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二戰英國團長是什麼軍

二戰英國團長是什麼軍

發布時間:2022-08-31 03:46:20

1. 英國二戰期間的元帥及其簡介

1 威廉.埃德蒙.艾恩賽德男爵William Edmund Ironside(1880.5.6-1959.9.22)

1938年任直布羅陀總督。1939年5月任海外部隊總視導。1939年9月3日-1940年5月27日任帝國總參謀長。1940年5月27日-1940年7月19日任英國本土防衛部隊總司令。

軍銜晉升情況:

臨時軍銜:1918.3.27,陸軍准將;1918.10.19,陸軍少將;

永久軍銜:1919.11.11,陸軍少將;1931.3.1,陸軍中將;1935.6.30,陸軍上將;1940.7.20,陸軍元帥

2 約翰.格里爾.迪爾爵士Sir John Greer Dill(1881.12.25-1944.11.4)

1931年任參謀學院院長。1934年任陸軍部作戰部長。1936年任駐巴勒斯坦英軍司令。1937年任奧爾德肖特軍區司令。1939年9月3日-1940年4月23日任英國遠征軍第1軍軍長。1940年4月23日-5月27日任帝國副總參謀長。1940年5月27日-1941年11月任帝國總參謀長。1941年11月-1944年11月任英國駐華盛頓聯合參謀團團長。

軍銜晉升情況:

臨時軍銜:1918.3.27,陸軍准將(戰時);1919.6.3,陸軍少將

永久軍銜:1929.1.19,陸軍准將;1931.12.11,陸軍少將;1936.4.13,陸軍中將;1939.10.1,陸軍上將(1937.12.5生效);1941.11.18,陸軍元帥
3 約翰.斯坦迪什.瑟蒂斯.普倫德加斯特.維里克[戈特子爵]John Standish Surtees Prendergast Vereker, 6th Viscount Gort(1886.7.10-1946.3.31)

1937年-1939年9月3日任帝國總參謀長。1939年9月3日-1940年5月31日任英國遠征軍司令。1940年5月-1941年任國民自衛軍總監。1941年-1942年任直布羅陀總督。1942年-1944年任馬爾他總督。

軍銜晉升情況:

臨時軍銜:1932.11.14,陸軍准將;1937.9.23,陸軍中將(戰時)

永久軍銜:1935.11.25,陸軍少將;1937.12.6,陸軍上將;1943.1.1,陸軍元帥

4 阿奇博爾德.珀西瓦爾.韋維爾伯爵Archibald Percival Wavell(1883.5.5-1950.5.24)

1930年任奧爾德肖特軍區第六旅旅長。1935年任陸軍第2步兵師師長。1937年任巴勒斯坦英軍總司令。1938年任英國南方軍區司令。1939年7月28日任中東英軍司令。1941年7月-1942年1月任印度英軍總司令。1942年1月4日-1942年2月25日任西南太平洋地區美英荷澳盟軍最高司令。1942年2月任印度軍總司令。1943年6月19日-1947年3月任印度總督。

軍銜晉升情況:

臨時軍銜:1918.4,陸軍准將(戰時);1930.7.1,陸軍准將(戰時)
永久軍銜:1933.10.16,陸軍少將;1938.1.21,陸軍中將;1939.7.28,陸軍上將;1943.1.1,陸軍元帥。

5 阿蘭.弗朗西斯.布魯克子爵Alan Francis Brooke(1883.7.23-1963.6.17)
1936年任陸軍部軍事訓練局局長。1939年9月3日-1940年5月30日任英國遠征軍第2軍長。1940年7月19日-1941年11月任本土防衛部隊司令。1941年11月17日-1946年任帝國總參謀長。1942年起兼任參謀長委員會主席。
軍銜晉升情況:
臨時軍銜:1929.2.4,陸軍准將
永久軍銜:1934.4,陸軍准將;1935.11.8,陸軍少將;1938.6.27,陸軍中將;1941.12.25,陸軍上將(1941.5.7生效);1944.1.1,陸軍元帥

6 哈羅德.魯珀特.萊奧弗里克.喬治.亞歷山大伯爵Harold Rupert Leofric George Alexander(1891.12.10 - 1969.6.16 )
1938年2月17日-1940年6月7日任第1步兵師師長。1940年5月31日任第1軍軍長。1940年6月8日-1940年12月14日任第1軍軍長。1940年12月15日-1942年2月26日任南方軍區司令。1942年3月5日-1942年8月6日任駐緬甸英軍司令。1942年8月7日-1943年2月18日任英軍中東戰區總司令。1943年1月任北非戰區盟軍最高副總司令。1943年2月19日-1943年5月14日兼任第18集團軍群司令。1943年5月15日任地中海戰區盟軍最高副總司令。1943年7月10日-1944年12月11日兼任第15集團軍群司令。1944年12月12日-1945年9月29日任地中海戰區盟軍最高司令。1946年4月12日-1952年2月28日任加拿大總督。1952年-1954年任國防大臣。
軍銜晉升情況:
臨時軍銜:1934.10.13,陸軍准將;1940.7.13,陸軍中將
永久軍銜:1937.10.16,陸軍少將;1940.12.1,陸軍中將;1942.1.17,陸軍上將;1944.6.4,陸軍元帥

7 伯納德.勞.蒙哥馬利子爵Bernard Law Montgomery(1887.11.17-1976.3.25)
1938年10月任新編第8師師長。1939年8月28日任第3師師長。1940年5月30日任遠征軍第2軍軍長。1940年7月21日任第5軍軍長。1941年4月27日任第12軍軍長。1941年11月17日任東南軍區司令。1942年8月13日任第8集團軍司令。1943年12月24日任盟軍第21集團軍群司令。1945年7月13日任駐德國英國佔領軍總司令。1946年6月26日-任帝國總參謀長。1948年9月27日任西歐聯盟總司令委員會主席。1951年4月2日-1958年任北約軍隊副總司令。
軍銜晉升情況:
臨時軍銜:1937.8.5,陸軍准將;1940.7.22,陸軍中將(戰時);1941.7.22,陸軍中將
永久軍銜:1938.5.21,陸軍少將;1942.11.11,陸軍上將;1944.9.1,陸軍元帥。

8 亨利.梅特蘭.威爾遜男爵Henry Maitland Wilson(1881.9.5-1964.12.31):
1934年-1935年任第6旅旅長。1937年8月-1939年6月任第2師師長。1939年6月-1941年任駐埃及英軍司令。1941年任駐希臘英軍司令。1941年-1942年任駐敘利亞第9軍司令。1942年-1943年任駐伊拉克和波斯第10集團軍司令。1943年-1944年任英軍中東戰區總司令。1943年12月24日-1944年12月任地中海盟軍最高司令。1945年-1947年駐英軍駐華盛頓聯合參謀團團長。
軍銜晉升情況:
永久軍銜:1934.1.16,陸軍准將;1935.4.30,陸軍少將;1939.6.15,陸軍中將(1938.6.26生效);1941.5.6,陸軍上將;1944.12.29,陸軍元帥。

9 達德利.皮克曼.羅傑斯.龐德爵士Sir Alfred Dudley Pickman Rogers Pound(1877.8.29-1943.10.23)
1936年-1939年7月任地中海艦隊司令。1939年7月31日-1943年10月任第一海務大臣。
軍銜晉升情況:1926.3.1海軍少將;1930.5.15,海軍中將;1935.1.16,海軍上將,1939.7.31,海軍元帥。
10 查爾斯.福布斯爵士Sir Charles Morton Forbes(1880.11.22-1960.8.28)
1938年-1940年任本土艦隊司令。1940年任普次茅斯海軍站司令。
軍銜晉升情況:
1928.10.5,海軍少將;1933.1.21,海軍中將;1936.8.19,海軍上將;1940.5.8,海軍元帥。

2. 二戰中陣亡的誰的軍銜最大

英國

姓名:湯姆·菲利普斯 軍銜:海軍上將 軍職:遠東Z艦隊司令

陣亡日期:1941年12月10日,馬來海戰隨旗艦「威爾士親王」號共沉於大海。

姓名:阿瑟·帕西瓦爾 軍銜:陸軍中將 軍職:新加坡英軍司令

被俘日期: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戰役代表盟軍簽署投降協議後被關押於奉天戰俘營。

中國

姓名:張自忠 軍銜:陸軍中將 軍職:第三十三集團軍司令

陣亡日期:1945年5月18日,棗宜會戰期間陣亡。

姓名:龐炳勛 軍銜:陸軍中將 軍職:第二十四集團軍司令

被俘日期:1943年5月7日,日軍掃盪太行山區期間被俘,隨後投靠汪精衛政府並被任命為偽第五方面軍司令。

美國 :

姓名:西蒙·巴克納 軍銜:陸軍中將 軍職:陸軍第十集團軍司令 `

陣亡日期:1945年6月4日,沖繩戰役期間陣亡。

姓名:喬納森·溫萊特 軍銜:陸軍中將 軍職:菲律賓美軍司令

被俘日期:1942年4月6日,菲律賓戰役率領美菲聯軍向日軍投降,並被關押於奉天戰俘營。

義大利

姓名:卡洛·卡塔尼奧 軍銜:海軍少將 軍職:海軍第一巡洋艦分艦隊司令

陣亡日期:1941年3月29日,馬塔潘角海戰隨旗艦「扎拉」號共沉於大海。

姓名:吉奧凡尼·梅塞 軍銜:陸軍元帥 軍職:非洲集團軍司令

被俘日期:1943年5月12日,率領駐扎於非洲的德意聯軍投降,被俘後不久墨索里尼政府被推翻,義大利國王隨即赦免任命其為陸軍參謀總長直至戰爭結束。

日本

姓名:山本五十六 軍銜:海軍大將 軍職:海軍聯合艦隊司令

陣亡日期:1943年4月18日,在乘機視察前線時被美軍戰機截獲並擊落於布干維爾島。

姓名:鈴木川三郎 軍銜:陸軍少將 軍職:日偽山西省政府教育廳行政顧問

被俘日期:1942年1月17日,被八路軍太行二分區武工隊俘虜。

德國

姓名:維爾納·弗里奇 軍銜:陸軍上將 軍職:陸軍第12炮兵團名譽團長(曾任陸軍總司令,被冤貶職)

陣亡日期:1939年9月22日,波蘭戰役進攻首府華沙期間陣亡。

姓名:弗雷德里希·保盧斯 軍銜:陸軍元帥 軍職:陸軍第六集團軍司令

被俘日期:1943年1月31日,斯大林格勒戰役率領摩下第六集團軍向蘇軍投降,並於之後加入反法西斯聯盟公開反對希特勒及其指揮下的戰爭。

蘇聯

姓名:伊萬·丹尼洛維奇·切爾尼亞霍夫斯基 軍銜:陸軍大將 軍職: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司令

