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英軍二戰有沒有 特種部隊 那個SAS是二戰後成立的嗎 我記得有幾個英國人 偷襲德國的重水工廠 那是什麼部
英國的SAS是世界上第一支真正意義上的特種部隊,41就成立並活躍於二戰的各個戰場,是世界上實戰資格最老的特種部隊。偷襲重水工廠是英國人當地的挪威人乾的,和SAS沒有什麼關系。SAS最著名的活動大概就是活躍在北非戰場上的2人一吉普車的突擊方式了。德國的ENIGMA密碼是英國人聯合其他很多方面的力量一起破解的,英國人主導是毋庸置疑的。德國人傻,到現在還有不少德國人死也不相信英國人能破解,從這點意義上說,德國人的智商其實對英國人一點優勢都沒有,尤其當英國這邊有圖林這樣的變態天才的時候。
② 二戰後的英國經濟
二戰後,英國的經濟受到嚴重創傷。主要是英國依賴美國的援助來恢復發展經濟。美國的主要政策就是《馬歇爾計劃》。經濟模式的特徵:由以前的國家過多干預向自由主義轉變,國家資本比重下降,私人資本重新得到加強;經濟計劃程度下降,自由市場作用增大;國家干預減弱,自由競爭加強。「多市場、少政府」的轉變已成為英國經濟發展的趨勢。
戰後世界經濟格局
(1)英國「世界工廠」地位的演變:①確立:英國最早發生工業革命,經濟實力最強大;英國擁有廣闊的殖民地。到19世紀中期,英國成為世界工廠。②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向帝國主義過渡的過程中,資本家不願採用新技術和新設備;美、德經濟迅速發展。到19世紀末英國喪失了在世界工業的壟斷地位。(2)美國掌握世界經濟霸權(二戰結束後初期到50年代末):①原因:美國在向帝國主義過渡過程中,工業總產值躍居世界第一位;兩次世界大戰使美國大發橫財;其他帝國主義國家在戰爭中力量削弱。②確立:二戰後初期美國經濟占絕對優勢,它通過1944年確立的「布雷頓森林體系」、1947年成立的關稅及貿易總協定、1948年開始實施的「馬歇爾計劃」等確立了其世界經濟霸主地位。(3)20世紀70年代世界經濟格局向多極化方向轉變:①原因:歐共體和日本的崛起。②多極化:70年代初,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崩潰,資本主義世界出現美、日、西歐三足鼎立的局面;發展中國家要求建立國際新秩序,各種原料輸出國和生產國組織起來,一批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脫穎而出。
英國具有典型的公私混合型經濟體制特徵。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在工黨主政期間大力發展國有經濟,分別在1945年7月至1951年10月和1975年3 月至1979年5月,掀起兩次國有化高潮,國有企業得到迅速發展。據統計,1970年國有企業勞動力佔全國勞動力8.1%,生產總值佔全國生產總值的 11.1%,固定資產投資額占國內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20%。70年代末80年代初,英國國有企業地位顯著上升。1981年,英國最大10家公司(企業) 按營業額排序,國有化公司佔3家,按職工人數排序,國有企業佔6家。國有企業主要集中在如下部門:英國郵政局、國家煤炭局、英國鐵路局、英國航空和宇航公 司、英國機場管理局、英國港務局、英國貨運公司、國家公共汽車公司、英格蘭運輸局、英國鋼鐵公司、英國國家石油公司、英國製造公司、電力委員會等。英國國 有化企業的發展並沒有代替私營公司在英國經濟中的主導地位。特別是撒切爾夫人主政時期進行的大規模私有化運動,對煤氣、石油、電力供應、煤炭、宇航、汽車 和電信等部門的上百個大型國有企業實行了民營化。到1989年,國有企業的總資產比1979年減少了45%。1990年底國有企業在國內總產值中的比重已 由1979年的10%降至不足5%。目前英國國有企業主要分布在郵政、市政交通、核燃料工業和民用航空事業等領域。雖然國有經濟比重降低,但英國還是公私 混合產權結構。
