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張愛玲媽媽晚年為什麼在英國

張愛玲媽媽晚年為什麼在英國

發布時間:2022-08-30 19:37:46

『壹』 為什麼晚年的張愛玲不回中國呢

早在1982年時,張愛玲就有機會回國省親。那一年,北大著名學者樂黛雲在哈佛做訪問學者,偶然看到張愛玲的作品,大為贊賞,於是輾轉託人,想請張愛玲到北大做一次「私人訪問」。
張愛玲回信致謝,但表示並不想回國:「我的情形跟一般不同些,在大陸沒有什麼牽掛,所以不想回去看看。去過的地方太少,有機會也想到別處去……」
據說這里所說的「別處」,就是歐洲。張愛玲平生所憾「去過的地方太少」,就是指她一直未能去歐洲看看。
張愛玲因為當年「香港之行」的創傷,不願回國一游。。

『貳』 張愛玲晚年為什麼頻頻搬家

張愛玲是中國近代史上知名女作家,給後人留下無數華麗的篇章,作為一個無與倫比的小說家,她的人生卻是不幸的,張愛玲出生在晚清名人之家,到了近代已經是上海諸多沒落貴族之一,雖說晚清已然覆滅,張家人不在朝廷當官,但該有的地位財富,還是統統不落下,幼年的張愛玲生活富足,但在親情方面卻極為缺乏,父母不和已久,後母親遠赴歐洲留學,張愛玲便由家中長輩帶大。小時候的缺愛,導致張愛玲長大後遇人不淑,造成婚姻的不幸,及至到了晚年,張愛玲遠赴異國晚景凄涼,讓無數喜歡她的讀者所心碎,然而在此又不禁產生一個疑問,張愛玲晚年時期,為什麼會頻頻搬家,難道是得了什麼疾病嗎?

張愛玲在美國的生活沒有人們想像中那麼美好,她經常為經濟苦惱,當時張愛玲想在美國寫劇本,可是因為文化不同,根本不受歡迎,回香港發展的話,丈夫賴雅又無人照顧,此時張愛玲面臨事業與家庭的選擇,她毫不猶豫選了家庭,之後她投奔宋淇夫婦,在別人家的生活,讓張愛玲有種寄人籬下的壓抑感,在生活中也難免有些小矛盾,但她一直沒挑明說,畢竟宋淇夫婦是她少有的朋友。可以這么說,晚年的張愛玲不相信任何人,內心早已經心灰意冷。1995年,一代才女張愛玲結束生命,根據她身邊的友人回憶,當時張愛玲好像有預知一樣,她特地把自己重要的東西全放在一起,離世時身上穿著一件紅褐色的旗袍,地板上鋪了藍色的地毯,以這樣的方式去天堂再會自己的丈夫賴雅。張愛玲之所以頻繁搬家,是因為早年的經歷所致,還有晚年賴雅的死,使得她異常敏感,老是覺得自己身邊有跳蚤,讓人可惜的,不僅是張愛玲孤單死去,還有她死前未完成的手稿,後人再也無法瞻仰這位才女的容顏了。

『叄』 誰有張愛玲的資料

張愛玲的資料
1920年9月30日出生於上海,原名張煐
1922遷居天津 1928由天津搬回上海,讀《紅樓夢》和《三國演義》
1930改名張愛玲

1939考進香港大學
1941太平洋戰爭爆發,投入文學創作。兩年後,發表《傾城之戀》和《金鎖記》等作品,並結識周瘦鵑、柯靈、蘇青和胡蘭成

1944與胡蘭成結婚
1945自編《傾城之戀》在上海公演;同年,抗戰勝利
1947與胡蘭成離婚
1952移居香港
1955離港赴美,並拜訪胡適
1956結識劇作家賴雅,同年八月,在紐約與賴雅結婚
1967賴雅去世
1973定居洛杉磯;兩年後,完成英譯清代長篇小說《海上花列傳》
1995九月逝於洛杉磯公寓,享年七十四歲
---------------------------------------
張愛玲簡介:

張愛玲,現代文學史上重要作家,生於上海,原籍河北豐潤。1921年生於上海,1995年離去於美國洛杉嘰,當時身邊沒有一個人,恰逢中國的團圓節日---「中秋節」。

說張愛玲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異數」當不為過。文字在她的筆下,才真正的有了生命,直鑽進你的心裡去。喜歡張愛玲的人對她的書真是喜歡,閱讀的本身就能給讀書的人莫大的快感。閱讀的快樂只有在她那裡才可以得到,至少對我是這樣。讀別的書你或許能知道道理,了解知識,得到震撼,但是只有讀張愛玲的文章你才是快樂的。即便是有點悲劇意味的《十八春》依然如此!

張愛玲是世俗的,但是世俗的如此精緻卻除此之外別無第二人可以相比。讀她的作品你會發現她對人生的樂趣的觀照真是絕妙!張愛玲的才情在於她發現了,寫下來告訴你,讓你自己感覺到!她告訴你,但是她不炫耀! 張愛玲最有名的一本集子取名叫《傳奇》其實用傳奇來形容張愛玲的一生是最恰當不過了。張愛玲有顯赫的家世,但是到她這一代已經是最後的絕響了,張愛玲的童年是不快樂的父母離婚,父親一度又揚言要殺死她,而她逃出父親的家去母親那裡,母親不久就又去了英國,她本來考上了倫敦大學,卻因為趕上了太平洋戰爭,只得去讀香港大學,要畢業了,香港又淪陷,只得回到上海來。她與胡蘭成的婚姻也是一個大的不幸。本來在文壇成名是件好事,可是這在解放後居然成了罪狀,最後只得遠走它鄉!

張愛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個善於將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的享樂主義者,又是一個對生活充滿悲劇感的人;她是名門之後,貴府小姐,卻驕傲的宣稱自己是一個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憐人,時時洞見芸芸眾生「可笑」背後的「可憐」,但實際生活中卻顯得冷漠寡情;她通達人情世故,但她自己無論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獨標孤高。她在文章里同讀者拉家常,但卻始終保持著距離,不讓外人窺測她的內心;她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大紅大紫,一時無二,然而幾十年後,她在美國又深居淺出,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以至有人說:「只有張愛玲才可以同時承受燦爛奪目的喧鬧與極度的孤寂。」

『肆』 張愛玲為什麼要將遺產留給宋淇,而不是弟弟

「生在這世上,沒有一樣感情不是千瘡百孔的。」張愛玲寫到。她本就是個薄涼的女子,手中的文字在指尖千回百轉,最終落下,述說著內心最深的悲痛。

在張愛玲的文字中,反復出現最多的詞便是『蒼涼』,而她的人生,大抵也是如此。童年家庭不幸,張愛玲受盡白眼與折磨;一生中遇到的愛人,皆可稱得上悲劇收尾;到了晚年,更是不喜與人交往,獨居洛杉磯,被人們流傳說,她身穿紙做的衣服,深居簡出,閉門謝客,一個燒餅,便能解決兩天的伙食。

75歲那年,張愛玲裹著一張紅毯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但她卻留下了一封讓人疑惑遺囑:遺囑里清清楚楚地說明受益人是毫無血緣關系的宋淇夫婦,而非其唯一的親人,弟弟張子靜。

童年不幸,親人遙遠

1957年,張愛玲的母親從倫敦寄了一封信給她,信中表明自己即將過世,唯一的願望便是能夠再見上張愛玲一面。張愛玲卻以為她是尋自己要錢,最後只寄回了一張一百美金的支票與自己的一些稿件。



因此,在她便孤寂死去之前的留言里,明明白白地交代了兩件事:一、給宋淇夫婦買點東西留念,即使有較多的錢剩下,也不想立基金會作紀念;二、如果還有錢剩下的話,用在她的作品上,例如請高手譯,沒出版的出版。

