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大學生如何抵禦西方文化侵略
現在的大學生為什麼找不到工作?是他們沒有實力嗎?我們又該怎麼去適應現代中國社會呢?我們又怎麼去調整自己的觀念呢?
從19世紀英國人發明了蒸汽機,開始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用他們的工業科技打開了我們的國門,直到鴉片戰爭的爆發。從哪個時刻開始,我們的根本(原有觀念)被動搖了,就認為我們不如西方!引入了一種新的觀念要想西方看齊,學習他們的科技。這是沒有錯的,因為科技是沒有國界的嘛!全世界的眼光都關注著英國,以他的實力在整個世界弄殖民地成為了『日不落國』。於是就開始流行了英語,讓整個世界都統一,最後未能實現。
德國納稅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救助了猶太人,在他們身上獲得了很多的財富。在軍事上與英國合作也得到了相當雄厚的回報,在二戰全面爆發的時候美國一直都沒有參與,和一戰一樣,大力發展軍事研發,作為商品賣給參戰國,直到珍珠港事件,被迫參戰,直到二戰結束。這也是英國落幕的開始。20世紀初美國美國憑借自己之前謀取的資金,大力發展自己的國力發明了電之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開始,又開始流水作業,提高了工作效率。給美國帶來了一個階段性的飛躍。
在20世紀中期新中國的成立,藉助蘇聯發展自己的科技。也有相當不錯的成就。在十年文革時期,有落後了好多年。20世紀70年代左右,我們與美國恢復建交。那時的美國正是開始輝煌的時候。
直到鄧小平提出了改革開放,正是這個改革開放,讓原本封閉的我們認識到了西方科技給人門帶來的好處。我們門與他們的差距,我們又把目光轉向美國,也是新時代的標志,現代化的目標,(一開始就形成了一切都以物質為標準的潛意識直到現在,我們就產生了一種觀念,最求物質是唯一的真理。一方面給我們經濟帶來了很快的增長,另一方面我們漸漸的失去了原本最初的情感,變得有些沒有人性!)。於是我們也開始更加深入在科技,文化上面的交流。20世紀是美國人的世紀,我們就有一種觀念,向美國人看齊!在短期(中國歷史)而又長遠(近代:對人而言是長遠的)的角度來看我們應該向美國人學習,不管是科學還是在文化上一視同仁,沒有考慮到區域性,盲目照搬。(這是很可悲的事情,科學是沒有國界的,文化是有差異的)。這沒有對於錯,如果不這樣怎麼會有我們今天,是一個時代的需求!我們還要以這樣的需求嗎?不然永遠都跟不上時代的節奏。文化的形成:身體(固有、也可以理解不變的)會影響意志而意志可以改變身體(長期的過程、理解是變的),的一個循環!也就是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地區特有的文化,融入到我們的基因里。要短時間里改變我們的文化觀念,那是不可能的事情。現在我們所受到是的教育,基本上市西方(美國)式,弄的現在的社會無法適應!這是為什麼?我們新一代的年輕人總喜歡用西方的觀念來評判自己的缺點,那肯定是非常糟糕的。我們要保留以前(上下傳承了五千年的文化)的文化還是要完全接受西方的文化, 文化這個東西,你說它沒什麼,但是是最可怕的。你接受了那種文化,就會產生相應的觀念,從而改變你的人生觀價值觀!我們有應該怎麼去把握呢?以下是我在一本書上看到的內容,也帶有主觀上的理解,想與各位網友分享!西方文化最基本的觀念,與中國的文化觀念的差異!西方:神本位 我們:人本位現象:中國沒有中教,所有中教都是外來的,我們只有崇拜自己的祖先叫做祖宗崇拜。有人在拜神,我們只是跟他打個招呼。人本身就是自己的主宰,如果你跟西方人講,我就是上帝,他一定覺得你很瘋狂。其實真正了解中教的人他是真的我們的講法才是對的。我們發展的一套關系是神的管轄之外的。西方:個人主義 我們:家庭主義現象:西方人講話都是講著是我個人的意見,如果我們這樣講,人家就開始不聽了。我個人的意見表示我負責嘛,我們肯定這樣想,你能負什麼責出了問題比誰都跑的快!一個西方的小孩,會問你叫什麼名字,一個中國的小孩出來會問這是誰家的小孩。西方:人人平等 我們:合理的不平等現象:西方的兒子可以叫爸爸的名字,中國人可以嗎?我們認為人一生下來就不平等,生之前死之後是平等的,我們也不接受完全的不平等,只有我們全世界唯一接受合理的不平等。我們是倫理是人與人之間能接受相當的不平等。他是你爸爸永遠是你爸爸你永遠也講不過他、上司也是然後你說人是平等的,有這個必要嗎?西方:權利義務 我們:彼此對待西方18歲以前父母養你,18歲以後靠自己,讀大學貸款、買車貸款、買房貸款、都是貸款。一輩子只能掙著一部車一套房。中國能實現嗎?你對我好我沒有理由對你不好,你對我不好我沒有必要對你好。西方:法律性 我們:道德性現象:有的人在美國讀書,又要照顧小孩,洗澡時不小心把孩子弄傷了,鄰居看見了就去告你,查實之後把小孩送別人養!這樣好嗎?所以我們老實抱怨中國的法律不健全,這是為什麼?因為你現在以西方的標准來評價。法律是永遠無法完善的,這是有形的約束,而道德是無形的約束。