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羅馬人統治英國多少年
羅馬人統治英國463年。
公元前54年,凱撒兩度率羅馬軍團入侵不列顛,均被不列顛人擊退。公元43年,羅馬皇帝克勞狄一世率軍入侵不列顛。征服不列顛後變其為羅馬帝國的行省。到409年,羅馬駐軍被迫全部撤離不列顛,羅馬對不列顛的統治即告結束。
相比周邊蠻族地域,羅馬帝國的經濟高度發達,農業生產技術發展迅速,糧倉充盈,精耕細作的果木園藝在帝國各地廣為傳播,水磨、起重機械等工業技術廣泛應用,手工業高度發達,國內外貿易發展迅速,對外貿易遠抵達中亞、中國、印度、波羅的海沿岸。
以農業為主的奴隸制經濟為羅馬霸權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與此同時,羅馬軍事力量之強大、軍事結構之嚴謹,代表著當時世界軍事上的最高組織水平。
(1)羅馬人為什麼首先來到英國擴展閱讀
古羅馬時代的不列顛,就不得不提到著名的哈德良長城——Hadrian's Wall:
公元122年,哈德良為防禦英格蘭北部皮克特人反攻,保護已控制的英格蘭的經濟,開始在其北面的邊界修築一系列防禦工事,從東海岸泰因河口,至西海岸的索爾韋灣,橫貫不列顛島的頸部。
其全長120公里,約4.5米高,2.5-3米寬,用約75萬立方米的石頭砌成。哈德良長城更像是個形象工程,代表了羅馬帝國的富庶和強大。
『貳』 跪求各位大神詳細的介紹英國歷史中羅馬統治時期的歷史與文化!!!!!!!!!急急急
(1)公元前55年和公元前54年的兩次入侵
公元前55年和公元前54年,羅馬皇帝愷撒(Julius Caesar)率領羅馬軍隊兩次入侵英國。不列顛的財富固然是引起羅馬人注意的一個重要因素,不過他們更看重的是不列顛的戰略地位。羅馬新近征服了高盧,而不列顛是支持高盧人抵抗羅馬的中心。在羅馬人看來,必須對不列顛進行征討以示懲戒,羅馬多高盧的佔領才算有把握。羅馬軍隊兩次渡海入侵不列顛南部,均被不列顛人擊退,在劫掠了一些奴隸和財富之後便撤走了。
2)公元43年的入侵
公元43年,羅馬皇帝克勞狄一世率軍入侵不列顛島,開始了英國歷史上的羅馬佔領時期,大不列顛遂成為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他們以倫敦為基礎,在那裡修建了碼頭和兵站,逐步向島嶼內地擴展。他們首先征服了英格蘭,花了30多年的時間才平服了威爾士地區的抵抗,而對當時荒蠻的蘇格蘭地區卻無能為力。
3)羅馬皇帝哈德良
公元122年羅馬皇帝哈德良來到不列顛,命令在英格蘭北部與蘇格蘭交界處由島的東海岸到西海岸修築一條長118公里、寬2。5-3米的軍事屏障,以防禦蘇格蘭土著的侵擾。這是一道用石頭砌成擁有17座要塞的巨大而堅固的城牆,西起卡萊爾,蜿蜒至東部的紐卡斯爾。這條名為"哈德良長城" (Hadrian's Wall)(有鏈接)的城牆,就是羅馬帝國當時最北部的邊界。當時羅馬帝國只是佔領現在的英格蘭這個地方,而北方的民族屢次進犯羅馬帝國的佔領地。為了抵禦北部凱爾特人對不列顛島南部的入侵,哈德良皇帝親自來到大不列顛視察,下令修建長城,由3個羅馬軍團歷時約6年(公元122-127年)分段築成哈德良長城東起泰恩河口,橫貫英格蘭,至西海岸的索爾韋灣(Solway Firth),全長117公里,與中國的長城相比,它們只能叫"短城"哈德良長城最初由泥土築成,後來又砌上石塊。城牆南北兩側挖有壕溝,約10英尺深30英尺寬。長城與南溝之間有一條軍用道路,是連接東西的要道。長城沿途建有16座城堡每隔1英里建有1座碉堡,所以被稱作"里程碑"(mile-castle)。 在碉堡之間有兩座小角樓(turret),供士兵休息隱蔽使用。 在豪斯戴德(Housesteads)有最著名的城堡,在此可看到當年羅馬人的軍部、糧倉、兵勞、醫院、塔樓等。