回答人的補充 2009-09-03 09:27 1945年7月,英國工黨出人意料地在大選中獲勝,工黨在下議院獲得398個席位,而保守黨僅得209席。工黨由此單獨組閣,成立了由工黨領袖克里門特•艾德禮為首相的戰後英國首屆政府。工黨政府剛一成立,就決心實行一系列的改革,以振興戰後的英國經濟和改善社會狀況。工黨政府改革的主要內容就是企業國有化、經濟計劃化和推行福利國家制度。在實行國有化方面,英國政府除了原已收歸國有的電話、電報、地鐵、發電站以外,還將煤礦、鐵路、電力、煤氣、運河、船塢、醫院、英格蘭銀行、航空及鋼鐵業收歸國有。國有化的方式是由國家向原業主支付償金。而國有化的目的一是利用國家的力量維護英國整個經濟機制的正常運作,推動戰後英國經濟的恢復和增長;二是幫助調整英國國內經濟生活中的各種關系,盡可能地爭取社會平等。與國有化相互關聯的是工黨政府實行了一定程度的經濟計劃化。艾德禮政府從一開始就奉行國家干預經濟的政策,通過對財政、金融、貿易和部分生產的控制,主動地指導和調節經濟發展。福利國家制度是戰後初期英國工黨政府諸項改革舉措中影響最大的一項。1946年8月,通過工黨政府的努力,英國國會通過了國民保險法。該法在以往有關法令的基礎上進一步提供了「從搖籃到墳墓」的社會保險項目,規定凡已就業而未達退休年齡的職工都須參加保險,以便在失業、退休、懷孕、工傷、疾病、死亡的情況下能夠享受津貼和補助。1946年11月又通過國民醫療保健法,在英國的居民從此享受免費醫療。同年還通過了住房法,該法規定地方當局負責集資修建房屋,解決戰後房荒;同時對房租實行限制,以保護租戶的利益。1948年5月。國民援助法出台,規定由於種種原因而無力繳納社會保險金的貧困者,可得到政府的救濟。上述所有的社會保險和福利補助的基金來源於投保職工交納的保險費、企業主上繳的保險費和國家的預算撥款等三個方面。工黨政府的福利政策使戰後英國普通居民的生活得到相當程度的改善。1948年,艾德禮宣布英國已經建成了福利國家。
英國工黨政府的經濟和社會政策對戰後初期英國經濟的恢復和復興有極大的促進作用。與西歐其他國家相比,英國較早地在1948年達到戰前的經濟水平。馬歇爾計劃又使英國從美國給歐洲的援款中得到1.2億美元,工黨政府用此款充實英格蘭銀行的外匯儲備,穩定英國的金融市場,彌補政府的巨額財政赤字,使英國的經濟更快地走上復興之路。到1950年,英國經濟達到了4%的年增長率,為此,工黨贏得了1950年的大選而繼續執政。雖然一年後由於工黨政府的內外政策不如人意而使保守黨通過大選重新上台執政,但是工黨政府的改革成果卻沒有被否定。
1951年10月,保守黨組成由丘吉爾為首相的新政府,從此開始了長達13年的保守黨執政時期(在此期間丘吉爾、艾登、麥克米倫和霍姆相繼出任首相)。保守黨政府除了終止實行工黨原先准備實施的鋼鐵工業和國內運輸業的國有化計劃,基本上接受了國有化的現實;同時繼續推行福利政策,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一些國家在國民保健方面的開支。丘吉爾政府還根據戰後英國經濟恢復的實際,結束了產生於戰時的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嚴格控制,使英國的經濟能更好地發展。50年代前期,英國的經濟呈現繁榮,其國民生產總值位居資本主義世界第二位。雖然進入50年代下半期和60年代上半期,與聯邦德國、法國以及日本經濟的迅速發展相比,英國的經濟發展相對緩慢,但是英國的經濟增長仍然保持2%至3%。
英國國有企業的改造過程及其經驗
1.國有企業私有化改造的浪潮最早源自英國。英國是一個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二戰以後英國經濟逐漸走下坡路。為提高經濟競爭力,英國戰後歷屆政府先後對國有企業進行了多種形式的改革,其基本措施是對國有企業實行私有化及股份制改造。其做法從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逐漸影響到世界大多數國家,形成所謂私有化浪潮。
