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英國人屬於游牧還是農耕民族
英國人種太雜。。。。原住民是山民,羅馬人是農耕,盎格魯撒克遜人和諾曼人游牧,丹麥人是海洋文明。
❷ 英國部族時代的特徵
隨著羅馬(Roman)軍隊於公元5世紀時(401-410年)最終撤出不列顛(Britannia,古凱爾特語,意為「五彩斑斕的土地」),不列顛島南部隨後進入了盎格魯——撒克遜(Anglo-Saxon)時代。在這個時代里,不列顛島上南部地區帝國的余輝逐漸消亡殆盡,而耶酥(Jesus)最終替代了愷撒(Caesar,對羅馬皇帝的稱呼),一時間群雄並立,你方唱罷我登場,擾擾嚷嚷幾百年後,在1066年聖誕節的倫敦西敏寺(Westminster Abbey,通譯為威斯敏斯特教堂,倫敦的主要教堂,牛頓、達爾文等名人均葬於此地),隨著諾曼底公爵威廉(William of Normandy,the conqueror:綽號「征服者威廉」)加冕為英格蘭國王威廉一世(William I of England),英格蘭進入了中世紀。那麼,人們對盎格魯——撒克遜時期的7個國家究竟有沒有詳細的了解呢?本文旨在探討這個時期的7個國家的若干情況。
一、時代發展脈絡:
1、史前時期:人們對於不列顛島上的最早居民的了解很少(英國最早的人類化石出現於25萬年前,公元前5000年,第四紀冰期結束,海平面上升,不列顛成為島嶼),但這些居民在斯通亨格(Stonehenge,圓形石結構)和阿弗伯利(Avebury)所遺留下來的巨石陣都證明史前期的島上居民擁有一種相當程度發達的文明(Megalith Culture,巨石文明,來自北非,遍布於西班牙、法國和德國西部,以及英倫三島),他們當時正處於青銅時代文化期。
2、凱爾特人時期:隨後,在公元前5世紀早葉時,首批凱爾特人(主要有四大部落:志留人/Silures占據威爾士,杜姆諾尼人/Domnonii占據英格蘭西南部,肯特人/Canti占據英格蘭東南部,愛西尼人Iceni占據英格蘭東部)將歐洲大陸上的鐵器時代文化帶到了島上。(其實在公元前7-6世紀,不列顛島南部就已經出現了文明,屬於初期鐵器時代。該文明遍布當時的西歐和中歐,其名來自德語,指一種鐵制長劍)
3、羅馬征服時期:公元前54年,愷撒(Julius Caesar,羅馬將軍)渡過英吉利海峽,對島上的凱爾特人進行了幾次征服戰爭,一般的看法是愷撒的目的是阻止島上的凱爾特人對其剛征服的高盧(Gaul)地區的侵擾。公元43年,羅馬帝國皇帝克勞迪烏斯(Claudius,通譯克勞迪)再次對不列顛用兵,並在今天的倫敦以及科爾切斯特(Colchester,倫敦東北海港)設立了軍事基地,到了公元85年,羅馬帝國在不列顛上的領土已經延伸到克萊得河以南。在羅馬人征服不列顛島的初期,凱爾特人發動了一系列反抗羅馬人的起義,其中最著名的是波迪卡起義(Boudicca,凱爾特人中的布立吞/Briton女王,愛西尼國王普拉蘇塔古斯/Prasutagus之妻。公元60年發動反羅馬皇帝尼祿的獨立運動,一度攻佔倫敦。次年起義失敗,她服毒自盡),不過由於羅馬人的血腥鎮壓而宣告失敗。公元2世紀時,羅馬皇帝哈德良(Hadrian)下令在不列顛島的北部修建了一道著名的軍事防線——哈德良長城,其目的在於防止北部的皮克特人(Pict,「繪畫者」,古凱爾特部落,居住在英格蘭北部,以喜好文身而得名)南下侵略。羅馬統治時期,城鎮在不列顛島上發展起來,而為了確保軍事行動能順利開展而建設的道路網則把城鎮接連起來,這些道路是英格蘭地區陸路交通的基礎設施。羅馬人還建立了科爾切斯特、林肯(Lincoln)以及格洛切斯特(Gloucester)(此外最重要的是約克/York城,當時叫埃布拉庫姆/Ebracum)這些殖民地以安置退伍老兵。這個時期,羅馬統治下的不列顛和歐洲大陸上帝國的其他地區有著頻繁的貿易往來——葡萄酒、橄欖油、陶器以及傢具成為進口貨物的大宗,而不列顛的鉛、錫、鐵、小麥和羊毛則通行整個大陸,但這種貿易隨著羅馬帝國末期的經濟衰退以及羅馬軍團於公元5世紀初撤離不列顛而沒落。
4、盎格魯——撒克遜時期:隨著羅馬軍隊的撤出,蠻族人對羅馬化不列顛的侵擾越來越頻繁,公元410年時,自顧不暇的羅馬帝國拒絕援助羅馬化不列顛(公元410年,西哥特國王阿拉里克/Alaric攻陷羅馬),羅馬官員也接著離開了不列顛,於是在5世紀下半葉日耳曼部落紛紛涌進了不列顛——它們分別是盎格魯——撒克遜人(來自今德國西北部和荷蘭)以及朱特人(Jute,來自日德蘭半島/Jutland)。這些日耳曼部落打敗了當地的凱爾特人,戰敗的凱爾特人逃到了現在的威爾士以及英格蘭西南部的康沃爾(Cornwall)地區,他們中的一部分還越過英吉利海峽來到現在法國的布列塔尼(Bretagne)地區定居。作為戰勝者的盎格魯——撒克遜人以及朱特人慢慢組成了7個小國,它們分別是撒克遜人的蘇塞克斯(Sussex,「南撒克遜」)、埃塞克斯(Essex,「東撒克遜」)、韋塞克斯(Wessex,「西撒克遜」);盎格魯人的東盎格利亞(East ,Anglia,「東盎格魯」)、諾森布里亞(Northumbria,「北方的翁布里亞」,翁布里亞是義大利中部的一個省份)、默西亞(Mercia)以及朱特人的肯特(以當地的原凱爾特住民「肯特人」命名)。從8世紀晚葉開始,維京人(Wiking,「海員」,也稱諾曼人/Norman,「北方人」,主要是其中的丹麥人)對不列顛島進行了侵略,他們象蝗蟲一樣將英格蘭沿海地區破壞殆盡 ,並於865年對英格蘭展開全面入侵,但最終他們被韋塞克斯王國的阿爾弗雷德大帝(Alfred the Great)擊敗,被迫在英格蘭東部定居下來。這塊地區因為實行丹麥人的法律而被稱為丹麥法區,丹麥人的首領將土地分給士兵。阿爾弗雷德大帝的繼承人經過激烈的戰斗,終於征服了丹麥法區,統一了英格蘭。不過在10世紀晚期丹麥人再次對英格蘭地區展開侵略,卡努特大帝(Knut theGreat)於1016年最終征服了整個英格蘭,並一直統治到1042年。隨後,韋塞克斯王朝的懺悔者愛德華(Edward the Confessor)恢復了中斷了的撒克遜王系,隨著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在1066年在哈斯廷斯戰役中獲勝,盎格魯——撒克遜時代最終終結。
