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二戰中美軍為什麼會戴英軍鋼盔
首先正如一樓所說,應該是二戰初期,因為從整個二戰來看,美軍的標配頭盔是M1鋼盔。
看到美軍戴英軍頭盔可能是兩種情況:
1、美國1941年底才正式參加二戰,之前軍隊不能以國家正規軍身份參戰,所以不少美國青年軍人志願加入英國軍隊,著英式頭盔軍服也就不奇怪了。
2、二戰初期美國工業沒有轉入戰時體系,軍隊也未做好充分准備,很可能有部分部隊仍然配發的是一戰時期的美軍頭盔而尚沒換裝新式頭盔,而美國一戰時的頭盔正是英式的托尼盔(緊急生產,而且英國向美國大量推銷),並且生產了部分仿托尼盔的頭盔,兩者非常像,所以可能被誤認為是英國頭盔。(《珍珠港》中可以看到美軍水兵均戴托尼盔)後來發現托尼盔不滿足需求才開始研製M1頭盔。
當然不排除盟軍作戰時美軍鋼盔遺失緊急情況下佩戴盟友英軍的頭盔。
㈡ 為什麼一戰和二戰時的英軍鋼盔跟飛碟一樣
這款頭盔最早誕生於一戰時期的MK-1型鋼盔,而MK-1型之所以設計成後世多為詬病的碟形原因其實很簡單,當時的主要戰爭形式是塹壕戰,很多英軍士兵的傷亡都是由於濺落塹壕的彈片造成,所以非常有針對的設計了這樣的盔型。鑒於這一型號的成功試用,二戰時期大量裝備的MK-2其實也只是在MK-1的基礎上改良了懸吊系統和下巴額帶,並未做較大規模的改動。
而這樣的盔型反倒歪打正著提供了避雨和遮陽效果,這在多雨的緬北和東南亞戰場以及酷熱的北非戰場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效滿足了英國這個殖民地大國對於裝備環境適應性的要求。
㈢ 鋼盔根本擋不住子彈,為何士兵大量裝備
鋼盔根本擋不住子彈,為何士兵大量裝備?看他怎麼誕生的就知道了
當人類歷史進入近代以後,軍事革命誕生了無數熱兵器裝備,逐漸取代了舊時代的冷兵器裝備。值得一提的事情是,曾經最負盛名的英國紅衣軍,幾乎沒有穿著任何“防具”,甚至不少士兵還要穿戴高高的帽子,對於行軍打仗來說可能有所不便。
而在中國80年代,才逐漸有了自主生產能力和鋼產量,能夠大規模的為解放軍戰士生產鋼盔。所以在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時代,我們的大批鋼盔都是從蘇聯援助或者敵軍那裡繳獲來的,絕大多數士兵帶著的是布帽。
但是根據實驗表明,從正面擊中鋼盔的話會直接穿透,鋼盔並沒有保護子彈的作用,但是如今鋼盔已經大規模列裝部隊,這是因為什麼原因呢?
就如同他的誕生一樣,鋼盔實際上是為了防禦擴散的炮彈彈片而准備的,同時因為頭盔是一個弧面,所以如果子彈不是正面擊中,子彈就會從一側劃走。因為鋼盔的出現,大規模減少了士兵的傷亡。
㈣ 二戰中美英蘇德日等軍隊鋼盔各有何優劣,為什麼像德式鋼盔和英式鋼盔這類外形獨特的鋼盔現在見不到了
現在的鋼盔都繼承德式鋼盔有護耳、德式鋼盔:現在多少鋼盔的外形都是那樣。
2戰主要參戰國——美國:大部分武裝力量採用M1型鋼盔,這在當時是1940年設計的新式盔,摘網上資料: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美國陸軍加入歐戰之初,當時的美軍並未擁有專屬的鋼盔而是採用英軍的M1915型鋼盔,並在國內自行趕制新型的M1917型鋼盔交由部隊使用,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為止,美國總共製造了200萬頂的M1917型鋼盔。但由於M1917型鋼盔的防護力並不足以確實地保護使用者的生命,因此在參戰後不久,美國便於紐約設立了一個鋼盔委員會,這是一群有名的盔甲、金屬研究等單位所組成的單位,專門負責鋼盔的設計與製造。 在開始時,美國陸軍為了開發新型的鋼盔,特別從英軍M1917、法軍M1936與德軍 M1916這3種不同型式的鋼盔中研究其發展與設計及實戰的驗證,這也就是導致日後美軍開發出M1鋼盔的基礎。但在M1鋼盔出現之前,美國陸軍一直都在使用英軍的M1917Mk1及美軍拷貝的M1917A1。 1942年,美軍正式配備M1鋼盔全面取代M1917型鋼盔。在經過兩次大戰戰場上所累積到的情報顯示,M1鋼盔的安定性、調合性、舒適性己經遠超過M1917型鋼盔,而M1鋼盔在戰場上也著實挽救了不少士兵寶貴的性命。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軍又參加了1956年的韓戰及1968年的越戰,美軍再度將M1鋼盔改良成M1956型,這兩者的差異之處在於鋼盔的高度。 M1鋼盔高17.6cm,而M1956型鏡盔高16.8cm,但在長度與寬度則不變,分別為28cm與23.5cm,在重量上,M1鋼盔為1.36kg;M1956型則為1.5kg,除了高度與重量外,其它部位例如:下巴帶、頭帶等都作了小部份的修改。
