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羊毛產業什麼時候開始的

英國羊毛產業什麼時候開始的

發布時間:2022-08-27 08:38:13

1. 國際羊絨產業的歷史

山羊絨是世界上名貴稀有的特種動物纖維,紡織工業的高檔原料,被人們譽為「纖 維鑽石」、「軟黃金」。它是山羊為抵禦寒冷而在山羊毛根處生長的一層細密而豐厚 的絨毛,簡稱羊絨。氣候愈寒冷,羊絨愈豐厚,纖維愈細長。由於亞洲克什米爾地區 在歷史上曾是山羊絨向歐洲輸出的集散地,所以山羊絨在國際市場上習慣被稱為 Cashmere,中國採用其諧音為「開司米」。與其他纖維相比,羊絨具有光澤自然、柔 和、純正、艷麗等優點。

一、世界羊絨業的發展概況
1.產量概況 世界山羊絨的主要生產國家有中國、蒙古、伊朗、阿富汗、哈薩克
斯坦、吉爾吉

斯斯坦、巴基斯坦、土耳其等國家。中國是世界上羊絨產量最大的生產國,約佔世界 總產量的 70%以上;蒙古生產羊絨約 20%,還有極少的一部分羊絨生產在其餘的國家。 由於山羊絨的重要經濟價值和多種用途,20 世紀 70 年代以來,澳大利亞、紐西蘭、蘇
格蘭、美國等也相繼開始發展山羊絨產業。

在中國,內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甘肅、寧夏、山西、河北、陝西、山東和 遼寧等地區是中國山羊絨的主要產區。內蒙古是中國絨山羊數量最多、產絨量最高的 山羊絨優勢產區.約佔世界羊絨產量的 1/3,素有「世界羊絨看中國,中國羊絨看內 蒙古」的共識。
2.質量概況 羊絨的價值受三種因素影響:細度、長度和顏色。國際紡織工業部
門對山羊絨的
細度要求以直徑 13.0~16.0μm 的為最好,在國際市場上直徑在 16.0μm 以下、長

度長的山羊絨價格最高,隨直徑加粗單價也隨之下降。顏色分為白絨、青絨、紫絨,
其中白絨最珍貴,僅佔世界羊絨產量的 30%左右。蒙古產的羊絨,顏色以青、紫為主, 約有 5%的白絨、70%的青絨和紫絨,長度為 35~37mm,細度在 13~15μm 之間。阿 富汗、伊朗、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等中西亞國家產的絨,顏色以深色為主,細 度粗,長度短,手感較差。阿富汗山羊絨纖維直徑為 16.5~17.5 μm;伊朗山羊絨 纖維直徑為 17.5~19 μm,只能紡織粗紡的羊絨製品:俄羅斯的頓河山羊絨纖維直徑 19.5 μm;土耳其山羊絨纖維直徑為 16~17μm:澳大利亞野化山羊絨纖維直徑 16.5~

16.9 μm。中國的山羊絨不僅細度好,纖維直徑為 13~15μm,而且白絨的比例較高, 約占 40%。

在中國北部地區,包括新疆、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古、遼寧等地,主要生產 長度 34~42mm 以上的白無毛絨.是針織服裝的主要原料;中部的陝西、山西、山東、 河北等地。產 22~32mm 的無毛絨,適合製作粗紡梭織產品。西藏的紫絨,以細度 14.8μm,長度 34mm 的手感好,顏色純正,風格獨特,受到市場的歡迎。遼寧白絨山 羊的個體產絨量較高。內蒙古的阿拉善絨山羊、阿爾巴斯絨山羊、二郎山絨山羊,以 及赤峰塞罕絨山羊生產的被稱為絨中極品「白中白」(長度 36mm 以上、細度 15.3μm 以下)和西藏選育的藏北自絨山羊生產的白絨,質量尤佳。

二、世界羊絨產業的貿易現狀

英國、義大利、日本、美國等國家是世界上最大的山羊絨進口國。據《中國海關 統計年鑒》統計顯示,2006 年義大利進口原絨 2254 噸,英國進口 408 噸,日本 345 噸,美國由於受經濟增長緩慢的影響,進口原絨較往年減少。對於羊絨出口國家,2006 年蒙古出口原絨 927 噸, 出口金額 2222.4 萬美元:哈薩克出 121 389 噸,出口 金額 151.4 萬美元;比利時出 121318 噸,出口金額為 226.4 萬美元:土耳其出 121119 噸;伊朗出口 115 噸。從全球格局看。近幾年羊絨產業發生了很大變化。首先是美國 本土大生產企業逐步退出;其次日本的很多羊絨產業日漸萎縮。由於本國的高成本, 日本紡織業紛紛將工廠搬到中國生產。1989 年日本進口無毛絨過 1000 噸,2002 年進 口不足 400 噸。傳統的歐洲羊絨生產大國,如英國(曾經是世界上羊絨加工量最大的國 家,每年進口山羊絨佔世界貿易量的 60%)、義大利等國家。由於勞動成本高,也開始

將紡織企業向中國轉移。

由於羊絨生產的資源優勢,中國除國內生產的羊絨大部分在中國加工外,每年從 蒙古等國進口的 3000 噸羊絨也在中國加工。集中了全世界 93%的羊絨原料,主要出口 到日本、美國、義大利、英國、法國等 40 多個國家和地區,佔世界出口量的 80%。據 統計,2006 年中國羊絨及其製品出口 15.7 億美元,其中羊絨及無毛絨出口 3201 噸, 金額 2.38 億美元;羊絨衫出 1212087 萬件,金額 6.02 億美元;羊絨圍巾出口金額 為 4.3 億美元;羊絨紗及其他製成品出口金額為 3 億美元。較前幾年相比,中國的原 絨出口比例下降.羊絨製品出口增加。

1997 年亞洲金融危機以後。受世界經濟和國際貿易形勢不景氣的影響。1998 年中 國羊絨出口價格下降,出口量也有所下降。1999 年羊絨生產過剩,價格下降到最低點 4.73 萬美元/噸,出口量達到歷史最高點 5074 噸,比 1998 年增長約 1.5 倍。2000 年國際市場有效需求增多,羊絨出口價格比 1999 年上漲 0.71 倍;但由於 1999 年羊 絨價格暴跌引發一些小企業紛紛倒閉,致使出口量下降 38%。這兩年國際市場波動較 大,超過了正常的需求量,造成外商庫存增加。此外,部分企業為了牟取利益,將含 絨量低的劣質羊絨製品出口到國外,引發多起退貨索賠事件,導致外商進貨十分謹慎, 2000 年羊絨出口訂單比 1999 年減少 30%。其中日本、美國、歐洲訂單降幅分別為 50

%、20%和 20%。從 2002 年開始,羊絨產業的出口量和價格呈現穩步發展,上下浮動
不是很大。

中國羊絨貿易受國際、國內政策影響較大。2004 年 1 月 1 日,中國政府取消了山 羊絨 13%的出口退稅政策,使生產羊絨的企業不得不按成本定價,出口價格攀升,從 源頭上整治了山羊絨無序出口的混亂局面,規范了競爭環境。2005 年 5 月 1 日,歐、 美等國家取消對中國紡織品配額限制,實現全球紡織品貿易一體化。但是,歐、美等 一些國家和地區擔心中國紡織品巨大的出口潛力。採取各種貿易救濟措施,對中國 20 種產品進行限制或設限調查。據海關統計,2005 年中國無毛絨、羊絨衫創匯額分別僅 為 3 億和 6 億美元。