為什麼我們今天沒有太多的道德性,我們接受西方的觀念,我在講一個案例是我在騰訊網上看見的一個新聞:「講的是一個自殺的花季少女,在跳河時有好多人看見都不去理會,知道快淹死的時候有人才喊有人跳河,一個農民工聽見了,而話不說就去救人,救起時打120等,120到時女孩已經斷氣了!那個農民工做在一旁痛哭說:『你們喊遲了,怎麼沒有早點喊他』,」我就在想一個農民工都能這樣的心,而我們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為什麼沒有?有些東西古人會的東西我們卻不會,我就想質問我們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西方:好奇心 我們:關懷西方男女彼此都是好奇,所以很快同居,但是發現不和之後第二天彼此都不認識,什麼事情好像都沒有發生過一樣。我們能接受嗎?西方一事為中心,所以一輩子都獻給了事業,沒有太多的情感,所以老的時候很孤獨,沒人關心你,沒有人和你說話,所以你如果在美國國公園里看見一個老人在那裡做著你和他講一句話,他就會滔滔不絕給你講很多,病死了都沒有人知道!我們願意這樣嗎?西方人很有禮貌 hello hi Good morrning 他一點也不關心你!中國人沒有禮貌卻很關心你,在美國一個老人下樓梯,你去攙扶他很不高興,認為你在漠視他的能力,我自己能行,不需要你幫助!西方:距離性 我們:親密性只要有距離,就有代溝西方的父親永遠不知道兒子在想什麼,而我們是由遠到近由生到熟,由不認識到認識,慢慢的了解之後才彼此信任,才會更了解對方。西方:利害關系 我們:勢利國與國、公司於公司、個人與個人完全講利害關系,你朋友,父母做了一點對不起你的事情,就六親不認這樣好嗎?西方的思維相當的單純,對就是對錯就是錯,我們的思維相當的復雜,我們不會說對於錯,只是事後作為合理評判的標准。比如:《人在囧途》牛根和李成功整個事件來分析,究竟是對海是錯呢?單純,只會在單一的角度去觀察事情,所以在事情上,做的更科學,沒有哲學,有些喪失了人性。沒有把握人才是中心。但是我們想一想當科學發展到一定的高度是,我們還是要以這種單純的思維方式來處理嗎?因為事情都是有兩面性的,比如現在的全球氣候變暖,誰造成的?只是一味的發展科技,忽略了環境,這不是自掘墳墓嗎?比如我們醫學高度發達的今天,負面產生了超細菌,這是嚴重破壞圍觀生態的後過!又比如這次2008年的金融海嘯,是怎麼爆發的?英語只是一個語言工具!在各大商場,各大商店很多人都喜歡把店名用英語名!一個人走在街上,另一個同伴找他,卻說不出自己的位置。這樣好嗎?我們的語言是漢語,所實話英語一開始到好學習,越到最後越難,而漢語只要學到最後越容易!英語一個單詞不能表示什麼意思,但是一個漢字就有單獨的意思,在語言學家裡普遍認為漢語是所有語言中最完善。比如:一天小明和小紅聽一位新來的王老師講課,下課之後小紅問小明:「王老師講課怎麼樣?」小明:「一般吧!」小明看見小紅的臉色有變化,又說:「王老師講的什麼我都沒聽明白。」只有中國人才會懂其中的奧妙! 如果你把這個故事翻譯給外國人,你又怎麼翻譯?他究竟是什麼意思?因為英語里只有肯定和否定。希望大家真確的認識英語,並合理的運用。不要過度的張寫個人個性。搞得自己很特別似的。
中國人是善變的民族,我們每天都可以變,變得每一次都不同!所以外國人說中國人是很難理解的,根本就琢磨不透,你看我們的崇拜的是龍,在西方人認為龍是是善變的難以掌控的,所以認為它很可惡。我們善變但是我們變有個條件「持經達變」:不違背原則的變,才不會亂變就不會變的本質都沒有。「經」就是我們的原則,所以我們的五千年的歷史是連續的,而不像古希臘,古羅馬他們的歷史是斷續的。所以我們能夠適應各種環境,只要保持不變的原則,只是在形式上的調整來跟好的適應。難道這樣也有錯嗎?
在西方勇爭第一,我們的觀念是第二,因為有了前例,就不會重蹈覆轍,說實話第二永遠是學的最多的,會的也是做多的。老實話講爭第一是非常殘酷的,我是第二難道我就認為自己就不行嗎?我們的觀念是我讓你當當第一你讓我當當第一而且相當的融洽,相互交流的更深,才會成長的更快!西方飛的要把事情做到最好!你們想一想這樣好不好?學過物理的人都知道拋物線,當以個物體到達頂點的時候它一定是要往下掉的。我們為什麼要把事情做到頂峰呢?我們的觀點是適當就行了,這樣也許就沒有西方的那樣高效率,高效率必定高風險。我們是整體提高,只有提高了整體,才不會承擔太大的風險。這必定是以後的思維方式,因為我們的科技一天比一天高!
西方的是二分法,對就是對,錯就是錯。我們是多分法,我們常說的一句話讓外國人非常頭痛只有我們才會懂:『一而二,二而一而已』對也是錯,錯也是對,因為在不同的角度來看就有不同的答案,所以說中國人是最沒意見的,保持中道,所以我們我們的國家才叫中國,不是因為我們國家在地球中間!西方人的觀念是統一,我們是一統,我們求的是大同存小異,才能和諧!有了這樣的觀念,才會有我們這樣的泱泱大國!如果當年日本侵佔我們的時候沒有抵抗,沒有橫行私掠,並保持我們這樣的文化,有可能現在日本也是中國的一部分!我希望,我們在接觸不同的文化是,不要評判別人的好壞,因為你不可能理解別人的文化,也不要盲目的學習,要近一步了解之後,覺得可行我要保持謹慎的心態去實踐它是不適合我!是不適合,我現在這種環境!以後交通更為發達,地球慢慢的在「變小」我們會接觸更多,肯定有出國的機會!要保持中道的思想去理解不同的文化,共建一個和諧的地球!
