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英國的近代發展史是怎樣的
我看了幾個,感覺這個總結的更適用於考試,希望你滿意
階段一:18世紀中期以前的英國
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
1、革命背景和原因
①經濟上,資本主義經濟興起和發展。(革命發生的經濟基礎)
手工工場建立和擴展:新航路開辟後,英國成為大西洋航運中心,制呢業迅速發展,手工工場建立。並擴展到採煤、煉鐵等領域。
圈地運動是對農業進行的一場資本主義改造運動,它使土地所有制和經營方式發生變化,資本主義農場和牧場出現。發展了農業,積累了原始資本,也造就了大批的自由勞動力。極大推動了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海外貿易、殖民掠奪、黑奴交易是16世紀英國商人海外活動的主要內容,有利於原始資本的積累。
都鐸王朝加強專制統治的措施,客觀上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如:16世紀宗教改革後,英王成為英國教會最高首腦,不再從屬於羅馬教皇。改革沉重打擊了天主教會、削弱和限制了舊的封建勢力。鼓勵工商業和海外掠奪,不僅增強了國力,且對資本原始積累起著保護作用,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和資產階級勢力的壯大。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開始樹立海上霸權。17世紀初,開始向印度和北美殖民。
②階級關繫上,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出現,並利用議會有權通過征稅法案的權力同國王做斗爭。(階級基礎)
③17世紀上半期,斯圖亞特王朝封建專制統治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觸犯了資產階級利益(這成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主要原因):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在「君權神授」思想下,厲行專制,極大損害了資產階級利益;宗教專制下,嚴厲對待非國教徒,尤其是迫害其中的清教徒,造成政治局勢的緊張。(由於清教徒中反對封建限制,希望取得經濟只有的要求正適合資產階級需要,因而清教徒的主張成了資產階級、新貴族反封建斗爭的思想武器。)
④1638年蘇格蘭人民起義成為革命發生的導火線。
2、革命的特點、任務和經過
特點: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結成聯盟;打著宗教旗幟.任務:推翻斯圖亞特王朝封建專制統治,建立資產階級專政,為資本主義發展開辟道路
過程:①標志:1640年查理一世召開新議會。②內戰:1642年查理一世挑起內戰,最後,議會軍在克倫威爾指揮下經納西比等戰役打敗王黨軍隊,結束了內戰。③成立共和國:1649年處死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國。克倫威爾是實際的軍事獨裁者。④復辟:1660年斯圖亞特王朝復辟。從過程看,這是英國革命中的一大麴折;從當時混亂的政治形勢看,也是力量尚小的資產階級維護革命的策略。正是在當時政治斗爭尖銳形勢下,政黨開始形成,出現輝格黨和托利黨。⑤完成:1688年「光榮革命」確立了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統治.標志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完成。
3、資本主義制度建立和革命的影響
建立:1689年,議會通過的限制王權、約束國王行為的《權利法案》,這標志君主立憲制在英國確立。(到18世紀,又逐漸確立內閣制、兩黨制)
國內意義:以君主立憲製取代了封建專制的君主制,為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制度的建立開辟了道路,成為英國歷史的分水嶺。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和發展又為工業革命的產生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世界意義:在當時,尤其歐洲封建制度漸趨衰落和資本主義發展壯大已成為不可逆轉歷史潮流的形勢下,英國革命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整個世界的要求。英國作為歐洲一個重要的、有影響的國家,率先完成這一轉變和過渡,無論理論上或實踐上都為歐洲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範例。此後,歐洲和其他地區一些國家都在其影響下進行了不同形式的革命,使世界進入要求推翻封建統治的資產階級革命的新時代。同時,也標志著一個新的歷史時期——世界近代史的到來。(註:「新時代」「新的歷史時期」並無根本差異,實際做題時靈活判斷。)
二、啟蒙運動興起(此時不作具體要求,只作為英國歷史的過程整合)
三、世界殖民霸權地位確立(非考試內容,不須詳記,只作為一般過程了解)
這一階段,在亞洲、北美進行殖民擴張,與荷蘭、法國等展開激烈爭奪。通過三次英荷戰爭,進一步確立海上霸權,荷蘭則喪失了歐洲強國地位。「七年戰爭」(1756-1763年)是英法爭奪印度和北美殖民地的最後較量,結果英國最終確立了世界殖民霸權地位,並雄霸歐洲。
階段二:18世紀中期~19世紀中期的英國
