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霍亂是怎麼流行起來的
1863~1896年世界性霍亂大流行從1863年開始,沉寂一時的霍亂(中國人稱虎狼病)又開始死灰復燃,它由印度傳至亞、非、歐及南北美洲,死亡人數之多令人不寒而慄。這次大流行歷時11年至1875年逐漸平息。到1881年,該病又由印度開始猛烈流行,後傳至世界各地,死者不計其數。歷史上把這兩段時間稱為霍亂第四、五次世界大流行。
在霍亂第三次大流行於1862年在世界各地先後熄滅後的第二年,1863年又由印度將本病傳至阿拉伯各國,通過伊斯蘭教徒到麥加聖地朝聖,一次集會9萬人都受霍亂感染。這些受感染者回歸各國,沿途繼續散播傳染;同時又經其他陸海途徑由印度將霍亂病傳至亞、非、歐及南北美洲。死亡人數之多令人寒悚。例如:俄國彼得堡地區1866年即病死9萬人,1870年俄國歐洲部分和亞洲西伯利亞共37個地區合計死33萬人。在歐洲,奧匈帝國戰爭期間,捷克東南部流行霍亂死亡8萬人;匈牙利本國於1866年病死3萬人,1871~1872年又病死1.9萬人;德國北部地區1866年病死11.5萬人,1871~1872又病死3.3萬人;1866年瑞典病死450萬人;荷蘭病死2萬人;比利時病死3萬人;英國倫敦市病死5597人,愛爾蘭病死2501,蘇格蘭病死1170人;義大利的薩丁尼亞島病死1.3萬人;法國巴黎市1865年病死約10萬人。在非洲,當法軍入侵北非的阿爾及利亞後,將霍亂由法國傳入該地造成流行,至1867年使阿爾及利亞病死8萬人;同時1865年又有商隊由摩洛哥將霍亂傳入法屬西非洲,使尚比亞首都5000人口中死去1700人;東非桑給巴爾島1869年病死7萬人。在美國的紐約市1866年病死2000人,新奧爾良州病死1200人,全美國各地共病死約5萬人,西印度群島各國1865~1866年共病死1.2萬人,南美各國病死人數也很多。
在亞洲,1862~1875年間,霍亂除在印度當地流行外,又傳至暹羅(現泰國)、馬來半島、蘇門答臘、爪哇、馬都拉(現皆屬印度尼西亞)、新加坡、婆羅洲、日本及中國(北京、東北三省及上海等地),又傳至波斯(今伊朗)、美索不達米亞(在中東)、阿拉伯及土耳其等地。據伍連德等(1934年)追查歷史資料,1863年6月中旬至7月15日在上海流行霍亂期間,全市每天售出的棺材數自700具至1200具不等,7月14日24小時內即病死1500人。這次霍亂世界性大流行歷時11年至1875年才逐漸平熄。
到1881年,霍亂又首先在印度旁遮省及拉合爾省開始猛烈流行,其時有眾多香客去伊斯蘭教的聖地麥加朝聖,將霍亂病傳至埃及,引起在開羅及亞歷山大港等地區暴發流行,病死58511人;又由朝聖者回歸各地,將本病傳至尼羅河沿岸的非洲各國及中東地區;同時由埃及通過水路於1884年傳至義大利,死5000人;法國亦死約5000人;西班牙於1884年死592人,1885年又死6萬人;再進一步傳至德國漢堡,死9000人;但在英國,因嚴格執行自來水管理和飲水消毒,以致霍亂未得流行。
在這次霍亂大流行中,德國細菌學家Robert Koch於1883~1884年到埃及和印度加爾各答進行霍亂病原學研究,首先發現了霍亂弧菌,初時定名為逗點狀弧菌,自此霍亂病原明確,驗證有據。Koch先在埃及沿用其老師慣用的顯微鏡染色檢查法發現霍亂病死者的腸道病變組織處有逗點狀細菌,同時又用他自己早先創制的培養方法將該菌培養成功。Koch在埃及霍亂病終止流行後,趕往印度加爾各答繼續研究,又在霍亂病人排泄物及病死者腸道組織中皆發現和分離培養到與埃及所見的同樣細菌,而在其他疾病死亡的30餘例病人體內卻查不見該菌,並且發現當霍亂病人在疾病進展期中一般皆可查見此細菌,但待病人痊癒後則此菌即消失。Koch起初定名此菌為逗點狀桿菌,因其形似逗點,後改稱逗點狀弧菌,因實屬弧菌,最後稱為霍亂弧菌,因此被證實是霍亂病原體。
消息傳至美國,恰逢1887年有兩批海輪由霍亂疫區法國馬賽港及義大利拿坡里港開往美國,到岸人員均經美國政府進行海港檢疫,對可疑病人和帶菌者皆用細菌學檢查,查見霍亂弧菌者皆被隔離在港口,使得霍亂未傳入美國。但在南美洲阿根廷、巴西及智利等國,因未採用上列措施,以致在1886~1888年間皆遭受霍亂嚴重傳染。另一方面,又由商旅行人將霍亂從印度傳至阿富汗及波斯(今伊朗),再經巴庫傳入俄國,引起莫斯科及彼得堡等地流行霍亂,病死約80萬人,又進而傳播到東歐各國,皆引起霍亂流行。同時,印度的霍亂又向東南及向東傳至錫蘭、安南(今越南)、暹羅(今泰國)、印尼、菲律賓、日本(1881~1875年共病死339772人)、朝鮮及中國。這次霍亂大流行分別於1887年及1896年先後在歐洲及亞、非、拉丁美洲次第熄滅,歷時6~13年。
