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原因是什麼
17世紀時,斯圖亞特王朝厲行專制統治,經常觸犯資產階級的利益,宗教專制政策也進一步激化了階級矛盾,最終導致了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
英國革命確立了「議會制君主立憲制(議會君主制)」「內閣制」,頒布《權利法案》。以法律形式對國王的權力進行制約,人類社會由專制轉向民主,由人治轉向法制。
英國革命的意義
1、英國革命是人類歷史上民主制度對專制制度的一次重大勝利,為英國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掃清了障礙。
2、英國革命揭開了歐洲和北美革命運動的序幕,推動了世界歷史發展的進程,是世界近代史的開端。
3、英國革命後,出現了長期的政治穩定的局面,為社會經濟的順利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為英國開展工業革命和成為工業強國創造了前提。
4、英國革命推翻了君主專制,確立了自己的統治地位,君主立憲制開始確立起來。
5、世界史的觀點看,英國革命的主要意義在於確定並貫徹了自由主義的原則。
6、英國革命沒有根本解決政治經濟制度落後性,反而與舊貴族聯合鎮壓英國人民起義。
㈡ 簡述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意義。
1、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一場歐洲和世界范圍內的政治革命。在這次革命中,資產階級不僅第一次推翻了封建政治制度,而且把一種新的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則付諸實踐;宣告了一種新社會秩序的誕生,從此人類歷史開始步入資本主義時代。
2、革命掃除了英國資本主義發展的政治障礙,對資本主義經濟的高速發展、工業革命的發生和英國在19世紀中葉奪取世界工業霸主地位並成為世界最大的殖民帝國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3、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對歐洲甚至全世界都產生了重要影響。革命後不久在英國確立了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度,為歐洲大陸和世界許多國家的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政治制度的藍本。
(2)英國革命確立了什麼明主擴展閱讀:
傳統觀點認為,在第一次內戰期間,英國資產者與新貴族結成聯盟共同反對英國君主專制。不過,在內戰過程中,無論是王黨還是議會,雙方的支持者中均有資產者、商人、工匠和農民等,支持誰取決於英國地方鄉紳的態度,而階級分化相比宗教分野並不顯著,因此對於革命的階級性這一觀點仍有待商榷。
㈢ 英國近代史的開端的標志是什麼
英國革命確立了「議會制君主立憲制(議會君主制)」、「內閣制」,頒布《權利法案》。以法律形式對國王的權力進行制約,人類社會由專制轉向民主,由人治轉向法制。
意義
1.英國革命是人類歷史上民主制度對專制制度的一次重大勝利,為英國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掃清了障礙。
2.英國革命揭開了歐洲和北美革命運動的序幕,推動了世界歷史發展的進程,是世界近代史的開端。
3.英國革命後,出現了長期的政治穩定的局面,為社會經濟的順利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為英國開展工業革命和成為工業強國創造了前提。
4.英國革命推翻了君主專制,確立了自己的統治地位,君主立憲制開始確立起來。
5. 從世界史的觀點看,英國革命的主要意義在於確定並貫徹了自由主義的原則。
6. 英國革命沒有根本解決政治經濟制度落後性,反而與舊貴族聯合鎮壓英國人民起義。
㈣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過程 簡述
1640-1642年
議會斗爭:下議會要求限制王權,英國革命開始
查理一世為了籌劃軍費,鎮壓蘇格蘭人民起義,被迫於1640年恢復長期關閉的議會。議會同國王進行抗爭,起草了《大抗議書》,抨擊查理一世暴政,他們要求限制王權,取消國王的專賣權,監督國王和大臣的活動。查理一世拒絕接受《大抗議書》,最終和議會決裂。
1642-1649年
內戰:1642年,查理一世挑起了內戰,組織王軍,向議會軍發起進攻。1643年,克倫威爾前往英格蘭東部,募集了一支主要由自耕農和城市平民組成的騎兵,在馬斯頓荒原戰役(1644.7),納西比戰役(1645)等戰役中屢次擊潰王黨軍。內戰結束後,1649年,查理一世被送上斷頭台處死。英吉利共和國時代開始。
1649-年
英吉利共和國成立。
-1659年
克倫威爾獨裁時期
