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英國和日本的近代史上的三次結盟到底是對誰更有利
歷史上看,兩個國家甚至更多國家間的結盟還是非常普遍的,比如拿破崙肆虐歐洲時,歐洲先後出現了七次反法聯盟。國家間的結盟原因有很多,有可能是因為共同的敵人或目標而選擇走在一起,也有可能是小國抱大國的大腿,尋求保護和發展。20世紀初,英國和日本分別在1902年1月30日、1905年以及1911年三次結盟,史稱英日同盟。
從英國結盟的目的上看,似乎達到了自己願望,那就是把俄國打趴下了。但是俄國衰落了,可日本崛起了,並且越來越不把英國放在眼裡,儼然又一個“俄國”誕生了。尤其是一戰中,日本急迫要把自己拉到協約國陣營,企圖佔領德國在遠東的地盤,讓英國非常不爽。二十一條可以看出,日本根本沒有把英國這盟友放在眼裡。
將近二十年的同盟關系,英國並沒有得到什麼實惠,反而給自己培養了一個強大的對手,這個對手不斷挑戰英國在遠東的利益。
⑵ 以前日俄戰爭英國不讓俄國過蘇伊士運河嗎
日俄戰爭前夕的國際局勢對日本有利對俄國不利。1902年英國與日本結盟,支持日本,牽製法國。1904年1月6日,英國答應一旦對俄戰爭爆發,就貸款給日本。美國的態度也特別積極。1904年1月,美國派住菲律賓高級專員塔夫托專程訪日,唆使日本對俄開戰,保證支持日本。美國總統羅斯福也表示,日本勝利會使我們極為滿意,日本正玩弄著我們的把戲,並表示,如果法、德支持俄國,日本就會得到美國的援助。美國支持日本也是為了美國對外擴張的需要。美國在遠東擴張,不能容忍俄國獨占東北,美國也想把自己的勢力伸入東北,把俄國的勢力排擠出去,並奪取俄國在遠東的領土。美國曾和俄國談判,購買遠東的領土,遭到拒絕。因此美國支持日本對俄國作戰,是想既削弱俄國,也削弱日本,為美國打開侵入遠東的通道。
俄國在日俄戰爭前夕比較孤立,沒有事實上的盟國。法國雖然與俄國有同盟關系,但法國同俄國結盟的目的是為了對付德國,因而不願意俄國的力量放在遠東,法國自己更不會把兵力調離法德邊境的孚日山脈。但是法國畢竟是俄國的盟國,在英日同盟締結以後,俄國要求與法國也締結對付英日同盟的條約。法俄談判的結果僅僅是在1902年3月16日發表的《共同宣言》。法俄《共同宣言》說:兩國政府鑒於有些國家敵視法國和俄國以及中國發生騷亂的可能性,兩國有權在上述情況下為保護自己的利益採取必要的手段。這只是一個聲明,沒有具體的約束。實際上,法國在後來的日俄戰爭中也沒有給俄國什麼幫助。德國積極挑動日俄戰爭,既向俄國提供財政援助,又向日本提供軍火和軍事技術,想借日俄戰爭大發戰爭財。
從軍事力量上看,日本准備對俄戰爭已有十年,到1903年,日本陸海軍擴軍備戰計劃已大致完成。日本的主要兵力為20萬人,集中在亞洲,而俄國的兵力分散。俄國有20艘裝甲炮艦,但大部分在波羅的海和黑海。英國曾警告土耳其不能讓俄國的黑海艦隊通過黑海海峽,英國控制的蘇伊士運河也不讓俄國的波羅的海艦隊通過。日本的裝甲艦雖然只有7艘,但集中在太平洋上,因而在戰場上的力量對比,日本的力量超過俄國。日本在發動戰爭之前的1903年7月,為了麻痹俄國,掩飾其軍事進攻,同時也是為了爭取有利的輿論,偽善地提出同俄國談判,討論滿洲和朝鮮問題。日本要求俄國無條件承認:日本獨占朝鮮,俄國在東北的權利是有限的;俄國要求日本無條件地承認,俄國獨占滿洲,日本在朝鮮的權利是有限的。雙方爭執不下,談判陷入僵局,1904年2月6日談判破裂。
1904年2月8日日本海軍突然襲擊在中國旅順口的俄國太平洋艦隊。10日日俄互相宣戰。幾經鏖戰,日軍在1905年1月攻陷旅順口,3月又在沈陽附近擊潰俄軍主力。同年5月27日,在對馬海峽,日本海軍全殲從歐洲遠道調來的波羅的海艦隊。這時,俄國1905年革命正在走向高潮,俄國政府為了集中力量鎮壓國內革命,因此希望盡快議和。日本在1年零3個月的戰爭中也消耗很多,耗費軍費17.3億日元,其中近半數是借的外債。陸戰時,日本也感到補充兵員困難,擔心俄軍轉入返攻,會前功盡棄。海戰結束後,日本也無力再打了,於是也想議和。