[英國工業革命時期資本主義迅速發展]
一、工業革命
1、概念:又叫產業革命,是資本主義由工場手工業到大機器生產的飛躍。它既是生產領域大變革,又是社會關系方面的一場革命。
2、前提:資產階級統治的確立,為資本主義發展奠定了基礎。
3、條件:① 圈地運動獲得大量的勞動力;② 海外活動積累了豐厚的資本;海外活動和殖民戰爭使英國成為最大的殖民國家,海外市場進一步擴大;④ 工場手工業時期積累了豐富的生產技術知識。
4、完成:到1840年左右,機器大生產基本取代工場手工業,機器製造業建立,工業革命基本完成。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
5、突出成就:首先開始於棉紡織業並推動了紡織業的較大發展;克服了自然條件限制的改良蒸汽機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成就,使人類進入蒸汽時代。具體為:① 棉紡織業:珍妮紡紗機(1765年哈格里夫斯發明;揭開工業革命的序幕)② 動力方面: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機(使人類進入蒸汽時代)③ 交通運輸:1814年英國史蒂芬孫發明蒸汽機車。(1807美國人富爾頓發明汽船)
6、主要影響:(注———此階段不必擴展,緊扣英國的發展狀態進行整理)
自18世紀60年代開始到19世紀40年代,從棉紡織部門新機器的發明和使用開始到機器製造業的出現,英國最早進行並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世界第一個工業國和「世界工廠」,實力盛極一時。工業革命極大推動了社會生產力,資本主義工業迅速發展,同時,引起社會結構的重大變革,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對立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隨著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資產階級逐漸發展壯大,為鞏固和加強自身政治、經濟地位,資產階級強烈反對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干預,要求進一步接觸封建束縛,實現自由競爭,自由經營和自由貿易。1776年《國富論》一書的發表標志著經濟政策由傳統保護主義到「自由競爭」的重大轉變。
二、政治狀況:
① 逐漸發展壯大的資產階級對維也納體系下的封建專制不滿,要求更多的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積極展開爭取政治權利的自由主義改革和革命運動。如1832年英國進行議會改革,資產階級通過和平手段取得更多的權利。
② 工業資產階級同無產階級日益對立,矛盾尖銳。1836年,英國憲章運動正是這一矛盾激化的產物,它標志英國無產階級開始作為一支獨立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三、殖民活動和對外關系
1、為滿足工業發展和資產階級的需要,通過建立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方式,搶占原料產地,拓展商品市場。如:19世紀中期完全佔有印度、佔領新加坡;發動侵略中國的兩次鴉片戰爭,割佔香港,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在大洋州,據有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在非洲,英國勢力滲入埃及;在拉美,加緊對新生國家進行經濟侵略。
2、亞洲革命風暴中,阿富汗、印度舉行反英起義;美國的獨立使英國喪失了17世紀初到18世紀30年代建立的北美大西洋沿岸的13個殖民地和新法蘭西。
3、這一時期,主張歐洲大陸「勢力均衡」的英國,為防止法國稱霸歐洲,多次組織反法同盟干涉法國革命。
階段三:19世紀70年代~一戰的英國
[第二次科技革命和向帝國主義過渡]
一、政治經濟
19世紀70年代第二次科技革命展開,英國由於可以在廣闊的海外殖民地榨取巨額利潤,便將大量資本輸往國外,不注重技術設備的更新,工業發展速度減慢,被美、德超過,到19世紀末,工業產值退居世界第三位,失去了19世紀以來在世界工業中的壟斷地位。與此同時,以科技、壟斷、效率為特徵的資本主義經濟模式,以自由主義、政黨政治、代議制為特徵的資本主義政治模式開始在英國形成。民主主義的資本主義在英國逐漸走向成熟。
二、對外關系
在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規律作用下,實力對比變化及殖民地利益分配不均等,加深了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德國崛起後,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英德矛盾在殖民地問題上激化,逐漸發展成為「一戰」前帝國主義國家的主要矛盾。同時,迫於實力相對下降的現實,英國放棄了長期以來不與任何國家結盟的「光榮孤立」政策,利用法、俄同德國的矛盾,於1904年和1907年先後簽訂英法協約和英俄協約,形成協約國集團,對抗1882年形成的以德國為核心的三國同盟。兩大軍事政治集團擴軍備戰,相互爭奪,矛盾激化,最終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三、殖民活動
