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英國議會發展史
早在13世紀時,勢力強大的貴族為了維護自己的特權,限制王權,迫使國王成立了議會,參加者還有貴族、教士、騎士和市民的代表。議會有決定征稅、頒布法律等權利。
1258年,英格蘭國王亨利三世的妹夫西蒙·德·孟福爾男爵武裝闖宮,迫使亨利同意召開會議簽訂限制王權的「牛津條例」。根據牛津條例,國家權力由貴族操控的十五人委員會掌握。為此引進了新名稱——Parliament,此詞出自法語,意為「商議」,後在英語中,表示議會。
1265年,召開了第一次議會,這標志著英國議會的產生。
14世紀上半葉,議會分為上、下兩院,上院又稱貴族院,下院又稱平民院。
1689年為限制英國王權,英國議會通過了《權利法案》。
2019年8月28日,英國女王正式通過首相鮑里斯·約翰遜的請求,議會自9月10日休會至10月14日。2019年9月24日,英國最高法院裁定,議會休會的做法違法,原因是在英國脫離歐洲聯盟前的關鍵時期「阻止議會履行職責」。2019年9月25日,英國議會復會。
2019年10月14日,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主持英國議會大典並致辭。2019年10月22日,英國議會下院投票否決了首相約翰遜為推動「脫歐」協議盡快在英國議會通過而制定的立法時間表。2019年11月6日(當地時間)凌晨,英國議會宣布正式解散,為大選做好准備。
2020年4月16日英國下議院宣布,英國議會將於4月21日恢復。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議員將通過視頻會議的方式進行,這是英國議會700多年歷史上首次通過遠程方式舉行。
職權:
上院的立法職權主要是:提出法案;在立法程序中可以拖延法案生效;審判彈劾案;行使國家最高司法權。上院是英國本土各級法院的最高上訴法院,有權審理除蘇格蘭刑事案件以外的所有民、刑事案件。
1870年自由黨執政時,以上院不是司法人才為由,打算取消上院的司法權,後來雙方妥協,保留了上院的司法權,而以加封法律貴族的方法來彌補缺乏法律知識的缺陷。
平民院的職權主要是立法、財政和監督政府這三種權力。
立法權是指有制定、修改和廢除法律之權。下院的立法職權主要是:提出重要法案;先行討論、通過法案;提出質詢;財政法案只能由下院提出和通過。國王被看成是「一切權力的源泉」、「國家的化身」,在政治生活中處於「臨朝而不理政」、「統而不治」的地位,具有國家的象徵意義。
在立法職權方面,國王批准並頒布法律;制定文官管理法規;頒布樞密院令和特許狀;召集、中止議會會議;解散議會;任免重要官員。 英國議會的立法程序可分為三個階段:
1、提案;
2、討論決議;
3、送請國家元首批准公布。
② 英國政府的發展歷程
英國政治制度的演變
一、封建君主制
時間:449——1215
內容:1、封臣對封君的義務:「效忠」、「幫助」、「勸告」;2、封君對封臣的義務:「保護」和維持「封臣」。
特徵:「義務性」、「直屬性」、「權力分散性」、「世襲性」。
二、等級君主制
形成:1215年,《大憲章》的頒布,維護封君封臣的既 定原則,維護教俗封建貴族的特權。
1265年召開的英國議會, 標志著英國等級君主制的初步形成。
時間:1215——1485
內容:1、司法和軍事等方面的權利漸漸集中到中央;
2、等級代表會議則主要掌控國家賦稅的批准權和分攤權。
特徵:君主的權力相對受到約束。
作用:等級君主制相對於中世紀早期的政治混亂和割據狀態而言,具有歷史進步意義,推動了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三、專制君主制
時間:1485——1649
內容:統治者君主(皇帝或國王王)擁有統治國家和公民自由的所有權力而沒有法律或法定程序的制約。
特徵:權力的高度集中
作用:
四、共和制
時間:1649——
內容:共和制國家最高權掌握在由選舉產生,並有一定任期的國家機關或公職人員手中的政權組織形式。資本主義民主共和制根據立法機關與行政機關關系的不同,分為議會制共和制和總統制共和制。
民主制是相對於集權制而言的,區別在於:權力的行使必須體現大多數人的意志和利益。
而共和制是相對於君主制而言的,區別在於:國家的權力機關和國家元首是由選舉產生還是世襲
五、君主立憲制
時間:1689——至今
確立:1689年《權利法案》的頒布。
發展:
1、 責任內閣制:
起源:16——18世紀,樞密院外交委員會演化而來。當時即有內閣之稱,但性質是封建君主的咨詢機構。
形成:18世紀早期,英王退出內閣,沃波爾主持內閣會議。
完善:19世紀上半期,兩黨制度建立而完善。
內閣制原則:
1、產生方式:下院多數黨領袖為內閣首相;內閣成員由首相從下院多數黨議員中挑選任命。
2、統治方式:全體一致,集體負責制。
3、去留方式:內閣失去下院信任時,全體辭職;或請求國王解散議會,重新進行大選。
內閣的地位:英國最高行政機構,最高立法動議機構。19——20世紀以來,成為英國現代政治權力的核心。
2、兩黨制:英國兩黨制的形成:
1、17世紀70年代——19世紀初為萌芽時期;托利黨和輝格黨初步具有了政黨特徵;光榮革命後,兩黨輪流執政。
2、19世紀30年代到20世紀初為形成時期;19世紀,托利黨和輝格黨演變為保守黨和自由黨;始於19世紀30年代的選舉改革,有了的促進了兩黨基層組織的建立和發展,兩黨逐漸成為全國性的政黨。
3、20世紀初至今新的兩黨制確立和發展時期,19世紀初,自由黨衰落,工黨興起;1922年成為第二大黨,1924年,保守黨和工黨開始輪流執政。