霍亂一病通常被西方人稱為「亞洲霍亂」,因為此病長久以來,多見於亞洲印度等地,並經常向外擴散引起多次世界性大流行,這種病發病急、死亡快,死亡率高,疫勢常隨季節消漲。而印度被稱為「霍亂的故鄉」。從霍亂第一次流行到現在,已在世界各地流行達8次之多,而每一次大流行都要持續數年。
1991年4月,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中島宏組織了全球霍亂控制的專門工作班子,並在該年5月召開的第44屆世界衛生大會上號召世界各國聯合採取行動控制霍亂流行的措施。對於這一死亡率極高的傳染病,人們談之色變。然而,只有永久地改善安全供水及人類廢物的處理,才能持久地防止霍亂流行。
B. 請簡單介紹一下19世紀的英國
19世紀英國社會與文化淺析
一、引言 英國,一個歷經千年滄海桑田、風起雲涌的古老國度,一個見證了人類蹣 跚學步、茁壯成長的滄桑智者,一個堅毅不屈、站在大西洋上翹首觀世界、看 未來的猛士。他走過邪風冷雨,帶著他那份沉甸甸的回憶,帶著他那份獨有的 氣質與底蘊,正一刻不停歇地朝著更輝煌的明天前行。驀然回首,那一長串深 深淺淺的歷史腳印中,每一步都述說著一段不一樣的卻都一樣驚心動魄的歷史 歲月,或傷感悲痛,或感人至深,或發人深省······ 輕撣灰塵,打開那幅已微微泛黃的厚重歷史畫卷,「大英帝國」「日不落帝 國」「維多利亞時代」在光芒閃爍,訴說著英國在 19 世紀的燦爛輝煌。19 世紀 的英國,經濟上、國土上、文化上、政治上,都經歷了無數的變革,從一個小 小的島國一步步壯大,成為領土遍及世界各洲,影響世界的大帝國。在19 世紀, 它流了血,流了淚,也收獲了財富,取得了進步,脫胎換骨。在當時的世界上 乃至整個人類歷史上,19 世紀的大英帝國都是一個無法超越的神話。
二、經濟發展
(一)工業生產的快速發展 1801 年以後,英國在與法國長達14 年之久的戰爭之後最終大獲全勝。英國 的皇家海軍控制了海權,對外貿易成倍增長,商業空前繁榮。戰爭的勝利擴大 了英國的殖民地范圍,成為了英國的原材料供給地和商品傾銷地,不但為英國 工商業發展提供了廉價原材料還為工業製成品提供了廣大的市場,為工業發展 創造了有利環境。 在工廠日夜不停的機器喧囂聲,英國生產效率不斷提高,生產力成幾倍甚 至幾十倍的速度飛速發展。工業產值在英國經濟中的比重也日益上升,到19 世 紀中期,英國已成為世界上工業化程度最高的國家,這也使得英國在世界上的 經濟地位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倫敦成了世界的金融、貿易中心。19 世紀50~ 70 年代,是英國自由貿易資本主義發展的鼎盛時期,史稱 「維多利亞時代」。 在這期間,英國工業革命已經完成,英國鋼鐵產量佔世界總產量一半以上,進 出口貿易佔世界總額的 1/3 以上。1850 年,英國生產了世界煤產量的 60.2%、 鐵產量的50.9%、加工了世界棉花產量的46.1%。這個漂泊在浩瀚海洋上的小小 島國成了不容小覷、名副其實的 「世界工廠」。
(二)城市化與人口增長 在飛速發展的工業帶動和促進下,曼徹斯特、伯明翰、舍菲爾德、格拉斯 等一大批工業城市迅速崛起,大量農村人口湧向城市,英國城市化進程極其快 速。到1851 年,英國城市人口已超過了農村人口,初步實現了城市化。城市化 文明隆重地登上了人類歷史文明的舞台。農村文明漸行漸遠,農村的生活方式、 生活理念也逐漸淡出人們視線,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全新的生活模式與理念。鐵 路網在英國土地上星羅棋布,貫穿大江南北,讓人際交往、信息傳遞更加的方 便更加頻繁。在19 世紀的一百年中,英國總人口增加了3 倍,人均收入卻增長 4 了4 倍,這就說明了19 世紀的英國社會是在向前發展的,生產力的不斷提高讓 解決人民溫飽,奔向更加富裕的生活充滿了希望。
(三)萬國博覽會 19 世紀中期,工業的飛速發展與繁榮讓英國在世界的經濟實力與綜合國力 如日中天,英國人對自己的實力以及所擁有的財富極為自豪。為了向世界展示 強盛的英國,萬國博覽會(亦成為「水晶宮博覽會」)於 1851 年 5 月 1 日在倫 敦海德公園一座完全由玻璃和鋼管搭建而成的建築物內舉行了。 萬國博覽會以世界文化與工業科技為主題,展期為 1851 年 5 月 1 日至 10 月 11 日,歷時 5 個多月,吸引了 6039195 名參觀者。展館長約 563 米,寬約 138 米,建造費時僅九個月,後被移動並且重建於倫敦南區的塞登哈姆,這個地 區後來也因此被更名為水晶宮。展出了包括軌道、牽引機、高速汽輪船、起重 機、廚具用品、鐵製品、以及來自美國的收割機等萬余件展品。 維多利亞女王與阿爾伯特親王在「燦爛光輝的玻璃頂下舉行了他們的工業 和和平的凱旋式」。博覽會開幕的前兩天,維多利亞女王在日記中寫道:「我們 什麼都能做。」這句話淋漓盡致、完完全全的表現出了英國人對自己的自豪與滿 足,以及他們對未來,對人類科學的滿腔希望、虔誠信服。
