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莎士比亞當時的英國首都在哪裡

莎士比亞當時的英國首都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2-08-30 03:28:42

A. 莎士比亞簡介

莎士比亞(W. 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劇作家、詩人,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文學的集大成者。
人物生平
莎士比亞故居莎士比亞的代表作有四大悲劇:《哈姆雷特》(英:Hamlet)、《奧賽羅》(英:Othello)、《李爾王》(英:King Lear)、《麥克白》(英:Macbeth)。四大喜劇:《第十二夜》、《威尼斯商人》、《無事生非》、《皆大歡喜》。歷史劇:《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理查二世》等。還寫過154首十四行詩,二首長詩。本·瓊生稱他為「時代的靈魂」,馬克思稱他和古希臘的埃斯庫羅斯為「人類最偉大的戲劇天才」。雖然莎士比亞只用英文寫作,但他卻是世界著名作家。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已被譯成多種文字,其劇作也在許多國家上演。1616年4月23日病逝。莎士比亞和義大利著名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和哲學家、近代實驗科學的先軀者伽利略同一年出生。
偉大的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劇作家、詩人威廉·莎士比亞於1564年4月23日生於英國中部瓦維克郡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的一位富裕的市民家庭。其父約翰·莎士比亞是經營羊毛、皮革製造及穀物生意的雜貨商,1565年任鎮民政官,3年後被選為鎮長。他少年時代曾在當地的一所主要教授拉丁文的「文學學校」學習,掌握了寫作的基本技巧與較豐富的知識,但因他的父親破產,未能畢業就走上獨自謀生之路。他當過肉店學徒,也曾在鄉村學校教過書,還干過其他各種職業,這使他增長了許多社會閱歷。歷史學家喬治·斯蒂文森說,後人從這些文字資料中大概勾勒出莎士比亞的生活軌跡:20歲後到倫敦,先在劇院當馬夫.雜役,後入劇團,做過演員.導演.編劇,並成為劇院股東;1588年前後開始寫作,先是改編前人的劇本,不久即開始獨立創作。當時的劇壇為牛津、劍橋背景的「大學才子」們所把持,一個成名的劇作家曾以輕蔑的語氣寫文章嘲笑莎士比亞這樣一個「粗俗的平民」、「暴發戶式的烏鴉」竟敢同「高尚的天才」一比高低!但莎士比亞後來卻贏得了包括大學生團體在內的廣大觀眾的擁護和愛戴,學生們曾在學校業余演出過莎士比亞的一些劇本,如《哈姆雷特》、《錯誤的喜劇》。1597年重返家鄉購置房產,度過人生最後時光。他雖受過良好的基本教育,但是未上過大學。1598年大學人士F.米爾斯已在其《智慧的寶庫》中,列舉莎士比亞35歲以前的劇作,稱贊他的喜劇、悲劇都「無與倫比」,能和古代第一流戲劇詩人們並稱。但他生前沒出版過自己的劇作。寫作的成功,使莎士比亞贏得了騷桑普頓勛爵的眷顧,勛爵成了他的保護人。莎士比亞在90年代初曾把他寫的兩首長詩《維納斯與阿都尼》、《魯克麗絲受辱記》獻給勛爵,也曾為勛爵寫過一些十四行詩。藉助勛爵的關系,莎士比亞走進了貴族的文化莎龍,使他對上流社會有了觀察和了解的機會,擴大了他的生活視野,為他日後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源泉。從1594年起,他所屬的劇團受到王宮大臣的庇護,稱為「宮內大臣劇團」。1596年,他以他父親的名義申請到「紳士」稱號和擁有紋章的權利,又先後3次購置了可觀的房地產。1603年,詹姆士一世繼位,他的劇團改稱「國王供奉劇團」,他和團中演員被任命為御前侍從,因此劇團除了經常的巡迴演出外,也常常在宮廷中演出,莎士比亞創作的劇本進而蜚聲社會各界。 莎士比亞在倫敦住了二十多年,而在此期間他的妻子仍一直呆在斯特拉福。他在接近天命之年時隱退回歸故里斯特拉福(1612年左右)。1616年4月23日莎士比亞在其五十二歲生日前後不幸去世,葬於聖三一教堂。死前留有遺囑。他的兩個據說比較可靠的肖像是教堂中的半身塑像和德羅肖特畫像,手跡則有6份簽名和《托馬斯·莫爾爵士》一劇中三頁手稿。1623年,演員J·海明和H·康代爾把他的劇作印成對開本,收進36出戲(其中20出是首次付印),號稱「第一對開本」。從1772年開始,有人對於莎劇的作者不斷提出過疑問,並且企圖證實作者是培根、C·馬洛、勒特蘭伯爵、牛津伯爵、德比伯爵、等等,但都缺乏證據。
莎士比亞是著名的同性戀者,他的十四行詩全部都是寫給他的同性愛人的.據英媒體報道,最近一位英國收藏家重新確認了一幅家藏油畫的畫中人身份,原來這名美艷「女子」不是別人,正是莎翁傳說中的同性戀情侶——南安普頓伯爵三世亨利·里奧謝思利。
發現這幅「驚世」油畫的科布家族家藏甚豐,繼承了全部藝術品收藏的阿萊克·科布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自己從兒時起一直以為畫中人是位名叫諾頓的貴婦,因為在這幅油畫的背面赫然寫著諾頓夫人的字樣。但幾年前,一位偶然來訪的藝術收藏家告訴科布,他認為畫中人並非女性,而是易容扮作女性的須眉。一席話驚醒夢中人,科布開始重新審視其真實身份,直到今年年初才終於揭開謎底。這幅油畫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6世紀末,畫中的南安普頓伯爵塗脂抹粉,嘴唇上抹著唇膏,左耳還戴著精緻的耳環,手撫披散到胸前的長發,看上去一派女人風情。英國歷史文物權威機構「全國託管協會」已確認油畫為真跡,此畫完成於1590年至1593年,當時莎士比亞正住在南安普頓伯爵三世的府上。盡管一代文豪莎翁娶了安娜·哈撒韋,但他的真正性取向一直是文學批評家爭議不絕的話題。