隨著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的過渡,英國參與列強瓜分世界,最終建立包括亞洲、非洲、大洋州、拉丁美洲等地的龐大殖民體系。其殖民地比本土大150倍,「大英帝國」進入全盛。對中國,在瓜分狂潮中,強租新界,最終佔領整個香港;夥同列強組成八國聯軍侵略中國,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
階段四: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英國
[世界霸主地位動搖]
「一戰」後英國實力衰退,其國際地位產生重大變化,主要表現在:
1、經濟上,由戰前的債權國變為債務國,世界金融中心也由倫敦移到紐約,英鎊地位動搖。1924年,工業產量才超戰前水平。
2、國際政治上,英國雖然聯合法國控制了國聯,打擊了美國,也通過「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建立了英法主宰世界的國際政治格局,但是,以英國為核心的歐洲這個國際關系中心舞台開始向美、日所在的美洲和亞洲伸展,美日的政治影響力不斷增加,威脅著英國的國際地位。
3、國內政黨政治發生變化。由於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戰後經濟的衰退,自由黨實力下降,標榜社會主義的工黨崛起,並取代自由黨同保守黨輪流執政。
4、軍事上,美國通過華盛頓會議取得與英國相等的制海權,英國自18世紀以來一直掌握的海上霸權被打破。
5、殖民體系動搖。由於經濟實力下降,對殖民地的統治力量削弱,難以維持龐大的殖民體系;同時,在「一戰」和俄國十月革命影響推動下,殖民地的民族民主意識進一步增強,戰後民族解放運動形成高潮,英國殖民體系遭到極大沖擊。如1922年,「華夫脫」黨領導埃及獲得初步的獨立;1921年,英國被迫允許愛爾蘭南部26郡脫離統治享有自治權,英國國名也有「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改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6、對外關繫上。
①英國在歐洲奉行「勢力均衡」政策,扶德抑法,反對過分削弱德國,拒絕加入法國組織建立的「歐洲安全保證體系」。
②1929-1933年經濟危機後,面對德國法西斯的侵略擴張,英國處於維護本國利益、禍水東引等原因,實行綏靖政策,結果,助長了法西斯侵略氣焰,也引火燒身。
③二戰爆發後,面對德國發起的「不列顛之戰」,在首相丘吉爾領導下,放棄綏靖政策,英勇抵抗德軍,成為歐洲抵禦法西斯侵略的堅強力量,為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貢獻。
階段五: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英國
[世界霸主地位徹底喪失]
1、霸主地位喪失
由於二戰中再度遭削弱,實力下降,英鎊地位完全為美元取代。兩極格局下,歐洲失去了世界中心的地位,英國的國際政治霸主地位也徹底喪失。隨著大國地位的下降,同法國等步調趨於一直,推行追隨美國的戰略,依靠美國資本的援助,接受馬歇爾計劃,成為美國冷戰政策的宣傳者和追隨者,如:配合冷戰加入「北約」。
2、恢復與發展
通過加強國際經濟聯系、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先進成果,及加強對經濟的宏觀指導,積極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等措施,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介於蘇聯威脅日益嚴重和美國經濟滲透、政治控制的不斷加強,1967年,參與成立「歐洲共同體」,有力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隨著力量的增強,同西歐國家一起,開始為提高自己的國際政治經濟地位努力,並沖擊著美國的霸主地位。
3、殖民體系最終崩潰
在戰後高漲的民族解放運動中,英國被迫承認印度、巴基斯坦、緬甸、蘇丹、奈及利亞等亞非國家獨立。1997年中國從英國手中和平收回香港。
⑵ 英國中世紀是什麼時候
中世紀(約395年—1500年),是歐洲歷史上的一個時代(主要是西歐),
中世紀
中世紀史也叫中古史,指的是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到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這一時期的歷史。封建制度的形成、發展和解體是這一時期歐洲歷史的主線。但是世界各國封建社會的發展是不平衡的,當西歐在5世紀剛剛進入封建社會的時候,中國已經走完了約1000年封建社會的歷程。
在歐洲的封建社會里,國王、貴族和騎土等大大小小的封建主構成了金字塔般的等級制度,但是他們的權力和義務都是有限的,「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這種復雜的等級關系使得歐洲封建國家長期處在割據狀態,和東方中國「普天之下,莫非王上;率土之濱,莫非王巨」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君主專制大不一樣。各國統治者仍不斷進行戰爭,相互搶掠吞並,許多國家一直沒有出現統一的穩固政權。封建地主憑借土地所有權和政權對農民進行剝削。在歐洲,基督教會已成為封建統治工具,他們和世俗封建主共同維護封建制度。農民和農奴的勞動被封建主以勞役、實物地租、名目繁多的捐稅和教會「什一稅」等形式侵吞。農民的反抗持續不斷,但是起義的規模一般比較小,沒有像中國那樣發生過多次推翻了一個王朝的大規模農民戰爭。
