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英國於16一18世紀進行了那些殖民爭奪
英國是繼荷蘭之後在較長的時期內稱霸於世界的最大殖民帝國。從16世紀中期以後,英國的經濟力量不斷增長,工場手工業有了很大發展,從而有力地進行海外擴張,進入到列強爭奪殖民地的行列中。1588年英國與荷蘭聯合擊潰了西班牙「無敵艦隊」,顯示了強大的海上力量。16世紀末17世紀初,英國建立了許多殖民地專業公司,其中最突出的是1600年成立的英國東印度公司(見彩圖)。這家公司於1620年和1633年分別在馬德拉斯和加爾各答設立了商館,作為入侵印度的據點。這一時期,英國的殖民勢力還進入到北美和西印度群島,在美洲建立起第一批英國的殖民地,此外在非洲西海岸的甘比亞也設立了商站。
17世紀中期,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後,經濟和軍事力量大為增強。從此,英國進入了大規模掠奪殖民地的新階段,並且與其他殖民國家展開了激烈的爭奪。1650年,英國首先向已經衰落的葡萄牙發動戰爭,取得了對葡屬殖民地的貿易特權。1655年又派遣艦隊奪取西班牙在加勒比海的殖民地,佔領了牙買加。這時的荷蘭正處於全盛時期,是英國海外擴張最強勁的競爭對手。所以英荷之間從經濟斗爭發展到武裝沖突,在1652~1674年間,進行了三次戰爭,英國都取得了勝利,從荷蘭手裡奪取了北美的新尼德蘭殖民地,隨後又把荷蘭的殖民勢力排擠出印度。到17世紀末,英國的主要競爭對手只剩下了法國。英法兩國在印度、北美、西印度和西非都有著嚴重的利害沖突,1757年終於爆發了「七年戰爭」。這次戰爭使得英國從法國手中奪取了加拿大、小安的列斯群島和非洲塞內加爾的一部分土地,而且還擠走了法國在印度的勢力。至此,英國已成為歐洲最強大的殖民帝國。到1800年,英國擁有的殖民地面積達1130萬平方公里,超過本國領土的46倍以上。
B. 18世紀:英國和法國爭殖民地。為什麼要爭,那些地方,過程還有結果。 謝謝!!!
英法殖民地沖突(1744年至1815年)
18世紀中期,一連串的殖民地沖突在法國及英國之間展開,最後更險致法蘭西殖民帝國的瓦解。這一連串的沖突就是從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1744年-1748年)、七年戰爭(1756年-1763年)、美國獨立戰爭(1778年-1783年)、法國大革命(1793年-1802年)及拿破倫戰爭(1802年-1815年)中衍生出來。
雖然法國在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失利,被迫割讓在印度的殖民地,並在七年戰爭中失去了新大陸的大部份殖民地,但它在美國獨立戰爭期間所作出的調停卻使她可以收復一些在美洲的殖民地。此外,當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後,拿破崙便逐步奪取政權,最終成為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這使得法國開始走上了對外侵略之路,並開始建立殖民地。
2) 英法爭霸
18世紀的標志是英國和法國之間爭奪殖民地霸權的斗爭。這兩個國家面對面地在全世界——在北美洲、非洲和印度——競爭。北美英屬殖民地大致可分成三類:主要生產煙草的弗吉尼亞及其緊挨著的鄰地;從事捕魚、伐木、商業和皮毛貿易的新英格蘭及其小批小批的不信奉國教的居留地。總的來說,這些英屬殖民地的一個特點是人口稠密,遠遠多於法屬殖民地人口。它們的另一主要特點是政治上難駕御。每個殖民地都有一名總督、一個咨詢會議和一個法院系統,三者都由英國任命。幾乎每個殖民地還有一個民選的立法議會,它通常與委任的官員們不和。議會是英帝國的一個與眾不同的特徵,當時,歐洲其他殖民帝國中均沒有起重大作用的代議制機構。總之,英屬殖民地民選的議會狂熱地捍衛他們所認為的是其不可剝奪的權利的東西。他們與倫敦政府最通常的爭吵的原因在於,後者堅決認為所有殖民地產品都應用英國船隻送往英國。北美法屬殖民地因其戰略位置而非常出色。