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聖誕大選多少人

英國聖誕大選多少人

發布時間:2022-08-29 18:43:00

Ⅰ 英國議會

議會是英國政治的中心舞台,是英國的最高立法機關。政府從議會中產生,並對其負責。國會為兩院制,由上院和下院組成。自有議會以來,通常在倫敦的一座古老的建築——威斯敏斯特宮(議會大廈)舉行會議。每年開會兩次,第一會期從3月末開始,到8月初結束,第二會期從10月底開始,到12月聖誕節前結束。

一、上院——貴族院

上院的議員不是選舉產生的,由王室後裔、世襲貴族、法律貴族、家權貴族、終身貴族、蘇格蘭貴族、愛爾蘭貴族、離任首相組成。由於女王可以臨時增封爵位,而議員死亡無需增補,所以貴族院議員人數不定。1986年貴族院共有1196名議員,其中有64名女議員,有349名終身貴族,其餘全部是世襲貴族。貴族多數是保守黨人,而且老人佔多數,貴族院平均年齡為63歲,80歲以上的有95人。這些貴族不拿薪金,但上一天班可拿一定的車馬費。所以恩格斯諷刺地稱上院為「退休政界人物的養老院」。

上院議長不是選舉產生,他由貴族院中大法官兼任。開會時議長擔任主席。

上院開會時間與下院相同。開會法定人數僅3人,通過法案的人數為30人,經常出席會議的人只有100多人。只有當議案的內容涉及到議員切實利益時參加的人才多些。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工黨執政,在推行福利和社會改革政策時,又經常遭到上院用二年延擱否決權加以阻撓,於是1949年4月議會通過「議會法」,規定「公共法案若經平民院連續二個會議通過,雖經貴族院的否決,也可成為法律」,所以貴族院的延擱否決權從以前兩年減為一年,上院權力被進一步削弱了。

上院的另一職權,是行使英國的最高的司法權,它是英國本土各級法院的最高上訴法院,有權審理除蘇格蘭刑事案件以外的所有民、刑事案件。1870年自由黨執政時,以上院不是司法人才為由,打算取消上院的司法權,後來雙方妥協,保留了上院的司法權,而以加封法律貴族的方法來彌補缺乏法律知識的缺陷。

上院的權力雖一再被削弱,但它在英國政治生活中仍然不能忽視,這是因為:

第一,它還保留財政法的討論權。由於貴族院有不少人擔任過國家的重要職務,富有經驗,他們對財政法案的意見仍然產生重大影響。

第二,它還保留對法案的一年延擱否決權,這對平民院的法案仍起阻礙作用,特別是對帶有時間性的議案拖延一年,就可使它實質性失效。

第三,它掌握著英國的最高司法權。

第四,對下院通過的法案經上院審查後可以糾正法案中存在的缺點和流弊,使法案更加完備,更有利於資產階級統治的需要。

對於這個「養老院」的存廢問題,自19世紀以來一直成為英國政治生活中爭論的問題,爭論的中心是廢除還是改造?保守黨始終主張改造而不廢除。工黨對這一問題先後主張不一致。1958年保守黨執政後制定了終身貴族法,其中規定首相可以把公共事務、文藝、科學、企業家、軍人、工會官僚等各階層中取得優異成績的人提請英王封為終身貴族,取得男爵的封號,進入上院。資產階級希望在保留上院的基礎上,通過擴大貴族范圍、增加貴族種類的辦法,在貴族院身上塗上幾筆民主的色彩,以緩和群眾反對情緒。

當然,英國人民的保守的愛惜國家傳統的性格也是上院得以存在的社會基礎。

二、下院——平民院

(一)平民院議員的產生和任期

下院是民主的代議機關,議員是選舉產生的。

目前英國下院議員通過普選、平等、直接、秘密的方式進行選舉。這是英國勞動人民經過100多年斗爭的結果。從1832年選舉改革開始以後,先後通過了1867年、1884年、1918年3個人民代表法,最終取消了選舉財產資格的限制。選民開始不以財產所有人的資格而以國家公民的資格參加選舉。1872年取消舉手投票採用秘密投票方式。1918年30歲以上的婦女獲得了選舉權。1928年21歲以上的婦女獲得了選舉權。1948年才取消了給予大學12個席位,實行了一人投一票的平等選舉制。1969年通過的人民代表製法規定選舉權的年齡由21歲降為18歲。