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封建經濟主要是以一家一戶農民為基本生產單位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農民由於可以擁有一些基本的生產、生活資料,可以獲得一定的勞動產品,因此,勞動積極性比奴隸高得多。中世紀時代鐵制工具早已普及,再加上生產技術不斷進步,使社會財富大大豐富起來,並且促進了商業的發展。14、15世紀在地中海沿海地區,商品經濟發達的城市出現了專門從事商品生產的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中國在16、17世紀,在江南一帶城市中也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在封建生產關系中滋生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說明封建社會已經走到它的盡頭。從那時候起,歐洲一些國家的資本主義興起已形成一個不可逆轉的勢頭。
中世紀的歐洲,文化落後,思想愚昧,是歷史上所謂的「黑暗時代」,而在中國,正是文化和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時期,東西方文化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宗教在世界廣大地區占據了思想領域的統治地位。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在許多國家成為「國教」。儒家學說則主宰了中國的思想領域。這種文化現象雖然對封建社會的鞏固一度有推動作用,而當資本主義興起後,它就成為社會進步和科學發展的障礙。伴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歐洲出現的「文藝復興」是人類思想的一次大解放,它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繁榮和近代科學的大飛躍。在東方,由於封建思想的長期桎梏,社會發展趨於緩慢,從此開始落後於西方。
----------------
1、定義:
中世紀( the middle age )一詞最先是由義大利人文主義史學家比昂多於 15 世紀提出來的.他把西歐 5 ~ 15 世紀的那一千年叫作中世紀,意為古典文化與文藝復興這兩個文化高峰之間的一段歷史時期; 17 世紀末德國史學家凱列爾在其所著世界史中,第一次把人類的全部歷史劃分為古代、中世紀、近代三個時期;到 18 世紀,中世紀一詞被歐洲歷史學家普遍採用;中國古代思想家韓非子有古世、中世、近世之說,清末翻譯西方世界史著作時採用過來。中世紀是適用於西歐的、特有的一個概念,應用於其它地區時我們常用世界中古史來取代。
2、起迄年代:
由於概念不同,對世界中古史的起迄年代的認識也不同。國內過去傳統上定上限為 476 年西羅馬帝國滅亡,下限為 1640 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這是以革命奪權為標准劃線,現多不用。現在教科書定為下限 15 世紀末地理大發現之前,但上限仍為五世紀.
英國劍橋中世紀史對上限介紹了十二種說法,它以 284 年羅馬皇帝戴可立先即位為世界中世紀史開端,下限採用 1453 年拜占廷帝國滅亡為界.此說在西方較流行,象《歐洲中世紀簡史》、《世界文明史》、《全球通史》等作者在劃定時限時,下限都是 15 世紀,上限則 3 ~ 5 世紀不等。
3、分期:
中古時期各地差別太大,以西歐為標准:
5 ~ 10 世紀,西歐封建制度的形成時期(封建化時期);
11 ~ 14 世紀,西歐封建制度的興盛時期;
14 ~ 15 世紀,西歐封建制度的危機時期;
------------------
中世紀
"中世紀"是一個頗有爭議的概念,原因在於,歷史上並不曾真正有過 一個叫作"中世紀"的朝代,也沒有哪一個國家的統治者,思想家或其它人 認為自己是"中世紀人",所謂的"中世紀"是後人創造的.
"中世紀"一詞最早誕生於歐洲文藝復興時代,是公元15—16世紀意大 利人文主義語言學家,歷史學家比昂多等人首先提出並使用的.他們認為, 在羅馬帝國衰亡直至自己所處的時代之間存在著一個"中間世紀",即"中 世紀".17世紀末,德國歷史學家克利斯托弗 凱列爾在其所著《通史》中, 首次將人類歷史劃分為古代,中世紀和近代三個時期.從18世紀末,"中世 紀"的概念便被西方學術界長期沿用下來.
"中世紀"沒有絕對的時間界限.西方絕大多數學者認為,"中世紀" 始於公元500年左右,終於1500年左右,前者的代表性事件是西羅馬帝國的 滅亡,後者的代表性事件則是新航路的開辟.其中,又以1000年,1350年 為界,分為中世紀初期,中期和晚期三個階段.中國大多數歷史學家都習慣 於把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作為"中世紀"的開端,而下限則爭議頗多, 有的主張以公元16世紀尼德蘭革命為斷限,有的主張以新航路的發現為斷 限,但更多的是把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作下限.
典型的"中世紀"概念有著特定的地域界限和情感色彩.當西方文藝復 興時代的啟蒙思想家創造"中世紀"一詞的時候,他們意念中所指的並不是 整個世界,也不是整個歐洲,而僅僅限於指天主教所統治的地區,即中歐和 西歐.從感情上說,他們對亞洲文化(中國文化,印度文化等)和阿拉伯文 化及拜占庭文化是十分嚮往的,對古代的希臘,羅馬文化更是崇拜得五體投 地;而對公元6至16世紀間"蠻族"的入侵而造成的古典文化的衰落極為不
滿,對教會壟斷文化事業也大不以為然,遂將這段歷史斥之為"野蠻","未 開化","專制",稱這段時期為"黑暗時代".這些啟蒙思想家在痛罵"中 世紀"西方黑暗的同時,又慨然以"復興"古典文化為己任,從而形成"文 藝復興"和"啟蒙運動".