最初的法國據點於1605年、1608年及1642年分別在阿卡迪亞(即新斯科會)、魁北克及蒙特利爾建立。法國人以聖勞倫斯河流域為開拓殖民地的主要根據地,利用無與倫比的內陸水系向西推進到蘇必利爾湖,向南推進至俄亥俄河。1682年,法國貴族拉薩爾劃船沿密西西比河而下,聲稱整個密西西比河流域為法國所有,並命名為路易斯安那,以紀念路易十四。因而,法國人在非常短暫的時間里便已侵入北美大陸的中心。法屬殖民地不存在難駕馭的民選的機構。負責各殖民地防禦的總督和處理財政、經濟事務的地方行政長官皆由巴黎任命。法國人和英國人在西印度群島也是近鄰。這地區主要的法屬殖民地為馬提尼克島和瓜德羅普島,英屬殖民地則為牙買加、巴貝多和巴哈馬群島。這些殖民地作為同南面的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地通商的貿易站是很有價值的,但是,它們最可貴的東西是它們的熱帶產品——糖、煙草和靛青——這些產品補充了法、英兩國的經濟。在非洲,到18世紀初,法國人已在馬達加斯加島、戈雷島和塞內加爾河河口安家,英國人則在甘比亞和黃金海岸落戶。非洲沿海的這些殖民點起了經營黃金、象牙、蜂蠟和奴隸交易的貿易站的作用;其中,奴隸占極重要的地位,特別是在西印度群島產糖殖民地的發展增加了對當地勞動力的需求之後。不過,非洲很少受到18世紀英、法競爭的影響。爭奪這塊大陸的真正的斗爭直到19和20世紀才來臨。相形之下,印度與北美洲的那些殖民地相似,是英、法激烈沖突的地區。17世紀初,英國人被荷蘭人逐出東印度群島後,便退到印度次大陸。到這一世紀末,他們已在印度營建了四個較大的據點,東海岸的加爾各答和馬德拉斯,西海岸的蘇拉特和孟買;蘇拉特是印度最早的英國貿易站,孟買則是葡萄牙公主於1662年嫁給查理二世時作為嫁妝帶給英國的。1604年,法國人已組織了他們自己的東印度公司,但它很快就開始不起作用。它於1664年復興,到這一世紀末,法國人在兩個較大的據點——加爾各答附近的金德訥格爾和馬德拉斯附近的本地治里——安置下來。
對殖民地利益的激烈爭端促成了在17和18世紀里多次戰爭的發生: 1652至1674年的接連三次的英荷戰爭.隨著威廉三世的繼位使英國和荷蘭聯合反對法國。1689年直到1763年接連四次的英法戰爭。所有這些戰爭都有兩個方面:歐洲方面和海外方面。歐洲方面的戰爭是圍繞王朝野心、尤其是法國路易十四和普魯士腓特烈大帝的野心進行的。海外方面的戰爭則起因於各種各樣的問題——印度的勢力均衡、在美洲的相沖突的領土要求、西班牙殖民地的貿易條件以及對世界商船航線的控制。這些戰爭載入歷史的名字為:奧洛斯堡聯盟之戰或威廉王之戰(1689—1697年),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或安妮女王之戰(1701-1713年),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或喬治王之戰(1743一1748年),七年戰爭或法國和印第安人戰爭(1756-1763年)。隨著英、法之間大規模戰爭的爆發,戰爭破干1756年降臨到印度。西班牙於戰爭晚期站在法國這一邊參戰,因此,被迫將佛羅里達割讓給英國。作為補償,法國把路易斯安那西部即密西西比河以西地區給予西班牙。就歐洲而論,條約允許普魯士仍佔有西里西亞、成為奧地利爭奪德意志領導權的對手。然而,對世界歷史來說,具有遠為重要的意義的是巴黎和約的海外影響。根據和約條款,法國遭到了甚至比荷蘭在17世紀、西班牙在16世紀所蒙受的更為恥辱、更為徹底的失敗。西班牙和荷蘭雖然威信掃地,但各自仍保有大量殖民地——西班牙殖民地在美洲和菲律賓群島,荷蘭殖民地在東印度群島,而法國,不僅威信喪盡,還被剝奪了其幾乎所有的海外殖民地。
英法百年戰爭最後以英國的壓倒的勝利而告終。一個原團在於,法國更感興趣的不是海外殖民地,而是歐洲霸權。英國勝利的另一原因是,移居殖民地的英國人較法國人多得多。再一重要因素是,法國土壤較英國土壤肥沃。法國的農民群眾深深地依戀自己的土地,他們能夠得到足夠的收入,無須求助於移居外國。英國工業的驚人發展也有助於英國在海外競爭中的成功。英國繁榮的經濟以各種方式促進了英國的海外事業。它為殖民地發展提供了更多的資本;此外,英國工業對海軍建設有充分准備。