(四)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問題 「Every coin has two sides.」經濟的初期發展往往都是一把雙刃劍,有 利也有弊。19 世紀的英國,經濟發展、工業發展相當迅速,人們尚未意識到或 者尚未想出合適策略來適應並解決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種種問題,以下是當時最 主要的兩個問題:
1.階級剝削 在資本主義發展中,工人階級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中流砥柱,但也是深 受剝削壓迫的弱勢群體。 「血汗工廠」 頻頻出現,工人階級,特別是中下層 工人階級生活條件並未從經濟社會發展中獲得多少好處。社會財富分配不公, 貧富差距越拉越大,貧困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城市貧民的數量居高不下,他 們的生活用「凄慘」二字來形容毫不為過。
2.環境污染 工廠的「三廢」讓生態環境滿目瘡痍。倫敦的大地上插滿了「大煙管」,日 夜不停歇的朝著天空排著滾滾濃煙,這些煙遇水汽後便變成霧,倫敦也就在 19 世紀成了「聞名於世」的「霧都」。當時,一個英國工程師在形容英格蘭西部地 區冶鐵業的情形時說:整個地球好像從里往外翻,它的內臟全部都被挖出來扔 得到處都是,整個大地上到處都堆滿了煤渣。
(五)第一次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爆發 周期性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經濟重要特點,每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一定 狀態,經濟危機便會席捲而來。英國,作為一個最早進行產業革命,工業化程 度最高的國家,第一次經濟危機理所當然的在英國爆發。
1.爆發原因及背景 資本主義機器大工業的發展是周期性經濟危機的重要原因。18 世紀末19 世 紀初,英國國內也曾多次出現生產過剩的現象,但是由於當時資本主義機器生 產發展尚不充分,這種危機僅限於局部地區及部門。1825 年以前,英國經歷了 一個短暫的工業高漲階段。1825 年的工業產值比1820 年增長了大約 1/3,當時 生產水平的生鐵量增加了 58%,棉花消費量增長了 39%。但是,國內外市場卻 6 沒有隨著相應擴大。那時拿破崙戰爭結束不久,再加上歐洲農業歉收,歐洲市 場縮小,一片蕭條。從前局部的生產過剩、供過於求的現象轉變成周期性和普 遍性的生產過剩危機。正如《資本主義周期性經濟》一書中所說:「英國在歐洲 市場的商品銷售遇到了很大困難,出口額從 1814 年的2690 萬英鎊下降到1825 年的1460 萬英鎊。對美國和中南美洲的出口也從1815 年的1580 萬英鎊減少到 1340 萬英鎊。同時,國內市場由於工人的實際工資下降而受到極大限制。1824~ 1825 年期間,工人的實際工資僅相當於 1792 年的 4/5 左右。生產和銷售之間 嚴重的脫節,使經濟危機不可避免地爆發了。」
2.經濟危機造成的經濟損失 在這次經濟危機中,英國工業生產和對外貿易都遭受了沉重打擊。3549 家 企業、80 家銀行破產,英格蘭銀行的黃金儲備從1824 年3 月的1390 萬英鎊驟 跌至1825 年12 月的 120 萬英鎊。棉花、羊毛、生絲、煤的消費量銳減,出口 額減少了 16%。失業率驟然上升,並導致人口外流。但是當時德、法、美等國 工業革命尚未完全展開,所以,1825 年的經濟危機還不具周期性。
二、政治上的三次議會改革
(一)1832 年議會改革
1.第一次議會改革的時代背景