要經歷了三個階段A:輝格黨與托利黨先後交替執政時期;B:托利黨和輝格黨演變成保守黨和自由黨;C:工黨取代自由黨的地位;
內容:君主立憲制又稱立憲君主制,或稱「虛君共和」,是相對於君主獨裁製的一種國家體制。君主立憲是在憲政體制下保留君主制,由一個世襲或選出的君主作為元首的政體。通過立憲,樹立人民主權、限制君主權力、實現事實上的共和政體。
君主立憲制的特點是國家元首是一位君主(皇帝、國王、大公等等,教皇有時也被看做是一個君主)。與其他國家元首不同的是,一般君主是終身制的,君主的地位從定義上就已經高於國家的其他公民,君主屬於一個特別的階層(貴族),而且往往世襲制也是君主的一個特點(不過在這一點上也有例外)。
國王是國家元首、最高司法長官、武裝部隊總司令和英國聖公會的「最高領袖」,形式上有權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級法官、軍官、各屬地的總督、外交官、主教及英國聖公會的高級神職人員等,並有召集、停止和解散議會,批准法律,宣戰媾和等權力,但實權在內閣。
最高司法和立法機構,由國王、上院和下院組成。上院(貴族院)包括王室後裔、世襲貴族、新封貴族、上訴法院法官和教會大主教及主教。1999年11月,上院改革法案通過,除92名留任外,600多名世襲貴族失去上院議員資格,非政治任命的上院議員將由專門的皇家委員會推薦。2003年2 月,英政府提出七項上院改革案,但均遭議會否決,改革上院的計劃暫時擱淺。2003年6月,內閣改組後,撤消大法官事務辦公室,成立憲政事務部。上院議長兼大法官歐文勛爵(Lord Irvine of Lairg)退休,福爾克納勛爵(Lord Falconer of Thoroton)為現任上院議長兼憲政事務大臣。下院議員由普選產生,採取簡單多數選舉制度,任期5年,但政府可決定提前大選。本屆下院於2005年5月選出,目前在645個議席中,工黨佔354席、保守黨195席、自民黨62席、其他小黨和無黨派人士30席,另有1席空缺。下院議長麥克爾·馬丁(Michael Martin)和三位副議長(通常不投票)佔4席。
責任內閣制:內閣由議會產生,總攬國家行政權力,並向議會負責的一種國家政權組織形式。
英國的內閣最早是由中世紀後期(16——18世紀)的樞密院外交委員會演化而來。當時即有內閣之稱,但性質是封建君主的咨詢機構。
1694年,威廉三世(1689~1702在位)從支持他的輝格黨中任命樞密院成員,組成輝格黨內閣。但當時輝格黨在議會中並不佔多數。
18世紀早期,1714年,喬治一世(1714~1727在位)即位,因不通英語,逐漸不出席內閣會議。1721年,下院多數黨輝格黨領袖、內閣首席大臣兼財政大臣R.沃爾波爾取代國王而成為內閣首腦。沃爾波爾內閣是英國第1屆正規內閣。
1937年通過了《國王大臣法》,使內閣的名稱和首相的職位有了成文的法律根據。1742年,沃波爾因失去議會的支持而辭職,他這一行為開創了內閣得不到議會信任時必須辭職的先例。1784年,W.皮特(小)首相遭到議會下院反對時,提請國王解散下院,提前大選,獲勝後乃繼續任職。他的作法也成為慣例。
到19世紀中期,議會、內閣的職能和制度進一步完善,責任內閣制最後形成。
起源:16——18世紀,樞密院外交委員會演化而來。當時即有內閣之稱,但性質是封建君主的咨詢機構。
形成:18世紀早期,英王退出內閣,沃波爾主持內閣會議。
完善:19世紀上半期,兩黨制度建立而完善。
內閣的權力:制定政策;提交議案;行使最高行政權;協調政府職權;緊急狀態下緊急行動;必要時宣布提前大選;
內閣的地位:英國最高行政機構,最高立法動議機構。19——20世紀以來,成為英國現代政治權力的核心。
內閣制原則:
1、 產生方式:下院多數黨領袖為內閣首相;內閣成員由首相從下院多數黨議員中挑選任命。
2、 統治方式:全體一致,集體負責制。
3、 去留方式:內閣失去下院信任時,全體辭職;或請求國王解散議會,重新進行大選。
議會與內閣的關系:由議會產生並對議會負責;後來發展為內閣控制議會。 首相
下院 內閣(政府)
1、 下院大選中多數黨領袖;2、對下院負責;
1、 監督內閣,從而控制行政;2、對議會集體負責
1、 提出名單組成責任內閣制;2、內閣與首相在政治上共進退。
英國兩黨制的形成:
1、17世紀70年代——19世紀初為萌芽時期;托利黨和輝格黨初步具有了政黨特徵;光榮革命後,兩黨輪流執政。
2、19世紀30年代到20世紀初為形成時期;19世紀,托利黨和輝格黨演變為保守黨和自由黨;始於19世紀30年代的選舉改革,有了的促進了兩黨基層組織的建立和發展,兩黨逐漸成為全國性的政黨。
3、20世紀初至今新的兩黨制確立和發展時期,19世紀初,自由黨衰落,工黨興起;1922年成為第二大黨,1924年,保守黨和工黨開始輪流執政。
要經歷了三個階段A:輝格黨與托利黨先後交替執政時期;B:托利黨和輝格黨演變成保守黨和自由黨;C:工黨取代自由黨的地位;
代議制是指公民通過選舉代表,組成代議機關行使國家權力的制度。是間接民主的形式。現代國家普遍實行代議制。資本主義國家的代議機關是議會,所以資本主義代議制又稱議會制。中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新型的代議制,人民選舉代表組成人民代表大會統一行使國家權力。
1、1265年,召開了第一次議會,這標志著英國議會的產生。2、14世紀上半葉,議會分為上、下兩院,上院又稱貴族院,下院又稱平民院。
3、17世紀,許多新興資產階級的代表成為下議院的議員。
4、