目前在英國凡年滿18歲沒有被法律取消投票資格的英國公民都有選舉權。但居住期限的資格仍保留,選民必須在某一選區中居住3-4個月以上才能在該選區選民冊上登記。凡年滿21歲的公民都有被選舉權。在選區獲得2名選民推薦和8名選民聯署同意都可成為議員的候選人,但貴族、主教、法官、高級文官、現役軍人、宣布破產者、重罪犯人、受權辦理選舉事務的負責人等沒有被選舉權。

下院議員選舉採用小選舉區相對多數選舉制。即每一選區產生一名議員,議員候選人只要取得相對多數就能當選。目前全國總共650個選區,選出650名議員。議席的分配蘇格蘭不少於71席,威爾士不少於35席,北愛爾蘭不少於12席,其他就屬於英格蘭的席位。

英國的競選費用很高,1983年英國各大黨的競選費用:保守黨因為得到大企業主的支持,花費了1500萬英鎊,工黨為250萬英鎊,社會民主黨自由黨聯盟為100萬英鎊。

英國下議院議員的成員比較復雜,特別在工黨得勢以來議員中議員有大地主、董事長、銀行界、工商企業界、律師、教員、新聞記者、農民、工人、工會職員等,在形式上似乎各方面的人都有代表,實際上要當選議員需要金錢和時間,議員每年要開會8個月左右,長時間的出席會議,倫敦生活費用高,沒有相當的資財很難承擔,因而議員中多數是有錢者,很少是真正的勞動人民。平民院法定任期為5年。但首相有權選擇合適時機,請求英王下令解散議會,提前大選,或者執政黨的重大決策、提案受下院多數議員的否決而被解散議會,徵求民意,提前大選,因而下院實際任期比5年短。平均任期不到4年。1987年英國議會大選時比規定日期提前11個月零28天。

此外在特殊情況下,主要在戰爭時期,議會任期可以延長,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平民院任期自1910年到1918年才改選。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平民院任期自1935年到1945年才改選,任期為10年。

(二)平民院的職權

平民院的職權主要是立法、財政和監督政府這三種權力。

立法權是指有制定、修改和廢除法律之權。英國議會的立法程序可分為三個階段:1提案;2討論決議;3送請國家元首批准公布。

第一階段是議案提出。全國議案分為公議案和私議案兩種。公議案是指涉及全國性並與政府有關的議案。它絕大多數由內閣提出,議員個人也可以提,但他們提的議案必須經議會特別委員會挑選後才能列入議程。

私議案是指涉及到地方法人、地方當局、某些集體或個人利益的議案,它由地方法團的代理人向下院私議案辦公室提出。私議案並不都在下院討論,大約有一半在上院討論。

第二階段是討論決定。英國議會對立法案的討論決定的程序是要經過三讀,一讀是宣讀議案名稱,說明目的,確定二讀的日期,將議案分發給議員;二讀淡化對議案逐條朗讀,進行原則的討論、表決,如通過便交給專門委員會審查,審查不能通過,法案就認為已被否決。委員會對議案作逐條詳細討論,進行修改後向院會作報告;第三讀對議案進行表決,這時只討論整個法案可否成立,不許逐條討論,除文句外,不得修改內容。三讀通過後交領域院通過,另一院也以三讀程序加以審議。

第三階段是把兩院通過的法案,呈請英王批准,並在"政府公報"上公布後生效。

財政權是議會的主要權力之一。人們把這種權力稱為「管理國庫的權力」或「掌握錢包的權力」。財政法案主要包括國家預算中的支出、收入、征稅、動用國家基金、發行公債等,這種權力屬於下院專有,財政法案只能向下院提出和通過。上院只有討論和提出建議之權。財政法案都由內閣提出,由於財政法案討論的時間有限,加上財政法案的否決會引起內閣的辭職和重新大選,所以多數情況下下院往往按內閣提出的數字通過,最多提一些批評和質問。

監督政府權是議會內閣制之下議會的重要權力,內閣要向議會負責,受議會的監督。議會監督政府的方式主要是對政府的質詢、對政府政策的辯論、批准條約、議會對政府投不信任票等方式。

對政府的質詢是指議員可以對政府各大臣職權范圍內的事提出質詢,要求答復。口頭質詢,議員每人每天最多提3個,書面質詢不限。議員的質詢和回答轉瞬就通過新聞媒介公之於眾,從而對政府造成壓力。