隨著"中世紀"一詞使用日廣,它逐漸演變為封建社會的代名詞,用於 指封建生產方式在世界范圍內占統治地位的時期.這樣,"中世紀"一詞不 再專用於指西方,而成了可用來表述任何一個國家歷史上處於封建社會這一 發展階段上的歷史的概念.按照這種用法,由於各國進入和結束封建社會的 時間先後不一,其"中世紀"也就無法一致,如中國較早進入封建社會,其 中世紀可上溯至春秋戰國乃至更早的時代,其下限則可延伸至清末乃至民國 時代,而印度,日本,朝鮮,越南等亞洲國家及非洲,美洲廣大地區進入封 建時代較晚,其"中世紀"分別開始於公元11—17世紀不等.時間上的這種 差異給同一時代各國歷史的比較造成了很大的不方便.
更為重要的是,將具有特定涵義的"中世紀"這一概念拿來泛指世界各 國歷史,在注意了經濟上生產方式這一共同點的同時,卻忽視了各國文化發 展的巨大差異."中世紀"的西方文化總體上處於衰落的趨勢,游牧民族的
入侵造成了西方古典文化的大破壞,使古典文化面臨著滅絕的危險,整個西 方社會的文化水準也因此而大為下降,教會成了古典文化的主要保存者和使 用者,盡管能夠保存下來的十分有限.而"中世紀"其它地區的文化卻是另
外一副景象:在近東地區,拜占庭帝國從一開始就以羅馬帝國的正統繼承者 自居,積極保存了古希臘,羅馬文化遺產;拜占庭帝國衰弱後,悄然興起的 俄羅斯繼承了其文化遺產.在中東地區,阿拉伯世界的穆斯林們按照伊斯蘭
教教義的教導,向世界各先進國家廣求知識,使阿拉伯文化迅速發展,達到 了相當高的水平.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印度雖因內部分裂和外敵入 侵而使其古代燦爛的文化受到相當破壞,但仍有一定的發展,而同樣是世界
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古典文明非但未受到大的破壞,反而在不斷吸收,
消化外來文化的基礎上將古典文化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成為當時世界上最
具有影響的文化之一.這些帶有根本性的差異是"中世紀"一詞很難反映出
來的.正因為如此,一些歷史學家在研究西方以外的世界史尤其是文化教育
時,盡量避免使用"中世紀"一詞,而用"中古史"等代替,迫不得已而用
之時,也多加以界定.
考慮到不同國家和地區歷史發展的差異,也是為了照顧文化發展自身的
完整性,本書的"中世紀"沒有一個整齊劃一的時間界定.在歐洲,我們敘
述的是西羅馬帝國滅亡到1350年的歷史;在中國,我們敘述的是隋唐宋元間
的歷史(公元581—1363年);在日本,我們敘述的是自公元646年大化革
新至公元16世紀室町幕府統治結束時期的歷史;在印度,我們敘述的是自笈
多王朝以至德里蘇凡國家時期的歷史(約公元220—1526年);在阿拉伯,
則基本上是公元6至14世紀的歷史.
⑶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英國經濟發展的特點是什麼
20世紀70年代,英國經濟的特點是當時出現了滯漲現象。
⑷ 70年代是多少世紀
要看是什麼時候70年代,1970年到1979年為20世紀,我們現在稱為上個世紀70年代
⑸ 急!!! 誰能告訴我18世紀70年代 英國的歷史概況,發明,文學作品,和藝術與藝術家.越具體越好啊
近代早期的英國史學e'(R
英國在地理上孤立於歐洲大陸之外,不過這里並沒有錯過文藝復興的潮流,相反,獨特的英國,造就了最偉大的莎士比亞。W (~
但是,與文學相比,英國在這個時代的史學成就就比較暗淡。一直到16世紀以前,英國的史學始終被中世紀延續下來的編年史傳統所統治,突破很有限。KnM-0t
一直到托馬斯·莫爾(Thonas More,1478-1535年)的時代,才有了改觀。作為英國文藝復興的大家,莫爾的史學著作《里查三世史》以古典史學為模仿對象,用散文式的歷史協作方法代替了編年史的記錄方法,他的這個嘗試得到了英國讀者的認可,使英國史學開始了近代化的過程。!$
英籍的義大利人波利多爾·維吉爾(Polidore Vergil,1470-1555年)於1534年出版了《英國史》,這部著作在史料收集、批判、使用上都超過了同時期的英國史學界,頗有義大利史學的風范,使之成為了英國近代史學的一個榜樣,突進了英國史學最終擺脫了編年史的束縛,加快了近代化的過程。 iO\Z{
1586年出版的,由威廉·坎登(William Camden,1551-1623年)寫的《大不列顛志》是英國史學史上一部劃時代的著作。該書為英國考古學、歷史地理學、物質生活史方面打下了十分良好的基礎。9*
走上近代的英國史學尤其重視的是歷史著作的可讀性,因此,在處理可讀性真實性的時候,出現了一些矛盾。Kj$Es
著名哲學家F·培根就為了可讀性和證明自己的觀點而刻意使用一些片面的材料甚至篡改一些材料,將歷史解釋凌駕於歷史真實之上。%dL#
而另外一為著名歷史學家克拉林敦(Clarendon,1609-1674年)在這一點上就做的很好。雖然由於立場決定了他對英國革命的認識有不少的錯誤,但是這種無意的扭曲在他認真求實的態度面前就次要得多,就連19世紀的史學大師蘭克也認為他是「一位使人尊敬的正人君子」。能得到蘭克的如此評價,可見克拉林敦確實是史家的一位楷模。Jg@