可見,張愛玲並非薄情寡義,宋淇夫婦兩人的默默幫助她始終記掛在心,可無以為報,只能留下這些身外物,聊以留念。

1995年,這個傳奇的女子終究結束了自己的一生,可她仍然如此與眾不同。她留下一份『任性』的遺囑,遺囑內絲毫未曾提及自己的親人,她不懼世人謂之薄涼,只為這份真摯的友誼。

「人生是一襲華麗的袍子,裡面爬滿了虱子。」雖然有著如此的成就,但張愛玲的一生卻是可悲可嘆,充滿爭議。慶幸的是,在她離去多年後,這公開的三百封信讓我們看到她的真情實感,還能為這個『冷漠』的女子今生的友誼動容。

如果來世今生真有此說,那麼真誠地希望,她的來生,能夠幸福而美滿。

『伍』 張愛玲的晚年生活,究竟是怎樣渡過的

張愛玲的晚年生活可以說是特別的凄慘,其實張愛玲的愛情都是非常的坎坷。張愛玲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她寫的書也是特別的透徹,但是對於張愛玲的生活,讓很多人覺得是可憐的。張愛玲的家庭也不是特別的幸福。

張愛玲的一生是非常的清涼。張愛玲的出生讓很多人羨慕,但是在之後生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父母親的失業讓張愛玲的家庭有的很重的壓力。而且張愛玲的第一段婚姻是失敗的,這一段婚姻當中,張愛玲的丈夫比她大了十幾歲。而且還是離婚跟張愛玲結婚,張愛玲覺得這一段婚姻是特別的幸福,但是換來的卻是丈夫一而再再而三的出軌。在之後,張愛玲選擇了離婚。這一段婚姻也給張愛玲帶來了沉重的悲痛。


所以說,作為女人,一定要懂得珍惜自己的婚姻,只有這樣,我們的人生才不會留下遺憾。

『陸』 關於張愛玲的資料

張愛玲
[zhāng ài líng]
著名女作家
更多義項

更多圖片(14張)
張愛玲,中國現代作家,原籍河北省唐山市,原名張瑛。1920年0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區常德公寓。作品主要有小說、散文、電影劇本以及文學論著,她的書信也被人們作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

1944年張愛玲結識胡蘭成與之交往。1973年,張愛玲定居洛杉磯,1995年09月08日,適逢中秋節,張愛玲的房東發現她逝世於加州韋斯特伍德市羅徹斯特大道的公寓,因動脈硬化心血管病而去世,終年75歲,

中文名:張愛玲
外文名:Eileen Chang
別名:張瑛(父母取名)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上海市靜安區
出生日期:1920年09月30日
逝世日期:1995年09月08日
職業:作家
畢業院校:香港大學、聖約翰大學(皆輟學)
代表作品:《金鎖記》、《傾城之戀》、《半生緣》、《紅玫瑰與白玫瑰》等
血型:O型
丈夫:胡蘭成;賴雅(美國)
筆名:梁京
祖籍: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
分享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張愛玲系出名門,祖父張佩綸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鴻章的長女。父親張志沂(字廷眾)、母黃素瓊(字逸梵)。

張愛玲母親--黃逸梵

1920年9月30日張愛玲出生於上海麥根路(今泰興路),原籍河北豐潤,原名張瑛。1921年12月11日,唯一的弟弟張子靜出生。1922年張愛玲隨父親遷居天津英租界。父任職金浦路鐵路局英文秘書。1924年,張愛玲開始私塾教育,母親與姑姑張茂淵奔赴歐洲游學,張愛玲由姨奶奶看管。1928年,父親辭去職務,由天津搬回上海,母親和姑姑也由英國返回上海。張愛玲開始學習繪畫,英文和鋼琴,並開始讀《三國演義》、《西遊記》、《七俠五義》等古典名著。1930年入黃氏小學插班讀六年級。張改名為張愛玲(改自其英文名:Eileen),同年父母協議離婚,母親與姑姑搬出寶隆花園洋房,在法租界租房住,張愛玲仍然隨父親生活。

