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高一歷史:英國殖民帝國對外擴張的主要方式是什麼
日不落帝國」---英國1.英國霸權建立的原因:即殖民優勢①地理優勢:地處大西洋航運中心②經濟優勢:手工業非常發達③制度優勢: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④軍事優勢:注重發展海軍實力⑤政治優勢:政府一貫重視海外事業2、形成的過程①1588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走上殖民擴張道路②成立壟斷性貿易公司,發展海外貿易,在印度和北美拓展殖民地。③三次英荷戰爭A.直接原因:《航海條例》的頒布B.性質:爭奪商業霸權和殖民霸權C.結果:英國奪得新尼德蘭,荷蘭失去了海上殖民霸權④英法七年戰爭(1756-1763)A. 性質:爭奪歐洲霸權和世界殖民霸權B. 結果:英國奪得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東的新法蘭西,還在印度迅速擴大殖民勢力。3、結果:18世紀中期確立了世界殖民霸權4、殖民擴張的方式①搶劫和掠奪財富②種族滅絕③販賣黑人奴隸5、殖民擴張的影響:西方國家早期的殖民擴張的評價: 一分為二、分清主次(一)對殖民國家而言1 從殖民地掠奪了大量的財富,轉化為資本,歐洲資本主義發展。2 打破世界相對孤立狀態,使世界日益成為相互影響、聯系緊密的整體,促進了世界一體化的進程。(二)對殖民地而言1 殖民主義是災難和禍害,造成了亞非拉地區的落後。2 殖民主義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促進了殖民地歷史的發展和進步。
② 英國的殖民擴張背景是什麼
(1)新航路開辟後,英國利用處在大西洋中心線上這一有利的地理位置,積極進行海外貿易。
(2)英國的海外貿易又是同海盜劫掠分不開的。英國海盜的掠奪行為得到了政府的鼓勵。
(3)1588年,英國擊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英國海上霸權開始確立。
(4)17世紀,英國實力逐漸增強,為奪取貿易優勢和更多的殖民地,英國發動了一系列商業戰爭,到18世紀下半期,英國確立了海上霸主的地位,成為最大的殖民帝國。
2.殖民擴張對英國資本主義發展的影響
(1)在殖民地的商業活動和掠奪,成為英國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來源。
(2)販賣奴隸給英國帶來了巨額財富,推動了英國工商業的發展,同時也提供了大批廉價勞動力。
③ 二戰之前英國為什麼能夠一直開疆擴土
在經濟和工業方面,英國也不遜色德國多少。1939年,德國經濟總量約為500億美元,英國經濟總量為380億,德國經濟總量要高於英國。不過如果加上加拿大、澳大利亞等英聯邦國家,英國的經濟總量並不遜色於德國多少。在工業領域,情況也一樣,德國本土工業產量和英聯邦的總產量差不多。德國在鋼鐵、煤炭等領域產量要高於英國,但英國在石油和天然氣生產等方面遠高於德國,可以說兩國各有優勢,實力不相上下。不過由於英國擁有遼闊的殖民地,英國在原材料生產和供應方面有較大優勢,戰爭潛力比德國更強。二戰中,英國的工業生產一直沒有停止,而且加拿大、澳大利亞等英聯邦也被動員起來,特別是加拿大的工業發展迅猛,到二戰結束時已經成為世界第四大工業強國。如果不是二戰後德國拿下了法國等地,德國根本沒法和英國抗衡。
④ 荷蘭,英國 是怎樣進行殖民擴張的
1:
英國
16世紀英國海外活動的特點:
海盜式的搶劫、販賣黑人奴隸同一般的商業結合。1588年打敗頭號殖民國家---西班牙的無敵艦隊,開始樹立海上霸權並由此開始在海外積極進行殖民擴張。18世紀下半葉確立世界霸主地位。
海上霸主地位的動搖: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取得了與英國同等的海上權力。