② 印度是如何擺脫英國殖民統治的
19世紀中葉印度出現宗教和政治改革運動,民族主義政治團體日益增多,1885年12月28日印度國大黨成立。1891年4月,英國殖民者製造阿姆利則慘案,致使聖雄甘地領導的國大黨發動了全國規模的不合作運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印度的民族解放運動空前高漲,1946年2月,印度水兵在孟買和馬德拉斯等地舉行反英起義。英國為擺脫危機,派使團訪印,並提出建立印度聯邦、召開制憲會議、成立臨時政府的計劃。 1947年6月3日,英國公布「蒙巴頓方案」,同意把英屬印度按局民宗教信仰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巴基斯坦自指令包括現在的巴基斯坦國和孟加拉國)。同年8月14日和15日,巴基斯坦和印度兩個自治領分別誕生。印度人民經過長期斗爭,終於結束了英國在印度長達190年的殖民統治。1950年1月26日,印度宣布成立共和國。 領導人:甘地,全名為莫漢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印度人,1869年生。印度民族運動領袖,在印度被尊稱為「聖雄」。
③ 早期英國受過哪幾次入侵它們對英國文化的影響是如何的
1、羅馬入侵
公元前55和前54年,G.J.凱撒兩度率羅馬軍團入侵不列顛,均被不列顛人擊退。公元43年,羅馬皇帝克勞狄一世率軍入侵不列顛。征服不列顛後變其為羅馬帝國的行省。
影響:羅馬人傳入了基督教,使英國正式從信奉原始宗教的國家成為信奉基督教的國家。另外,羅馬人還傳入了文字,英語文字就是從拉丁文演變而來的。
2、日耳曼入侵
居住在易北河口附近和丹麥南部的盎格魯-撒克遜人,以及來自萊茵河下游的朱特人等日耳曼部落,從5世紀中葉起陸續侵入不列顛。
影響:當時居住在英國的凱爾特人產生了巨大影響,令英國的本土民族朱特人消失和另另外一個本土民族凱爾特人移民到愛爾蘭和蘇格蘭。
3、丹麥入侵
從8世紀末開始,以丹麥人為主體的斯堪的納維亞人屢屢入侵英國。
影響:丹麥人佔領時期,英國封建化過程加速,戰爭的頻繁爆發加速農民的農奴化。
4、諾曼征服
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於1066年率軍入侵,同年10月進入倫敦,加冕為英王威廉一世,諾曼王朝(1066~1154)便就此建立。
影響:強大王權對鞏固封建秩序起了積極作用,加快了英國本土封建化。
(3)如何取消英國文化的侵略擴展閱讀:
征服者威廉的到來對於英國有著重大的歷史意義:它標志著英國與北歐地區長達一個世紀的糾纏宣告終結。
開始了和法國、西歐以及地中海地區的聯系,這些地區對英國文化產生的影響一直延續直今。黑斯廷斯戰役之所以成為歷史上家喻戶曉的一次戰役。
也是因為它是英國歷史上最後一次被外國勢力武裝入侵,從1066年到現在,再也沒有外敵能踏入過大不列顛。
英格蘭在遭受入侵後的很多年,講法語的諾曼人和講英語的撒克遜人都生活在自己的圈子裡,一個等級分明的封建制度便由此產生。
從頂層到底層依次為君主、貴族、騎士和領主、然後是農民和農奴。然而這樣嚴苛的等級制度並不阻礙聯姻的發生,王朝中的最後一任國王亨利就娶了一位撒克遜公主。
④ 歐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被殖民者如何回應
歐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被殖民者應用不卑不亢的態度回應。面對外來文化入侵,被殖民者應不卑不亢,敢於接受外來文化,又要尊重本土文化,對文化侵略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首先鞏固自己的文化,然後尊重學習外來文化,且不可盲目追隨,本末倒置。
⑤ 中國政府應該如何面對文化殖民和文化侵略
首先要明確外國的文化侵略,包括外國節日,外國文化,外國衣服等等,,
其實我們一直在應對外國文化,近幾年我國在逐步強調本國文化的節日,而且一直在保護本國文化,只是國人拿著無知當個性,一直以為國外的都是流行的是好的。所以。我感覺要想從根本上遏制這個問題就要讓人們從思想上認識到本質。。
⑥ 如何應對積極應對西方殖民侵略和世界近代化浪潮
第三節:西方殖民主義勢力對亞洲的侵略和亞洲的覺醒
一、西方殖民主義勢力對亞洲的侵略
當西歐北美進行資產階級革命、建立資產階級民族民主國家時,亞洲各國基本是封建勢力占統治地位,東南亞個別地方還是奴隸制,甚至處於原始社會末期。但總體看,亞洲比非洲發展快。
最早在亞洲進行殖民活動的是葡萄牙。1498年,達·迦馬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西南海岸,在西南沿岸建立了幾個據點,並被任命為駐印度總督。隨後,葡萄牙把勢力擴大到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中國沿海等地。15世紀末葉開始,葡萄牙人基本上控制了印度洋,壟斷了當時的東西方貿易,主要是壟斷東方的香料,稱霸東方一個世紀之久。荷蘭步葡萄牙後塵,第二個來到亞洲。荷蘭也急於得到香料,盛產丁香、豆蔻等香料聞名於世的印尼馬魯古群島(摩鹿加群島)成為其爭奪目標。1610年荷蘭人在印尼設總督,隨後荷蘭為佔領東南亞地區與葡萄牙人展開競爭,1641年佔領了馬六甲。葡萄牙和荷蘭人還先後佔領馬來西亞(當時稱馬來亞)。
繼葡萄牙、荷蘭之後,英法殖民者也相繼向亞洲擴張。英法憑借經濟和海上實力,與葡、荷在東方展開了激烈競爭,迫使葡、荷的殖民勢力在亞洲一步步退卻。通過17-19世紀的殖民擴張和角逐,英國先後將印度、馬來西亞、緬甸等國變為自己的殖民地,法國則佔領柬埔寨,把越南和寮國變成自己的保護國,並將三國聯合組成法屬印度支那聯邦。泰國淪為英法共同的殖民地。
此外,亞洲的伊朗、阿富汗、錫蘭(斯里蘭卡)在18世紀成為半殖民地。奧斯曼帝國名義上獨立,實則也是半殖民地。
從15世紀到19世紀,亞洲多數地區逐漸淪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殖民者的侵略方式大體可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15-18世紀末,相當與西方資本原始積累時期。原始積累時期的殖民政策,根源於商業資本,又處於封建社會末期, 殖民者在印度
因而既帶有封建專制的野蠻,又帶有商業資本的貪婪。西方的侵略方式,主要採取了暴力和超經濟的手段,殖民者進行公開的、赤裸裸的掠奪,大量的洗劫國庫,搶劫黃金和白銀,壟斷貿易和不等價交換,成立貿易公司,強迫殖民地種植本國需要的產物,強迫農民服勞役等。殖民者主要採取的是前資本主義的剝削方式,實行的殖民政策和統治形式普遍打上了封建主義和重商主義的烙印。葡萄牙殖民地封建主義色彩更濃,而英法荷殖民地重商主義的色彩更濃。
