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英國在中國的殖民地 英國殖民國中國嗎
沒有。
英國在亞洲的重心並不是中心並不是中國,而是印度,對中國,只是想懲罰一下,逼迫中國給予其特權以獲取經濟利益而已。
再說,一個印度他還沒有消化掉,更何況當時中國無論國土還是在經濟軍事上都遠非印度所能比的,而且中國當時在政治上還是統一的,所以當時的英國認為他沒有能力獨吞中國的能力,讓中國開放一些通商口岸最符合其利益。
(1)英國殖民地為什麼沒有公民權擴展閱讀:
遠古時代的殖民地多為拓殖型殖民地,即宗主國在海外的延續,例如腓尼基人建立的迦太基。在古希臘時期,希臘諸城邦在地中海和黑海沿岸建立了許多殖民地,一度遠至北非和西班牙海岸。希臘人的殖民運動始於與海外地區的貿易需要,同時也有一些希臘公民不滿本城邦政治現狀,或由於地少人多而移居海外。
希臘人的海外殖民區建立起來之後,大多保持政治上的獨立性,但同母邦保留一定的聯系,派遣代表參加全希臘的古奧林匹克運動會,並且以身為希臘文明的前哨而自豪。一些希臘殖民地保存至今,如敘拉古(在義大利西西里島,今名錫拉庫扎)、塔蘭托和拜占廷(今伊斯坦布爾)。
希臘人的海外殖民區建立起來之後,大多保持政治上的獨立性,但同母邦保留一定的聯系,派遣代表參加全希臘的古奧林匹克運動會,並且以身為希臘文明的前哨而自豪。一些希臘殖民地保存至今,如敘拉古(在義大利西西里島,今名錫拉庫扎)、塔蘭托和拜占廷(今伊斯坦布爾)。
現代通用的「殖民地Colony」一詞來自古羅馬的「Colonia」,原指由羅馬公民及其家屬組成的守衛亞平寧半島海岸的村社。隨著羅馬統治地域的擴大,這一制度逐漸推及到新征服地區,演變成殖民制度。殖民者仍然享受羅馬公民的一切權利,被征服地區的人口則無法享受羅馬公民權(至羅馬共和國後期和羅馬帝國時期,隨著被征服地區的羅馬化,公民權方賦予殖民地人民)。
② 殖民地的歷史
遠古時代的殖民地多為拓殖型殖民地,即宗主國在海外的延續,例如腓尼基人建立的迦太基。在古希臘時期,希臘諸城邦在地中海和黑海沿岸建立了許多殖民地,一度遠至北非和西班牙海岸。希臘人的殖民運動始於與海外地區的貿易需要,同時也有一些希臘公民不滿本城邦政治現狀,或由於地少人多而移居海外。希臘人的海外殖民區建立起來之後,大多保持政治上的獨立性,但同母邦保留一定的聯系,派遣代表參加全希臘的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並且以身為希臘文明的前哨而自豪。一些希臘殖民地保存至今,如敘拉古(在義大利西西里島,今名錫拉庫扎)、塔蘭托和拜占庭(今伊斯坦布爾)。
現代通用的「Colony」一詞來自古羅馬的「Colonia」,原指由羅馬公民及其家屬組成的守衛亞平寧半島海岸的村社。隨著羅馬統治地域的擴大,這一制度逐漸推及到新征服地區,演變成殖民制度。殖民者仍然享受羅馬公民的一切權利,被征服地區的人口則無法享受羅馬公民權(至羅馬共和國後期和羅馬帝國時期,隨著被征服地區的羅馬化,公民權方賦予殖民地人民)。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其海外行省和殖民地被東羅馬帝國、法蘭克帝國、西哥特王國等國家瓜分。由於政治和軍事上的局限,同時由於西羅馬滅亡之後出現的人口稀少,這些國家幾乎沒有力量去征服海外殖民地。
十字軍東征標志著歐洲對自身之外的地區產生興趣的開始。在地中海東岸建立起來的十字軍國家並非殖民地,但第四次十字軍東征佔領拜占庭帝國後,威尼斯和熱那亞佔領了原屬拜占庭的許多領土,在東地中海建立了自己的商業殖民地。這些殖民地後來大多被奧斯曼帝國奪取。 一般認為,近代西方國家最早佔領的殖民地是葡萄牙於1415年佔領的休達。該港原屬摩洛哥,為撲滅當地海盜、並控制經休達中轉的西非黃金及象牙的進口,葡萄牙經過周密部署佔領了休達港,隨後為直接與出產黃金的西非黑人帝國建立聯系,又沿非洲海岸南下,佔領了馬德拉群島、維德角群島等群島。
隨著文藝復興運動在歐洲的發展,歐洲出現了對商業資本和財富的渴望。當時歐洲的主要貿易對象是東方,尤其來自是中國、印度和南洋各群島的絲綢、寶石、香料等奢侈品。由於當時與東方的貿易被威尼斯、熱那亞壟斷,西歐國家決定自己探索通往東方的航路。首先對東方航線展開探索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1498年達·伽馬經過好望角抵達印度。為了確保與印度的貿易不受莫卧兒帝國、阿曼以及印度洋沿岸各土邦國的干擾,葡萄牙於1510年在果阿建立了第一處殖民地,修築要塞,配備軍隊,保護葡萄牙商人的安全,同時在非洲沿海占據了一些島嶼和濱海據點,作為前往印度的中途補給站。
由於經好望角前往東方的航路被葡萄牙壟斷,西班牙不得不向西尋找通往東方的新航線。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後,西班牙展開了對美洲的征服和殖民運動,在極短的時間內消滅了印第安人所建立的各個帝國,建立起極其廣大的殖民地。1494年經教皇仲裁,葡萄牙在西經50°以東的美洲大陸也獲得了面積極為龐大的殖民地。
由於西班牙征服地區盛產金銀,大量貴金屬經西班牙流入歐洲,刺激了歐洲其他地區的物價變革和工商業發展。同時,由於咖啡、可可、茶葉、煙草、蔗糖、馬鈴薯等新消費品引入歐洲,歐洲人的飲食習慣也大幅度改變,導致對這些消費品需求的增長,這就促使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新征服的美洲廣大地區發展經濟作物的種植。
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英國和法國從西班牙人手中奪取了加勒比海諸島,荷蘭從葡萄牙手中奪取了巴西東北沿海的納塔爾地區。由葡萄牙人在非洲的馬德拉群島、維德角群島首創的黑奴種植園制度傳入英、法、荷控制的這些地區,對勞動力的需求猛增。而由於殖民者(尤其是西班牙人)對印第安土著的殘酷屠殺,印第安人的數量由15世紀末的5000萬銳減至17世紀的400萬,因此歐洲殖民者不得不從非洲尋找新的勞動力來源。