五、博學時代R7A
古典時代開始,西方就已經有了批判史料的意識,古典史學家注重求實,因此也重視材料的真實性,並在史料批判上有探索和心得。nf&gM
但是在中世紀的教會史學統治下,大量荒誕不經的神跡、神話普遍深入到歷史著作中。VM
文藝復興以後,隨著古典精神的復甦和揭露教權的需要,史料的地位也日益提高。hEO
宗教改革中由於發生了史學論戰,雙方都要收集大量史料來支持自己的觀點,直接刺激了人們對史料的重視,而當時的宗教戰爭使大量的檔案、文獻流落市場,也使很多學者可以努力收集一些原本不公開的材料。=afX
16世紀末到18世紀早期,史料的重要性被提高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出現了一大批致力於整理史料的學者,這個時代被稱為「博學時代」。UUk4b$
博學派的第一位學者是法國的皮埃爾·匹陶(Pierre Pithou,1539-1596年),他不僅自己整理、編輯了大量中世紀文獻,還將其作為了一個系統工作成為法國博學派的主要任務,在其去世後,以度申(Duohesne)為代表的法國博學派史學家長期繼承奠定了法國成為近現代史學大國的基礎。R
之後,聖摩爾修道院成為了法國博學派的主要陣地,被成為是聖摩爾派。該學派創始人是修道士路克·達希里(D'Achery,1609-1685年)。據統計,僅僅在17世紀就能從其中找到105名著名學者。)Ra*
除了法國以外,博學派在其他地區和國家也碩果累累。比如比利時的波蘭達斯派等等。f
博學時代是文藝復興與啟蒙時代的過渡階段,這個時期,學者們在史料學上取得的巨大成就,為歷史研究積累了大量的可信材料,從而推動了歷史學的科學化,為18世紀歷史學適應以理性為號召的啟蒙時代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征服者>,介紹16~17世紀歐洲軍事歷程,其中有大量篇幅介紹英軍
<長矛與戰斧>是介紹貞德時期英法的戰爭
<外軍系列>有一本是專門介紹英國軍隊的(古代可能較少)
雜志<征服>第162期也有一篇主題文章是概述古英軍發展歷程的
《魯濱遜飄流記》是18世紀英國著名作家笛福的代表作品,小說主要描寫人對自然的挑戰。
在小說中,作者通過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強調的主要是西方18世紀啟蒙主義的觀點,歌頌資本原始積累時期資產階級的冒險進取精神。
其代表作《魯濱遜漂流記》,還著有《辛格頓船長》、《摩爾·弗蘭德斯》、《大疫年日記》等。
亨利·菲爾丁 「英國小說之父」,再現18世紀英國社會的流浪漢小說。
《棄兒湯姆·瓊斯》是圍繞一對青年男女的身世和戀愛波折,通過他們的流浪經歷,極廣泛地描繪了英國城鄉社會生活的真實畫面。
亨利·菲爾丁的代表作是《約瑟·安德魯傳》和《棄兒湯姆·瓊斯》。
喬納森·斯威夫特是18世紀英國著名的諷刺作家。
作為典型的諷刺作家,在斯威夫特筆下,丑惡人性的表現不勝枚舉:背信棄義、無知淺薄、為非作歹、懶散腐敗……這一切的症結皆在於人類道德的墮落。他通過對慧駰的描繪,就是寄託了自己對理想的人性和道德的追求。
代表作是諷刺小說《格列佛游記》。作者借托船長格列佛之口逼真地描述了在四次航海中的奇異經歷,通過這種幻想旅行的方式來影射現實,極盡諷刺之能事,對英國的君主政體、司法制度、殖民政策和社會風尚進行了揭露。
⑹ 英國歷史的發展史
公元1至5世紀,大不列顛島東南部受羅馬帝國統治。後盎格魯、撒克遜、朱特人相繼入侵。7世紀開始形成封建制度。829年英格蘭統一,史稱"盎格魯-撒克遜時代"。
1066年諾曼底公爵威廉渡海征服英格蘭,建立諾曼底王朝。1536年英格蘭與威爾士合並。1640年爆發資產階級革命,1649年5月19日宣布為共和國。1660年王朝復辟。1668年發生"光榮革命",確定了君主立憲制。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合並。1801年又與愛爾蘭合並。
18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30年代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1914年佔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35倍,是第一殖民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1921年愛爾蘭南部26郡成立"自由邦",北部6郡仍歸英國。
一次大戰後開始衰落,其世界霸權地位逐漸為美國所取代。二次大戰嚴重削弱了其經濟實力。隨著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相繼獨立,英殖民體系開始瓦解。目前,英在海外仍有13塊領地。1973年1月加入歐共體。1997年英工黨政府上台。