19 世紀初,英國的責任內閣制的框架初步形成。但是在1832 年以前,國王 在首相和內閣成員選舉中任然享有一定主權(例如1827 年在任命首相坎寧·哥 德里奇以及1828 年任命首相威靈頓時,都是國王自己的選擇。)。在喬治四世在 位期間,英國內閣越來越獨立於王權,並向議會下議院靠攏,實際上,內閣才 7 是當時英國行政決策主管。尤其在首相羅金漢姆和首相福克斯當政時期,他們 從不將國王視為「一國之主」,也不把自己當做國王的「僕人」。首相,從國王 的「總管家」變成了英國的真正主人。首相與內閣之間的微妙而緊密的關系讓 他們同享利益、共擔風險,而擁有皇室血統的國王卻越來越被疏遠。 1830 年,在法國「七月革命」的影響推動下,民主運動鋪天蓋地一般席捲歐洲, 勢不可擋。從1830 年末到1831 年初幾個月里,上下議院收到全國各地總共645 份請願書。但威靈頓公爵為首的托利黨認為現行制度已經非常完善,甚至還公 開宣稱堅決反對改革,寸步不讓。當時,英國國內民眾間施行改革的呼聲震天, 這就註定了托利黨在同年的選舉中必然慘敗。
2.法案頒布過程、內容
國王威廉四世(1830——1837)任命輝格黨領袖格雷組閣。格雷內閣於1831 年 1 月成立了以羅素勛爵為首的四人小組,負責起草改革議案,同年 6 月 7 日 獲國王批准成為法律並生效。內容大致包括三個方面:一、對議席分配做出調 整。取消了人口未達到2000 人的56 個「衰敗選區」的議席,人口在2000 至4000 的31 個選區分別減少一個議席,空出143 個議席給大型工業城市和較大的郡縣, 下議院總人數則不變。二、重新規定了選民財產資格。在降低選民財產資格後, 除了大銀行家、大商人、大工廠主有選舉權外,大批手工作坊主、小商人和部 分佃農也獲得了選舉權。三、規定了選民登記程序,縮短了時間。選舉時間從 15 縮短到2 天。
3.意義
1832 年的議會改革可謂是雷聲大,雨點小,經過如此大規模的運動多番周 折而換來的改革,卻收效甚微。馬克思也曾批評說:「恐怕還從來沒有一個像這 樣強大的、看來似乎成功的人民運動得到這樣微不足道的表面結果。」雖然工人 8 是改革運動的主力軍,但是改革並未改變工人們艱苦的生活,並未帶給他們真 正的民主權力。中盡管如此,1832 年的議會改革任然具有不可磨滅的歷史意義。 這次改革削弱了國王、貴族、上議院的勢力,促進了政黨組織的完善和兩黨制 度的形成,是英國議會君主制發展的一個重大轉折點。激發了人們深入選舉改 革的信心和決心,一種內閣與國王、政黨、社會輿論、上下議院之間的新型權 力關系逐漸形成。
(二)1867 年議會改革
1.第二次議會改革的時代背景
進入19 世紀60 年代後,工人階級政治積極性再次高漲,議會改革燃起了新 的希望。1861 年,英國各地工會組織紛紛要求改革制度。1864 年,積極支持英 國工人爭取選舉權的「第一國際」在倫敦成立。1865 年,「全國改革聯盟」成立, 力爭改革選舉制度。馬克思亦積極支持工人爭取選舉權的斗爭,他認為結束資 產階級壟斷性統治的時機尚未成熟,最大限度的擴大資產階級民主才是切實目 標。在第一國際、「全國改革聯盟」等組織以及馬克思等人的支持下,大規模的 改革運動在英國曼切斯特、格拉斯哥、伯明翰等各大城市轟轟烈烈的展開。聲 勢浩大的改革隊伍行進在各大街頭和公園,議會的改革已成了大勢所趨,勢在 必行。
2.法案頒布過程、內容 當時的首相是反對改革的保守黨的德比,但是擁有較高政治聲望及地位的 財政大臣本傑明·迪斯累利審時度勢,深知識時務者為俊傑,應順應天勢民意。 於是本傑明扮演改革派以籠絡人心,於1867 年3 月18 日向下議院提出改革議 案,在做部分修改後,8 月通過上議院批准以及維多利亞女王(1837——1901) 9 簽署後生效。1867 年的改革法案對議會席位做了再一次調整,取消了46 個「衰 敗選區」,空出52 個選區給大工業城市和郡。伯明翰、曼切斯特、倫敦以及其 它中型城市席位有所增加。改革議案基本去除了「衰敗選區」,小資產階級和上 層工人階級獲得了選舉權。
3.意義 雖然廣大的城市下層工人以及全部的農業人口並未獲得選舉權,議會選舉 制度的民主化任務認為結束,但是大多數工人境況得到好轉。1867 年的議會改 革在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史上意義是極為深遠的。
(三)第三次議會改革
1.二次議會改革的時代背景
1880~1885 年英國爆發嚴重經融危機,失業率暴漲至歷史最高點,社會矛盾 日益激化。愛爾蘭掀起了民主自治運動的高潮,蘇丹更是爆發了馬赫迪抗英大 起義,英國在非洲東北部的殖民擴張也遇到了困難。在這種內憂外患的情況下, 執政的格拉斯頓自由黨政府陷入困境。
2.法案頒布過程、內容