三、世界羊絨產業的發展趨勢

在世界貿易環境日益平等的今天,羊絨產業會在更有綜合國際競爭力的地區得到 快速發展。從國內外羊絨產業的現狀和走勢來看,世界羊絨產業的發展將呈現以下特 點:
1.羊絨製品的消費邁向平民化,消費量逐年增加 在歐洲,羊絨製品的消費是高
收入階層的專利。從經濟學角度講,羊絨製品屬於
高檔消費品,無論是增加收入還是降低價格都會使需求量增加。隨著羊絨工業的發展
以及全世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羊絨製品正在逐步邁向平民化,消費需求逐年擴大。 很多國家的製造商也在致力於打造低價位羊絨衫,將其毛衣工業設置到低成本國家, 低價位使歐盟的羊絨衫進口迅猛增長。在法國巴黎國際服裝批發商展設立的純羊絨制 品展會上,參展商推出了 100%純羊絨的針織衫,賣給零售商以每件售價 17.5 歐元(約 合 180 元人民幣);零售商隨後將這些衣服賣給消費者的價格為每件 30~40 歐元。同 時,Gap、貝納通、Zara 和 Mango 等時裝品牌推出了售價幾十歐元的羊絨混紡產品。
2.配額制度取消後,羊絨市場將會出現重新整合的發展趨勢 取消配額制度後,
羊絨產業將會在全世界范圍內實現最優化的資源配置,羊絨產
業鏈條將在一個公平、自由、互利的全球市場競爭中重新發揮它的作用。因此,世界
所有羊絨企業都將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

國際市場上的羊絨衫有 3/4 是中國產品,但是真正掛中國品牌的不足 20%。前幾 年受配額限制,中國出口的羊絨製品大部分以 OEM 的開工進入國際市場,靠「貼牌」 低價售賣產品,使中國羊絨製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售價一直高不起來。2005 年羊絨製品 出口的平均價格為 30 美元,最低 16 美元,是英國蘋果牌羊絨製品的 1/4,是義大利勞 羅比亞娜牌羊絨製品的 1/3。而外國企業的貼牌售價是進口價格的 3~4 倍甚至 10 倍以 上,國外企業每批產品銷售 50%左右就能獲利,即使過季後廉價甩賣依然有利潤。

羊絨市場的競爭是綜合實力的競爭。隨著 2005 年全球紡織品配額的取消,國際市

場空間擴大,中國的羊絨製品生產能力將進一步釋放,中國羊絨業由於其資源優勢和
產品優勢,將吸引更多的國外資本、先進技術、先進管理等要素,加強與各國的合作.促 進中國羊絨業在質量、管理、環保、品牌等方面的發展,推動產業升級。而外國的一 些羊絨製品企業,即將面臨中國羊絨製品大量進入國際市場的沖擊,將會尋找勞動力 較中國更為廉價的發展中國家作為合作夥伴,開辟多元化市場。因此,羊絨市場將在 新的貿易環境下,重新整合。
3.中國的人民幣升值將導致國際市場的羊絨製品在短期內減少 中國是世界羊絨
及羊絨製品主要的生產和出口大國,而低價位是中國羊絨出口的
優勢,人民幣升值意味著羊絨出口價格的相對提高。此時會降低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
上的價格競爭力。羊絨出口企業還會遭受出口收入轉化成人民幣時的匯兌損失,降低 羊絨出口企業的利潤率。另外,2007 年人民幣升值、勞動力價格上升、原材料和能源 價格的上漲等導致生產成本增長,這將對出口貿易依存度大的羊絨企業造成短期沖擊, 尤其是嚴重影響那些以低價格取勝、科技含量較低的羊絨製品出口。

綜合以上因素,中國人民幣升值對國內外的生產成本產生了重大影響,將進一步 引導資本向更有利潤空間的產地轉移。因此,國際上的企業將在成本更低的國家投資
建廠。中國的羊絨生產企業短期內會在國內銷售羊絨製品;長期內從降低成本和增加 效益上挖掘潛力,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出口呈恢復性增長。
4.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創建自主品牌將成為世界羊絨市場競爭的主題 在面臨
環保和競爭環境嚴峻的影響下,世界羊絨產業的競爭逐漸由產品質量競爭
發展為個性服務和品牌價值的競爭。義大利、英格蘭、法國等國家不產羊絨,卻擁有
世界羊絨頂級品牌。而中國羊絨行業雖然已有幾十個知名品牌,但「走出國門」的自 主品牌卻寥寥無幾。中國羊絨最大生產企業鄂爾多斯集團一直嘗試在國外打自主品牌, 但在 2006 年出口產品中自主品牌僅占 10%左右,其他都由世界知名的服裝銷售商貼牌 銷售。

2. 中世紀英國的經濟發展概況

羅馬人自公元43年由皇帝克勞迪烏斯統治以來,經濟得到發展,但在5-7世紀盎格魯撒克遜人的統治初期得到大肆破壞
差不多在8-9世紀,不列顛經濟又開始得到發展,特別是偉大的國王阿爾弗烈德的統治下
但是英國中世紀經濟發展的高峰應該在1066諾曼征服之後,特別是12世紀以來,經濟得到迅速發展,十三世紀到十四世紀,英國的支柱產業羊毛業迅猛發展,與歐洲大陸,特別是法蘭西統治下的佛蘭德爾發生貿易交往,英國負責將羊毛原料輸往佛蘭德爾,由後者加工後,再輸往歐洲各地
15世紀以來英國的航海業也得到很大發展,15世紀後期,都鐸王朝建立後,義大利人卡博特在英國政府的支持下往北美探險,發現了紐芬蘭島,僅次於哥倫布發現新大陸5年
而中世紀的倫敦城,經濟也是得到提高,倫敦城裡有幾百種行業,街道,住宅分布的錯落有致。倫敦是英國的經濟中心和交通樞紐,也和大陸,特別是漢撒同盟以及巴黎,義大利威尼斯發生聯系,是漢撒同盟的四大貿易交往站之一
其他城市,諸如愛丁堡,格拉斯哥,曼徹斯特也都不同程度的發展起來
最終形成了市民階層,他們是英國近代資產階級的前身
而中世紀英國經濟發展的直接後果就是導致了資本主義經濟的萌芽和發展,最終導致資產階級革命,建立了君主立憲制,英國進入近代時期

3. 中世紀有特權的修道院,羊毛貿易為何能成為其中的頂樑柱

因為當時的修道院擁有一定的豁免權,而英國的羊毛貿易很發達,修道院通過出口羊毛的羊毛稅獲得利潤,後來因為羊毛貿易的利潤非常大,從而導致修道院開始重視起羊毛貿易。當時的英國人擁有得天獨厚的羊毛生長環境,因此在羊毛利潤的促使下,修道院也開始進行羊毛貿易。

而在英國的眾多修道院,不僅自己在國內進行羊毛貿易,同時還將羊毛出口到歐洲地區,帶動了當時整個英國地區的羊毛貿易。而在修道院的收益中,羊毛所獲得的利潤是最大的,因此一度成為英國修道院的經濟支柱。因為羊毛帶來的豐厚的利益,導致當時的修道院在自身的經濟實力下,又重新修建了很多的修道院,甚至是影響了當時整個西歐的經濟發展。

雖說修道院擁有眾多的羊毛貿易,但是在對羊毛公司的管理上,修道院有著井然的次序,同時還有自己的運營模式。

4. 織毛衣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說起這手工編織毛衣的來歷,確實久遠,最早的手編毛衣,應該出自古代游牧部落的牧羊人之手。在遠古時代,人們最初的衣服是獸皮和毛衣樹葉,後來逐步發展,出現了紡織品,在中國,紡織品的原材料是絲與麻,可以說是貴人穿絲賤人披麻;在中亞游牧民族地區,紡織品的原材料是毛,以羊毛為主。

(4)英國羊毛產業什麼時候開始的擴展閱讀

歐洲最早以編織技術擅長的人群,是被西班牙天主教皇室所僱傭的穆斯林織造匠。歷史上,毛料編織技藝的傳播路徑也是從中東出發傳往歐洲,經過地中海貿易的催化在歐洲興盛,再趁著歐洲殖民地的擴張普及到美洲。