議會改革:1、1832年,議會改革。工業資產階級首次進入議會。2、1867年,第二次議會改革,城市小資產階級和城市工人獲得了選舉權;3、1884年,第三次議會改革,農業工人取得選舉權;4、1918年,議會通過法案,給予婦女選舉權。
代議制最早產生於古希臘的城邦共和制國家。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前4世紀,希臘地區出現了以城市為中心的諸多奴隸制小國的政權組織形式和統治方式,國家設立執政官、貴族會議和公民大會等機構,在人類歷史上初步形成了民主政治形式,這就是代議制的民主政治雛形。但准確的說,古希臘的城邦共和制國家都是直議制國家,因為所有公民都可直接參政,所有符合條件的公民都可以直接進入公民大會。當然,在這種代議制政治中,
廣大的奴隸階級並沒有任何民主權力,這就是奴隸制度下代議制的局限性。
13世紀英國出現著名的"大會議"和"模範會議"的代議制形式,中世紀一些歐洲封建城市共和國相繼採取的代議制的內容和形式,如法國的"三級會議",德國的"帝國議會",但是這些代議制形式多於內容,本質上還是封建專制,不能稱為真正意義上的代議制度,或者說,並不是資產階級的代議制。
近代意義上的代議制度起源於英國。1688年"光榮革命"後產生的封建等級代表會議,與內閣制相結合而正式確立,進而形成了凌駕於國王之上的最高立法機關。這種議會制被其他資產階級國家認可且迅速傳播和效仿。英國議會兩院制的發展和權力轉移的演變適應了不斷變化的環境和需要。在演變的過程中反映出:第一,一切變革只圍繞著對國王權力的限制,上下兩院權力的轉移以及議會內部機構的調整等方面進行,並沒有改變英國的議會制政體。第二,在權力的轉移中,下院是一根主線,它從無到有,從無權到小有權力,直至取得至高無上的權力,越過頂峰後,又逐步失去權力,最終成為「取得下院多數席位的政黨的馴服工具」;第三,議會權力的轉移是通過政黨制的發展來實現和完成的。
一、 上院的權力向下院轉移
1689年的權利法案確立了議會的最高權力之後,國王從此退出了與議會的權力爭奪,權力的轉移開始在議會內部進行,也就是從上院逐漸向下院過渡。採取的方法由武力爭奪演變為和平過渡,有個逐步積累過程。當然,這種和平過渡並不意味著上院自願拱手讓權,而是經過激烈的議會斗爭。權力的轉移具體反映在以下諸方面:
第一,上院權力的早期削弱。14世紀以後,上院的歷史主要就是逐漸向下院轉移權力的過程,到14世紀末,下院慢慢建立起了它自己的權力和地位。
第二,18世紀兩院的關系和諧。在18世紀,總的來說,由於基本利益的一致,上院與下院之間能和諧地相處。
第三,1832年改革的影響。1832的改革法動搖了上院的權力基礎和基本利益。首先,擴大了公民權,把投票權擴大到中、下層階級。其次,取消了上院提名下院成員的權利,使上院失去了對下院構成的有效限制。第三,重新調整了下院中席位的地方布局,使分配更加合理。
第四,1911年和1949年的兩個議會法否定了上院的財政立法權並削弱了其他權力。1911年的議會法確立下院的財政立法權,上院不得否決,只能延擱一個月,逾期仍可呈送女王批准。財政是國家的命脈,下院控制了它就控制了國家的命運。該法對上院的影響是致命性的,它結束了上院在財政立法上的權力,大大削弱了上院的權威。1949年的議會法再次削弱了上院的殘余權力:財政法案只能由下院提出,上院不得對它作修改。至此,上院對財政議案就沒有了任何權力。這兩個議會法使下院牢牢地控制了財政立法權,並確立了它高於上院的權力。議會的至尊地位主要屬於下院。
第五,政府主要官員從上院轉向下院。隨著權力的轉移,包括首相在內的政府主要要員也出現了同一轉向。1867年的改革法建立了一個常規:大臣必須是兩院中的人,首相必須在下院服務。
二、 下院權力向政府轉移
在英國政治政治制度中,行政與立法是密切結合在一起的,由於種種原因使下院的權力又逐步向政府(內閣)轉移。今天,由於下院的不斷衰落,下院與政府之間權力的不平衡已明顯地傾向於後者。下院衰落的主要原因:
第一,選民的增加和有紀律的政黨的發展。19世紀後半期,兩個改革法進一步擴大了公民權。同時,隨著政黨的發展,政黨不得不迎合中產階級和一部分工人階級的經濟利益和政治要求,政黨在英國的政治生活中逐步占據了支配地位。
第二,首相權力的發展。迄今,英國首相幾乎擁有國家所有的大權。最重要的是他掌握了重大的人事權。
第三,政府職能的擴大和官僚機構的膨脹。隨著社會和經濟的不斷發展,政府的職能范圍也相應地擴大到社會事務及其管理的各個方面。另一方面,又促使建立新的機構並擴大原有部門來執行這些職能。
具體權力的轉移表現在:
第一,政府控制政策。1867年以前,下院是決策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部分。進入本世紀以來,政府部門不斷增加。然而下院並不能保持同步發展。於是,決策中心便慢慢集中到政府和內閣委員會,下院逐漸成為一個「邊緣」人物,兩者的關系「已成為一個主人(政府)與一個僕人(下院)的關系」。二戰後,政府的實權更日益集中在首相及少數大臣和顧問手中。到了60年代,政府幾乎已完全控制了下院,此時,兩者的關系進一步成了「一個主人(政府)與一個奴隸(下院)」。
第二,政府控制立法。政府控制著下院的時間表,在很多情況下,政府的議案在提到下院之前,已在下院之外與各種壓力集團磋商過。
第三,控制財政立法。1911年的議會法正式以法律行使確立下院在財政立法上獨一無二的權力,現在實際已轉移到內閣手裡。
第四,政府控制下院。隨著政黨斗爭日趨激烈,下院的許多程序已完全建立在政府控制下院多數的基礎上。
第五,下院與政府之間的著很大的信息差距,使它難以對政府行使有效的監督。
今天,下院與政府在權力上的不平衡關系已嚴重影響下院應有的作用和效率,不利於英國的資產階級議會民主,引起了廣泛的不滿和強烈要求改革的願望。