二、盎格魯——撒克遜時期的社會概貌:
早期的日耳曼入侵者中,自由民地位比農奴高,但都依附於國王。隨著以後的幾個世紀的戰爭和農業耕作,大部分自由民或是在壓力下淪為農奴,或是依附貴族階級的領主和鄉紳。貴族階級的領主和鄉紳則是特權階級,他們通過效忠國王,從國王那裡獲得領地,並對自己擁有的領地行使較大程度的自治權。
盎格魯——撒克遜諸王國的政府是由部落首領會議演化而成的,國王擁有王國的行政和司法大權,貴族階級則組成國王的顧問會議,協助國王處理國政。國王將郡作為王國的基本的地區行政單位,由伯爵治理,在一些情況下這些伯爵將職位變為世襲,管理著幾個郡。郡以下的行政單位為縣,郡和縣都有各自的法庭,郡法庭由本郡的治安法官掌管,縣法庭由縣長長掌管。
在盎格魯——撒克遜時代,農業是第一產業,但入侵的丹麥人卻是活躍的商人,在9世紀時,城鎮的重要性開始增加。 ***盎格魯——撒克遜人在愛爾蘭和羅馬派來的傳教士的影響下,開始了基督教化的過程。但愛爾蘭宗教儀式和大陸宗教儀式上的差別幾乎導致不列顛基督教會的分裂,這一巨大的分歧在663年(一說公元664年)的惠特比(Whitby)宗教會議上終於獲得了解決。與此同時,修道院成為盎格魯——撒克遜時期的文化中心,那裡以精美的手抄本而聞名,除此之外,教會學者——比德(Bede of Jarrow,673-735年,薩克遜 僧侶)、阿爾琴(Alcuin,諾森布里亞人)以及阿爾弗雷德大帝也為保存和發展知識而盡心盡力。
你看這里有沒有你要的?
❸ 有關異域風情的資料
亞洲:面積44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9.4%,是世界第一大洲。共有40個國家和地區。人口32.29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60%,居世界第一位。
非洲:面積約30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0.2%,是世界第二大洲。共有56個國家和地區。人口6.62億,佔世界總人口的12.3%,居世界第三位。
北美洲:面積約24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16.2%,是世界第三大洲。共有37個國家和地區。人口4.32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8.1%,居世界第四位。
南美洲:面積約18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12%,是世界第四大洲。共有13個國家和地區。人口3.02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5.6%,居世界第五位。
南極洲:面積14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總面積的9.4%,是世界第五大洲。南極洲僅有一些來自其它大陸的科學考察人員和捕鯨隊,無定居居民。
歐洲:面積約10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6.8%,僅大於大洋洲,是世界第六大洲。共有37個國家和地區。人口7.23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13.4%,居世界第二位,是人口密度最大的一洲。
大洋州:面積約9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6%,是世界上最小的一個洲。共有24個國家和地區。人口2700萬,約佔世界總人口的0.5%,是除南極洲外,世界人口最少的一洲。
亞洲是亞細亞洲的簡稱,位於東半球的東北部。東臨太平洋,南瀕印度洋,北達北冰洋。面積4400萬平方公里,佔全球陸地總面積的29.4%,是世界上最大的洲。
地表起伏大、高山多是亞洲地形的總特徵。山地、高原和丘陵約占總面積的75%,平原約佔25%。亞洲的大山脈有喜馬拉雅山和喀喇昆侖山等。喜馬拉雅山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脈,其中有包括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在內的14座8000米以上的山峰。死海是世界上最低的窪地。
亞洲的島嶼主要集中在東南海面。約有幾萬個大小島嶼,總面積為320萬平方公里,其中面積超過10萬平方公里的大島有6個。
亞洲是世界上大江大河匯集最多的大陸,長度在100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8條之多,其中4000公里以上的有5條。
亞洲地跨寒、溫、熱三帶,是世界上氣候差別最大的一個洲。
亞洲礦產資源種類繁多,儲量大。主要有煤、鐵、石油、錫、銻、鎢、銅等,其中最著名的是西亞的石油和東南亞的錫。農產品在世界上佔有重要的地位,稻穀和天然橡膠佔世界總產量的90%以上,棉花、椰子、胡椒、木棉、柚木、黃麻、茶葉的產量也名列前茅。
亞洲是世界文明古國中國、古巴比倫的所在地,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的發源地。亞洲人民為世界文化做出了偉大的貢獻。
洲簡介
非洲全稱阿非利加洲,位於東半球的東南部,赤道橫穿大陸。西北部有部分地區以及島嶼伸入西半球。面