從1442年起,葡萄牙人就把柏柏爾人用作奴隸(在葡萄牙本土),西班牙人從1502年起開始把非洲黑人運入美洲。對奴隸貿易的需求促使兩國以及英國、荷蘭、法國、丹麥等新興資本主義國家在西非洲沿海建設了許多商站,販賣奴隸、象牙、黃金和辣椒(當時被稱為「天堂的種子」,象牙海岸(今名象牙海岸)的另一個名稱是種子海岸)。但是由於西非的海岸難以接近,再加上當地的地貌和氣候不適合歐洲人居住,因此在此後幾個世紀的時間里,歐洲對非洲的殖民只限於少數濱海據點。從歐洲國家對這些殖民地的命名——黃金海岸、象牙海岸、奴隸海岸——上可以看出,在西非的殖民地基本上都屬於資源掠奪型殖民地。 18世紀歐洲與非洲和美洲殖民地之間「大三角貿易」的航線隨著新大陸的發現,大西洋取代地中海,成為商業交通的必經之路,導致義大利地區和德意志北部漢薩同盟各傳統商業城市的衰落,以及英國、法國、荷蘭這幾個面向大西洋的國家的經濟興起。英國最初試圖經過俄羅斯打通東方貿易路線,為此於1533年成立了莫斯科公司,不久之後發現俄國與東方沒有直接商業往來,於是轉而尋找西北航線,試圖經北美洲北部前往東方。1588年英國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後,開始了對北美洲的殖民,建立了哈得孫灣公司和新英格蘭殖民地。1600年英國商人建立了英國東印度公司,隨後開始了在印度的擴張。荷蘭在16世紀末獨立後,迅速發展為世界最大的航海和商業國家,於1602年設立荷蘭東印度公司,逐漸壟斷了與中國、印度、日本、錫蘭和香料群島的貿易。法國則在北美洲建立了新法蘭西殖民地,並在加勒比海占據了數個具有戰略意義並盛產蔗糖的島嶼。
由於英國在北美殖民地進行煙草和棉花的商業種植,法國需要向加勒比海島嶼的甘蔗種植園輸送人力,因此兩國對奴隸的需要也日益擴大。1526年,英國開始奴隸貿易。不久之後,荷蘭和丹麥作為活躍的貿易中轉國也加入奴隸貿易活動中來,試圖從中分得利益。瑞典、勃蘭登堡、漢堡、庫爾蘭等國家也在這一時期從事奴隸貿易,為此在非洲海岸佔領了一些據點。由於西非地區的本土經濟以採集和狩獵為主,食物產量有限,為了供養奴隸在長途販途中的伙食,在這些據點周圍開辟了農業地區,從歐洲和美洲引進甘薯、薯蕷等糧食作物。
羅伯特·克萊武,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奠基人從17世紀初到18世紀中葉,英國和法國由於在歐洲大陸的利益爭奪而進行了四次戰爭,英國憑借強大的海軍力量,在海外奪取了法國在印度、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大片領土,一躍成為世界第一流的殖民大國,並且在同荷蘭的數次戰爭取代了荷蘭,成為主要的船運國,建立起龐大的商船隊和海軍。以1783年英國與法國和西班牙簽訂《巴黎條約》為標志,英國取代西班牙,成為世界頭號殖民強國。
這一時期歐洲國家在美洲的殖民地管理方式基本相同,即將其與本土區別對待,向殖民地派出代表國王的總督或副王,殖民地的經濟發展受到遏制和監管,被迫種植宗主國需要的單一經濟作物,礦業高度發達,其他工業發展停滯,甚至連農具和衣物等基本消費品也無法生產。宗主國從殖民地無償或低價輸出產品,甚至因此產生了殖民地通貨緊縮、不得不借用別國貨幣(例如在英屬殖民地中通用奧地利的瑪麗亞·特蕾西婭銀幣和西班牙八字銀元)的現象。殖民地之間的聯系也被阻止,在北美十三州中,從某一殖民地寄往另一殖民地的郵件要先寄回倫敦。 工業革命時代到來後,傳統的以蔗糖、煙草和奴隸為主的殖民貿易已經不再具有重要意義。工業國家對棉花、羊毛、燃料、鐵、銅、錫、煤炭等工業原料的需求取代了對消費品的需求,同時這些國家迫切需要在本國之外開辟市場,以消化本國生產的工業製成品。由於歐洲地區的市場已經飽和,因此只能向美洲和亞洲(當時尚未開始對非洲的殖民)尋求發展空間。
1776年北美十三州獨立後,英國的殖民事業受到很大打擊,遂將殖民經略重點由北美洲轉至資源更為豐富、市場更為龐大的印度。此外,英國還佔領了澳大利亞、紐西蘭、緬甸、開普殖民地、香港等地。
由於法國大革命宣揚的天賦人權觀念影響,加上宗教、人道和經濟方面的原因,英國於1807年宣布奴隸貿易為非法,此後荷蘭、法國、瑞典、丹麥等國也宣布禁止奴隸貿易。這一措施使得各國在非洲沿海的據點迅速萎縮,丹麥、荷蘭均於19世紀中葉賣掉了在西非沿海的商站。同時由於拿破崙戰爭的沖擊,西班牙和葡萄牙在美洲的殖民地紛紛宣布獨立,對奴隸的需求銳減,這兩國在非洲的殖民力量也迅速衰弱。
在北非,法國利用昔日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封建神權大帝國——奧斯曼帝國的衰敗,藉助消滅北非海盜的機會向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這些奧斯曼帝國名義上的附屬國滲透,海盜最活躍的阿爾及利亞受到最沉重的打擊,1815年美國海軍打敗了阿爾及利亞海軍,1819年英荷聯合艦隊炮轟了阿爾及爾,法國也與阿爾及利亞發生多次沖突,於1830年佔領了阿爾及利亞。
從1825年到1875年這段時間,除英國和法國外,歐洲國家征服新殖民地的活動已基本停止,代之以向海外殖民地移民的運動。而就英國的情況來說,英國首相迪斯雷利在1851年的一句話可以說是這一時期英國對殖民地態度的最好總結:「殖民地是掛在我們(英國)脖子上的沉重磨盤」。以英國在甘比亞和黃金海岸的兩小塊殖民地為例,其商業稅收遠遠趕不上行政開銷,英國議會幾次建議縮小殖民地規模或將其完全拋棄,只是由於英國皇家海軍西非分艦隊需要在幾內亞灣建立海軍據點禁止奴隸貿易,英國才最終保留這兩處地區。