對政府政策的辯論時,在答復國王的議會開幕詞和討論國家預算時都要進行辯論。除此以外,則要得到政府的同意。質詢不能直接轉為辯論,如果這一問題需要辯論,需提出休會動議,要有40位議員同意或者有10位議員同意經議會表決贊成後,議會才能休會,休會後第二天用3小時進行辯論。據說,英國議會開會,怕議員們吵起來,特地備茶,以改善氣氛。這大概是中國茶道中庸、平和、包容精神的延伸。

議會對政府提出不信任案是資產階級認為內閣接受議會監督的有效手段。根據責任內閣制的原則,內閣必須得到議會多數的支持和信任,如果議會否決政府提出的重要議案、財政法案或對內閣通過不信任案,內閣應該辭職或提請英王解散下院,提前大選。如果大選後,原執政黨仍佔多數議席,內閣可以繼續執政,否則內閣必須辭職。在兩黨制的英國這種情況並不多,除非發生了執政黨內部的分裂或者執政黨只掌握微弱的多數而反對黨和小黨聯合起來才能發生這種情況。

(三)下院內部的組織

下院機構有兩類:一類為委員會,另一類是管理機構。

下院中設議長、副議長。

在新的議會召集之處,就要選舉議長,議長由議會中多數黨提名爭得反對黨同意後選出。為表示議長的公正,議員當選議長後就要退出原屬政黨。在英國形成了一個習慣,即他在議會中抱超然態度,在兩黨中不能袒護一方壓另一方。議長主持會議進程、解釋議事日程時按照一套機械的原則,所以議長是一個有尊嚴而無實權的職位。副議長協助議長進行工作。

下院還下設常設委員會、全院委員會、特別委員會和聯合委員會。

此外,議會中還設辦公廳、秘書處、圖書館等部門。

Ⅱ 英國大選中要贏多少席位才能執政

英國大選程序表

保守黨黨首:卡梅倫(43歲)

工黨黨首:布朗(59歲)

自民黨黨首:克萊格(43歲)

有望改寫英國歷史的一場大選將於今日舉行。選前破天荒地舉行了三場電視辯論,大大提升了民眾對選舉的關注度。電視辯論也讓原本默默無聞的第三大黨自民黨領袖克萊格一鳴驚人。

分析稱,此次英國大選是自1992年以來最激烈的一次選舉。不過英國主流媒體普遍認為,已經連續執政13年的工黨料定要輸。

三種最可能結果

保守黨贏得過半數議席,順利組建政府;

保守黨和工黨均不過半數,且旗鼓相當,自民黨左右大局;

保守黨贏工黨,並取得接近半數議席,可與小政黨合組政府,免受自民黨掣肘。

保守黨

保守黨是英國最古老政黨,也是目前主要反對黨,領袖是戴維·卡梅倫。該黨在1979年至1997年間連續執政18年。

保守黨支持者多來自企業界和富裕階層。保守黨主張自由市場經濟。近年來,該黨提出「富有同情心的保守主義」,關注教育、醫療、貧困等社會問題。強調維護英國主權,反對「聯邦歐洲」及英國加入歐元區。

工黨

工黨為英國現執政黨,領袖是英國現任首相戈登·布朗。工黨於1900年成立,自1997年以來已連續執政13年。

近年來,工黨更多傾向於關注中產階級利益,與工會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疏遠。2003年因布萊爾政府與美國布希政府發動伊拉克戰爭,導致大量黨員退黨。

自民黨

自由民主黨1988年3月由原自由黨和社會民主黨內多數派組成,領袖是尼克·克萊格。

自由民主黨主張維持與工黨的合作關系。在公共服務、社會公正、環境保護等問題上的主張比工黨更「進取」。對外政策方面,該黨反對英國參加伊拉克戰爭,支持歐洲制憲,主張英國加入歐元區。該黨現有黨員7萬名。

最新選情

大選將於當地時間6日早上7時(北京時間6日下午2時)展開投票,於當晚10時(北京時間7日凌晨5日)結束,隨即展開點票。

英國三家電視台(BBC、ITV和SkyNews)都會播出「大選之夜」特別節目,全程報道這次選舉進展。

7日凌晨完成點票

據悉,第一個出結果的選區自1992年以來一直是英格蘭東北的桑德蘭南區。由於該選區今年被分割成兩個選區,計票工作在1小時內就能完成。但在許多其他選區,估計要到當地時間7日凌晨才能完成。