積約3020萬平方公里。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0%,是僅次於亞洲的第二大洲。
非洲現有53個獨立國。
西撒哈拉地位未定。留尼汪為法國的「海外省」。聖赫勒拿為英國「直屬殖民地」。
非洲海岸線平直(與歐洲相比,非洲面積是歐洲的三倍,而海岸線還不如歐洲的海岸線長),半島、海灣
極少。地勢較為平坦,為高原大陸。衣索比亞高原被稱為「非洲屋脊」,海拔在1000米以上。乞力馬扎羅
山是非洲最高峰,海參拔5895米。非洲有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撒哈拉沙漠位於非洲北部,橫盤整
個大陸,面積920萬平方公里,占非洲總面積的1/3。西南部還有納米布沙漠和卡拉哈迪沙漠。東非大裂谷是
世界最長的裂谷,東支南起希雷河河口,向北越過紅海至死海北部,全長約6400公里。河流多峽谷、急流和
瀑布,水力資源豐富,但不利於航行。主要河流:流入大西洋的有尼羅河、剛果河、尼日河、塞內加爾
河、沃爾特河等;流入印度洋的有贊比西河、林波波河、朱巴河等。非洲的湖泊多集中於東非高原,大我又
是大裂谷的一部分:馬拉維湖、坦噶尼喀湖、基伍湖、愛德華湖、區伯特湖、維多利亞湖、圖爾卡納湖等。
維多利亞湖是非洲最大的湖泊,又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坦噶尼喀湖是世界第二深湖。此外,位於埃塞俄比
亞高原上的塔納湖海拔1830米,是非洲最高的湖。查德湖則是內陸盆地的最大湖泊。
非洲氣候高溫、少雨、乾燥,因此,非洲有「熱帶大陸」的稱號。但少數地區,如某些地中海沿岸地區、
高原地區氣候冰爽,甚至四季如春。
非洲的自然資源十分豐富,石油、天然氣、鐵、錳、鉻、鈷、鎳、釩、銅、鋁、鋅、錫、鈾和磷酸鹽都有
可觀的儲量,黃金和鑽石更是久負盛名。非洲的植物達40000種以上,有不少是稀有或特有的。非洲的森林
面積占總面積的21%,紅木、黑檀木、花梨木、柯巴木、烏木、樟木、栲木、胡桃木、黃漆木、栓枝櫟等貴
重木材應有盡有,而且儲量豐富。非洲草原遼闊,占總面積的27%,畜牧潛力巨大。非洲的漁業資源也是十
分豐富的。
非洲經濟落後,是世界經濟發展水平最低的大陸。聯合國公布的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中,非洲國家佔了絕大
多數。農業是非洲經濟的支柱,絕大多數國家是農業國。農業中經濟作物如咖啡、可可、甘蔗、棉花、花
生、油棕、腰果、劍麻等的種植佔有相當比重。工業基礎薄弱,管理和技術落後。交通運輸也處於落後狀
態。
非洲是古老的,又是年輕的。說它古老,是由於非洲是人類發源地之一,非洲人民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
明。在200萬年以前,南部非洲和東非的「南猿」即開始使用石器工具。不少地區紀元前就建立了治理完好
的奴隸制國家。大河流域,如尼羅河流域、尼日河流域,形成了自己輝煌的古代文明。紀元後,絕大多數
地區都相繼建立部族國家。可嘆的是,近代開始,非洲國家一個個被歐洲殖民者征服,喪失了自己的獨立地
位,這種狀態持續了一個多世界。所以,當人們打開50年代地圖時會發現,當時的非洲沒有幾個獨立的國
家。絕大多數國家都是1960年之後獨立的,它們建國還不到40年。從這一意義上講,非洲是一個年輕的大
陸。
60年代在非洲大陸興起的民族獨立運動,是本世界最偉大的政治事件之一。它最後沖垮了西方的殖民統
治,對人類的進步事業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
非洲人口74800萬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大陸。
非洲的民族問題十分復雜。大部分民族處於部族狀態。部族數量之多,非洲可稱世界之最。有的資料說非
洲的部族數量可達3000個,最保守的數字也有250個,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數字差別,是因為一些部族之間區
別不大,既可分為多個部族,又可視為一個部族。每個部族都有各自的特徵,包括風俗習慣。
總體講,各部族都有自己傳統的「領地」,彼此之間可以友好相處,至少可以做到和平共處。但也有少數
地區,部族之間矛盾根源很深,彼此勢不兩立,沖突和格鬥不斷,有時上升到部族戰爭,雙方死傷以萬人
計,有時死傷竟超過百萬。
非洲地形復雜,歷史悠久,給人類提供了眾多的自然和人文景觀。
非洲地域遼闊,開發不充分,給動物提供了大片的繁衍生息之所。有許多地區已被開辟為動物保衛區.
參考資料:http://www.stu.com.cn/
北美洲簡介
北美洲是北亞美洲加洲的簡稱,位於西半球北部,東面是大西洋,西面是太平洋,北面是北冰洋,南端以巴拿馬運河為界與南美洲相分。
北美洲總面積2422.8萬平方公里(不含附近島嶼),約占陸地總面積的16.2%,為世界第三大洲。人口46200萬約佔世界總人口的8%。
大陸地形的基本特徵是山脈南北走向,與海岸平行,分布於東西兩側,西部為科迪勒拉山脈的北段,從阿拉斯加一直延伸到墨西哥。它包括三條平行的山地:東為落基山脈;中為阿拉斯加山脈、加拿大海岸山脈、美國內華達山脈等,其中阿拉斯加山脈中的麥金利山最高,海拔6194米,為北美洲第一高峰;西從美國沿海山嶺起,向北入海,形成加拿大西部沿海島嶼。東部是阿巴拉契亞山脈。這樣,北美洲的地形明顯形成三個區:西部山地和高原區,東部山地和高原區,中部平原區。
北美洲的河流大都是外流河,以落基山脈為分水嶺:東面的河流流入大西洋和北冰洋,西面的河流流入太平洋。密西西比河是北美最長的河流,次為馬更些河、育空河、聖勞倫斯河和格蘭德河等。河流多瀑布。尼亞加拉瀑布是北美洲最大的瀑布。