三、 權力轉移過程中的特點
在議會權力轉移的過程中,大致反映出以下一些特點:
第一,國王權力的削弱乃是由於下院對錢袋的控制。英國早期國王的一個共同弱點是,他們雖然控制著很大的權力,卻始終缺乏足夠的財力來支持他們的政策,這可以說是英王權力不斷削弱的根本原因之一。
第二,國王與議會的權力爭奪從激烈的武裝斗爭轉向立法的手段,這是英國逐步走上資產階級議會民主與法治道路的重要轉折。
第三,權力轉移的實質是階級利益的斗爭和權力再分配的反映。作為新興工業資產階級代表的自由黨多次用立法來限制代表陳腐的土地貴族利益的上院權力,是在歷史發展中兩個不同階級之間權力爭奪的明確反映。工黨提出動議,要求取消上院,認為上院是立法機構改革中不負責任的一部分,對國家民主是個障礙。
第四,協商與妥協是英國議會權力轉移過程中的又一個顯著特點。協商與妥協,這是「剝奪被剝奪者」的又一種特殊方式。由協商而達成妥協,逐漸形成了英國政治家們在處理國內事務中的一種政治手腕。
第五,議會對形勢和環境變化有較為靈活的適應性。幾個世紀以來,議會一直是一個政治集團的權力向另一個政治集團轉移的場所。在經歷了種種變化的今天,許多歷史事件形成的政治習慣和民族風格為這一機構提供了難得的穩定。在演變過程中從未形成任何代議制政府的固定模式,它經歷了國王政府、議會政府、內閣政府,恰好反映了它不斷演變的實質和明顯缺乏某種理論的作用,但這恰恰又是英國政治上求實風格的反映。
③ 英國議會是在什麼時候建立的
「議會」一詞來源於拉丁文,原意是談話式辯論,最初以一種代表們集會的形式出現 ,經過長期的演變和發展,最終作為民主的基本形式在許多國家普遍確立。
英國議會:
13世紀時,勢力強大的貴族為了維護自己的特權,限制王權,迫使國王成立了議會,參加者還有貴族、教士、騎士和市民的代表。
1258年,英格蘭國王亨利三世的妹夫西蒙•德•孟福爾男爵武裝闖宮,迫使亨利同意召開會議簽訂限制王權的「牛津條例」。
根據牛津條例,國家權力由貴族操控的十五人委員會掌握。為此引進了新名稱——Parliament。詞出自法語,意為「商議」,後在英語中,表示議會。
1265年,召開了第一次議會。
議會是英國政治的中心舞台,是英國的最高立法機關。政府從議會中產生,並對其負責。國會為兩院制,由上院和下院組成。自有議會以來,通常在倫敦的一座古老的建築——威斯敏斯特宮(議會大廈)舉行會議。每年開會兩次,第一會期從3月末開始,到8月初結束,第二會期從10月底開始,到12月聖誕節前結束。
君主立憲制是現代資產階級代議制的表現形式之一,其實質是資產階級通過議會掌握立法權,這是最重要的國家權力。英國的議會制度奠基於中世紀的「自由大憲章」「牛津條例」等封建法律文獻。它們所確立的「法律至上」和「有限王權」基本原則,構成了英國立憲政治的政治基礎。1688年的「光榮革命」是一場「不流血的革命」,而作為重要成果的《權利法案》是君主立憲制的憲法文本。現代英國的君主立憲制的特點是,在保留古老的憲政傳統和確立資產階級政治統治的基礎上,將君主制、貴族制和民主制三者融為一體。
④ 英國議會有閉幕式么
可能有,至少我看到過這樣的一個儀式:一個人扛著個可能是女王權杖的金色器具,繞著議會轉了一圈。
⑤ 英國自1840年以來的發展史
18世紀後半 葉至19世紀前半葉成為天下上第一個完成產業反動的國度 。1914 年占據的殖民地比外鄉大111倍 ,為天下第一殖民帝國 ,自稱「日不落帝國」。第一次天下大戰後開端衰落。1931年自願公布威斯敏斯特法案,供認其自治領在外交、內政上獨立自主,殖民體系開端堅定。第二次天下大戰中喪失沉重。戰後經濟氣力減弱,政治位置隨之降落;活著界反帝反殖、民族束縛活動的打擊下,英帝國殖民體系逐漸瓦解。現維持著鬆懈的英聯邦體系。第二次天下大戰後,不斷由英國激進黨和英國工黨輪番在朝 。1979年5月,激進黨的撒切爾夫人成為英國第一位女宰衡。在1983年和1987年大選中激進黨連勝。1990年11月,J.梅傑中選為激進黨首領並成為英國宰衡。1992年以梅傑為首的激進黨第四次連任在朝。1997 年 5月 ,工黨首領T.布萊爾出任宰衡。1998年4月10日 ,英國、愛爾蘭與北愛爾蘭有關各方告竣北愛爾蘭戰爭協議。
政治 英國迄今無成文憲法 ,它以向來觸及國度基本成績的常規、傳統、宣言、法案等作為行憲原則,次要有《自在大憲章》、《人身維護法》、權益法案、議會法以及歷次修正的推舉法、市自治法、郡議會法等。政體為君主立憲制。國王是國度元首 、武裝隊伍總司令 、英國 國教和世俗首領,方式上有權任免宰衡、大臣、初級法官和各屬地的總督,調集、中止息爭散議會等。但實權在內閣。在位君主為女王伊麗莎白二世,1952年2月6日登位。
英國議會由國王(女王)、上院和下院構成。上院亦稱貴族院,由王室後嗣、世襲貴族、新封貴族、上訴法院法官和教會大主教、主教構成。上院議長麥凱勛爵。下院亦稱布衣院,1997年5月推舉發生的下院 ,議長為貝蒂·布斯羅伊德。英國際閣由宰衡 、樞密大臣和緊張大臣構成 。1997年5月構成的內閣,由工黨的布萊爾為宰衡。英國的次要政黨有:①激進黨 。前身為 1679 年景立的托利黨 ,1833 年改用現名。②工黨 ,1900年景立 ,原名勞工代表委員會 ,1906年改用現名。③社會自在民主黨 。1988年3月由原自在黨和社會民主黨內支持同自在黨兼並的少數派構成。其他政黨另有民主右翼、英國共產黨新黨、綠黨。
經濟 英國的國際消費總值在東方國度中名列第五。自1981年下半年到1989年末,經濟繼續8年低速增長 ,通貨收縮率一度分明降落,賦閑景象有所緊張。但商業逆差不時擴展。1990年下半年經濟進入闌珊,呈現經濟增長乏力,牢固投資降落,產業產量呈現負增長,賦閑上升。這次闌珊是戰後最長的一次。1993年終經濟開端蘇醒,但勢頭薄弱,年末漸趨波動 。1992年百姓消費總值3485億英鎊( 以1985年穩定價錢盤算 ) 。錢幣單元英鎊 ;匯率為1英鎊兌1.502美元(1993年均勻匯率)。
