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於英國首相
英國首相大選每五年舉行一次。但在五年任期之內的任何時候,首相都可以召集大選。
而且英國並沒有最多能連任幾屆的規定,只要該政黨保持多數地位(連續贏得大選)以及此人連續被本黨推為首相人選就可以繼續連任。
國王是不可以參加選舉的。
2. 英國的內閣首相一般要從自己黨內選多少人組建內閣
內閣成員由20個人左右,當然不一定非要是自己的政黨。現在英國是一個聯合政府,由保守黨和自由民主黨共同組建內閣,成員分別來自兩個黨。首相是政府首腦,作出的決定影響整個國家,對議會負責是指對上下議院的全部議員負責,不可能只對自己黨內的人負責。
3. 英國大選中要贏多少席位才能執政
英國大選程序表
保守黨黨首:卡梅倫(43歲)
工黨黨首:布朗(59歲)
自民黨黨首:克萊格(43歲)
有望改寫英國歷史的一場大選將於今日舉行。選前破天荒地舉行了三場電視辯論,大大提升了民眾對選舉的關注度。電視辯論也讓原本默默無聞的第三大黨自民黨領袖克萊格一鳴驚人。
分析稱,此次英國大選是自1992年以來最激烈的一次選舉。不過英國主流媒體普遍認為,已經連續執政13年的工黨料定要輸。
三種最可能結果
保守黨贏得過半數議席,順利組建政府;
保守黨和工黨均不過半數,且旗鼓相當,自民黨左右大局;
保守黨贏工黨,並取得接近半數議席,可與小政黨合組政府,免受自民黨掣肘。
保守黨
保守黨是英國最古老政黨,也是目前主要反對黨,領袖是戴維·卡梅倫。該黨在1979年至1997年間連續執政18年。
保守黨支持者多來自企業界和富裕階層。保守黨主張自由市場經濟。近年來,該黨提出「富有同情心的保守主義」,關注教育、醫療、貧困等社會問題。強調維護英國主權,反對「聯邦歐洲」及英國加入歐元區。
工黨
工黨為英國現執政黨,領袖是英國現任首相戈登·布朗。工黨於1900年成立,自1997年以來已連續執政13年。
近年來,工黨更多傾向於關注中產階級利益,與工會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疏遠。2003年因布萊爾政府與美國布希政府發動伊拉克戰爭,導致大量黨員退黨。
自民黨
自由民主黨1988年3月由原自由黨和社會民主黨內多數派組成,領袖是尼克·克萊格。
自由民主黨主張維持與工黨的合作關系。在公共服務、社會公正、環境保護等問題上的主張比工黨更「進取」。對外政策方面,該黨反對英國參加伊拉克戰爭,支持歐洲制憲,主張英國加入歐元區。該黨現有黨員7萬名。
最新選情
大選將於當地時間6日早上7時(北京時間6日下午2時)展開投票,於當晚10時(北京時間7日凌晨5日)結束,隨即展開點票。
英國三家電視台(BBC、ITV和SkyNews)都會播出「大選之夜」特別節目,全程報道這次選舉進展。
7日凌晨完成點票
據悉,第一個出結果的選區自1992年以來一直是英格蘭東北的桑德蘭南區。由於該選區今年被分割成兩個選區,計票工作在1小時內就能完成。但在許多其他選區,估計要到當地時間7日凌晨才能完成。
工黨可能「玩完」
英國歷史性地舉行了選前三場電視辯論,大大提升了民眾對選舉的關注度。據民調顯示,這次大選的投票率將高於2001年與2005年(2005年投票率僅為61%),達到1992年以來的最高,當年投票率約為78%。
經過三場電視辯論後,工黨、 保守黨、自民黨三大黨的政策主張,卡梅倫、布朗、克萊格的個人風格,基本都為選民知曉。
卡梅倫繼續領先
目前看,卡梅倫領先優勢不減,但也陷入苦戰——他要想勝出,就需要率保守黨爭取到117個「游離席位」,這將是自上世紀30年代以來沒有一個政黨能取得的壯舉。
克萊格因電視辯論表現不凡而躥紅;只有現任首相布朗前景不妙,備受4月28日「麥克風事件」中辱罵選民的困擾,使工黨支持率發生動搖。
[1]
議會將無多數黨?