C. 英國脫歐兩黨競爭激烈,其會造成國家崩潰嗎
首先,英國脫歐是英國國家內部的事情,至少是在國家不崩潰的情況下進行脫歐,如果面臨崩潰的風險,英國政府絕對不會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那就很有可能不脫歐。英國兩個黨派競爭再激烈,也不會造成國家的崩潰。
英國這場脫歐爭鬥引起了英國兩黨的激烈競爭,無論是英國內部還是英國,外部就是歐盟所在,還是有很多問題沒有解決。英國脫歐的日程被逐漸延後,還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夠解決,至少在我看來,英國內部兩黨競爭無論多麼激烈,它們都不可能會使英國分裂,或者說崩潰。
D. 描述18世紀英國和法國為爭奪北美殖民地的戰爭,過程,結果,具體原因。
一、戰爭名稱:北美殖民地戰爭
二、戰爭過程:
1、威廉王戰爭(威廉王之戰)
1689年,因光榮革命成為英王的威廉三世參加歐洲的奧格斯堡同盟,英法的對立開始。因此,在北美的英屬美洲和法屬加拿大也發生戰爭,但是,未獲得決定性的結果,因1697年的雷斯威克條約而停戰。
2、安妮女王戰爭(安妮女王之戰)
呼應歐洲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而開始的北美殖民地戰爭(1702年~1713年),英軍佔領法屬阿卡迪亞的皇家港,根據1713年的烏特勒支條約,獲得加拿大東部的紐芬蘭島和哈得遜灣地域。
三、結果:
戰爭進行中,英國漸次掌握優勢。但是,英國獲得壓倒性的勝利反而導致新英格蘭殖民地的喪失。法國的威脅消失後,新英格蘭殖民地不再需要英國的軍事保護。《巴黎條約》簽訂的12年後,爆發美國獨立戰爭(1775年-1783年)。
四、原因:主因是擴張中的英法北美殖民地因西部或內陸地域支配權的競合,另外,歐洲爆發戰爭也必定波及北美大陸。
(4)英國是怎麼競爭的擴展閱讀:
英法百年戰爭:
北歐維京海盜騷擾侵略法國海岸由來已久。卡洛林王朝時期,法蘭克統治者查理三世同意這些北歐人在法國海岸諾曼底定居下來,他們後來建立了諾曼底公國。
1066年諾曼底人在征服者威廉的統帥下成功地入侵英格蘭,他們同時統治著英格蘭和諾曼底。
1216年盎格魯—諾曼統治者失去了對諾曼底的控制,
12世紀中,英國金雀花王朝在法國佔有廣闊領地,
12~13世紀,法國國王逐漸奪回部分被英王佔領的土地。
14世紀初,英國仍占據法國南部阿基坦地區,成為法國政治統一的最大障礙,法國人試圖把英國人由法國西南部趕走,從而統一法國。英國當然不願退出,並欲奪回祖先的土地如諾曼底、曼恩、安茹等。
當時英法兩國因為貿易利益的關系,均對佛蘭德斯作出爭奪,使它們之間的沖突加深。
1328年,法國佔領佛蘭德,英王愛德華三世(1327~1377在位)下令禁止羊毛出口。佛蘭德因失去原料來源,轉而支持英國的百年戰爭中戰場上的法軍反法政策。
亨利二世採取耍賴戰略,他一方面承認法蘭西國王(路易七世)是他法律上的主人,另一方面又對法王的命令置若罔聞,根本不履行作為法國貴族的任何義務。
對於一個不但擁有國王頭銜、而且領土比自己大兩倍以上的強橫逆臣,路易七世和世界上任何有尊嚴和權力欲的封建君主一樣,把亨利視為眼中釘肉中刺,想盡一切辦法戰勝亨利,奪回本應屬於自己、屬於法蘭西國王的法國領土。
E. 殖民擴張期,英國是怎麼做到打敗法國和西班牙,贏得北美殖民競爭的
殖民擴張期英國通過掠奪大面積土地的方式,贏得北美殖民競爭的
F. 英國是怎樣崛起的