但是,為了安置加勒比海諸島被解放的黑人奴隸,英國在殖民地萎縮時期通過建立授權公司的形式,又開辟了獅子山殖民地,美國殖民協會在同一時期開辟了賴比瑞亞殖民地,法國則開辟了利伯維爾(今加彭)殖民地,這些殖民地都被用來安置被釋奴隸。 1870年普法戰爭結束,德國統一之後,德國地理學家腓特烈·拉策爾開始研究當時正在擴展中的德國工業產品的市場問題,並開始應用地理學為俾斯麥的帝國主義政策作辯護。他認為,由於世界在向前發展,空間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將越來越重要,大國將逐漸拓展,小國變得無足輕重。世界歷史對空間之要求越來越大,這個事實可以從各重要商業國家的演變明白看出:威尼斯是一個城市;荷蘭是一個三角洲國家;英國是一個島;美國是一個大陸。各強國必須遵從這個絕對的、必然的趨向,努力用殖民、合並及征服的手段來拓展他們的空間。英國帝國主義理論家哈爾夫·馬金德爵士也提出了類似的理論,指出一個國家如果要生存,必須實現自給自足。控制原料產地並將其變為產品輸出市場成為攸關國家利益的戰略需求。在19世紀的頭75年裡,西方國家平均每年佔領21萬平方公里的殖民地,而在後25年裡,平均每年佔領62萬平方公里殖民地。
從15世紀末到19世紀中葉,殖民主義國家在被稱為「最後的大陸」的非洲佔領的領土只有318萬平方公里,而在19世紀最後的25年裡,歐洲對於非洲的興趣又濃厚起來,在非洲佔領了2569萬平方公里土地。 由於歐洲的迅速工業化和人口的增加,對植物油、植物纖維、橡膠和某些礦產資源的需求增大了,而這些產品可以用廉價的工業品在非洲換得,對新原料的需要引起對非洲原料產地的激烈爭奪。
殖民主義國家對非洲內地的殖民始於19世紀晚期法國在塞內加爾開創的逐步推進方式,即以種植花生或油棕櫚的農場為前進基地,利用葯物治療熱帶疾病,利用當地土著組成僱傭軍隊,沿主要河流向腹地推進,這種方式遠比英國的沿海滲透方式有效,因此為其他殖民國家所效仿。1870年代,南非發現巨大的金剛石、黃金等礦產又刺激其他殖民國家國家在非洲其他地區探尋同類礦藏,爭奪的土地不再限於適宜種植農作物的地區,荒地、沼澤、沙漠和無人區都成為爭奪的對象。1884-1885年的柏林會議上,確定了「只有實際佔領才能證明對一個殖民地的統治權」的原則,已佔據非洲沿海地區的國家,如英國、法國和葡萄牙,迅速與當地酋長簽訂協議和條約,把自己的勢力擴大到內陸。新興的工業強國——德國、比利時和義大利也加入到對非洲的爭奪中來。
從1885至1900年,歐洲國家完成了對非洲的瓜分。除了衣索比亞和賴比瑞亞兩個政治上獨立的國家外,傳統的非洲王國如阿散蒂聯邦、達荷美、索科托、布干達,以及歐洲裔非洲人建立的德蘭士瓦和奧蘭治自由邦等國家通過法突戰爭、第八次阿散蒂戰爭、祖魯戰爭、英布戰爭等殖民戰爭,均淪為西方國家的殖民地或保護國。埃及名義上為獨立國家,但完全受英國的控制。衣索比亞則由於阿杜瓦戰役的勝利,避免了這種命運。
在亞洲,俄羅斯帝國從19世紀60年代起加速了對外高加索、中亞、西伯利亞及遠東的殖民和征服,先後佔領了大茹茲、中茹茲、小茹茲、希瓦汗國、布哈拉汗國、浩罕汗國,並向中國的新疆、外蒙古和滿洲地區滲透。到1876年,俄國已經佔領了17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法國征服了安南、寮國、柬埔寨,英國佔領了緬甸、馬來半島和北婆羅洲,控制了波斯灣和阿拉伯半島南部。在大洋洲,新興的德國從西班牙手中購買了加羅林群島、馬里亞納群島等殖民地。除了直接征服殖民地外,殖民國家還將一些經濟落後的國家變為半殖民地,如中國、朝鮮、暹羅、波斯、阿富汗、奧斯曼帝國等,在這些國家攫取了海關、交通、通商、築路、開礦、建廠、開辦銀行、訓練軍隊等權益。 1914年的世界殖民地至20世紀初,殖民國家及殖民地已佔全世界85%的陸地面積。各國的殖民地分布是不均衡的。除了實力仍然強大的英國和法國外,早已衰落的西班牙、葡萄牙仍然掌握著大片的殖民地,而新興的美國、德國、日本和義大利這些國家只佔有一些面積不大、資源貧乏的「剩餘地區」。隨著爭奪殖民地的手段趨於激烈化,各主要殖民國家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相繼捲入一系列外交和軍事沖突,如英、法、德之間的第一次摩洛哥危機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機,英法之間的法紹達危機,兩次布爾戰爭,美西戰爭、日俄戰爭、意土戰爭等一系列沖突。
從1900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各殖民國家為了爭奪新殖民地或保護既有殖民地而縱橫捭闔,形成了極其復雜的利害沖突關系:德國對英國的世界霸權提出挑戰;日本對俄國在亞洲的霸權發出挑戰;俄國對英國在亞洲的霸權發出挑戰;英國利用法國牽制德國;英國利用日本牽制俄國;法國利用俄國牽制德國;德國利用位於歐洲中部的奧匈帝國和位於亞洲西部、而且已經處於崩潰前夕的奧斯曼帝國包圍俄國……為了鞏固既有的殖民地,相繼組成了英法俄協約國和德奧意同盟國兩大集團。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義大利倒戈)戰敗的結果告終。作為懲罰,德國被剝奪了全部海外殖民地,奧匈帝國瓦解,領土被鄰國瓜分或組成新的國家,奧斯曼帝國喪失了全部阿拉伯領土。
隨著經濟的現代化、市場的調整、城市化的發展、社會文化的進步、民族解放和反殖民主義運動的高漲,到1920年代時老式的殖民主義體系已經大為削弱,殖民國家已經認識到不能通過戰爭的手段來獲得新的殖民地。戰敗國被剝奪的殖民地成為國際聯盟的委任統治地區交給戰勝國管理,雖然實質上仍是殖民地,但國際聯盟的委任統治條款已經規定受託國必須促進委任統治地居民的福利,並在適當的時候建立獨立的國家。
到1930年代,出現了新的殖民主義思潮——源於地緣政治理論的法西斯主義殖民觀及「生存空間」的概念。日本也在日俄戰爭之後開始提出亞洲國家在日本「領導」下抵禦白人世界侵略的口號,並在1930年代將其演變為「大東亞共榮圈」理論。其他法西斯國家如義大利和西班牙也陸續提出了「法西斯帝國主義」和「大西班牙主義」的口號。希特勒曾在其著作《我的奮斗》中不主張德國從事海外擴張,認為在海外擴張不如在歐洲擴張對德國有利,但他後來卻核准納粹黨「25點綱領」中的殖民地要求,並在1933年後鼓勵德國殖民地運動派的活動。