陣亡日期:1945年2月18日,因斯特堡—柯尼斯堡戰役期間負重傷後犧牲。 姓名:安德烈·安德烈耶維奇·弗拉索夫 軍銜:陸軍中將 軍職:沃爾霍夫方面軍副司令

被俘日期:1942年7月12日,防守瓦爾代地區時被圍俘獲,被俘後轉投德軍組建「俄羅斯解放軍」並自任司令一職

3. 誰知道二戰時日、德、美、英、中國軍隊的軍銜等級

當今世界各國的軍銜等級設置不同:多數國家軍官分將、校、尉三個等級;部分國家在將官之上還沒有帥,軍銜分帥、將、校、尉四個等級。還有一些國家把准將作為非將非校的特殊軍銜。另有個別國家把准尉當作不同於尉官的單獨一級軍官軍銜。士兵軍銜,各國通常分為軍士(士官)和兵兩個等級。如此細分起來,各國軍銜最多可分為帥、將、准將、校、尉、准尉、軍士、兵八個等級。
帥目前,俄羅斯、朝鮮、羅馬尼亞、南斯拉夫、保加利亞、蒙古、古巴、英國、法國、印度、泰國、阿富汗、葡萄牙等十幾個國家設有帥軍銜。美國於第二次民辦大戰後期正式設立的五星上將銜,等同於盟國的帥。除朝鮮之外,其他國家的帥目前只有一級。不少國家的帥銜一般只在戰時授予功勛卓著的高級將領,平時很少有人被授予。如美國目前已沒有在世的五星上將;法國的帥,也是作為榮譽軍銜,只授予德高望重的逝世上將;印度歷史上也只有一人榮獲帥軍銜,他是第三次印巴戰爭時期的陸軍參謀長馬尼克肖。還有個別國家,並未正式設帥銜,但在戰時曾有人被授予帥軍銜。如芬蘭法定最高軍銜為上將,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芬蘭軍隊總司令曼納海姆曾被授予帥軍銜。
將軍世界上共有100多個國家設有將官軍銜。其中,多數國家的將官分為四級。美、英、法等西方國家和一些較大的第三世界國家,如印度、巴基斯坦、埃及等國,將官分上將、中將、少將、准將四級。前蘇聯、東歐各國、朝鮮、越南、蒙古、古巴等國的將官一般設大將、上將、中將、少將四級,不設准將。只有波蘭例外,將官設五級(大、上、中、少、准將)。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國,既不設大將,也不設准將,將官分上將、中將、少將三級。以英國為首的英聯幫國家和阿拉伯國家,准將既不算將官,也不算校官,而是作為將、校之間的特殊軍階看等。因此,這些國家的將官軍銜實際上大多為少將至上將三級。一些中、小國家,將官等級少,有的以中將、少將或准將為最高軍銜。拉美一些小國,如厄瓜多、宏都拉斯、薩爾瓦多等的將官只有一級,就叫"將軍"。
有些國家將官的銜稱比較特殊,如日本的將官稱"將一"、"將二"、"將補",通常譯為上將、中將、少將。越南海軍將官軍銜分為"海軍都督"、"海軍副都督"、"海軍准都督",應套譯為海軍上將,海軍中將、海軍少將。瑞士高級軍官軍銜分四級;將軍、軍長、師長、旅長,分別相當於別國的上將、中將、少將、准將。智利陸軍將官設四級,銜稱為上將、四星中將、中將、少將。
校官所有實行軍銜制的國家,都有校官軍銜。東、西方各國絕大多數都設上校、中校、少校三級,只有中國和朝鮮校官為四級,多一級大校。越南雖然也設大校,但已於1982年取消了上校銜,實際上也是分三級(大校、中校、少校)。日本中級軍官軍銜稱"佐"。舊日軍軍銜佐官設大佐、中佐、少佐三級,相當於別國的上校、中校、少校。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自衛隊軍銜佐官設一佐、二佐、三佐三級,亦相當於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西方和第三世界國家一般都設上尉、中尉、少尉三級尉官軍銜。前蘇聯、東歐各國和朝鮮、越南、蒙古、古巴、阿富汗等國設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四級、大尉軍銜一般授予連長,這與西方國家的上尉實際上是同一個等級。前蘇聯的大尉在西方被譯作上尉,上尉被譯作"上級中尉",與西方國家的中尉列為一格。現在譯作上尉的俄文原詞,系由"資深的"和"中尉"組成,說明前蘇聯原本也是把它作為中尉裡面的一級看待。此外,前蘇聯的初級軍校畢業學員一般授予中尉軍銜,少尉銜基本不用;波蘭不設少尉,而設大尉、上尉、中尉;羅馬尼亞男軍官兵最低軍銜是中尉,少尉是專為女軍官設的。因此,也有將前蘇聯、東歐等國的大尉、上尉、中尉、少尉,依次譯作為上尉、中尉、少尉、准尉的。有些國家將准尉列為尉官的最低等級,因此,尉官等級較多,一般為四至五級,最多的達七級。如土耳其、巴西、阿根廷、烏拉圭、墨西哥等國尉官設上尉、中尉、少尉、准尉四級;以色列、智利設上尉、中尉、少尉、一級准尉、二級准尉五級;巴拿馬設上、中、少尉和一、二、三、四級准尉,多達七級,是世界上尉官銜級最多的國家。
軍士軍士是介於軍官或准尉與兵之間的一個等級,亦稱為"士官"。各國軍士等級差別較大,多數分三級或四級,分三級的通常為上士、中士、下士;為四級的一般為軍士長、上士、中士、下士。美國、法國、德國、奧地利、比利時、波蘭、義大利、阿根廷、秘魯等一些歐美國家,軍士設六至七級。而目前我國設士官八級(軍士長四級、專業軍士四級)、軍士三級,共計十一級,是當今設軍士等級最多的國家。
兵兵是軍銜等級體系中最低的一個層次。多次國兵的銜級設二--三級。前蘇聯、東歐國家和朝鮮、蒙古、越南、古巴等國,均設二級:上等兵、列兵;美、英、法、意等國設三級:一等兵、二等兵、三等兵(或新兵);德國、日本等國設四級別;印度則設五級;而捷克、斯洛伐克、西班牙、荷幸、加拿大、墨西哥等國只設一級。

編制軍銜

又稱「職務軍銜」,就是對軍隊的每一個職務所規定的軍銜等級。軍人個人的軍銜必須是在其所擔任職務的編制軍銜范圍內授予或晉升。世界各國軍隊一般都規定有編制軍銜,但編制幅度不盡相同,有的一職編一銜,有的一職編數銜。規定一職編一銜的英美等國家,輔以臨時軍銜制度,來調整新者軍官的利益關系,規定一職編數銜的國家,則用編制軍銜的幅度來調整新老軍官的利益關系。
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編制軍銜,基本上實行一職編兩銜的制度,1994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修正的《軍官軍銜條例》規定: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總參謀長、總政治部主任的職務編制軍銜為上將,其他各職級的編制軍銜為:

正大軍區職:上將、中將 ;
副大軍區職:中將、少將;
正軍職,少將、中將 ;
副軍職:少將、大校;
正師職:大校、少將;
副師職(正旅職);上校、大校;
正團職(副旅職):上校、中校;
副團職:中校、少校;
正營職:少校、中校;
副營職:上尉、少校;
正連職:上尉、中尉;
副連職:中尉、上尉;
排職:少尉、中尉。

軍銜等級介紹


帥這個比帥更高的頭銜,起初並不是軍銜稱號,而是一種榮譽封號,用來授予本國或同盟國武裝部隊總司令,有時也授予皇家成員和國務活動家。1569年,法國的查理九世國王,封其弟弟昂茹公爵為帥。
此後,到19世紀的3個世紀里,法國、奧地利、羅馬帝國、俄國等國家,先後享有帥封號的共約三十人。
1716年俄國陸軍條令規定,帥為俄軍最高軍銜,1727年將這一軍銜授予緬希科夫公爵,帥開始成為軍銜稱號。後來設過帥軍銜的國家,僅有前蘇聯、西班牙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等少數國家,目前世界上已沒有這一軍銜的設置。
帥在中國近代,曾作為軍隊最高統帥的名稱出現過。清朝末年,一度以皇帝為陸海軍帥。中華民國前期,以大總統為陸海軍帥。1923年,廣東政府推舉孫中山為帥。1926年,張作霖在北京自稱為安國軍帥。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規定國民政府主席兼陸海空軍總司令,帥名稱遂中止使用。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8月12日國民黨國防最高會議及黨政聯席會議決定,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為「中華民國陸海空帥」,即最高統帥之意,並非實際職務和軍銜。所以1945年 9月蔣介石在給侵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的命令中,簽署的職銜為「中國戰區最高統帥特級上將」。


這個地位顯赫的頭銜,在歷史上曾經有過兩種含義:一是官職名稱,二是軍銜稱號。
法文帥一詞源自古上德意文「馬」和「僕人」。在中世紀的法國和其他一些歐洲國家,帥是軍隊中的一般官職,他負責軍隊的行軍隊形和作戰隊形,監督警衛勤務的執行,管理軍隊庶務以及指揮前衛,選擇營地等工作。在中國,漢語帥一詞最早出現在公前633年的春秋時期,當時只是表示對「將帥之長」的稱呼,還不是官職名稱。從南北朝起,帥逐漸成為戰時統軍征戰的官職名稱,如北周宣政年(公578年),宣帝宇文氳任命其叔父宇文盛為「行軍帥」,率軍作戰。隋、唐、五代和宋朝,戰時都設帥職務,唐太宗李世民在繼承皇位以前曾擔任過「西討帥」。當時的帥按其職權輕重和執掌分工, 大都冠以不同名號,如「天下兵馬帥」、「兵馬帥」、「行軍帥」、「行營帥」,其中又有「都帥」、「帥」、「副帥」的等級之分。金朝戰時設帥府,任命不同級別的帥,專掌征討之事。朝各道、州,凡有軍旅之事的地方,都設都帥府或帥府、副帥府,任命不同名號的帥,掌管當地的行政及軍事大權。明朝韌年,在樞密院之下設諸翼帥府,任命帥、同知帥等官職,統軍征戰。、明兩朝的帥職權較前減輕,僅為二、三品官職。
帥一詞用以表示最高軍銜,始於 16世紀的法國軍隊。1559年----1560年,法蘭西二世首次授予四名高級將領以帥軍銜稱號,至 19世紀拿破崙一世,法國先後有 44人被授予這一軍銜。繼法國之後,帥軍銜先後被許多國家所採用:16世紀有日爾曼各國,17世紀有奧地利、俄國,18世紀有英國,19世紀有西班牙、土耳其、義大利、日本,20世紀有阿富汗、印度、泰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蒙古、中國、前蘇聯、波蘭、羅馬尼亞、前南斯拉夫、保加利亞、芬蘭、埃及、蘇丹、扎伊爾、烏干達、巴西等國。有的國家將帥區分為不同等級。帥級別設置最多的國家是前蘇聯,設有蘇聯帥、蘇聯帥、主帥、帥四級;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的帥區分為帝國帥和軍種帥兩個級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帥,區分為帥和次帥兩級;中華人民共和國 1955年的法律文件規定,設中華人民共和國帥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帥,帥設而未授,授予帥軍銜的有10人,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
有的國家還將帥區分為不同種類。一般分為陸軍帥、海軍帥和空軍帥三種;前蘇聯還在陸軍中又區分為炮兵帥、裝甲兵帥、工程兵帥、通信兵帥等。

大將
一些國家將級軍官中最高一級的軍銜稱號。大將軍銜最早由蘇聯紅軍設置,1940年5月最高蘇維埃主席團發布命令,將高級軍官軍銜改稱將官,大將為陸軍將官中最高級別,與海軍帥等同。1943年設置了空軍、炮兵、裝甲兵、工程兵和通信兵帥後,大將軍銜只在諸兵種合成軍隊中設置,與軍兵種帥屬同一級別。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東歐一些國家以及朝鮮、越南、古巴、尼加拉瓜、緬甸等國也相繼設置大將軍銜。中國人民解放軍1955年一1968年第一次實行軍銜制期間,也設有大將軍銜,授予大將軍銜稱號的共10人,他們是:粟裕、徐海東、黃克誠、陳賡、譚政、肖勁光、張雲逸、羅瑞卿、王樹聲、許光達。

上將
許多國家將級軍官中最高級別的軍銜稱號。上將在英語中與「將軍」為同一個詞(General),但在法、德等語中則是在將軍之後加一個名詞或形容詞構成,法語為「集團軍將軍」(Gneral darmee),德語為「最高的將軍」(General oberst)。最早的俄軍上將軍銜由彼得一世設立,根據 1716年陸軍條令規定,俄軍上將擔任總司令官,級別相當於帥,有權領導將軍「軍事會議」。
隨著軍隊規模的擴大和國家軍事體制的發展,有的國家遂將上將區分為幾個等級。最早是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授予潘興以五星上將稱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和大戰結束後,授予馬歇爾等 8人以五星上將稱號,其中陸軍 4名,空軍 l名,海軍3名。中國國民政府時期,於1935年將上將區分為特級、一級和二級三等。特級上將又稱五星上將,只授予蔣介石 1人;一級上將又稱四星上將,授予閻錫山、馮玉祥、張學良、何應欽、李宗仁、朱培德、唐生智、陳濟棠、陳紹寬等人。
中國人民解放軍 50年代第一次實行軍銜制期間,上將為將官中的第二個級別,全軍共授予上將稱號者57名。1988年重新實行軍銜制時,法律文件規定,上將分為一級上將和上將兩個級別,一級上將空缺未授,授予上將稱號者 17名。1994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決定,不再設一級上將,上將遂成為人民解放軍的最高軍銜稱號,是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委員、總參謀長、總政治部主任法定的編制軍銜,資深的大軍區正職也可以授予或晉升為上將軍銜。截至 1996年,有 29名中將先後分三批晉升為上將,人民解放軍新的上將總數達到46名。他們是:洪學智、劉華清、秦基偉、遲浩田、楊白冰、趙南起、徐信、郭林祥、尤太忠、王誠漢、張震、李德生、劉振華、向守志、萬海峰、李耀文、王海(以上 1988年 9月 14日授予)、張萬年、於永波、傅全有、朱敦法、張連忠、曹雙明(以上1993年 6月 7日晉升)、徐惠滋、李景、楊德忠、王瑞林、周克玉、丁衡高、戴學江、李文卿、王克、李來柱、谷善慶、劉精鬆、曹澎生、張太恆、宋清渭、固輝、李希林、史玉孝、李九龍(以上1994年6月8日晉升)、周子玉、於振武、丁文昌、隋永舉(以上1996年1月23日晉升)。

中將
將級軍官中的一級軍銜稱號,多數國家屬將官的中等級別,少數國家以中將為最高軍銜。在多數國家,中將是軍長的編制軍銜,但在一些國家,如蒙古、以色列、利比亞、索馬里、比利時、瑞士、瓜地馬拉、厄瓜多、烏拉圭、宏都拉斯等國,中將則是國家最高軍事領導人的軍銜稱號,因而也是這些國家的將官中最高的一個級別。
中國人民解放軍 50年代——60年代第一次實行軍銜制期間,規定中將是軍長、兵團級司令員和副司令員、大軍區司令員和副司令員的編制軍銜,共有 177人獲得了中將稱號。當前規定,中將軍銜可授予正大軍區職、副大軍區職和正軍職;也可授予高級專業技術軍官。但目前尚未有人獲得專業技術中將的稱號。

少將
特級軍官中較低的一級軍銜稱號。世界各國的將官,一些國家以少將為最低的一個級別,一些國家則以准將為最低級別,後者如美、英、法德、意、印、巴等國,前者如東歐國家、日本、丹麥、巴西、哥倫比亞、葡萄牙等國。少將一般為師長和副軍長的編制軍銜,因而起初在一些國家稱少將為「帥將」,現在法文少將仍由「將軍」和「師」兩片語合而成(General dedivision)中國人民解放軍50年代一60年代首次實行軍銜制期間,規定少將是大軍區副司令員、兵團級部隊正副司令員、正副軍長和師長的編制軍銜,10年中共有 1360人獲得了少將軍銜。當前規定,少將軍銜可授予副大軍區職、正副軍職和正師職軍官,高級專業技術軍官也可授予此銜。