南安普頓伯爵為同性戀的傳說由來已久,他與莎翁的關系更是撲朔迷離。伯爵曾招待莎翁入住自己的寓所,莎翁著名的《十四行詩集》又是獻給一位俊俏不凡、「美若女子」的年輕男子。(學生以為:十四行詩集前面十幾首都是推崇傳宗接代的,不能理解成寫給其男友的.)不少史學家早已考據,莎翁詩中的傾慕之情大有可能是投向這位易容扮女人的英俊男友。
1616年莎士比亞在其五十二歲生日前後不幸去世,葬於聖三一教堂,他去世的那天,與他出生的那天同月同日。死前留有遺囑。他的兩個據說比較可靠的肖像是教堂中的半身塑像和德羅肖特畫像,手跡則有 6份簽名和《托馬斯·莫爾爵士》一劇中三頁手稿。
個人作品
莎士比亞在約1590~1612的20餘年內共寫了三十七部戲劇(如加上與弗萊徹合寫的《兩位貴親》則是三十八部),還寫有二首長詩《維納斯與阿多尼斯》,《魯克麗絲受辱記》和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詩。他的戲劇多取材於歷史記載、小說、民間傳說和老戲等已有的材料,反映了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歷史現實,宣揚了新興資產階級的人道主義思想和人性論觀點。由於一方面廣泛借鑒古代戲劇、英國中世紀戲劇以及歐洲新興的文化藝術,一方面深刻觀察人生,了解社會,掌握時代的脈搏,故使莎士比亞得以塑造出眾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描繪廣闊的、五光十色的社會生活圖景,並使之以悲喜交融、富於詩意和想像、寓統一於矛盾變化之中以及富有人生哲理和批判精神等特點著稱。
一般來說,莎士比亞的戲劇創作可分以下3個時期:
第一時期(1590~1600年) 以寫作歷史劇、喜劇為主,有9部歷史劇、10部喜劇和2部悲劇。
9部歷史劇中除《約翰王》是寫 13 世紀初英國歷史外 ,其他8部是內容相銜接的兩個4部曲 :《 亨利六世 》上 、中、下篇與《查理三世》;《查理二世》、《亨利四世》(被稱為最成功的歷史劇)上、下篇與《亨利五世》。這些歷史劇概括了英國歷史上百餘年間的動亂,塑造了一系列正、反面君主形象,反映了莎士比亞反對封建割據,擁護中央集權,譴責暴君暴政,要求開明君主進行自上而下改革,建立和諧社會關系的人文主義政治與道德理想。
10部喜劇《錯誤的喜劇》、《馴悍記》、《維洛那二紳士》、《愛的徒勞》、《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 》、《 溫莎的風流娘兒們 》、《無事生非》、《皆大歡喜》和《第十二夜》大都以愛情、友誼、婚姻為主題,主人公多是一些具有人文主義智慧與美德的青年男女,通過他們爭取自由、幸福的斗爭,歌頌進步、美好的新人新風,同時也溫和地揭露和嘲諷舊事物的衰朽和丑惡,如禁慾主義的虛矯、清教徒的偽善和高利貸者的貪鄙等。莎士比亞這一時期戲劇創作的基本情調是樂觀、明朗的,充滿著以人文主義理想解決社會矛盾的信心,以致寫在這一時期的悲喜劇《羅密歐和朱麗葉》中,也洋溢著喜劇氣氛。盡管主人公殉情而死,但愛的理想戰勝死亡,換來了封建世仇的和解。然而,這一時期較後的成熟喜劇《威尼斯商人》中,又帶有憂郁色彩和悲劇因素,在鼓吹仁愛、友誼和真誠愛情的同時,反映了基督教社會中弱肉強食的階級壓迫、種族歧視問題,說明作者已逐漸意識到理想與現實之間存在著難以解決的矛盾。
第二時期(1601~1607年) 以悲劇為主 ,寫了3部羅馬劇、5部悲劇和3部「陰暗的喜劇」或「問題劇」。
羅馬劇《尤利烏斯·凱撒》、《安東尼和克莉奧佩特拉》和《科里奧拉努斯》是取材於普盧塔克《希臘羅馬英雄傳 》的歷史劇。
四大悲劇《哈姆雷特》、《 奧賽羅 》、《 李爾王 》、《麥克白》和悲劇《雅典的泰門》標志著作者對時代、人生的深入思考,著力塑造了這樣一些新時代的悲劇主人公:他們從中世紀的禁錮和蒙昧中醒來,在近代黎明照耀下,雄心勃勃地想要發展或完善自己,但又不能克服時代和自身的局限,終於在同環境和內心敵對勢力的力量懸殊斗爭中,遭到不可避免的失敗和犧牲。哈姆雷特為報父仇而發現「整個時代脫榫」了,決定擔起「重整乾坤」的責任,結果是空懷大志,無力回天。奧賽羅正直淳樸,相信人而又嫉惡如仇,在奸人擺布下殺妻自戕,為追求至善至美反遭惡報。李爾王在權勢給他帶來的尊榮 、自豪 、 自信中迷失本性 ,喪失理智,幻想以讓權分國來證明自己不當國王而做一個普通人,也能同樣或更加偉大,因而經受了一番痛苦的磨難。麥克白本是有功的英雄,性格中有善和美的一面,只因王位的誘惑和野心的驅使,淪為「從血腥到血腥」、懊悔無及的罪人。這些人物的悲劇,深刻地揭示了在資本原始積累時期已開始出現的種種社會罪惡和資產階級的利己主義,表現了人文主義理想與殘酷現實之間矛盾的不可調和,具有高度的概括意義。
由於這一時期劇作思想深度和現實主義深度的增強,使《特洛伊羅斯與克瑞西達》、《終成眷屬》和《一報還一報》等「喜劇」也顯露出陰暗的一面,籠罩著背信棄義、爾虞我詐的罪惡陰影,因而被稱為「問題劇」或「陰暗的喜劇」。
第三時期(1608~1613)傾向於妥協和幻想的悲喜劇或傳奇劇。
主要作品是4部悲喜劇或傳奇劇《泰爾親王里克里斯》、《辛白林》、《冬天的故事 》、《暴風雨》。這些作品多寫失散、團聚、誣陷、昭雪。盡管仍然堅持人文主義理想,對黑暗現實有所揭露,但矛盾的解決主要靠魔法、幻想、機緣巧合和偶然事件,並以宣揚寬恕、容忍、妥協、和解告終。
莎士比亞還與弗萊徹合作寫了歷史劇《亨利八世》和傳奇劇《兩位貴親》,後者近年來被有的莎士比亞戲劇集收入。