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佔領了中國東北,宣告對世界的重新分割已經再度開始,繼之是1935年義大利入侵衣索比亞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因十分復雜,不能簡單歸結於傳統形式殖民主義發展的結果,但殖民主義的變種——「生存空間」理論,以及對「生存空間」的爭奪,顯然是其爆發的主要原因之一。 1939年的世界殖民地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一戰後殘存的各主要殖民國家,如英國、法國、荷蘭、比利時和義大利,在戰爭中都被削弱。在戰爭期間,未被佔領的盟國殖民地,如印度、東非、奈及利亞、比屬剛果等地的民族工業得到一定的發展,殖民帝國內部的分工體系被打破。同時,由於日本和德國藉助扶植殖民地民族主義運動的方法來削弱盟國的力量,盟國殖民地的民族解放運動在戰爭中也在軸心國的卵翼下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殖民地解放運動首先在曾被日本佔領的荷屬東印度、英屬緬甸、法屬印度支那等地爆發。這些地區的民族主義者曾經在戰爭中與日本佔領軍合作,建立名義上「獨立」的傀儡國家。日本在投降前夕將權力及武器移交給當地的民族主義分子,令其為盟國製造混亂。1945年8月17日,印度尼西亞首先宣布獨立,越南於9月2日宣布獨立。殖民地獨立運動的浪潮隨即蔓延到緬甸、印度、馬來亞、菲律賓等亞洲國家和地區。至1953年柬埔寨獨立之後,法國、荷蘭和美國在亞洲的殖民地已經全部成為獨立國家。
舉例說,英國曾是一殖民帝國,二戰後,則通過「威斯敏斯特法」,給予自治領獨立的權利,一些國家如加拿大等便宣布獨立,但此些國家仍屬於英聯邦。如澳大利亞的憲法中便著明英王為國家元首。
進入1950年代後,特別是1955年萬隆會議之後,在已獨立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國家鼓舞之下,這一運動又發展到非洲。1956年第二次中東戰爭後,英國宣布了「從蘇伊士以東撤退」的政策,英國在1957年至1963年間先後撤出錫蘭(今斯里蘭卡)、馬來亞、北婆羅洲、海峽殖民地(新加坡、馬六甲和檳榔嶼)、南葉門、巴林、科威特、卡達、特魯西爾阿曼(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桑給巴爾、肯亞和烏干達。
戰後非洲國家的獨立浪潮始於1956年英埃蘇丹和1957年迦納的獨立。從1960年起,非洲殖民地獨立運動達到高潮,1960年一年內,非洲有17個國家宣布獨立,被稱為「非洲獨立年」,其中13個國家為原法屬殖民地,3個國家為原英屬殖民地(包括意屬索馬里),1個為原比屬殖民地。至1960年代末,英國和法國所屬的殖民地已經大多宣布獨立,只有葡萄牙仍然在非洲保留有大片殖民地,葡屬殖民地獨立戰爭成功之後,這些殖民地也在1970年代中後期獨立。
在亞非殖民地獨立初期,英、法、荷、比等前宗主國也企圖奪回失去的土地或權益,或出兵進攻新生的獨立國家,或對殖民地的武裝反抗進行鎮壓,先後引發了荷印戰爭、印度支那戰爭、阿爾及利亞戰爭、蘇伊士運河戰爭(即第二次中東戰爭)、所謂的聯合國剛果行動等一系列戰爭。馬來亞(由共產黨領導)、摩洛哥、突尼西亞等地也因此發生了反擊行動。但這些反撲沒有阻擋住亞非各國的勝利。
③ 為什麼當年英國不把它的殖民地變為它的國土
對於英國這樣的民主國家來說,把殖民地變成本土的組成部分,那就意味著殖民地居民從法律上應該享有與英國公民同樣的權利和義務,包括投票選舉和自由遷徙的權利,這對於英國政府來說顯然是不劃算的,英國人對此也不會贊同,而且英國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在交通和通訊並不便捷的時代,把它們納入到本國版圖也是不現實的,那樣的話英國議會恐怕開一次會都不容易,因為代表沒有到齊。而作為殖民地處置既可以從中獲取利益,又不必承擔很大的義務。
對於俄國這樣的專制帝國來說,確實是把殖民地納入本國版圖,許多人都以為俄國沒有殖民地,其實俄國占據的殖民地並不亞於西方列強,只不過由於這些殖民地都與本土接壤,所以都被納入到帝國版圖內。由於俄國的專制體制,本國公民也沒有多少權利,所以殖民地居民自然也享受不到什麼權利,納入進來成本很低。
④ 關於殖民地獨立問題
第一個問題:
宗主國撤離殖民地通常有如下幾個原因和結果:
1、原宗主國被另外的國家打敗,這樣殖民地的宗主權會轉移到戰勝國手中,如1898年美西戰爭後,菲律賓由西班牙殖民地轉為美國殖民地;
2、原宗主國因殖民者後裔力量加強而撤離殖民地,這樣殖民地通常會獨立,並與宗主國保持較親密的政治外交關系,如《威斯敏斯特法案》通過後的英聯邦各自治領;
3、原宗主國因殖民地獨立運動的壯大而撤離,殖民地獨立,但會與原宗主國關系較疏遠,如非洲二戰後獨立的國家;
4、還有一種情況比較特殊,殖民地因自身價值不大而被宗主國放棄,殖民地自身缺乏獨立建國的力量,殖民地委任其他國家代理部分國務,庫克群島和紐西蘭就是這種情況。
第二個問題:
需要視情況而定:
1、如果原母國實力增強,通常會回到原屬國,比如香港、澳門;
2、如果原母國和殖民地實力相當,通常會獨立,比如朝鮮擺脫日本控制後,並未重新成為內戰中的中國的藩屬,而是選擇獨立;
3、如果原母國比殖民地若,則殖民地獨立後會反噬原母國,如以色列獨立建國後,立即控制了原屬阿拉伯人的巴勒斯坦地區。
⑤ 英國殖民地公民擁有怎樣的權力他們是英國公民嗎享有歐盟規定的權力嗎擁有英國護照(英聯邦成員國除外)
你把英殖民地和英聯邦兩個詞搞混了。