北美洲是多湖泊的大陸,著名的五大湖——蘇必利爾湖、休倫湖、密歇根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有「北美地中海」之稱,是世界最大的淡水湖群。
北美洲地跨熱帶、溫帶、寒帶,氣候復雜多樣,但大陸中部廣大地區處於北溫帶,宜於作物生長和人類生存。
北美洲的自然資源十分豐富。可耕地多,草原廣闊,礦產資源豐富多樣,森林覆蓋率高,水力資源蘊藏量佔世界總蘊藏量的8.9%,漁場面積佔世界漁場總面積的20%。
北美洲是世界經濟發達地區之一。美國和加拿大工業基礎雄厚、生產能力世大、科技先進。墨西哥的經濟也很發達。北美洲也是世界交通最發達的大陸。
南美洲簡介
南美洲是南亞美利加洲的簡稱,位於西半球西部,東面是大西洋,陸地以巴拿馬運河為界與北美洲相分,南面隔海與南極洲相望。南美洲總面積1797萬平方公里(含附近島嶼),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12%。人口32500萬約佔世界總人口的5。6%。
南美洲海岸線長28700公里。海岸較為平直,少島嶼和海灣。
南美洲大陸的地形可分為三個南北方向的縱列帶:西部為狹長的安第斯山,東部為波狀起伏的高原,中部為廣闊平坦的平原低地。安第斯山脈長9000公里,是世界最長的山脈,阿空加瓜山海參拔6960米,是南美洲最高峰;東部為巴西高原、蓋亞那高原和巴塔哥尼亞高原,其中巴西高原面積50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大的高原;中部為奧里諾科平原、亞馬遜平原和拉普拉塔平原,是世界最大的沖積平原。
南美洲大部分地區屬熱帶雨林和熱帶高原氣候,溫暖濕潤。
南美洲水系以安第斯山為分水嶺:西面的河流大多源短流急,獨流注入太平洋;東面的河流大多源遠流長,支流眾多、水量豐富、流域廣闊,其中的亞馬遜河支流超過1000公里的有20多條,使亞馬遜河成為世界水量最大、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河流多瀑布,有世界落差最大的安赫爾瀑布和世界最大的伊瓜蘇瀑布。南美洲的湖泊不多,最大的湖泊是的喀喀湖和馬拉開波等湖。
南美洲的自然資源豐富。石油、鐵、銅等儲量皆居世界前列。這里的森林面積佔到世界森林總面積的23%,草原面積佔世界草原總面積的14%,漁業資源和水力資源也十分豐富。
南美洲是拉丁美洲的一部分。南美地區原為印第安人的居住地。印第安人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在南美洲大地上建立過不少王國。南美各國在19世紀20年代紛紛獨立。
獨立後的南美洲走過了艱難曲折的道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南美洲的經濟才得到較快的發展。其中巴西和阿根延發展最快。戰後幾十年,兩國建立了比較完備的國民經濟體系。但各國的發展很不平衡。巴西和阿根延兩國國內生產總值佔到南美洲的2/3。但總體看,南美洲在各大洲之中經濟狀況算是較好的。
歐洲是歐羅巴洲的簡稱,位於東半球的西北部。大陸范圍:東至北極烏拉爾山脈(東經六十六度十分,北緯六十七度四十六分),南至馬羅基角(西經五度三十六分,北緯三十六度),西至羅卡角(西經九度三十一分,北緯三十八廢四十七分),北至諾爾辰角(東經二十七度四十二分,北緯七十度八分)。北臨北冰洋,西瀕大兩洋,南隔地中海與非洲相望,東部與亞洲大陸毗連,以烏
拉爾山脈、烏拉爾河、高加索山脈、博斯普魯斯海峽、達達尼爾海峽與亞洲分界。面積一千零四十萬平方公里(包括附屬島嶼),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百分之六點九,僅大於大洋洲,是世界第六大洲。
現在歐洲共有三十二個因家。南歐巴爾干半島上有阿爾巴尼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南斯拉夫、希臘、亞平寧半島上有義大利、聖烏力諾以及島國馬爾他、伊此利亞半島上有西班牙、安道爾、葡萄牙;西歐有英國、愛爾蘭、荷蘭、此利時、法國、摩納哥;中歐有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奧地利、瑞士、列支敦斯登、盧森堡;北歐有芬蘭、瑞典、挪威、丹麥、冰島;東歐有蘇聯。
居民
七億零五百萬人(197O年,包括蘇聯全部人口),約佔世界總人口百分之十九點四。歐洲絕大部分居民是白種人(歐羅巴人種)。歐洲的民族通常根據語言接近的程度可分為:
印歐語系:屬於阿爾巴尼亞語族的民族,主要分布在阿爾巴尼亞;屬於日爾曼語族的各民族,主要分布於中歐西部、北歐和英國;屬於拉丁語族(羅馬語族)的各民族,主要分布於羅馬尼亞、法國、西班牙、葡萄牙和義大利;屬於斯拉夫語族的各民族,主要分布於蘇聯.波蘭、捷克斯格伐克、保加利亞和南斯拉夫。
烏拉爾語系:屬此語系的各民族主要分布於匈牙利、芬蘭、蘇聯。三、高加索語系:屬此語系的各民族主耍分布於蘇聯高加索地區。
自然環境
歐洲多半島和島嶼,使它的整體輪廓支離破碎。周圍多伸入大陸很深的內海、海灣、海峽,海岸此其他任何一洲都曲折。平原面積最廣,約佔全洲面積百分之六十。全洲地勢的平均高度海撥三百米,是平均高度最低的一洲。在地理上習慣分為南歐.西歐、中歐、北歐和東歐地區。
自然資源
煤和鐵比較豐富。煤主要分布於頓巴期、上西里西亞、魯爾區、薩爾區、洛林高原、英國中部,都是世界上著名的煤礦區;鐵礦主要分布十瑞典北部、洛林高原、烏拉爾;鐵礦主要分布於阿爾巴尼亞和蘇聯;石油主要分布於烏拉爾山脈西麓、羅馬尼亞;天然氣主要分布於伏爾加河流域.喀爾巴阡山脈附近地區。阿爾巴尼亞是世界著名的天然瀝青生產國。此外汞、鋁土礦、錳、菱鎂礦、鉀鹽、褐煤、石墨等礦物也較豐富。西北部淺海區為著名魚場。
經濟狀況