可以說哪裡有「穿暖」的需求,織毛衣的技巧就會傳播到哪裡,伴隨羊毛產業的發展,織毛衣也成為歐洲中世紀養活眾多人口的一個重要行業。以英國為例,從12世紀起,「羊毛是中世紀英格蘭經濟的基石」。

溫帶海洋性氣候、白堊質土層,有鹽分的空氣為牧羊業發展提供理想之地,優質的英國羊毛遠銷佛蘭德斯、荷蘭和義大利。羊毛貿易下的羊毛稅構成了英格蘭王室最豐厚的收入——1290年至1294年,英國王室每年的羊毛稅有3萬3千英鎊,占其收入的70%以上。

5. 16—19世紀歷史發展中,英國圈地運動經歷了哪幾個歷史階段

一、勞動力轉移
英國農村勞動力轉移最早開始於11-12世紀,這是世界上出現的第一次農村人口向城市持續轉移的浪潮。這一時期遷移的對象主要是窮人,遷移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生存,距離也比較長。在16-17世紀,圈地運動使英國又出現了第二次勞動力快速向城市轉移的浪潮。這一時期遷移的對象主要是
工業革命時期的失業大潮
商人、工匠和青年女性,遷移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前途和獲得豐富的生活資料,遷移的距離較短。但是,英國勞動力流動最穩定、規模最大的時期是從18世紀下半葉的工業革命開始的。因為此前的兩階段雖然勞動力轉移規模比較大,但到工業革命前的18世紀60年代,英國的農業人口仍占總人口的80%以上,而到工業革命後的19世紀中葉,英國的農業人口急劇下降到總人口的25%。
第一,農村人口的持續增長。
近代以來,英國的農村人口一直不斷增加。適度的人口增長在開始時的確促進了經濟的快速增長,但經濟的增長反過來又加速了人口的不斷增加。隨著農村人口的快速增長以及英國土地長子繼承製的制約,人口與土地的關系日趨緊張,許多沒有繼承權的貴族子女和一些佃農為了生存不得不移居他處,遷移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城市和工礦區。
第二,圈地運動和農業革命。
始於15世紀的英國圈地運動,是使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圈地運動中,許多農民喪失了自己的土地,失去了收入來源,在農村失去生存基礎的農民不得不加入自由流動的人流。隨著圈地運動中農村公用土地殘余的消失、土地私有權的最終確立以及農業中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普遍建立,農業生產者和生產資料進一步分離。這樣,一大批農民變成為城市中第二、三產業勞動力的重要來源。
此外,圈地運動還引發了農村經濟變革,如大農場的建立、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生產技術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等。農村經濟變革產生了大量的剩餘勞動力。這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英國的農業屬混合型結構,種植業和畜牧業差不多各佔50%。隨著畜牧業比重的提高,農業對勞動力的需求下降,使相當一部分農村勞動力成為多餘;另一方面,圈地運動以及後來的工業革命也推動了農業生產力的提高,引發了農業革命。隨著農業生產力的提高,農業耕作制度、生產的規模化程度、農業機械化等都明顯提高,使農業釋放了大批的勞動力。
第三,工業革命及其引發的產業結構的變化。
到18世紀中後期,英國發生了工業革命,機器生產開始代替手工勞動,工廠代替手工工場及家庭作坊,使國家的產業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農業和手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逐年下降,從事製造業、采礦業、運輸業、商業和家庭服務業等眾多行業的人口逐年提高。隨著生產要素和人口的集中以及工業化的繼續推進,19世紀英國建立了一大批工業城市。除了城市中迅速發展的第二、三產業需要大量的勞動
英國圈地運動
力,為農村剩餘勞動力提供廣泛的就業機會外,城市對農村剩餘勞動力遷移的「拉力」表現在三方面:首先,城市工資水平比農村要高,大量農村人口為了獲取更多的利益都向城市遷移;其次,城市救濟水平比農村高,很多農村的貧困者流向城市希望得到政府的救濟;最後,城市的生活環境和文化娛樂設施等對生活單調的農民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另外,工業革命也促進了交通運輸業的革命。交通的發展為人員和貨物運輸提供了快速、廉價的交通工具,也為農村勞動力轉移創造了良好的物質條件。英國的工業革命引起的生產方式的變革和經濟結構的變化,是推動勞動力轉移的決定性因素。
第四,人口流動制度障礙的消除。
在中世紀,封建領主為了確保庄園擁有足夠的勞動力建立了庄園勞役制度。他們採取各種措施實行財產扣押制度、擔保制度和罰金制度等把農民束縛在土地上,人為地限制了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另外,工業革命以前及早期的一些法律(主要是《濟貧法》和《定居法》)也限制了人口的流動。在農奴制、勞役制度崩潰後,特別是在工業革命以後,為了滿足工業對勞動力的大量需求,政府頒布和修改了一系列的法律制度,消除了限制人口流動的制度障礙。其中,1846年頒布的《貧民遷移法(修正案)》使一些貧民不再被遣返原籍;1865年議會通過的《聯盟負擔法》擴大了救濟貧民的區域范圍和貧民居住地范圍,使限制定居地不再可能。這些約束性制度因素消除之後,大大促進了勞動力的轉移和英國的城市化進程。

圈地運動

15世紀末葉至19世紀中葉西歐新興資產階級和新封貴族使用暴力剝奪農民土地的過程。這種情況在英、德、 法、荷、丹等國都曾先後出現過,而以英國的圈地運動 最為典型。 所謂圈地,即用籬笆、柵欄、壕溝把強占的農民份地以及公有地圈佔起來,變成私有的大牧場、大農場。大批喪失土地和家園的農民成為一無所有的僱傭勞動者。這是資本原始積累的最重要手段之
一。

中世紀的圈地運動
中世紀的歐洲,在西起英格蘭,東至烏拉爾山,南迄比利牛斯山脈和阿爾卑斯山脈,北至麥和瑞典南部的廣大平原上,大體都盛行敞地制。敞地制起源於農村公社的土地形式。每年收割後,庄園主和教堂的條田、農民的份地都按慣例撤除各自設置的籬笆、柵欄等物,敞開作為公共牧場。敞地以外的公有地名為庄園主所有,實屬農民共有。田地的分散給農民的耕種和管理帶來諸多不便。因此,在12世紀中葉,英國就有人將分散在各片大田的條形地通過交換而合並起來。這種趨勢在盛行敞地制的各國都是共同的,只有先後之別。13世紀,英國庄園主根據《默頓法令》,圈佔公有地以至份地。在14、15世紀農奴制解體過程中,圈地現象愈演愈烈。

15世紀末至17世紀末的圈地運動
15世紀末葉、16世紀初葉,歐洲直通印度新航線的開通和美洲大陸的發現,以及環球航行的成功,使英國的對外貿易迅速增長,進一步刺激了英國羊毛出口業和毛織業的發展。羊毛價格不斷上漲。養羊業成為獲利豐厚的事業。往往10英畝牧場的收益超過20英畝的耕地。英國圈地運動最早從工商業較發達的東南部農村開始。地主貴族最初圈佔公有地,後來圈佔小佃農的租地和公簿持有農的份地。在宗教改革中,國王把沒收的教會領地賜給親信寵臣,或賣給鄉紳、土地投機家、市民、商人和工場主。他們變成新貴族,也大規模地圈佔農民土地。根據1630年和1631年的調查報告,萊斯特郡在兩年內圈地10萬英畝,約占
該郡土地 2%。大部圈佔地變成牧場。主要的圈佔者是鄉紳。1485~1550年他們在萊斯特郡圈地的面積占圈地總面積的60%。大批農民被迫出賣土地,或遠走他鄉,或到處流浪,陷於極端悲慘的境地。t.莫爾在《烏托邦》(1516)中,辛辣地指責這是「羊吃人」。