在蘇格蘭南部還有一城牆,名叫安東尼牆 (Antonine Wall),東起福斯河灣(the Firth of Forth),西至克萊德河灣(the firth of Clyde),全長59公里,高3米多。因為它太短,一般譯成安東尼牆,而不譯成它東尼長城。建於140-142年間,當時是為了保衛羅馬的佔領地。後來羅馬人放棄此城牆而退到哈德良長城。為紀念羅馬皇帝安東尼·庇護(Amtpmomis Pius)(公元86-161年)而得名。庇護是哈德良皇帝的義子安東尼(adopted son)和繼承人。安東尼牆現存遺跡不多。 在當時,修建哈德良長城和安東尼牆也稱得上巨大工程,僅哈德良長城的護城溝就挖掘了150萬土石方。
羅馬不列顛分為兩部分:民政區即低地區,軍事區即高地區。軍事區都是荒涼、貧瘠而多山的地方。而民政區情形就不同了。不列顛對羅馬之所以可貴,主要因為它是個富饒的產糧地區。直到公元360年前後,它每年都要運送大批糧食到高盧去。絕大多數發達的城鎮也都集中在民政區。
(4)羅馬統治下不列顛的城市建設和農業發展
羅馬統治不列顛近400年之久,給這個島嶼帶來不少變化。突出的貢獻是城市建設和發展農業。島上原來沒有象樣的城市,羅馬人以其先進的技術,修築了四通八達的大道,建設起許多城市。倫敦就是羅馬統治時期發展起來的。作為羅馬佔領者的一個軍事行政中心以及隨之而來的商業繁榮,給倫敦帶來了經久不衰的生機。一座佔地廣闊、規劃合理、有堅固城牆保護的城市發展起來,它不僅是羅馬的不列顛行省的一個重要城市,而且成為當時最重要的商業貿易中心。不列顛還有5座城市屬羅馬自由市之列,它們是維魯雷米恩、科耳切斯特、約克、林肯和格洛斯特。這些城市按照羅馬城市的標准樣式,像棋盤那樣設計成許多方格子,便於居民有序地居住。城內溝渠縱橫,分沙鍋內下水道,不但有公共浴室,而且有集中的供暖設施,各城市之間建有別墅,即羅馬貴族和不列顛人居住的鄉間住宅。
在羅馬佔領期間,一些森林開始被開墾。沿著河流和大路,在森林地帶的邊緣,人們伐木闢地,農業有了相當的發展。不過耕地仍主要分布在便於耕種的偏高的沙土地帶,採用幾千年來一直沿用的原始耕種方法。落沒貴族以不列顛人為奴隸,經營農場和畜牧業。被奴役者允許耕種小片土地,以交納定額地租或服勞役作為回報。
『叄』 羅馬征服對英國文化的影響
你好,首先從語言來講,中古英語的形成受到羅馬人帶來的拉丁語的影響。從宗教角度來說,羅馬人將基督教帶入了英國。但是由於英國離羅馬很遠,這種影響一直很微弱,所以在羅馬人離開後的數個世紀里,英國人一直崇拜一種本土宗教和基督教融合的宗教,這也導致了後來英國在宗教上的相對獨立。舉例來說,當後來西歐普遍信仰天主教時,英國國教在英國大行其道,根源上來說就是由羅馬征服所導致的。除此之外,羅馬人對英國文化帶來的影響微乎其微
『肆』 今天看了些歷史的說,羅馬時期也有一個大不列顛國,所以想問下,現在英國人的祖先是羅馬人
現在英國的皇族及貴族主要是諾曼人,而諾曼人是來自北歐的維京人和法蘭克人的混血。
英國平民主要是日耳曼人的分支,盎格魯人和撒克遜人,也有一些凱爾特人。
反正都已經混血了,很難分得清楚啦。
羅馬時期的不列顛主要是凱爾特人,後來被日耳曼人侵佔。現在愛爾蘭人主要是凱爾特人的後裔。
『伍』 羅馬入侵英國意義
重點還是在羅馬入侵時,英國算是野蠻文明,羅馬人的到來傳播了他的宗教和政治制度。英國的宗教可以看做本土教與之融合的產物,政治方面就是城市發展與農業生產的推動。
『陸』 為什麼說羅馬入侵英國是傳播了文明
羅馬人把自己的宗教文化和政治制度帶到了當時絕對是屬於野蠻人的不列顛原住民凱爾特人中來,當時的不列顛行省基本有了現在英國國土的雛形
『柒』 羅馬人為什麼要佔領英國有什麼歷史性意義
你好!為了擴張,以支撐帝國! 我只知道,羅馬帶去了兩樣樣非常著名的東西---溫泉 和 建築
在英格蘭北部的巴斯小鎮(bath)曾經就被羅馬人統治過,而且羅馬人在這里留下了巴斯浴場和亞貝教堂。
巴斯的標志景觀,保存有許多羅馬帝國時代建造的精美溫泉浴室,這里有位於地面下6公尺的大浴池、國王浴池的溫泉,以及神殿遺跡、密孽瓦神像、許願池和各種禮器文物,觀賞價值極高。