英殖民地沒有什麼權利,除了被被剝削被奴役。比如英國,香港等地。
英聯邦則不一樣,英聯邦成員國沒有英國護照,比如加拿大就是英聯邦成員國,但加拿大國民沒有英國國籍。但英聯邦有很多互相承認的東西。比如護士,會計師等,只要你在一國有等級證,其它成員國多相互承認。
⑥ 英國海外領土的公民身份
這些海外領土都沒有其自己的國民身份,所有海外領土公民都被認為是英國海外領土公民(BOTC)。他們的確可以通過移民獲得法律上的獨立地位,同時持有英國海外領土公民身份並不會自動賦予一個人居住在任何一個海外領土的權力——需依各海外領土的移民法而定。海外領土可以給予一個與其有緊密關系的人以本土人身份(Belonger status)以方便其成為英國海外領土公民進而能居住在當地。非英國海外領土公民的海外領土人士可以通過獲得本土人身份進而居住在某一個海外領土,如果其願意還可以選擇歸化為英國海外領土公民。
在歷史上,大多數前大英帝國居民持有英籍人士身份,並在獲得獨立後喪失。1949年之後在聯合王國和其皇家殖民地的英籍人士成為聯合王國及殖民地的公民。然而隨著1962年至1983年期間英國移民及國籍法的改變,一個新的單獨的英國屬土公民從1983年1月1日開始生效。大多數海外領土公民被剝奪了完全的英國公民身份。這主要是為了防止大量香港市民在1997年回歸中國前離開香港。期間僅在福克蘭群島有所例外,因此地在當時曾被阿根廷佔領過。同時不久之後的直布羅陀人民也由於其與西班牙的關系有摩擦而重新獲得了完全英國公民身份。
隨著2002年英國海外領土法案取代了英國屬土公民身份,英國重新將完全英國公民身份賦予所有英國海外領土公民(英屬基地區除外)。這一措施同時重新給予英國海外領土公民在英國居住的權利。
然而英國公民並沒有自動獲得在任何一個海外領土居住的權力。一些海外領土禁止移民,且任何遊客都需得到當地政府的允許後方能在海外領土居住。由於阿森松島和英屬印度洋領地主要是作為軍事基地之用,因此除官方事務外禁止任何遊客前往。
⑦ 在你看來英國為什麼不把殖民地變成領土呢
從17世紀到18世紀,英國憑借強大的海軍佔領了印度、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大量法國殖民地,打敗荷蘭,成為世界第一殖民大國。美國獨立後,英國把殖民地的重心轉移到了印度,同時佔領了澳大利亞、紐西蘭、緬甸、香港等地。近代,英國殖民了58個國家和地區。全盛時期,原住民、殖民地和託管地的總土地面積約為3300萬平方公里。
對於英國這樣的民主國家來說,將殖民地變成大陸的一部分,意味著殖民地居民在法律上應享有與英國公民相同的權利和義務,包括選舉權和自由遷徙權。這顯然不符合英國政府的成本效益,英國人民也不會同意。此外,英國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在一個交通和通訊不便的時代,將它們納入該國領土也是不現實的。在這種情況下,恐怕英國議會召開會議並不容易,因為代表們沒有出席。作為一種殖民地處置,它不僅可以獲得利益,而且不必承擔重大義務。這也是英國不願意將殖民地變為領土的原因之一。
⑧ 為何英國殖民其他地區都沒法把他消化成自己的國土(國家一衰弱,他們就全獨立了),而中國不一樣,夏朝的
英國並不是侵佔海外殖民地最早的國家。西班牙和葡萄牙兩兄弟率先佔領了非洲和美洲殖民地最好的位置,佔領的面積也是最大的,西班牙成為當時最大的殖民帝國,也是全球第一個「日不落」帝國。英國跟在西班牙之後,也在北美佔領了一些殖民地。
但是相比西班牙,英國有一項優勢,就是本土的手工業發達,因此,雖然英國初期在殖民地的獲利雖然沒有西班牙大,但是在北美殖民地發展種植業是為了給英國本土的手工業提供原料,促進了本土手工業發展。加上英國還從西班牙運輸船那裡搶奪金銀,西班牙搶掠的金銀在歐洲大肆購買很多金銀流入英國,這些都促進英國本土手工業的繁榮,最終促使英國爆發了工業革命,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
隨著英國國力的強大,英國不斷開拓殖民地,超越西班牙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國。值得一說的是,英國只是壟斷殖民地的經濟貿易,並沒有準備不計成本的永久佔領。隨著殖民地的經濟發展,各殖民地的民族意識覺醒,謀求獨立的聲音在殖民地越來越強烈。英國在18世紀末允許美國獨立,1931年允許加拿大、南非、紐西蘭和澳大利亞等四個殖民地獨立(但還是英聯邦國家),二戰後,英國所有殖民地都獨立。
英國的理念是,佔領殖民地是為了獲得利潤,是講成本的,當統治成本高於收益的時候,就不強行「挽留」,讓它獨立。同時,英國的殖民地獨立以後,基本不影響英國和他們繼續開展貿易往來,英國的利益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維護。
⑨ 英國海外領土公民的身份喪失
英國海外領土公民身份可因以下而情況不自願的喪失:
與英國公民相類似的條款遭剝奪
所屬海外領土獨立或脫離管治
有關「與英國公民相類似的條款遭剝奪」一項,可參閱英國國籍法一文。此外,如果英國海外領土公民取得海外公民身份,其英國海外領土公民不會喪失,但其本土人身份則有機會喪失(須視乎有關地區之法律)。
獨立
自1983年1月1日以來,只有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一處英國屬土(聖基茨獨立之前屬類英屬殖民地)取得獨立。因此,
自當地於1983年9月19日獨立後,所有憑當地取得的英國屬土公民身份即告失效。
至於在當地獨立後,沒有申請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公民身份之人士,可繼續保留英國屬土公民身份,並在2002年更名為英國海外領土公民。
香港英國屬土公民
香港主權移交前所使用的英國屬土公民護照。
主條目:英國國籍法與香港