歐洲經濟發達。工業生產水平較高,生產總值在世界各洲中占首位。農業機械化程度較而。糧食不能自給,大部分國家糧食靠進口。歐洲的資本主義高度發展,資本的兼並與集中達到空前的高度。德、英、法的工業生產在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中都居前列,但工業所依賴的原料大多靠別洲供給。
大洋洲位於太平洋西南部和南部、赤道南北的廣大海域,總面積約897萬平方公里,人口2900萬是世界上面積最小、人口最少(除沒有國家固定居民的南極洲)的一個洲。
全洲除少數地區海拔超過2000米外,大部分地區海拔
在600米以下。大部分島嶼屬珊瑚礁型,面積小,地勢低平。部分島嶼是火山噴發物質堆積而成的火山型。澳大利亞、紐西蘭以及巴布亞和新幾內亞屬大陸型。
大洋洲有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群——大堡礁。它位於澳大利亞東北海岸的珊瑚海上,斷續綿延2000餘公里,有3000餘個島礁,面積21萬平方公里。
大洋洲河流稀少,河流短小,水量不大。
除澳大利亞內陸屬大陸性氣候外,絕大部分地區屬海洋性氣候。
大洋洲自然資源豐富:礦藏品種多,儲量大,有些礦藏如鎳、鋁土等儲量在世界名列前茅;森林覆蓋率達9%,有桉樹、白檀木和紅木等貴重木材生產;草原面積遼闊,畜產品供應可觀;漁業資源豐富,是沙丁魚、金槍魚等重要產地。
經濟發展差異顯著,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經濟發達,其他國家經濟落後。農作物有小麥、椰子、甘蔗、天然橡膠等。畜牧業以養羊為主,綿羊頭數佔世界綿羊總頭數的20%。羊毛產量佔世界羊毛總產量的40%。工業大多集中於澳大利亞和紐西蘭,主要有采礦、鋼鐵、有色金屬治煉、機械製造、化學、建築材料、紡織等。
❹ 英國人是不是日爾曼人
日爾曼人是今天英國、法國、德國、瑞典等人的共同祖先
今天的德意志民族統稱日爾曼人,他們是由法蘭克人、薩克森人、施瓦本人和巴伐利亞人等這些古老的日爾曼部族經過近前年的同生共長而形成的。
日爾曼人是歐洲的一個古老的民族,早在公元前5世紀,他們就以部落集團的形式分布在北海和波羅的海周圍的北歐地區。古羅馬人稱他們為日爾曼人。就其歷史發展而言,它可分為南北兩大支系。北支系在北歐地區發展,成為現在的瑞典人、挪威人和丹麥人的祖先。南方支系又分成東、西兩支。東支包括哥牧人、汪達爾人、勃艮第人等,在此後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該支系本身及其語言都同化在地中海沿岸各民族之中。西支此後又形成了三個區域性集團:一是北海沿岸集團,它包括巴塔維人、佛里斯人、考肯人、盎格魯人和哥牧人等,前二個後來成為荷蘭人的祖先,後三者融合成盎格魯—撒克遜人,這一支後來去了不列顛各島,發展成為今天的英格蘭人;二是萊茵—威悉河集團,其中的卡狄人為黑森人的祖先,另外的部落在公元3世紀融合成法蘭克人;三是易北河集團,其中的斯維.比人後來演變為施瓦本人,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和普魯士的霍亨索倫家族就源於此。這一支的馬科曼尼人和誇迪人最終成為巴伐利亞人。到公元8世紀,除去不列顛各島的盎格魯—撒克遜人外,整個西支的日爾曼人都統一在法蘭克王國之中,以後逐漸形成了今天的德意志民族。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德意志民族的形成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今天雖然原始形態的古老部族早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與部族同名的聯邦州,但由於德國歷史上小邦分治的狀態持續了相當長的時間,它們都以自己的方式繼承了部族傳統,並把這些傳統、方言、乃至部族的性格特徵保留下來,一直延續至今。由此,在德國,人們被分為巴伐利亞人、施瓦本人、萊茵蘭人、黑森人、梅克倫堡人、薩克森人、威斯特法倫人等。人們對他們的性格特徵也有一些固定的看法,比如,梅克倫堡人沉默寡言、萊茵蘭人豪放開朗、威斯特法倫人老成持重、施瓦本人省吃儉用、薩克森人勤勞機靈等等。他們不僅在性格上有差異,就是在建築和居住區的風格、日常習慣、服裝以及食譜上也都保留了各自突出的特點。
❺ 「部族」級驅逐艦有什麼特點
「部族」級驅逐艦是二戰中英國皇家海軍最著名的一級驅逐艦,雖然它比以前建造的艦隊驅逐艦擁有更多的武器設備和更強的系統,但在實際使用時卻和普通驅逐艦沒什麼兩樣。
「部族」級驅逐艦自1938年開始服役,長年奮戰在艱苦的第一線。「部族」級驅逐艦的設計目的是為了對抗其他國家的大型驅逐艦,例如日本的吹雪級。20世紀30年代,英國海軍發現自身艦隊驅逐艦的標准已經落後於其他國家正在建造或已經服役的新型驅逐艦。日本的特型(吹雪級驅逐艦)驅逐艦、義大利的航海家級、法國的空想級和美國的波特級都擁有更多更強的火炮和魚雷,在擁有高速的同時排水量還能達到1750~2500噸。
1934年下半年,新型驅逐艦的設計被正式提出,它要求擁有更強力的武裝以應付水面戰斗,執行包括巡邏、追擊、包抄,對驅逐艦中隊的近距離支援,與巡洋艦共同執行偵察和護航的任務。
1935年11月,英國海軍部最終批准通過了最後的設計方案。
艦上擁有一個相當好的炮盾,炮塔後部敞開。射速為12發/分,設計上可以對空射擊但最高仰角只有40度。總計備彈2400發,其中400發高炮彈,400發照明彈。
艦體頂部設有標準的驅逐艦型指揮控制塔,僅用做對海陸火力的指揮。同時也裝有測距儀,在對海陸發動攻擊時,測距儀僅僅用做測距,而在對空射擊時則變成了測距和瞄準兩用設備。
❻ 世界各主要民族來源,分布等
世界上主要民族實在很多
不好詳解 就給你說下你提到的這些
日耳曼:
在部分國人的印象里,一說起日耳曼民族,好象單單指德國人,實際上,這可是一個天大的誤會了!!!