工黨可能「玩完」

英國歷史性地舉行了選前三場電視辯論,大大提升了民眾對選舉的關注度。據民調顯示,這次大選的投票率將高於2001年與2005年(2005年投票率僅為61%),達到1992年以來的最高,當年投票率約為78%。

經過三場電視辯論後,工黨、 保守黨、自民黨三大黨的政策主張,卡梅倫、布朗、克萊格的個人風格,基本都為選民知曉。

卡梅倫繼續領先

目前看,卡梅倫領先優勢不減,但也陷入苦戰——他要想勝出,就需要率保守黨爭取到117個「游離席位」,這將是自上世紀30年代以來沒有一個政黨能取得的壯舉。

克萊格因電視辯論表現不凡而躥紅;只有現任首相布朗前景不妙,備受4月28日「麥克風事件」中辱罵選民的困擾,使工黨支持率發生動搖。

[1]

議會將無多數黨?

最新民調顯示,約有近25%的選民表示,該事件影響他們投票給工黨的決定。

最近的一系列民調顯示,三大政黨民意支持率的差距為4%~9%之間,選情呈膠著態勢。

最新民調顯示,反對黨保守黨在幾個重要選區已「站穩腳跟」,所獲支持率在三大政黨中領先,有望在議會選舉中勝出,但難贏絕對多數席位。

一些分析人認為,英國大選後很可能出現「無多數議會」,即沒有一個政黨成為議會多數黨的狀況。

媒體立場

《金融時報》改撐保守黨

時至今日,英國媒體似乎聞到了什麼味,紛紛將「支持聲音」投向反對黨保守黨。《泰晤士報》、《每日電訊》先後明確支持保守黨。

23年首次改變立場

最引人矚目的是英國《金融時報》。5月4日,《金融時報》改變自1987年以來的立場,發表社論明確為保守黨造勢。

《金融時報》社論指出,英國需要一個穩定的政府,度過當前的金融危機,社論強調雖然保守黨「不是完美選擇,但他們更可靠」,並認為工黨需要成為反對黨一段時間,才能恢復元氣。

英國議會選舉中,贏得媒體支持是各政黨的重要任務。《金融時報》公開支持保守黨之前,英國一些重要媒體已「拋棄」工黨,轉向保守黨。這些媒體包括《太陽報》、《泰晤士報》和《經濟學家》周刊等。

選情內幕

布朗:「經濟能手」光環消退

受金融危機和政壇丑聞的雙重打擊,以布朗為首的執政黨工黨大選前景不妙。

工黨席位逐步下滑的幕後,主要因素有兩個:一是英國一味追隨美國反恐,奔波於世界各地,使得工黨執政形象大受損害。

二是以「經濟能手」著稱的布朗,未能在這次金融危機中「大顯身手」,失去了吸引選民的「王牌」。

2005年工黨贏得英國大選,主要得益於布朗治理下的英國經濟成就。但步入2008年以來,英國經濟的糟糕表現,使得布朗的昔日光環開始消退。

卡梅倫:難獲草根階層認同

盡管保守黨黨魁卡梅倫民調中一直領先,但他也有隱憂,這就是他的上流社會背景,可能得不到草根和勞工階層認同。

身為白人的卡梅倫,在精英學校伊頓公學和牛津大學接受教育,妻子家族顯赫。在下層選民眼裡,卡梅倫卻是一個不知民間疾苦的政客。倫敦北部的一名加油站店員說:「卡梅倫的皮膚像嬰兒,我覺得這個傢伙像是來自另一個世界,對解決問題束手無策」。

在英國這個「南北分化」的國度,保守黨以南部富裕地區為腹地,要打破階級隔膜,爭取北部勞工選票相當難。

克萊格:被指「獅子大開口」

英國媒體披露,為了贏得執政,自由民主黨早於10多年前就開始制訂機密策略,准備奪取更大管治權力。一旦出現「懸浮議會」格局,便向大黨開出苛刻的合作條件。

條件包括由該黨領袖擔任外相和副首相、獲分配不少於6個內閣部長職位和12個其他部長職位,以及可全面取得軍情五處、軍情六處和軍方保安機密。

大選特寫

8名華人參選歷來最多

或產生首位華裔議員

本報訊英國大選6日舉行,今年有8名華人參選,是歷來最多。如果有候選人勝選,將成為英國史上首位華裔議員,改寫歷史新頁,其中保守黨的香港移民李澤文,獲保守黨領袖卡梅倫支持,成為熱門人選。