圈地運動引起大規模的農民起義。1536和1537年,林 肯郡和約克郡先後爆發農民起義。1549年又爆發凱德起義。在農民起義的打擊下,圈地運動有所收斂。都鐸王朝與早期斯圖亞特王朝考慮到兵源、財政和社會治安諸因素,基本上採取反圈地政策。1489年,亨利七世下令禁止圈佔20英畝以上的農庄。1515年亨利八世限令在一年之內將改為牧場的耕地復原,但這些法令均沒有實施,形同虛文。為壓服被剝奪了土地的農民,政府一方面頒布「血腥立法」,禁止流浪,用監禁以至死刑強迫農民充當僱傭勞動者;另一方面,於1601年頒布濟貧法,規定各地教區開征濟貧稅,規定只有在教區居住一定年限並曾從事勞動的失業者,才能領取救濟金。目的在於以點滴的救濟金來渙散失業貧民的反抗情緒和把他們束縛在一定地區,以便資本家僱傭。

16世紀末葉和17世紀初葉,英國城市人口日益增多,工場手工業迅速發展,市場對穀物、肉類的需求大大增加。於是,圈地運動又重新加強。1593年議會廢除反地法令,引起圈地狂潮,大量耕地改為牧場。1597年雖因連續 4年歉收而恢復反圈地法令,但在都鐸王朝最後一次議會(1601)中,剝削階級的輿論已傾向於最後廢除反圈地法令。1607年中部各郡反圈地起義又迫使統治階級繼續採取反圈地措施。1640年資產階級革命爆發後,剝削階級已不再反對圈地。從1688年起,大地主掌權的政府逐漸改變政策,公開支持圈地。到18世紀開始的時候,英格蘭3/5以上的耕地仍未圈圍而處於敞地制下,其餘約2/5的耕地雖被圈者數量有限,但舊的共耕制的村莊公社已被摧毀。

18世紀初期至19世紀中期的圈地運動
英國資產階級取得決定性勝利之後,城市工業進一步發展,城市人口急劇增加。因此,對農產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地主貴族為了生產肉類和商品糧以供應城市的需要,擴大投資,改善土地的生產能力,同時加速進行圈地。資產階級則大力鼓勵圈地。政府通過議會立法使圈地合法化。地主貴族依靠國家機器,強迫農民服從圈地法案。農民無力負擔圈地費用,或因失去公有地使用權而無法維持生產和生活,被迫出賣土地。隨著1701年條播機的發明,開始了農業生產技術的革命。於是生產關系的革命就在更加廣泛的基礎上深入開展。18和19世紀,英國議會通過4763件有關圈地的法案,共批准圈佔 269萬公頃共耕地和公有地。1845年以後,圈地運動已近尾聲。1876年公布的禁止非法圈地的法案雖只應用於公有地,但圈地作為一種運動業已結束。

歐洲大陸的圈地運動主要發生在18、19世紀。德意志、法國、俄國和丹麥的圈地運動主要是通過政府法令實行的。捷克和波蘭在1918年以後也出現過圈地運動。

圈地運動的後果
在圈地運動中,以農民的血肉和屍骨換來了農業資本主義的大發展。到19世紀末,約曼雖有 6萬多戶,但作為一個階級已經消失。大部分破產農民流入城市,成為雇傭工人和產業後備軍,為產業革命提供了廉價勞動力。農村階級結構已由大地主、資本主義農場主和農業工人組成。k.馬克思高度地概括圈地運動的後果是:「自亨利七世以來,資本主義生產在世界任何地方都不曾這樣無情地處置過傳統的農業關系……。從歷史上遺留下來的一切關系,不僅村落的位置,而且村落本身,不僅農業人口的住所,而且農業人口本身,不僅原來的經濟中心,而且這種經濟本身,凡是同農業的資本主義生產條件相矛盾或不相適應的,都被毫不憐惜地一掃而光。」
++++++++++++++++++++++++++++++++++
羊吃人的圈地運動

在15世紀的英國,除了那些公有地之外,每一塊土地早已有了自己的主人,為什麼還能出現重新圈佔土地的情況呢?說起來確實很讓人奇怪,但發生在英國卻是必然的。

在15世紀以前,英國的生產主要還是以農業為主,紡織業在人們的生活中,還是個不起眼的行業。隨著新航路的發現,國際間貿易的擴大,在歐洲大陸的西北角的佛蘭得爾地區,毛紡織業突然繁盛起來,在它附近的英國也被帶動起來。毛紡織業的迅猛發展,使得羊毛的需求量逐漸增大,市場上的羊毛價格開始猛漲。英國本來是一個傳統的養羊大國,這時除了滿足國內的需要而外,還要滿足國外的羊毛需要。因此,養羊業與農業相比,就變得越來越有利可圖。這時,一些有錢的貴族開始投資養羊業。

養羊需要大片的土地。貴族們紛紛把原來租種他們土地的農民趕走,甚至把他們的房屋拆除,把可以養羊的土地圈佔起來。一時間,在英國到處可以看到被木柵欄、籬笆、溝渠和圍牆分成一塊塊的草地。被趕出家園的農民,則變成了無家可歸的流浪者。這就是圈地運動。

當時一位著名的作家托馬斯·莫爾在一本叫作《烏托邦》的書中寫道:「綿羊本來是很馴服的,所欲無多,現在它們卻變得很貪婪和兇狠,甚至要把人吃掉,它們要踏平我們的田野、住宅和城市」。

圈地運動首先是從剝奪農民的公共用地開始的。在英國,雖然土地早已有主,但森林、草地、沼澤和荒地這些公共用地則沒有固定的主人。一些貴族利用自己的勢力,首先在這里擴大羊群,強行佔有這些公共用地。當這些土地無法滿足貴族們日益擴大的羊群需要時,他們又開始採用各種方法,把那些世代租種他們土地的農民趕出家園,甚至把整個村莊和附近的土地都圈起來,變成養羊的牧場。

曾經有一群農民在向國王控訴一個叫約翰·波米爾的領主的上訴書中寫道:

「這個有權有勢的約翰·波米爾用欺騙、暴力佔有您的苦難臣民——我們的牧場,這些土地是我們世代所擁有的。他把這些牧場和其它土地用籬笆圍上,作為自己所有。

後來,這個約翰·米波爾又強行奪取了我們的住宅、田地、傢具和果園。有些房屋被訴毀,有些甚至被他派人放火燒掉,我們被強行驅逐出來。如果有誰不願意,波米爾就率領打手包圍他的家。這些人手持刀劍、木棒,氣勢洶洶,兇猛地打破他家的大門,毫不顧忌他的妻子兒女的號哭。

約翰·波米爾為了圈佔我們的土地,不惜將我們投入監獄、毒打、致殘,甚至殺害,我們現在連生命都難保全。」在這種強行的圈地運動中,農民以前以各種形式租種的土地,無論是以前定下的終身租地,還是每年的續租地,都被貴族強行圈佔了。這些成為牧場主的貴族們還互相攀比,使他們的牧業庄園變得越來越大。

英國的圈地運動從15世紀70年代開始一直延續到18世紀末。英國全國一半以上的土地都變成了牧場。在圈地運動的發展過程中,雖然英國國王也進行了一定程度的限制,頒布了一些企圖限制圈地程度的法令,但這些法令並沒起多大的作用,反而使圈地日益合法化。

為了使被驅逐的農民很快的安置下來,英國國王在頒布限制圈地法令的同時,也限制流浪者,目的是讓那些從家園中被趕出來的農民,去接受工資低廉的工作。凡是有勞動能力的遊民,如果不在規定的時間里找到工作,一律加以法辦。通常,對於那些流浪的農民,一旦被抓住,就要受到鞭打,然後送回原籍。如果再次發現他流浪,就要割掉他的半隻耳朵。第三次發現他仍在流浪,就要處以死刑。