A 古羅馬帝國晚期,日耳曼人已形成幾大分支,如東哥特、西哥特、法蘭克、勃艮第、汪達爾、盎格魯、薩克森、諾曼人等(當然還有些小支派)。
B 東哥特人中的主體--倫巴底人後與羅馬人融合成為現代的北部義大利人;
西哥特人則構成今西班牙人、葡萄牙人的重要淵源;
法蘭西民族、比利時的瓦隆人(講法語)是一部分法蘭克人與凱爾特人(也即高盧人)融合的結果;
另一部分法蘭克人與大部薩克森人是今德國人、奧地利人、大部瑞士人、荷蘭人、比利時的弗拉芒人(講荷蘭語)的祖先;
盎格魯人、一部薩克森人(也即撒克遜人),還有朱特人到了英格蘭;
諾曼人的一部自然是今丹麥、挪威、瑞典和冰島各民族的先人啦,另一些諾曼人則匯入了英格蘭人、法蘭西人(北部)、愛爾蘭人、東斯拉夫人。
C 至於汪達爾人,聽說過汪達爾主義吧?日耳曼人中的破壞之王!在當年的所謂蠻族入侵羅馬帝國的浪潮下,他們經西班牙攻入北非迦太基並建國,後又於公元五世紀二十年代一度北向渡海攻佔了萬城之城--羅馬,將其幾乎燒個精光,比中國秦末項羽一把火燒掉阿旁宮可出名多了,汪達爾主義由此得名;大約一個世紀後,東羅馬帝國查士丁尼派兵再入北非,滅亡了汪達爾王國,汪達爾人從此消失得無影無蹤,一般認為是同化於當地土著及後來的阿拉伯人了(汪達爾人他們總共才四五十萬人)。所以,你能一口咬定前世界足球先生——阿爾及利亞裔的齊達內身上就沒一點汪達爾人的血統嗎?
總之,汪達爾人算得上是光榮的日耳曼人中歷史表現最差的一支了,一點建設性都沒有。
以上關於日耳曼人和現今歐洲一些民族之間的關系,當然是在很概括的層面上談的,實際的演變過程顯然要比這復雜一些,因此血統上會更混血。不過,可以肯定的是,相比較而言,丹麥人、挪威人、瑞典人、冰島人、荷蘭人、英格蘭人、德意志人,絕對是日耳曼人最純粹的後裔。
例如,古羅馬帝國滅亡以後,英格蘭直到公元1066年,外敵多次入侵,但全部是日耳曼人:先是盎格魯一撒克遜人和朱特人,然後分別是維金人、丹麥人、諾曼人(後三者其實統稱為諾曼人,屬於日耳曼人的北支)。原住民凱爾特人與古不列顛人被驅逐到北部和西邊,分別形成今天的蘇格蘭人和威爾士人(凱瑟琳·澤塔·瓊斯就是威爾士人)。
日耳曼人的優秀是無庸置言了。其自由主義和個人主義意識、契約觀念以及勇武冒險精神等等這些卓越的種族稟性再加上偉大的基督教信仰和古希臘、古羅馬的寶貴遺產,從一開始就已經決定了日後西方文明必將大行於世界。
維京人(Viking)就是北歐海盜,他們從公元8世紀到11世紀一直侵擾歐洲沿海和英國島嶼,其足跡遍及從歐洲大陸至北極廣闊疆域,歐洲這一時期被稱為「維京時期」,在英語中,這個詞是從18世紀的傳奇故事中引入的,有一種說法認為可能是來源於古代北歐人的古北歐語語言,「vik」意思是「海灣」,「ing」意思是「從……來」,加起來「維京」意思是在海灣中從事某種事,「vikingr」是在海灣中從事這種事的人。另一種說法認為是來源於古英語「wíc」意思是「進行貿易的城市」,因為後來部分維京人定居到不列顛島,並和當地人進行貿易。
「vikingr」這個詞曾經出現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古代茹尼文石碑上面,在冰島的土語中也意味著「海上冒險」。在英語中「wicing」這個詞首先出現在6世紀的古代盎格羅-撒克遜的詩歌中,意思就是海盜,但當時英國人並沒有將北歐海盜稱為維京。在中古英語中「維京」這個詞已經消失了,但18世紀時又重新出現在傳奇故事中,到了20世紀,「維京」不僅指海盜,意義擴展為指斯堪的納維亞人,並出現許多新詞如:「維京時代」,「維京文化」,「維京殖民地」等。
由於後來斯堪的納維亞人沿著俄羅斯的河流從事商業活動直到拜占廷帝國,並在河流沿岸設立殖民地定居,所以後來將來自斯堪的納維亞的商人也稱作維京,北美洲的斯堪的納維亞人也被說英語的人稱為維京。實際上並不是所有斯堪的納維亞人都是海盜,他們和其他地區的歐洲人一樣也是農民、漁夫和獵人,他們為了防止海盜入侵也成立了艦隊,將所有的斯堪的納維亞人都稱為維京會造成混淆。
斯拉夫人的故土處於東歐的中間地帶,現為波蘭的東部。其左鄰,即現在的波蘭直到波羅的海的南部與西部,為日耳曼民族的發源地。
自一世紀起,日耳曼人開始接觸南方的羅馬文化,最初是日耳曼人自己充當羅馬人的雇傭兵和僕役,繼而,他們又將大批被其俘獲的斯拉夫人售予羅馬人作為奴隸。 久而久之,「奴隸」(Slave)「斯拉夫」這個名稱便反過來成為對諸斯拉夫民族的稱謂。對斯拉夫民族各支系劃分的通行的看法是:西斯拉夫民族包括:捷克人(被認為基本己日爾曼化),斯洛伐克人,波蘭人;東斯拉夫人包括:俄羅斯人,白俄羅斯人,烏克蘭人;南斯拉夫人包括:克羅埃西亞人,塞爾維亞人,斯洛維尼亞人,馬其頓人,保加利亞人,而阿爾巴尼亞人和波斯尼亞人是在巴爾干半島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征服和統治期間同土耳其人混血並且伊斯蘭化的斯拉夫人。