英國迅速的崛起 一:十五世紀末,新航路開辟後,英國利用大西洋航路中心的有利條件,積極發展對外貿易(倫敦,利物浦等) 二:英國推行「重商主義」政策,鼓勵出口,支持工商業者參與貿易競爭,佔領殖民地 三: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圈地運動推動了城市的繁榮和貿易的發展) 四: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加速了發展 五:注重發展海軍,三次英荷戰爭打敗了「海上馬車夫」荷蘭,奪得了海上霸權地位 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The Instrial Revolution ),又稱產業革命,指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早期歷程,即資本主義生產完成了從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過渡的階段。是以機器生產逐步取代手工勞動,以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工場手工生產的一場生產與科技革命,後來又空擴充到其他行業。 有人認為工業革命在1750年左右已經開始,但直到1830年,它還沒有真正蓬勃地展開。大多數觀點認為,工業革命發源於英格蘭中部地區。1765年,珍妮紡紗機的出現,標志著工業革命在英國乃至世界的爆發。18世紀中葉,英國人瓦特改良蒸汽機之後,由一系列技術革命引起了從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轉變的重大飛躍。隨後傳播到英格蘭到整個歐洲大陸,19世紀傳播到北美地區,後來,工業革命傳播到世界各國
G. 英國是怎樣壟斷非洲貿易的
16世紀上半期,葡萄牙人在非洲西海岸的貿易中居壟斷地位。英國人在16世紀中葉才出現在非洲西海岸,他們從事香料、黃金和象牙的貿易。
1553年英國派溫德姆考察隊到貝南和黃金海岸。1554年約翰·洛克考察派也抵達這里。托爾森考察隊1555年也在這里尋找黃金和象牙。1558年又有兩個英國人伯德和牛頓到達貝南。1562年英國探險家霍金斯來到非洲西海岸,他主要從事奴隸貿易。當時他劫掠一艘奴隸船回國,受到英國女王伊麗莎白的贊許。女王賜給他一艘裝備齊全的船隻。1564年和1567年霍金斯又兩次遠航非洲。英國人從16世紀80年代開始創辦公司從事奴隸貿易。英國女王伊麗莎白於1588年給第一家公司頒布專利權,該公司獲得塞內加爾河和甘比亞河之間沿海一帶貿易專利權。從此英國對非洲的貿易更有組織性質。1591年雷諾茲和達塞耳率領一支考察隊到達塞內加爾和甘比亞。1618年成立的倫敦冒險家對非洲貿易公司是英國獲得對整個非洲貿易壟斷權的大公司。
這家公司在非洲沿海建立許多軍事據點,以武裝保護英國商人。1621年成立荷蘭西印度公司,1626年成立法國非洲公司,同英國公司展開競爭。
H. 既沒商品,也沒資源,英國究竟是靠什麼稱霸世界的
在16-18世紀,整個世界50%以上的白銀都流入了明朝,70%的黃金都流入到了印度。而明朝最後的結果是,因朝廷貧窮而被少數民族給滅了。再看看古代印度,絕對是全球貿易中心。西方人拚命都想找到印度,無論是好望角還是印第安人都是西方人為尋找印度而起的名字。但最後結果如何?清朝面對鴉片戰爭,而印度則被全面佔領,成為了英國的殖民地。
而英國在沒發家之前,曾經遭受過數次滅頂之災。無論是維京人、法國人、西班牙人、諾曼人都曾經統治過英國。英國的面積僅僅只有廣西省大,他是如何一步步稱霸世界的呢?
·良性循環的形成
冒險這種事情,如果不是有癮,就是因為窮。而英國第一批冒險家,顯然都是身份低下的中下等貴族。
他們在英國本土沒有了發展空間,就去遙遠的海外尋求新的機遇。期間,一大半的人在這種冒險中死去了,而能活下來的人都發了大財。
這些曾經被英國本土貴族看不起的人,當腰纏萬貫之後,趾高氣揚地回到英國,就有了要求更高社會地位的資本。
他們在有錢之後,不但向英國皇室要求更多的貿易自由,還不斷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
為了不斷滿足自己的貪婪,這些暴發戶就想擁有更多的錢。但人就那麼多,土地就那麼一點,人的慾望卻是無窮的,怎麼辦呢?
於是,商人一方面大力發展工業,用機器來生產機器,促成了工業革命的發生。另一方面,他們也需要更多的殖民地將生產的產品消化掉。
就這樣,靠著冒險、血腥、戰爭、屠殺、競爭、革新、解放思想等一系列手段,讓原本小小的英國變成了後來的日不落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