英國下院至今無華人

自上世紀初第一批中國海員移居英國,華人移居在英國的歷史已經有一個多世紀。英國現有華僑華人60多萬。但時至今日,英下院600多名議員中卻沒有一個華人面孔。

布朗4月宣布大選日期後的第二天,這8名華裔候選人就發出呼籲,希望華人選民在大選中積極投票,爭取融入主流社會。

英國選舉問題專家鄧利維說,華裔候選人對於英國各個政黨來說都是一個新鮮事物,「我預期他們會有良好的表現,因為在很多人眼裡華人工作勤奮,而這也是選民期望議會議員所具有的品質」。

Ⅲ 英國大選的參選資格

選舉候選人大部分為某政黨的成員,他們的競選目標是贏得英國地域上的某選區。
2001年上屆大選一共有659個選區,或者稱下議院有659個席位,即有659位議員。
2005年5月5日的大選中,英國則有較少的646個席位以供各候選人競爭。大多數英國選民根據候選人的黨派,而不是其個人品質或主張來進行投票選擇。

Ⅳ 英國大選有多少人參與投票

據有關報道,當地時間6月8日早上7時(北京時間14時),2017年英國大選正式拉開帷幕。

本次大選主要候選人包括:保守黨候選人特蕾莎·梅、工黨候選人科爾賓、自由民主黨候選人法隆、蘇格蘭民族黨候選人斯特金、英國獨立黨候選人納托爾、綠黨候選人班尼特以及其他黨派候選人。