英國事歐共體中動力最豐厚的國度。次要有煤油、自然氣和煤 ,為天下第六大產油國 。叢林掩蓋面積 227 萬公頃。英國的紡織、采礦、冶金、機器等傳統產業日趨落伍,產物缺乏競爭力,亟須更新改革。航空、電子、化工等新興產業較為先輩。海底煤油開采、信息工程、衛星通訊、微電子技能等方面比年有較大開展 。次要產業品有煤 、生鐵 、原油、舊事紙、電力、汽車、分解橡膠等。
英國農業消費程度較高。天下75%的地皮用於農業,大局部為私營農場。次要農產物有小麥、大麥、燕麥、馬鈴薯、甜菜等。英國1/3農場專事養殖業,次要家畜有牛、羊、豬和家禽等。英國事 歐 洲 最 緊張的網魚國之 一 ,可 滿意本國2/3的需求量。
效勞業比年來開展較快,位置日顯緊張。1993年總產值占國際消費總值的65%,從業生齒占總失業生齒的72%。旅遊業為英國緊張經濟部分之一。次要旅遊點為倫敦、愛丁堡、加的夫、布賴頓、格林尼治、斯特拉福、牛津、劍橋等。
英邦交通以陸路為主。鐵路運輸興旺。倫敦有相稱齊備的地鐵網 。1993年6月20日英法海峽隧道貫穿 。鐵路總長1.65萬千米,公路總長36.23萬千米 ,此中高速公路3147千米。內河航運線總長3750千米 。共有巨細口岸300多個。次要口岸為薩侖沃、倫敦 、蒂斯-哈特浦爾 、米爾福德 - 黑文、格里姆斯比-因明翰 、福斯 、南安普頓、奧克尼、菲利克斯托、米德維、多佛 、利物浦 。年客流量在100萬以上的國際機場有12個,次要為希思羅、蓋茨維克、曼徹斯特、格拉斯哥、伯明翰。北海油田的煤油大多經過水下輸油管運回海洋。輸油管道總長1686千米;輸氣管道約5330千米。
英國為天下第五大商業國。商品和勞務出口約占國際消費總值的1/3。與80多個國度和地域有商業干係。主張多邊的商業體系和天下商業的進一步自在化。次要出口機器、汽車、航空設置裝備擺設、電器和電子產物、化工產物、煤油等;出口原資料和食品等。最大商業同伴為歐共體。1992年同歐共體的貿 易佔英外貿 額一半以上 。其次是其他東方國度 、北美、經合構造成員國、煤油輸入國度、開展中國度、東歐及獨聯體國度。德國事英國最大出口國和出口國。其次是美國。英國的對外投資絕大少數投在興旺國度。英國的對外助助國有印度、孟加拉國、巴基斯坦、幾內亞、馬拉維、莫三比克 、尚比亞、烏干達等。本國在英國的投資絕大少數來自覺達國度。美國簡直佔一半。
文明教誨 實驗5~16歲兒童的任務教誨制 。國際根本無文盲。中小學分公立和私立,公立學校先生免交學費;私立學校師資條件和設置裝備擺設都較好,但免費高。初等學校有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愛丁堡大學等。次要報刊有《逐日快報》、《逐日郵報》、《逐日鏡報》、《逐日星報》、《太陽報》、《泰晤士報》、《衛報》、《逐日電訊報》、《察看家》、《經濟學家》等。英國次要通訊社有路透社、舊事結合社、交流通訊社。英國播送奇跡汗青久長,業務興旺。英國播送公司興辦於1922年,1936年即播放電視節目。
對外干係 第二次天下大戰後 ,英國國力弱落 ,殖民體系瓦解,英聯邦日趨鬆懈。面臨戰後構成的南北極體制,英國於 60 年月中期調解其內政國防政策 ,將防務重點放在歐洲。1973年英國參 加 歐 洲共 同體 ,自 此歐洲 在英外洋交中占據「優先位置」,但英國也不保持向美國靠攏,在嚴重成績上積極支持和共同美國的政策主張。1991年當前,隨著東歐劇變、蘇聯崩潰 ,戰後南北極體 制 的閉幕 ,英國積極調解內政政策,以圖在新格式中持續發揚大國作用。
英 國與中國於 1954 年 6 月 17 日告竣互派 代庖的協議,1972年3月 13 日 兩國簽署了升格為大使級內政干係的結合公報。80年月以來,兩國干係有較大開展,初級互 訪不時 增多。1984年12月19日,中英兩國當局簽訂《關於香港成績的結合聲明》,確認中國於1997年7月1日規復對香港行 使主權,並設立香港特殊行政區。自1992年10月港 督彭定康提出香港政治體制方案以來 ,中英在香港成績上呈現不同 ,致使兩國干係發作困難。1993年12月15日,港英政府掉臂 中方支持,片面將局部政改方案提交立法局,嚴峻 侵害 了中英干係。兩國簽署的其他緊張協議有:防止雙重納稅和 避免 偷稅漏稅協議,空間協作體諒備忘錄,第二經濟技能合 作協議、促 進和相互維護投資協議,關於優惠存款布置的備 忘錄 、中英大氣科技協作備忘錄、1991~1993年中英文明、教誨和科技協作交換方案,新的衛生協作協議等。1992年中英商業額達19.4億美元。
英國主張增強同西歐的干係,支持歐共體,同意樹立配合體一致大市場,但支持樹立超國度的「歐洲聯邦或邦聯」,對歐共體、社會憲章持保存態度。1988年英國與歐共體其他11國的商業佔英外貿總額的1/2 。1989 年單方商業總額為1812.927億美元。1993年8月英國同意馬斯特里赫特條約 。
英國與美國有傳統的協作干係。1979年激進黨下台,兩國干係進一步增強,英視美為次要友邦。熱戰後,特殊是柯林頓下台以來,英美特別干係繼續淡化,兩國在一些觸及親身長處的成績上有不同 。美在英共有駐軍3萬人 ,有10個軍事基地,此中潛艇基地1個,空軍基地9個。
英國同第三天下國度特殊是英聯邦國度有著傳統的親密的經濟協作和商業干係 ,英向 120 多個國 家 提供雙邊救濟,英在非洲特殊是南部非洲 ,仍有緊張長處 ,英海內投資的15%在非洲 。英存眷西北亞地域的形勢 ,重 視東盟的作用。英國同西北亞及中東國度交往