同樣生活在巴爾干半島的羅馬尼亞人雖處斯拉夫腹地,但卻不是斯拉夫人種,其原先的人種屬於與羅馬帝國同時代的達契亞人種,後被羅馬吞並而融入羅馬人種血統,其後在漫長的動盪時期,血統未有大的變化,直到後來從東方草原來了佩徹涅格人,接著是波洛韋茨人,都先後入侵羅馬尼亞,並實施過短暫統治,所以也給羅馬尼亞注入了一些歐亞游牧民族的血液,再後來就是馬扎爾人……在歐洲國家中羅馬尼亞人的人種是較復雜的,但從語族上,羅馬尼亞基本屬拉丁語族,應屬拉丁民族,不屬斯拉夫民族。斯拉夫民族信仰東正教(阿爾巴尼亞人和波斯尼亞人信仰伊斯蘭教,而克羅埃西亞人和斯洛維尼亞人由於歷史上長期受到奧匈帝國統治而已改信天主教),使用東正教歷,文字使用特里爾字母而非拉丁字母。公元前1000年,古斯拉夫族生息在中歐和東歐的廣闊平原上,最早分部在奧得河、維斯瓦河、第聶伯河中游一帶,後來逐漸向周圍擴展,西抵易北河,東至頓河,奧卡河,伏爾加河上游,北達波羅的海,南至喀爾巴阡山。他們使用一種共同的斯拉夫語。古文獻把他們稱作維涅德人。從6世紀起才開始使用「斯拉夫人」這個稱謂,古書中說,這些人住在山林中,喜歡步行矯捷善走。公元一世紀左右,逐漸擴大的古斯拉夫部落逐漸分成東西兩支,6、7世紀時又形成南支。共同斯拉夫語消失。形成東、西、南三種語言。東斯拉夫語又稱古俄語。東斯拉夫人逐漸向現在東歐平原各部擴張。6世紀時居住地西起德聶斯特河,東低第聶伯河以東和黑海北岸,北達維斯瓦河一帶。他們曾與操突厥語的裏海西北的阿瓦爾人(東胡族系,鮮卑種,發源於中國東北,即中國歷史上極盛一時的柔然,後被屬下鍛奴突厥部打敗,西遷後侵擾歐洲多年)結盟,阿瓦爾人稱之為安特人,意為「忠於盟誓之友」,後來拜占庭人也把其稱為安特人。另外,被我們漢民族戰敗後西遷的北匈奴也起著決定因素在林翰著《匈奴通史》中提到:「白里達和阿提拉共同統治的匈奴帝國…………盎格魯和撒克遜人之脫離歐洲大陸渡海入居,都是與匈奴人的通治和壓力有直接關系。隨後,住在南俄草原地帶的匈奴人(其人數遠較匈牙利境內的匈奴人為多)在公元435-447年前後,也都先後被迫接受阿提拉的統治,甚至連居於俄羅斯大草原以北森林地帶中的斯拉夫人和芬人,這時也告屈服。斯拉夫人可能就是在此時以「匈奴人的僕役」的身份第一次進入歐洲西和南部的。安特人在8-9世紀時分成30多個部落,這些部落結成3個主要的部落聯盟群體。
北部群體:其中斯洛文人分布在現今的落夫哥德市一帶,克里維其人分部在現今的斯摩楞斯克市和坡落茨克市一帶。東部群體:其中維亞吉奇人居住在如今的梁贊市一帶,拉季米奇人居住在現今的哥梅利市,克里挈夫一帶,謝維利安人居住在現今的契爾尼哥夫市一帶
西南群體:其中波利安人居住在第聶伯河眼沿岸及其支流(從普里皮亞季河口到羅西河)下游一帶。他們在到東斯拉夫人當中經濟文化中最發達,後來建立古羅斯國家中起主要作用,其部落聯盟中心地帶發展成基輔城。德列弗利安人在波利按人西部,烏里齊人在撥里安人西南部,此外還有德列哥維其人、杜列伯人等。
9世紀上半葉在第列伯河中游和伊而門湖地區出現早期國家組織,後來成為基輔羅斯的基礎
,並在這一過程中形成古羅斯部族。13-15世紀,古羅斯部族分化成俄羅斯、烏克蘭和白俄羅斯三個民族。居住在奧長河與伏爾加河之間以及伏爾加河以北的東北羅斯部族,以莫斯科為中心的俄羅斯民族。住在普里皮亞特河與西德維那河之間的西部羅斯部族,形成白俄羅斯民族(因喜穿白衣得名)住在南部的羅斯部族形成烏克蘭民族(17世紀中期開始沙皇俄國把他們稱為小俄羅斯人)這三個民族各自有了獨立的民族語言
❼ 英國王室是什麼種族的
英國由大不列顛島上的英格蘭、威爾士和蘇格蘭,愛爾蘭島東北部的北愛爾蘭以及一系列附屬島嶼共同組成的一個西歐島國。除本土之外,其還擁有十四個海外領地[1] ,總人口超過6400萬,以英格蘭人(盎格魯-撒克遜人)為主體民族。
盎格魯-撒克遜(Anglo-Saxon)人指的不是一個民族,通常是指公元五世紀初到1066年諾曼征服之間生活在大不列顛島東部和南部地區的文化習俗上相近的一些民族。
他們使用非常相近的日耳曼方言,被歷史學家比德認為是三個強大的日耳曼部族-源自日德蘭半島的盎格魯人(Angles)和朱特人(Jutes)以及來自之後稱作下薩克森地區的撒克遜人(Saxons)的後裔。盎格魯人有可能來自Angeln,比德描述他們的整個國家都來到了不列顛,留下他們空空的古老大地。
地名顯示出一些其他的日耳曼民族曾經來到:弗里斯蘭人(Frisians)在 弗蘭斯漢(Fresham)、弗瑞斯頓(Freston)和弗理斯頓(Friston);佛蘭芒人(Flemings)在佛蘭普頓(Flemptom)和佛林比(Flimby);士瓦本人(Swabians)在士瓦弗漢(Swaffham);或許法蘭克人(Franks)在法蘭克頓(Frankton)和法蘭克雷(Frankley)。
可能在麥西亞國王奧發(755年-759年在位),或是阿佛列大帝(871年-886年在位)與他的繼承者之下,盎格魯-撒克遜的數個王國陸續建立。在艾塞斯坦(924年-937年在位)統治下,盎格魯-撒克遜王國形成英格蘭。
❽ 英國是什麼民族