英國、美國的態度也有變化,希望俄日議和。英國支持日本的目的,是借日本人之手削弱俄國,鞏固英國在遠東的利益,同時鎮壓殖民地爆發的民族解放運動。現在頭兩個目的已達到,日本再打下去,過分消耗,就不能利用日本鎮壓東方(印度)的革命。而且這時歐洲局勢也發生了變化,法德矛盾又尖銳起來,發生第一次摩洛哥危機,英國看到德國是自己真正的敵人,也想把削弱的俄國拉過來,對付德國。法國更希望日俄和談,以便使俄國重返歐洲。美國也想日俄戰爭停下來,美國的目的是想使日俄雙方兩敗俱傷,為美國侵入遠東打開道路,現在這個目的已達到,如果日本占據了俄國大片領土,日本實力增大,不利於美國在遠東的擴張。另外,整個國際資產階級擔心,1905年亞洲東方民族解放運動的覺醒,反過來會促使歐洲工人運動的再次爆發,特別是害怕沙皇專制制度被推翻,會直接爆發歐洲革命,他們都希望日俄戰爭停下來,讓沙皇騰出手來扼殺本國的革命。
在美國的調停下,日俄於1905年8月9日開始談判,一直到9月5日。雙方在美國大西洋沿岸城市朴茨茅斯簽訂了《朴茨茅斯和約》,和約規定:俄國承認日本在朝鮮擁有政治、經濟和軍事上的特殊利益,並有權採取必要措施進行保護和監督;俄國把從中國取得的旅順,大連領海領土和長春至旅順口的鐵路租借權轉讓給日本;俄國將庫頁島南部割讓給日本。在日俄談判前後,日本同美國和英國也搞了兩項交易,分別締結了條約。美日簽訂《塔夫托——桂太郎協議》,美國承認日本吞並朝鮮。英日締結《第二次同盟條約》,英國實現了藉助日本的力量鞏固自己在印度的統治的宿願。
日俄戰爭是日俄兩個帝國主義國家重新瓜分遠東勢力范圍的帝國主義戰爭。沙俄在戰爭以前在遠東處於優勢地位。20世紀初俄國正處於資產階級革命的前夜,國內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異常尖銳,沙皇想借對外戰爭的勝利轉移人民的視線,鞏固自己的統治,但戰爭失敗加速了1905年革命的爆發。戰爭是局部的,但是美、英、德都在背後插手,特別是美英支持日本,向日本提供財政援助,借他人之手實現自己的戰略意圖。日俄戰爭使法國看到俄國陷在遠東,不能指望俄國,因而促使其同英國協調殖民地的矛盾,加速了英法協約的締結。
日俄戰爭是在中國領土上進行的,戰後締結的條約也是以中國領土的租借轉讓來達成兩個帝國主義國家的妥協的。俄國雖是戰敗國,但除了庫頁島南部以外,沒有割地、賠款,日俄戰爭的真正受害者是中國和朝鮮。在日俄戰爭期間,雖然清廷腐敗,嚴守中立,但中國人民表現了對日俄兩個帝國主義的仇恨。日俄戰爭以後,日俄、日美、日英分別簽訂條約,劃分了遠東的勢力范圍。日本的國際地位大大提高。日本控制了朝鮮,在東北的勢力大大增強,日本占據庫頁島南部,對俄國在遠東的重要港口海參崴是一個威脅。
日俄戰爭削弱了俄國,日俄戰爭以後,俄國重又回到近東,德奧在近東爭奪勢力范圍的矛盾增強。英德矛盾發展和俄奧矛盾的發展,加速了英法協約、英俄協約的締結。
⑶ 為什麼說日俄戰爭中英國曾幫過日本大忙
甲午戰後,日俄在遠東的矛盾進一步激化,戰勝清廷後的日本也開始加緊對俄國的戰爭准備。那個時候的俄國雖然已經開始獨立研製主力艦了,但是大型艦艇數量還是很少。為了准備和日本的戰爭,俄國就在全世界尋找可買的戰艦,畢竟他們的海軍實力還沒有對日本形成很明顯的優勢。
但是想賣軍艦的國家雖然不少,卻不願意卷進這場紛爭當中,
當時遠在南美的智利此前從英國訂購了兩艘「快速」級戰列艦,但在二十世紀初與阿根廷的關系得到緩和,保留戰列艦已經沒有必要。在英國船廠內已經完工的戰艦被智利掛牌出售。
日本人早就想從智利手上拿到兩艘軍艦,而俄國人為智利開出的價錢更高。
一來為了避免事態升級,二來防止義大利或者德國買下後再賣給俄國,英國人選擇自己把這兩艘船留下了。
日俄雙方都沒拿到戰艦,但是日俄戰爭的結果是日本海軍取得完勝,俄國艦隊幾乎被全殲,12艘戰列艦中,8艘沉沒、4艘被俘,整個交戰過程呈一邊倒的態勢。