准將
一些國家的將級軍官中最低的一級軍銜稱號。准將一般是旅長的編制軍銜,所以過去一些國家稱准將為「旅將」,法文用「將軍」和「旅」這兩個詞相組合即為「准將」。在英國,凡是擔任副師長或獨立旅(由兩個團組成)旅長的准將,屬將級軍官,而擔任相當於其他國家團級規模的旅長職務的准將,則不是將級軍官,而是一個受到特別任命的上校,這種准將軍銜帶有臨時性質。在俄國彼得一世時期,只在海軍中設准將銜,陸軍不設。中國自清朝末年引進西歐式軍銜制以後,歷屆政府都沒有設置准將軍銜。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上校與少將之間所設的大校軍銜,按指揮職權並不比准將輕,但外軍往往將其等次排列在准將之下,理由是最低的將官也比最高的校官高一個等級。

大校
少數國家校級軍官中最高一級的軍銜稱號。大校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出現的一級銜稱,最初由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設置。中國人民解放軍於 1955年和 1988年兩度實行的軍銜制度中,均設有此銜。設有大校軍銜稱號的國家,還有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和摩洛哥。人民解放軍的大校軍銜稱號,1955年----1965年第一次實行軍銜制期間規定,可以授予軍長、副軍長、師長和副師長等四個級別的軍官。1988年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軍銜條例》規定,大校軍銜可以授予副大軍區職、正軍職、副軍職、正師職和副師職等五個級別的軍官。1994年修訂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軍銜條例》規定,大校軍銜只授予副軍職、正師職和副師職等三個級別的軍官。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規定,大校只是副師長的編制軍銜。
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不設大校軍銜,有的國家不承認大校是高於上校的一個軍銜等級,往往同他們國家的上校對等,在名稱的翻譯上譯為「資深的上校」或「老上校」。

上校
上校一詞源自義大利語「(軍隊之)縱隊」。在法國古代的步兵部隊中,上校是團長的代名詞,l8世紀末法國人往往把團長和上校混為一談。在俄國,上校一詞首先出現在16世紀,當時人們稱呼指揮團隊的人為上校。1631年,上校代替了督軍和團首領的稱呼,把擔任團長職務的僱傭軍官叫做上校。從1632年起,上校作為軍銜開始授予新制團的指揮員。清朝末年軍銜制傳人中國後,清朝政府命名該級軍銜稱號為「正參領」,是「統帶官」 (「標」的指揮官,相當於現在的團長)的職務軍銜。辛亥革命後,南京臨時政府將這級軍銜稱號重新命名為「大都尉」,後北洋政府改名為「上校」。目前世界各國的軍銜體系中,一般都設有上校這一級軍銜稱號,除設有大校的少數國家外,上校是校官中的最高一級銜稱。上校一般為團長的編制軍銜,中國人民解放軍現行法律文件規定,上校也可以授予副師職軍官。

中校
校級軍官中間一級的軍銜稱號。在 17世紀俄國軍隊的副團長稱作中校,後來逐漸演變為副團長的軍銜稱號。在西歐國家,中校是團隊指揮官上校的第一助手。1722年俄國彼得一世在《官級表》中,將中校作為校官的第二級軍銜稱號固定下來。1935年蘇聯紅軍實行軍銜制時,校官只設上校和少校兩個級別,到 1939年才補充設置了中校。目前世界各國的軍銜體系中,均沒有中校軍銜稱號,一般為副團長或營長的編制軍銜。中國人民解放軍按現行法律規定,中校可以授予正團職、副團職和正營職等三級指揮軍官和擔任高級、中級、初級等所有的專業技術職務的軍官。

少校
該詞源於拉丁文「大的」、「職位較高的」、「年長的」等詞彙,是一個古老的軍事術語。四百多年前,西班牙軍隊最先把少校作為軍銜稱號使用。16世紀少校這一軍事術語傳人德國,開始只是作為對擔任一定職務人員的稱呼,如少校與「城市」一詞搭配,即指城市事務管理者,與「鑰匙」一詞搭配,則指負責要塞門戶開關的人。以後德國在建立常備軍時,少校便作為軍銜稱號使用。1698年,俄國為新制團的指揮人員和在俄軍中服役的外國人設置了少校軍銜,13年後在彼得一世建立的正規軍中也開始設置此銜。18世紀--19世紀,俄國一度將少校區分為一級少校和二級少校兩個級別,還把少校與崗位相搭配來表示一種固定的職位,如「基地少校」、「門衛少校」等。
現在世界各國的軍銜體系中均設有少校,為校官中最低的一個級別,一般為副營長的編制軍銜,有的國家也規定為營長或特種兵連長的編制軍銜。

大尉
該詞源自拉丁文「首領」一詞派生出的「軍事長官」。大尉的稱謂首先出現於中世紀的法國,當時是獨立軍區長官的頭銜,職位顯貴。後來大尉一詞逐漸失去了原來的意義,從1558年起,開始稱連長為大尉,軍區長官則稱總大尉。在俄國,大尉稱謂最早出現在16世紀鮑里斯·戈杜諾夫時期,人們稱外國僱傭軍的隊長為大尉,從1647年起,大尉作為一級軍銜稱號授予新制團的連長,到18世紀初,所有正規軍的連長都享有大尉稱號。當前,世界各國的尉級軍官軍銜中,設置大尉軍銜稱號的,只有東歐國家和越南、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尼加拉瓜、阿富汗等少數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前,日本尉官中最高級別的軍銜稱作大尉,但他們不設上尉,大尉是高於中尉一級的軍官,故譯成漢語應稱上尉。中國人民解放軍在 50年代一60年代首次實行軍銜制期間,設有大尉軍銜,是尉級軍官中最高的一個級別,授予副團長、營長、副營長和連長。1988年實行的新軍銜制,不再設置該銜。

上尉
該詞來源於拉丁文「首領」,是一個最古老的軍事術語。西方陸軍最早的組織形式是被稱作「連」的單位,每個連由一名上尉指揮,當時的上尉是一種職稱,在德文中至今上尉和連長是同一個詞(Hauptmann)。這個詞由「頭」和「人」兩片語合而成,表示一個地位顯赫的人,過去一般是對首領或司令官的稱呼。以後,上尉逐漸演變為擔任連長職務者的軍銜稱號。當今世界上凡是實行軍銜制的國家,都無一例外地設有上尉軍銜,在絕大多數不設大尉的國家中,上尉是尉官中的最高級別。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上尉,是副營長、連長和副連長的編制軍銜,碩士研究生畢業後,可直接獲得此銜。

中尉
該詞源自法文「代理人」、「副職」。中尉作為軍隊職務名稱,最早出現在法國,1444年法國軍隊將擔任副隊長的首領稱為中尉,到 15世紀末中尉成為對副連長的稱呼。從17世紀下半葉起,中尉成為法蘭西等西歐國家陸軍和海軍的軍銜稱號。俄國軍隊17世紀中葉在新制團設置了中尉軍銜,起初授予步兵連和騎兵連的副連長,後來中尉被任命擔任連長。當今世界各國的軍銜體系中都設有中尉軍銜稱號,一般為副連長的編制軍銜。有的國家還將中尉區分為一級中尉與二級中尉兩個級別。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中尉,是連長、副連長和排長等初級軍官的編制軍銜,大學本科畢業後的軍人可直接獲得中尉軍銜。

少尉
該詞源於法語「代表」,是法國古代對步兵和騎兵部隊中掌旗軍官的稱呼。從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爆發起,少尉被確定為法國最低一級軍官的軍銜稱號。在德國,1500年前後,人們用由法國傳人的該詞稱呼某些軍事長官的代表或其他公務人員,約l8世紀後稱軍隊中最低一級的軍官為少尉。在俄國,少尉軍銜設於1703年彼得一世時期,在1722年頒布的《官級表》中,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一直沿用到1917年。現在,少尉是絕大多數國家尉級軍官中最低一級的軍銜稱號,少數不以少尉為尉官最低軍銜的國家,有兩種情況,一是不設少尉軍銜,以中尉為尉官最低銜,如蒙古、波蘭和羅馬尼亞的男軍官;再是將准尉列入尉官等級,以准尉為尉官最低銜,如阿富汗、土耳其、阿根廷、智利等國。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少尉,是排長的編制軍銜,大學專科和中等專科學校畢業擔任軍官職務者,或由士兵經短期培訓後直接提升為基層軍官者,一般授予少尉軍銜。

准尉
該詞源自古斯拉夫文「旗」,1649年俄國軍隊首次稱旗手為准尉。旗手通常是從最勇敢、最健壯、經過戰斗考驗的軍人中挑選任命的。彼得一世建立正規軍時,於1712年正式設立了准尉軍銜,作為步兵和騎兵中的最低官銜。在 1722年的《官級表》中,將准尉分為兩個等級,「下級准尉」列入軍士的等級,准尉列入尉官行列。准尉是一個特殊的等級,准尉制度在國際上很不統一,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有的國家設置,有的國家不設,兩者的比例大體是 4:6;二是設置准尉的國家,對准尉的地位規定不一,有的列入尉官等次,有的列入軍士級別,有的則將其列為軍官與軍士之間的一個非官非士的獨立等級;三是對准尉有的國家分級,有的國家不分,分級者所分數量多少不一,阿爾及利亞分兩級,印度分三級,美國分四級,玻利維亞分五級,原捷克斯洛伐克分六級。軍銜傳人中國後,清朝政府規定設准尉銜,稱之為「額外軍官」;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歷屆政府也規定設置該銜,孫中山南京臨時政府沿用清朝名稱,北洋政府改稱「准尉官」,國民政府稱「准尉」和「准佐」,明文規定「不列入官等」。中國人民解放軍50年代一60年代首次實行軍銜制期間,立法文件沒有規定設置准尉,但實際上授有準尉軍銜,全軍最多時擁有十一萬餘人。當時准尉為副排級人員,算幹部但不算軍官,在軍隊內部稱之為「預備軍官」。1988年人民解放軍重新實行軍銜制,准尉沒有列入軍銜等級體系,五六十年代由准尉擔任的工作分別由少尉、軍士長或文職人員擔任。

士官
一些國家軍銜體系中低於軍官、高於軍士的軍銜稱號。只在少數國家設置,如西班牙、阿爾及利亞、印度尼西亞等國。中國人民解放軍在1988年重新實行軍銜制時,始設此銜,是士兵軍銜中最高的一級銜稱。士官軍銜分為軍士長和專業軍士兩個類別,二者在等級體繫上無相互從屬和遞進關系,是相對獨立而平行的兩個系統。士官按兵役性質,屬志願兵范圍,服役期限較義務兵為長,退出現役後可享受轉業待遇,由地方政府負責安排工作,符合條件規定的還可作退休安置,或者復員安置。有些國家稱軍士為士官,有的稱「非委任軍官」,名稱不一,但其地位大同小異,都是居於軍官、軍士之間的一個等級。

軍士長
一些國家士官或軍士軍銜中的最高等級稱號。美國、法國、德國、日本、匈牙利及盧森堡、秘魯、智利、委內瑞拉等許多國家設有此銜,有的國家還將軍士長區分為若乾等級,如美國的軍士長包括一級軍事長、二級軍士長和三級軍士長,另外在軍種部、軍隊院校和各級部隊,還設有總軍士長,是各該單位士兵的總頭目,地位頗高。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士長軍銜,授予經過軍隊院校培訓,被任命擔任基層行政或者專業技術領導職務的士兵。從 1993年 4月國務院、中央軍委發布修改《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士兵服役條例》的決定起,軍士長劃分為四個級別,一級為初級,可按服役年限逐級晉升。一級晉升二級、二級晉升三級的期限各為 4年,三級晉升四級的期限為5年。

專業軍士
中國人民解放軍士官軍銜中的一類銜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士兵服役條例》規定,專業軍士軍銜,授予服現役滿5年以上、自願繼續服現役、經批准擔任專業技術工作職務的士兵。專業軍士區分為一級專業軍士、二級專業軍士、三級專業軍士和四級專業軍士四個級別。專業軍士

4. 能否介紹一下英國軍隊的歷史

英軍歷史

在英國倫敦的軍事博物館中,也許國家陸軍博物館是較為簡陋和不起眼的一個。

它位於倫敦切爾西區皇家醫院路的一側,由一座兩層樓的方形建築構成,加上地下室共有三層展廳,博物館的標志是門口擺放的2門二戰期間英國陸軍用過的M1野戰炮。博物館的小冊子稱,「在這里,你可看到英國士兵戰時和平時感人的故事,了解英國陸軍士兵從15世紀到今天的生活和戰備情況,國家陸軍博物館是英國陸軍自己的博物館,也是英國惟一的一家全面介紹英國陸軍的博物館。」

「長弓」之勝

博物館中講述的故事從1415年開始。當時,英倫三島擺脫內部紛爭,國王的眼光在盯向海洋的同時也開始關注歐洲大陸,走出島國成為英王的最大心願。是年,英王亨利五世率6000官軍在法國北部加來一個名叫阿格尼科特的地方大敗法國25000大軍,英軍從此頻繁越過海峽,參與歐洲大陸的戰事。