殖民地政府在1985年10月17日宣布,在1997年7月1日起,亦即是在香港主權移交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後,所有由殖民地政府簽發的英國屬土公民護照即告失效。
為解決旅遊證件問題,並讓香港人選擇與英國保留某種關系,殖民地政府為合資格的香港居民簽發沒有居英權的英國國民(海外)護照,作為旅遊證件。 任何沒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或其他國家國籍),又沒有申領英國國民(海外)護照之人士,均在1997年7月1日自動成為英國海外公民。
後來根據中方規定,凡在中國大陸或香港出生的華裔人士,不論是否同時擁有其他公民或國籍身份,自動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
由於《2002年英國海外領土法案》將「英國屬土」更名「英國海外領土」,為免衍生漏洞,該法案指明新例並不適用於香港。而隨後的《2002年國籍、入境與庇護法案》更表明,任何與香港有關系之人士均不可登記成為英國海外領土公民。
公民身份之批核權
盡管歸化與申請成英國海外領土公民的批核權由內務大臣所有,但根據《1981年英國國籍法案》第43章,此權力悉數授權予海外領土之總督。在十分罕有的情況下,英國的內務辦公室亦會處理有關英國海外領土公民身份的申請,而相關海外領土的總督將會獲得知會。至於在一般情況下,任何向英國內務辦公室提出的英國海外領土公民身份申請,都會轉交予相關海外領土的總督處理。
⑩ 兩百多年前,當時北美大陸的居民是有哪些人組成地,英國又是怎樣統治這片土地的
一、殖民地的性質和北美居民的地位
在世界歷史上,大致有3種形式和性質各不相同的殖民地:一是由一國居民向不存在主權實體的地區遷徙而建立的拓殖地,這種拓殖地在一定程度上乃是母國領土和主權的延伸,其居民在理論上仍舊為母國國民;二是由一國政府或居民征服和控制另一主權實體而形成的異族統治殖民地,通常是實行侵略戰爭的結果,而且需要以武力來加以維持;三是通過政治、經濟、文化滲透而逐漸操縱他國主權所造成的殖民地,原來的主權實體名存實亡,因而帶有異族統治的色彩。英國在北美的殖民地屬於第一種。 英國在北美的殖民地不是一個整體,而是漸次建立的13個具有政治統治和社會整合功能的實體,其政治和法律地位在特許狀中有明確的界定:各個殖民地都是由英王創設的「法人和政治實體」 或「永久政治實體和法人團體」。 所謂「法人和政治實體」,是指一些自然人通過法律自願或強制結合起來,為實現某種經濟的、精神的或政治的目標而組成的群體,可以在特定領地范圍內行使政治管理權。 在法律上,殖民地是英王分封的「自由索克領」,而非國王「直接佔有」的土地。 在中世紀的土地關系中,這是一種依附性最少的形式。根據這種表述,殖民地和英國本土一樣,都是英王的下轄領地,而不是全體英國人的屬地。這一規定實際上承認了殖民地在法律上和母國是平等的。因此,根據特許狀而建立的殖民地,乃是由英國人定居、英國人統治的海外拓殖地,而不是英國人統治其他民族的被征服地。誠然,大西洋沿岸地區存在眾多印第安人部落,但英國在處理和部落的關系時,沒有採取軍事征服,如西班牙在中、南美洲所做的那樣, 而是盡可能進行和平的移民,通過「外交」方式購買部落的土地。英屬殖民地的建立和擴展固然嚴重損害了印第安人的權益,但卻不是以征服、統治和掠奪他們為目的的。
根據當時的政治慣例,北美殖民地作為英國的海外領地,其政治屬性和土地權利均來自英王的授予,英國政府因此對其擁有合法的主權和管轄權。英國政府採用管理海外領地的方式進行統治,盡可能完整地將英國本土的社會結構、政治體制和法律體系移植到北美,按照英國政府自身的模式和功能來設計和建立各殖民地政府,正如紐約的卡德瓦拉德?科爾頓所說:「紐約人民的一個大幸是,他們的政府是盡可能按我們母國的同樣方案而形成的。」 因此,殖民地的政治結構和母國具有對應性,每個殖民地近乎半獨立的政治實體。總督乃是英王的代表,任職者通常由英國從本土選派,在一些殖民地也有不少為本地人;由本地人組成的參事會相當於母國的樞密院和議會貴族院,民眾選舉的議會下院則與母國的議會平民院相對,兩者共同掌握立法權,可以制定不違背英國法律的地方法令法規。其中議會下院在後來的發展中逐漸掌握了財政權和總督薪俸的撥款權,成為殖民地權力結構的核心。而且,地理阻隔減損了英國對殖民地的控制效力,加以北美居民的自治能力不斷增強,對本地事務的控制不斷擴大和強化,北美政治精英實際上和母國分享了對殖民地的統治。保守地說,殖民地乃是和英國本土的地方政治單位平行的政治實體,而在政治結構的完整性和自主性方面則有過之。這對獨立後美國政治機制的迅速成熟,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既然殖民地是英國人建立、英國人統治的英國海外領地,那麼殖民地的英裔居民自然就是英國國民,而非受異族統治的「二等臣民」。他們和英國本土居民享有同樣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這在特許狀中也有明確的規定。1584年英王授予沃爾特?羅利的特許狀指出,移居殖民地的人以及在那裡出生的人仍然是英王臣民,享有英國的一切特權和豁免,而且可以自由返回本土。 類似的行文此後反復出現在其他殖民地的特許狀中。如1632年的馬里蘭特許狀用一大段文字特意說明:移居馬里蘭的英國人及其子女、已經在那裡出生或將來出生的人,乃是英國的「土生居民的和忠實臣民」,他們應和英國本土出生的臣民得到同樣的待遇和尊重,同樣享有英國本土臣民的全部特權、公民權和自由權。 不獨英裔居民在理論上擁有和英國本土居民平等的政治和法律地位,即使是進入英屬殖民地的非英裔移民,也可以通過適當的入籍程序而成為英國國民。1740年英國議會第一次制定了殖民地的入籍法,允許在英國境外出生的人經過一定的程序而歸化為臣民。 在各殖民地,除猶太人和天主教徒外,非英裔居民和英裔居民享有同樣的權利和同等的法律保護。這樣,在白人居民中間就沒有出現西屬美洲那種「半島人」和「土生白人」之類的身份等級差別。