------------------------------
莎士比亞作品的創作背景
1590年到1600年是莎士比亞創作的早期,又稱為歷史劇、喜劇時期。這一時期莎士比亞人文主義思想和藝術風格漸漸形成。當時的英國正處於伊麗莎白女王統治的鼎盛時期,王權穩固統一,經濟繁榮。莎士比亞對在現實社會中實現人文主義理想充滿信心,作品洋溢著樂觀明朗的色彩。這一時期,他寫的歷史劇包括《理查三世》(1592)、《亨利四世》(上下集)(1597—1598)和《 亨利五世 》(1599)等9部。劇本的基本主題是擁護中央王權,譴責封建暴君和歌頌開明君主。比如,《亨利四世》展現的是國內局勢動盪的畫面,貴族們聯合起來反叛國王,但叛亂最終被平息;王太子早先生活放盪,後來認識錯誤,在平定內亂中立下戰功。劇作中,歷史事實和藝術虛構達到高度統一。人物形象中以福斯塔夫最為生動,此人自私、懶惰、畏縮,卻又機警、靈巧、樂觀,令人忍俊不禁。
這一時期創作的喜劇包括詩意盎然的《仲夏夜之夢》(1596)、揚善懲惡的《威尼斯商人》(1597)、反映市民生活風俗的《溫莎的風流娘兒們》(1598)、宣揚貞潔愛情的《無事生非》(1599)和歌頌愛情又探討人性的《第十二夜》(1600)等10部。這些劇本基本主題是愛情、婚姻和友誼,帶有濃郁的抒情色彩,表現了莎士比亞的人文主義生活理想。與此同時,他還寫了《羅密歐和朱麗葉》(1595)等悲劇3部,作品雖然有哀怨的一面,但是基本精神與喜劇同。莎士比亞還寫有長詩《維納斯和阿多尼斯》(1592—1593)、《魯克麗絲受辱記》(1593—1594)和154首十四行詩。
17世紀初,伊麗莎白女王一世與詹姆士一世政權交替,英國社會矛盾激化,社會丑惡日益暴露。這一時期,莎士比亞的思想和藝術走向成熟,人文主義理想同社會現實發生激烈碰撞。他痛感理想難以實現,創作由早期的贊美人文主義理想轉變為對社會黑暗的揭露和批判。莎士比亞創作的第二時期(1601—1607),又稱悲劇時期。他寫出了《哈姆雷特》(1601)、《奧瑟羅》(1604)、《李爾王》(1606)、《麥克白》(1606)和《雅典的泰門》(1607)等著名悲劇。《奧瑟羅》中出身貴族的苔絲狄蒙娜不顧父親和社會的反對,與摩爾人奧瑟羅私下結婚,表現了反對種族偏見的主題,而導致他們悲劇的原因不僅是奧瑟羅的嫉妒,而且是以伊阿古為代表的邪惡勢力的強大。奧瑟羅臨死前的清醒,包含著人類理性的勝利。《李爾王》中展現的則是一個分崩離析的社會,李爾王因為自己的剛愎自用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也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主人公從具有絕對權威的封建君主變成了一無所有、無家可歸的老人,人物命運和性格發生巨大的變化,這在莎士比亞的作品中最具特色。《麥克白》中,一位英雄人物由於內在的野心和外部的唆使,成為個人野心家和暴君。其悲劇意義在於,個人野心和利己主義可以毀滅一個原本並非邪惡的人物。總體而言,這些悲劇對封建貴族的腐朽衰敗、利己主義的駭人聽聞、金錢關系的罪惡和勞動人民的疾苦,作了深入的揭露;風格上,浪漫歡樂的氣氛減少,憂郁悲憤的情調增加,形象更豐滿,語言更純熟。
1608年以後,莎士比亞進入創作的最後時期。這時的莎士比亞已看到人文主義的理想在現實社會中無法實現,便從寫悲劇轉而為寫傳奇劇,從揭露批判現實社會的黑暗轉向寫夢幻世界。因此,這一時期又稱莎士比亞的傳奇劇時期。這時期,他的作品往往通過神話式的幻想,藉助超自然的力量來解決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作品貫串著寬恕、和解的精神,沒有前期的歡樂,也沒有中期的陰郁,而是充滿美麗的生活幻想,浪漫情調濃郁。《暴風雨》(1611)最能代表這一時期的風格,被稱為「用詩歌寫的遺囑」。此外,他還寫有《辛白林》和《冬天的故事》等3部傳奇劇和歷史劇《亨利八世》。
莎士比亞的作品從生活真實出發,深刻地反映了時代風貌和社會本質。他認為,戲劇「彷彿要給自然照一面鏡子:給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貌,給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態,給時代和社會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記」。馬克思、恩格斯將莎士比亞推崇為現實主義的經典作家,提出戲劇創作應該更加「莎士比亞化」。這是針對戲劇創作中存在的「把個人變成時代精神的單純的傳聲筒」的缺點而提出的創作原則。所謂「莎士比亞化」,就是要求作家象莎士比亞那樣,善於從生活真實出發,展示廣闊的社會背景,給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提供富有時代特點的典型環境;作品的情節應該生動、豐富,人物應該有鮮明個性,同時具有典型意義;作品中現實主義的刻畫和浪漫主義的氛圍要巧妙結合;語言要豐富,富有表現力;作家的傾向要在情節和人物的描述中隱蔽而自然地流露出來。
莎士比亞的作品包括:
悲劇:羅密歐和朱麗葉,麥克白,李爾王,哈姆雷特,奧賽羅,泰特斯·安特洛尼克斯,裘力斯·凱撒,安東尼與克莉奧佩屈拉(埃及艷後),科利奧蘭納斯,特洛埃圍城記,雅典的泰門等。
喜劇:錯中錯,終成眷屬,皆大歡喜,仲夏夜之夢,無事生非,一報還一報,暴風雨,馴悍記,第十二夜,威尼斯商人,溫莎的風流娘們,愛的徒勞,維洛那二紳士,泰爾親王佩力克爾斯,辛白林,冬天的故事等。
歷史劇:亨利四世,亨利五世,亨利六世,亨利八世,約翰王,里查二世,里查三世。
十四行詩:愛人的怨訴,魯克麗絲失貞記,維納斯和阿多尼斯,熱情的朝聖者,鳳凰和斑鳩等。
具體可以看:http://ke..com/view/2120.htm?fr=ala0_1_1