最新民調顯示,約有近25%的選民表示,該事件影響他們投票給工黨的決定。
最近的一系列民調顯示,三大政黨民意支持率的差距為4%~9%之間,選情呈膠著態勢。
最新民調顯示,反對黨保守黨在幾個重要選區已「站穩腳跟」,所獲支持率在三大政黨中領先,有望在議會選舉中勝出,但難贏絕對多數席位。
一些分析人認為,英國大選後很可能出現「無多數議會」,即沒有一個政黨成為議會多數黨的狀況。
媒體立場
《金融時報》改撐保守黨
時至今日,英國媒體似乎聞到了什麼味,紛紛將「支持聲音」投向反對黨保守黨。《泰晤士報》、《每日電訊》先後明確支持保守黨。
23年首次改變立場
最引人矚目的是英國《金融時報》。5月4日,《金融時報》改變自1987年以來的立場,發表社論明確為保守黨造勢。
《金融時報》社論指出,英國需要一個穩定的政府,度過當前的金融危機,社論強調雖然保守黨「不是完美選擇,但他們更可靠」,並認為工黨需要成為反對黨一段時間,才能恢復元氣。
英國議會選舉中,贏得媒體支持是各政黨的重要任務。《金融時報》公開支持保守黨之前,英國一些重要媒體已「拋棄」工黨,轉向保守黨。這些媒體包括《太陽報》、《泰晤士報》和《經濟學家》周刊等。
選情內幕
布朗:「經濟能手」光環消退
受金融危機和政壇丑聞的雙重打擊,以布朗為首的執政黨工黨大選前景不妙。
工黨席位逐步下滑的幕後,主要因素有兩個:一是英國一味追隨美國反恐,奔波於世界各地,使得工黨執政形象大受損害。
二是以「經濟能手」著稱的布朗,未能在這次金融危機中「大顯身手」,失去了吸引選民的「王牌」。
2005年工黨贏得英國大選,主要得益於布朗治理下的英國經濟成就。但步入2008年以來,英國經濟的糟糕表現,使得布朗的昔日光環開始消退。
卡梅倫:難獲草根階層認同
盡管保守黨黨魁卡梅倫民調中一直領先,但他也有隱憂,這就是他的上流社會背景,可能得不到草根和勞工階層認同。
身為白人的卡梅倫,在精英學校伊頓公學和牛津大學接受教育,妻子家族顯赫。在下層選民眼裡,卡梅倫卻是一個不知民間疾苦的政客。倫敦北部的一名加油站店員說:「卡梅倫的皮膚像嬰兒,我覺得這個傢伙像是來自另一個世界,對解決問題束手無策」。
在英國這個「南北分化」的國度,保守黨以南部富裕地區為腹地,要打破階級隔膜,爭取北部勞工選票相當難。
克萊格:被指「獅子大開口」
英國媒體披露,為了贏得執政,自由民主黨早於10多年前就開始制訂機密策略,准備奪取更大管治權力。一旦出現「懸浮議會」格局,便向大黨開出苛刻的合作條件。
條件包括由該黨領袖擔任外相和副首相、獲分配不少於6個內閣部長職位和12個其他部長職位,以及可全面取得軍情五處、軍情六處和軍方保安機密。
大選特寫
8名華人參選歷來最多
或產生首位華裔議員
本報訊英國大選6日舉行,今年有8名華人參選,是歷來最多。如果有候選人勝選,將成為英國史上首位華裔議員,改寫歷史新頁,其中保守黨的香港移民李澤文,獲保守黨領袖卡梅倫支持,成為熱門人選。
英國下院至今無華人
自上世紀初第一批中國海員移居英國,華人移居在英國的歷史已經有一個多世紀。英國現有華僑華人60多萬。但時至今日,英下院600多名議員中卻沒有一個華人面孔。
布朗4月宣布大選日期後的第二天,這8名華裔候選人就發出呼籲,希望華人選民在大選中積極投票,爭取融入主流社會。
英國選舉問題專家鄧利維說,華裔候選人對於英國各個政黨來說都是一個新鮮事物,「我預期他們會有良好的表現,因為在很多人眼裡華人工作勤奮,而這也是選民期望議會議員所具有的品質」。
4. 現任英國首相是誰
戴維·卡梅倫(David William Donald Cameron,1966年10月9日-)出生於英國的一個貴族家庭,具有純正的英國王室血統,是英國保守黨的政治明星,2001年成為英國上議院議員,2005年在年僅39歲時成為英國保守黨領袖,2010年5月11日起成為英國第53任首相,也是英國自1812年以來最年輕的首相。2010年11月9日,戴維·卡梅倫將展開為期兩天的訪華之旅,這是他2010年5月就任以來首次對中國進行訪問。而此次卡梅倫所率的訪華代表團,也被稱為是「史上最為豪華」。
5. 8人獲得首輪投票角逐資格,誰會成為英國新首相
在8位候選人中最有希望當選英國新首相的是蘇納克。之所以這樣認為,一是由於蘇納克在投票中占據了一定領先優勢,二是由於蘇納克曾率先離職加速了約翰遜下台,三是作為前財政大臣他被寄予希望能夠解決英國面臨的經濟問題。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蘇納克的辭職成為了壓倒首相約翰遜的最後一棵稻草。作為一名正值壯年的政客,蘇納克一旦上台,將有望給英國政界帶來一股新的風氣。畢竟當下的英國正面臨嚴重的內憂外患,留給它撥亂反正的時間其實並不多。考慮到後續需要面臨的一系列問題,任何人接替英國首相的職位都必將承受巨大的壓力。
相比起蘇納克穩坐第一的局面,後續幾位候選人的競爭可謂精彩紛呈。麗茲特拉斯的華麗逆襲讓這場競選進入到了最終階段,此前一直手握領先優勢的蘇納克也將面臨最後的挑戰。有趣的是無論兩人誰最終勝出,都將創造英國的歷史。
你對於幾位候選人的執政履歷有哪些了解呢?