年4月30日,克倫威爾發動政變,解散議會。12月16日,他正式宣布自己就任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1649年占)的「護國主」,英吉利共和國時代結束,以克倫威爾的個人軍事獨裁為特色的護國政體時期開始。1658年,克倫威爾病逝。英國重新進入混亂時期。
1660-1689年
1660年斯圖亞特王朝(查理二世)復辟,1685年查理二世去世。他死後,弟弟詹姆士二世繼位,他推行反動政策,實行血腥報復。
1688年,支持議會的輝格黨人與部分托利黨人邀請詹姆士二世的女兒瑪麗和時任荷蘭奧蘭治執政的女婿威廉(後來的瑪麗二世和威廉三世)回國執政,發動宮廷政變,推翻斯圖亞特王朝統治,這次政變沒有流血而獲得成功,因此史稱「光榮革命」。1689年,頒布《權利法案》標志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4)英國革命確立了什麼明主擴展閱讀: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從1640年查理一世召開新議會的事件開始到1688年議會反對派發動宮廷政變(又稱光榮革命)結束,以新貴族階級為代表推翻封建專制統治建立起英國資本主義制度的社會革命。推翻了封建統治,並在1689年頒布文獻《權利法案》以法律形式對王權進行明確制約,確立了議會君主立憲制。
英國革命確立了「議會制君主立憲制(議會君主制)」、「內閣制」,頒布《權利法案》。以法律形式對國王的權力進行制約,人類社會由專制轉向民主,由人治轉向法制。
意義
1.英國革命是人類歷史上民主制度對專制制度的一次重大勝利,為英國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掃清了障礙。
2.英國革命揭開了歐洲和北美革命運動的序幕,推動了世界歷史發展的進程,是世界近代史的開端。
3.英國革命後,出現了長期的政治穩定的局面,為社會經濟的順利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為英國開展工業革命和成為工業強國創造了前提。
4.英國革命推翻了君主專制,確立了自己的統治地位,君主立憲制開始確立起來。 [3]
5. 從世界史的觀點看,英國革命的主要意義在於確定並貫徹了自由主義的原則。
6. 英國革命沒有根本解決政治經濟制度落後性,反而與舊貴族聯合鎮壓英國人民起義。
影響
英國革命極大促進歐洲各國反專制勢力,起到思想啟蒙作用,對世界歷史產生重要影響。也使一些封建專制的國家陷入害怕和擔憂。但是英國革命畢竟是不徹底革命,沒有從政治制度上徹底鏟除舊的毒瘤。但對1789年法國大革命影響卻是顯而易見的。而且英國通過革命推翻了君主專制,推動了歷史的進程,是世界近代史的開端,推動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到來。
《權利法案》(全名:《國民權利與自由和王位繼承宣言》)
……靈俗兩界貴族與眾議員等……宣告:
1.凡未經議會同意,以國王權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實施之僭越權力,為非法權力。
2.近以來國王權威擅自廢除法律或法律實施之僭越權力,為非法權力。
3.設立審理宗教事務之欽差法庭之指令,以及一切其他同類指令與法庭,皆為非法而有害。
4.凡未經議會准許,借口國王特權,為國王而徵收,或供國王使用而徵收金錢,超出議會准許之時限或方式者,皆為非法。
5.向國王請願,乃臣民之權利,一切對此項請願之判罪或控告,皆為非法。
6.除經議會同意外,平時在本王國內徵募或維持常備軍,皆屬違法。
7.凡臣民系新教徒者,為防衛起見,得酌量情形,並在法律許可范圍內,置備武器。
8.議會議員之選舉應是自由的。
9.議會內之演說自由、辯論或議事之自由,不應在議會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彈劾或訊問。
10.不應要求過多之保釋金,亦不應強課過分之罰款,更不應濫施殘酷非常之刑罰。
11.陪審官應予正式記名列表並陳報之,凡審理叛國犯案件之陪審官應為自由世襲地領有人。
12.定罪前,特定人的一切讓與及對罰金沒收財產所作的一切承諾,皆屬非法而無效。
13.為伸雪一切訴冤,並為修正、加強與維護法律起見,議會應時常集會。
彼等(即靈俗兩界貴族與眾議員等)並主張、要求與堅持上開各條為彼等無可置疑之權利與自由;凡上開各條中有損人民之任何宣告、判決、行為或訴訟程序,今後斷不應據之以為結論或先例。
《大抗議書》
⒈列舉查理一世濫用王權的行為,譴責暴政,反對專
制。
⒉批判反動的宗教政策,痛斥高官的不法行為。
⒊譴責君主對議會權力和人民自由的漠視和損害。
⒋嚴厲抨擊苛捐雜稅
⒌要求工商業自由,政府對議會負責。
㈤ 為什麼說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英國歷史的轉折點
1688年「光榮革命」(人教版世界歷史九年級上冊稱之為「宮廷政變」)標志著英國革命的結束。
1689年的《權利法案》使英國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專政。
意義影響
英國革命確立了「議會制君主立憲制(議會君主制)」、「內閣制」,頒布《權利法案》。以法律形式對國王的權力進行制約,人類社會由專制轉向民主,由人治轉向法制。
意義