B. 莎士比亞的資料

莎士比亞(W. 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公元1564年4月23日生於英格蘭沃里克郡斯特拉福鎮,1616年5月3日(儒略歷4月23日)病逝。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傑出的戲劇家和詩人,代表作有四大悲劇《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喜劇《威尼斯商人》等和一百多首十四行詩。是「英國戲劇之父」,本·瓊斯稱他為「時代的靈魂」,馬克思稱他為「人類最偉大的天才之一」。被賦予了「人類文學奧林匹克山上的宙斯」。
偉大的英國劇作家、詩人威廉·莎士比亞1564年生於英國中部瓦維克郡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其父約翰·莎士比亞是經營羊毛、皮革製造及穀物生意的雜貨商,1565年任鎮民政官,3年後被選為鎮長。莎士比亞幼年在當地文法學校讀書。歷史學家喬治·斯蒂文森說,後人從這些文字資料中大概勾勒出莎士比亞的生活軌跡:13歲時家道中落,此後輟學經商,22歲時前往倫敦,在劇院工作,後來成為演員和劇作家;1597年重返家鄉購置房產,度過人生最後時光。他雖受過良好的基本教育,但是未上過大學。1582年,18歲中,列舉莎士比亞35歲以前的劇作,稱贊他的喜劇、悲劇都「無與倫比」,能和古代第一流戲劇詩人們並稱。但他生前沒出版過自己的劇作。1596年,他以他父親的名義申請到「紳士」稱號和擁有紋章的權利,又先後3次購置了可觀的房地產。1603年,詹姆士一世繼位,他的劇團改稱「國王供奉劇團」,他和團中演員被任命為御前侍從。
莎士比亞在倫敦住了二十多年,而在此期間他的妻子仍一直呆在斯特拉福。他在接近天命之年時隱退回歸故里斯特拉福(1612年左右)。1616年4月23日莎士比亞在其五十二歲生日前後不幸去世,葬於聖三一教堂。死前留有遺囑。他的兩個據說比較可靠的肖像是教堂中的半身塑像和德羅肖特畫像,手跡則有6份簽名和《托馬斯·莫爾爵士》一劇中三頁手稿。1623年,演員J·海明和H·康代爾把他的劇作印成對開本,收進36出戲(其中20出是首次付印),號稱「第一對開本」。從1772年開始,有人對於莎劇的作者不斷提出過疑問,並且企圖證實作者是培根、C·馬洛、勒特蘭伯爵、牛津伯爵、德比伯爵、等等,但都缺乏證據。
莎士比亞是著名的同性戀者,他的十四行詩全部都是寫給他的同性愛人的.據英媒體報道,最近一位英國收藏家重新確認了一幅家藏油畫的畫中人身份,原來這名美艷「女子」不是別人,正是莎翁傳說中的同性戀情侶——南安普頓伯爵三世亨利·里奧謝思利。
發現這幅「驚世」油畫的科布家族家藏甚豐,繼承了全部藝術品收藏的阿萊克·科布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自己從兒時起一直以為畫中人是位名叫諾頓的貴婦,因為在這幅油畫的背面赫然寫著諾頓夫人的字樣。但幾年前,一位偶然來訪的藝術收藏家告訴科布,他認為畫中人並非女性,而是易容扮作女性的須眉。一席話驚醒夢中人,科布開始重新審視其真實身份,直到今年年初才終於揭開謎底。這幅油畫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6世紀末,畫中的南安普頓伯爵塗脂抹粉,嘴唇上抹著唇膏,左耳還戴著精緻的耳環,手撫披散到胸前的長發,看上去一派女人風情。英國歷史文物權威機構「全國託管協會」已確認油畫為真跡,此畫完成於1590年至1593年,當時莎士比亞正住在南安普頓伯爵三世的府上。盡管一代文豪莎翁娶了安娜·哈撒韋,但他的真正性取向一直是文學批評家爭議不絕的話題。
南安普頓伯爵為同性戀的傳說由來已久,他與莎翁的關系更是撲朔迷離。伯爵曾招待莎翁入住自己的寓所,莎翁著名的《十四行詩集》又是獻給一位俊俏不凡、「美若女子」的年輕男子。(學生以為:十四行詩集前面十幾首都是推崇傳宗接代的,不能理解成寫給其男友的.)不少史學家早已考據,莎翁詩中的傾慕之情大有可能是投向這位易容扮女人的英俊男友。
是啊!他是多麼偉大啊!
1564年4月26日他出生了,默默無聞。1616年4月26日他去世了,舉世聞名。在整整52年的生涯中,他為世人留下了37個劇本,一卷14行詩和兩部敘事長詩。

他的劇本至今還在世界各地演出。在他生日的那天,每年都有許多國家在上演他的劇本紀念他。馬克思稱他是「最偉大的戲劇天才」。

他就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最傑出的藝術大師——莎士比亞。

「放棄時間的人,時間也放棄他」。「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象鳥兒沒有翅膀。」他是莎士比亞的名言,也是他能在藝術天地里自由飛翔,成為一代藝術大師的秘密。

莎士比亞出生在英國中部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福鎮,父親是個商人。4歲時,他的父親被選為「市政廳首腦」,成了這個擁有兩千多居民,20家旅館和酒店的小鎮鎮長。

這個小鎮經常有劇團來巡迴演出。莎士比亞在觀看演出時驚奇地發現,小小的舞台,少數幾個演員,就能把歷史和現實生活中的故事表現出來。他覺得神奇極了,深深地喜歡上了戲劇。他經常和孩子們一起,學著劇中的人物和情節演起戲來,並想長大後從事與劇本相關的工作。但不幸的是,他父親經商失利,14歲的莎士比亞只好離開學校,給父親當助手。18歲時他結了婚,不到21歲,已有了3個孩子。他的妻子比他大8歲,莎士比亞對自己的婚事常常感到遺憾,在他的作品中曾說:「女人應該與比自己年紀大的男子結婚」。不過,他對辛勤持家,撫養孩子成人的妻子依然關懷備至。1586年,富於進取精神的莎士比亞隨一個戲班子步行到了倫敦,並找到一份為劇院騎馬的觀眾照看馬的差使。這雖然是打雜,但畢竟跟戲劇掛了鉤了,莎士比亞盡力盡心地干這個工作,他幹得很好。騎馬來的觀眾都原意把馬交給他。莎士比亞常常忙不過來,只得找了一批少年來幫忙,他們被叫做「莎士比亞的孩子們」。

莎士比亞頭腦靈活,口齒伶俐,工作之餘,還悄悄地看舞台上的演出,並堅持自學文學、歷史、哲學等課程,還自修了希臘文和拉丁文。當劇團需要臨時演員時,他「近水樓台先得月」,再加上他的才華,他終於能演一些配角了。演配角時,莎士比亞也認真演好,他出色的理解力和精湛的演技,使他不久就被劇團吸收為正式演員。

那時候,倫敦的劇團對劇本的需要非常迫切。因為一個戲要是不受觀眾喜歡,馬上就要停演,再上演新戲。莎士比亞在堅持學習演技的同時,還大量閱讀各種書籍,了解了自己祖國的歷史和人民不幸的命運,他決定也嘗試寫些歷史題材的劇本。

27歲那年,他寫了歷史劇《亨利六世》三部曲,劇本上演,大受觀眾歡迎,他贏得了很高聲譽,逐漸在倫敦戲劇界站穩了腳跟。

1595年,莎士比亞寫了一個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劇本上演後,莎士比亞名霸倫敦,觀眾像潮水一般湧向劇場去看這出戲,並被感動得流下了淚水。

這部劇本中,作家寫了自由愛情的可貴,譴責了封建制度對愛情的迫害,歌頌了理想的愛情。

1599年,莎士比亞已經很有錢了,他所在的劇團建成了一個名叫環球劇院的劇場,他當了股東。他還在家鄉買了住房和土地,准備老了後回家備用。不久,他的兩個好友為了改革政治,發動叛亂,結果,前者被送上絞刑架,後者被投入監獄。莎士比亞在悲憤不已,傾注全力寫成劇本《哈姆雷特》,並親自扮演其中的幽靈。

在以後的幾年裡,莎士比亞又寫出了《奧賽羅》、《李爾王》和《麥克白》,它們和《哈姆雷特》一起被稱為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

莎士比亞的戲劇多以廣闊的背景和生動、豐富的情節來表現歷史和現實的內容,以鮮明的個性顯示豐富而深刻的主題。在表現方法上,不受任何清規戒律的限制,崇高與卑下、可笑與可怕、英雄與丑角奇妙混合,時間、地點可以隨便轉移,情節有單線、雙線、三線和多線,把笑劇、鬧劇、風俗喜劇、傳奇劇、悲劇等因素融匯在一起,服從了生活描寫和性格表現。在語言上有韻文,也有散文,把諺語、俗語、民歌都引進了戲劇舞台,詞彙非常豐富,並使人物語言性格化。

1616年,莎士比亞由於生病離開了人世。在他的墓碑上刻著這樣的碑文:

「看在上帝的面上,

請不要動我的墳墓,

妄動者將遭到詛咒,

保護者將受到祝福。」

他的墓現在他家鄉的一座小教堂旁,每年都有數以千萬計的人象朝聖一般去瞻仰。

C. 莎士比亞是誰

莎士比亞(W. 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公元1564年4月23日生於英格蘭沃里克郡斯特拉福鎮,1616年5月3日(儒略歷4月23日)病逝。每年4月23日是莎士比亞的辭世紀念日,1995年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定為「世界讀書日」。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傑出的戲劇家和詩人,代表作有四大悲劇《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喜劇《威尼斯商人》《無事生非》等。還寫過154首十四行詩,三或四首長詩。他是「英國戲劇之父」,本·瓊斯稱他為「時代的靈魂」,馬克思稱他為「人類最偉大的天才之一」。被賦予了「人類文學奧林匹斯山上的宙斯」。雖然莎士比亞只用英文寫作,但他卻是世界著名作家。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已被譯成多種文字,其劇作也在許多國家上演。偉大的英國劇作家、詩人威廉·莎士比亞於1564年生於英國中部瓦維克郡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其父約翰·莎士比亞是經營羊毛、皮革製造及穀物生意的雜貨商,1565年任鎮民政官,3年後被選為鎮長。莎士比亞幼年在當地文法學校讀書。歷史學家喬治·斯蒂文森說,後人從這些文字資料中大概勾勒出莎士比亞的生活軌跡:13歲時家道中落,此後輟學經商,22歲時前往倫敦,在劇院工作,後來成為演員和劇作家;1597年重返家鄉購置房產,度過人生最後時光。他雖受過良好的基本教育,但是未上過大學。1582年,18歲中,列舉莎士比亞35歲以前的劇作,稱贊他的喜劇、悲劇都「無與倫比」,能和古代第一流戲劇詩人們並稱。但他生前沒出版過自己的劇作。1596年,他以他父親的名義申請到「紳士」稱號和擁有紋章的權利,又先後3次購置了可觀的房地產。1603年,詹姆士一世繼位,他的劇團改稱「國王供奉劇團」,他和團中演員被任命為御前侍從。
莎士比亞在倫敦住了二十多年,而在此期間他的妻子仍一直呆在斯特拉福。他在接近天命之年時隱退回歸故里斯特拉福(1612年左右)。1616年4月23日莎士比亞在其五十二歲生日前後不幸去世,葬於聖三一教堂。死前留有遺囑。他的兩個據說比較可靠的肖像是教堂中的半身塑像和德羅肖特畫像,手跡則有6份簽名和《托馬斯·莫爾爵士》一劇中三頁手稿。1623年,演員J·海明和H·康代爾把他的劇作印成對開本,收進36出戲(其中20出是首次付印),號稱「第一對開本」。從1772年開始,有人對於莎劇的作者不斷提出過疑問,並且企圖證實作者是培根、C·馬洛、勒特蘭伯爵、牛津伯爵、德比伯爵、等等,但都缺乏證據。
莎士比亞是著名的同性戀者,他的十四行詩全部都是寫給他的同性愛人的.據英媒體報道,最近一位英國收藏家重新確認了一幅家藏油畫的畫中人身份,原來這名美艷「女子」不是別人,正是莎翁傳說中的同性戀情侶——南安普頓伯爵三世亨利·里奧謝思利。
發現這幅「驚世」油畫的科布家族家藏甚豐,繼承了全部藝術品收藏的阿萊克·科布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自己從兒時起一直以為畫中人是位名叫諾頓的貴婦,因為在這幅油畫的背面赫然寫著諾頓夫人的字樣。但幾年前,一位偶然來訪的藝術收藏家告訴科布,他認為畫中人並非女性,而是易容扮作女性的須眉。一席話驚醒夢中人,科布開始重新審視其真實身份,直到今年年初才終於揭開謎底。這幅油畫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6世紀末,畫中的南安普頓伯爵塗脂抹粉,嘴唇上抹著唇膏,左耳還戴著精緻的耳環,手撫披散到胸前的長發,看上去一派女人風情。英國歷史文物權威機構「全國託管協會」已確認油畫為真跡,此畫完成於1590年至1593年,當時莎士比亞正住在南安普頓伯爵三世的府上。盡管一代文豪莎翁娶了安娜·哈撒韋,但他的真正性取向一直是文學批評家爭議不絕的話題。
南安普頓伯爵為同性戀的傳說由來已久,他與莎翁的關系更是撲朔迷離。伯爵曾招待莎翁入住自己的寓所,莎翁著名的《十四行詩集》又是獻給一位俊俏不凡、「美若女子」的年輕男子。(學生以為:十四行詩集前面十幾首都是推崇傳宗接代的,不能理解成寫給其男友的.)不少史學家早已考據,莎翁詩中的傾慕之情大有可能是投向這位易容扮女人的英俊男友。
不過再怎麼說…他是多麼偉大啊!

D. 莎士比亞故居和白金漢宮是屬於哪個國家

英國
白金漢宮(Buckingham Palace)1,是英國的皇家宮殿和國王、女王辦公的地方,位於英國倫敦威斯敏斯特自治區。同時是倫敦的一處重要旅遊景點,歷史上每逢英國歡慶或是危機時刻,這兒也是不列顛人民一處重要的集會場所。
威廉·莎士比亞故居:
倫敦以西180公里的斯特拉特福鎮,是英國偉大的戲劇家威廉·莎士比亞的誕生地和逝世的地方。莎士比亞的故居在小鎮的亨利街北側,是一座帶閣樓的二層樓房。本結構的房屋框架、斜坡瓦頂、泥土原色的外牆、凸出牆外的窗戶和門廓使這座16世紀的老房在周圍的建築群中十分顯眼。莎士比亞故居里的傢具和其他物件構成了莎士比亞出生地管委會下屬博物館的收藏品的一部分。

E. 英國著名景點

英國景點介紹

倫敦
英國的首都,人口707.4萬人,位於英格蘭東南部。重要的國際貿易和金融中心,也是英國最大的工業中心。它的機器、汽車製造,化工,印刷等工業在國際上享有盛譽。

白金漢宮
宮內設有宴會廳、典禮廳、音樂廳、圖書室、畫廊、皇家集郵室等600多個廳堂。現為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居住的地方,女王重要的國事活動都在此王宮舉行。此外,來英國作國事訪問的國家元首也在宮內下榻。它的皇家換崗儀式也非常具有傳統特色。

議會大廈
議會大廈是世界上最大的哥德式建築,曾是英國君主的皇宮――西敏寺宮。整個大廈分上下議院,下議院可讓遊人入內參觀,而議員開會時可以隨意呼叫、喝采或起鬨,可算是最「自由」的會議。

大 笨 鍾
此鍾以工程監督官Sir Ben jamin Hall 命名,叫「Big Ben」,重13.5噸,經過100多年鍾聲紿終保持准確、洪亮。

西敏寺教堂
教堂內的玻璃裝飾,精緻燦爛。它一直是英國君主加冕及王室成員舉行婚禮的地方,也是多朝君主死後的陵墓。著名的科學家牛頓、達爾文以及著名的小說家狄更斯和哈代的墓室都在這里。此外,西敏寺亦是英國人嚮往的榮譽之地。