6. 簡介下英國至今有多少位首相
歷屆英國首相姓名,入職 、去職時間及所屬黨派
1.羅伯特·沃波爾爵士(1742年起成為奧爾福德伯爵) 1721年4月4日
(1730年5月15日) 1742年2月11日 輝格黨
2.威爾明頓伯爵 1742年2月16日 1743年7月2日 輝格黨
3.亨利·佩爾漢姆 1743年8月27日 1754年3月7日 輝格黨
4.紐卡斯爾公爵 (第1次) 1754年3月16日 1756年11月16日 輝格黨
5.德文郡公爵 1756年11月16日 1757年6月25日 輝格黨
6.紐卡斯爾公爵 (第2次) 1757年7月2日 1762年5月26日 輝格黨
7.比特伯爵 1762年5月26日 1763年4月16日 托利黨
8.喬治·格倫維爾 1763年4月16日 1765年7月13日 輝格黨
9.羅金漢侯爵 (第1次) 1765年7月13日 1766年7月30日 輝格黨
10.查塔姆伯爵(老皮特) 1766年7月30日 1768年10月14日 輝格黨
11.格拉夫頓公爵 1768年10月14日 1770年1月28日 輝格黨
12.諾斯勛爵 1770年1月28日 1782年3月22日 托利黨
13.羅金漢侯爵 (第2次) 1782年3月27日 1782年7月1日 輝格黨
14.謝爾本伯爵 1782年7月4日 1783年4月2日 輝格黨
15.波特蘭公爵 (第1次) 1783年4月2日 1783年12月19日 托利黨/福克斯-諾斯聯合內閣
16.小皮特 (第1次) 1783年12月19日 1801年3月14日 托利黨
17.亨利·阿丁頓 1801年3月17日 1804年5月10日 托利黨
18.小皮特 (第2次) 1804年5月10日 1806年1月23日 托利黨
19.格倫維爾勛爵 1806年2月11日 1807年3月31日 輝格黨 / 聯合內閣
20.波特蘭公爵(第2次) 1807年3月31日 1809年10月4日 托利黨
21.斯賓塞·珀西瓦爾 1809年10月4日 1812年5月11日 托利黨
22.利物浦伯爵 1812年6月9日 1827年4月10日 托利黨
23.喬治·坎寧 1827年4月10日 1827年8月8日 托利黨
24.戈德里奇子爵 1827年8月31日 1828年1月22日 托利黨
25.阿瑟·韋爾斯利,第一代威靈頓公爵 1828年1月22日 1830年11月22日 托利黨
26.格雷伯爵 1830年11月22日 1834年7月16日 輝格黨
27.墨爾本子爵(第1次) 1834年7月16日 1834年11月17日 輝格黨
28.阿瑟·韋爾斯利,第一代威靈頓公爵
(看守政府) 1834年11月17日 1834年12月9日 保守黨
29.羅伯特·皮爾爵士 (第1次) 1834年12月10日 1835年4月18日 保守黨
30.墨爾本子爵 (第2次) 1835年4月18日 1841年8月30日 輝格黨
31.羅伯特·皮爾爵士 (第2次) 1841年8月30日 1846年6月30日 保守黨
32.約翰·羅素勛爵 (第1次) 1846年6月30日 1852年2月23日 輝格黨
33.德比伯爵 (第1次) 1852年2月23日 1852年12月19日 保守黨
34.阿伯丁伯爵 1852年12月19日 1855年2月6日 Peelite/聯合內閣
35.帕爾姆斯頓子爵 (第1次) 1855年2月6日 1858年2月20日 輝格黨
36.德比伯爵 (第2次) 1858年2月20日 1859年6月12日 保守黨
37.帕爾姆斯頓子爵 (第2次) 1859年6月12日 1865年10月18日 自由黨
38.約翰·羅素伯爵 (第2次) 1865年10月29日 1866年6月28日 自由黨
39.德比伯爵 (第3次) 1866年6月28日 1868年2月27日 保守黨
40.本傑明·迪斯雷利 (第1次) 1868年2月27日 1868年12月3日 保守黨