在現實生活中,北美居民的權利和利益確實受到了法律的保障。弗吉尼亞在1619年廢除了軍法統治,開始實行英國式的法治,居民的權利得到承認。馬薩諸塞殖民地議會1641年制定了《自由權法典》,在1648年又編成《法律與自由權》,確立了基本的法治與保障人民人身和財產權利的原則。 馬里蘭議會在1639年制定了一項關於人民自由權利的法案,明確宣布保護自由民的權利和特權,非經法律程序不得剝奪其財產和將其放逐。 另外,在英國實行的陪審團制和人身保護制也被引進,並被賦予特別的意義。尤有進者,殖民地居民享有比英國本土居民更為廣泛的選舉權。據美國史學家傑克?格林所論,在新英格蘭的多數村鎮,享有公民權利的自由民,在成年男性人口中的比例高達60-70%; 英國學者R?C?西蒙斯談到,18世紀中期北美成年白人男子中有50-80%的人擁有選舉權。
應當特別指出的是,1763年以前,英國在和平時期沒有在北美駐扎常備軍,殖民地居民對英國主權的承認與服從,並非出自武力威懾和暴力強制,而是基於國家認同和利益需要的一種自願選擇。北美居民自認是英國人,並且以此為榮。他們感到,能夠受到英國憲法的保護,享有「英國人的權利」,實在是一件幸運之極的事情。即便是激進的反英人士詹姆斯?奧蒂斯也曾承認:「我們作為人和生而自由的英國臣民所擁有的權利,足以使所有殖民地居民在和任何其他君主治下的臣民相比,顯得生活十分幸福。」 固然不能否認,英國本土居民在觀念上對殖民地居民帶有歧視傾向,他們認為殖民地就是母國的臣屬,應當無條件地服從母國的意志,為母國的利益服務。在殖民地反英情緒高漲以後,這種看法在英國更加流行。 另外,1696年英國關於殖民地海事審判的決定,剝奪了北美居民在海事案件中的陪審權,也是一項歧視性的措施。但是,這些並未從整體上改變殖民地居民的實際地位和權利狀況。
總之,北美13個殖民地和歐洲國家在亞非地區的殖民地完全不同,甚至也有別於西屬美洲,不存在異族統治的問題。印第安人雖然受到白人的驅趕和虐待,但從法律上來說,土著部落是獨立於英國管轄之外的主權實體。英屬殖民地乃是英國主權范圍的延伸,它們是英國人、特別是居住在北美的英國人自己統治的海外拓殖地,其政治和經濟的控制權主要掌握在北美居民自己手中。殖民地居民並非受到英國人奴役的劣等臣民,而是享有充分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的英國國民。所以,英國對北美殖民地的統治談不上是「民族壓迫」,北美獨立運動也不是「民族解放運動」,而是日益成熟的英國海外領地脫離母國的政治分離運動。約翰?迪金森在1774年大陸會議以後說過,殖民地居民認為,如果母國不做出讓步,「就難免捲入一場內戰」。 正是出於這種考慮,獨立運動領導人在武裝沖突爆發後的一年多時間里,對於脫離母國的正當性仍然沒有充分的信心,在獨立的問題上表現得猶豫遲疑,希望通過聯盟或聯邦的方式來重新界定殖民地和母國的關系。
二、英國對北美的統治及其後果
英國在北美建立殖民地的初衷,在於擴大和其他歐洲國家競爭的實力,傳播基督教,安置國內過剩人口,發展貿易和增加財富。 至於那些自願移居北美的普通移民, 其意圖不外是擺脫在母國的不如意境況,尋求更好的生存發展條件。政府和民間這兩方面的要求,在殖民運動中達成了統一。在殖民地的發展擴張中,這兩種利益並行不悖,至少都得到了部分滿足:英國通過殖民地而擴大了其戰略和經濟利益,移民及其後代的境遇則逐步獲得了改善。
從整體上看,英國對北美殖民地的政策具有一個長期性的特徵:政治管理比較寬松,經濟控制則相對嚴厲。歷史學家查爾斯?安德魯斯在比較英、法兩國對待殖民地的不同策略時寫道,「英國對殖民地貿易施加更嚴格的限制,在國內各港口徵收更重的關稅,但她很少干預各殖民地的內部事務,對於人口流動、政府援助及維護等方面的事情也很少關心」;這樣就使英屬美洲殖民地變成「自我依靠、自我治理和自我維持」的群體,具備獨立的精神,對自己處理自己事務的能力充滿信心。 也就是說,英國的殖民地政策在整體上是消極的,其主旨在於防止殖民地擺脫對母國的忠誠和依附,保護殖民地不受歐洲其他殖民國家及印第安人的攻擊,而不是主動地規范其社會發展道路。這對北美殖民地自主性和自治體制的發展,是一件十分幸運的事情。
而且,由於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英國政府的政策意圖和實際效果之間,存在明顯的差異。英國管轄殖民地的方式包括選派總督、任命參事會、設立海關、實施《海上貿易條例》、審查殖民地議會制定的法令等。除由於管理機構相互摩擦、官員素質低下和腐敗所造成的效力損耗之外,遙遠的地理阻隔也一直是一個難以擺脫的限制。更有甚者,英國派去的總督有時對母國的指示陽奉陰違,乃至公然抵制。因此,殖民地所受英國的政治控制遠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嚴重。英國對殖民地議會通過的法令的審查情況,就是一個有說服力的例子。在1691-1776年間,北美殖民地提交英國審查的法律共有8,563項,其中只有469項被廢止,僅佔5.5%。 而且,殖民地議會通常運用各種技巧來規避英國政府的審查,許多法令在英國政府開始審查時即已經期滿失效,有的殖民地則將被否決的法令以另一種方式再度通過,有時英國政府的廢止決議在殖民地得不到及時而認真的執行。
在英國這種寬松的控制下,殖民地的自治不斷強化。在日常的政治生活中,殖民地事務大部分掌握在北美居民自己手中。參事會和總督在理論上都是英王權威的代表,但兩者不時發生沖突。各殖民地議會下院的權力和作用不斷擴大,逐步演化為總督和參事會的制衡力量,殖民地的許多重大政治斗爭,乃是在議會和總督之間展開的,而且大多涉及權力之爭。一般說來,總督無法遏止議會的權勢擴張。這就嚴重限制和削弱英國的統治能力。為了擺脫這種不利局面,英國政府曾謀求削弱殖民地的立法權,並力圖將王家官員的薪俸固定化。但所有的嘗試都遭到殖民地議會的強烈抵制,沒有產生效果。另外,英國政府還試圖改變各殖民地各自為政的狀況,想在北美建立一個統一的殖民地政府,也無果而終。顯然,北美社會力量的成長和自主意識的增強,使自治成為一種不可扼制的取向,在某種意義上,獨立運動正是這樣自治傾向發展到極點的結果。