Ⅳ 2010年英國大選女議員所佔比例

0.5%左右,主要以男性為主,上下議院總和大概是在1800到2000人,女議員佔0.5%。

Ⅵ 英國議會的選舉

下院是民主的代議機關,議員是選舉產生的。
英國下院議員通過普選、平等、直接、秘密的方式進行選舉。這是英國勞動人民經過100多年斗爭的結果。從1832年選舉改革開始以後,先後通過了1867年、1884年、1918年3個人民代表法,最終取消了選舉財產資格的限制。選民開始不以財產所有人的資格而以國家公民的資格參加選舉。1872年取消舉手投票採用秘密投票方式。1918年30歲以上的婦女獲得了選舉權。1928年21歲以上的婦女獲得了選舉權。1948年才取消了給予大學12個席位,實行了一人投一票的平等選舉制。1969年通過的人民代表製法規定選舉權的年齡由21歲降為18歲。
在英國凡年滿18歲沒有被法律取消投票資格的英國公民都有選舉權。但居住期限的資格仍保留,選民必須在某一選區中居住3-4個月以上才能在該選區選民冊上登記。凡年滿21歲的公民都有被選舉權。在選區獲得2名選民推薦和8名選民聯署同意都可成為議員的候選人,但貴族、主教、法官、高級文官、現役軍人、宣布破產者、重罪犯人、受權辦理選舉事務的負責人等沒有被選舉權。
下院議員選舉採用小選舉區相對多數選舉制。即每一選區產生一名議員,議員候選人只要取得相對多數就能當選。2010年,全國總共659個選區,選出650名議員。議席的分配蘇格蘭不少於71席,威爾士不少於35席,北愛爾蘭不少於12席,其他就屬於英格蘭的席位。
英國的競選費用很高,1983年英國各大黨的競選費用:保守黨因為得到大企業主的支持,花費了1500萬英鎊,工黨為250萬英鎊,社會民主黨自由黨聯盟為100萬英鎊。
英國下議院議員的成員比較復雜,特別在工黨獲得大選勝利以來議員中議員有大地主、董事長、銀行界、工商企業界、律師、教員、新聞記者、農民、工人、工會職員等,在各方面的人都有代表,議員每年要開會8個月左右,長時間的出席會議他們是職業議會人。平民院法定任期為5年。但首相有權選擇合適時機,請求英王下令解散議會,提前大選,或者執政黨的重大決策、提案受下院多數議員的否決而被解散議會,徵求民意,提前大選,因而下院實際任期比5年短。平均任期不到4年。1987年英國議會大選時比規定日期提前11個月零28天。
此外在特殊情況下,主要在戰爭時期,議會任期可以延長,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平民院任期自1910年到1918年才改選。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平民院任期自1935年到1945年才改選,任期為10年。 英國在1949年制定了人民代表法,1969年又對該法進行了某些修改。例如,將選民的年齡由21歲降低到18歲。下院議員的選舉主要根據該法進行。在英國,有幾類人不享有選舉權。第一是貴族,但1963年的選舉法規定:凡放棄貴族身份者即有權選舉議員,1999年又規定被排除出上議院的世襲貴族可以在大選中投票或參選,這是歷史上的首次。第二是服刑中的罪犯。第三是接受精神醫院治療中的住院患者。第四是選舉中犯有腐敗行為者,5年內不得選舉議員。第五是選舉前未登記為選民者。另外,很多人認為王室成員不準投票,但是事實並非如此。英國女王可以投票,其他王室成員也可以投票,但是他們一般不會投票,因為這樣做會被視為有悖於君主立憲制度。
人民代表法對候選人的資格條件作了兩種規定:基本資格條件是凡年滿21歲以上的英國男女公民,有選區的兩名選民提名和8名選民同意,便可登記為該區的下院議員候選人;職業資格條件是上院議員、英格蘭教會、蘇格蘭教會、愛爾蘭教會的牧師和羅馬天主教的神父、法官、文官、正規武裝部隊的警察部隊的成員以及在企業中擔任由政府指定的董事等,均不得成為候選人。但擔任有報酬的國家職務者辭去原來職務和貴族放棄爵位後,仍享有被選舉權。這一規定是發生了托尼·本事件以後所做出的修改。
1960年,工黨候選人托尼·本世襲了上議院議員職位,又參與了下議院議員選舉並勝出,所以當局下令舉行補選,但這位本先生依然在下議院議員補選中「獲勝」。為此,英國選舉法庭做出裁決,由補選中排名第二位的保守黨候選人擔任議員職務。這個案例的出現令英國在1963年修改有關法案,允許擁有世襲頭銜的上議院議員放棄其頭銜,以便能在英國下議院擔任議員。
英國議會下院選舉從1918年開始實行選舉保證金制度。按規定,議員候選人必須交納150英鎊保證金(按今天的折算大約相當於4500英鎊),如果該候選人在選舉中所得選票不足選區全部選票的1/8,則保證金收歸國家所有。1985年,保證金數額標准修改為500萬英鎊,如果候選人在選舉後獲得5%的基本選票,這筆錢就退還給候選人。
英國議會下院選舉實行秘密投票、一人一票的原則。1872年頒布的秘密投票法,其目的是要消除選舉中的賄賂和高壓手段,改進選民登記的機構,進一步簡化、擴大公民權。秘密投票法阻止了選舉中的腐敗行為,使選舉制向合理化的方向邁出了決定性的一步。
現行的計票制度:英國基本實行小選區制。如1992年的大選將全國分成642個選區,選舉產生651個下院議員。全國劃分為650個選區,每逢議會大選時,英國工黨、保守黨以及自由民主黨三個主要政黨便在650個選區逐個爭奪每一個議席。與小選區制相匹配,英國實行的是相對多數代表制的計票制度。即在選舉中,某個候選人雖未得到過半數票,但只要比其他候選人得票都多,哪怕只多得一票,就能獲得議席,而得票第二的政黨沒有任何議席。雖然說像綠黨一樣的較小的政黨在全國的得票總數可以數以萬計,但是卻不足以贏得某一特定選區的議席。因此,這種計票制度不能如實地從議席中反映出政黨斗爭的力量對比,對於小黨尤其不利。
盡管英國議會選舉實行的相對多數代表制在不少人眼裡看起來不公平,但是,這種選舉制度卻在英國始終實施並有一批堅定的支持者。不可否認,相對多數代表制具有一些重要的優點,比如說簡單易行,能相對節省普選的時間和費用;議員和選區之間有著直接的聯系,議員更能在議院中代表其選區的利益發出聲音;可以讓一個政黨贏得絕對多數的席位,成為執政黨,而不需要與其他政黨組織聯合政府,首相、政府和議會之間會有更好的合作關系,更能有效地工作,因此更能保持政局的穩定,有利於政府高效工作。從這個意義上說,英國的相對多數選舉制度注重的是穩定性和延續性。
海曼女男爵當選上院議長具有很大的歷史意義,因為這意味著擁有1400年歷史的大法官一職的終結。在英國歷史上,大法官曾是英倫三島上僅次於國王的職務。這個職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605年,它最初是王室的書記員,後來一度集立法、司法、行政三種權力於一身。在英國歷史上,擔任大法官這一職位的名人很多,其中既有賢人聖徒,也不乏奸詐之徒。但到了現代,大法官一職的重要性越來越弱,只是在上議院和樞密院司法委員會開會時擔任主持人的工作,不過在名義上,大法官仍是最高法院的院長、上議院的議長,另外還兼任內閣的法務大臣(因而也是執政黨的要員,須與政府共同進退)。 布萊爾上台之後,一直致力於憲政改革,大法官一職成為改革的主要目標。隨著海曼女男爵的當選,大法官這一存在了1401年的職位「壽終正寢」了。
從宏觀視野看,這次上議院議長產生方式的具有歷史意義的變革,不過是英國議會從「議會主權」到「行政集權」變遷規律的一個佐證而已。這種變遷,從長遠來看,對於實現英國國家機構權力行使的制約和平衡是有利的。