41.威廉·尤爾特·格萊斯頓 (第1次) 12月3日 1868年 2月20日 1874年 自由黨
42.本傑明·迪斯雷利(第2次) (1876年後稱比肯斯菲爾德伯爵)1874年2月20日 1880年4月23日 保守黨
43.威廉·尤爾特·格萊斯頓 (第2次) 1880年4月23日 1885年6月23日 自由黨
44.索爾茲伯里侯爵 (第1次) 1885年6月23日 1886年2月1日 保守黨
45.威廉·尤爾特·格萊斯頓 (第3次) 1886年2月1日 1886年7月25日 自由黨
46.索爾茲伯里侯爵 (第2次) 1886年8月3日 1892年8月15日 保守黨
47.威廉·尤爾特·格萊斯頓 (第4次) 1892年8月15日 1894年3月5日 自由黨
48.羅斯貝利伯爵 1894年3月5日 1895年6月25日 自由黨
49.索爾茲伯里侯爵 (第3次) 1895年6月25日 1902年7月12日 保守黨
50.亞瑟·貝爾福 1902年7月12日 1905年12月5日 保守黨
51.亨利·坎貝爾-班納文爵士 1905年12月5日 1908年4月7日 自由黨
52.赫伯特·亨利·阿斯奎斯 1908年4月7日 1916年12月7日 英國自由黨
後成為聯合內閣
53.戴維·勞合·喬治 1916年12月7日 1922年10月23日 國家自由黨 / 聯合內閣
54.安德魯·伯納爾·勞 1922年10月23日 1923年5月22日 保守黨
55.斯坦利·鮑德溫 (第1次) 1923年5月22日 1924年1月22日 保守黨
56.拉姆齊·麥克唐納 (第1次) 1924年1月22日 1924年11月4日 英國工黨
57.斯坦利·鮑德溫 (第2次) 1924年11月4日 1929年6月5日 保守黨
58.拉姆齊·麥克唐納 (第2次) 1929年6月5日 1931年8月24日 工黨
59.拉姆齊·麥克唐納 1 (第3次) 1931年8月24日 1935年6月7日 國家工黨 / 國民內閣
60.斯坦利·鮑德溫 (第3次) 1935年6月7日 1937年5月28日 保守黨 / 國民內閣
61.尼維爾·張伯倫 1937年5月28日 1940年5月10日 保守黨 / 國民內閣
62.溫斯頓·丘吉爾 (第1次) 1940年5月10日 1945年5月23日 保守黨 /聯合內閣
63.溫斯頓·丘吉爾 1 (第2次) 1945年5月23日 1945年7月26日 保守黨 / 過渡政府
64.克萊門特·艾德禮 1945年7月26日 1951年10月26日 工黨
65.溫斯頓·丘吉爾爵士 (第3次) 1951年10月26日 1955年4月6日 保守黨
66.安東尼·艾登爵士 1955年4月6日 1957年1月10日 保守黨
67.哈羅德·麥美倫 1957年1月10日 1963年10月19日 保守黨
68.亞歷克·道格拉斯-休姆爵士 1963年10月19日 1964年10月16日 保守黨
69.哈羅德·威爾遜 1964年10月16日 1970年6月19日 工黨
70.愛德華·希思 1970年6月19日 1974年3月4日 保守黨
71.哈羅德·威爾遜 1974年3月4日 1976年4月5日 工黨
72.詹姆斯·卡拉漢 1976年4月5日 1979年5月4日 工黨
73.瑪格麗特·希爾達·撒切爾(瑪格麗特·撒切爾) 1979年5月4日 1990年11月28日 保守黨
74.約翰·梅傑(梅傑) 1990年11月28日 1997年5月2日 保守黨
75.托尼·布萊爾(布萊爾) 1997年5月2日 2007年6月27日 工黨
76.戈登·布朗(布朗) 2007年6月27日 工黨
77.戴維·卡梅倫(卡梅倫) 2010年5月12日 現任 保守黨
7. 競選英國首相有沒有年齡限制最年輕的首相多大
英國議會選舉定於當地時間6日拉開帷幕,將選舉產生由650名議員組成的議會下院。