2.英國國有企業改革主要是政府通過制定私有化政策加以推行。其發展大體經歷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1979年-1986年):主要對包括石油公司、天然氣海岸設施、宇航公司、電報電話公司、鐵路、旅館、全國卡車公司等在內的虧損不太嚴重、仍可獲利、且大多屬競爭行業的企業實行私有化。具體做法是:(1)企業公開上市;(2)整體出售給私人企業;(3)職工內部持股。總起來看,該階段改造的規模相對較小。
第二階段(1987年-1991年):主要涉及虧損較為嚴重的國有企業,以及公用事業和自然壟斷性行業。包括:天然氣公司、航空公司、機場、鋼鐵、供水、造船、電力、全國公共汽車公司等。與第一階段不同,第二階段主要以將國有企業出售給私人企業,其它則採用股份公開上市及職工持股的辦法。從改造的規模看,該階段比第一階段擴大了近一倍。
為保證整個改造進程的平穩性,英國政府採取了多種相關配套措施。其中最為重要的是:
特別股權安排及照顧職工和分散的小額股東的權益。所謂特別股權安排是指:政府保留一部分國有股權暫不出讓。其目的在於防止某些行業或私人企業利用國有企業私有化改造,採取惡意收購或兼並國有企業的不良做法,同時也在於制約企業的個別經理人員利用私有化改造轉公為私,乘機擴大個人利益,使國有資產流失。所謂照顧職工和分散的小額股東的權益,重點在於合理確定職工持股購股方案,一般讓本企業職工持有本企業總股份的10%左右。
總體上看,英國國有企業改革值得肯定及借鑒的經驗主要有:(1)化大為小,區別對待。政府根據具體情況,對虧損的大企業本身進行劃分,根據各部門具體的盈虧情況劃分為若干個小公司,以區別對待。由於一個大型企業的虧損,不等於其各部門一概虧損,因此區別對待的優越性在於:政府能夠把有限的資金用於那些因虧損而急需改造的部門中去,從而降低了國企改造的成本,並增加了企業扭虧為盈的機會。(2)逐步推行,相對平穩。整個改造過程分階段實施、按步驟進行;重視可行性研究及前期准備;實際推行中先易後難,由小到大;改造的形式不拘一格:整體出售、內部收購、股票上市、國有民營等多種形式綜合使用,同時注重各種改革措施之間的相互銜接配套。
由於政策可行、措施有效,通過10多年的私有化改造,英國國有企業的經濟效益得到普遍提高,其中英國最大的40家被改造的國有企業全部取消了虧損,企業盈利增幅較大。同時政府也甩掉了一些財政包袱,使財政收支狀況有明顯好轉,政府通過出售國有企業,直接獲得的總收入超過600億英鎊。國有企業職工的收入也有較大增長,加上股票收益,使職工參與企業管理的意識增強,企業的經營管理機制也相應地得以改善。此外,股份制改造也得到英國社會各階層及廣大人民的支持,表現在社會公眾持股人數大增,由300萬人上升到1000萬人。
英國國有企業私有化改造存在的問題是:(1)由於企業大量裁員,使失業問題空前嚴重。失業率一直居高不下,由此帶來工人抗議等眾多社會問題。(2)如何有效監督管理國有企業私有化進程,尤其是對具有自然壟斷性企業實行私有化後,如何防止因私人壟斷而損害社會公眾利益,是值得重視的一個大問題。
③ 英國在二戰過後衰落的原因是什麼
計劃經濟。
作為最早的本錢主義國家,英國的經濟發展曾經長期居於歐洲和世界的領先地位,它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是世界上第一個實現工業化的國家,尤其是在 19世紀上半葉,英國的工業在世界上幾乎居於壟斷地位,主要工業品的產量遙遙領先於其它國家,號稱「世界工場」。在1840年,英國的工業生產佔全世界的 45%。到1870年,盡管歐洲其它國家和美國的工業也有了很大的發展,但英國在世界工業生產中仍佔有1/3的份額。然而,好景不長,到19世紀70年代以後,英國開始進入了經濟發展相對緩慢的時期,其增長速度明顯低於其它主要本錢主義國家,先後被美國和德國趕上。進入20世紀以後,英國的經濟也一直是發展滯緩、步履維艱,即使是在二戰之後整個西方世界普遍的繁榮時期,英國的經濟仍無多大起色,到60年代又先後被法國、日本趕上。到80年代,甚至連原先很不起眼的義大利也幾乎趕上了英國。