⑺ 中世紀英國是指哪幾個世紀
中世紀(Middle Ages ;約395~1500)
中世紀史也叫中古史,指的是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到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這一時期的歷史。封建制度的形成、發展和解體是這一時期歐洲歷史的主線。但是世界各國封建社會的發展是不平衡的,當西歐在5世紀剛剛進入封建社會的時候,中國已經走完了約1000年封建社會的歷程。
在歐洲的封建社會里,國王、貴族和騎土等大大小小的封建主構成了金字塔般的等級制度,但是他們的權力和義務都是有限的,「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這種復雜的等級關系使得歐洲封建國家長期處在割據狀態,和東方中國「普天之下,莫非王上;率土之濱,莫非王巨」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君主專制大不一樣。各國統治者仍不斷進行戰爭,相互搶掠吞並,許多國家一直沒有出現統一的穩固政權。封建地主憑借土地所有權和政權對農民進行剝削。在歐洲,基督教會已成為封建統治工具,他們和世俗封建主共同維護封建制度。農民和農奴的勞動被封建主以勞役、實物地租、名目繁多的捐稅和教會「什一稅」等形式侵吞。農民的反抗持續不斷,但是起義的規模一般比較小,沒有像中國那樣發生過多次推翻了一個王朝的大規模農民戰爭。
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封建經濟主要是以一家一戶農民為基本生產單位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農民由於可以擁有一些基本的生產、生活資料,可以獲得一定的勞動產品,因此,勞動積極性比奴隸高得多。中世紀時代鐵制工具早已普及,再加上生產技術不斷進步,使社會財富大大豐富起來,並且促進了商業的發展。14、15世紀在地中海沿海地區,商品經濟發達的城市出現了專門從事商品生產的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中國在16、17世紀,在江南一帶城市中也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在封建生產關系中滋生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說明封建社會已經走到它的盡頭。從那時候起,歐洲一些國家的資本主義興起已形成一個不可逆轉的勢頭。
中世紀的歐洲,文化落後,思想愚昧,是歷史上所謂的「黑暗時代」,而在中國,正是文化和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時期,東西方文化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宗教在世界廣大地區占據了思想領域的統治地位。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在許多國家成為「國教」。儒家學說則主宰了中國的思想領域。這種文化現象雖然對封建社會的鞏固一度有推動作用,而當資本主義興起後,它就成為社會進步和科學發展的障礙。伴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歐洲出現的「文藝復興」是人類思想的一次大解放,它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繁榮和近代科學的大飛躍。在東方,由於封建思想的長期桎梏,社會發展趨於緩慢,從此開始落後於西方。
⑻ 英國歷史概況
1.早期文明
在不列顛群島上很早就有人類活動,約公元前13世紀,伊比利亞人從歐洲大陸來到大不列顛島東南部定居。
約公元前700年以後,居住在歐洲西部的克爾特人不斷移入不列顛群島,其中有一支稱為不列吞人,不列顛這一名稱可能來源於此。克爾特人已知使用鐵器,耕犁在技術上不斷進步,並已使用貨幣。生產力發展促使克爾特社會逐漸分化。
2.羅馬入侵
公元前54年,凱撒兩度率羅馬軍團入侵不列顛,均被不列顛人擊退。公元43年,羅馬皇帝克勞狄一世率軍入侵不列顛。征服不列顛後變其為羅馬帝國的行省。到409年,羅馬駐軍被迫全部撤離不列顛,羅馬對不列顛的統治即告結束。
3.丹麥入侵
從8世紀末開始,以丹麥人為主體的斯堪的納維亞人屢屢入侵英國。
879年,阿爾弗烈德大王和丹麥人訂立條約,將英格蘭東北部劃歸丹麥管轄,稱為「丹麥區」。10世紀初,阿爾弗烈德大王的後繼者逐漸收復丹麥區。11世紀初,丹麥人卷土重來。丹麥人佔領期間,英國封建化過程加速。
4.諾曼征服
英王愛德華死後無嗣,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於1066年率軍入侵,同年10月進入倫敦,加冕為英王威廉一世,史稱「征服者威廉」。