⑥ 英國國會的作用
議會是英國政治的中心舞台,是英國的最高立法機關。政府從議會中產生,並對其負責。國會為兩院制,由上院和下院組成。自有議會以來,通常在倫敦的一座古老的建築——威斯敏斯特宮(議會大廈)舉行會議。每年開會兩次,第一會期從3月末開始,到8月初結束,第二會期從10月底開始,到12月聖誕節前結束。 『一、上院——貴族院』上院開會時間與下院相同。開會法定人數僅3人,通過法案的人數為30人,經常出席會議的人只有100多人。只有當議案的內容涉及到議員切實利益時參加的人才多些。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工黨執政,在推行福利和社會改革政策時,又經常遭到上院用二年延擱否決權加以阻撓,於是1949年4月議會通過「議會法」,規定「公共法案若經平民院連續二個會議通過,雖經貴族院的否決,也可成為法律」,所以貴族院的延擱否決權從以前兩年減為一年,上院權力被進一步削弱了。上院的另一職權,是行使英國的最高的司法權,它是英國本土各級法院的最高上訴法院,有權審理除蘇格蘭刑事案件以外的所有民、刑事案件。1870年自由黨執政時,以上院不是司法人才為由,打算取消上院的司法權,後來雙方妥協,保留了上院的司法權,而以加封法律貴族的方法來彌補缺乏法律知識的缺陷。 上院的權力雖一再被削弱,但它在英國政治生活中仍然不能忽視,這是因為:第一,它還保留財政法的討論權。由於貴族院有不少人擔任過國家的重要職務,富有經驗,他們對財政法案的意見仍然產生重大影響。第二,它還保留對法案的一年延擱否決權,這對平民院的法案仍起阻礙作用,特別是對帶有時間性的議案拖延一年,就可使它實質性失效。第三,它掌握著英國的最高司法權。第四,對下院通過的法案經上院審查後可以糾正法案中存在的缺點和流弊,使法案更加完備,更有利於資產階級統治的需要。 『二、下院——平民院』平民院的職權主要是立法、財政和監督政府這三種權力。立法權是指有制定、修改和廢除法律之權。英國議會的立法程序可分為三個階段:1提案;2討論決議;3送請國家元首批准公布。第一階段是議案提出。全國議案分為公議案和私議案兩種。公議案是指涉及全國性並與政府有關的議案。它絕大多數由內閣提出,議員個人也可以提,但他們提的議案必須經議會特別委員會挑選後才能列入議程。私議案是指涉及到地方法人、地方當局、某些集體或個人利益的議案,它由地方法團的代理人向下院私議案辦公室提出。私議案並不都在下院討論,大約有一半在上院討論。第二階段是討論決定。英國議會對立法案的討論決定的程序是要經過三讀,一讀是宣讀議案名稱,說明目的,確定二讀的日期,將議案分發給議員;二讀淡化對議案逐條朗讀,進行原則的討論、表決,如通過便交給專門委員會審查,審查不能通過,法案就認為已被否決。委員會對議案作逐條詳細討論,進行修改後向院會作報告;第三讀對議案進行表決,這時只討論整個法案可否成立,不許逐條討論,除文句外,不得修改內容。三讀通過後交領域院通過,另一院也以三讀程序加以審議。 第三階段是把兩院通過的法案,呈請英王批准,並在"政府公報"上公布後生效。財政權是議會的主要權力之一。人們把這種權力稱為「管理國庫的權力」或「掌握錢包的權力」。財政法案主要包括國家預算中的支出、收入、征稅、動用國家基金、發行公債等,這種權力屬於下院專有,財政法案只能向下院提出和通過。上院只有討論和提出建議之權。財政法案都由內閣提出,由於財政法案討論的時間有限,加上財政法案的否決會引起內閣的辭職和重新大選,所以多數情況下下院往往按內閣提出的數字通過,最多提一些批評和質問。 監督政府權是議會內閣制之下議會的重要權力,內閣要向議會負責,受議會的監督。議會監督政府的方式主要是對政府的質詢、對政府政策的辯論、批准條約、議會對政府投不信任票等方式。對政府的質詢是指議員可以對政府各大臣職權范圍內的事提出質詢,要求答復。口頭質詢,議員每人每天最多提3個,書面質詢不限。議員的質詢和回答轉瞬就通過新聞媒介公之於眾,從而對政府造成壓力。對政府政策的辯論時,在答復國王的議會開幕詞和討論國家預算時都要進行辯論。除此以外,則要得到政府的同意。質詢不能直接轉為辯論,如果這一問題需要辯論,需提出休會動議,要有40位議員同意或者有10位議員同意經議會表決贊成後,議會才能休會,休會後第二天用3小時進行辯論。據說,英國議會開會,怕議員們吵起來,特地備茶,以改善氣氛。這大概是中國茶道中庸、平和、包容精神的延伸。
⑦ 17世紀英國政體經歷了哪些變化,帶給我們的啟示
640年 查理一世被迫召開議會
關於英國議會請同學們閱讀課本21頁回答英國議會產生於何時?它有哪些權力?(學生回答後指出)英國議會有贊成或拒絕徵收新稅和特別稅的權力,因此,議會中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代表結成反對派利用這個權力同國王展開斗爭。1640年查理一世被迫召開議會後,反對派們不但拒絕通過征稅法案,而且要求限制王權。他們的斗爭得到了廣大群眾的支持,聲勢日盛。這次議會的召開,揭開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序幕。查理一世不甘心「和平」的走下歷史舞台,在議會中國王同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經過反復的較量後,最終在1642年挑起了內戰。
英國內戰 1642—1648年
要求學生看課本22頁地圖《英國內戰形勢》,回答內戰的交戰雙方分別是誰?各自的根據地在哪裡?議會軍的著名領袖是誰?議會軍取得了哪些戰役的勝利?內戰的結果怎樣?(學生回答後教師指出)內戰的結果是議會軍打敗王軍。查理一世成為議會的階下囚,經議會審判,以叛國罪於1649年1月在倫敦被處死。同學們可以觀看課本插圖《議會審判查理一世》。處死查理一世意味著否定了「君權神授」的思想,這是歷史的進步。內戰結束後,英國宣布為共和國。開始了克倫威爾的統治時期。