約瑟夫·張伯倫為自由黨激進派代表,他趁機聯合在野的保守黨給政府施 壓,促使格拉斯頓政府提出兩個新的議會改革法案——《人民代表制》法案以 及《重新分配議席》法案。《人民代表制》於1884 年12 月通過議會。該法案對 選民范圍進一步作出了調整擴大,選民增加了1 倍,擴大到450 萬人。「房主選 舉權」擴大到了各郡縣,部分工農業者也也有了選舉權力,但是未成家立業、 依靠父母生活的男子以及全部的婦女、家庭傭人都沒能獲得選舉權。《重新分配 議席》於1885 年1 月通過議會。它取消了72 個人口未達到1.5 萬城市單獨選派 10 議員的權利,並將之並入其它郡縣。按照每5.4 萬人分配1 個議員席位的標准將 全國劃分為617 個選區。全國22 個城市以及劍橋、牛津大學仍然保留2 個議席, 其它各選區均實行單一選區制,即一個選區只能有一個議員代表。
3.意義
這次議會的改革讓議席分配更加合理公平,對人口密集的工業城市的工人 有一定好處,一定程度上讓工人階級以及部分農業人員參與到了國家政治中, 對改善工人的處境和推動資本主義發展有著促進作用。
三、19 世紀英國現實主義文學
(一)興起和發展
19 世紀30 至40 年代,經濟飛速發展,社會也進行著巨大變革的,一種新 型文學——現實主義文學,開始出現在英國文壇。它注重對生活的觀察、體驗, 力求貼近真實生活,最大限度的反應人們的生活狀態和面貌。在浪漫主義文學 漸漸消退的時候逐漸佔領英國文壇,19 世紀40 至50 年代達到鼎盛。
(二)特點
批判現實主義文學與憲章運動關系密切,可謂是密不可分。並且具有小資 產階級文學特點,由於大部分作家均出生於小資家庭,故其作品也很大程度上 反映了小資階級的生活。在這些現實主義文學作品之中,大部分都塑造了一個 奮斗不息的積極的小資形象。雖然此類文學作品幽默諷刺,反對暴力性革命、 主張社會改革、擁護道德批判和道德感化。此外,不少優秀女性作家在文壇也 占據一席之地,例如蓋斯凱爾夫人、喬治 · 艾略特、勃朗特姐妹等優秀的女 11 性現實主義文學作家。
(三)代表作家。
1、奧斯汀 奧斯汀(1775——1817)生於英國一個牧師家庭的奧斯汀天生就對文學有 著非常濃厚的興趣。她生活一個鄉村小鎮上,終生未婚。在她短暫卻充實的一 生里一直鍥而不舍的追求著自己的文學之夢,完成《理智與感傷》、《勸導》、《曼 斯菲爾德庄園》、《艾瑪》、《諾桑覺寺》、《傲慢與偏見》等六部小說。她的小說 主要描寫了鄉紳家庭里女性的婚姻與生活,以一種輕快活潑又風趣詼諧的方式 體現了女性世界的酸甜苦辣,著重描寫少女從懵懂與盲目走向認識現實、認識 自我的過程。奧斯汀也因此被譽為描寫女性意識的卓越作家。
2、薩克雷 薩克雷(1811——1863)薩克雷父親是東印度公司一名官員,自四歲喪父 後,年幼的薩克雷繼承了父親巨額遺產,常常出入於上流社會,過著公子哥生 活。1833 年將家產揮霍殆盡,先後任《弗雷澤雜志》和《笨拙》雜志專欄作者。 在他的一生中寫過大量小說,例如《彭登尼斯》、《亨利·埃斯蒙德》、《紐克姆 一家》、《弗吉尼亞人》,中篇小說《巴利·林頓的遭遇》 ,短篇小說集《 勢利 眼集》等。最具代表意義的要算是以辛辣諷刺見長的長篇小說《名利場》,它真 實的再現了1810~1820 年攝政王期間英國上流社會之間勾心鬥角與腐敗丑惡。 這部小說篇幅宏大,情節跌宕起伏,是文學史上獨一無二的瑰寶,薩克雷也因 此在文壇上與狄更斯齊名。
3、蓋斯凱爾夫人 蓋斯凱爾夫人(1810——1865)蓋斯凱爾夫人自幼受到父親文學修養和宗 12 教信仰的影響,並且進入當地一所女子學校學習。蓋斯凱爾夫人夫人一生發表 過六部長篇小說(包括《瑪麗·巴頓》、《北與南》、《露絲》、《克蘭福德》、《西 爾維婭戀人》、《夏洛特·勃朗特轉》)。處女作是發表於1848 年的《瑪麗·巴頓》, 這部作品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工人階級的悲慘的生活與命運,在19 世紀英國文學 上佔有重要地位。
4、勃朗特三姐妹 夏洛蒂(1816-1855) 代表作是世界著名女性著作之經典——《簡·愛》。這 部作品雖不能說是巨作,但也稱得上是文學史上一顆璀璨的明星。 從女性要求 獨立平等的角度,展現了英國19 世紀上班也社會現實。揭露了當時的為慈善事 業的殘暴本性,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物慾橫流金錢至上的本質;同時也表達了 婦女要求平等地位同樣待遇的思想,為婦女解放運動奠定了一定思想基礎。 艾米麗(1818-1848)《呼嘯山莊》是艾米麗唯一一部小說,但是僅此一部 已經奠定了她在文學史上不可動搖的地位。《呼嘯山莊》被成為是「最奇特的小 說」,艾米麗以其「心靈中非凡的熱情」和她繼拜倫之後無人可比的「強烈的情 感、憂傷、大膽」震撼了越來越多的人們的心靈。 安妮 (1820-1849) 安妮的代表作《艾格妮斯·格雷》,雖然比起《簡·愛》 和《呼嘯山莊》在文學上的地位稍遜一籌,但是也是一部反映當時現實生活的 一部不可多得的優秀作品。