據英國人的理解,國王亨利五世能以少勝多的原因在於其軍隊採用了先進的軍事技術。博物館解說道,新式武器裝備,即「長弓」是國王軍隊獲勝的關鍵。「長弓」是冷兵器時代英國一大發明,樣子有點像中國的長矛,但要比中國的長矛長而重。作戰時,英軍把「長弓」綁扎在一起,以戰馬為依託,形成一排排利刃,直刺敵軍方陣。這樣做不但能打亂對手的進攻隊形,而且還能有效地保護自己。早在決意征戰歐洲前,英國國王就決定,男孩6歲起便要學習使用這種兵器,等他們長到20歲左右,便可以成為熟練的「長弓手」。一經實戰,這一武器和與之配合的戰術一起對保證英軍打敗大陸對手發揮了重要作用。

英國人也這樣認為,每一次戰爭都不會是前一次的重復,只有創造性地利用手中武器裝備,不拘於以往,才能不斷取得戰爭的勝利。

「龍蝦背」

國家陸軍博物館比較吸引人的展室是500年來英國陸軍的軍服展、18世紀英國陸軍官兵生活展和滑鐵盧之戰。早期的英國陸軍士兵身著紅色的軍服。博物館解釋說:「在當時的條件下,紅色是一種方便且便宜的染料。混戰中,紅色又很易識別……伊麗沙白時代,倫敦地區的陸軍官兵便開始穿著紅色軍服。1645年,英國『新型步兵』把紅色作為軍服的基本顏色。到17世紀末期,紅色軍服成為英國陸軍的主色調軍服。『紅外套』成為英國陸軍官兵的綽號。」且由於很像煮熟的龍蝦,英語有一句「龍蝦背」(LOBSTER BACK)的俚語。今天,提起「龍蝦背」,英國人都會告訴你,這是指他們的子弟兵。英國陸軍官兵穿了大約2個世紀的紅色軍服,到1845年拿破崙戰爭期間,紅色軍服仍為英國陸軍士兵所用。

站在紅色軍服面前,你可以閉目暢想,腦海頓時呈現一幅撼人心膽的場面:一場冷兵器的較量在歐洲某一原野上拉開。遠遠望去,身著紅軍服的英軍官兵猶如一簇簇紅紅的火苗時隱時現閃動著,紅軍服以馬隊為先導,以方陣隊形向敵人的方向涌動,戰馬和步兵揚起的沙場塵埃掩映不住陽光下的刀光劍影,嘶嗚的戰馬和面無表情的將士等著敵人近些,再近些,接下來便是一場昏天黑地的肉搏。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混戰中,紅色告訴戰友自己的位置,相互應策著,共同血戰敵手。

隨著火葯的廣泛使用,盡管方陣和肉搏仍是陸戰的主要方式,但雙方交戰的距離被火槍或火炮的距離拉開。到拿破崙戰爭期間,英國陸軍的紅色軍服漸漸地顯現出其不足,敵人完全可在遠距離上發現那簇簇紅色的目標,紅色軍服成為敵人火槍打擊的活靶標。另外由於英國陸軍士兵出戰國外的日子越來越多,如在炎熱的非洲,一味要求穿紅色軍服不能適應作戰區域的環境需要。到19世紀後期,英國陸軍士兵軍服發生新的演變,紅色軍服逐漸為黑、灰、白、藍等顏色軍服替代。到1900年布匿戰爭期間(英軍征服南非部落之戰),英國陸軍正規部隊已全部放棄紅色軍服,而改淺色,特別是白色軍服為主。

但對一個講古的民族來說,直到今天,英國也沒完全淘汰紅色軍服。去過英國的人都會去女王居住的白金漢宮前看換崗儀式。除天氣不好,一般情況下每隔一天的上午11點左右都有這種儀式,從軍樂隊到衛兵,上崗和下崗的士兵都穿著幾個世紀前他們前輩穿過的紅色軍服,他們或步行或騎高頭大馬整齊列隊,從離白金漢宮不遠處的衛兵營隊來此。到了白金漢宮前,換崗的衛兵又是踢腿又是跺腳,又是奏樂又是吆喝,好不忙乎。奇特的打扮把人們帶回幾個世紀前,紅軍服仍試圖向圍觀者說,英國曾是個老牌帝國。但時過境遷,此時已非彼時的英國,紅色軍服在白金漢宮前演義著英國幾經盛衰的故事。

在白金漢宮附近的衛兵博物館中,我與看門人,當年諾曼底登陸戰役的卡車司機,談起紅色軍服的故事。他說,考究的紅色軍服還必須配上由帶毛黑熊皮做的高帽子,早年時候,帶毛黑熊皮全從俄國進口,以顯示皇家的華貴和尊嚴,但今天真正用俄國黑熊皮做的衛兵帽子已不多見。老人說,他這里有一頂,已傳幾代人,駐在附近的衛兵每次來這里都要帶著試試。當得知我是位遠道而來的中國軍人時,老人欣然拿出熊皮帽子,給本人帶上。帽子裡面有些油膩,外面毛發也有不少脫落,肯定是試戴的人很多。為了不掃老人的興,我帶上了那毛絨絨的大帽子,感覺並沒想像的那樣重,且很暖和。合影之後,老人又拉住我長談。他說:「我知道中國,知道中國軍人進駐了香港,你們的軍服也很漂亮,我希望有一天能親眼看一看中國,看一看你們漂亮的軍服。」

早期的英國陸軍生活

看過陸軍軍服的演變史,我又按順序進入英國陸軍生活展室。

18世紀的英國士兵可沒今天英國士兵那樣清閑和舒服。當時,官兵很少有人享受足夠的醫療保障和津貼。士兵每日的津貼費為8個D(一個棄用的英國貨幣單位,每D相當3便士,100便士等於1英磅),其中6個D用於吃住,餘下的錢除養家糊口外還要自己購買軍服和其他必要裝備。18世紀士兵的食物主要是煮牛肉和面色,每日軍隊只供應兩餐。為省錢,許多官兵都不在軍營中住,而在營外找房子。由於待遇不高,官兵結婚的不多,即使結了婚,英軍也不允以承認。只有少數官兵能帶著家眷一起生活。當時,英軍中也有部分婦女,但她們並不算軍人,倒像今天的文職雇員,她們的工作主要是做飯和洗衣。

進入19世紀,英國陸軍官兵的待遇也沒多大改善。1800年,1名騎兵上校(團長)的日薪是23先令(已棄用英幣單位,介於英磅和便士之間),尉官日薪是14先令,列兵是1先令3個D。步兵上校(團長)日薪為13先令11個D,尉官為9先令,列兵為1先令。而當時英國的物價並不便宜。一位士兵1808年的一份帳單上寫道:1瓶廉價的酒1.5個D,一雙皮鞋6先令,留小姐過夜費5英磅5先令。英國作家塞穆爾·約翰遜寫道:「我認為,和社會上同一階層人,如勞工比,英軍士兵的生活要苦得多。」盡管如此,英國軍隊的紀律仍極為嚴格,如果違紀,如醉酒者將受到上司的鞭笞。

「招兵買馬」三百年

團曾是英國步兵的基本建制單位,一般由1名校級軍官任團長,團的名字也以團長的名字命名。隨著英陸軍規模的擴大,出現重名現象。1751年,英軍決定在團的前面加阿拉伯數字。1782年,英國步兵團又開始以所在郡命名,如當時的英國步兵第29團被命名為伍斯特郡團。

步兵團的組建由皇家授權,被授權者必須要有社會地位和經濟基礎。一經皇家同意,政府會為官兵提供薪金和武器裝備,被授權者則負責士兵的招募、管理和訓練。這是完全商業化的募兵程序,首先雙方要解決錢的問題,政府與募兵者雙方按契約合同以給錢的多少來確定招兵的數量,而募兵者與被招募者則根據給錢的多少來決定服役期的長短。這種募兵制度給投機分子以可乘之機,募兵成了他們發財的好交易。他們往往虛報招兵數量,向政府領取空餉,終飽私襄。

今天,英國全志願兵役制度更突出了這種僱傭與被僱傭的關系,不同的是,英國國防部替代了中間商,英軍招募列入政府議事日程。相同的是,無論是在車站,還是在影院,你仍可見英國各軍種宣傳當兵如何之好的招兵買馬廣告。

18、19世紀,並不是每個英國人都想當兵,有時兵源很難找到。徵募者便把招兵買馬的時間放在冬季,冬季農活不多,城市也出現失業高峰,盡管待遇很低,但為糊口,許多人還不得不當兵去,這些來自社會底層的人除了渾身力氣一無所有。

大多數情況下,徵兵者對新兵有條件要求。但條件有時形同虛設,平時英軍就招不滿,戰時就更加困難。無奈,招募者只好放寬條件,一些老弱病殘者也穿上了軍服。戰爭爆發後,為補充兵員,政府還讓罪犯參軍。罪犯可用參軍的方式贖罪,並由此獲得「自由」。這使我想起20世紀80年代的美國電視連續劇《加里森敢死隊》。二戰中,美軍曾徵用過「身懷絕技」的小偷小摸與德國人作戰。筆者猜想:美國這樣做也許受英軍當年徵兵的啟發。為募新兵,募兵者想盡辦法,過份地誇下當兵如何優越的海口,結果許多人當兵後才發現現實並不非如此,發放的津貼七扣八扣等到了自己行手上已是所剩無幾。

濃彩重墨滑鐵盧

博物館濃彩重墨的展廳是滑鐵盧會戰。17世紀,英國在世界上崛起,開始與歐洲大陸的帝國發生沖突,對手之一就是法國。1815年6月18日發生在布魯塞爾以南滑鐵盧地區的英普聯軍與法軍進行的會戰成為英國登上歐洲霸業的轉折點。會戰中,法軍傷亡約3萬人,被俘數千,英普聯軍傷亡2萬多人。法軍戰敗,拿破崙於6月22日退位。此次會戰後,歐洲10年時間沒再發生重大戰事,英軍從1815年的23萬人削減到1828年的10萬人。

對這場會戰,陸軍博物館充分利用光電模擬和錄相設備,較全面地介紹了穿紅軍服的英軍如何在威靈頓將軍的指揮下大破拿破崙方陣。英國首相丘吉爾對英國這段歷史做過論述:「……150年前,納爾遜、皮特和威爾遜擊敗過拿破崙……在這些世界戰爭裡面,我們或者保持著歐洲的領導角色,或者孤軍奮戰。」可以這樣說,英國陸軍的主角在這些聯合行動或孤軍奮戰中都是不可或缺的。

傳述英國陸軍的故事

走出博物館,門口一塊不大的石頭吸引住我。住足細看,上面雕刻著一位英國陸軍戰士的話:「當你回家的時候,請把我們的故事講給周圍的人聽,告訴他們,為了你們的明天,我們失去了今天。」英國式的浪漫反映出戰士對未來的企盼,為了大英國帝國和它臣民的明天,戰士付出了一切。

就在完成這篇小稿時,我在問自己:對英國戰爭和軍事博物館的系列參觀是不是要把英國士兵的故事告訴身邊的人?回答是肯定的。

潘瑩斌

5.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各國軍隊中,部隊的級別與軍銜是怎樣對應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各國軍隊中,部隊的級別與軍銜是按級別、官階、兵種排列對應的。

4.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日本高級軍官的軍銜包括五個等級:少將、中將、將軍和元帥。少將的一般職位是旅團長和師團參謀長;中將對應的職位是師團長、軍事參謀長甚至軍長;將軍對應於軍隊司令以上的職位(此比較不包括海軍編制)。以上就是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各國軍隊中,部隊的級別與軍銜是怎樣對應的這個問題的解答。

6. 二戰期間英國海軍將領有哪些

1、安德魯·布朗·坎寧安Andrew Browne Cunningham(1883一1963),英國海軍大臣,海軍元帥。1898年參加皇家海軍,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任驅逐艦艦長,1938年任海軍副參謀長。隨後任駐地中海艦隊司令。1940年指揮塔蘭托戰役,首開艦載機襲擊軍艦的先河。1941年指揮攻擊馬塔潘角海戰,重創義大利艦隊。1942年任北非盟國遠征軍海軍總司令.1943年晉升海軍元帥,任海軍部第一次官兼海軍參謀長。


2、達德利.皮克曼.羅傑斯.龐德爵士

Sir Alfred Dudley Pickman Rogers Pound(1877.8.29-1943.10.23):1936年-1939年7月任地中海艦隊司令。1939年7月31日-1943年10月任第一海務大臣。


3、查爾斯.福布斯爵士

Sir Charles Morton Forbes(1880.11.22-1960.8.28):

1938年-1940年任本土艦隊司令。1940年任普次茅斯海軍站司令。


4、約翰.科洛寧.托維男爵

John Cronyn Tovey(1885.3.7-1971.1.12):

1938年8月任地中海艦隊驅逐艦隊司令。1940年6月任地中海艦隊副司令。1940年12月-1943年5月任本土艦隊司令。1943年7月-1946年4月任岬角海軍站司令。


5、詹姆斯.弗恩斯.薩默維爾爵士

Sir James Fownes Somerville(1882.7.17-1949.5.19):

1936年-1938年任中海艦隊驅逐艦隊司令。1938年7月任東印度海軍站司令。1940年-1942年3月任H艦隊司令。1942年3月-1944年8月任東方艦隊司令。1944年10月任英國駐華盛頓海軍代表團團長。


6、蒙巴頓勛爵

皇室成員,當過駐印度總督和東南亞盟軍總司令,但在艦隊指揮方面建樹不大

7. 二戰時期盟軍的各國將領 謝謝了!!!!!!