威廉征服後建立起的強大王權對鞏固封建秩序起了積極作用。約翰被迫於1215年6月接受《大憲章》,與封建主妥協。大憲章本質上是一個封建性文件,是保護封建領主的利益;但也有如保護市民貿易自由這樣有進步意義的條文。但約翰不久就否認憲章,君臣之間內戰連綿不斷。
5.英法百年戰爭
1337年-1453年間英國和法國的為了領土擴張和王位爭奪的戰爭,是世界最長的戰爭,斷斷續續進行了長達116年,當時又是黑死病流行的時代,在戰爭和疫病的雙重打擊下,英法兩國的經濟大受創傷,民不聊生。英格蘭幾乎喪失所有的法國領地,但也使英格蘭的民族主義興起。戰爭結束時,英國已走上中央集權的道路,之後英格蘭對歐洲大陸推行「大陸均勢」政策,轉往海外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帝國。
英國全稱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由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和北愛爾蘭組成,而整個英國的歷史也就是由這四個區域的歷史交織組成。
1535年威爾士成為英格蘭王國的一部分,1588年格拉沃利訥海戰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使英國挫敗了國外天主教勢力的入侵,基本消除了天主教的威脅,鞏固了宗教改革的成果。1640年英國在全球第一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先驅。1649年5月19日宣布成立共和國。1660年王朝復辟,1688年發生「光榮革命」,確立了君主立憲制。
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合並,通過七年戰爭英國奠定日不落帝國的基礎,並獲取了海上霸主。1801年又與愛爾蘭合並。拿破崙戰爭後英國完成了日不落帝國的霸業。18世紀後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
19世紀是大英帝國的全盛時期,1914年佔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
1922年愛爾蘭共和國獨立,愛爾蘭北部仍留在聯合王國內,即是今天的北愛爾蘭。
⑼ 英國歷史時間軸是什麼
英國歷史時間軸英國民族國家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5世紀的盎格魯撒克遜人入侵不列顛,事實上不列顛島的文明史從公元前13世紀就已出現,再此前的原始人類也有活動痕跡,著名的巨石陣就是遠古遺跡。
英國歷史簡述
1、羅馬佔領。
公元前55年~公元410年。
公元前55年朱:利葉斯·凱撒(Julius Caesar)第一次率軍入侵不列顛。
公元43年:羅馬皇帝克勞狄烏斯(Claudius)率軍征服不列顛。
2、盎格魯撒克遜。
盎格魯-撒克遜時期與丹麥統治時期:公元449年~1066年。
公元5世紀-9世紀:盎格魯撒克遜人移民不列顛帶來古英語不列顛南部改稱英格蘭開始七國時代。
3、諾曼底。
公元1066年:諾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格蘭。
公元1086年:發布《末日審判書》。
4、金雀花。
公元1154年:亨利二世繼承王位,金雀花王朝開始。
公元1387~1394:喬叟寫作《坎特伯雷故事集》。
5、蘭卡斯特。
公元1413年:蘇格蘭第一所大學聖安德魯斯大學成立。
公元1455~1487年:約克家族與蘭卡斯特家族之間的"玫瑰戰爭"。
公元1477年:威廉·卡克斯頓出版印刷第一本書。
6、都鐸王朝。
公元1485年:亨利七世即位。
公元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
7、斯圖亞特。
公元1603年:蘇。格蘭王詹姆士六世加冕成為英格蘭的詹姆士一世,統一了英格蘭和蘇格蘭。
公元1620年:對新教徒的鎮壓激化,一批新教徒乘"五月花號"抵達美洲。
公元1707年:英格蘭、蘇格蘭議會合並,形成"大不列顛王國"。
8、漢諾威。
公元1720年:南海泡沫破裂。
公元1775~1783年:美國獨立戰爭。
英國歷史介紹
英國歷史始於日耳曼人與凱爾特人,亦是後來的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其源頭可追溯到羅馬統治時期。1922年愛爾蘭共和國獨立,愛爾蘭北部仍留在聯合王國內,即是今天的北愛爾蘭。
⑽ 英國十九世紀 維多利亞時代 大概是什麼年代 包括十九世紀七十年代么
包括
自從19世紀三十年代維多利亞執政到1914年之前都稱維多利亞時代。
1914年後,英國逐漸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