在羅馬帝國統治英國的時代,羅馬人在巴斯修建了許多帶有桑拿及泳池的大型浴室,還把這里定為水和智能女神米諾拉的領地,並建起了華麗的宮殿,隨著歲月的流逝,這些建築大部分都被埋在了地下,直到19世紀末,英國又重新喚醒了這些沉睡在地下的古跡。
『捌』 請問羅馬帝國入侵英國,給英國帶來了什麼你有什麼好的想法嗎
羅馬人的入侵給英國帶來了先進的文明,在當時羅馬繼承了希臘的文化,對整個歐洲來說,羅馬文化是先進的;
『玖』 英國歷史上被入侵過幾次,分別是誰入侵
英國在歷史上一共被入侵過4次,分別是羅馬軍團入侵,日耳曼人入侵,丹麥人入侵和諾曼底入侵。
1、羅馬軍團的入侵
公元前55和前54年,G.J.凱撒兩度率羅馬軍團入侵不列顛,然而很不幸的是均被不列顛人擊退。看來此時的不列顛人還是很頑強的,兩次入侵不列顛都沒有成功,羅馬皇帝還是不死心。於公元43年,羅馬皇帝克勞狄一世親率大軍成功入侵不列顛,將不列顛劃入羅馬帝國的版圖來管轄。
在羅馬人統治的英國東南地區,羅馬人和凱爾特人上層貴族搶占部落的土地,建立起奴隸制田莊,把凱爾特人和戰俘變成奴隸,並強迫他們從事勞作。更為悲慘的是奴隸販子還把奴隸販賣到歐洲大陸。
此時的不列顛人過著豬狗不如的生活,被當做牲口販賣,這也激起了不列顛人的反抗意識,經過300多年的反抗斗爭才把羅馬人趕跑。
2、日耳曼人入侵
羅馬人被趕跑後,盎格魯撒克遜人等日耳曼部落從5世紀中葉起陸續侵入不列顛。他們洗劫了城鎮和鄉村,有的不列顛人被殺戮或淪為奴隸,有的被驅趕到偏遠山區,或被入侵者同化,形成後來的英吉利人。強盜是走了一波,又來了一波,而且虐待不列顛人一次比一次更狠。
3、丹麥人入侵(維京海盜入侵)
從8世紀末開始,維京海盜屢屢入侵英國。到9世紀末,維京海盜已在大不列顛島上建立大片居留地。為抗擊維京海盜,威塞克斯王國國王埃格伯特於827年統一不列顛島上的七國,建立統一的英吉利王國。
然而,英吉利王國的實力還不能完全趕走丹麥的維京海盜,在879年,阿爾弗烈德大王和丹麥人訂立屈辱的割地條約,將英吉利東北部割讓給丹麥管轄,稱為"丹麥區"。雖然後來阿爾弗烈德大王的後繼者逐漸收復丹麥區,但是11世紀初丹麥人卷土重來,丹麥國王克努特大帝率軍佔領英國並自任為英國國王。
丹麥是維京海盜的庇護國,維京海盜向丹麥國王納貢,並替國王到處搶佔地盤。歷史上臭名昭著的維京海盜,到處燒殺搶掠,所到之處包括北歐國家、波羅東海沿岸、地中海沿岸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成為當時歐洲國家的噩夢,近在咫尺的不列顛當然也不會放過。
丹麥人佔領期間,由於戰爭頻繁,課稅繁重,特別是沉重的"丹麥金",使自由農民紛紛破產,淪為依附農。國王以詔書的形式把土地冊封給教俗貴族,並給教俗地主以"特恩權",即對領地內的依附農民實行政治、經濟、法律等全面統治的權力,這些措施加速農民的農奴化。
4、諾曼底入侵
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丹麥維京人後裔)於1066年率軍入侵,同年10月進入倫敦,加冕為英王威廉一世,史稱"征服者威廉",諾曼王朝由此建立。從此英國變得強大,逐漸從偏居一隅的歐洲小國成為歐洲的中心,避免了被歐洲其他民族的繼續入侵。
英國被入侵都能成功的原因有三點:
第一點是地理原因,因為英國沿海地區多為平坦無險可守的地形,可以為入侵者入侵提供極大的幫助;
第二點是國家凝聚力原因,當時英格蘭島內沒有統一的政權,多為小國並立,沒有辦法組織起團結統一強大的隊伍去對抗侵略者,並且當時英國沒有統一的國家,沒有辦法集中財力物力構建一個統一團結的海軍進行抵抗;
第三點原因是階級原因,這點和第二點很像,當時的英國屬於荒野之地,而島外的世界已經發展的非常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