5、喬治·艾略特 喬治·艾略特(1819-1880)原名瑪麗·安·埃文斯,生於沃里克郡一個農村 家庭。對宗教有著虔誠的信仰的喬治·艾略特曾進入過兩所女子學校學習。她 心地善良,終生熱衷於慈善事業。於1859-1876 年間創作了《亞當·彼得》、《弗 洛斯河上的磨坊》、《織工馬南傳》和《米德爾馬契》《丹尼爾·德薩達》等7 部 13 長篇小說。她的早期作品主要描寫了19 世紀初期單純質朴的鄉村生活,而後期 作品則牽涉到重大歷史事件及政治社會內容。描寫細致入微,人物刻畫也非常 的生動傳神。
四、19 世紀英國的對外殖民擴張
(一)英國1800~1880 期間的殖民擴張
工業發展,財富積累,英國統治世界的野心如無法控制的烈火,很快在世 界各地熊熊地燃燒起來。1801 年,愛爾蘭被合並,英國正式更名為大不列顛及 愛爾蘭聯合王國。地大物博而又相對落後的亞洲大陸成為了英國一個主要戰略 對象,淪陷的印度成為英國巨大的原材料提供地和廣大的市場。19 世紀中期, 英國利用鴉片發動了兩次侵華戰爭,並參與鎮壓了太平天國運動。1758~1759 年 間,印度爆發愛國的民族大起義,但是由於當時的英國擁有著較之先進的軍隊, 大舉鎮壓起義隊伍,此次起義以失敗告終。1876 年,保守黨 B.迪斯累里內閣為 維多利亞女王加冕,維多利亞女王成為印度女皇。此後英國又稱為大英帝國(或 英帝國)。英國繼續擴大在伊朗、緬甸、南非、埃及、東非以及紐西蘭、澳大利 亞等地的侵略,此外,英國還在南美洲大舉投資,南美洲也被列入「狩獵」范 圍。1867 年,加拿大成為英國第1 個自治區域。
(二)1880~1900 年間英國的殖民擴張
19 世紀末期,英國的殖民擴張主戰場轉向非洲。在從法國手中奪得蘇伊士 運河的控制權後,英國於 1882 年佔領了埃及,緊接著在 1899 年佔領了蘇丹。 英國埋頭苦戰在非洲戰場,與其他殖民國家激烈爭奪者東非、中非及西非的土 14 地。1884 年~1885 年召開的柏林會議實際上是帝國列強們的分贓大會,英國「滿 載而歸」。 帝國主義分子 C.J.羅得斯提出修建一條從開普敦到開羅縱貫非洲大 陸的大鐵路,也就是所謂的「二 C 計劃」(開普敦和開羅的英文寫法第一個字 母都是「C」),以便加緊侵略南非。1899 年英布戰爭爆發,英國吞並奧蘭治和德 蘭士瓦。19 世紀末,在亞洲戰場上,緬甸、阿富汗淪為英國殖民地。1900 年, 英國參與鎮壓了中國義和團運動,並染指中國西藏。
英國的殖民地。英國的殖民地在眾多貪婪的殖民擴張國家中是最大的,遍及世界各洲,掠 奪來的財富不計其數。其土地之廣,無國能及,成了名副其實的「日不落帝國」。 殖民擴張既是讓人痛恨又讓人所震驚,對英國人來說,19 世紀的大英帝國是英 國人歷史上最值得驕傲的神話。
五、結論 綜上所訴,19 世紀的英國在政治經濟文學等方面上都進行了巨大的變化。 政治上三次議會改革讓英國的政治制度更加民主化,讓更多人民參與到國家政 治中,這在資本主義社會國家中起著典範作用;經濟上來說,在19 世紀上半葉 英國已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讓英國面貌煥然一新,隨之而來的便是城市化同 樣也產生了種種問題,例如階級剝削、工業污染、經濟危機等等;文學上,19 世紀 30~40 年代,社會發展中產生了種種黑暗,曾經風靡一時的浪漫主義文學 漸漸褪色,以揭露社會陰暗面的諷刺性現實主義文學應運而生,40~50 年代達到 高潮。 19 世紀的英國,危機與變革並存——在危機中進行變革,而在變革中又產 15 生新的危機,繼而又是新的變革。英國在危機與變革中取得進步,並逐步登上 世界巔峰,了解19 世紀的英國對生活在充滿危機與改革的世界我們來說有著重 大意義。 總而言之,19 世紀的英國從政治經濟等方面不但有了量變,甚至有了質的 飛躍,讓英國從平庸到脫穎而出,成為了資本主義世界的先驅,當時世界的霸主。
C. 什麼是英國病
簡單的說:自我毀滅的民族懷疑悲觀情緒。這種病是由英國精英階層中所謂的輿論製造者們散布的。這些人自以為知道什麼是我們大家的最佳選擇。這種病的表現為:總喜歡輕視我們的國家,贊揚別的國家;貶低我們的成就,羨慕別人的成就;蔑視我們的國家制度,贊許別的民族的制度;嘲笑我們的每一個全國性人物。悲觀主義者們已經散布了一種毒素。太多的政治家、學者、教會神職人員、作家、評論家和新聞記者們表現出新英國病的全面症狀。
***********
具體請看我提供的鏈接,也許是你想要的!