盟軍:

美:馬歇爾陸軍五星上將、馬克阿瑟陸軍五星上將、艾森豪威爾陸軍五星上將、布萊德雷陸軍五星上將、阿諾德陸軍五星上將(後改為空軍)、巴頓陸軍上將、克拉克陸軍上將、李奇微陸軍上將、
金海軍五星上將、尼米茲海軍五星上將、萊希海軍五星上將、哈爾西海軍五星上將、金凱利海軍上將

英:蒙哥馬利陸軍元帥、亞歷山大陸軍上將
蒙巴頓海軍元帥
特德空軍上將

蘇:朱可夫元帥、崔可夫元帥、科涅夫元帥、華西列夫斯基元帥、葉寥緬科元帥、馬利諾夫斯基元帥、戈利科夫元帥、貝利亞元帥、羅科索夫斯基元帥、托爾布欣元帥、梅列茨科夫元帥、戈沃羅夫元帥、索科洛夫斯基元帥、布爾加寧元帥、莫連卡連科元帥、巴格拉米揚元帥、格列奇科元帥、比留佐夫元帥、扎哈羅夫元帥、克雷洛夫元帥、
戈爾什科夫海軍元帥、庫茲涅佐夫海軍元帥、伊薩科夫元帥

法西斯:

德:布勞西奇陸軍元帥、隆美爾陸軍元帥、龍德施泰特陸軍元帥、博克陸軍元帥、保羅斯陸軍元帥、勃洛姆堡陸軍元帥、布施陸軍元帥、凱特爾陸軍元帥、克萊斯特陸軍元帥、克魯格陸軍元帥、庫克勒陸軍元帥、李伯陸軍元帥、李斯特陸軍元帥、曼斯泰因陸軍元帥、莫德爾陸軍元帥、賴歇瑙陸軍元帥、舍爾納陸軍元帥、魏克斯陸軍元帥、維茨勒本陸軍元帥
雷德爾海軍元帥、鄧尼茨海軍元帥
戈林空軍元帥、里希特霍芬空軍元帥、格萊姆空軍元帥、凱塞林空軍元帥、米爾希空軍元帥、史培勒空軍元帥

3回答者: 米諾斯王子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2005-12-4 09:39
我來評論>>相關內容
• 我想看一些關於二戰中高級將領的一些自傳或回憶錄等...
• 二戰戰亡的高級將領名單?
• 二戰納粹德國的高級將領手裡類似啞鈴的東西是不是權...
• 二戰中德國有哪些高級將領?
• 二戰中德國被俘虜的高級將領名單
更多相關問題>>
查看同主題問題: 二戰 將領
其他回答 共 6 條
***國民黨抗戰時期殉國將士一覽表(師級以上)*** *************************************************** 姓名 職銜 殉國時間 地點
佟麟閣上將, 29軍副軍長 1937 07 28 北京南苑
趙登禹上將, 132師師長 1937 07 28 北京南苑
郝夢齡上將, 9軍軍長 1937 10 16 山西忻口
劉家麒中將, 54師師長 1937 10 16 山西忻口
吳克仁中將, 67軍軍長 1937 11 09 上海松江
高志航少將, 驅逐司令 1937 11 21 河南周家口 夏國章中將, 172師副師長 1937 11 21 浙江湖州 吳國璋中將, 75師副師長 1937 11 26 浙江湖州 饒國華上將, 145師師長 1937 11 30 安徽廣德(自殺)
肖山令中將, 憲兵副司令 1937 12 12 江蘇南京 姚中英少將, 156師參謀長 1937 12 12 江蘇南京 司徒非少將, 160師參謀長 1937 12 12 江蘇南京 劉震東中將, 5戰區2路游擊司令 1938 02 22 山東莒縣 王銘章上將, 122師師長 1938 03 17 山東騰縣
鄒紹孟少將, 124師參謀長 1938 03 17 山東騰縣 趙渭濱少將, 122師參謀長 1938 03 17 山東騰縣 范庭蘭少將, 豫北別動隊5總隊長 1938 03 28 河南修武
劉桂五少將, 騎兵第六師師長 1938 04 22 內蒙黃油乾子
周元中將, 173師副師長 1938 05 09 山東蒙城 李必蕃中將, 23師師長 1938 05 14 山東菏澤(自殺)
黃啟東少將, 23師參謀長 1938 05 14 山東菏澤(自殺) 方叔洪中將, 114師師長 1938 06 山東馮家場 付忠貴少將, 魯北游擊司令 1938 09 23 山東 馮安邦中將, 42軍軍長 1938 11 03 湖北襄陽 林英燦少將, 152師副師長 1938 01 13 廣東清遠 李國良中將, 軍訓部輜重總監 1939 03 07 陝西西安 張諝行中將, 第一戰區副參謀長 1939 03 07 陝西西安 王禹九少將, 79軍參謀處長 1939 03 26 江西高安 陳安保中將, 29軍軍長 1939 05 06 江西龍里 張唐聚五少將,東北游擊司令 1939 05 18 河北平台山 韓炳宸少將, 山東13保安區副司令1939 01 09 山東萊陽 馬玉仁中將, 江蘇1路游擊司令 1940 01 03 江蘇望鄉台 丁炳權中將, 197師師長 1940 01 25 江西武寧 鄭作民中將, 2軍副軍長 1940 02 03 廣西昆侖 關鍾毅中將, 173師師長 1940 05 09 湖北蒼台(自殺) 張自忠上將, 33集團軍總司令 1940 05 16 湖北南瓜店 張敬少將, 33集團軍高參 1940 05 16 湖北南瓜店 戴民權中將, 豫南遊擊5縱隊司令 1940 05 河南遂平 王竣中將, 新27師師長 1941 05 09 山西台寨 梁希賢少將, 新27師副師長 1941 05 09 山西台寨(自殺) 陳文杞少將, 新27師參謀長 1941 05 09 山西台寨 唐淮源上將, 3軍軍長 1941 05 12 山西縣山(自殺) 寸性奇中將, 12師師長 1941 05 13 山西毛家灣(自殺) 金崇印少將, 17軍參謀長 1941 09 16 山西橫水鎮 石作衡中將, 70師師長 1941 09 06 山西絳縣 賴傳湘中將, 190師副師長 1941 09 24 湖南梁家段 朱實夫少將, 新3師副師長 1941 09 25 甘肅 李翰卿中將, 57師步兵指揮官 1941 09 27 江西上高 武士敏中將, 98軍軍長 1941 09 29 山西東峪 朱士勤中將, 30師師長 1942 05 04 山東潘庄 郭子斌少將, 30師副師長 1942 05 04 山東潘庄 戴安瀾中將, 200師師長 1942 05 26 緬甸茅邦村 王鳳山少將, 45師師長 1942 06 23 山西張翁村 胡義賓少將, 96師副師長 1942 07 緬甸埋通 張慶澍少將, 魯蘇戰區高參 1942 08 山東唐王山 周復中將, 魯蘇戰區主任 1943 02 21 山東城頂山 張少舫少將, 113師參謀長 1943 02 21 山東城頂山 高道先少將, 山東鐵道破壞總長 1943 05 山東 江春炎少將, 114師參謀長 1943 07 04 山東鄒縣 彭士量中將, 5師師長 1943 11 15 湖北石門 許國璋中將, 150師師長 1943 11 21 湖北諏市(自殺) 孫明瑾中將, 預10師師長 1943 12 01 湖南常德 盧廣偉少將, 騎8師副師長 1944 05 05 安徽穎上 李家鈺上將, 36集團軍總司令 1944 05 21 河南秦家坡 陳紹堂少將, 104師步兵指揮官 1944 05 21 河南秦家坡 周鼎銘少將, 36集團軍副官處長 1944 05 21 河南秦家坡 王劍岳少將, 8師副師長 1944 06 10 河南靈寶 王甲本中將, 79軍軍長 1944 09 07 湖南東安 闞維雍中將, 131師師長 1944 11 10 廣西桂林(自殺) 陳濟恆中將, 桂林司令部參謀長 1944 11 10 廣西桂林(自殺) 呂旃蒙少將, 31軍參謀長 1944 11 10 廣西桂林 齊學啟中將, 38師副師長 1945 05 13 緬甸仰光 胡旭盱少將, 3戰區1突擊隊司令 1945 06 浙江孝豐

回答者: 牽牛子 - 秀才 三級 2005-12-3 20:16
駐仙台的第2師團師團長梅津美治郎 麥克阿瑟將軍 布萊德雷(第一集團軍司令)、阿諾德(陸軍航空兵司令)、史迪威(中印緬戰區總司令 巴頓

回答者: 西門冷紫 - 魔法學徒 一級 2005-12-3 20:19
蘇聯「勝利的象徵」朱可夫

格奧爾基·朱可夫1896年出生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個小村莊。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朱可夫應征入伍,從此開始了他的軍事生涯。1918年,朱可夫加入蘇聯紅軍。後來,歷任騎兵旅旅長、騎兵第4師師長、騎兵第3軍和第6軍軍長、白俄羅斯特別軍區副司令等職。

1939年6月,朱可夫調任駐蒙蘇軍第1集團軍群司令,指揮蘇蒙軍隊,圍殲當地的日軍,粉碎了日軍北上的企圖。之後,他成為一顆耀眼的新星。1941年,朱可夫被任命為蘇軍總參謀長,成為蘇軍的首腦人物。

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蘇聯成立最高統帥部大本營,朱可夫是7名成員之一。1941年9月,列寧格勒被德軍包圍,朱可夫被任命為列寧格勒方面軍司令,率該方面軍與波羅的海艦隊協同作戰,有力地阻止了德軍的進攻。同年10月,首都莫斯科告急,朱可夫又被調回莫斯科,全面負責莫斯科保衛戰的指揮。他在莫斯科近郊以西建立起堅固的防線,頂住了德第4集團軍的正面強攻。寒冬來臨之際,蘇軍對疲憊不堪的德軍發起反攻,迫使德軍敗退,取得了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

1942年8月,斯大林任命朱可夫為最高副統帥,令其趕赴斯大林格勒前線督戰。朱可夫制定了龐大的反攻計劃,圍殲德軍150萬人。1943年1月,朱可夫被授予元帥軍銜。緊接著他又指揮了列寧格勒突圍戰和庫爾斯克會戰,取得了極大成功。隨後,他率領部隊,以風卷殘雲之勢掃盪德軍,向西挺進,最終攻克柏林。他們挺進的速度之快,甚至超過了蘇聯新聞局對戰事的報道速度。1945年5月8日,朱可夫代表蘇聯最高統帥部,在柏林接受了法西斯德國的投降。

朱可夫一生功勛卓著。後來他當過蘇聯國防部長等職,1974年與世長辭。正如艾森豪威爾所贊頌的那樣:「有一天肯定會有一種蘇聯勛章,那就是朱可夫勛章。」

--------------------------------------------------------------------------------

-- 作者:leo
-- 發布時間:2005-5-13 11:37:00

--

英國軍魂蒙哥馬利

伯納德·蒙哥馬利1887年出生在英國倫敦。19歲時,他考入桑赫斯特英國皇家軍事學院,次年離開學校,加入英國在印度的駐軍,從此開始了漫長的軍旅生涯。1938年10月,蒙哥馬利奉調到巴勒斯坦,升為少將。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蒙哥馬利率第3師橫渡海峽,出征西歐大陸,失利後被迫隨英軍從敦刻爾克撤退。

1942年8月,蒙哥馬利被任命為英駐北非第8集團軍司令,他上任後,就著手建立一支具有完善裝甲武器的後備軍和一支裝甲部隊。蒙哥馬利善於根據戰場形勢需要制定作戰計劃。他認為,根據第8集團軍的訓練水平,輕率地放任他們去與敵

人對抗是不行的。為此,他不惜以辭職相抗爭,堅拒丘吉爾要他提前發動進攻的要求。

1942年10月,經過充分准備,蒙哥馬利在阿拉曼防線向隆美爾的德意部隊發起進攻。由於英軍在人員和裝備上都占壓倒性優勢,隆美爾軍隊遭受重創後不得不撤出埃及。阿拉曼戰役的勝利扭轉了英軍在北非的局面,蒙哥馬利被提升為上將。

北非一仗結束後,蒙哥馬利與美國的巴頓將軍協同作戰,在西西里島登陸,進軍義大利。接著又率領盟軍第21集團軍在諾曼底登陸。1944年9月,蒙哥馬利晉升為元帥。1945年5月,駐荷蘭、德國西北部和丹麥的150萬德軍向蒙哥馬利投降。二戰結束後,蒙哥馬利被任命為英國駐德佔領軍總司令和盟國對德管制委員會英國代表。1976年去世。

--------------------------------------------------------------------------------

-- 作者:leo
-- 發布時間:2005-5-13 11:40:00

--

美國戰神巴頓

喬治·巴頓1885年出生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18歲時,他進入私立弗吉尼亞軍事學院學習,一年後被保送到西點軍校就讀。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巴頓隨美國遠征軍總司令潘興到了法國,得到潘興將軍的賞識。1917年11月,巴頓受命組建美國第一支坦克部隊,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戰斗中,巴頓竟一個人開著坦克,沖入德軍防線,差點送了命。一戰結束後,巴頓回到美國,賦閑在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後,巴頓的軍事才能再次得到陸軍參謀長馬歇爾的賞識。1940年,巴頓受命組建裝甲旅。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之後,美國對德日意宣戰。1942年11月,巴頓率領美國特遣隊4萬多名官兵橫渡大西洋,在法屬摩洛哥海