第二階段:19世紀上半葉,是資本主義國家工業革命進行和陸續完成時期。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使這些國家能夠不斷擴大再生產,帶動了工商業、銀行業、運輸業、保險業和交通設施的全面飛速發展,這一時期歐美在現代化道路上邁出關鍵的一大步。資本原始積累時期的殖民方式不僅不再適應19世紀以來大機器生產的情況,而且成為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的障礙。因此,19世紀以後,直接的超經濟的剝削和掠奪降到次要地位,隨之而來的是打著「自由貿易」旗號下的商品輸出,通過世界市場對東方的剝削成了歐美國家快速發展的滋補劑,商品輸出成為殖民掠奪侵略的主要方式,即對殖民地實行自由貿易政策,把殖民地變為商品的推銷場所和原料產地。以商品輸出為內容的自由貿易政策是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經濟侵略政策。這種侵略政策一方面用船堅炮利打開門戶,用低廉商品的重炮打開東方長城,嚴重破壞了東方的自然經濟,強迫東方實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另一方面,它又阻礙了東方社會固有的資本主義萌芽的正常發展,因而在殖民地掀起轟轟烈烈的反抗殖民主義的革命斗爭和起義。
資本主義國家殖民政策的新階段給亞洲國家的社會發展帶來深刻的影響。如果說原始積累時期的殖民政策可歸結為對亞洲國家經濟發展的嚴重破壞,這一時期殖民政策的後果就比較復雜。馬克思1853年在《不列顛在印度的統治》、《不列顛在印度統治的未來結果》兩篇文章中,對英國在印度的殖民政策及其後果作了全面深入的分析,提出了殖民統治雙重歷史使命的著名論斷。馬克思說:「英國在印度要完成雙重的使命,一個是破壞性的使命,即消滅舊的亞洲式的社會;另一個是建設性的使命,即在亞洲為西方式的社會奠定物質基礎。」馬克思關於殖民者雙重歷史使命的論斷,對於我們分析殖民政策新階段的影響具有指導意義。
二、近代亞洲歷史上的三次民族解放運動高潮
19世紀30年代起,隨著工業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和殖民擴張活動的加劇,西方殖民者同被壓迫民族之間的矛盾急劇尖銳,各被壓迫民族掀起了反殖民主義民族運動的浪潮。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亞洲歷史上先後三次形成反殖民主義的民族解放運動高潮。
第一次民族解放運動高潮發生在19世紀中葉,此時西方殖民者正由早期的暴力掠奪、超經濟剝削向商品輸出轉變,殖民者力圖使亞洲成為其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造成亞洲商品輸入、原料外流,嚴重沖擊了亞洲原有的秩序,各國封建自然經濟遭破壞,但封建土地所有制未完全破壞,沒能刺激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工人農民破產、經濟衰落,從而政治上產生危機,掀起了第一次民族解放運動高潮。第一次高潮主要包括1857-1859年的印度民族大起義、伊朗的巴布教徒起義和中國的太平天國運動。這些起義都屬舊式的下層人民武裝起義,領導者是農民和手工業者,包括一些小封建主,斗爭的主力是農民和手工業者。這些起義由於沒有先進階級領導,有明顯的自發性和分散性,甚至披著宗教外衣,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這些起義都失敗了,但一定程度上動搖了本國封建統治的基礎,打擊了殖民主義,喚起 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義
人民群眾覺醒,因此是整個亞洲新紀元的曙光。
第二次民族解放運動高潮發生在19世紀末、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過渡時期。這一時期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方式逐漸以資本輸出為主,但市場和原料產地仍有重要意義。列強瓜分世界的斗爭加劇,局部地區出現了重新瓜分的斗爭,亞洲的領土已經被瓜分完畢。資本輸出的侵略方式給亞洲社會帶來新變化。其一,加速了亞洲自然經濟的解體,使亞洲各國的民族資本主義發展起來,形成新的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同時,無產階級也初步形成。其二,亞洲各國人民同殖民者的民族矛盾及國內階級矛盾激化,從而引發了第二次民族解放運動高潮。人民群眾起義和資產階級改良運動兩股勢力共同構築了第二次民族解放運動高潮。人民群眾起義包括:1891-1898年越南黃花探領導的起義、朝鮮東學黨領導的甲午農民戰爭、1896-1898年菲律賓人民推翻西班牙統治的斗爭和1900年中國的義和團運動。資產階級改良運動包括:中國的戊戌變法及孫中山領導的早期資產階級革命運動、印度國大黨的形成及提拉克的早期斗爭、青年土耳其黨早期的斗爭。這一時期斗爭很重要的一個特點除了舊式的農民起義和人民斗爭外,亞洲新興的民族資產階級登上政治舞台,他們成立政黨或組織,提出綱領,發起資產階級改良運動和早期的革命運動。這時的運動普遍處於宣傳階段,資產階級宣傳天賦人權,宣傳資產階級的民主和自由,但還沒有實際的斗爭。由於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資產階級改良運動未能和群眾起義相結合,兩股革命力量各自發展,工人階級還未覺醒。
第三次民族解放運動高潮在20世紀初出現。由於資本主義各國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要求根據他們的經濟政治實力重新瓜分世界,帝國主義爭奪殖民地、爭奪亞洲的斗爭十分激烈。亞洲除日本外,全部淪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帝國主義同整個亞洲的矛盾、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矛盾同時在亞洲境內發展起來。亞洲各國人民與本國封建統治的矛盾也很尖銳,殖民地、半殖民地化的加深是這次革命高潮到來的直接背景。另外,俄國1905年革命也對亞洲爆發革命產生重要影響,在亞洲,特別是與俄國接壤的國家形成有利的革命時機,俄國的斗爭方式——罷工和武裝起義,直接為亞洲提供了斗爭經驗和方法。這次運動主要包括:1905-1911年的伊朗革命、1908-1909年的青年土耳其革命、1905-1908年印度國大黨激進派的反英斗爭和中國1911-1912年的辛亥革命。20世紀初的革命有許多新的特徵。其一,已由改良運動發展到資產階級的民族民主運動,即以爭取民族獨立和民主權力為目的、以反帝反封建為主要內容的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運動;其二,運動大多在資產階級領導下,由過去自發、分散的起義和斗爭轉向自覺和有組織的運動,運動中建立了一系列資產階級政黨,提出了較為明確的資產階級綱領。而且,資產階級民主運動已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斗爭有了初步的結合,是資產階級領導的、人民群眾參加的運動。斗爭中亞洲人民互相支持、共同戰斗,形成新的革命洪流。其三,無產階級仍沒有組織起來,仍作為資產階級的追隨者,但也是斗爭的推動力。其四,東方被壓迫民族的反帝反封建斗爭已與西方的革命結合,出現了亞洲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新的革命風暴,被稱為「亞洲的覺醒」。