可見這兩艘戰艦對於俄國來說簡直就是救命用的。
俄國艦隊中不乏新式主力艦,但是作為俄軍絕對主力的「博羅季諾」級卻存在較明顯的設計缺陷。「快速」級是英國造的戰艦,雖然火力防護上不如「博羅季諾」,但是其航速的優勢較明顯。
如果俄國能拿到這兩艘戰艦的話,至少不會讓日本人贏得這么輕松,但是英國人兩不相幫,結果把俄國人的希望給破滅了。
雖然英國人並不是為了幫助日本,但是因為要壓制俄國,算是間接地幫了日本一把。
⑷ 日俄戰爭時期,沙俄為何干不過日本
我們首先要清楚,日俄戰爭從戰爭的角度來看對於日本和俄羅斯兩國的意義不同。對於日本來說,日俄戰爭是一場關乎國家命運,甚至國家存亡的全面戰爭,而對於俄羅斯來說,日俄戰爭只是一場爭奪東北亞殖民利益和勢力范圍的局部戰爭。為什麼這么說呢?日本作為一個新興的亞洲工業國,急於通過在朝鮮半島和滿洲地區的殖民擴張獲得原材料產地和工業品傾銷市場,而日本要想獲得繼續崛起所必須的殖民地,就必須虎口拔牙,從老牌的西方列強手中搶奪殖民地。俄羅斯是日本所瞄準的第一個目標。朝鮮半島和滿洲地區在地理上距離日本最近,清帝國的勢力急劇衰落,這里成為了日本殖民擴張的首選目標。日本所面對的唯一的障礙就是俄羅斯,因此,日本要傾盡全力在這一區域打敗俄羅斯。
日俄戰爭雖然日本獲勝了,但日本並沒有把俄羅斯趕出整個滿洲,沙俄仍然控制著北滿,而通過西伯利亞鐵路遠遠不斷運來的陸軍,使得日本急於利用勝利與俄羅斯和談,而不敢繼續戰爭。如果不是俄羅斯國內爆發了革命,沙俄政府無暇顧及遠東,不想將戰爭繼續下去,面對已經精疲力竭,財政面臨崩潰的日本,誰能勝利還很難說。
⑸ 日俄戰爭,俄國戰敗,割讓庫頁島給日本,是不是有歐美西方列強,在暗中支持日本
如果按照俄國的戰略心態勢必不會割地,發酵1902年春日俄戰爭,英國歷來把俄羅斯看作同它爭奪中國的對手美國:自1899年提出「門戶開放」政策以來,幾度想插足中國東北,都被俄國拒之門外。美國的戰略重心是打開中國市場以日本為戰略跳板,而當時的日本軍事實力有位不足,通過英國聯合美國作為聯合戰爭的物質後盾。從實際角度講也就是三國聯合對俄國進行了戰略侵襲。戰敗也有當時俄國內部雙派系的原因。也是俄國戰敗的內因。
⑹ 日俄戰爭為何日本會贏
因為俄國的主要力量在歐洲部分,在遠東只有很少的軍事力量存在的,那時候西伯利亞鐵路剛剛修建好,路途遙遠需要一個多星期。而且,當時的英國為了限制俄國的發展,在遠東支持日本,遏制俄國的。俄國從歐洲調來的波羅的海艦隊,由於歐洲各國的敵視,饒了半個地球才到中國來,中途只有法國的殖民地提供補給,到了日本海還沒看清楚形勢呢,就被以逸待勞的日本鬼子給揍趴下了
⑺ 日俄戰爭的時候 其他列強什麼看法都支持誰
英國支持日本,因為有英日同盟條約,
美國支持日本,遏制俄國在中國的勢力發展,
法國支持日本,主張遠東牽制俄國,迫使俄國從遠東分心,減少俄國在西歐西進力量,
德國支持俄國,主張抗衡英法,還要保護德國在山東的利益,與日本沖突
⑻ 面積不足沙俄零頭的「小日本」,為何敢發動日俄戰爭
20世紀初的1904年到1905年,當時世界上兩大列強的日本和沙俄圍繞中國東北地區,展開了一場人類在兩次世界大戰之前最大規模的現代化戰爭。日俄雙方調集了上百萬兵力,集結了上百艘海軍軍艦,在中國東北及附近沿海展開了慘烈的廝殺。
日俄戰爭而且,當時的日本也絕非孤軍奮戰。由於雙頭鷹沙俄的四處擴張,英國在全球利益的巨大威脅,因此,英國開始支持日本,並不惜與日本結盟,以扼殺沙俄在遠東地區的擴張。因此,發動日俄戰爭之時,日本其實是有後台老闆的,而且它還是當時的世界第一強國英國。
因此,對於日本而言,雖然此時的沙俄依然十分強大,但已經是數百年間沙俄最虛弱的時候了,而事實也證明了日本選擇的正確性:日本以弱擊強,擊敗了沙俄,不但攫取了中國東北的利益,也從此成為西方國家所承認的列強之一,奠定了強國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