克倫威爾統治時期 1649—1660年
英國建立共和國後,國內外的局勢都非常緊張。國內由於戰爭英國經濟受到一定損失,階級矛盾並未結束,統治集團內部的斗爭也並未停止。在國外,荷蘭乘機搶走許多海外貿易,愛爾蘭擁立查理一世的兒子為王,稱查理二世,蘇格蘭也支持查理二世。在這種形勢下,克倫威爾掌權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請同學們閱讀課文回答克倫威爾採取了哪些措施,對這些措施怎樣評價?(學生回答後教師指出)克倫威爾主要從對內和對外兩個方面採取措施鞏固統治。這些措施對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說明了克倫威爾代表了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利益。但是,共和制還處在不成熟階段,封建君主思想並沒有得到徹底批判,舊勢力沒有被鏟除,再加上克倫威爾本人逐漸擅權專斷,好大喜功,年他被宣布為「護國主」,並先後多次解散議會,成為軍事獨裁者。
克倫威爾死後,政局混亂。其子曾繼任護國主,但他既沒有克倫威爾的威望,又沒有其父的才幹,因而引起軍官們的不滿,他被迫下台。高級軍官都想獨攬大權,他們的明爭暗鬥使政局極為混亂。為了維護和鞏固統治秩序,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對恢復君主制的勢力採取了妥協和贊同的態度,斯圖亞特王朝復辟。
斯圖亞特王朝復辟 1660-1688年
1660年,查理一世的兒子帶領一群亡命海外的保王黨人,返回倫敦,登上王位,稱查理二世。斯圖亞特王朝的復辟,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一個曲折,查理二世復辟不久就實行反攻倒算的政策,進行殘暴的統治,使在革命中所取得的成果逐漸的被否定甚至喪失。這種倒退使政治斗爭又趨於尖銳,在這種形勢下,英國政壇發生分化,政黨開始形成,出現了代表不同利益集團的政黨——輝格黨和托利黨。關於兩黨問題請同學們看課本解釋。輝格黨代表金融資本家、大商人、新貴族等的利益,托利黨代表貴族地主和英國國教上層教徒的利益。這是英國近代政黨的起源。19世紀中期,托利黨發展成保守黨,輝格黨發展成自由黨。
詹姆士二世即位後,由於他是一位狂熱的天主教徒,因此,他不僅大力壓制反對派,而且企圖在英國恢復天主教。如果他的企圖得逞,在英國會有什麼變化嗎?(同學看書後回答)這樣,詹姆士二世在議會中不僅引起了輝格黨人的反對,也遭到一部分托利黨人反對。從而發生了在英國歷史上為英國人所津津樂道的一場政變,即「光榮革命」。
光榮革命1688年
由同學介紹光榮革命情況,教師指出幾個問題,為何稱「光榮革命」因為這次政變基本上沒有流血,光榮革命是輝格黨和托利黨的聯合行動,,是資產階級和地主貴族之間的一場妥協,這場政變標志著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完成。
此後,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為了限制王權,在議會中通過了一系列法案,其中影響最為深遠的是 1689年通過《權利法案》。它以明確的條文,限制國王的權力,約束國王的行為。此後,議會的權力日益超過國王的權力,國王逐漸處於「統而不治」的地位。君主立憲制在英國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
我們已經了解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簡要過程,請同學們互相討論一下,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有哪些特點?。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特點
(學生討論回答後教師指出)總的來說有二個特點:(1)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發生在英國工場手工業時期,資本主義發展不夠充分,資產階級力量還不夠強大。(2)由於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在經濟利益上一致,促使他們在反封建專制制度的斗爭中聯合起來。這種聯盟致使資產階級在革命過程中帶有軟弱性、保守性。這就決定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曲折前進、螺旋式上升的趨勢。其結果是,資產階級和地主貴族達成妥協。建立了君主立憲政體。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意義