歷史上,英國具有典型的公私混合型經濟體制特徵。1945年7月,具有社會主義傾向的英國工黨出人意料地在大選中獲勝,工黨在下議院獲得398個席位,而守舊黨僅得209席。工黨由此單獨組閣,成立了由工黨領袖克里門特•艾德禮為首相的戰後英國首屆政府。工黨政府剛一成立,就決心實行一系列的改革,以振興戰後的英國經濟和改善社會狀況。工黨政府改革的主要內容就是企業國有化、經濟計劃化和推行福利國家制度。在實行國有化方面,英國政府除了原已收歸國有的電話、電報、地鐵、發電站以外,還將煤礦、鐵路、電力、煤氣、運河、船塢、醫院、英格蘭銀行、航空及鋼鐵業收歸國有。國有化的方式是由國家向原業主支付償金。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英國國有企業地位顯著上升。1981年,英國最大 10家公司(企業)按營業額排序,國有化公司佔3家,按職工人數排序,國有企業佔6家。國有企業主要集中在如下部門:英國郵政局、國家煤炭局、英國鐵路局、英國航空和宇航公司、英國機場辦理局、英國港務局、英國貨運公司、國家公共汽車公司、英格蘭運輸局、英國鋼鐵公司、英國國家石油公司、英國製造公司、電力委員會等。英國國有化企業的發展並沒有代替私營公司在英國經濟中的主導地位。而國有化的目的一是利用國家的力量維護英國整個經濟機制的正常運作,鞭策戰後英國經濟的恢復和增長;二是幫手調整英國國內經濟生活中的各種關系,盡可能地爭取社會平等。與國有化彼此關聯的是工黨政府實行了必然程度的經濟計劃化。艾德禮政府從一開始就奉行國家干預經濟的政策,通過對財政、金融、貿易和部分生產的控制,主動地指導和調節經濟發展。福利國家制度是戰後初期英國工黨政府諸項改革舉措中影響最大的一項。1946年8月,通過工黨政府的努力,英國國會通過了國民保險法。該法在以往有關法令的基礎上進一步提供了「從搖籃到墳墓」的社會保險項目,規定凡已就業而未達退休年齡的職工都須參加保險,以便在失業、退休、懷孕、工傷、疾病、死亡的情況下能夠享受津貼和補助。1946 年11月又通過國民醫療保健法,在英國的居民從此享受免費醫療。同年還通過了住房法,該法規定地方當局負責集資修建房屋,解決戰後房荒;同時對房租實行限制,以掩護租戶的利益。1948年5月。國民援助法出台,規定由於種種原因而無力繳納社會保險金的貧困者,可得到政府的救濟。上述所有的社會保險和福利補助的基金來源於投保職工交納的保險費、企業主上繳的保險費和國家的預算撥款等三個方面。工黨政府的福利政策使戰後英國普通居民的生活得到相當程度的改善。 1948年,艾德禮宣布英國已經建成了福利國家。
雖然,這些國家干預辦法對於戰後初期英國經濟的恢復和復興有極大的促進作用,但其毛病也很快顯露:效率低下,包袱沉重,也因此,到1951年,由於工黨政府的內外政策不如人意而使守舊黨通過大選重新上台執政,這種國家干預政策遭到質疑。1951年10月,守舊黨組成由丘吉爾為首相的新政府,從此開始了長達 13年的守舊黨執政時期(在此期間丘吉爾、艾登、麥克米倫和霍姆相繼出任首相)。守舊黨政府終止實行工黨原先准備實施的鋼鐵工業和國內運輸業的國有化計劃。同時繼續推行福利政策,只是在必然程度上減少了一些國家在國民保健方面的開支。丘吉爾政府還按照戰後英國經濟恢復的實際,結束了產生於戰時的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嚴格控制,使英國的經濟能更好地發展。50年代前期,英國的經濟呈現繁榮,其國民生產總值位居本錢主義世界第二位。而然進入50年代下半期和60 年代上半期,與實行完全自由經濟的聯邦德國、法國以及日本經濟的迅速發展比擬,英國的經濟發展相對緩慢。
為此,英國政府也進行了一系列經濟調整。好比,國有企業私有化。這一改造浪潮最早源自英國。英國是一個老牌的本錢主義國家,二戰以後英國經濟逐漸走下坡路。為提高經濟競爭力,英國戰後歷屆政府先後對國有企業進行了多種形式的改革,其基本辦法是對國有企業實行私有化及股份制改造。其做法從80年代末到90 年代初逐漸影響到世界大多數國家,形成所謂私有化浪潮。英國國有企業改革主要是政府通過制定私有化政策加以推行。其發展大體經歷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1979年-1986年):主要對包羅石油公司、天然氣海岸設施、宇航公司、電報電話公司、鐵路、旅館、全國卡車公司等在內的虧損不太嚴重、仍可獲利、且大多屬競爭行業的企業實行私有化。具體做法是:(1)企業公開上市;(2)整體出售給私人企業;(3)職工內部持股。總起來看,該階段改造的規模相對較小。第二階段(1987年-1991年):主要涉及虧損較為嚴重的國有企業,以及公用事業和自然壟斷性行業。包羅:天然氣公司、航空公司、機場、鋼鐵、供水、造船、電力、全國公共汽車公司等。與第一階段不同,第二階段主要以將國有企業出售給私人企業,其它則採用股份公開上市及職工持股的措施。從改造的規模看,該階段比第一階段擴大了近一倍。