大英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的收藏品數量乃世界之冠。埃及的人獸石雕、木乃伊、巨型壁畫,希臘和羅馬的精美銅器、瓷器和大型雕像等,比比皆是。館內展覽項目:各國的鑄幣、紀念章、繪畫等文物。東方文物部分有大批珍貴的中國文物,足佔了幾個大廳,由夏、商、周開紿至清代的各種文物分朝列代展覽出來。在中國館外樓梯處還有價值連城的巨型銅鍾和三層樓高的佛像。

海德公園
座落在倫敦市區西部。有大片草地和樹林,是享利八世的御園和狩獵場,到查理一世向平民開放。公園中央有一個可供盪舟的大型人工湖泊,與肯辛頓公園相連.東北端大理石拱門被稱為「自由論壇」或「演講者之角」,每逢周日便成為大眾的公開論壇,自由發表演說,但不得攻擊王室或對別人進行人身攻擊。

特拉法爾加廣場
廣場堪稱古典建築的典範,是英國最大和最熱鬧的廣場,素有英國第一名勝之稱。這里鴿子成群,故稱為「鴿子廣場」。

唐寧街10號
唐寧,原是英國十七世紀一名爵士的姓氏,街內小樓都是他的房產,唐寧街由此得名。喬治二世成為「英國第一首相」府邸。此後,唐寧街便成為英國歷屆首相的官邸和辦公處。

倫敦中國城
亦稱「唐人街」。游覽唐人街,既可一嘗在海外的中國菜,亦可了解英國華人生活的一鱗半爪。

杜騷夫人蠟像館
倫敦最吸引遊客的旅遊景點之一。杜騷夫人原是一位法國雕塑家,也曾是法國國王路易十六的宮廷教師。蠟像館共分四層,地層是「恐怖室」,展出了法國大革命時期的殘酷刑具,血淋淋的斷頭台、絞刑架等,配上音樂效果,更是叫人毛骨悚然 。

倫 敦 塔
歐洲最古老的城堡,也是皇家鳴放禮炮的地方,也曾是倫敦最可怕的監獄、軍火庫和行刑場等。塔內的皇家珍寶室里,展出十七世紀以來君主的皇冠、王權球、權杖等國寶。其中有:鑲有3000多顆寶石的「帝王皇冠」,嵌有被人們稱為「非洲之星」的、重530克拉寶石的權杖。

塔 橋
倫敦泰晤士河上最美麗的橋,中間路面部分可以吊起,高大的輪船可以自由通過。不遠處河上停著英國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保留的最完整的軍艦――貝爾法斯特號。

泰晤士河
發源於英格蘭的科茨沃爾德山,流經牛津、倫敦等重要城市,注入北海。是英國南部最重要的河流,它不僅是倫敦市的主要動脈,而且是英國最具歷史意義的河流。

格林尼治天文台
英國攝政王格羅斯特公爵建立的瞭望站,查理二世改建為皇家天文台,天文台遷往新址後供展覽用。館內藏有古代的天文儀器,地面上有用銅條線標出的子午線標志,作為東西半球的分界線。

邱吉爾庄園
英國最好的巴羅克風格建築物之一。宮中收藏了大量的繪畫、雕塑和精美的傢具,長形圖書室更是別具一格。該宮的花園以其多姿多彩而著稱,園中有小瀑布、義大利式花園、自然植物園和游樂場等。著名的英國戰時首相溫斯頓、邱吉爾就出生在這里。

馬克思墓
1683年3月14日馬克思逝世後葬於倫敦北部海格特公墓墓地。1956年重修馬克思墓,同時移葬的有馬克思妻子燕妮,小女兒埃莉,其外孫和女管家。墓上還立有一尊4英尺高的半身銅像,為已故英國皇家雕刻家學會主席勞倫斯.布雷德所造。

牛 津
牛津大學城乃英國最古老的大學,號稱「充溢夢幻塔尖之都市」,基督學院之大教堂即為顯著。瑞可立夫開麥拉巴洛克圓廳建築四周各學院都是值得攝影的好地方。

劍橋
自羅馬時代即是重要的城鎮。11世紀時開始設立修會,1209年一群宗教學者在學院與宗教的爭執之後脫離牛津大學來此。大學共有31所學院,最老的是彼得學院。學院建築大多集中在名為中庭的廣場四周,從中世紀晚期經列恩的傑作到現代,涵蓋600多年無可匹敵的建築風格混合體。

溫 莎 堡
英女王的夏宮,亦是世界上最大的仍供居住用的古堡。堡中最值一看的是精美無比,富麗堂皇的聖喬治禮拜堂(St.George`s Chapel)。主要參觀部份還有宮室、皇家所擁有和收藏的珍品、豪華的宴會大廳、皇室的卧房、休息室、音樂室、武士盔甲、著名油畫、掛毯和飾物,以及天花板上的裝飾。

巴 斯
位於埃文河谷曲折的大盆地間,以溫泉聞名的羅馬浴場所在地,富含礦物質的泉水和天然純凈溫泉,從古老時代起就為巴斯都市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曼徹斯特
18世紀晚期阿克賴特(R.Arkwright)的蒸汽動力紡織機將棉紡業帶入新境,此地因此而繁榮。1950年代最先展開大規模清除貧民窟行動、並規劃無煙區的城市。

約 克
保留了不少中世紀建築,走入市中心就像進到一座栩栩如生的博物館。石頭街、聖母修道院、約克堡博物館、聖三一教堂、聖母教堂以及約克最古老的灑館-

斯特拉福
世界大文豪莎翁的故鄉,莎士比亞的誕生地。緬懷偉人與平凡間的差異。舊街、河畔、教堂,沿途一景一物都是莎翁的傳奇一生!

溫德米爾
(湖區)
英格蘭最美麗的一塊土地,在英格蘭北部是原始火山地帶,以山巒起伏及碧綠清澈的湖泊著稱,順著無垠的山巒原野,錯落的山林小屋,綿羊牛群與湖泊,生命中最美的畫面盡在眼前。

愛 丁 堡
以藝術聞名(曾以「北方的雅典」著稱)。現代與古典和諧的相互交融,以北橋街NORTH BRIDGE ST為縱貫,皇家哩路ROYAL MILE 為橫貫,皇家哩路盡頭的古老城區――城市之顛的愛丁堡城堡(皇宮、堡壘、要塞、監獄)都一一動人。

格拉斯哥
以塞爾特語(Glascu)為名,意即「綠草如茵之地」。1990年獲選為歐洲文化之都,藝術方面不壓於愛丁堡。

F. 威廉·莎士比亞的代表作是什麼

威廉·莎士比亞(1564~1616年)是西方文學史上最傑出的詩人和戲劇家;《哈姆萊特》是他的代表作。他的詩和劇,近400年來被譯成世界各國的文字,一直傳誦不衰,在世界各國的舞台上一直被搬演著。