D. 霍亂病的傳播及影響是怎樣的
在霍亂第三次大流行於1862年在世界各地先後熄滅後的第二年,1863年又由印度將本病傳至阿拉伯各國,通過伊斯蘭教徒到麥加聖地朝聖,一次集會9萬人都受霍亂感染。這些受感染者回歸各國,沿途繼續散播傳染;同時又經其他陸海途徑由印度將霍亂病傳至亞、非、歐及南北美洲。死亡人數之多令人寒悚。例如:俄國彼得堡地區1866年即病死9萬人,1870年俄國歐洲部分和亞洲西伯利亞共37個地區合計死33萬人。在歐洲,奧匈帝國戰爭期間,捷克東南部流行霍亂死亡8萬人;匈牙利本國於1866年病死3萬人,1871~1872年又病死1.9萬人;德國北部地區1866年病死11.5萬人,1871~1872又病死3.3萬人;1866年瑞典病死450萬人;荷蘭病死2萬人;比利時病死3萬人;英國倫敦市病死5597人,愛爾蘭病死2501,蘇格蘭病死1170人;義大利的薩丁尼亞島病死1.3萬人;法國巴黎市1865年病死約10萬人。在非洲,當法軍入侵北非的阿爾及利亞後,將霍亂由法國傳入該地造成流行,至1867年使阿爾及利亞病死8萬人;同時1865年又有商隊由摩洛哥將霍亂傳入法屬西非洲,使尚比亞首都5000人口中死去1700人;東非桑給巴爾島1869年病死7萬人。在美國的紐約市1866年病死2000人,新奧爾良州病死1200人,全美國各地共病死約5萬人,西印度群島各國1865~1866年共病死1.2萬人,南美各國病死人數也很多。
E. 戰後為什麼會出現英國病
因為2戰後英國大量殖民地喪失,英國喪失了大筆源於殖民地利益的經濟收入,同時由於美國對英國某種程度的軍事束縛,英國也難以象2戰前那樣經常性得大規模通過武力去維持它的海外殖民地,也難以象美國那樣通過資本優勢和雅爾塔體系產生的政治優勢去發展一些在國際上有爭議的科技。(美國倒是在戰後通過尖端軍事產業去吸引其他富裕國家的投資)
而之前英國一直保持比其他發達國家高很多的社會福利水準和工資水平,這讓英國人勞動成本明顯偏高,加上由於超大型貨輪的普及,世界工業由原來的煤鐵復合性為多數轉向臨海型為多數,(日本在50-70年代的經濟騰飛這個因素作用很大)。歐洲內部也不例外,基礎工業生產主要不再是那些煤鐵礦周圍地區,從英國-德國等歐洲北半部國家轉移到義大利,西班牙等本身缺煤缺油南歐國家,(比如說歐洲鋼鐵產量戰後的情況是義大利高於西德,西班牙高於英國)。所以英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在世界上的地位是逐步倒退的,淪為發達國家的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偏偏英國在此時仍然要照顧選票,仍然要保持相當高的福利開支。
所以,英國病由此產生。
F. 資本主義早期荷蘭為什麼不敵英國
世界上第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尼德蘭共和國(即今荷蘭)1581年建立。
生產力跟生產關系的矛盾,促使社會向前邁進。當對立階級間 的矛盾上升到頂點時,革命隨著爆發,舊的體制被新的體製取代,舊的生產關系被更進步的生產關系替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關系正好是封建社會生產關系的替代。
但是,社會生產關系的過渡,並不是呈直線,也不曾更不可能是和平過渡的。原有的統治階級為了維護舊有的體制而進行反撲,新體制的誕生必須面對各種沖擊,過程是迂迴曲折。被壓迫階級的反抗,是革命的推動力。但是,被壓迫階級抗爭努力的成果,會被統治階級所竊取,或是一些打著「被壓迫階級」 名義實則鞏固本身利益的階級所利用。資本主義社會的誕生,就是建立在資產階級通過殘酷的原始資本累積,加上竊取勞動群眾運動成果的基礎上。勞動階級的反抗,是構成資產階級革命的重要成分。雖然,最後是資產階級稱為新的資本主義社會的「主人」 ,但是勞動階級抗爭所留下的痕跡,是用不磨滅的。而勞動的群眾,將繼續是社會前進的動力。
資產階級最早的革命行動是尼德蘭革命。繼之影響深淵的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另外,美國、德國、俄國、日本等地方也經過各種不同形式的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進入資本主義歷史階段。