後來,英國國會又頒布了一個法令,規定凡是流浪一個月還沒有找到工作的人,一經告發,就要被賣為奴隸,他的主人可以任意驅使他從事任何勞動。這種奴隸如果逃亡,抓回來就要被判為終身的奴隸。第三次逃亡:就要被判處死刑。任何人都有權將流浪者的子女抓去作學徒,當苦役。

亨利八世和伊麗莎白兩代國王統治時期,曾經處死了大批流浪的農民。圈地的結果,使英國的農民數量越來越少,失去土地的農民只好進入城市,成為城市無產者。為了活命,他們不得不進入生產羊毛製品的手工工場和其它產品的手工工場,成為資本家的廉價勞動力。在這種手工工場里,工人的工資十分低,而每天則要工作十幾個小時。

18世紀後,英國國會通過了大量的准許圈地的法令,最終在法律上使圈地合法化,英國農民的人數為此減少到了有史以來的最低數量。

圈地運動為英國的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這種「羊吃人」的圈地運動,為它准備了大量的、除了自己的勞動力之外一無所有的勞動者。

6. 英國工業革命的工業革命的興起


1558年伊麗莎白一世繼承王位的時候,從英吉利海峽的那一邊,不斷地傳來西班牙和葡萄牙航海探險家成功發財的消息。這些消息,是一個即將全面來臨的時代,對懵懂的人們發出的清晰信號。它意味著:在一個剛剛被重新發現的世界面前,誰能搶到先機,接受新的思想,誰更快地打破舊有的價值觀念,誰就會更快地變得富有和強大。在新世界的游戲規則里,贏得海洋比贏得陸地更為重要。歷史給每個民族騰飛的機遇都是有限的。作為國家最高統治者,伊麗莎白一世沒有錯過時機。英格蘭的任何一個地方距離海洋都不超過120公里,女王認為可以利用這個天然的優勢,發展海洋貿易。但是這樣做,無異於從西班牙人那裡虎口奪食。伊麗莎白一世十分清楚對手的實力,她不希望在公開對抗中輸給西班牙。因此女王鼓勵私掠船、海盜,像雷利和德雷克以及其他的人去擴大英國貿易,開拓殖民地,如弗吉尼亞,甚至襲擊西班牙的貿易。他們像走私掠船者一樣行動,差不多就是海盜了,因此,如果他們和西班牙發生沖突,女王可以否認他們和她有關,並且說他們是違反政府的官方政策的。這樣一來,女王可以不牽扯到一些海軍行動,但是卻積極鼓勵他們,因為她把它看作發展國家的一種方式。但是,這些新加入的競爭者,顯然搶走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帝國——西班牙的利益。一次次的爭奪和沖突之後,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被徹底激怒了。1588年的夏天,他派出了自己所向披靡的無敵艦隊,以遮天蔽日的駭人威勢,橫渡英吉利海峽,進攻英國。
1588年的「英西大海戰」是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海戰之一,它決定了近代早期歐洲的命運,並且在一定程度上,對近代早期的世界都產生了影響。英國在1588年英西海戰中的勝利,是一次以弱勝強的勝利,它再一次顯示了在王權統治下的民族國家的力量。長期處在歐洲主流文明之外的島國,第一次以強國的姿態向歐洲大陸發出了聲音,並迅速進入世界海洋霸權和商業霸權的爭奪中心。英國在16世紀末實際上還是一個人口很少的小國。英國的強大最終還是通過商業和殖民地的經濟擴張。持續的海外擴張和殖民貿易,帶動了對商品的需求;科學意識和市場意識,提高了英國人普遍的認識水準。在各種合力下,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開創了影響深遠的自由主義經濟模式,並建立起一個地跨全球的「日不落帝國」,在18世紀中期到19世紀中期,引領著世界的發展。 英國在資產階級革命前,還是一個封建專制的農業國家,以國王為首的封建貴族集團是這個國家的統治者。全國有人口550萬,其中410萬人住在農村。最大的城市倫敦人口也只有20萬,其他城市的人口最多也不超過2萬。因此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原因來解釋工業革命能首先在英國發生。
(1)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1688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後,威廉在1689年同意接受議會提出的《權利法案》的條件後被議會宣布為英國國王,稱為威廉三世。《權利法案》的主要內容如下:1.國王不得侵犯議會的征稅權;2.國王無權廢止議會通過的法律;3.不經議會同意,國王不得組織常備軍;4.人民有請願權;5.國王不得干涉議會的言論自由,不得因政治行為拘禁議員;6.必須定期召開議會。1701年,議會又通過《王位繼承法》。這一法案的實質是《權利法案》的補充。規定國王的法令必須由有關大臣的簽署才能生效,所有大臣必須執行議會的決議,不同意議會的決議,大臣就須辭職。根據這個法案,大臣便對議會負責而不對國王負責,英國國王變成了「統而不治」的虛君,政權完全落入以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化新貴族為主的議會之手,英國的君主立憲制最終確立。
君主立憲制的建立,內閣制的形成和近代議會制度的確立,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結果,它適應了英國國內政治和經濟發展的需要,從而成為在英國發展資本主義和進行工業革命的根本保證。
(2)資本原始積累的完成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生和發展需要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一是要有大量的只有人身自由而無生產資料的僱傭勞動者;二是將大量的生產資料和貨幣財富集中到少數人手中並轉化為資本。創造這兩個條件的過程,就是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資本原始積累與後來的資本積累不同,前者是發生在資本主義大生產建立之前,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的前提和出發點。後者是發生在資本主義大生產過程中。所以把前者叫做資本的原始積累,後者稱為資本積累。英國的資本原始積累主要是通過圈地運動、殖民掠奪、在國內實現資本原始積累的主要途徑,例如國債制度、創建銀行和股份公司、嚴密的稅收制度三個途徑完成的。
(3)對外貿易
自16世紀下半葉起,英國政府就奉行重商主義政策。為了發展貿易,英國政府大力扶植造船業,支持在海外成立特權貿易公司。其中影響最大的有1600年英國在印度成立的東印度公司和1670年在北美成立的哈德遜公司。英國在印度採取的是強迫式貿易。如強迫印度農民種鴉片,輸出到各國取得高額利潤,中國也是受害國。英國低價收購印度大米,再賣給其他國家,獲取暴利。
英國殖民者對於美洲和澳洲殖民地的土著,一方面進行殘酷的消滅屠殺,另一方面進行掠奪式的貿易。1670年英國在北美創立的哈德遜公司,到1720年,其收入增加了7倍。英國就是這樣通過強迫和掠奪的貿易,使大量的財富和貨幣源源不斷地流回國內。
由此可見,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後,從17世紀中葉到18世紀近一百年問,英國政府通過圈地運動、海外殖民掠奪、強盜式貿易、販賣奴隸和對國內人民的剝削,完成了擴大資本主義生產的兩個先決條件——大批的自由勞動力與大量資本。
(4)生產技術已經成熟
早在15世紀,英國農村的半農半工的手工業就非常普遍,最初主要是毛紡織業。到15世紀末,穿梭於城鄉之間的呢絨商人為了加快生產速度,逐漸地把單獨的家庭手工業聯系起來,形成了早期的毛織業手工工場。這種手工工場有分散的和集中的兩種形式。在16世紀時,分散的手工工場佔主導地位。英國手工工場的擴大和技術的進步,與來自歐洲其他國家的大量工匠移民有密切關系。在中世紀末期,法國、尼德蘭等國的手工業技術水平超過英國,擁有大量的技術熟練工匠。