濱登陸,經過74小時的激戰,終於迫使駐摩洛哥的德軍投降。北非登陸的成功,為盟軍順利完成北非戰略部署創造了有利條件。1943年,巴頓臨危受命,接任美第二軍軍長之職。從他到達的那天起,他便全力以赴整頓軍紀,迅速改變了全軍的渙散狀態。3月17日,面目一新的美軍向德軍發起進攻,一路猛攻猛打,很快與英軍在突尼西亞北部完成了對德軍的合圍。

1943年7月9日,盟軍發起西西里島登陸戰役。巴頓率美第7集團軍攻取巴勒莫,隨後搶在蒙哥馬利之前拿下了墨西拿城。盟軍佔領了西西里島,德軍退到義大利本土。此時發生了巴頓打士兵耳光的事件,他因此被免去第7集團軍司令的職務。

諾曼底登陸戰打響後,巴頓將自己的集團軍編成若干坦克群,命令部下「以盡快的速度,向一切可以推進的地方前進!」在9個月的推進過程中,巴頓部隊殲敵140餘萬,取得了驚人的戰果。巴頓晉升為四星上將。德國投降後,巴頓被任命為巴伐利亞州軍事長官。1945年12月9日,巴頓在外出打獵時突遇車禍受重傷,12月21日在德國海德堡一家醫院辭世,享年60歲。

巴頓是一位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物。巴頓性格暴躁,戰場上,他用極富個性的粗俗語言激發士兵的鬥志。艾森豪威爾曾說:「在巴頓面前,沒有不可克服的困難和不可逾越的障礙,他簡直就像古代神話中的『大力神』,從來不會被戰爭的重負所打倒。」

1945年 12月 30日死於車禍。

--------------------------------------------------------------------------------

-- 作者:leo
-- 發布時間:2005-5-13 11:41:00

--

德國軍事天才隆美爾

艾爾溫·隆美爾1891年出生在德國一個普通的中學校長之家。1910年從軍。一戰時隨部隊開赴法國,後又在東線與羅馬尼亞人和義大利人作戰,被德皇威廉二世授予功勛獎章。一戰結束後,他擔任過步兵營長和陸軍學院教官。1937年出版了《步兵攻擊》一書,書中貫穿了德國軍事理論的進攻精神,提出「進攻,進攻,進攻!」強調了發揮火力優勢的重要性,受到希特勒的賞識。1938年,隆美爾升任元首大本營衛隊長,並獲少將軍銜。

1940年2月,他被任命為第7裝甲師師長。在入侵法國的戰役中,他率領第7裝甲師橫掃法國,其攻擊速度之快,挺進距離之遠,使該師贏得了「魔鬼之師」的稱號。

1941年,義大利在北非戰場吃緊,希特勒派隆美爾擔任德國非洲軍司令。

他到達北非後,不到兩個月就扭轉了北非戰局,挫敗了英軍的鋒芒,取得了勝利。隨後在得到補給後,隆美爾再度發起進攻,並迅速突破英軍的防禦,佔領了托卜魯克,征服了昔蘭尼加。因在非洲戰場的出色戰績,隆美爾獲得了「沙漠之狐」的外號。1942年6月22日,隆美爾被擢升為德國陸軍元帥,達到他一生中的輝煌時刻。之後,他的軍隊在埃及遭遇蒙哥馬利軍隊的強大攻勢,被迫撤出埃及。

1943年11月,隆美爾出任B集團軍群司令並奉命加強「大西洋壁壘」防禦工事。但此時,盟軍已徹底扭轉了戰局,所以他原來准備在盟軍登陸諾曼底之初將其趕入大海的計劃徹底破產。隆美爾的汽車也遭到盟軍飛機的攻擊,他多處負傷,仍活了下來。1944年10月14日,正在養傷的隆美爾因被指控參與謀殺希特勒,被迫服毒自殺。

隆美爾有著驚人的軍事素質,他把德國軍事學說的進攻精神融於自己的軍事指揮之中,善於捕捉稍縱即逝的戰機,敢於力排眾議,果斷發起進攻。丘吉爾曾這樣評價隆美爾:「盡管我們在戰爭浩劫中相互廝殺,請准許我說,他是一位偉大的將軍。」

--------------------------------------------------------------------------------

-- 作者:leo
-- 發布時間:2005-5-13 11:42:00

--

日本戰爭賭徒山本五十六

1884年,山本五十六齣生於日本長岡市。畢業於江田島海軍學校,1904—1905年參加了日本海軍名將東鄉平八郎指揮的日俄海戰。在戰斗中,他負了重傷,左手的食指、中指被炸飛,下半身被炸得血肉模糊,留下了終身殘疾。1914年,他進入海軍大學深造,1915年晉升為少佐。

1924年,山本調到霞浦航空隊任副隊長,並在飛行員中建立了威信。他先後在巡洋艦「五十鈴」號、航空母艦「赤城」號上擔任艦長和海軍航空部技術處長、第一航空隊司令官等職。1934年晉升中將。在此期間,山本最感興趣的是飛機,他大肆鼓吹「空軍本位主義」,「以航空母艦為基地的進攻戰」。由於日美在太平洋的沖突不斷升級,他狂妄地推動日本偷襲美國的珍珠港。

1941年12月7日,山本策劃了世界海戰史上遠距離偷襲的奇跡———偷襲珍珠港成功,使得他在日本國內威名大震,顯赫一時。出於賭徒的本性,山本還想對美國再進行一次奇襲,進攻太平洋上的中途島。但是,這次山本輸了。美軍早已破譯了日軍的密碼,贏得了准備時間,布下了伏擊日軍的陷阱,以劣勢兵力重創日軍。

1943年4月,美軍情報人員再次破譯日軍的密碼,獲悉山本將於4月18日乘中型轟炸機、由6架戰斗機護航,到前方視察的消息。美國總統羅斯福親自做出決定:「截擊山本。」美軍從容部署,派出戰斗機空中伏擊,擊落了山本五十六的座機。山本當場喪生。

--------------------------------------------------------------------------------

-- 作者:leo
-- 發布時間:2005-5-13 11:45:00

--
第二次世界大戰涌現出眾多戰爭將領。比如,蘇聯的朱可夫、崔可夫、鐵木辛哥、伏羅希洛夫、華西列夫斯基,美國的艾森豪威爾、麥克阿瑟、巴頓、布雷德利、馬歇爾、尼米茲,德國的隆美爾、鄧尼茨、布呂歇爾,英國的蒙哥馬利、坎寧安,日本的山本五十六等。他們中,有的為人稱道,有的臭名遠揚。

8. 二戰中,英、美、蘇、意、中的王牌軍隊有哪些

美國陸軍第101空中突擊師
美國陸軍第101空中突擊師由於其軍服臂章上有一個正在嚎叫的白色鷹頭,被稱為「鷹師」或「嚎叫的鷹」。1944年,該師在諾曼底連續戰斗33天,出色地完成了作戰任務。
阿登戰役是101空降師的光輝頂點之一。德軍精心策劃的阿登戰役給盟軍部隊造成了重大打擊。101空降師作為機動部隊迅速馳援,頑強地抵抗住強大德軍的包圍。

美國第82空降師
第82空降師是美軍組建最早的空降部隊。1943年7月9日晚,150架滿載82空降師505團傘兵的C-47運輸機朝西西里島飛去。由於指揮和通訊方面的失誤,這支部隊遭到友軍誤擊,23架飛機被擊落,37架被嚴重擊傷。一個多月後,該師率先為美軍在祖國控制下的歐洲大陸奪取了第一座大城市———薩勒諾。
在諾曼底戰役中,82師與101空降師及英軍第6傘兵師加入了首輪進攻部隊的行列。該師持續作戰33天,共殲滅德軍3個師,擊潰2個師,完成掩護步兵登陸的任務,而自己也從11770人減員到5492人。

美國第1步兵師
美國陸軍第1步兵師是陸軍主力部隊之一。1944年6月,第1步兵師在代號為「霸王行動」的諾曼底登陸作戰中主攻「奧馬哈」灘,這也是整個諾曼底登陸戰中最為慘烈的一場血腥苦戰。在此次戰斗中,第1師發揮了極大的作用,也付出了重大的傷亡,一天內 3000人傷亡。諾曼底登陸作戰結束後,第1步兵師繼續向北推進,突破「齊格菲防線」,攻入德國本土。
在二戰中,第1步兵師共傷亡21023人,但俘虜敵人10萬人以上。

美國海軍陸戰隊第1師
1942年7月31日,陸戰1師1.6萬人搭乘特納海軍少將指揮的南太平洋登陸艦隊,從斐濟島出發,向瓜達爾卡納爾島駛去。
瓜島爭奪戰是太平洋戰爭中一場空前殘酷而激烈的大搏殺。此役美日海軍各損失航空母艦2艘,參戰的6 萬美陸軍和海軍陸戰隊官兵有1600人陣亡,4200人受傷。島上的3.6萬日軍,陣亡及失蹤1.4萬人,病死9000人,被俘1000人。當然,這些數字不包括雙方在支援瓜島作戰中損失慘重的海軍和空軍傷亡人數。陸戰第1師還參加了1945年3月的沖繩島戰役。

德國黨衛軍第1「阿道夫·希特勒衛隊」裝甲師
黨衛軍第1「阿道夫·希特勒衛隊」裝甲師是祖國德國王牌中的王牌。二戰爆發後,該師參加了從入侵波蘭開始的德軍幾乎所有重大軍事行動,一直馬不停蹄地轉戰於東西兩線。在戰場上,這支部隊作戰兇猛,槍殺戰俘,濫殺無辜,手段極其殘忍血腥。
1945年5月7日,在得知柏林已投降的消息後,包括師長奧托·庫姆在內全師只剩下1682人。該師在破壞了所有裝備後向奧地利境內的美軍投降。

德國黨衛軍第2「帝國」裝甲師
帝國師被公認是武裝黨衛隊的頂尖王牌,像「阿道夫·希特勒衛隊」一樣,帝國師的成員都是祖國眼中種族、意識形態和軍事方面的「精英」。二戰爆發後,帝國師參加了除挪威和北非外的所有重大戰役,特別是作為唯一的黨衛軍師級戰斗部隊參與了進攻莫斯科的「台風行動」。

德國黨衛軍第5「維京」裝甲師
1942年年初,「維京」師協同第13裝甲師和第125步兵師向高加索地區發起進攻並進入羅斯托夫、庫班以及特拉克特河地區。1944年年初作戰中,「維京」師被蘇軍包圍在「切爾卡瑟口袋」,盡管它最終沖出了包圍圈,但代價是損失了所有的裝甲車輛和大量其他裝備,包括人員的慘重傷亡。1945年5月該師在捷克斯洛伐克境內向蘇軍投降。

德國第54晝間戰斗機聯隊
第54晝間戰斗機聯隊,又稱綠心聯隊,是二戰期間德國一支頂尖的空軍王牌部隊。該聯隊中擁有大批一流的王牌飛行員,其中戰績最高的是年輕的中尉奧托·基特爾,他同時也是保持FW190型戰斗機最高空戰記錄的王牌飛行員。
而保持德軍中一天內擊落敵機最高記錄的是該聯隊第9中隊的飛行員埃米爾·朗格。1943年12月,他在3個星期之內打下72架敵機,包括一天之內打下18架。

英國第7裝甲師
英國第7裝甲師有「沙漠之鼠」之稱。在北非戰役中,該師在蒙哥馬利元帥的統帥下與德國名將隆美爾周旋,參加了阿拉曼等一系列重要戰役,最終打敗了祖國德國的非洲軍團,為取得北非戰場的勝利立下了奇功。此後,它又參加了諾曼底登陸戰役。

蘇聯第62集團軍
在斯大林格勒會戰中,第62集團軍在市區防禦作戰中,一次又一次地擊退了數倍於己的德軍部隊。斯大林格勒會戰勝利後,第62集團軍改編為近衛第8集團軍。1943年夏季,崔可夫指揮近衛第8集團軍向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發起了猛烈反擊,最後庫爾斯克會戰以蘇軍的勝利宣告結束。此後,該軍參加了解放蘇聯本土的歷次會戰

9. 關於二戰

二戰著名人物:http://news.sohu.com/s2005/6805/s225395593.shtml
二戰風雲人物http://www.chongke.com/Article/xspd/jsls/200601/8628_381.html

美國篇

二戰期間上《時代》周刊最多的就是這位麥克阿瑟了。

雖然在日本攻佔菲律賓前夕,麥克阿瑟以「試試魚雷快艇能否通過日本人的水雷封鎖」的借口離開了他的部隊,留下可憐的溫萊特做了日本人的俘虜。不過他日後以獨創的蛙跳戰術逐個收復了被日本人佔領的太平洋諸島,直到最後攻佔日本本土,害的巴頓失去了再打一場仗的機會。