Ⅶ 英國首相一身三任是哪三個

要說本世紀最長的一部連續劇,可能非「脫歐」莫屬了!

10月28日,歐盟決定再次將英國的脫歐談判期限,延期到明年1月31日。

距離當初「脫歐」公投,三年時間過去了。三年裡,英國首相換了三任,「脫歐」大限日期也更改了三次。

「脫」還是不「脫」,已然成為一個世紀謎題。而現在英國人最關心的還不是脫不脫的問題,先選首相再說!29日英國議會投票決定,12月12日舉行英國大選。

「押寶」提前大選:首相的賭博

為什麼要舉行大選,先要從威斯敏斯特宮上演的脫歐大戲開始講起。

前任首相特蕾莎·梅被迫下台後,很多人都在坐等新任首相約翰遜怎麼收拾爛攤子。

約翰遜一上台就沒有讓他的支持者失望。他先是威脅讓議會休會,然後又在歐盟會議期間,與歐盟就脫歐協議達成一致,最後在脫歐大限日期10月31日即將到來之際,要求議員對他的脫歐議案進行投票。

他的策略是這樣的:不斷拖延議會對他的脫歐協議的投票時間,再利用脫歐最後的期限,逼迫議員們在無協議脫歐和「約翰遜版」脫歐協議中「二選一」。

為了避免無協議脫歐將英國帶入劇烈動盪中,英國議員們做了妥協,通過了約翰遜的脫歐協議(不知道梅姨聽到這個結果是個什麼心情。要知道,最終迫使她下台的,正是和這個非常類似的一份脫歐協議。在她任期內,這個協議被議會否決了三次……)

當然了,英國議員們也不是吃素的:他們通過了約翰遜的脫歐協議,卻否決了他的脫歐時間表。

怎麼說呢,這個既同意又否定的局面,意味著約翰遜的脫歐談判也並沒有完全得到議會認可。

於是,約翰遜提出在12月份提前舉行大選。

28號,在歐盟同意延期脫歐大限後,英國議會開始投票表決是否同意首相重新舉行大選。由於議案需要三分之二以上議員通過,這個議案最終遭到否決。

但約翰遜並不罷休,29日又重新提出要在12月12日舉行大選的要求。為了推進這個議案,他還恢復了之前剛剛因為脫歐分歧而開除的10個保守黨議員的席位,以尋求在議會的支持率。

最終,議會以438票支持,20票反對,通過了這項議案。大約有200名工黨議員選擇了棄權。

即將到來的大選

「脫派」和反「脫派」的新較量

約翰遜為什麼要急於大選?