但是,不斷發生的宗教戰爭,使大批新教徒遭到迫害,因此,許多信奉新教的熟練工匠逃亡到英國避難。這些技術熟練的工匠涌人英國之後.對於改良和革新英國的手工業技術,起了很大的作用。隨著英國圈地運動的深入,喪失土地的農民日益增多,為英國大商人提供了大量的具有各種技能的廉價勞動力,於是集中的手工工場逐漸地發展起來。至於分散的手工工場就更為普遍了。所有這些,意味著英國資本主義結構已經在封建社會內部成熟。
英國手工工場在18世紀普遍地擴大起來。手工工場發展的結果,使技術分工更加精細,操作分成各種細節,從而使專門工作日益精巧、熟練。這樣就出現了適宜於各種專門工作的細小而簡單的生產工具,同時也出現了高度熟練的技術工人與非熟練工人的區別。手工工場分工的發展,把工具改良成為許多隻適合專門動作的工具,因而提供了把這些工具聯結在一起成為機器的可能性。此外.手工工場講練了大批有技術、有經驗的工人,他們積累的生產經驗也直接推動了各種機器的發明。所有這些,為發明機器創造了物質前提。其次,當時英國手工工場的生產尚不能適應廣大國內外市場的需求,技術改革成為迫切需要,這就提出了發明機器的歷史任務。
(5)自然科學的進步
機器的發明必須以自然科學的進步為基礎。16世紀以前,整個歐洲都受到宗教神學和經院哲學的影響,科學技術的發展受到嚴重阻礙。到16世紀末17世紀初,英國資產階級已經成熟,在文藝復興運動的影響下,人們的思想獲得解放,在自然科學方面也取得了顯著成果。其中影響最大的有弗蘭西斯-培根(1561年—1626年)。他既是哲學家,也是自然科學家。培根認為哲學的任務,就是要深入到自然界去,研究和反映自然界,從中獲得知識,以推動科學和技術的進步。培根提出了「知識就是力量」的口號。在培根看來,知識並不像經院哲學那樣只是空談,嚴重地脫離實際,更不能被宗教信仰所代替,知識之所以成為力量,就在於它能起到認識自然和利用自然的作用,促進生產的發展。培根提倡認識自然要通過科學實驗。他認為,實驗是觀察、認識和形成知識,得到新發現的最有效方法。培根的思想對英國自然科學家產生積極影響,活躍了17世紀英國自然科學領域,解放了生產力。
科學是沒有國界的,這個時期除英國之外,整個歐洲在自然科學方面也都取得了很多成果,對英國自然科學的進步產生了巨大影響。例如,波蘭的天文學家尼古拉·哥白尼(1473年—1541年)創立「太陽中心說」;法國的數學家勒內·笛卡兒(1596年—1650年)發明了解析幾何;義大利的科學家伽里列奧·伽利略(1564年—1642年)在動力學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英國科學家伊薩克·牛頓(1643年—1727年)繼承和發展了伽利略的科學突破,並在許多領域取得重大成果。恩格斯說:「牛頓由於發明了萬有引力定律而創立了科學的天文學,由於進行了光的分解而創立了科學的光學,由於創立了二項式定理和無限理論而創立了科學的數學,由於認識了力的本性而創立了科學的力學。」在這些科學成果中,萬有引力定律和力學三大定律,對自然科學的發展,對工業革命的興起都產生了巨大和直接的影響。這個時期取得的自然科學成果為工業革命的發生奠定了堅實的科學理論基礎。
(6)指導變革的新經濟學理論
每當一種新的生產方式和社會制度誕生的時候,反映到意識形態方面,總是要有新的經濟學理論為先導。這種新學說為新的生產方式和社會制度大聲疾呼,宣傳它的優越性,指導人們走上新的生活。新的經濟學理論在鞏固和發展新的生產方式和社會制度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工業革命開始之前和開始之初,資產階級的經濟學家就已經為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和工業革命的到來做了大量的輿論工作。
17世紀中葉,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後,國內外市場迅速擴大。隨著社會財富的增長,就不再單純表現為貨幣的積累,而且也表現為生產的增長,表現為在生產過程中創造出來的社會物質財富的不斷擴大。因此,工業資產階級反對國家干預經濟生活和限制生產。隨著資產階級利益的重心從流通領域向生產領域的轉移,重商主義學說趨於崩潰,新的經濟學說產生了。這種新的經濟學說就是產階級的古典政治經濟學,它是工業資產階級的利益在思想上的反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亞當·斯密(1723年—1790年)的經濟學。亞當·斯密經濟學的主要代表作是《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中文譯本名為《國富論》)。這本書可以說是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第一部系統而完整的著作,是工業資產階級利益在思想上的體現。它對工業革命的蓬勃展開起到極大的鼓動作用。《國富論》的出版,為工業資產階級的統治提供了理論根據。它對英國工業資產階級的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成為工業革命時代到來的號角。
(7)新興產業的出現
英國的毛織業是十三四世紀由尼德蘭工人引進的。此後幾百年間,毛紡織業在英國城鄉廣泛地發展起來,成為英國的民族工業。16世紀中葉,英國羊毛織品的輸出佔全部輸出商品的80%。到17世紀初,羊毛品的製造業已普及到全國,大約有1/5的人口從事這項事業。此外,有一些與行會無關的新企業,如棉紡織業、採煤、制鐵、玻璃和造船等行業也都發展起來。到了17世紀初期,英國集中的手工工場和分散的手工工場已經極為普遍。但是,英國工業生產品的質量在當時還不及西歐的某些國家。那時,英國的粗毛呢還要到荷蘭進行最後的加工。英國的冶金業、采礦業和採煤業,在16世紀到17世紀剛剛起步。就礦石開採的數量和加工的技術而言,在17世紀前半葉,英國還不如捷克和瑞典,某些工業部門的生產水平也不如法國。不過,英國資本主義的發生與成長有其本身的特點,就是資本主義關系深入農村,使英國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遭到劇烈的破壞,為資本主義的長足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18世紀,雖然毛織業在英國是最發達的工業,但這種工業是從封建社會後期發展起來的,受政府嚴格控制,政府這樣做的目的本來是為了保證質量,維護民族工業在世界市場上的信譽,但是在達到這個目的的同時,也嚴重阻礙了毛紡織業技術的更新。使這個行業的生產過程僵化、定型,成為一個保守的、毫無生氣的、傳統的生產部門。而英國棉紡織業則不同,它是一個新興的工業部門。英國棉紡織業是1588年由尼德蘭技工引進的,到17世紀才在蘭開夏建立生產中心。在此之前,它的生產基地散布予農村,不受行會和政府法規的約束,也不存在生產上的清規戒律,沒有傳統的阻礙。因此,棉織業具有良好的技術改新環境。18世紀以前,英國棉織業的原料主要靠進口,生產技術相當落後,在國際市場上產品質量不及印度,同類產品的價格比印度的貴50%—60%,英國棉織業的處境十分艱難。英國棉織業為了求得生存,為了抵制印度棉布,就只有努力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增強市場的競爭力。因而,進行技術革新勢在必行。其次,棉織品適宜於普通大眾日常穿著,且價格較毛織品低廉,屬於低檔商品,國內外市場的前景十分廣闊。可見,棉織業更適合於發明新機器,推廣新技術,創造新產品。所以,到18世紀60年代,英國工業革命首先從新興的棉紡織業的技術革命開始了。
工業革命的過程是發明促進發明,各工業部門發生連鎖反應。從輕工業到重工業,從工作機到發動機,互相促進、互相推動,最後形成一個機器生產的完整體系。英國工業革命,從18世紀中葉起到19世紀中葉止,大致用了一百年的時間。
總之,可以說,工業革命的發生是種種因素相互交叉作用的結果,而不是簡單的系列排列能解決的問題。我們能夠在歐洲其他國家看到他們具備其中一個或幾個因素,有的甚至很顯著。但是,只有英國具有如此豐富的各種因素的結合,這些因素積累觸發了一種連鎖反應,即一個遞增的、自我持續的技術發展過程,這就是英國的工業革命。