在這樣改造過程中,為包管整個改造進程的平穩性,英國政府採取了多種相關配套辦法。其中最為重要的是: 特別股權部署及照顧職工和分散的小額股東的權益。所謂特別股權部署是指:政府保存一部分國有股權暫不出讓。其目的在於防止某些行業或私人企業利用國有企業私有化改造,採取惡意收購或兼並國有企業的不良做法,同時也在於制約企業的個別經理人員利用私有化改造轉公為私,乘機擴大個人利益,使國有資產流失。所謂照顧職工和分散的小額股東的權益,重點在於合理確定職工持股購股方案,一般讓本企業職工持有本企業總股份的10%左右。總體上看,英國國有企業改革值得必定及借鑒的經驗主要有:(1)化大為小,區別對待。政府按照具體情況,對虧損的大企業自己進行劃分,按照各部門具體的盈虧情況劃分為若干個小公司,以區別對待。由於一個大型企業的虧損,不等於其各部門一概虧損,因此區別對待的優越性在於:政府能夠把有限的資金用於那些因虧損而急需改造的部門中去,從而降低了國企改造的成本,並增加了企業扭虧為盈的機會。(2)逐步推行,相對平穩。整個改造過程分階段實施、按步驟進行;重視可行性研究及前期准備;實際推行中先易後難,由小到大;改造的形式不拘一格:整體出售、內部收購、股票上市、國有民營等多種形式綜合使用,同時注重各種改革辦法之間的彼此銜接配套。由於政策可行、辦法有效,通過10多年的私有化改造,英國國有企業的經濟效益得到普遍提高,其中英國最大的40家被改造的國有企業全部取消了虧損,企業盈利增幅較大。同時政府也甩掉了一些財政包袱,使財政收支狀況有明顯好轉,政府通過出售國有企業,直接獲得的總收入超過600億英鎊。國有企業職工的收入也有較大增長,加上股票收益,使職工參與企業辦理的意識增強,企業的經營辦理機制也相應地得以改善。此外,股份制改造也得到英國社會各階層及廣大人民的支持,表示在社會公眾持股人數大增,由300萬人上升到1000萬人。
雖然,英國私有化改造取得必然成效。然而,國家干預政策終究使得英國錯過最好的發展時期,因而跟一直實行完全自由經濟的美國、德國和日本比擬力,也就只能望塵莫及了。從中,我們也不難看出:計劃經濟雖然可以集中財力,取勝一時,但其違背人性違背市場的頑疾,終究會拖累整個經濟——英國是這樣,GDP曾經是韓國三倍的朝鮮也是這樣。
④ 英國二戰期間採用什麼戰斗機
颶風式戰斗機和噴火式戰斗機,40年以後因為不列顛空戰的損耗還採用了美製P51野馬戰斗機
颶風式戰斗機:
霍克飛機公司製造,首架颶風式戰斗機在1935年11月試飛成功。颶風實際上就是潑婦式戰斗機(Hawker Fury)的單翼版,但使用舊技術卻是颶風戰斗機成功的關鍵因素,機身的金屬結構和布制蒙皮非常耐用,而且比起噴火戰斗機的金屬蒙皮,颶風戰斗機的布制蒙皮對爆炸性機炮彈有更高的對抗性,簡單的設計亦令維修變得更容易。
颶風戰斗機於1936年開始量產,其簡單的結構令生產十分容易,而同期推出又較先進的噴火戰斗機則因為結構復雜設計新穎而令生產速度大大減慢。獲配備颶風戰斗機的飛行中隊同樣受惠,這些飛行中隊早就熟悉像颶風戰斗機這類老結構飛機的維修方法。維修簡便、配置寬闊的起落架和良好的飛行特性令颶風戰斗機退居二線後仍然在一些環境惡劣,要求高可靠性多於高性能的戰場執行任務。
颶風式戰斗機共生產大概14,000架。大部份都由霍克飛機公司生產。奧斯汀汽車公司(Austin Motor Company)生產了300架。加拿大則生產了1400架,即Mk X。
英國颶風式戰斗機-性能數據
基本性能數據(颶風 IIC型):
尺寸數據:
乘員:1名;機長:9.84米(32尺3寸);翼展:12.19米(40尺);機高:4.0米(13尺1½寸);翼面積:23.92米²(257.5尺²)
重量數據:
空重:2,605公斤(5,745磅);載重:3,480公斤(7,670磅);最大起飛重量:3,950公斤(8,710磅)