莎士比亞誕生於英國的英格蘭中部,艾汶河上的斯特拉特福鎮。那兒風景優美,有山陵、河流、森林和平原,被稱為「快樂的英格蘭」。莎士比亞在那裡度過了愉快的童年,每年都可以觀看從倫敦來的劇團的巡迴演出,在他幼小的心靈里播下了戲劇藝術的種子。他進過文法學校(中等學校),學習了一些拉丁文和希臘文,接觸了一些古典文學作品。他14歲時,因為家庭破產,只得輟學自謀生計。據說他當過屠戶的學徒,小學教員,也幫過父親做生意。他目睹地主、商人強行「圈地」養羊,奪去農民的土地,使之流離失所;目睹手工業工場使個體手工業者和小本商人失業、破產。在那大魚吃小魚的環境里,他的家庭破產並非稀奇的事。他的祖輩務農,他父親務農兼營手套生意,破產使他感到切膚之痛。鎮中有個鄉紳名叫路西爵士的,有錢有勢,除了「圈地」養羊外,還圈了山林作為鹿苑,以供打獵取樂之用。那時英格蘭的青年多喜歡荷槍在山林中打獵,生性好動的莎士比亞也不例外。有一次,他獵取了一隻小鹿,路西爵士硬說是偷他的,把他鞭打了一頓。他氣憤之極,寫了一首詩貼在鄉紳的門口,獨自流浪到倫敦去了。當時英國青年人流浪是非法的,被抓住要受鞭打、割耳、打烙印,他只得在路上找些臨時工作,可能參加過巡迴演出的劇團,扮演小丑。他在「十四行詩」的第一百一十首的開頭說:「唉,我確曾經常東奔西跑,扮作小丑供眾人賞玩。」他大約於1585年左右到達倫敦。那時英國首都剛剛在郊外建立了劇場,他進了一間劇場去當勤雜,替觀眾們看管馬匹,接觸到社會各階層的人,後來當上一名僱傭演員。1590年,他開始編劇,升為股東演員,得以與愛好戲劇的大學生們往來,擴大了知識面,接受了人文主義思想;又和宮廷貴族們交遊,得以熟悉宮廷和上流社會的生活。他敏感,眼光銳利,對社會生活進行觀察、分析、研究,積蓄了豐富的創作素材。他在20多年中,共寫出長詩兩篇,「十四行詩」154首,戲劇37部。他的劇作多借用人民所喜聞樂見的史傳和民間故事,而富於現實的生活氣息,有血有肉;加上絢爛的文采、清新的風格和進步的思想,博得觀眾的喝彩。他的收入富裕了,在故鄉購置巨宅和地產,並為他的家族弄到一個世襲「紋章」紳士的地位。44歲時他就歸居故鄉,在那裡過了八年和平舒適的生活。在當時,他僅只是一個名伶,被人蔑視,那時還沒有寫傳記的風氣,當然就更不會有人為一個「戲子」立傳了。直到尼古拉·羅在1909年才發表了莎士比亞的傳略,因此我們今天對他的生平只能根據一些傳說和一鱗半爪的史料加以推測。他的同行晚輩本·瓊生(1572~1637年)了解他,在1623年,即莎士比亞死後7年編印出莎士比亞戲劇集,在題詞中稱他為「時代的靈魂」,說他「不只屬於一個時代,而是屬於一切時代」。這篇題詞是莎士比亞的同時代人所留下來的有關莎士比亞評論的最重要的一篇文獻。

莎士比亞所生活的時代,史稱「文藝復興」時期,就是歐洲中古時代的後期。因為歐洲中世紀封建主階級排斥了古代希臘、羅馬的文明,另起爐灶;僧侶們壟斷了教育權,實行愚民政策,提倡禁慾主義,叫被壓迫的勞動人民「不識不知,順帝之則」,叫他們一心嚮往天上,放棄現世的權利,一任封建主和僧侶的剝削榨取。到了中古的後期,生產力逐漸發展了,產生了城市和市民階層,資產階級的前身,要求發展資本主義因素,發展工商業。新航路和美洲的發現,擴大了商品的流通和海外掠奪,助長了資本原始積累的速度。因此人們的眼界擴大了,不滿於中世紀的神權、蒙昧主義和禁慾主義。正在這時,保存古籍的中心,拜占庭的名城君士坦丁堡陷落了(1453年),許多學者攜帶古希臘文物逃往西歐,古典文化的光輝,使西歐人士極為驚訝,紛紛起來學習希臘文,號召復興古典文化——包括唯物主義哲學、自然科學和反映現實生活的文藝;反對當時天主教會唯心主義的舊思想、舊文化。當時新思想、新文化的特徵是「人文主義」,就是以人為重,肯定人有享受現世幸福的權利,反對神權主義、禁慾主義和蒙昧主義。那時進步的文藝就是貫徹人文主義思想的文藝,莎士比亞就是該時期新文藝的最高峰。

莎士比亞的劇作可以分為三個時期:初期(1590~1600年)以歷史劇和喜劇為主;中期(1601~1607年)以悲劇為主;晚期(1608~1612年)以傳奇劇為主。《哈姆萊特》就是他中期所寫的悲劇之一。

《哈姆萊特》大約作於1601年,它是莎士比亞最主要的作品。一因它是作者戲劇藝術達到了最成熟期的作品;二因它最能代表作者的思想,表現人文主義者在危機時期的思想狀態;三因作者在這個劇本里對當時的政治局勢表現出了比較明確的主觀態度。它的故事情節是這樣的:

哈姆萊特是一個丹麥王子,在德國威登堡大學受人文主義的教育。因為父王突然死去,懷著沉痛的心情回到祖國;不久,母後又和新王——他的叔父結婚,使他更加難堪。新王聲言老王是在花園里睡覺時被毒蛇咬死的。王子正在疑惑時,老王的鬼魂向他顯現;告訴他,「毒蛇」就是新王,要他為父復仇。王子是人文主義者,認為這個復仇是整個社會的問題。他說自己有重整乾坤的責任。他考慮問題的各個方面,既怕泄密,又怕鬼魂是假的,怕落入壞人的圈套,心煩意亂,憂郁不歡,只好裝瘋賣傻。同時,奸王也懷疑他,派人到處偵察他的言行,甚至利用王子的兩個老同學和他的情人。王子趁戲班子進宮演出的機會,改編一出陰謀殺兄的舊戲文叫他們去演出,來試探叔父。戲未演完,叔父坐立不安,便倉皇退席。這樣,奸王的做賊心虛完全暴露,他更加害怕隱私被揭發。御前大臣波洛涅斯獻計,讓母後叫王子到她私房談話,自己躲在帷幕後邊偷聽;王子在談話中發現幕後有人,以為是奸王,便一劍把他刺死。奸王便用借刀殺人法,派他去英國,並叫監視他去的兩個同學帶去密信一封,要英王在王子上岸時就殺死他。但王子警覺,半路上掉換了密信,反叫英王殺掉那兩個同學,他自己跳上海盜船,脫險回來。回來後,知道情人奧菲利婭發瘋落水溺死。奸王利用雷歐提斯,密謀在比劍中用毒劍、毒酒置王子於死地。結果,哈、雷二人都中了毒劍,母後誤飲了毒酒,奸王也被刺而死。王子囑托好友把他的行事始末根由昭告世人,被葬以軍人禮式。

這個情節是借用丹麥8世紀的歷史事件來反映英國16—17世紀之交的政治形勢的。正如作者借主角的口所說的「是這一個時代的縮影」。他說:「這是一個顛倒混亂的時代,唉,倒楣的我卻要負起重整乾坤的責任!」他說世界是「一所很大的牢獄,裡面有許多監房、囚室、地牢;丹麥是其中最壞的一間」。這里說的是丹麥,指的是英國。因為當時的英國是資本原始積累最典型的國家,全國到處是乞丐、流浪人,朝廷還頒發血腥法令,禁止乞討、流浪,使他們走投無路,除受飢挨凍之外,還要遭到鞭打、割耳、打烙印、絞死,簡直是人間地獄!