1931年,張愛玲入讀上海聖瑪利亞女校,隨白俄羅斯練習鋼琴。1932年,母親去往法國,張愛玲首次發表短篇小說《不幸的她》於聖瑪利亞校刊。1933年,張愛玲在聖瑪利亞發表第一篇散文《遲暮》,並開始與父親學寫舊詩。1934年父親再婚,後母為孫寶琦之女孫用蕃,並遷回麥根路別墅。張愛玲寫《理想中的理想村》、《摩登紅樓夢》、《後母的心》等文章,但是皆未發表。1936年,母親攜美國男友返回上海,張愛玲在《鳳藻》上發表散文《秋雨》。1937年,張愛玲在聖瑪利亞校刊《國光》半月刊發表小說《牛》、《霸王別姬》及評張若謹小說《若馨評》。在《鳳藻》發表《論卡通畫之前途》。後與後母因一點小事發生口角,被父親責打,並拘禁半年。1938年年初,張愛玲趁夜逃到母親家(詳見張愛玲自傳散文《私語》)。同年張愛玲參加倫敦大學遠東區入學考試,得第一名。

點擊載入更多

『柒』 張愛玲的家庭背景

張愛玲系出名門,祖父張佩綸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鴻章的長女。父親張志沂(字廷眾)、母黃素瓊(字逸梵)。

張愛玲

1920年9月30日張愛玲出生於上海麥根路(今泰興路),原籍河北豐潤,原名張煐。1921年12月11日,唯一的弟弟張子靜出生。1922年張愛玲隨父親遷居浙江溫州。父任職金浦路鐵路局英文秘書。1924年,張愛玲開始私塾教育,母親與姑姑張茂淵奔赴歐洲游學,張愛玲由姨奶奶看管。1928年,父親辭去職務,由天津搬回上海,母親和姑姑也由英國返回上海。張愛玲開始學習繪畫,英文和鋼琴,並開始讀《三國演義》、《西遊記》、《七俠五義》等古典名著。1930年入黃氏小學插班讀六年級。張瑛改名為張愛玲(改自其英文名:Eileen),同年父母協議離婚,母親與姑姑搬出寶隆花園洋房,在法租界租房住,張愛玲仍然隨父親生活。

1931年,張愛玲入讀上海聖瑪利亞女校,隨白俄羅斯練習鋼琴。1932年,母親去往法國,張愛玲首次發表短篇小說《不幸的她》於聖瑪利亞校刊。1933年,張愛玲在聖瑪利亞發表第一篇散文《遲暮》,並開始與父親學寫舊詩。1934年父親再婚,後母為孫寶琦之女孫用蕃,並遷回麥根路別墅。張愛玲寫《理想中的理想村》、《摩登紅樓夢》、《後母的心》等文章,但是皆未發表。1936年,母親攜美國男友返回上海,張愛玲在《鳳藻》上發表散文《秋雨》。1937年,張愛玲在聖瑪利亞校刊《國光》半月刊發表小說《牛》、《霸王別姬》及評張若謹小說《若馨評》。在《鳳藻》發表《論卡通畫之前途》。後與後母因一點小事發生口角,被父親責打,並拘禁半年。1938年年初,張愛玲趁夜逃到母親家(詳見張愛玲自傳散文《私語》)。同年張愛玲參加倫敦大學遠東區入學考試,得第一名。

1939年,張愛玲與母親,姑姑遷居靜安寺路赫德路口愛丁堡公寓(今常德公寓)5樓51室。因戰亂持倫敦大學成績單入讀香港大學文科,認識終生摯友炎櫻。[2]1940年,張愛玲的散文《我的天才夢》參加《西風》三周年紀念徵文,獲第十三名榮譽獎,並獲學校兩項獎學金。1941年底,珍珠港事件爆發,香港淪陷,港大也因此停課,母親的男友死在新加坡戰火。

