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英國工業革命的主要發明
NO.1 1733年,機械師凱伊發明了飛梭,大大提高了織布速度。1765年,織工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紗機」,大幅度增加了棉紗產量。1785年,瓦特製成的改良型蒸汽機投入使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動力。人類進入蒸汽時代。 NO.2 瓦特 蒸汽機
為機器大生產奠定了基礎;推動了工業革命的深入發展,加快了資本主義國家工業化的步伐,將人類帶入了「機器時代」。
NO.3 史蒂芬孫 蒸汽火車
有利於地區之間的交往和國家的管理,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18世紀60年代,哈格里夫斯,珍妮紡紗機標志著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開始。
NO.4瓦特發明的蒸汽機,使手工業時代進入機器工業時代。
② 英國工業革命的主要成就
英國工業革命從棉紡織業開始。1733年機械師凱伊發明「飛梭」,提高了織布速度;1765年紡織工人哈格里夫斯發明了手搖的「珍妮紡紗機」,1769年鍾表匠阿克萊特發明水力紡紗機,1779年工人克隆普頓發明「騾機」,這三個發明提高了紡紗的速度和質量;1785年工程師卡特萊特發明水力織布機,把織布速度提高40倍。1785年,徒工出身的機械師瓦特發明了復動式蒸汽機,為紡織機器提供了方便、實用、大功率的動力;蒸汽動力的使用是工業革命的標志性成就。新的運輸工具也被發明出來,1807年美國發明家富爾頓發明了汽船,提高了水上運輸能力;1814年英國煤礦工人出身的工程師史蒂文孫發明了火車機車,1825年試車成功,30年代英國開始了大規模的鐵路建設。到19世紀40年代英國工業革命已經基本完成,大機器生產代替了工場手工業,機器製造業也已出現,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
③ 第一次工業革命發明了哪些東西
珍妮機的問世——工業革命的開始
在英國各個工業部門中,機器的最早採用,並不是在英國傳統的工業中,而是新興的工業部門棉紡織業中。這是因為棉紡織業作為一個年輕的工業部門,沒有舊傳統和行會的束縛,容易進行技術革新和開展競爭。同時,棉紡織品的價格比毛紡織品便宜,市場需求量大,為滿足市場不斷增長的需求,需要擴大生產規模以增加產量,所以對技術革新的要求比較迫切。
機器的發明和使用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第一階段。珍妮機的出現是棉紡織業第一項具有深遠影響的發明,使紡織效益提高了40倍以上。珍妮機的發明,一般認為是英國工業革命的開始。之後,有更多的機器被發明出來並得以應用,在冶金、採煤等其他行業,也出現發明和使用機器的高潮。
蒸汽機的廣泛運用及現代工廠的出現
英國棉紡織業的巨大進步,是機械科學原理普遍運用的結果。在機械化裝置使用越來越多的情況下,動力成為制約機器生產進一步發展的嚴重問題。要發展工業,就必須有新的動力。瓦特經過多年的鑽研,廣泛汲取前人的研究成果,製成了性能可靠的蒸汽機,為英國的工業革命提供了強大的動力,並將其帶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蒸汽機為機器大工業的發展解決了至關重要的動力問題,還為機器大工廠的建立開拓了極其廣闊的地理空間。此後,凡是有燃料(煤炭)的地方,就能興建工廠。英國的工廠可以開設在市場繁榮、交通發達之處,以便購買原料和銷售產品;它可以移近人口密集地帶,以便招募人員;許多工廠可以匯集在一起,進而形成工業城市。工業革命還創造了新的工業制度——工廠制度。在工廠中,由於成套的機器設備的使用,工人的任務被降到簡單操作的水平,婦女、兒童可以很快地掌握,於是他們作為廉價勞動力被工廠大量僱傭。
2)交通運輸革命
進入19世紀後,隨著蒸汽機技術的不斷完善,它成為車輛、船舶等交通工具上通用便利的動力機器,促成了以鐵路建設為代表的交通運輸業的繁榮。1800年後,人們開始研究用蒸汽機作為牽引動力。1814年,英國人史蒂芬孫研製出的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機車試運行成功。1825年,英國建成世界上第一條鐵路,史蒂芬孫的火車頭拖著一長列客車和貨車前進,時速達25公里。此舉開拓了陸地交通運輸的新紀元,人類進入了所謂「鐵路時代」。鐵路運輸的優越性一經確認,英國迅速掀起一股鐵路建築的狂熱。1840年以後,歐洲大陸和美國也相繼開始了大力興建鐵路的時期。