「亞洲的覺醒」,主要指20世紀初亞洲各國發生的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指資產階級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這個覺醒不僅體現在資產階級身上,而且也體現在所有參加革命的人民身上,在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身上體現得最充分。因亞洲處於殖民地、半殖民地狀態,改變這些狀態是資產階級的要求,關繫到他們切身利益。另外,資產階級有條件接受西方教育與啟蒙文化,所以他們是亞洲最先覺醒的階級和階層。他們開始認識到自己的階級地位和歷史使命。當然,上層資產階級認識並不明確,小資產階級民主派是亞洲覺醒的主導力量,他們舉起爭取資產階級民族獨立和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兩面旗幟,賦予亞洲革命以明確的目標,對當時的思想解放運動起了很大作用。斗爭中出現一批資產階級的仁人志士,他們逐漸認識到發動群眾是重要的,並用自己的綱領爭取群眾。印度國大黨激進派領袖提拉克(1856-1920)領導的1905-1908年印度民族大起義便是亞洲覺醒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大黨激進派在運動中明確提出了「自治、自產、抵制英貨和民族教育」四大綱領,並用這一綱領和思想宣傳和組織群眾。盡管他們在發動群眾方面仍很有限,不夠深入,但激進派思想的宣傳使得20世紀初印度的反英斗爭達到新的高潮,運動的最後階段還出現了孟買工人總罷工。由資產階級政黨領導的、有廣大人民群眾參加的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運動意味著政治覺醒已由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革命派擴展到下層群眾,從而形成民族覺醒,這也是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斗爭的目標已不是爭取局部改良,而是要擺脫英國殖民統治,盡管斗爭方式仍以抵制為主,但它是群眾性的大規模政治運動,斗爭的許多方面,為後來甘地領導的更大規模群眾運動奠定基礎,也直接推動了印度民族資本的發展。
⑦ 如何看待文化侵略
文化入侵,即為一個國家或民族對它國或另一民族通過文化改造和思想改造而達到的征服行為。
就我國歷史來說,唯一一次並不成功的被文化入侵是抗日戰爭時期日本對其佔領的東三省實施奴化教育。
我國傳統文化有很多精華的部分,讓國人有文化自信感才是主要的。文化自信感需要文化的適用性,需要傳統文化與現代理念的結合,讓傳統文化成為與時代同步的適用文化,國人對其才有認同感,才會有文化自信心。
⑧ 英國的歷史是侵略史,舉例說明,以及每一次侵略影響的英國文化 這是英語國家社會與文化入門的題目
日耳曼入侵
從5~6世紀日耳曼人入侵,到17世紀中葉資產階級革命爆發,是英國封建生產方式形成、發展和衰落的時期;學術界亦有把諾曼征服視為英國中古史開端的觀點。 盎格魯-撒克遜人入主不列顛羅馬人撤離後,居住在易北河口附近和丹麥南部的盎格魯-撒克遜人以及來自萊茵河下游的朱特人等日耳曼部落,從5世紀中葉起陸續侵入不列顛。入侵過程延續約一個半世紀。入侵者洗劫城鎮和鄉村,不列顛人被殺戮或淪為奴隸,有的被驅趕到西部、西北部山區,大部 英國歷史
分人同入侵者融合,形成後來的英格蘭人,或稱英吉利人。到7世紀初,入侵者先後建立起7個強國:東部和東北部盎格魯人的麥西亞、諾森伯利亞和東盎格利亞,南部撒克遜人的威塞克斯、埃塞克斯和蘇塞克斯,東南部朱特人的肯特。這個時期史稱「七國時代」。 盎格魯-撒克遜人入侵時是氏族部落組織。入侵過程中,原來的氏族組織解體,按地域組成的村社代之而起。村社土地公有,歸村社自由農民使用。隨著生產力發展,土地逐漸變成私有財產,出現了貴族、大土地佔有者、依附農和奴隸。村社成為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向封建土地所有制過渡的形式,一般認為是英國社會封建化過程的開始。6世紀末,基督教傳入英國。597年,羅馬教皇格列高利一世(590~604在位)派修士奧古斯丁到英格蘭傳教。到7世紀下半葉,英格蘭全境基本上都皈依了羅馬基督教。(見彩圖) 英國歷史
丹麥入侵
從8世紀末開始,以丹麥人為主體的斯堪的納維亞人屢屢入侵英國。為抗擊丹麥人,威塞克斯王國國王埃格伯特(約802~839在位)於 827年統一七國,建立統一的英格蘭王國。到9世紀末,丹麥人已在大不列顛島上建立大片居留地。879年,阿爾弗烈德大王和丹麥人訂立條約,將英格蘭東北部劃歸丹麥管轄,稱為「丹麥區」。10世紀初,阿爾弗烈德大王的後繼者逐漸收復丹麥區。11世紀初,丹麥人卷土重來,丹麥王克努特大帝成為全英之王(1016~1035在位)。克努特之子死後,英國王位復歸於英人愛德華( 英國歷史
1042~1066在位)。丹麥人佔領期間,英國封建化過程加速。由於戰爭頻仍,稅課繁苛,特別是沉重的「丹麥金」,使自由農民紛紛破產,淪為依附農。國王以詔書的形式把土地冊封給教俗貴族,成為封建領地。930年,英王下令「(自由)人必有主」,農民為躲避戰禍和捐稅、求得安全,便將土地交給大地主,再領回耕種,表示自己受地主保護。國王還給教俗地主以「特恩權」,即對領地內的依附農民實行政治、經濟、法律等全面統治的權力。特恩權加速農民的農奴化。
瓦特泰勒起義
13~14世紀,英國封建經濟發展到極盛。農業耕作技術改進,城市發展,商品貨幣經濟滲入農村。封建領主要求更多的貨幣,在農村開始了用貨幣地租代替勞役或實物地租的「折算」過程。折算使少數富裕農民贖得人身自由,但廣大農民群眾紛紛破產,淪為農村的僱傭勞動者。1348~1350年橫掃歐洲的黑死病,奪去英國近半人口。由於勞動力短缺,國王愛德華三世(1327~1377在位)頒令,規定勞動者必須接受低工資僱傭,否則予以監禁。城鄉窮苦人民走投無路,被逼揭竿起義。牛津大學神學教授J.威克里 英國歷史
夫(約1320~1384)及J.保爾等下層教士「羅拉德派」的改革宣傳為起義作了思想准備。1380年,國王理查二世(1377~1399在位)為徵集英法百年戰爭戰費,增收人頭稅,導致起義於1381年5月爆發,領袖是泥瓦匠瓦特·泰勒,史稱「瓦特·泰勒起義」。起義雖遭失敗,但震撼了英國的封建農奴制度。14世紀末,英國農奴制實際上已經解體。15世紀時,絕大多數農奴贖得人身自由,成為自耕農,他們在法律地位上分為自由領有農和公簿持有農。貨幣地租成為地租的主要形式。封建主階級也發生變化,從富裕農民、佔有土地的商人以及中小貴族中產生新貴族,他們採用資本主義經營方式。舊貴族的統治陷入危機,封建騎士制度日趨解體。經過1455~1485年的玫瑰戰爭,舊貴族力量大大削弱,為資本主義關系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得到新貴族和資產階級支持的亨利七世即位(1485~1509在位),開始了都鐸王朝的統治。
資本原始積累