英國的擴張在北美:
到18世紀30年代,英國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共建立了13個殖民地,還在西印度群島奪取了許多島嶼如牙買加等、馬薩諸塞、倫敦公司在17世紀初向北美移民,1607年建立第一塊殖民地、英國在北美的13個殖民地。
在印度:
1600年英國商人組成東印度公司。
主要方式:
(1)海外掠奪;
(2)商業戰爭;
(3)殖民地的商業活動和掠奪;
(4)黑奴貿易。
荷蘭
1.荷蘭的殖民擴張,幾乎和英國同時。
2.在亞洲(印尼的爪哇島,馬六甲,錫蘭,台灣,日本)
3.在非洲(好望角)
4.在北美(哈得孫河流域,建立新尼德蘭殖民地)
5.對外擴張的工具:壟斷性貿易公司(荷蘭東印度公司)
⑤ 英國殖民擴張的方式有哪些
搶劫和掠奪財富,種族滅絕,販賣黑人奴隸
英國是近代最大的殖民國家,其殖民地曾遍布全球。英國的殖民擴張對世界近代歷史和地理政治的演變均有極大影響。
原始積累時期的殖民擴張英國在這一時期的殖民擴張,始於16世紀迄於18世紀後期工業革命的興起。在這一時期,商業資本起了主要作用,商業資本家成為殖民擴張的主要推動者。殖民掠奪通常由政府授予享有特權的貿易公司進行。當葡萄牙、西班牙這兩個老牌殖民國家稱霸海上時,人跡罕見的北美東岸成為英國最早的殖民活動地區。到1733年,英國在北美東岸共建立13個殖民地。17世紀20~30年代,英國相繼佔領了西印度群島的聖基茨等地,把這些島嶼變成種植園、販奴基地和海盜出沒之所。
⑥ 英國為什麼能成為殖民地最多的國家
作為老牌帝國主義,英國和西班牙在世界上都曾有過大量殖民地。不過,他們的結局卻不太一樣。就英國而言,英國的殖民地最多時曾是其本土面積的110倍,殖民地人口數是本土人口的8倍。到一戰前夕,英國控制的勢力范圍達到全世界面積的1/4。二戰以後,這些殖民地紛紛獨立,目前,英國的「原殖民地」主要有三大類:王室領土、海外領地和英聯邦國家。雖然獨立者眾多,但留在英聯邦內的國家,許多都還赫赫有名。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是英國的三大孝子,養育了大量的英國後裔。是英國最成功的殖民地。這三個國家與英國相對最具有類似性,人口組成類似,(加拿大有大量法國後裔,以英國後裔為主。)文化類似,社會制度類似,等等還有其它的眾多類似。比如,都是沿海或島嶼國家,擁有便利的海運。英國,面積24 .42萬平方公里,1995年人口5850萬。人口密度為240人每平方公里。 2004年人均GDP 28350美圓,2004年人均GDP世界排名9。加拿大,面積997萬平方公里,1995年人口2973萬。人口密度為3人每平方公里。2004年人均GDP 23930美圓。2004年人均GDP世界排名18。澳大利亞,面積768 .2萬平方公里,1995年人口1810萬。人口密度為2 .3人每平方公里。2004年人均GDP 21650美圓。2004年人均GDP世界排名19。紐西蘭,面積27萬平方公里,1995年人口364萬。人口密度為13人每平方公里。2004年人均GDP 15870美圓。2004年人均GDP世界排名25。可以說,英國殖民地相當成功——即使它放棄殖民地也是因為投入和產出的利益計算而主動採取的措施,而不是逼迫放棄。
再看看西班牙。西班牙的殖民地主要是美洲殖民地(西屬美洲),指從15世紀末到19世紀,西班牙在美洲擁有的殖民地的統稱。從1492年哥倫布登陸美洲開始的三個世紀里,西班牙在美洲大陸和加勒比海地區就不斷地進行著征服和殖民,先後佔領了大部分加勒比海島嶼(西印度群島)、墨西哥、南美大部、中美洲地區、北美西部太平洋沿岸(直達阿拉斯加)和北美中部內陸。在19世紀初期,西屬美洲陸續爆發了獨立運動,西班牙因此丟失了在美洲大陸的殖民地。1898年西班牙在美西戰爭中的失利,更使其丟失了加勒比海上的古巴和波多黎各等地,並最終結束了在美洲的殖民統治。那些由原西班牙殖民地轉化而成的新國家基本上都繼承了西班牙的語言和宗教,並成為了現在拉丁美洲的一部分(拉美還包括有巴西等原葡屬地區)。