人類水上交通技術的變革,同樣始自蒸汽機的使用。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發明蒸汽汽船。他使用從英國進口的萬能蒸汽機,驅動客輪在哈得孫河航行,揭開了蒸汽輪船時代的序幕。1811年,英國人利用這項發明也很快造出了自己的汽船。這樣英國擔任遠洋航運的商船隊力量大大加強了。遠洋貨輪把英國的消費商品運銷到世界每個角落,又把英國所需要的各種工業原料、生活用品運回。交通運輸革命從根本上改變了地球上各地區彼此隔絕的狀態。它迅速地擴大了人類的活動范圍並加強各地之間的交往,為世界市場的形成提供了條件。火車出現以後,英國掀起修建鐵路的熱潮,不到三十年的時間就修建了近萬千米的鐵路,把各個城市都連接起來。
3)電力的廣泛應用
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顯著特點。早在1831年,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提出了發電機的理論基礎。科學家們根據這一發現,從19世紀六七十年代起對電作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出現了一系列電氣發明。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製成發電機。19世紀70年代,實際可用的發電機問世。這一時期,能把電能轉化為機械能的電動機也被發明出來,電力開始用於帶動機器,成為補充和取代蒸汽動力的新能源。隨後,電燈、電車、電鑽、電焊等電氣產品如雨後春筍般地涌現出來。但是,要把電力應用於生產,還必須解決遠距離輸送問題。1882年,法國人德普勒發現了遠距離送電的方法,美國科學家愛迪生建立了美國第一個火力發電站,把輸電線聯接成網路。電力是一種優良而價廉的新能源。它的廣泛應用,推動了電力工業和電器製造業等一系列新興工業的迅速發展。人類歷史從「蒸汽時代」跨入了「電氣時代」。
4)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
這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應用技術上的一個重大成就。19世紀80年代中期,德國發明家戴姆勒和卡爾·本茨提出了輕內燃發動機的設計,這種發動機以汽油為燃料。90年代,德國工程師狄塞爾設計了一種效率較高的內燃發動機,因它可以使用柴油作燃料,又名柴油機。內燃機的發明,一方面解決了交通工具的發動機問題,引起了交通運輸領域的革命性變革。19世紀晚期,新型的交通工具——汽車出現了。80年代,德國人卡爾·本茨成功地製成了第一輛用汽油內燃機驅動的汽車。1896年,美國人亨利·福特製造出他的第一輛四輪汽車。與此同時,許多國家都開始建立汽車工業。隨後,以內燃機為動力的內燃機車、遠洋輪船、飛機等也不斷涌現出來。1903年,美國人萊特兄弟製造的飛機試飛成功,實現了人類翱翔天空的夢想,預告了交通運輸新紀元的到來。另一方面,內燃機的發明推動了石油開采業的發展和石油化學工業的產生。石油也像電力一樣成為一種極為重要的新能源。1870年,全世界開採的石油只有80萬噸,到1900年猛增至2 000萬噸。
5)化學工業的建立
化學工業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出現的新興工業部門。在無機化學工業方面,19世紀60~70年代發明了以氨為媒介生產純鹼和利用氧化氮為催化劑生產硫酸的新方法,使這兩種化學工業的基本原料的綜合利用得到迅速發展。有機化學工業也隨著煤焦油的綜合利用得到迅速發展。從80年代起,人們開始從煤焦油中提煉氨、苯、人造染料等。利用化學合成方法,美國人發明了塑料,法國人發明了人造纖維。化學工業的發展,極大地改變和豐富了人們的生活。
6)「鋼鐵時代」
伴隨「電氣時代」而來的是「鋼鐵時代」。新的技術革命也推動了老工業部門的發展,最突出的是鋼鐵工業。19世紀上半葉,由於房屋結構和鐵路的需要,熟鐵和鑄鐵的產量提高極快,但鋼的產量裹足不前。英國是當時世界上鋼產量最多的國家,1850年年產量不過6萬噸,同年它的鐵產量卻達到250萬噸。由於冶煉工藝的限制,鋼產量不高,價格昂貴,其用途局限於工具和儀表。19世紀下半葉,由於西門子、托馬斯等人在鋼鐵冶煉技術方面的貢獻,鋼得以大量生產且質量大幅度提高,因而逐漸代替熟鐵,作為機械製造、鐵路建設、房屋橋梁建築等方面的新材料而風行全球。鋼鐵工業的發展如日中天,導致重工業在工業中的比重直線上升,史稱「鋼鐵時代」。
④ 三次工業革命主要發明有什麼