動力裝置:
發動機:1×勞斯萊斯梅林XX液冷V-12,1,185匹馬力(883千瓦)
性能數據:
最高速度:每小時334英里(每小時505公里);航程:600英里(965公里);實用升限:36,000尺(10,970米);爬升率:2,780尺/分鍾(14.1米/秒);翼負荷:29.8磅/尺²(kg/m²);推重比:6.47磅/馬力(kg/kW)
機載武器:
機槍:IIA:8門0.303寸(7.7毫米)口徑白朗靈機槍;IIB:12門0.303寸(7.7毫米)口徑白朗靈機槍;IIC:4門20毫米口徑希斯巴諾MkII機炮;IID:2門40毫米口徑維克斯S型航炮,2門0.303寸(7.7毫米)口徑白朗靈機槍
炸彈(IIC及IID):2×250磅炸彈或2×500磅炸彈
噴火戰斗機
噴火戰斗機是英國維克斯-休潑馬林公司設計師米歇爾以蜚聲四海的S系列競速飛機為基礎,按照英國空軍的戰術、技術要求,於二戰前精心設計的活塞螺旋槳戰斗機。其原型機在1936年3月5日試飛時,速度達到554千米/小時,這在當時是了不起的,立即引起英國皇家空軍的注意。
噴火戰斗機是英國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最有名,也是最主要的單發動機戰斗機。從1936年第一架原型機試飛開始,噴火不斷的改良,期間並且使用兩種不同的液冷式發動機,不僅擔負英國維持空權的重大責任,轉戰歐洲、北非與亞洲等戰區,提供其他盟國使用,戰後還到中東地區參與當地的沖突。噴火與德國空軍Bf 109並列為歐洲戰區最重要的兩大機種,也是兩架從大戰初期較勁到結束的敵人。
基本數據
生產商:超級馬林(Supermarine)
乘員:1人
首航:1936年3月5日
服役:1938年8月
長度:9.1米
翼長:11.2米
高度:3.9米
重量(空載):2300公斤 最高起飛重量:3100公斤
動力系統
發動機:勞斯萊斯馬林(Merlin)45
功率:1,470匹(1096千瓦)
最高速度:602公里/小時
作戰距離:760公里
運輸距離:1000公里
實用升限:11,300米
武器
槍炮2×20mm機關炮
4×.303寸(7.7mm)機關槍
炸彈1×500磅(230公斤)炸彈
美製P51野馬戰斗機
基本性能參數:
尺寸數據:翼展 11.3米,機長 10.2米,機翼面積 21.7平方米。
重量數據:空重 2990千克,最大起飛重量 5020千克。
性能數據:升限 12700米,航程 3860千米。
發動機為艾利森 V-1710-F3R功率 1000 馬力( 746kW )/3660M最大起飛功率 1150 馬力( 858kW )武器:兩挺 12.7mm 白朗寧同步機槍、安裝在機翼起落架位置的兩挺 12.7mm 及更外側的 4 挺 7.62mm 機槍。
各型號野馬:
Mustang I (P-51)
發動機為艾利森 V-1710-F3R,功率 1000 馬力( 746kW )/3660M,最大起飛功率 1150 馬力( 858kW )。軍械同原型機共 4 X 12.7mm 4 X 7.62mm。由於艾利森發動機功率不足導致Mustang I 高空性能不佳,所以英國空軍多把它用於低空偵察任務並配屬給空軍陸地協作司令部,並在飛行員座椅後的左側座艙玻璃傾斜安裝了一台照相機,右側對應水平安裝了一台照相機。1942 年 7 月 27 日 Mustang I 開始為空軍陸地協作司令部執行任務。
Mustang IA (P-51)
把 Mustang I (P-51) 外翼段的 4 X 7.62mm 機槍換成 20mm 機炮。
Mustang II (P-51A)
軍械重新布置,4 挺 12.7mm 機槍集中並列安裝在機翼內。後期型換裝了艾利森 V-1710-81(F20R),功率 1125 馬力( 839kW )/4700M,最大起飛功率 1200 馬力( 895kW )。英國和美國同時使用此種機型,在美國的 P-51A 基礎上發展出了 A-36A 俯沖轟炸機和 F-6A 照相偵察機。
P-51B P-51C (Mustang III)