可以說,英國和西班牙的殖民統治一個大獲全勝,一個潰不成軍,那麼,都是殖民統治,為什麼會有這天懸地隔的差距呢?這原因首先當然是英國採取「間接統治」的方式,設法令殖民地在政治上與經濟上達到自立。在非洲和印度,英國仍保留了許多原有的土邦國(如印度的海得拉巴國、克什米爾國,非洲的布干達王國、巴蘇陀王國、桑給巴爾蘇丹國,中東及東南亞的一些酋長國和蘇丹國)。在被劃為英皇直轄殖民地的地區,也保留了原有的部落、鄉村等行政機構(比較極端的例子是,英國征服德蘭士瓦和奧蘭治自由邦之後,保留了兩國原來實行的種族隔離制度,以作為對兩國原來的布爾人統治集團的讓步),並任用當地人為次級地方官員。當地的語言和文化也得以保留和傳授。與西班牙的統治方式相比,英國的統治方法無疑更加有利於長久保持對殖民地的控制,並使其在獨立之後仍願意與英國保持政治和經濟上的聯系。而西班採取的則是直接統治的方式,盡力將殖民地在政治和經濟上與宗主國結為一體,大力灌輸宗主國的文化與生活方式,以便同化盡可能多的非洲人,或者至少也要使被統治民族對統治民族緊密產生密切的認同感。當地的社會制度和風俗習慣幾乎得不到保存,當地語言在教育系統中很少應用。這些政策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使殖民地國家的受教育階層(通常是當地的上等富有階層)感到自己的命運與宗主國休戚相關,並擯棄土著生活方式。這種做法導致殖民地人民出現分化,獨立後往往不能保持政治上的穩定。
當然,二者殖民地所以有這樣的不同結果,更重要的原因還在於:英國對殖民地的經濟政策是決策的自主性和交易的自願性的完全市場經濟政策;而西班牙對其統治的殖民地則是採取政府指導下的所謂重商主義經濟政策——換言之:英國殖民政策是完全市場經濟,而西班牙則是有計劃的市場經濟。後者與前者的不同在於:一是政府對經濟生活的強力干預和全面控制,二是把盡量多地積累貨幣財富作為國家目標。
我們可以看到:英國對殖民地的經濟是放手讓商人去操作,政府極少插手,經營方式也是公司制——譬如東印度公司。這里的決定性因素,是自由市場經濟制度的確立。早在1215年的《大憲章》中,英國已經開始對國王的征稅權作出限制。1688年「光榮革命」以後,國王的壟斷特權被國會立法所終止,作為市場經濟基礎的私有產權制度得以確立,英國政府逐漸減弱了對經濟的控制和干預。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1776年出版《國富論》,可以說是對重商主義最後的致命一擊。《國富論》弘揚「看不見的手」(即市場)在資源有效配置中的作用,同時指出: 「一個國家的經濟只有在最自由和寬松的狀態下才能得到最好的發展,一切國家干預都有可能對經濟造成破壞。」 由斯密《國富論》開創的古典經濟學理論正是改變了整個世界的18世紀產業革命的先聲。因此,歷史學家阿諾德·湯因比的叔父、老阿諾德·湯因比在1884年出版的《產業革命》一書中就已指出,產業革命的實質,既不是發生在煤炭、鋼鐵、紡織工業中引人注目的變革,也不是蒸氣機的發展,而是「用競爭取代了先前主宰著財富的生產和分配的中世紀規則」。
反觀西班牙,16世紀初,它憑借從事航海活動的先發優勢和擁有歐洲最強大的陸軍和海軍,一度成為海上霸主和歐洲最大的殖民國家,並且在查理第五的統治下建立了橫跨歐洲大陸的哈布斯堡王朝。但是重商主義政策並沒有給西班牙帶來持久的經濟繁榮和海上霸權。這是因為:第一,雖然西班牙政府在殖民活動中攫取了大量財富(據歷史記載,1503~1660年間西班牙從美洲殖民地取得的財富多達白銀18600噸和黃金200噸)。然而這些財富並沒有被投入生產活動,相反,為了維持歐洲最龐大的軍事力量,財政卻經常處於入不敷出的狀態。從1575年到1647年,西班牙皇室六次宣布破產(諾斯和托馬斯:《西方世界的興起》)。第二,大量貴金屬的流入一方面造成了物價飛漲,民生凋敝,另一方面助長了窮奢極欲的社會風氣和好逸惡勞的懶惰習氣,而農業生產一直停滯不前,製造業也沒有能夠發展起來。第三,政府對經濟活動的廣泛干預,造成了普遍的尋租條件。由於「看得見的腳踩住了看不見的手」,「重商主義時代乃是一種腐敗的尋租社會」(布坎南等編:《關於尋租社會的理論》)。這樣,西班牙經濟在16世紀後期「馬爾薩斯災禍」再次襲來和經濟衰退重現時一蹶不振。1588年「無敵艦隊」大敗於英國海軍,更標志著西班牙海上霸權的喪失。1596年菲利普二世去世以後,西班牙淪落為二流國家。它重新走上發展的道路,已是1975年獨裁者弗朗哥去世以後的事情。14~18世紀的法國歷史,也向我們講述了相同的故事。