簡單說,這種頭盔是在西方國家的各種頭盔基礎上改進而成,比較中庸但比別國稍好。
英國:俚稱TOMMY的「鍋蓋」MKⅡ 型,此型盔自一戰以來廣泛使用於英聯邦國家與其它國家;中國自抗戰以來也在各軍中皆有大量使用此款盔,MK-2型鋼盔是英國改良自一戰的MK-1型鋼盔,大體上在盔型無作很大的修整改良,大部分改良在其懸吊系統與下巴額帶上作修整,使之更符合二戰的需求。MK-2型鋼盔懸吊系統在內襯方面采十字形鐵框架,加在金屬圓箍頭環上,並在頭環上結合五片式皮襯,十字形鐵框以一顆一字型螺絲與盔體結合並在鐵框下設有十字形泡綿軟墊以增加戴盔的舒適性。在下巴額帶方面以掛環方式結合於盔體上;下巴額帶兩端為具彈性的伸縮帶以口型環下結有一條可調式卡其色棉帶,同樣的在各邊的伸縮帶的另一端,也設有口型環用於與盔體作結合。此盔以盔型而言是以當時壕溝戰的理念所作的設計但就二戰來說就很落伍,不過對提供士兵的保護仍有一定的防護功用。
蘇聯,極有特色的SSH-40頭盔是持續改進的結果,延續戰前蘇聯36型、39型鋼盔設計,其外型甚至很接近美國M1,不過據說防禦效果不佳,也許這不能從衛國戰爭蘇軍巨大的傷亡數字得到佐證。但這頭盔外觀富於個性,值得收藏。
德國——著名的M35頭盔是納粹戰士的標志物之一,根據現在網上的資料,這是2戰中防護力效果最好的一款頭盔,不過,防護力再好也不能擋子彈,2戰時期的頭盔和現在防禦等級ⅢA的非金屬作戰頭盔沒法比,當然,此種頭盔的外型更加戲劇化,盔沿後部延伸下垂的護耳如此有特色以至於美國當年裝備第一代非金屬復合頭盔——M88 P.A.S.G.T盔時由於延續咯這個護耳而被稱為「德國佬」頭盔,該款頭盔網路資料很多,不必贅述,請搜索相關連接,如「帝國遺風——民主德國M56鋼盔」一文都有關於德軍M35的記載。
最後說下,根據上述帝國遺風一文,納粹德軍自己在2戰中期對繳獲的各國頭盔測試結果。英國的MK2型盔防護力最差,而最好的是德軍自己的M35頭盔,即使這樣,高標准嚴要求的德國國防軍仍然不夠滿意,持續開發咯A、B、BⅡ幾種實驗性頭盔。其中後兩者由步兵學校學員佩帶參加過1945年的柏林攻防戰。
㈤ 二戰時英國頭盔為什麼有一圈很寬的帽檐,是不是也能當禮帽帶。
其實那是一戰鋼盔的延續,從一戰到二戰,英軍的鋼盔外形基本沒怎麼變過,因為一戰主要是打陣地戰,也就是戰壕戰,士兵基本都是藏在戰壕里的,一戰時候的戰壕往往修建得很高,完全可以將人擋住,因此要防範的主要是敵軍的炮彈彈片,將鋼盔造成扁平狀,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護自己的腦袋和背部。鋼盔的寬帽檐是為了防止敵軍的炮彈彈片的殺傷,
另外鋼盔是擋不了子彈的,美軍德軍的都一樣,只能擋一下彈片而已。
望採納。
㈥ 求助 為什麼二戰英軍的鋼盔要做成草帽形狀
鋼盔在古代就有,那是頭盔,主要是保護頭部不受弓 弩和刀槍的襲擊,但是火 器出現後,發現頭盔作用不大,要想擋住子彈的頭盔要達到四點五公斤以上,而且是鋼或熟鐵,造價昂貴,實用價值不高,後來一戰一名廚師用鐵鍋蓋頭擋住炮 彈彈 片,給予軍人以啟示,後製造出鋼盔,開始鋼盔還為了漂亮做頭櫻,成金屬亮色,後來發現這種顏色和紅纓成為子彈的目標,因此取消一切裝飾,功能就是防銳減的炮 彈彈 片。英國頭盔開始比較收到追捧,草帽型可以遮擋陽光,可以防止空炸 彈片對頸部的傷害,但是後來發現頭盔的視野不開闊,頭盔的邊緣過大,帶在頭上不穩定,後來二戰結束,英國也慢慢淘汰草帽頭盔。其實我們現在用的軍用鋼盔式樣,二戰就有,那就是德國鋼盔,視野開闊,與頭部結合有間隙,但不晃盪,頭盔兩側較低,有效保護耳朵和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