《哈姆萊特》這出悲劇用豐富、生動的情節,隱蔽地表露一個重要的思想:文藝復興的後期,中央政權穩定了,轉而形成君主專制的政體。國王摔開資產階級,獨裁獨斷,獨吞利益;在政治上違背了進步的措施,讓舊封建勢力卷土重來,爾虞我詐,搞得國內烏煙瘴氣,在這種顛倒混亂的時代里,資產階級人文主義者看在眼裡,恨在心裡;一般勞動人民更不堪封建和原始積累的剝削、壓榨,於流離失所中,有一種「窮則思變」的傾向,但又感到憂慮彷徨。在這樣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時候,就是1648年資產階級革命的前夕,人文主義者的代表哈姆萊特覺得「黑雲壓城城欲摧」,雖有志奮起除滅奸王,重整乾坤;又覺得重任難當,躊躇莫決,在苦思熟慮中,心情沉痛而陷入憂郁。由此看來,這出悲劇的沖突正合於恩格斯給拉薩爾的信中所指出的:「這就構成了歷史的必然要求和這個要求的實際上不可能實現之間的悲劇性的沖突」。

主角哈姆萊特是文藝復興末期人文主義者的形象。他一向認為人是「多麼了不得的傑作!多麼高貴的理性!多麼偉大的力量!多麼優美的儀表!多麼文雅的舉動!在行為上多麼像一個天使!在智慧上多麼像一個天神!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但經極大的變故之後,便使他對人世不發生興趣。他生在一個開明君主的宮廷,從小學到大學都受人文主義的教育,抱有遠大理想,成了國內有新思想的模範青年,進步人士所矚望的新時代的代表。但經過這一巨大的打擊,一時找不到重整乾坤的辦法,暫且佯狂,以免打草驚蛇。他的愛情對象奧菲利婭在他佯狂之後便嘆息道:「啊,一顆多麼高貴的心是這樣殞落了!朝臣的眼睛、學者的辯舌、軍人的利劍、國家所矚望的一朵嬌花;時流的明鏡、人倫的雅範、舉世注目的中心,這樣無可挽回地殞落了!」

哈姆萊特的性格特點是憂郁、優柔寡斷,但這不是一成不變的。他本來無憂無慮,明朗、爽快、進取、生氣蓬勃,猶如夏日清晨的空氣。到了父死母嫁,壞人當權,全國成了牢獄之後,他痛恨嗜血的、荒淫的惡賊,狠心的、奸詐的、悖逆的惡賊。他一心想除滅奸王和整個惡勢力,重整乾坤而又一時不得重整的方案和條件,沉入苦思焦慮,才變成憂郁。第一、二幕描寫他由苦思到憂郁的經過;從第三幕起,寫他逐步克服憂郁的心情,他覺悟到「決心的赤熱的光彩,被審慎的思維蓋上了一層灰色,偉大的事業在一種考慮之下,也會逆流而退,失去行動的意義」(三幕一場)。審慎的思維是應該的,但不可以畏首畏尾,失去行動。他決心起來行動,排演戲中戲,證實奸王的罪行,他的性格也便由優柔寡斷、轉變為果斷,由憂郁轉變為明快。刺殺御前大臣於幕後,改寫密信,跳上海盜船,決斗,刺死奸王等一系列的行動,再也不見憂郁了。臨死時重託密友宣傳他的故事和心願,遺囑讓福丁布拉斯繼立為王,也是因為他有雷厲風行的性格。

G. 莎士比亞出生於哪裡

莎士比亞(1564~1616),1564年生於英國中部沃里克郡的埃文河畔斯特拉福,是當地市長的兒子。大約在七歲進斯特拉福文法學校學習,後因家道中落而輟(chuò)學。1587年,隻身來到倫敦。先在劇團中做雜務,後來成為演員和劇作家。1595年後,他的創作達到成熟期,重要作品有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歷史劇《亨利四世》(上篇及下篇)、喜劇《威尼斯商人》、《無事生非》、《皆大歡喜》、《第十二夜》等。1600年後,他的創作發展到鼎(dǐnɡ)盛時期,寫有一系列悲劇作品,最著名的「四大悲劇」是:《哈姆萊(lái特》、《奧瑟(sè)羅》、《李爾王》、《麥克白》。1616年4月23日逝世。他在25年的創作時間內,寫了37部劇本、兩部長詩和一百多首十四行詩。他的名聲和影響傳遍了世界各國,他的作品被認為是人類藝術的珍寶、戲劇藝術的典範。

H. 1585年進入倫敦的莎士比亞干過哪些工作

莎士比亞大約於1585年左右到達倫敦。那時英國首都剛剛在郊外建立了劇場,他進了一間劇場去當勤雜,替觀眾們看管馬匹,接觸到社會各階層的人,後來當上一名僱傭演員。1590年,他開始編劇,升為股東演員,得以與愛好戲劇的大學生們往來,擴大了知識面,接受了人文主義思想;又和宮廷貴族們交遊,得以熟悉宮廷和上流社會的生活。他敏感,眼光銳利,對社會生活進行觀察、分析、研究,積蓄了豐富的創作素材。

閱讀全文

與莎士比亞當時的英國首都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蘇門答臘虎魚跟印尼虎魚怎麼區分 瀏覽:491
以色列最怕伊朗什麼武器 瀏覽:281
伊朗和美國怎麼發生了沖突 瀏覽:654
三星越南工廠生產的是什麼版本 瀏覽:351
有哪些中國風音樂 瀏覽:863
英國小學怎麼選校 瀏覽:674
辦英國留學簽證加急費多少錢 瀏覽:703
中國航空和信威有什麼關系 瀏覽:683
伊朗石油運往中國怎麼運 瀏覽:427
印度想要中國什麼地方 瀏覽:873
中國怎麼換 瀏覽:963
印尼有什麼app軟體 瀏覽:506
印度咖喱餐怎麼做 瀏覽:713
中國每天平均出生和死亡多少人 瀏覽:380
越南峴港島的溫度是多少 瀏覽:278
接了英國電話怎麼回事 瀏覽:66
印度仿製一條街在哪裡 瀏覽:185
8月去越南穿什麼衣服好看 瀏覽:478
伊朗的方艙醫院是什麼 瀏覽:822
印度土地制度怎麼樣 瀏覽: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