這是首次使用英國羅.羅公司灰背隼( Merlin )發動機的機型,與美國發動機相比,體積更小、功率更大。安裝了新型四葉螺旋槳。英國人在 Mustang II 上安裝 Merlin 61 發動機的測試成功後,北美公司立即重新修改了 P-51 的設計,安裝了 Packard V-1650-3 發動機( Packard 公司生產的 Merlin 68 型兩速二級增壓二次冷卻發動機。注: Packard -普惠的前身),機身也作了結構上的加強,重新設計散熱器和副翼。機翼下安裝了流線型掛架,可掛遠程副油箱和 500 磅炸彈,後期型可掛 1000 磅炸彈。新的設計起初編號為 XP-78 ,後來改成 P-51B。 P-51B 和 P-51C 於 1943 年投產,P-51C 由北美達拉斯工廠生產。同年 12 月 1 日開始交付給駐英國第 8 航空隊,裝有可拋式副油箱的 P-51B 是第一種可以深入德境為第 8 航空隊轟炸機群護航的戰斗機。
XP-51D
裝備 Merlin 發動機的 P-51B/C 由於傳統設計,座艙向後視界極差,另外在側面輪廓線上與 Me 109 極為相似。於是想在野馬上改裝氣泡式座艙蓋,在 P-51B 生產線上抽出兩架用於測試,重編號為 XP-51D。
P-51D (Mustang IV)
P-51B的改進型,也是野馬家族中產量最大、名氣最大的一位。軍械增加到 6 挺 12.7mm 機槍,全布置在機翼內。最顯眼的改進是換裝了氣泡式座艙蓋,極大地擴展了飛行員的視界,特別是向後視界。後機身也做了修改,P-51D 後期型在垂尾前增加了延長段,這一改動後來又用來改裝 P-51B/C 和早期的 P-51D。
XP-51F
作為純粹的截擊機來研發,並重新設計了整個機身結構,甚至沒有一處結構可以與早期的 P-51 互換。機翼採用新的低阻層流翼型,平面形狀也有所不同。優化了機身和散熱器整流罩輪廓,減輕了發動機基座和起落架。更換了滑油散熱器,簡化了液壓系統和座艙布局。經過這些改進,機身減重 726kg,軍械減少到 6 挺 12.7mm 機槍(與 P-51B/C 相同),甚至減少了油箱容積。總之是架全新的野馬。由於與 P-51D 相比改進很大而性能提高甚小,所以未生產。
XP-51G
也叫 XP-51H,是一種遠程護航戰斗機,發動機為高功率的 Packard Merlin V-1650-9,新發動機使機身加長 12 英寸,縮減了尾翼面積並改變了尾翼長寬比。軍械為 6 挺 12.7mm 機槍,在飛行員座椅後增加了燃油箱,可以裝更多的燃料。
XP-51J
也是 P-51 的輕量化原型機,使用艾利森 V-1710發動機,與以前的艾利森發動機不同,V-1710 有上吸式汽化器,功率增強。機鼻部作了仔細的修形以減小阻力。
P-51H
XP-51G 的生產型,又作了若干改進:發動機是 Merlin V-1650-11,注水時的爆發動力為 1495kW,改進了操縱舵面。機身重量比 P-51D 輕 318kg。軍械為 6 挺 12.7mm 機槍,可外掛 10 枚 5 寸火箭彈,和兩枚 1000 磅炸彈或兩枚 1000 加侖可拋式副油箱。
P-51K
與 P-51D 很相似,只是液壓自動變距四葉螺旋槳換了廠牌(用 Aeroprocts 替換 Hamilton 的)。
XP-82
用兩架 P-51H 機身拼出的雙機身野馬,祥見:F-82雙野馬
A-36A
綽號APACHE。P-51A 的俯沖轟炸機型別。1942 年開始研製,同年 9 月首飛。發動機換成艾利森 V-1710-87( F21R ),功率 988kW。加裝了液壓操作的俯沖減速板,每側機翼下的掛加可掛炸彈或可拋式副油箱。軍械為 6 挺 12.7mm 機槍,與 P-51A 一樣,兩挺在機頭,四挺載機翼外段內。A-36A 在美軍登陸西西里之前服役,生產一直延續到 1943 年 3 月。
F-6
P-51 的偵察型,沒有武器,只裝備了偵察照相機。F-6A 的發動機為艾利森 V-1710-81( F20R ),功率 895kW。為了增加視界,早期型安裝的是英國式氣泡艙蓋。F-6D 與 P-51D 相似,F-6K 則是 P-51K 改進的。
F-51D
二戰結束時美國陸軍航空隊擁有很大數量的 P-51D,美國空軍成立後,接收的 P-51D 按新的編號規則重新命名 F-51D,而以前 "F" 是指偵察機。
⑤ 英國阿弗羅「火神」轟炸機主要性能參數有哪些