英國法律規定,英國大選採取最多票當選的選區選舉制度。組成下院的650名議員分別從全國650個選區選舉產生,贏得所在選區最多選票的候選人將代表該選區進入英國議會下院。在下院中獲多數席位的政黨領袖由女王任命為首相並負責組閣。首相和下院議員的任期同為5年。首相有權在任期內提請女王解散議會下院,舉行大選。因此,首相一般會在任期屆滿前一年左右選擇有利時機宣布提前舉行大選。
根據英國法律,英國、英聯邦國家和愛爾蘭共和國凡年滿18周歲並在英國選區居住的公民,經過選舉登記即可成為選民。居住在海外但離開英國未滿20年的英國公民也擁有投票資格。上院議員及在監獄服刑的囚犯和被判選舉舞弊的人5年內被禁止投票。被判強制入住精神病院的人也不準投票。英女王和王室成員可以投票,但他們通常不會參加。
英國法律規定,年滿21歲的英國公民、愛爾蘭共和國公民以及英聯邦國家公民均有資格參加競選。每名候選人必須獲得至少10名注冊選舉人的正式提名支持,並繳納500英鎊的選舉保證金。如果候選人在選舉後獲得5%的基本選票,保證金將退還給候選人。
英國女王會在大選結果公布後主持新一屆議會的開幕式,並宣布新一屆政府的施政綱領。
8. 誰能說一下英國現任首相是誰
一、英國新首相 今年53歲的戈登·布朗出生在蘇格蘭一個普通的牧師家庭。據布朗的傳記作者保羅·勞特利奇記述,布朗很小的時候就懷有遠大的政治抱負。12歲時,布朗就和哥哥約翰說服工黨,允許他們在自己創辦的報紙上刊登當時工黨領袖哈羅德·威爾遜的一篇文章;16歲時,布朗獲得了蘇格蘭著名學府愛丁堡大學的獎學金,成為當時年齡最小的大學生;24歲時,布朗發表了自己所謂的「蘇格蘭紅皮書」,儼然以英國首相的口氣對蘇格蘭的狀況進行分析。 但布朗的家庭生活卻曲折很多,他50歲時才有了第一個兒子,還有一個女兒早夭,然後又有了第二個兒子,不過患有先天性遺傳疾病。 「撒切爾夫人第二」 布朗生性率直,一位政府官員說,布萊爾很難和人吵起來,但如果布朗和誰「頂」上了,他就會像一頭頭部受傷的熊一樣無禮,不過人們通常不會以此為忤,反而會覺得布朗胸無城府,因而更加樂意接近他。英國經濟歷史學家裡查德·霍爾特在他的一本書中說,布朗是「新的撒切爾夫人」,他和撒切爾夫人一樣勤奮、聰明、孤傲、令人敬畏、缺點突出,但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布朗手下眼裡,布朗的工作方法幾乎帶有傳奇色彩。他總是在最後一刻才亮出自己的觀點,而且不會馬上付諸文字,即使非常重大的決策也只在公布前幾天才會正式付印,從而使一些喜歡向外泄露消息的工作人員無從下手。 百年來在位最久 有人說布朗冷漠、機智,有人說他熱情、詼諧,表面強硬而內心怯懦;有人說他是操縱政黨活動的政客,也有人說他是反對國家機器的知識分子,還有人說他是帶有蘇格蘭民族主義思想的天才政治家等等。 前財政大臣羅伊·哈特斯利認為,布朗可能是英國歷史上最成功的財政大臣,因此他比絕大多數歷任財政大臣都更有望繼任首相。而布朗已經成為近100年來在位時間最長的英國財政大臣。
9. 英國首相是是多少年換一屆
由於英國首相就是議會的首領,這也就意味著英國首相的任期和議會的任期是一致的。而每一屆議會的任期一般是5年的時間,但也有可能臨時被解散的,所以說它的具體任期是不確定的。同時也說明英國首相的任期是不能夠可定的,但每一屆不會超過5年。
英國首相全稱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首相,簡稱聯合王國首相或英揆(揆,本意即宰相),英國政府首腦,是代表英國王室和民眾執掌國家行政權力的最高官員。
英國首相(Prime Minister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縮寫PM)一般情況下國會下議院的多數黨黨魁或執政聯盟的首領自動成為首相人選,人選經國王/女王任命後正式成為首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