英國和西班牙殖民地不同結果的歷史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歷史教訓,那就是:一些所謂「政府主導型的市場經濟」以及它們所實行的「出口導向」政策,是無法長久的,這種體制和政策安排在發展初期是有效的,但是到了更高的發展階段上,就必須及時進行制度改革和政策調整,減少政府幹預,實行進一步市場化,否則會引來種種惡果。
⑦ 英國殖民擴張的手段有哪些
開始讓牧師傳教,之後讓間諜商人滲入,最後軍隊征服,隨之大量英國人介入。
⑧ 英國人口那麼少,為什麼能征服世界那麼多地方
1.最早進行了工業革命
2.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為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掃清了障礙
3.英國首先進行工業革命,生產力的發展是世界領先水平
4.18世紀英國成為最強大的殖民國家,從殖民地獲得大量的財富,擁最 廣闊的商品和原料市場.
5.先是新航路開辟,使得世界經濟中心從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奴 隸貿易使英國得到資本原始積累,接著英國最早進行了資產階級革命,建立了君主立憲制國家,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最早進行了工業革命 ,使其生產力大大進步,大量的殖民地成為其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地,所以17世紀80年代至19世紀40年代,那時英國領先全世界
⑨ 分析17~18世紀的英國對外殖民擴張有哪些方式最終結果怎樣
日不落帝國」---英國
1.英國霸權建立的原因:即殖民優勢
①地理優勢:地處大西洋航運中心
②經濟優勢:手工業非常發達
③制度優勢: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
④軍事優勢:注重發展海軍實力
⑤政治優勢:政府一貫重視海外事業
2、形成的過程
①1588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走上殖民擴張道路
②成立壟斷性貿易公司,發展海外貿易,在印度和北美拓展殖民地.
③三次英荷戰爭
A.直接原因:《航海條例》的頒布
B.性質:爭奪商業霸權和殖民霸權
C.結果:英國奪得新尼德蘭,荷蘭失去了海上殖民霸權
④英法七年戰爭(1756-1763)
A. 性質:爭奪歐洲霸權和世界殖民霸權
B. 結果:英國奪得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東的
新法蘭西,還在印度迅速擴大殖民勢力.
3、結果:18世紀中期確立了世界殖民霸權
4、殖民擴張的方式
①搶劫和掠奪財富
②種族滅絕
③販賣黑人奴隸
5、殖民擴張的影響:西方國家早期的殖民擴張的評價: 一分為二、分清主次
(一)對殖民國家而言
1 從殖民地掠奪了大量的財富,轉化為資本,歐洲資本主義發展.
2 打破世界相對孤立狀態,使世界日益成為相互影響、聯系緊密的整體,促進了世界一體化的進程.
(二)對殖民地而言
1 殖民主義是災難和禍害,造成了亞非拉地區的落後.
2 殖民主義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促進了殖民地歷史的發展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