火神轟炸機是英國原霍克·西德利公司(現並入英國航宇公司)研製的中程戰略轟炸機,是英國空軍二戰後裝備的三種戰略轟炸機之一,另兩種為勇士轟炸機和勝利者轟炸機。 該機於 1947 年開始研製,1952年8月第一架原型機首次試飛。1956年夏生產型才投入使用,1991年該機退役。
「火神」的載彈量是9450千克,彈艙寬3.2米,長8.84米,尺寸足夠容納一枚彈翼折疊的4000噸當量「藍色多瑙河」裂變核彈。「火神」的首要任務是核打擊,當然也能實施常規轟炸,通常的掛載方案是21枚450千克炸彈,掛載在彈艙內的三個串列掛架上,投彈時交錯投放以保持重心平衡。
基本性能
「火神」基本數據,下同
翼展 33.83米
機長 30.45米
機高 8.28米
翼面積 368.3米2
重量及載荷
正常起飛重量 81600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 90800千克
載彈量 9500千克
最大速度
(海平面) 850公里/小時
(高度12000米) 1038公里/小時
最大巡航速度(高度16800米) 1009公里/小時
實用升限 19800米
作戰半徑 2750~3700公里,經過一次空中加油可達4630公里
轉場航程 7650公里
「火神」是60年代英國戰略打擊力量的中堅,直到70年代還肩負核打擊使命。此外「火神」還執行過海上偵察任務,甚至被改裝為空中加油機!到70年代中期「火神」已呈老態,皇家空軍計劃在1982年6月前退役全部「火神」,「狂風」GR.1將接替「火神」的低空突襲任務。英國從此之後再無法生產大型轟炸機能力了。
⑥ 英國的殖民公司除了東印度公司還有哪些
還有馬薩諸塞海灣殖民公司。先簡單說下,英國的移民是在1620年搭著五月花號船抵達普利茅斯(Plymouth)的。之後不久又有從英國來的清教徒,他們建立了馬薩諸塞海灣殖民公司,這也是馬薩諸塞州的前身。馬薩諸塞是當初在北美獨立戰爭時最早和英國對抗的13個殖民地之一。雖然清教徒遷徙到此地的原因是為了宗教自由,但是他們卻很排斥其它的宗教,也因此,有些人離開了馬薩諸塞而往南遷徙。這些人當中,羅傑·威廉斯開拓了羅得島州的殖民地,而湯姆斯·虎克則成立了康涅狄格州。
下面我們繼續聊薩諸塞海灣公司,1629年,新英格蘭公司改稱馬薩諸塞海灣公司,獲得壟斷殖民地移民、貿易和制鹽業的特權。1630年共1000多人,乘坐17隻船,來到北美的馬薩諸塞灣建立殖民地。馬薩諸塞海灣公司同倫敦公司不同,公司和它的股東都是從倫敦遷往美洲的。遷往馬薩諸塞殖民地的都是清教徒,包括鄉紳、自耕農和商人,他們驅逐了當地的印第安人,對印第安人進行血腥的屠殺。1634年又有14隻船和900多殖民者到達,在馬薩諸塞灣建立8個城鎮,包括波士頓在內。1684年,馬薩諸塞殖民地被取消特許權,成為英王直轄殖民地,境內多為英吉利移民,17世紀末達2萬人。
⑦ 請問二戰時期英國有哪些運輸機
ju 52
⑧ 英國的二戰時候v部門是啥呀
英國的二戰時候v部門是雙十字委員會。
是一個專門負責戰略欺騙的情報機構。當時為了控制和利用兩面間諜,英國情報部門、反間諜部門、欺騙部門組成「雙十字委員會」雙十字委員會直接向內閣匯報。
而殖民地的人民在經過兩次戰爭之後,民族獨立意識提升,從而掀起了反英的斗爭。 所以說,二戰加快了英帝國的衰落。
英國的二戰時候v部門的創作背景:
在近代,英國曾輝煌一時,當了二百多年的世界霸主。鼎盛時期的英國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號稱「日不落帝國」,殖民地面積佔到了世界總面積的四分之一。
當時英國人在世界上簡直橫著走,英國人傲氣的誰都瞧不上。但在19世紀末,隨著德國的崛起,英國人的霸主地位遭到了德國人的挑戰。
⑨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兩個軍事集團的四個對應的名稱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在1914年,有同盟國和協約國這兩大集團!同盟國主要有英國,美國,法國,沙皇俄國!協約國主要德國,奧胸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