這要從英國目前的政治現狀談起。約翰遜的首相職位,是從梅姨那兒「繼承」來的,並沒有經過大選洗禮。這就導致他在英國社會中的威望不高。所以他需要用一次大選來奠定自己的民意基礎,成為一個真正的民選首相。這樣,日後他再去和議會吵架的時候就更有底氣了。

他的盤算是,趁著從歐盟和議會拿到脫歐協議的勢頭乘勝追擊,再利用現有的支持率立刻大選,鞏固自己的地位。錯過了現在的這個時機,很可能民意對他的支持率就會在無休止的談判爭吵中消磨掉。

所以,聖誕節前舉行大選,是約翰遜的最好時機。目前保守黨支持率遙遙領先於工黨。

約翰遜的反對者工黨也深諳此道。

工黨現任黨首科爾賓的支持率並不高,現在舉行大選對工黨毫無勝算。如果把選舉時間往後拖拖,很有可能消磨掉約翰遜的銳氣。雖然約翰遜耍手腕逼迫歐盟和議會通過了他的脫歐協議,但是這個協議僅僅是一個框架,未來還有對細節內容的很多輪談判。一旦陷入無休止的談判中,民意支持也會隨之漸漸消磨掉。

工黨的算盤是,再等幾個月,等約翰遜的風頭過去後再進行大選。或者非要舉行大選,工黨想要提前到12月7日舉行大選,以方便讓更多的大學生參與投票,因為12月12日很多學生要備考或者放假,無心參與大選。或者讓3百萬在英國的歐盟公民也參與大選。但是最終工黨的努力都失敗了。

最終約翰遜團結了保守黨,他向親歐盟的議員釋放了善意,最終通過了大選的議案。不過這只是暫時勝利,連約翰遜自己的競選班子都承認這場大選更像是一場賭博,因為這本質上又會是一場「脫」與「不脫」的較量。

約翰遜贏了,可以名正言順地代表民意執行硬脫歐;約翰遜輸了,英國會出現政黨更迭,工黨上台,更可能重新來一次脫歐公投,重新和歐盟進行談判。

Ⅷ 英國大選結果怎麼樣

英國大選投票結束,根據英國媒體進行的大選出口民調,現任首席特蕾莎·梅所在的保守黨將獲得650個議員席位中的314席(較上屆選舉損失了17個議席),成為議會第一大黨贏得大選,但無法獲得過半數席位。這意味著英國大選可能出現事前市場預測中最糟糕的結局:懸浮議會!據英國廣播公司(BBC)6月9日報道,英國工黨黨首科爾賓表示,「是時候了,特雷莎•梅該讓為給工黨了。」

路透社報道,沃特森在自己的選區勝選後說:「我們還不知道這場選舉的最後結果,現在還言之過早,但看來是對特雷莎•梅非常、非常不利的結果。

Ⅸ 英國議會議員有多少人

這要先說說英國大選的過程。英國按照人口稠密度和行政區域劃分成650個選區,每個選區有若干個政黨,每個政黨又有若干個候選人參加大選。大選前一個月,英國公民按自願原則就近登記成為選民。一連三日的投票日,選民回各自選區投票,海外人員可郵寄選票。當選區中某一個候選人選票超過該選區登記選民總人數半數以上選票,或在該選區中處於絕對領先票數(即其他候選人計算未投票總選票後仍少於該候選人)時,選區就會宣布該候選人勝出成為英國議會下議院參議議員,同時亦代表該候選人所代表的政黨在該選區勝出。 除了下議院外,還有上議院,上議院由皇室貴族、還有法官等組成,人數為704人。 所以英國議員議員人數=上議院議員人數+下議院議員人數=650+704=1254位議員

閱讀全文

與英國聖誕大選多少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度什麼季風降水 瀏覽:944
義大利維骨力哪裡有賣 瀏覽:197
印度衛生巾怎麼改造 瀏覽:814
中國哪些學院收幼師考生 瀏覽:354
越南福字怎麼寫好看 瀏覽:2
義大利延期居留條過期怎麼辦 瀏覽:846
蘇門答臘虎魚跟印尼虎魚怎麼區分 瀏覽:491
以色列最怕伊朗什麼武器 瀏覽:281
伊朗和美國怎麼發生了沖突 瀏覽:654
三星越南工廠生產的是什麼版本 瀏覽:351
有哪些中國風音樂 瀏覽:863
英國小學怎麼選校 瀏覽:674
辦英國留學簽證加急費多少錢 瀏覽:703
中國航空和信威有什麼關系 瀏覽:683
伊朗石油運往中國怎麼運 瀏覽:427
印度想要中國什麼地方 瀏覽:873
中國怎麼換 瀏覽:965
印尼有什麼app軟體 瀏覽:508
印度咖喱餐怎麼做 瀏覽:715
中國每天平均出生和死亡多少人 瀏覽: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