(學生回答後指出)第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歷經近半個世紀的斗爭,最終以「光榮革命」的形式完成了革命的任務。瑪麗和威廉三世雖然仍屬於斯圖亞特家族(後為漢諾威家族),但是,作為封建專制統治的君主制已經被推翻了,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為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保證;為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制度的建立開辟了道路、第二,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對世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反映,代表了社會發展的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當時整個世界的要求。從此,歐洲和世界其他地區一些國家都在其影響下,進行了不同形式的革命,使世界歷史進入了一個新時代,所以;它又標志著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的到來。
⑧ 英國議會是在什麼時候建立的
自11世紀以後,英國國王的權力不斷加強。13世紀,約翰王統治時期(1199一1216年),經常增加額外的捐稅,對外戰爭經常失敗,還干涉封建法庭的權力,使國王與貴族的關系日趨緊張,尤其是他干涉坎特伯雷大主教的選舉,和教皇發生了沖突,被教皇革除了教籍,並停止了全英國的禮拜。約翰王無所依援,不得不向教皇屈服。分離傾向日益明顯的強大貴族勢力乘機聯合教士、騎士和城市市民開始了反對國王的斗爭。1215年,約翰王被迫接受了他們所擬的大憲章。大憲章保證貴族和騎士的領地繼承權,由貴族和騎士組成王國的「大會議」。
1603年,伊麗莎白死後無嗣,詹姆士一世繼任,開始了斯圖亞特王朝在英國的統治。詹姆士一世堅持君權神授,認為國王受命於上帝,權力無限,國王創造法律,因此國王應在法律和議會之上,不容議會限制他的權力。但他單靠王室領地上的收入無法應付日益增長的開支,不得不要求議會同意徵收新稅。而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利用每次議會的召開,對國王的各項政策進行猛烈的抨擊。1611年和1614年,兩屆議會被先後解散。在1621年召開的議會中,國王的專賣制度和外交政策都受到尖銳的攻擊,詹姆士下令解散議會,逮捕反對派議員。國王與議會的沖突日趨激烈。
1625年,詹姆士一世死去,其子查理一世(1625—1649年)繼位,由於仍未能籌足所需款數,1628年,查理一世被迫召開議會。議會向國王提出了「權力請願書」,查理一世迫於財政需要,接受了請願書,但當議會開始攻擊國王寵臣白金漢公爵時,查理立即下令休會,甚至在1629-1640年實行無議會統治。1640年,查理一世為了籌集對蘇格蘭戰爭的費用,重新召開議會,這屆議會只存在三個星期,史稱「短期議會」。議會的解散,進一步激怒了人民,倫敦發生了示威和暴動,由此引發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盡管在16世紀以前,議會尤其是下議院的權力不斷擴大,但這時期議會仍然是封建性質的等級代議機構。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前後,議會成為新興資產階級同代表封建勢力的斯圖亞特王朝斗爭的政治中心,擁有立法權、財政權和對行政的監督權,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資本主義的國家代議機關。
1911年,英通過新的《議會法》,進一步鞏固了下院權力,基本確立了現行議會制度.
⑨ 英國的夏令時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到什麼時候結束
英國的夏令時是從3月最後一個星期日到10月最後一個星期日。加拿大從3月第二個星期日到11月第一個星期日實行夏令時,不過薩斯喀徹溫省大部分地區不實行。
墨西哥從4月第一個星期日到10月最後一個星期日實行夏令時,不過在首都墨西哥城,由於市長不同意總統實行夏令時的決定,有的區服從總統實行夏令時,有的區則服從市長不實行夏令時。
(9)英國議會什麼時候閉幕擴展閱讀:
1986年4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發出《在全國范圍內實行夏令時的通知》,通知動員全國人民為節約能源而早睡早起,並要求全國各部門做好宣傳和安排工作。具體作法是:每年從四月中旬第一個星期日的凌晨2時整(北京時間),將時鍾撥快一小時,即將表針由2時撥至3時,夏令時開始、
⑩ 議會定國事,英國是什麼時候開始有議會的呢
英國議會,也叫威斯敏斯特議會。在英國所有的立法機關裡面,地位最高,也是英國的政治中心。英國的政府的產生由議會起關鍵性作用,政府產生之後就要對議會負責。英國議會有三個部分組成,一個是上院或者說是貴族院,另一個則是下院或者說是平民院,最後一個部分則是國王。英國議會的最早創建時間是十三世紀,一直到今年也已經有了七百多年的歷史了。因為英國議會是第一個以這種形式出現的,所以被譽為議會之母。英國議會每次舉辦的地點一直都是在倫敦的一座大廈,從議會剛剛出現就一直如此。議會的舉辦頻次是一年兩次,每次都會持續很長的時間,第一次要持續四個月,第二次持續三個月。
英國議會的下院。下院的成員不像上院一樣,下院的成員是在英國的每個地方選出一個人當代表,所以下院的人數一直都是確定的也就是六百五十人。下院的議長產生方式跟上院也不一樣,是通過投票這種方式產生的。下院還有一個職位是副議長,副議長就負責協助一張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