1.英國革命是人類歷史上民主制度對專制制度的一次重大勝利,為英國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掃清了障礙。
2.英國革命揭開了歐洲和北美革命運動的序幕,推動了世界歷史發展的進程,是世界近代史的開端。
3.英國革命後,出現了長期的政治穩定的局面,為資本主義的順利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為英國開展工業革命和成為工業強國創造了前提。
4.英國革命推翻了君主專制,確立了自己的統治地位,君主立憲制開始確立起來。
5. 從世界史的觀點看,英國革命的主要意義在於確定並貫徹了自由主義的原則。——<全球通史·第27章·歐洲的政治革命>
6. 英國革命沒有根本解決政治經濟制度落後性,反而與舊貴族聯合鎮壓英國人民起義。
影響
英國革命極大促進歐洲各國反專制勢力,起到思想啟蒙作用,對世界歷史產生重要影響。也使一些封建專制的國家陷入害怕和擔憂。但是英國革命畢竟是不徹底革命,沒有從政治制度上徹底鏟除舊的毒瘤。但對1789年法國大革命影響卻是顯而易見的。而且英國通過革命推翻了君主專制,推動了歷史的進程,是世界近代史的開端。
㈥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意義
①是人類歷史上資本主義制度對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勝利。②它為英國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掃清了道路,③揭開了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序幕,④推動了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
歷史意義是意義中的一種 特指從歷史角度看待這一事件的意義
意義指的是某一事物的作用和價值
影響指的是對其它事物起的作用
因此 影響和歷史意義是包含在意義中的
只要學習歷史 其中的意義就特指歷史意義
一般來說 意義中 「……是……」等對事物的本身性質的闡述不是影響
而其餘的都是影響
本文的②③④皆是影響
㈦ 英國民主政治確立的特徵
英王與君主制
編輯
英國王權制度由來已久,歷史上國王的權力幾經消長。17世紀末18世紀初,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後,英國資產階級與新貴族妥協,在形式上繼續保留君主,專制君主制逐漸向二元君主制和議會君主立憲制發展。在這一過程中王權不斷弱化,逐漸從「實位」向「虛位」發展,國王成為虛位元首。當今的英國國王從法律上講,還具有至尊的地位和權力,但在政治實踐中,國王的權力要受到一系列憲法性習慣的限制,實權大多由內閣或議會控制,英王只是根據內閣和議會的意思,照章辦事而已。這表現在:
1、國王統而不治,臨朝而不理政;
2、國王不能介入政黨政治,必須以「公正無私」為原則,保持中立;
3、國王對內閣提出政策建議,並無約束力,而大臣對國王提出建議,國王則有義務聽取,並據此行動;
4、國王在議會或內閣的委託或建議下,行使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和其它權力。
國王雖然沒有實權,但絕不是全無作用,之所以英國至今還保留著國王,實行君主制,就是因為國王有著不可替代的功能,包括:
1、 國王是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象徵;
2、 國王是國家政治制度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的體現的保證;
3、 國王是協調黨派斗爭和社會矛盾的工具;
4、 國王擔任向政府首相和大臣提供咨詢、建議的「政治顧問」的角色。
所以,有西方學者把英國君主的這種作用稱作是「無用的有用」。議會和內閣幾乎所有的活動都在英王的名義下進行,可見它賦予了政府尊嚴和正統性,加強了政府活動的合法性。國王在英國的是維系國民道德感情的重要象徵,因此,君主制在英國能夠長時間存在下來是有其內在根據的。
英國國家制度不論是君主、議會、行政機構或法院,都深植其根於悠久的歷史中,是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通過政治實踐逐步完善起來的。
1688年的光榮革命確立英國君主立憲政體,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首先完成工業革命,國力迅速壯大。18世紀至20世紀初期英國統治的領土跨越全球七大洲,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號稱日不落帝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取得了勝利,但國力嚴重受損。到20世紀下半葉大英帝國解體,資本主義世界霸主的地位被美國取代。不過,現在英國仍是一個在世界范圍內有巨大影響力的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