圈地運動是英國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手段之一。15~16世紀,毛織業成為英國的「民族工業」,對羊毛的需求成倍增加。地主把農場改為牧場,還通過圈地圍田或侵佔公地,把小地產集中,連成大片。這樣一來,大批自耕農失去土地而破產,淪為流浪人。國王從1530年起頒布一系列血腥立法,迫使流浪人受雇於新貴族和資本家。海外掠奪和貿易也是原始積累的重要途徑。16世紀以後,英國陸續組織許多貿易公司,進行海盜掠奪。碼頭官吏、海關人員、海軍官兵,甚至地方高級官吏,都勾結海盜。海盜J.霍金斯販運黑人致富 英國歷史
,F.德雷克則在伊麗莎白一世贊助下劫掠西班牙美洲殖民地,並於1577~1580年間進行了震驚歐洲的環球航行。1588年,英國戰勝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在攫取世界海洋霸權上邁出第一步。
專制王權和宗教改革
都鐸王朝統治時期,英國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王權空前強化。舊貴族在玫瑰戰爭中自相殘殺殆盡;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希望保持和平,以利於發展經濟。亨利七世利用這些條件,實行絕對專制統治。他解散封建貴族的家臣,設「星室法庭」,懲治不馴順的貴族。亨利八世時正式成立樞密院,聽命於國王,地方上的治安法官則受樞密院監督。專制王權的統治首先依靠新貴族,多從他們中間選任治安法官;其次是依靠新興的城市資產階級,包括手工工場主、大商人和銀行家等。都鐸王朝一貫執行重商主義政策,保護和獎勵工商業和航海業,以增強國力。 1527年,亨利八世國王要求離婚遭教皇拒絕,由此觸發同羅馬教廷的公開沖突。從1529年起,他指使議會通過一系列法令,割斷英國教會對教廷的宗屬關系,禁止英國教會向教皇繳納貢賦;1534年,議會通過《至尊法令》,規定英王為英國教會之首,有權任命教職和解釋教義,英國教會遂成為國家機構的一部分,英國國教就此確立。宗教改革客觀上符合建立民族國家的願望,得到多數臣民的支持。亨利八世還大量沒收寺院財產,把沒收的土地投入市場拍賣。這也是資本原始積累的途徑之一。 16世紀,英國經濟發展,文化亦興。人文主義者T.莫爾撰寫《烏托邦》,成為空想社會主義的先驅。詩人E.斯賓塞初寫田園詩,後寫《仙後》,歌頌伊麗莎白一世時代。F.培根作為唯物主義的「第一個創始人」,撰寫《學問的推進》(1605)和《新工具》(1620),倡導歸納的和實驗的新哲學。16世紀後半葉, 英國歷史
英國文學中最繁榮的是戲劇。悲劇作家C.馬洛是新劇的先驅,他盛年早逝,但留下可觀的戲劇創作遺產。文學巨匠W.莎士比亞是英國最偉大的人文主義者、最傑出的戲劇家和詩人。他留下許多不朽名著,對人類文化發展作出重大貢獻。
編輯本段近現代史
簡述
資本主義興起和發展 1、手工工場的建立和擴展:新航路開辟後,英國成為大西洋航運中心,制呢業迅速發展,手工工場建立。並擴展到採煤、煉鐵等領域。 2、圈地運動是對農業進行的一場資本主義改造運動,它使土地所有制和經營方式發生變化。發展了農業,積累了原始資本,也造就了大批的自由勞動力。極大推動了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3、海外貿易、殖民掠奪、黑奴交易是16世紀英國商人海外活動的主要內容,有利於原始資本的積累。 4、都鐸王朝加強專制統治的措施同資本主義發展相適應,客觀上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如:(1)16世紀宗教改革後,英王成為英國教會最高首腦,不再從屬於羅馬教皇。改革沉重打擊了天主教會、削弱和限制了舊的封建勢力。(2)鼓勵工商業和海外掠奪,不僅增強了國力,且對資本原始積累起著保護作用,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和資產階級勢力的壯大。(3)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 英國歷史
,開始樹立海上霸權。17世紀初,開始向印度和北美殖民。 5、17世紀上半期,斯圖亞特王朝專制統治阻礙了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觸犯了資產階級利益。(成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根本原因):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在「君權神授」思想下,厲行專制,極大損害了資產階級利益;宗教專制下,嚴厲對待非國教徒,尤其是迫害其中的清教徒,造成政治局勢的緊張。(由於清教徒中反對封建限制,希望取得經濟只有的要求正適合資產階級需要,因而清教徒的主張成了資產階級、新貴族反封建斗爭的思想武器。)[1]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 1640年,資產階級聯合新貴族,帶領廣大人民,在社會矛盾尖銳的情況下,通過議會斗爭、內戰、共和國建立、克倫威爾軍事獨裁,斯圖亞特王朝復辟(1660年),直到「1688年光榮革命」,歷經半世紀的曲折斗爭,完成革命,最終推翻封建君主專制,為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制度的建立開辟了道路,成為英國歷史的分水嶺。如:1689年,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利用他們在議會中的權利,通過《權利法案》,確立了「君主立憲制」政體;17—18世紀又逐漸確立內閣制、兩黨制。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和發展又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條件。 在當時,尤其歐洲封建制度漸趨衰落和資本主義發展壯大已成為不可逆轉歷史潮流的形勢下,英國革命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整個世界的要求。英國作為歐洲一個重要的、有影響的國家,率先完成這一轉變和過渡,無論理論上或實踐上都為歐洲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範例。此後,歐洲和其他地區一些國家都在其影響下進行了不同形式的革命,使世界進入一個新時代。所以說,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標志著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的到來。 世界殖民霸權的建立 (17世紀中—18世紀末中) 這一階段,在亞洲、北美進行殖民擴張,與荷蘭、法國等展開激烈爭奪。通過三次英荷戰爭(分別是1652-1654年;1665-1667年;1672-1674年),奪取荷蘭在北美的新尼德蘭殖民地(後改名紐約),進一步確立海上霸權,荷蘭則喪失了歐洲強國地位。 「七年戰爭」(1756-1763年)是英法爭奪印度和北美殖民地的最後較量,結果,法國喪失在北美的加拿大、新法蘭西等大片殖民地,在印度也僅留存本地治理等據點。至此,英國最終確立了世界 英國歷史
