正在進行的談話,但是當他被迫聽時,會失去興趣,就算已然顯得彬彬有禮,但其實內心已經不想取得合作。
3.最好使用英式英語和其談判,或者帶上英式英語標準的翻譯,切記不可出現美式英語的讀音。
4.一定要有耐心,英國人一般態度強硬,而且就算他們事先沒有充足的准備,但還是固執己見,所以一次談不成,可以安排多次談判,千萬不能急躁。
第三:和英國人談判的一些技巧
1.爭取主動權,控制好談判時間,因為英國人是不會加班加點完成談判任務的。
2.替英國客戶做好談判前的准備,在談判的時候注意從他們的角度出發給予引導。
3.要用好迂迴戰術,凡事不能正面沖突。
4.一定要簽訂嚴格細致的索賠條款,因為英國人商業管理素質不高,所以一是為了保障而是說不定就能得到一筆不小的賠償金。
Ⅷ 和英國人聊天的話題
英國人的幽默,不會花枝亂顫,不會前仰後合,不會誇張渲染,最多掩口胡盧而笑,但是全身心的那種通暢,與精神上的完整的笑,一下子就能讓人心領神會。 笑有多少是做給別人看的?
有的人他的嘴巴張得很大,他的牙齒咧得很開,他的眼睛眯得很緊,但卻只有他的嘴、牙和眼在運動,我們卻並不感覺到他全身心的笑,這種便不是英國式的笑;
有的人自己的笑聲極為響亮,自己笑起來呼吸急促,自己還會不停地喘氣,彷彿無法遏抑般地大聲疾呼,我笑得喘不過氣來了。然而,周遭的人的笑的程度卻不是他這般的劇烈,往往只是點頭抿嘴而已,這種便也不是英國式的笑。這種笑沒了傳遞性,沒了共性,只是某個篤信個人自由主義的人的一次即性個性發揮而已; 而有的人彷彿24小時都在那裡不停地張嘴笑,哈哈笑,好象世間沒有什麼不能令他樂的事情,但究竟他笑為何事,笑為何物,他本人事後竟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一絲兒也想不起來,這種便也不是英國式的笑。這種笑只是短促性的,不明來由的,好象是唯心主義者根據自己的心情而闡發的笑,全與外界無關一般,沒法唯物起來。
那麼,什麼是英國式的捧腹,英國式的笑?其中要點很難琢磨,但至少從上述的三個「不是」中,讀者或許能夠把握一些。
英國式的經典之笑,是嚴肅外表下的精神愉悅,不必要嘴巴動很多,就彷彿英式英語一般,只嘴部肌肉動動,連面頰、眼睛、眉毛等其他部位一律不動為最佳;最好是打動人思維的笑,是讓人端著架子的笑。 笑,也該是一種頭腦運動,而不是一種肢體運動,或是口腔運動,怎麼讓人笑的藝術,需要絞盡腦汁去想,想通的時候,你已經笑不出來,但是,你思維的速度依然會讓人捧腹大笑。幽默的最佳境界,是全篇似乎沒有一個大呼小叫的詞,但咀嚼起來,卻是甜絲絲,叫人嘴角不由笑彎。所以英語中幽默一詞,是優雅氣質的代名詞。
最好的喜劇演員,是用自己的看似輕描淡寫的幾句話,讓全場會心一笑,事後還能不斷回味。笑,並非許多中國人所想的那樣,只是人生一瞬,只是逗個樂子,而是雋永的,多角度的,能夠彌漫整個社會的一種精神,一種生活,一種享受。所以,喜劇演員是極受人尊重的職業,Comedian似應翻譯成專業相聲更合適一些。
英國人的幽默,是成年人的笑,呼吸順暢的笑,靈魂中醍醐灌頂的笑,是西裝革履的調侃,一本正經的幽默,以及端著架子的笑。英國人的笑,讓人看見一個民族幽默的本質與靈魂。其中含有深刻的自嘲精神和一個善於自我批判的勇氣。正因為能夠從人本身找到笑料,正因為能夠從笑自己做起,英國人很少把怒氣遷就於外在的事物。舊的房子,修了又修;舊的監獄,改個博物館,沒什麼不好;舊的盒式機,只要能用,便不必更換CD;包括那個舊的女王,盡管嘲笑多多,還是保留吧,沒必要太激進。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的英國人的幽默,不妨看看《Watching the English(瞧這些英國佬)》,Amazon說,讓人笑到掉淚,此言不虛。
Ⅸ 與英國人交流有什麼好話題
對不熟悉的人,開場白,天氣。英國天氣多變,有時候討論一下一天中的天氣變化,就能夠討論半天,還能夠扯到全球氣候變化上。但是我始終不習慣跟人討論天氣。如果第一次見或是在某種社交場合,可以問他們的職業,what do you do?他們通常會講一些他們做什麼,或者問他們的興趣愛好,同時適時分享自己的學習工作和興趣愛好,也許能從中找到共鳴。稍微熟悉點的人,問他們how are you,並且是真心實意地在乎他們怎麼樣,碰到什麼事情了。並且當別人問how are you的時候,也真心實意地分享自己的感受。這一點,我是到英國之後才學會的。有一個朋友,正是她問我一句how are you,我才跟她逐漸聊起來慢慢成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