在經濟上,英國對殖民地施加了更多、更嚴格的限制。如果說北美居民在政治上、法律上和英國本土居民享有同等的權利和地位,而在經濟上則很少受到平等的對待。英國對於殖民地經濟的基本政策,一是要維持其對母國的依賴,二是使之對母國經濟具有互補性。英國奉行重商主義政策,鼓勵國內製造業發展,對殖民地的製造業予以限制,以使之成為國內製成品的市場。但以往史學界對於英國的限製作了過分的強調。實際上,英國限制殖民地製造業的法令很少得到嚴格執行,其中僅1732年6月的《制帽條例》略有收效。在一些殖民地居民看來,製造業弱小並非一件壞事,人們覺得耕種土地和從事捕魚業,比製造業對他們更有利。本傑明?富蘭克林認為,只有土地少而人口密度大的國家,才必須以製造業來養活其居民;像美洲這樣土地充足的地方,「決不會出現什麼有規模和有價值的製造業」。 亞當?斯密也談到,重商主義對殖民地並無多大的損害,因為土地始終很廉價,而勞動力一直昂貴,殖民地居民從英國進口貨物,不僅質量較好,而且價格比自己製造要便宜得多。 直到革命前夕,北美居民才開始對英國限制殖民地製造業的政策提出質疑。
重商主義的影響更多地反映在殖民地的貿易格局方面。英國政府制定《海上貿易條例》的本意,在於謀取和維持貿易壟斷地位,增強殖民地居民對母國的依賴性,推進英國的商業利益。 這些措施對殖民地經濟有何影響,在史學界長期是一個很有爭議的問題。傳統的看法認為,它們嚴重製約了殖民地經濟的發展。20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史學界對這個問題作出了重新解釋。一方面,由於缺乏足夠的海上緝私能力,海關官員低效腐敗,使《海上貿易條例》未能得到切實執行,殖民地走私盛行,貿易和關稅體制漏洞百出;另一方面,母國的政策對殖民地經濟還具有積極意義,刺激了南部造船物資和靛藍的生產,使煙草、稻米等產品獲得了可靠的市場保障,使北部船運業主得到了保護,得免於法國、荷蘭和西班牙等國船運的沖擊。正因為如此,除新英格蘭的走私商人外,北美居民直到獨立運動興起時才開始譴責《海上貿易條例》。另外,過去學者們曾認為,殖民地貿易存在極大的入超;據近期的研究,殖民地通過各種途徑對入超進行補償,大大減少了貿易逆差。
貨幣問題在殖民地經濟發展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英國對殖民地發行紙幣的限制,被認為是殖民壓迫的一個重要體現。各殖民地缺少硬通貨,貨幣的流通量不足,使交換手段受到很大的限制。解決的辦法自然是自鑄錢幣或發行紙幣。至18世紀中葉,每個殖民地都有了某種形式的紙幣。但紙幣的價值很不穩定,經常發生貶值,逐漸在債權人中失去了信用。英國議會於1764年通過貨幣條例,規定各殖民地自是年9月1日起不得再發行紙幣;流通中的紙幣到期後自行廢止,不得延長使用期限;不準用紙幣償還私人債務和支付公共收費。 許多殖民地對此表示抗議和抵制,有的並不理會英國政府的限制,仍舊允許紙幣流通。英國政府後來逐步放鬆了限制。
有一種理論認為,母國對殖民地的經濟政策通常是以掠奪為特徵的。在運用這種理論評估北美殖民地和英國的經濟關系時,需要做具體的分析。英國當然需要殖民地為它提供自己不能生產的原料和產品,同時大量購買母國的製成品,從而為母國創造財富。從這種利益需求出發,以種植業為主的海島殖民地和北美南部,被認為是對母國最有益的地區。然則正是這些殖民地乃是英屬美洲的富庶之區,那裡的種植園主大多富甲一方。可見,雖然殖民地經濟對母國具有依附性,但兩者之間同時也存在一種互惠的關系。如果成千上萬渴望致富的英國人千里迢迢地遷居美洲,不過是自投羅網地接受母國的「掠奪」,這實在是難以想像的事情。另一方面,殖民地和母國的經濟關系中也確有一些惡性因素。最突出的表現就是殖民地債務的持續增長。1757年切薩皮克地區居民向英國商人負債100萬鎊(英幣),1776年他們的債務更達到200萬英鎊以上。 1760年,殖民地的總債務為200萬英鎊;1772年英國發生信用危機,導致北美債務激增,一躍而至400萬英鎊。
殖民地經濟的確為英國創造了巨大的經濟利益,但同時北美社會自身的財富在不斷增長。到1775年,在英屬美洲所有殖民地中,以北美13個殖民地社會發展程度最高,人煙最為阜盛。城市中的富裕人口不斷增加:1730年以前,北部城市中財產在5,000英鎊(英幣)以上者甚為少見,而到1750年,財產達到20,000英鎊的人並不罕見,多者可達50,000英鎊以上。 因此,北美社會在整體上是繁榮而富足的。據當時人描述,新英格蘭「顯示出一種富裕和滿足的氣象」,「這里所有的居民看起來都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在其他任何地方根本見不到比這程度更高的獨立和自由」; 那裡到處可見「相當好的城市,富足的村莊,寬廣的田野」,「這種美好的光景必定給人帶來一連串愉快的想法;這種景象必定會在一個良好公民的內心激起由衷的極大快樂」。 總之,「美洲的這些殖民地」已不再是荒野, 而是一個「希望之鄉」,一個「牛奶與蜂蜜之鄉」。
由此可見,英國對北美殖民地的統治不是以壓迫和掠奪為主要特徵的,並沒有造成普遍的貧困。相反,在英國的羽翼之下,北美獲得了政治自主性的成長空間和發展經濟的機會,在資源和財富上與當日歐洲最發達之國無分軒輊,而且社會更為穩定和有序。可見,「輝格學派」指斥英國對殖民地的政策從一開始就是「壓迫」,乃是於史無征的。在一定意義上說,1763年以後北美居民所反對的並不是英國的「壓迫」和「掠奪」,而是「殖民地」這種地位所固有的從屬性和依附性,要求以獨立自主的身份立足於世界。甚至那些避禍於英國的「效忠派」,聽到英國人稱北美為「我們的殖民地」,也感到十分刺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