殖民霸權地位,並雄霸歐洲。 英國工業革命時期資本主義迅速發展 (18世紀中-19世紀中) 1、從18世紀60年代開始到19世紀40年代,從棉紡織部門新機器的發明和使用開始到機器製造業的出現,英國最早進行並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世界第一個工業國和「世界工廠」,實力盛極一時。工業革命極大推動了社會生產力,資本主義工業迅速發展,同時,引起社會結構的重大變革,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對立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 2、隨著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資產階級逐漸發展壯大。一方面,他們對維也納體系下的封建專制不滿,要求更多的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積極展開爭取政治權利的自由主義改革和革命運動。如1832年英國進行議會改革,資產階級通過和平手段取得更多的權利。另一方面,為鞏固和加強自身政治、經濟地位,資產階級強烈反對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干預,要求進一步接觸封建束縛,實現自由競爭,自由經營和自由貿易。1776年《國富論》一書的發表標志著經濟政策由傳統保護主義到「自由競爭」的重大轉變。 3、工業資產階級同無產階級日益對立,矛盾尖銳。1836年,英國憲章運動正是這一矛盾激化的產物,它標志英國無產階級開始作為一支獨立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4、為滿足工業發展和資產階級的需要,通過建立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方式,搶占原料產地,拓展商品市場。如:19世紀中期完全佔有印度、佔領新加坡;發動侵略中國的兩次鴉片戰爭,割佔香港,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在大洋州,據有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在非洲,英國勢力滲入埃及;在拉美,加緊對新生國家進行經濟侵略。 5、這一時期,為防止法國稱霸歐洲,英國組織反法同盟干涉法國革命。美國的獨立使英國喪失了17世紀初到18世紀30年代建立的北美大西洋沿岸的13個殖民地和新法蘭西。
資產階級革命
近現代英國歷史起始於17世紀中葉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這是英國資本主義制度確立和發展的時期。 1603年,伊麗莎白女王死後無嗣,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六世繼承英國王位,稱詹姆斯一世(1603~1625在位),開始斯圖亞特王朝統治(1603~1649,1660~1714)。16世紀後半葉到17世紀前半葉,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經濟實力日益強大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越來越不能忍受封建王權的專制統治。但詹姆斯一世和查理一世無視這些變化,堅持「君權神授」,大力加強英國國教,迫害要求"純潔"教會的清教徒,並出售工商業專賣權,恢復早已廢棄的苛捐雜稅,致使矛盾激化。1628年,議會反對派提出反映資產階級要求的《 英國歷史
權利請願書》,國王遂解散議會,實行11年無議會統治。為籌集軍費鎮壓蘇格蘭長老派(清教中的保守派)教徒起義,查理一世被迫於1640年4月召集議會,3周後又解散議會,史稱此屆議會為「短期議會」。同年11月,查理被迫第2次召集議會,這屆議會一直存在到年,史稱「長期議會」,是革命的領導中心。它的召開被認為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開始。1641年11月,議會向國王提出《大抗議書》;翌年1月,國王企圖逮捕議會反對派首領未逞,逃出首都, 8月在諾丁漢向議會宣戰。
第一次內戰初期
,議會軍節節失利。O.克倫威爾率領的主要由信仰清教的自耕農和手工業者組成的一支騎兵隊伍,1644年取得馬斯頓大捷,扭轉戰局,被譽為「鐵軍」。1645年初,議會按照克倫威爾的要求改組軍隊,建立「新模範軍」,新模範軍在1645年6月納斯比戰役中擊敗王黨軍隊。翌年,國王被俘,第1次內戰以議會軍勝利告終。內戰期間,議會先後通過法令,沒收王黨分子土地,拍賣給資產階級,廢除地主對國王的封建義務,但農民一無所得。戰爭結束後,革命陣營內部長老派、獨立派和平等派之間矛盾激化。1647年底,查理國王逃跑,1648年2月,王黨勢力乘機又挑起內戰,在獨立派、平等派聯合打擊下,王黨勢力復被擊敗,第2次內戰結束。1648年12月,克倫威爾清除了議會中的長老派;1649年1月30日,查理一世被斬首(見彩圖),同年宣告建立一院制共和國。資產階級共和國先後鎮壓平等派和掘土派,征服愛爾蘭和蘇格蘭,打敗荷蘭和葡萄牙。1707年,蘇格蘭正式並入英國,英國從此亦稱大不列顛。年4月,克倫威爾驅散殘余議會,12月建立護國政府,實行軍事獨裁。 1660年2月,斯圖亞特王朝復辟。盡管查理二世和詹姆斯二世(1685~1688在位)力圖復辟舊秩序,但革命期間發生的社會經濟變革已不可逆轉。1679年,圍繞王位繼承問題議會分成輝格和托利兩派,是為近代政黨的起源。1688年6月,信奉天主教的詹姆斯二世國王老年得子。為阻止天主教信徒繼承王位,輝格黨和托利黨聯合行動,邀請信奉新教的荷蘭執政威廉來英國即位,11月,威廉率艦隊在英國登陸,推翻復辟王朝。1689年2月,威廉和妻子瑪麗同時登位,威廉稱三世(1689~1702在位);瑪麗稱二世(1689~1694在位)。這次政變史稱「光榮革命」。光榮革命是地主貴族和資產階級聯合專政的開始,它所宣布的《權利法案》限制王權,擴大議會權力,奠定了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基礎。 此後,英國議會君主制逐漸形成和發展,輝格和托列兩黨進行長期爭權奪利的斗爭。1714年,漢諾威王朝入主英國,輝格黨取得長達60多年的政治優勢。在R.沃波爾任內,國王的主要咨詢機構樞密院發展成內閣,內閣首腦由議會多數黨領袖擔任,內閣對議會負責。沃波爾實際是英國第1任首相(見表)。 英國歷史
工業革命