7. 十五世紀歐洲羊毛紡織對經濟的影響

你是要考托福了嗎,哈哈,我也是
在網上還很少能找到這樣的東西
十五、十六世紀,英國、尼德藍(荷蘭)等國的毛織業很繁榮,羊毛需求量激增,養羊成了很賺錢的行當。英國的地主紛紛把自己的土地和公共的土地用籬笆圈起來放牧羊群,並強行圈佔農民的土地。農民喪失了賴以養家活口的土地,扶老攜幼,向著陌生的地方去流浪。這就是英國資本主義血腥發家史上的「羊吃人」的「圈地運動」。興起的原因
1. 毛紡制呢業的迅猛發展。15世紀後,英國毛紡制呢業迅猛發展,市場上的羊毛價格開始猛漲,使養羊變得有利可圖,但需要大片的土地。於是,貴族們把原來租種他們土地的農民趕走,把可以養羊的土地圈佔起來發展養羊業。 2. 新航路開辟的影響。新航路開辟後,擴大了世界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經濟和文化交往。英國地處大西洋航運的中心線上,對外貿易急劇擴大,從而進一步刺激了英國羊毛出口業和毛織業的發展,推動了養羊業的發展。
3. 英國大量公有土地的存在。在英國,森林、草地、沼澤和荒地沒有固定的主人。一些貴族利用自己的勢力將其變為牧場。
4. 利潤的刺激。英國的封建的習慣地租與資本主義地租之間的差別極大,使地主看到把土地租給農業資本家比對農民進行封建剝削更為有利可圖,從而刺激了圈地運動的發展。
5. 政府支持的結果。政府總的來說是支持圈地運動的。如1593年,國會廢除反圈地法令,引起了圈地狂潮。1640年資產階級革命爆發後,資產階級不再反對圈地,從1688年起,政府公開支持圈地。

這個是有關圈地運動的。 跟羊毛紡織業有一點關系

8. 19世紀,英國成為唯一的工業國的原因

拿破崙戰爭結束以後,英國估計歐洲市場將對英國商品重新開放,因而投資者擴大投資范圍,企業主擴大生產規模,商人擴大囤集的貨物數量。但是,歐洲大陸在經歷了長期的戰爭破壞後,購買力極為有限;戰爭的結束使軍需定貨停止;各國在戰爭期間也將自己的工業逐漸發展起來;加之美國在1812年的美英戰爭勝利後也實行高額關稅的貿易保護政策等,各國對英國工業品的需求量大為減少,英國工業生產過剩、大批工業企業倒閉、生產減縮,經濟呈現蕭條景象。1815年,英國政府為維護土地貴族利益而頒布了" 穀物法" ,規定國內市場的小麥價格每誇特低於80先令時,禁止外國穀物輸入。

" 穀物法" 對土地貴族階級有利,因為它把國內的穀物價格維持在很高的水平之上,從而可以提高地租;" 穀物法" 對工業資產階級不利,因為隨著工業的發展,開始需要大量的農產品,而高昂的穀物價格勢必引起勞動力價格的上漲和利潤的降低。工業資產階級與地主階級圍繞" 穀物法" 的存廢問題展開了斗爭。" 穀物法" 頒布後,英國糧價上漲、地租猛增。昂貴的穀物,使工人貨幣工資被迫提高,成本增加,利潤減少,削弱了工業產品的競爭能力;昂貴的穀物,擴大了英國各階層的吃糧開支,從而減少了對工業產品的消費;同時,歐洲許多農業國也採取限制英國工業品進口的措施,以抑制穀物法,使英國的對外貿易額銳減。1815年,英國出口總值為5100萬英鎊,1819年減至3500萬英鎊;英國在世界貿易中的比重1800年為33%,1820年降至27%。

從1820年起,英國經濟開始復甦。國王喬治三世死後,其子即位,即喬治四世(1820-1830)。政府內出現了以坎寧和庇爾為首的革新人物,迫於形勢,他們感到只有對工業資本家和工人作一些讓步;才能鞏固土地貴族和金融巨頭的統治。英政府在自由主義策略的影響下,廢除了部分法令,並於1826年放寬穀物進口的限制,規定國內糧食價格高於一誇特60先令時即准許糧食進口。工業資產階級發動了反穀物條例的運動,因為" 穀物法" 的實行,嚴重地影響了工業資產階級的利益,使工廠主難於壓低工資和降低生產成本,從而削弱了英國工業品的競爭能力。正如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分析的:" 當時在大不列顛棉織布廠內使用的10萬架蒸汽機和25萬架手織機,每年要消費4100萬磅麵粉來漿刷經線。漂白等過程所用的麵粉,又等於此量的三分之一。這樣消費的麵粉的總價值,依他計算,在過去10年間,每年等於342083鎊。和大陸麵粉價格比較一下,就可以看出,由穀物關稅強加在工廠主頭上的麵粉高價一項,每年已經等於17萬鎊。格勒估計,1837年,至少等於20萬鎊。" 19世紀20年代,工業資產階級曾企圖用改變穀物價格的辦法來廢除穀物條例,但沒有成功;以後,資產階級又試圖在改革議會制度的同時取消穀物條例,也沒有收到效果。但是,工業資產階級為了自己的利益採用種種手段迫使英國政府作出了一系列讓步:1823年通過了《哈斯基森林法》,英政府放寬了對其他國家航運的抑制和對外糧食進口的限制,同時,迫使英國政府與各主要國家訂立了互惠關稅協定,規定把輸入英國工業品的進口稅平均降低30%,還取消了絲織品的進口禁令,降低了原料、特別是生絲、羊毛、煤等的進口稅率,在1824年,英國工業資產階級迫使政府廢除了於1719年和1750年先後頒布的關於禁止熟練技工出境的禁令;1825年又迫使政府廢除了於1774年、1781年、1785年先後頒布的禁止工具、機器圖樣和機器出口的禁令;1841年至1846年期間,英國又取消了605 種商品的進口稅,降低了1035種商品的進口稅;1846年,在激進的自由貿易派推動下,皮爾保守黨政府廢除了限制糧食進口的《穀物法》;1849年,羅素輝格黨內閣又廢除保持近200 年的《航海條例》。這些法令和措施,特別是《穀物法》的廢除,在英國近代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標志著自由貿易原則對關稅保護主義的勝利,也標志著工商業資產階級對土地貴族的勝利。

英國從18世紀60年代開始產業革命,是世界上最早進行產業革命的國家。產業革命對英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重大的影響。馬克思和恩格斯在主要研究英國產業革命後指出:" 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機器的採用,化學在工業和農業中的應用,輪船的行駛,鐵路的通行,電報的使用,整個大陸的開墾,河川的通航,彷彿用法術從地下呼喚出來的大量人口——過去哪一個世紀能夠料想到有這樣的生產力潛伏在社會勞動里呢." 英國的產業革命是以棉紡織工業為主導,並以蒸汽機的使用為代表的技術進步。英國的產業革命進入近代後期的初始狀況正如恩格斯所描述的:" 約在上一世紀中葉,英國是棉紡織工業的主要中心,由於對棉紡織品的需要急劇增長,那裡自然就成了發明機器的地方,這些機器藉助於蒸汽發動機,首先完成了棉紡織業的革命,接著完成了其他紡織工業的革命。大不列顛大片容易開採的煤田,由於採用了蒸汽,現在已成為本國繁榮的基礎。

伸延很廣的鐵礦緊挨著煤田,便於制鐵業的發展,而對發動機和其他機器的需要,更使制鐵業獲得了一種新的刺激。以後,在整個工業體系的這場革命中,發生了反雅各賓戰爭和拿破崙戰爭,約有25年,戰爭幾乎把所有競爭國家的船隻都從海上趕了出去,從而使英國的工業品在大西洋彼岸的所有市場和歐洲某些市場上獲得了實際的壟斷地位。當1815年和平恢復時,擁有使用蒸汽的工廠的英國,已經能夠供應全世界,而其他國家當時還幾乎不知道蒸汽機。在工業生產方面,英國已遠遠走在它們的前面了。" 20年代初,英國經濟由復甦而獲得進一步發展。" 在19世紀20年代初期,英國擁有紡紗錠,比法國大約多了3 ~4 倍,比德國多了幾乎十幾倍。" 但是英國本國的人口卻又比這些國家少得多。如"1830-1831年大不列顛人口為1650萬人,法國為3250萬人,德國為2970萬人,美國為1290萬人。" 18世紀下半葉以來,英國已將蒸汽機運用於紡織工業,到19世紀上半葉,蒸汽機已在英國棉紡織業較為廣泛的應用。蒸汽機的運用,是人類生產技術上的一大飛躍。