19世紀60年代,蒸汽機的發明和應用標志著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開始。第一次工業革命從英國發起。1712年,英屬托馬斯·紐科門獲得了稍加改進的蒸汽機的專利權。1733年,凱·約翰·索菲,1764年,詹姆斯·哈格里夫斯·珍妮紡紗機,1768年,阿克雷液壓紡紗機,1778年,約瑟夫·布拉姆抽水馬桶。1779年,克倫普頓踩著錘子紡騾子1785年,卡特賴特動力織布機1796年,宋飛平版印刷術1797年,亨利·莫茲拉螺旋切割機1802年,詹姆斯·瓦特改進紐克門蒸汽機,現代蒸汽機成型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即電力的廣泛應用,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造,新通訊手段的發明。(1)廣泛應用的電力:西門子-發電機,西門子-發電機。(2)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造:卡爾·賓士——內燃機驅動的汽車,萊特兄弟——飛機;(3)電信的發展:貝爾-電話、馬可尼-無線電報(4)化學工業的建立:諾貝爾-炸葯(塑料、人造纖維)第三次工業革命實際上是科技意義上的革命,主要標志是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的發明和應用。一場涉及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空間技術、海洋技術等諸多領域的信息控制技術革命,發端於美國原子能。美國成功試驗並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1945年,原子能成為一種新能源電子技術。1946年美國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微型計算機的迅速發展,70年代計算機的應用對人類社會的生產生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航天技術,蘇聯和美國在1957年,1961年和1969年形成了生物工程和生物工程,基因工程是核心技術,70年代掌握了克隆技術,海洋工程技術和新材料技術。
蒸汽機-瓦特(英國)電機-法拉第(英國)飛機-萊特兄弟(美國)
⑤ 英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有哪些成果
第一次工業革命是在18世紀60年代發生在英國的一次革命,這次工業革命讓機器代替了以往的手工業。而第一次工業革命當中最為著名的珍妮紡織機、瓦特改良蒸汽機,皆是出現在這一次工業革命當中。
工業革命帶來的影響不僅僅是在手工業上面的,還有發生在經濟領域、思想領域乃至政治領域,第一次工業革命不僅僅是提高了生產力,更是鞏固了資本主義國家資產階級的統治地位。並且工業革命也進一步解除了封建統治,更是引起了社會的巨大變革,使社會逐漸分裂成了兩個階級,即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而這也為後來的共產主義發展提供了基礎。
⑥ 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主要發明及具體時間
一、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產品
1、1765年——詹姆斯·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紗機。
「珍妮機」一次可以紡出許多根棉線,極大地提高了生產率。珍妮機的出現,使大規模的織布廠得以建立。
2、1778年——約瑟夫·勃拉姆發明了抽水馬桶。
抽水馬桶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水的重力,將水的勢能轉換為水的動能,從而裹挾著排泄臟物進入下水管道。
3、1796年——塞尼菲爾德發明了平版印刷術。
平版印刷術是製版印刷方法的一種,與凸版印刷和凹版印刷相對而言。平版印刷的文圖和空白部分在同一平面上,利用只有圖文部分才能著墨、著色的原理進行印刷。
4、1781年——詹姆斯·瓦特發明了改進了鈕考門蒸汽機,現代蒸汽機成型。
蒸汽機是將蒸汽的能量轉換為機械功的往復式動力機械。蒸汽機的出現曾引起了18世紀的工業革命。直到20世紀初,它仍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動機,後來才逐漸讓位於內燃機和汽輪機等。
5、1825年——斯蒂芬森發明的蒸汽機車試車成功。
蒸汽機車是利用蒸汽機,把燃料的化學能變成熱能,再變成機械能,而使機車運行的一種火車機車。1814年,英國人喬治·斯蒂芬森發明了第一台蒸汽機車,從此開始,人類加快了進入工業時代的腳步,蒸汽機車成為這個時代文化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和關鍵工具。