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後,資本原始積累更加迅速。議會法令使圈地合法化,圈地規模迅速擴大。在廣大被圈佔土地上建立起資本主義農場或牧場,被剝奪生產資料的農民成為"自由"勞動力。國內市場擴大。1689~1763年間,英法為爭奪殖民地屢開戰端。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後,英國政府在1793~1815年期間,積極組織並參加反法聯盟。在整個18世紀,英國成為販賣黑奴的國際中心。在國內,政府實行保護關稅政策,高關稅阻止外國商品輸入,獎勵本國工業品出口,以低稅保護本國工商業發展。以上種種原始積累手段為工業生產的變革提供了前提。18世紀後半葉,在工業生產中出現並開始使用機器,這標志著工業革命的開始。變革首先發生在棉紡織業。1733年織機中開始採用飛梭,60~70年代紡紗機普遍採用;80年代,蒸汽機投入使用。隨著蒸汽機採用范圍的擴大,特別是機器製造業的出現,工業革命迅速擴展到各部門。到19世紀30~40年代,各主要工業部門都採用機器,大機器生產在紡織業中已佔主導地位。英國從農業國發展成工業國,工業革命至此基本完成。工業革命改變了英國的經濟地理面貌,西北地區興起一批工業大城市,人口也向那裡集中。19世紀中葉,英國已成為世界上第1個工業強國。工業革命造就了兩個新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他們之間的對立和斗爭成為英國工業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
殖民擴張
英國的殖民地在19世紀猛烈擴張。1801年合並愛爾蘭,英國的正式名稱成為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對亞洲的侵略繼續擴大。19世紀中葉,發動兩次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參與鎮壓中國太平天國革命;鎮壓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義,強化對印度的統治。1876年,保守黨B.迪斯累里內閣為維多利亞女王加冕,使其成為印度女皇。此後英國又稱為大英帝國(或英帝國)。此外,在伊朗、緬甸、南非、埃及、東非以及紐西蘭、澳大利亞等地也擴大侵略,還逐步對南美洲進行滲透,成為那裡最大的投資者。1867年,加拿大成為英國第1個自治領。 19世紀末期,英國殖民擴張的重點轉移到非洲。它從法國手中奪得了對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進而佔領埃及(1882)和蘇丹(1899),積極參加殖民列強瓜分西非、東非和中非的爭奪戰,參加1884~1885年列強分贓的柏林會議(1884~1885)。為實現帝國主義分子C.J.羅得斯提出的修建一條從開普敦到開羅縱貫非洲大陸的大鐵路的所謂"二C計劃"(開普敦和開羅的英文寫法第一個字母都是「C」),加緊侵略南非,1899年爆發英布戰爭,英國並吞奧蘭治和德蘭士瓦。19世紀末,在亞洲控制緬甸、阿富汗,1900年參與鎮壓中國義和團運動,並染指中國西藏。截至1914年,英國的殖民地已廣布世界各大洲,殖民地面積計達3350萬平方公里,殖民地人口達3.94億,是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國。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向帝國主義過渡,1902年國內已出現57家托拉斯及其他壟斷組織,某些部門還加入了國際壟斷聯盟;銀行資本與工業資本溶合,財政寡頭與大銀行控制一切;資本輸出大量增加。1899年時食利者收入超過外貿收入的4倍。 19世紀,英國科學文化取得輝煌成就。C.R.達爾文以其《物種起源》(1859)奠定了生物進化論的基礎。才華蓋世的詩人G.G.拜倫以其浪漫主義的卓越詩篇著稱於世,他用詩抨擊貴族的反動,支持民族解放斗爭。因此他被統治者逐出祖國,英年早逝於異邦。C.J.H.狄更斯是英國文學史中現實主義的創始人和最著名代表、英國人民的作家,其作品反映了英國資本主義極盛時期下層勞動群眾的苦難。F.哈代、蕭伯納和J.高爾斯華綏等是19世紀末到20世紀上半葉英國現實主義文學的著名代表。
第一次世界大戰
英國與第一次世界大戰 19世紀70年代以後,英國逐漸喪失工業壟斷地位。後起的德國、美國逐步趕上並超過英國,導致相互間矛盾的空前激化。20世紀初,德國成為英國最危險的競爭對手。面對嚴峻的形勢,英國政府積極擴充軍備,尤其是海軍。1908年,自由黨政府決定對海軍實行「雙強標准」原則,即英國軍艦噸位不能少於兩個最強的海軍大國軍艦噸位的總和。H.H.阿斯奎斯自由黨內閣還進行了一些旨在改善勞動群眾狀況的改革,以安定後方。1914年,議會通過愛爾蘭自治法案,後因大戰爆發,自治法到1921年才付諸實施(見彩圖)。愛爾蘭本部獲得自治,成立愛爾蘭自由邦,北部6個郡仍歸英國。此後英國正式國名改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為對付德國,英國放棄19世紀奉行的「「光輝孤立」」外交政策,1907年以後,英、法、俄「三國協約」實際上已經形成。它同已經形成的德、奧、意「三國同盟(1882)」相對峙。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大戰期間,英國派遠征軍到歐洲大陸,是西線戰場主要參戰國之一。1916年5月,英德海軍為爭奪海上霸權,在北海進行日德蘭大海戰。1917年,英國最終擊敗德國的「無限制潛艇戰」,維護了它的制海權。戰爭中英帝國參戰人員陣亡總數達50萬以上。大戰初期,自由黨聯合保守黨、工黨組成聯合內閣,1916年自由黨人D.勞合·喬治繼任首相,組成5人集體內閣,總攬大權。為了爭取群眾、特別是婦女群眾對戰爭的支持,1918年第4次改革議會選舉法,實行全體成年男子和30歲以上婦女的普選權。1928年選舉權擴大到全體成年婦女。1918年11月,大戰以德國等同盟國的失敗告終。
第二次世界大戰
英國與第二次世界大戰 20世紀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爆發世界性經濟危機,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矛盾加劇。德意日法西斯在東西方燃起侵略戰火。新的世界大戰迫在眉睫。英國對法西斯姑息遷就,縱容侵略。1937年,A.N.張伯倫出任英國首相後,更加變本加厲地推行綏靖政策。他改組國民內閣,掃除推行綏靖計劃的障礙。1938年9月,他3次飛往德國會晤A.希特勒,並於9月29日夥同希特勒簽訂出賣捷克斯洛伐克的《慕尼黑協定》。1939年 9月,德國進攻波蘭,歐戰爆發,英國對德宣戰。1940年4月,希特勒的侵略矛頭指向西方,綏靖政策破產,張伯倫被迫辭職,主張對德國採取強硬政策的W.L.S.丘吉爾組成戰時聯合內閣(1940~1945)。為保證舉國上下團結對敵,政府實行戰時各黨派之間的「政治休戰」和勞資之間的「工業休戰」。丘吉爾上台後,立即組織敦刻爾克撤退,把國民經濟納入戰時軌道,並迅速擴充軍備。1940年7~9月在德國發動的「不列顛空戰」中,英國空軍有效地打擊了敵人。1943年5月以前,英軍的主要戰場在北非;1943年9月英美軍隊在義大利南部登陸,迫使義大利投降;1944年6月英美軍隊在法國諾曼底登陸,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
⑨ 如何抵抗文化侵略
上數一百年還有可能,現在完全做不到了,對傳統文化執念最深的日本現在也早已面目全非,除非閉關鎖國,不然必然會受到外來文化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