雖然後來在朝鮮被打了給灰頭土臉,似乎有些晚節不保,不過老麥最後確以一篇《老兵不死》的演說落了個滿堂彩。而且他一貫擺酷的作派和字斟句酌的用詞都吸引了媒體不少筆墨。

緊隨麥克阿瑟登上《時代》封面次數最多的是歐洲戰場盟軍總司令艾森豪威爾,而且還被評為1944年的風雲人物。

曾經擔任馬歇爾副官的艾森豪威爾日後也成為繼馬歇爾之後美國歷史上第二位五星上將。

他的功績在諾曼第登陸和隨後的歐洲戰場的戰役中達到了顛峰。

他的老領導馬歇爾對他的評價是:「艾森豪威爾和他手下的人冷靜而自信,以非凡的效率完成了無比巨大和復雜的任務。」

另一位在《時代》封面人物上和艾森豪威爾比肩的是「血膽將軍」巴頓。作為潘興手下的愛將,巴頓組建了美軍第一隻裝甲部隊,堪稱美軍的「裝甲兵之父」。巴頓帶兵的成就和他的壞脾氣一樣出名。他被媒體寵愛不僅是因為他的赫赫戰功,更是由於他時不時的惹是生非和語出驚人。而他和蒙哥馬利之間的暗中較量也為媒體津津樂道。他帶領第三集團軍在歐洲戰場馳騁時的名言是:「以盡快的速度,向一切可以推進的地方前進!」

被稱為「大兵將軍」的布萊德雷榮登《時代》封面兩次。這位曾擔任過西點軍校和本寧堡執教的美國歷史上最後一位五星上將具備敏銳的軍事觀察力和潛在的軍事天賦,一直深受馬歇爾的賞識和器重,他升為准將甚至比他在西點軍校時的同學艾森豪威爾還要早,他也是同一屆西點畢業生中第一個當師長的(82師)。在北非戰場他雖然擔任巴頓的副手(第2軍副軍長),但等到諾曼第登陸時,他卻已經搖身一變成為巴頓的上司。他對朝鮮戰爭的那句著名的評論「我們在錯誤的地點,錯誤的時間,同錯誤的敵人打了一場錯誤的戰爭」一直膾炙人口。有人這樣評論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戰場上,艾森豪威爾是戰爭的組織指揮者;巴頓是戰場上的英勇鬥士;而布萊德雷則是美軍的思想機器。

另一位二上《時代》周刊封面的美軍將領是海軍上將尼米茲。珍珠港事件後,尼米茲臨危授命擔任了美軍太平洋艦隊司令,他指揮的轟炸東京和突襲馬紹爾群島大大振奮了美國人的信心。之後的珊瑚海和中途島海戰更是讓他成為美國人心目中的英雄。1945年9月2日尼米茲代表美國在日本投降書上簽字成為對他最好的褒獎。

還有一位二上《時代》封面的美國海軍上將哈爾西,曾任航空母艦特混艦隊司令、南太平洋戰區最高司令和第3艦隊司令。因作風勇猛而獲綽號「蠻牛」,因為人隨和又而被稱為「水兵的海軍上將」。躲過珍珠港一劫的哈里西在突襲馬紹爾群島、吉爾伯特群島和威克島的戰斗中為美軍贏得了參戰後的最早的一系列勝利。而杜立特的率領的16架B-25從他的大黃蜂號航母起飛空襲東京成功也使哈里西名聲大振。但珊瑚海戰役和中途島戰役,哈爾西卻因病缺席。不過他指揮的瓜島、索羅門群島等一系列島嶼戰的勝利是他為自己贏得了上將的軍銜。山本五十六也是死在他的手裡。日本投降儀式就是詮��韉鈉旖ⅰ懊芩綻錆擰閉攪薪⑸暇儺械摹9�鏤韉拿�允恰吧彼廊氈糾校∩彼欄�嗟娜氈糾校 ?

還有一位二上《時代》周刊封面的是美國戰略空軍司令卡爾.斯帕茲(Carl Spaatz)中將。1943 末,美國戰略航空軍在歐洲成立,卡爾.斯帕茲中將任司令。斯帕茲負責組織了對德國和日本的大規模戰略轟炸。

榮獲1943年《時代》風雲人物的馬歇爾,美軍歷史上第一為五星上將。馬歇爾雖然從未擔任過重要的戰場指揮官,但他在二戰期間任總參謀長,是羅斯福總統作為最高決策者所依傍的實際總指揮,無論是歐洲戰場,還是太平洋戰場,他的總部署獲得了極大的軍事聲譽。

馬歇爾堪稱美軍的伯樂,除了他同輩的麥克阿瑟、史迪威少數幾位以外,他擔任美軍參謀長後提升了許多軍官,其中包括日後馳名於世的艾森豪威爾、布萊德雷、巴頓、克拉克等都在戰爭中無愧重任。

馬歇爾和中國也很有緣分,早年曾在天津的任美軍第15步兵旅旅長,二戰勝利後又被任命為美國特使來華進行和平調停。

發明了著名的「李梅火攻」戰術的美國第21轟炸機部隊司令李梅少將。他在擔任第8航空隊第3轟炸機師師長時,曾指揮部隊在對德國戰略轟炸中建立過顯赫的戰功。他是晝間精確轟炸戰術的積極支持和倡議者,並在對德國空襲中將此理論付諸實戰取得驕人的戰績。以李梅火攻為代表的美軍戰略轟炸,直接動搖了日本維持戰爭的根本基礎。

第101空降師首任師長威廉.C.李准將

美第6 集團軍司令克魯格中將。艾森豪威爾曾在其手下任職,並被提升為准將。他指揮的第6集團軍是麥克阿瑟指揮的太平洋島嶼戰中的主力。

美國第7集團軍司令帕奇(Alexander Patch)

時任美國空軍第9軍指揮官的范登堡准將,日後擔任美國空軍參謀長。今天位於加州的美軍范登堡空軍基地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倒霉的溫萊特中將,麥克阿瑟離開菲律賓後,任命他接任美軍駐菲律賓的指揮官,並且囑咐他不得投降。然而溫萊特指揮的美菲聯軍根本不是日本人的對手。1942年4月9日,巴丹半島75000名美菲聯軍向日軍投降,其中美軍12000名。這是美軍建軍以來最不幸的日子,也是美國200多年裡遭遇最大的一次軍事失敗!溫萊特後來被關押在位於吉林的戰俘營里,直到1945年8月被蘇軍解放。9月2日溫萊特在密蘇里號上見證了日本的投降儀式。也許是作為安撫,麥克阿瑟把他在投降書上簽字的那支筆送給了溫萊特作為紀念。

指揮瓜島和沖繩戰役的美海軍上將特納,朝鮮戰爭中任美遠東艦隊司令,負責指揮仁川登陸。後曾任美國中情局局長。

海軍五星上將威廉.李海(William.D.Leahy),曾擔任美國海軍參謀長和美國武裝部隊司令(即總統)的參謀長,同時主持參謀長聯席會議,參與制定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戰略計劃。戰後美國有一級巡洋艦以他的名字命名。

負責陸軍新兵訓練的McNair將軍

第8集團軍司令羅伯特.艾克爾伯格。第8集團軍於1944年6月10日在太平洋組建,是麥克阿瑟手下的主力,參加的主要戰役有南菲戰役、萊特灣戰役和呂宋戰役等。日本戰敗後第8集團軍和第6集團軍成為美國駐日佔領軍。但艾克爾伯格日後確沒有和麥克阿瑟搞好關系,以至於失去了出任陸軍副參謀長的機會。

在沖繩戰役中陣亡的美第10集團軍司令巴克納中將,他是美國在二戰中陣亡的軍銜最高的指揮官。他是被日本炮彈炸碎的岩石碎片擊中胸部陣亡的。

第一聯合空降軍司令布里爾頓將軍(Lewis Brereton),第一聯合空降軍包括美國第17、82、101空降師(這三個美軍空降師組成第18軍團),波蘭第1傘兵旅(parachute brigade),英軍第1、6空降師和第52 低地師。二戰期間第一聯合空降軍參加的最著名的戰役當屬市場-花園行動了。

指揮第5兩棲軍的霍蘭.史密斯中將。第5兩棲軍由海軍陸戰隊第三、四、五師組成,參加了著名的硫黃島戰役

被稱為美國現代空軍之父的亨利•;阿諾德將軍是美國空軍五星上將,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歷任美陸軍副參謀長、陸軍航空隊司令,在美國空軍的組建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為了在太平洋戰場展開對日本本土的進攻性戰略轟炸,阿諾德將軍於1944年組建美陸軍航空隊第20航空隊,自任司令,20航空隊的B-29超級堡壘遠程戰略轟炸機將戰火直接燒到日本本土去,而且歷史還證明它的組建對美國建立一支獨立的空軍也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值得一提的是,向日本投擲原子彈的命令是他負責下達的。

美軍陸軍航空隊的美空軍George Kenney少將,他曾參與了太平洋戰役,後任美軍遠東航空軍司令。

歐洲盟軍佔領區最高長官克雷將軍(Lucius Clay),二戰期間負責美國的軍火供應,他曾在柏林封鎖期間指揮了著名的「空中走廊」計劃。
美第5集團軍司令克拉克中將,克拉克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戰斗中負過傷。戰爭結束後,一直在本寧堡步校和陸軍參謀部任職。艾森豪威爾出任盟國歐洲戰區司令後,克拉克作為他的助手,從倫敦到北非,參與了各種軍事謀劃和戰役實施。克拉克出任第5集團軍司令時47歲,是同級指揮官中最年輕者之一。他指揮的第5集團軍在義大利戰役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參加了薩勒諾灣登陸和卡西諾戰役,也是第一支開進羅馬的美國部隊。
這位相必大家都很熟悉,美國四星上將史迪威。史迪威曾在加利福尼亞大學學習漢語,1935年7月,以上校銜出任美國駐華大使館武官,任內曾實地考察並同情中國的抗日戰爭。1939年8月離任回國,後被任命為第3軍軍長。1942年1月,晉升中將,出任中緬印戰區美軍司令並根據中美協議兼任中國戰區最高司令蔣介石的參謀長,指揮盟軍抗擊日軍入侵緬甸;幫助改編、裝備、訓練中國軍隊;監督援華租借物資的使用;保證滇緬公路暢通。1943年兼任東南亞盟軍最高副總司令,在緬北反攻戰役中指揮盟軍與侵緬日軍作戰,1944年8月攻克緬北重鎮密支那。後因與蔣介石發生矛盾,於1944年奉調回國。同年晉升為陸軍上將。

史迪威被蔣介石排擠走後,魏德邁(Wedemeyer)在接替了他擔任中國戰區的美國司令。不過他和他的前任一樣對蔣介石和國民黨都沒有多少好感。

美陸軍供應部長薩摩維爾中將,史迪威離開中國後,杜魯門曾一度將其列為中國戰區司令的後備人選。

飛虎隊指揮官陳納德。1941年 8月,美國說什麼按租借法案援助中國 100架P-40B殲擊機。這批飛機由陳納德接收,組建美國志願航空隊,幫助中國進行抗日戰爭,被稱為「飛虎隊」。僅 1941~1942年,即擊毀日軍飛機 286架,粉碎了日本空軍不 可戰勝的神話。 1942年,飛虎隊撤銷,改編為美國第 10航空隊中國戰區空軍特遣隊,陳納德恢復軍籍,任隊長。1943年,特遣隊再改編,成為美國陸軍第 14航空隊,陳納德任司令,晉少將,直到戰爭結束。1946年,他在中國組織了「民用航空公司」。
第9集團軍司令辛普森中將
負責美國海軍婦女預備隊McAfee上校,她也是第一位榮獲傑出服務勛章的美國女性。