5、1903年,美國萊特兄弟製造出人類歷史上第一架飛機,取名「飛行者1號」。
機是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有人將它與電視和電腦並列為20世紀對人類影響最大的三大發明。萊特兄弟的偉大發明改變了人類的交通、經濟、生產和日常生活,同時也改變了軍事史。
⑦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發明成果有哪些
1、飛梭
飛梭實際上是安裝在滑槽里帶有小輪的梭子,滑槽兩端裝上彈簧,使梭子可以極快地來回穿行。所以飛梭的發明使織布速度變快。它大大提高了織布效率。
飛梭於1733年被鍾表匠約翰·凱伊發明,大大提高了織布效率,也刺激了對棉紗的需求。
2、珍妮機
18世紀中期,大英帝國商品越來越多地銷往海外,手工工場的生產技術供應不足。為了提高產量,人們想方設法改進生產技術。在棉紡織部門,人們先是發明了一種叫飛梭的織布工具,大大加快了織布的速度,也刺激了對棉紗的需求。
18世紀60年代,織布工詹姆士·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機(Spinning Jenny)」的手搖紡紗機。「珍妮機」一次可以紡出許多根棉線,極大地提高了生產率。
3、水力織布機
英國紡紗業的大發展,使織布業反倒顯得落後了。1785年,理發匠卡特萊特發明水力織布機,使織布工效提高了四十倍。到1800年,英國棉紡業基本實現了機械化。
紡紗機、織布機由水力驅動,使工廠必須建造在河邊,而且受河流水量的季節差影響,造成生產不穩定,這就促使人們研製新的動力驅動機械。
1785年,瓦特的改良蒸汽機開始用做紡織機械的動力,並很快推廣開來,引起了第一次技術和工業革命的高潮,人類從此進入了機器和蒸汽時代。到1830年,英國整個棉紡工業已基本完成了從工場手工業到以蒸汽機為動力的機器大工業的轉變。
4、蒸汽輪船
蒸汽輪船是用蒸汽機作動力的機械推進船舶。蒸汽機的出現使船舶動力發生了革命性變化,從而完成了船舶動力的革命。船舶的推動力從人力、自然力轉變為機械力,船舶用蒸汽機提供的巨大動力,使人類有可能建造越來越大的船,運載更多的貨物。
真正解決船用蒸汽機的是詹姆斯·瓦特。他在1765年發明了雙缸蒸汽機。1768年他與英國伯明翰輪機廠的老闆馬修·博爾頓合作,專門研製了一台用於船舶推進的特殊用途的蒸汽機,這就是世界上早期蒸汽機船上普遍使用的博爾頓--瓦特發動機,船舶用上了蒸汽機,出現了蒸汽機輪船。
5、瓦特改良蒸氣機
1764年,英國的儀器修理工詹姆斯·瓦特為格拉斯哥大學修理紐可門蒸汽機模型時,注意到了這一缺點,並於1765年發明了設有與汽缸壁分開的凝汽器的蒸汽機,並於1769年取得了英國的專利。
初期的瓦特蒸汽機仍用平衡杠桿和拉桿機構來驅動提水泵,為了從凝汽器中抽除凝結水和空氣,瓦特裝設了抽氣泵。他還在汽缸外壁加裝夾層,用蒸汽加熱汽缸壁,以減少冷凝損失。
⑧ 英國工業革命的產物有哪些
第1次工業革命在英國棉紡織業興起產物代表有珍尼機..瓦特改進的蒸汽機...史蒂芬孫發明的蒸汽火車
從生產技術方面來說,工業革命使工廠制代替了手工工場,用機器代替了手工,創造巨大生產力,人類進入蒸汽時代,英國成為「世界工廠」。 勞動:從社會關系來說,⒈工業革命使依附於落後生產方式的自耕農階級消失了,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形成和壯大起來。 ⒉工業革命使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最終戰勝封建生產方式 ⒊轉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大量農村人口湧向城市,推動城市化進程。 ⒋人類從農業文明走向工業文明。 5.機械化摧毀了不能投入其中的人們的生活,工人們在可怕的條件下勞動與生活。 世界格局:造成先進的西方和落後的東方,使東方從屬於西方,加快亞、非、拉落後地區的半殖民地化的進程。 對中國的影響:⒈英國發動兩次鴉片戰爭,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半封建社會 ⒉中國成為列強的商品傾銷市場和原料掠奪地,被迫捲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 ⒊出現了先進的中國人開眼看世界,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的萌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