尼德蘭革命,有人也稱作「八十年戰爭」 ,是尼德蘭脫離西班牙專制統治的戰爭,是尼德蘭自身政治經濟發展的結果,也是宗教改革的產物。革命的結果,就是世界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荷蘭共和國)--尼德蘭聯省共和國--的誕生。
尼德蘭位於今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東北部,原屬神聖羅馬帝國,1556年歸屬西班牙。西班牙隨即對尼德蘭進行殘酷的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殘酷迫害新教徒。激起了當地溫和貴族和人民的強烈不滿,反抗斗爭不斷發生。
1566年4月,以奧蘭治. 威廉(William I of Orange)親王為首的「貴族聯盟」 向尼德蘭總督呈遞請願書,要求廢除西班牙統治者頒布的「血腥律令」 ,召開三級會議,撤除西班牙駐軍,罷免格蘭維爾主角作為尼德蘭輔政的職務,但是遭到西班牙當局的拒絕。同年11月,尼德蘭各地爆發了以平民為主反對天主教的「聖像破壞運動」,很快就發展為一場要求宗教自由、廢除修道院特權的起義,掀開尼德蘭革命的序幕。在兩個月內,先後有12個省爆發起義。數萬名起義者搗毀教堂和寺院5500所,焚毀債券和地契,沒收教會財產。
面對來勢兇猛的群眾運動,西班牙當局採取緩兵之計,答應起義者的條件,用懷柔政策平息起義。1567年西班牙國王菲利浦二世任命阿爾法(Alva)為總督,派軍隊進駐尼德蘭,設立名為「除暴委員會」的特別法庭,血腥鎮壓起義者和異教徒,處死大約8000人。然而,廣大勞動人民和少數堅持革命的資產階級激進份子並沒有被恐怖政策所嚇倒。南方的農民和平民起義者逃入森林組 織游擊隊繼續斗爭,北方的漁民、水手和碼頭工人則組織「海上乞丐」 游擊隊。
1567年,威廉流亡到德意志,招募軍隊試圖推翻西班牙統治,但未能獲勝而耗盡財力,遂解散了僱傭軍。1569年,西班 牙當局徵收「什一稅」瘋狂斂財,尼德蘭經濟凋敝,人民大量破產失業。1572年4月1日,「海上乞丐」游擊隊在澤蘭省 (Zeeland) 布里爾登陸,奪取荷蘭和澤蘭兩省,推舉威廉成為 執政。1572年阿爾法派兵鎮壓,當地人民奮勇抵抗,直到1576年西班牙軍在荷蘭來頓城被擊敗。
在北方革命勝利鼓舞下,1576年9月,布魯塞爾爆發起義。起義軍攻佔了西班牙殖民統治機構。同年11月南北雙方簽定旨在驅逐西班牙人實現南北統 一的<根特協定>,但因南方貴族、大資產階級惟恐革命被推向高潮,導致雙方出現分歧,1579年南方宣布承認西班牙統治,成立「阿拉斯聯盟」(Union of Atrecht,法語叫Arras),同年北方單獨成立了「烏得勒支同盟」 (Union of Utrech)。1581年北方7省成立聯省共和國,又稱荷蘭 共和國。1609年,西班牙國王菲利浦三世被迫於共和國簽定<12年停戰協定>,承認荷蘭獨立。1648年,簽訂的<威斯特發利亞和約>(Peace of Westphalia ,又稱treaties of Münster and Osnabrüc) ,正式給予聯省共和國以獨立的地位。
尼德蘭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資產階級革命,具有鮮明的民族解放斗爭性質。尼德蘭革命建立了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為後來歐洲風起雲涌的資產階級革命運動提供了榜樣,為資本主義的發展開辟了道路。這次革命以卡爾文(Calvin) 教為旗幟,以城市平民和農民為主力,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聯盟在革命中起領導的作用。但是新興的資產階級還不成熟,尤其是南方的大資產階級與西班牙統治者有著密切的政治經濟聯系,因擔心革命危及自身利益而軟弱動搖,甚至背叛革命,因此革命僅在北方取得勝利。荷蘭共和國建立後,葉沒有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政治上仍然帶有君主制的痕跡,對生產關系的發展起了消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