蒸汽機作為動力,它既不受地點條件的限制,又能普遍應用於各種工藝上。

蒸汽機的廣泛應用,推動了一切工業部門的機械化。英國資產階級採用蒸汽機於棉紡織業,使英國棉紡織品價格下降,從而在國際市場上不斷打敗競爭對手,奪取了棉紡織品的壟斷地位。如"1786 年英國100 支棉紗每磅為38先令,1790年為30先令,1800年為9.5 先令,1807年為6.75先令,1830年為3 先令。" 蒸汽機的廣泛使用刺激了煤炭生產的發展,同時也促使煤炭生產中更多地使用蒸汽機。"19 世紀20年代初期,英國煤的產量已經超過1400萬噸,而法國和普魯士各為100萬噸左右,美國僅有5-6 萬噸。""1825年,英國已有近15000 台蒸汽機,總功率達375000馬力,而法國僅有328 台蒸汽機,總功率為5000馬力,只相當於英國總功率的1 /75,1837年普魯士僅使用423 台蒸汽機,總功率不過7500馬力。" 英國在黑色冶金業的生產方面也處於領先地位。如"1825 年生鐵產量英國為590 萬噸,法國200 萬噸,俄國為158 萬噸,美國為91萬噸,德國為40萬噸。" 在冶金生產中,英國不僅在產量方面處於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中的領先地位,而且在生產技術方面也遠遠超過了其他國家。在19世紀20年代,英國已基本上不用木炭冶煉生鐵,而其他國家中木炭煉鐵幾乎佔了統治地位。與此同時,英國在煉鐵和煤炭生產方面出現和採用了很多新的技術和發明。例如,在煤的開采中使用鑿井機、曳運機、蒸汽抽水機、安全燈等;煉鐵在採用煤或焦炭煉鐵的同時,利用鼓風設備使爐火不斷地燃燒,發明了攪拌法和碾壓精煉法,提高了煉鐵的效率和質量。因而,英國的煤產量、鐵產量大幅度增長,1850年煤產量達到了5000萬噸,鐵產量達到了230 萬噸。紡織、冶金、煤炭成為英國在產業革命中建立起來的三大支柱工業,為帶動其他部門的發展以及促使英國成為" 世界工廠" 奠定了基礎。此外,英國的鐵路、運河以及其他各種工業建設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18世紀以前,英國的交通主要是馬路,靠馬車作交通工具。未經鋪修路面的土路,往往被車輪壓出很深的轍痕,凹凸不平;到了冬季,情況更糟,城市間因道路受阻中斷聯系,因此,改善道路成為政府、社會支持的事業。1815年英國發明耐久鋪路方法。在1818-1829 年,英格蘭、威爾士和蘇格蘭分別修建了約1000里長的優良公路。改良的道路成為把資本主義方式引向窮鄉僻壤的渠道。19世紀初期,英國造船業是採用進口的木料製造帆船。自從蒸汽機用在帆船上以後,英國把鋼鐵材料造船和蒸汽機結合在一起,於1820年製成第一艘蒸汽鐵船。1838年,第一艘蒸汽鐵船橫渡大西洋。蒸汽機運用於礦山、工廠和水上交通也取得了成功。但是陸上交通仍然依靠馬拉的車,載重量小,速度慢,很不方便。研製適用於陸上交通的蒸汽機車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英國人斯蒂芬遜1814年試製成功" 轉運發動機" ,促進了英國鐵路的大發展。在歷史上,斯蒂芬遜是自學成才的偉大發明家之一,他生於1771年,父親在一個煤礦當伙夫,沒有錢供他上學。斯蒂芬遜幼年生活艱難,當過牧童,他干過其它謀生的工作,後來成為一名管理煤礦發動機的工人。斯蒂芬遜對瓦特的蒸汽機和富爾頓的蒸汽機船非常感興趣,很想知道其中的奧秘,由於不識字,斯蒂芬遜從18歲開始進夜校讀書。在一個煤礦主的支持下,斯蒂芬遜的" 轉運發動機" 在一條9 英里長的路軌上行駛取得了成功。經過不斷改進,1825年,斯蒂芬遜親自駕駛他所設計製造的機車,牽引著幾十節煤車和客車,在從斯托克敦到達林頓長達40公里的鐵路上,以每小時24公里的速度順利到達終點。斯蒂芬遜開創了近代鐵路運輸的歷史。1826年,英國又修建了從利物浦至曼徹斯特的鐵路,1830年正式營運通車。1847年英國修建的鐵路已達到9400英里,1850年達到10500 英里。蒸汽機於19世紀上半葉開始在英國得到較為廣泛的應用,從而帶動了工作機和蒸汽動力機的發明和改良,又促成連接這二者的傳動機的出現和發展,形成了動力機、傳動機、工作機組成的完整的機械體系。

蒸汽機通過傳動機推動工作機運轉,形成一個發達的生產體系。隨著英國機器製造業的發展,機器生產規格化,英國機器製造業所生產的蒸汽發動機、紡織機和蒸汽機車等向國外出口。1825年英國廢除了機器出口的禁令,從而使英國輸出的機器不斷增多,機器製造業已成為英國重要的出口工業部門之一。當時,世界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生產率水平還比較低,而英國的機器製造業比其他國家發展得早並具有較高的技術水平,所以,英國的機器製造業在世界市場上佔有壟斷地位。在這一段時期,英國的對外貿易發展也很快。根據官方估價的出口額,在"1801-1850年間從2490萬英鎊增加到17540 萬英鎊,即增加600 %。" "英國在世界貿易總額中在1820年佔18%,1850年則上升為21%。" 英國在世界工業、貿易、運輸、科技等方面均領先於世界各國,因而英國便成為了" 世界工廠".英國" 世界工廠" 的地位的確立從英國國內來看是以蒸汽機廣泛應用於紡織、煤炭、鋼鐵、交通運輸,並以機器製造機器、大機器工業替代手工工業而佔主導地位,於19世紀40年代產業革命的基本完成為特徵的;從國際范圍來看是以英國在世界工業品的輸出和先進技術的輸出方面具有壟斷地位而言的。具體表現為英國成為世界各國的工業品、先進技術與設備的主要供應者,而其他各國相對成為英國的原料產地和廉價商品推銷地。

閱讀全文

與英國羊毛產業什麼時候開始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象棋怎麼看局 瀏覽:183
英國私人公司如何上市 瀏覽:819
在越南吃什麼面 瀏覽:95
伊朗北部靠近哪個國家 瀏覽:911
人民幣是印尼盾的多少倍 瀏覽:790
印尼的一畝地多少平方米 瀏覽:127
中國民航大學宿舍管理怎麼樣 瀏覽:473
英國做激光多少錢 瀏覽:671
英國護照加急多久 瀏覽:921
英國倫敦7月什麼季節 瀏覽:663
伊朗的一塊金幣是多少錢 瀏覽:629
2013年伊朗發生了什麼 瀏覽:50
二十千越南幣是多少錢 瀏覽:477
中國行政區劃圖是怎麼劃分出來的 瀏覽:507
英國卡如何充值包流量 瀏覽:596
中國什麼是神獸 瀏覽:269
在越南買輛轎車多少錢 瀏覽:670
印度大蝦多少一斤 瀏覽:434
印尼都有什麼代工廠 瀏覽:696
越南文字輸入法怎麼打 瀏覽: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