從公元前一直到公元1066年法國的諾曼人征服英格蘭,先後有好幾個民族曾到該島上定居過。
伊伯利亞人:不知和時來島。屬地中海種族。
凱爾特族: 第一批為蓋爾人,是蘇格蘭.愛爾蘭人的祖先,使用蓋爾語。第二批為屬凱爾特人的不列顛人,是威爾士人的祖先。不列顛遂成為聯合王國國名的主體部分。
羅馬人:公元前一世紀來島。帶來了拉丁字母。
日爾曼人:公元5世紀中葉,日爾曼系的盎格魯人 .撒克遜人等侵入英倫。其中盎格魯人較為強大,稱該島為「盎格魯的土地(Angle-land),英格蘭(England)一詞便源於此。盎格魯棗撒克遜語言也是現代英語的祖先。原有的不列顛人則被趕到威爾士及英格蘭南部。現在的威爾士語便是不列顛的語言。
丹麥人:公元9世紀來自斯堪的納維亞地區。他們並非全是維金人。1016年丹麥人克努特徵服英格蘭。
諾曼人:諾曼底公爵威廉頗有名氣。他於1066年即位英格蘭王,確立了貴族制開始了諾曼底王朝。
這樣看來,並沒有純粹的「英國人」。或許只能說,英國人就是英國人。
❾ 英國人是什麼民族
一、英國是英格蘭人(盎格魯-撒克遜人)為主體民族。
二、英國王室(現任王室)是其前身為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而其家族實際姓氏為韋廷(Wettin)。也就是說英國王室祖上是德國人。
1914年8月4日,英國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與德國作戰。由於經歷多年復雜的聯姻,此時歐洲各國的君主,多是表兄弟的關系。
韋廷王朝起源於現在德國薩克森-安哈爾特州的韋廷鎮,由當時的邁森藩侯創立於1089年。其後韋廷家族成為薩克森地區最有勢力的家族。
1263年韋廷家族獲得今日圖林根地區。在1423年韋廷家族獲得了薩克森選帝侯之位。1485年韋廷王朝分裂為兩系:恩斯特系和阿爾布雷希特系。
也就是說一個王室是德國人。
(9)英國部族有什麼特徵擴展閱讀
索恩爵士體現了英國人愛收藏的民族特性
如果倫敦有鬼魂,那它一定飄盪在約翰·索恩爵士的故居里。而且,它一定就是索恩先生本人的鬼魂。
索恩是英國19世紀知名的建築設計師,擅長新古典主義,倫敦地標建築英格蘭銀行大樓就是他的傑作。
但這個磚瓦匠的兒子最得意的作品肯定是他那套倫敦市中心的居所,不僅因為這座由他親自設計、三棟房子改建而成的大宅本身,更因為屋裡那些他游歷世界各地搜羅來的奇珍異寶。
索恩把英國人愛收藏的這一民族特性展示到了極致。不少英國人都愛在家裡擺些古玩舊物,從版畫油畫到銀器茶具,五花八門。
而皇室歷史上就是英國全民收藏的驅動力,喬治五世是瘋狂的集郵愛好者,而溫莎宮殿里還藏有世界上最多的達芬奇手稿和法國頂級宮殿瓷器。英國如果不是世界上博物館最多的國家,那也是博物館密度最高的國家。
英國人愛收藏,可以從各個角度去解釋。比如1066年諾曼征服後,英國本土再也沒有被外族佔領過,1688年光榮革命後,英國再也沒有發生過暴力革命,長期的社會穩定讓文物得以流傳;
比如,海外殖民讓世界各地的奇珍異寶被掠奪到英國;比如英國有發達的文物估價和流通體系,拍賣網站、專業交流會、跳蚤市場等一應俱全;再比如英國能工巧匠匯聚,瓷藝、制銀、出版等又領先世界,精美工藝品層出不窮。
❿ 英國部族級驅逐艦有哪些改進
1940年的挪威戰役中顯示出部族級僅有40度仰角的主炮防空能力低下,尤其是在面對俯沖轟炸機時更嚴重,而輕型防空武器的缺點也全部暴露了出來:四聯裝12.7毫米機槍實戰中非常不可靠,而射程和威力也很小;四聯裝兩磅炮的缺點在於射程太短,而且其射速在對抗高速的單翼機時仍然不足。
根據在挪威戰役和敦刻爾克獲得的經驗,部族級在整修時陸續將X炮位的27.5毫米雙聯主炮換成雙聯裝100毫米MkXIX型火炮,這種火炮的最大仰角為80度,在遠程防空方面證明是一種相當有效的武器。
為了給輕型高炮提供更好的射界,後煙囪截短了120毫米,而原來三角桅形式的的後桅則改為一條短短的桅柱。與此同時,新型防空武備開始陸續裝上部族級。
1941年開始,在艦橋兩翼裝上了單管20毫米奧利岡機關炮,稍後艦中部的4聯裝機槍也為20毫米炮取代,隨著戰爭推移,單裝的20毫米炮陸續換成了雙聯裝。戰爭結束前,流行的40毫米博福斯炮也在部族級上出現了。
當有足夠的雷達提供時,部族級也裝上了雷達。四艘在戰爭中倖存的部族級於1944年將三角桅形式的前桅換為格子桅,以1945年的努比亞人為例,裝備的雷達包括:裝在測距儀頂部285型雷達(用於對空射擊)、裝在格子桅上的291型雷達(用於對空搜索)和242型雷達(用於敵我識別)。
後方的桅柱頂裝上了高頻測向儀天線。其他的改動包括在主炮周圍加上了一圈600毫米高的護板,以及將深彈拋射器自X炮位甲板下移到上甲板,原來的位置則改為安裝20毫米奧利岡機關炮。
至1942年,經過3年的艱苦作戰後,各艘部族級驅逐艦在首樓末端處的艦體,即艦體受力最大的地方都出現了裂紋,各艦在進行整修的時候都對這個部位進行了補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