『捌』 張愛玲與父母的關系

張愛玲系出名門,祖母李菊耦是慈禧心腹中堂李鴻章之女。不過她的童年是黑暗的,生母流浪歐洲,剩下她和弟弟在父親和後娘的監管中成長(詳見《私語》)。或許這是導致張後來的作品充滿悲觀跟勢利的主要原因。她筆下的女性是實實在在的:自私、城府,經得起時間考驗。就是這些近人情的角色的永恆性加重了她文字里蒼涼的味道,反復地提醒著我們所有現今的文明終會消逝,只有人性的弱點得以長存於人間。至於她本人亦是斤斤計較的小女人:摸得到、捉得住的物質遠較抽象的理想重要。 張愛玲有顯赫的家世,但是到她這一代已經是最後的絕響了,張愛玲的童年是不快樂的。父母離婚,父親又一度揚言要殺死她,而她逃出父親的家去母親那裡,母親不久就又去了英國,她本來考上了倫敦大學,卻因為趕上了太平洋戰爭,只得去讀香港大學,要畢業了,香港又淪陷,只得回到上海來。
張愛玲離開了父親逃到了母親那裡,母親給了她兩條路,讓她選擇:「要麼嫁人,用錢打扮自己;要麼用錢來讀書。」張愛玲毅然選擇了後者,然而,母親的經濟狀況一直不好,而母女間的矛盾也在一天天間慢慢地、以一種不易察覺的形式在一天天間激化。張愛玲說:「這時候,母親的家亦不復是柔和的了。」由此可見,張愛玲對父母是有看法的,對父親甚於母親。

『玖』 張愛玲母親的簡介

張愛玲的母親是黃逸梵,原名黃素瓊,出生於1896年,著名作家張愛玲的母親。她深受五四新潮的影響,上世紀20年代出國留洋,學過油畫,跟徐悲鴻、蔣碧微等都熟識,沐浴歐風美雨,她是一個新派的女性,1957年9月,在英國倫敦去世,享年61歲。

張愛玲的母親-黃逸梵,黃逸梵亦是門庭顯赫,祖父黃翼升是清末長江七省水師提督,通常稱軍門黃翼升。在李鴻章淮軍初建、開赴上海時,黃翼升所統帶的五千水師也歸李鴻章節制,是他的副手。

同治四年(1865年)李鴻章奉命鎮壓捻軍,在對東捻的戰斗中,黃翼升的水師駐守運河一線,阻攔了東捻的向西突圍,又為清政府立下了功勞,功封男爵爵位。

黃家在南京也留下了房產,在莫愁路上的朱狀元巷14號,被稱為軍門提督府,明代本是朱狀元府的一部分,黃翼升到南京任職後,曾將西側廳改建為生祠,以炫耀其戰功。皇帝命人查辦此事時,李鴻章曾為其庇護。

1894年,黃翼升去世,享年七十六歲。他只有一個兒子黃宗炎(另二子早夭),早年中舉,黃翼升為他捐了道台,承襲爵位後,便赴廣西出任鹽道。這位將門之子,婚後一直未有子嗣,赴任前,家中便從長沙家鄉買了一個農村女子給他做妾,有身孕後,將其留在南京。

黃宗炎去廣西赴任,不到一年便染瘴氣而亡故,僅活了三十歲。黃宗炎死後,全家人都關注著姨太太的臨產,1896年生下了一女一男的雙胞胎。女孩子便是張愛玲的母親黃素瓊又名黃逸梵,男孩就是張愛玲的舅舅黃定柱。

(9)張愛玲媽媽晚年為什麼在英國擴展閱讀:

張愛玲的母親黃素瓊,也是名門閨秀,她是清末南京長江水師提督黃翼升的孫女,黃宗炎的女兒。雖出身軍門,但家庭環境開明,接受了新式教育,思想開化,是那個時代的新女性。

黃素瓊長相清秀,個頭高挑,且飽讀詩書,頭腦聰慧,整個人都洋溢著一股子蓬勃的朝氣。她嫁給張廷重的時候,剛好22歲,在外人眼裡,這是多麼般配的一對呵,門當戶對,才貌匹配。然而,就是這樣一對人人稱羨的「金童玉女」,內里卻是有著無法逾越的鴻溝。

黃逸梵的養母(大夫人)1922年在上海去世以後,黃逸梵就同孿生的弟弟黃定柱把祖上的財產全部分了。弟弟黃定柱要了房產地產,而黃逸梵則分了些古董。

黃素瓊嚮往自由的新式生活,不甘待在深閨里,從此相夫教子,別無他圖,這不是她想要的生活。她渴望找到一個志同道合、新潮如她的伴侶,但她失望了。張廷重身上有著濃濃的遺少氣息,舊式公子哥兒的種種惡習他都有份,吸大煙、納妾、嫖妓、賭博,這些是他的全部生活。

不可否認,出身洋務世家,他對新思想、新觀念等一切新生事物,並非不了解。他看白話文小報,買國外的名牌汽車,買大套的《胡適文存》,看他對舊制度舊文化的批判,而自認是同道中人,他也讀西洋小說,欣賞他們的自由自主,沒有羈絆。

然而,對這些,他只能懂得,卻不能接受。因為,這些東西會撼動他得以生存的土壤。對此,愛玲看得很透:「他們(指父親、母親和姑姑)在思想上都受五四的影響,就連我父親的保守性也是有選擇性的,以維護他個人最切身的權益為限。」

1957年8月,張愛玲得到了母親黃逸梵病重的消息。此時的張愛玲,自顧不暇,哪有力量去照顧母親,最讓她尷尬的是甚至連買一張去倫敦的機票的錢都沒有。一個月後,張愛玲的母親黃逸梵在倫敦去世,享年61歲。

『拾』 民國才女張愛玲:背後那些你不知道的事,是什麼

"世界上有華人華文的地方,就有人談論張愛玲"。

這是中國台灣詩人陳克華對張愛玲的一句評價。

可想而知,民國才女張愛玲在文壇的地位和名望。

不過,在這驚世才華的背後,卻鮮少有人知道她的苦楚。

眾人看見的永遠都是表面的風光,卻不知她的一顆心早已經被傷的千瘡百孔。

那之後,張愛玲又和美國作家賴雅走到了一起。

此後,鮮少有消息傳來,直到她的去世。

1995年,75歲的張愛玲在家中去世,一代才女就此隕落。

令人唏噓的是,她在死後一個星期才被發現。

閱讀全文

與張愛玲媽媽晚年為什麼在英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度為什麼不能殺蝗蟲 瀏覽:737
中國哪裡採茶最早 瀏覽:978
印度為什麼要實行聯邦制 瀏覽:586
越南盾怎麼玩的 瀏覽:885
中國留學家長怎麼教育 瀏覽:367
印尼有多少個鎳礦冶煉廠 瀏覽:24
印度什麼季風降水 瀏覽:944
義大利維骨力哪裡有賣 瀏覽:197
印度衛生巾怎麼改造 瀏覽:814
中國哪些學院收幼師考生 瀏覽:354
越南福字怎麼寫好看 瀏覽:2
義大利延期居留條過期怎麼辦 瀏覽:846
蘇門答臘虎魚跟印尼虎魚怎麼區分 瀏覽:491
以色列最怕伊朗什麼武器 瀏覽:281
伊朗和美國怎麼發生了沖突 瀏覽:654
三星越南工廠生產的是什麼版本 瀏覽:351
有哪些中國風音樂 瀏覽:863
英國小學怎麼選校 瀏覽:676
辦英國留學簽證加急費多少錢 瀏覽:707
中國航空和信威有什麼關系 瀏覽: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