衛生、教育和福利部長Olveta Culp Hobby

一戰時候的鐵錘將軍」潘興。

雖然他沒有參加二戰,但作為美國人的英雄,他還是登上了《時代》的封面為美國人打氣
美國大兵的形象「Willie」
蘇聯篇

斯大林在二戰期間登上《時代》周刊封面的次數和希特勒一樣多,但他卻兩次成為時代風雲人物(1940/1942),比猿首多一次。斯大林大家也太熟悉了,我這兒就不多費筆墨了。
二戰期間榮登《時代》封面最多的蘇聯將帥不是勞苦功高的朱可夫,而是老牌的第一騎兵軍三元帥之一的鐵木辛哥,另二個布瓊尼和伏羅希洛夫。蘇德戰爭開始時三個老元帥又擔任方向總指揮。鐵木辛哥擔任西方向總指揮,但由於斯摩棱斯克失守使斯大林大為震怒,要撤了他,虧得朱可夫為他求情才作罷。但不久之後還是被改任西南方向總指揮,正趕上基輔會戰,但鐵木辛哥指揮部隊穩住了戰線。1941年冬,鐵木辛哥指揮西南方面軍和南方面軍在羅斯托夫反擊戰中重創克萊斯特坦克集群,這是紅軍第一次大的勝利。但好景不長,1942年春,在哈爾科夫戰役中卻導致紅軍3個集團軍被合圍,西南方面軍差點全軍覆沒,之後節節敗退。斯大林從此再也不象以前那樣信任鐵木辛哥了。鐵木辛哥被貶到西北方面軍任司令員。雖然在那兒表現不錯,但再也沒有得到重用。但最終鐵木辛哥還是獲得了蘇聯最高軍功勛章--勝利勛章。
和許多其他的蘇聯元帥一樣,朱可夫也是白俄軍隊出身,而且在一戰中獲喬治十字勛章2 枚。1918年參加了著名的紅軍第一騎兵軍,從排長干起直到軍長。值得一提的是朱可夫還曾擔任過短暫的駐華軍事顧問。1939年指揮蘇軍第 1集團軍,在蒙古諾門坎地區狠狠教訓了一頓小日本。蘇德戰爭期間,朱可夫歷任最高統帥部大本營成員和代表,戰時 最高副統帥、第一副國防人民委員、方面軍司令、方面總司令等職。朱可夫在蘇德戰爭時期,活躍在各個重要的戰場上,出色地組 織和指揮了許多有聲有色的重大戰役。就象一個消防隊員,哪裡情況緊張,戰事危急,那 里就會出現他的身影。在戰略防禦階段,朱可夫指揮了莫斯科會戰,同兄弟 方面軍一道將德軍擊退 100~250千米。在戰爭轉折關頭,成功地協調了參加斯大林格勒會戰、突破封鎖列寧格勒的作戰、庫爾斯克會戰 和第聶伯河會戰的各方面軍的計劃和行動,扭轉了蘇德戰場的戰局, 奪回了戰略主動權。1943年 1月,因功績卓著晉升為蘇聯元帥。在戰 略反攻階段,又直接組織和協調實施了白俄羅斯戰役、維斯瓦河一奧 得河戰役和柏林戰役,直到最後搗毀法西斯巢穴柏林,代表蘇軍最高 統帥部接受德軍投降。他不但為打敗德國法西斯的侵略作出了重大貢 獻,而且其卓越的指揮藝術也為蘇聯軍事學術的發展起了巨大作用。 朱可夫曾 4次榮 膺蘇聯英雄稱號,獲得列寧勛章 6枚
布瓊尼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因作戰勇敢獲4枚喬治十字勛章和4枚獎章。1917年夏被選為駐明斯克高加索騎兵師第5連士兵委員會主席、團士兵委員會主席和師士兵委員會副主席。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後,布瓊尼加入紅軍,組建了著名的「第一騎兵集團軍」,並任司令。第一騎兵軍在與「白軍」的國內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布瓊尼也顯示出了傑出才幹。看過電影《第一騎兵軍》的人一定對影片中布瓊尼身披雙肩高高翹起的斗蓬,騎著戰馬,揮舞軍刀率隊向敵人陣地充分的鏡頭記憶猶新。國內戰爭結束後,布瓊尼曾擔任紅軍總司令助理(主管騎兵)、蘇聯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工農紅軍騎兵監、莫斯科軍區司令等職。衛國戰爭時期,布瓊尼為最高統帥部大本營成員,歷任大本營預備隊集團軍集群司令、西南方向總司令、預備隊方面軍 司令、北高加索方向總司令、北高加索方面軍司令。1943年1月被任命為蘇軍騎兵司令和蘇聯國防人民委員部最高軍事委員會委員。戰後布瓊尼兼任蘇聯農業部副部長,主管養馬業。布瓊尼獲列寧勛章8枚,紅旗勛章6枚,一級蘇沃洛夫勛章1枚。
華西列夫斯基元帥也是從白俄軍隊干起的。蘇德戰爭爆發時任蘇軍副總參謀長兼作戰部部長。由於工作出色,斯大林任命他為代理總參謀長,並負責擬定莫斯科戰役反攻計劃。在他的謀劃下,蘇軍在莫斯科實施了自開戰以來的首次大規模反攻,迫使德軍敗退,取得了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鑒於在莫斯科保衛戰中的貢獻,華西列夫斯基於1942年4月被晉升為上將,並被任命為蘇軍總參謀長。1942年7月,斯大林格勒告急,斯大林派他作為最高統帥部代表前往斯大林格勒協助朱可夫指揮戰事。兩位將領擬定的計劃獲得斯大林的批准。華西列夫斯基出任南部戰線斯大林格勒地域作戰的總指揮官,指揮三個方面軍圍殲了斯大林格勒地域的30萬德軍。斯大林格勒會戰後,華西列夫斯基榮獲「蘇沃洛夫一級勛章」,這是首次向高級將領頒發象徵統率級別的獎章。不久他被授予元帥軍銜。隨後華西列夫斯基有參與指揮了庫爾斯克會戰和進攻德國本土的戰役。1944年4月華西列夫斯基被授予「蘇聯英雄」的稱號,並獲得二枚「勝利勛章」。在整個蘇德戰爭中,只有斯大林和朱可夫元帥同樣獲得兩枚「勝利勛章」。歐洲戰場勝利後,華西列夫斯基出任遠東蘇軍總司令,指揮遠東三個方面軍向日本關東軍發起強大攻擊並迫使其投降。時年50歲的華西列夫斯基又一次被授予「蘇聯英雄」的稱號。

羅科索夫斯基一戰時參加俄軍龍騎兵,獲得三枚喬治十字勛章。後加入紅軍,1929年作為獨立騎兵旅旅長曾參加蘇軍同張學良部隊在東北的沖突,並獲他的第三枚紅旗勛章。大清洗中由於是波蘭出生,被誣陷為波蘭間諜,投進監獄。後來由於鐵木辛哥說情,加上蘇芬戰爭爆發前線急需將領,斯大林將其釋放。蘇德戰爭爆發後,羅科索夫斯基率領第16集團軍參加了莫斯科保衛戰。1942年9月,斯大林格勒會戰中他擔任頓河方面軍司令,率部包圍了保盧斯的的第16集團軍並最後迫使其投降。1943年2月,羅科索夫斯基調任中央方面軍司令,在庫爾斯克會戰中挫敗了德軍的反撲。戰爭後期,羅科索夫斯基任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司令,向華沙挺進。但是正當蘇軍兵臨華沙城下,波蘭地下抵抗組織舉行起義之時,斯大林卻下令讓蘇軍停止行動的,對德軍鎮壓起義坐視不管。作為波蘭後裔的羅科索夫斯基因此倍受外界指責。1945年6月24日,是羅科索夫斯基一生中最為光輝的日子,這一天,他在莫斯科紅場主持了勝利閱兵式,率領紅軍接受了斯大林的檢閱。在這次閱兵式上,紅軍戰士將在戰場上繳獲的數百面德軍軍旗擲到了列寧墓前,重演了歷史上將繳獲的拿破崙軍旗擲到亞歷山大一世沙皇腳下的光輝一幕,閱兵儀式達到了高潮。羅科索夫斯基生前曾兩次榮獲 「蘇聯英雄」稱號,並獲蘇聯「勝利」最高軍功勛章。戰後羅科索夫斯基曾任波蘭國防部長和部長會議主席。
沙波什尼科夫被稱為「蘇聯紅軍的大腦」,這是因為他不僅是元帥、著名的軍事理論家,而且還是一位成果卓著的教授。他寫的《軍隊大腦》一書闡述總參謀部的作用,堪稱經典。斯大林曾經說:如果沒有沙波什尼科夫在我的周圍,我真不知道這仗該怎麼打。在國內戰爭中,沙波什尼科夫參與了殲滅鄧尼金的作戰計劃,並獲得紅旗勛章。30年代初他曾任伏龍芝軍事學院院長兼政委。在後來的20世紀30年代的「大清洗」中,他曾被投入監獄並差一點被槍斃,直到1940年才被釋放並被授予元帥。蘇德戰爭爆發前他擔任副國防人民委員和蘇軍總參謀長起了重要作用,但由於初期蘇軍一連串的戰事失利,1943年斯大林把他調任總參軍事學院院長。他總共獲列寧勛章3枚,紅旗勛章2枚,一級蘇沃洛夫勛章1枚,紅星勛章2枚。戰後蘇聯的一級大型反潛艦以他的名字命名
空軍主帥諾維科夫元帥在衛國戰爭年代是蘇軍的空軍司令,也是戰爭年代的傑出統帥之一。他是被授予空軍主帥的第一人,他在使用航空兵的理論和實踐方面有許多創新,對蘇聯空軍的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他在多次重大戰役中,作為最高統帥部的代表,成功地協調了數個方面軍的航空兵的戰斗行動。然而1946年因斯大林之子瓦西里的升遷問題開罪於斯大林,被捕入獄,判處6年徒刑,空軍主帥軍銜和各種獎勵均被剝奪。1952年他得以恢復自由。斯大林逝世後,最高法院軍事審判庭取消了對他的判決,恢復黨籍、名譽、元帥軍銜和各種獎勵。雖然他後來短暫地出任遠程航空兵司令、空軍副總司令,但監獄中的生活已徹底地摧垮了他的身體。而不得不於1956年退役。
[被譽為「炮兵戰神」的沃羅諾夫炮兵主帥是蘇聯炮兵戰術和理論的創立者。1939年夏,沃羅諾夫參加哈拉哈河戰役,計劃和指揮集團軍級集群規模的炮兵行動給予日軍沉重打擊。1943年一1950年任蘇聯武裝力量炮兵司令。在研究炮兵進攻和反坦克作戰的理論和實踐,在創建大規模的炮兵兵團(炮兵師和軍),在發展作為戰役機動的基本手段——最高統帥部預備隊炮兵等方面,建立了巨大功勛。衛國戰爭時期,曾多次作為最高統帥部大本營駐方面軍的代表,直接參加了各個方面軍的各次戰役的計劃、准備和領導工作,並共同領導了消滅被包圍在斯大林格勒城下的德軍集團。戰後,沃羅諾夫對炮兵的發展也做出很大貢獻。獲列寧勛章6枚,十月革命勛章1枚,紅旗勛章4枚,一級蘇沃洛夫勛章3枚,紅星勛章1枚。
出身紅軍中國團的戈利科夫元帥。國內戰爭時期,戈利科夫先後在「紅鷹」農民志願兵共產主義步兵第l團等部隊參加作戰。戰爭爆發前任副總參謀長兼情報總部部長。衛國戰爭初期,率領蘇聯軍事代表團去英國和美國進行關於向蘇聯提供軍用物資的談判。回國後參加了莫斯科、布良斯克、沃羅涅日、斯大林格勒等戰役1943年4月任蘇聯副國防人民委員(主管幹部工作)。1943年5月起任總幹部部長。戰後任獨立機械化集團軍司令、裝甲兵學院院長、總政治部主任、國防部總監組總監等職。先後獲列寧勛章4枚,十月革命勛章1枚,紅旗勛章4枚,一級蘇沃洛夫勛章1枚,一級庫圖佐夫勛章l枚,紅星勛章2枚,三級「在蘇聯武裝力量中為祖國服務」勛章1枚。

英國篇
相比美蘇德三國,英國方面上榜的人物就少多了。上榜最多的是蒙哥馬利元帥。二戰爆發時,蒙哥馬利率第3師橫渡海峽,出征西歐大陸,但很快被德軍從敦克爾克趕回了英國。1942年蒙哥馬利被任命為駐中東軍第8集團軍司令,他的對手是「沙漠之狐」隆美爾。吸取了前任的教訓,他以逸待勞,使用一次大戰陣地戰辦法對付隆美爾,迫使隆美爾與他進行曠日持久的消耗戰,這是缺儼垢�穆∶藍�娜砝摺?942年10月,蒙哥馬利在阿拉曼戰役重創隆美爾的非洲軍團,徹底扭轉了盟軍在非洲戰場的態勢。蒙哥馬利也因功被提升為上將。非洲之戰結束後,蒙哥馬利與巴頓一同在西西里島登陸,進軍義大利,並上演了一場攻城略地的競賽。接著又指揮了沙納姆戰役和阿登戰役。1944年蒙哥馬利被室晉升為元帥。戰後蒙哥馬利升任英軍總參謀長,積極推動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成立。對蒙哥馬利爭議最大的是他在歐洲戰場指揮和策劃的那些不成功的戰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市場-花園行動了。
和蒙哥馬利相比,邱吉爾只上了一次《時代》封面。對於邱吉爾也就不多說了。2002年10月,溫斯頓·邱吉爾被英國人民選為「最偉大的英國人」,排在他身後的英國偉人,依次為莎士比亞、牛頓、達爾文等。邱吉爾可謂名門之後的祖先馬爾巴羅公爵是英國歷史上的著名軍事統帥,他的父親倫道夫勛爵是上世紀末英國的傑出政治家,曾任索爾茲伯里內閣的財政大臣。1953年,他以《二戰回憶錄》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邱吉爾以傑出的演講口才而著稱,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重要時刻,發表了許多富於技巧而且打動人心的亞歷山大元帥。畢業於桑赫斯特皇家陸軍學院。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1934年後任步兵旅旅長、第1步兵師師長。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赴法參戰。1940年12月,任英格蘭南部軍區司令。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於1942年3月赴緬甸參加對日作戰,指揮駐緬英軍由仰光撤至印度。同年8月任駐中東英軍總司令,為英國第8集團軍取得阿萊曼戰役的勝利提供了重要保障。1943年2月,任地中海戰區盟軍副總司令兼第18集團軍群司令,指揮盟軍在北非的軍事行動,取得突尼西亞戰役的勝利。1943年7月任義大利盟軍總司令,參與指揮西西里島登陸戰役和進軍義大利本土。1944年6月晉升為元帥。12月任地中海戰區盟軍最高司令。1945年5月2日,亞歷山大元帥代表盟軍接受駐意德軍投降。1946年任駐加拿大總督。1952年任英國國防大臣,受封伯爵。1954年10月退役。1969年6月去世。著有《亞歷山大回憶錄》。
安德魯·坎寧漢元帥,英國地中海艦隊司令,在馬塔潘角海戰中重創義大利艦隊。盟軍發起北非戰役時,任海軍遠征軍總司令。在歐洲戰役是被任命為盟軍海軍總司令,曾參與指揮了義大利戰役中的「雪崩」計劃。
皇家空軍元帥內維爾。內維爾出生於印度,一戰期間加入皇家空軍,1931-34指揮在中東地區的皇家空軍。1937-40間擔任皇家空軍司令。1941-47年間擔任駐紐西蘭總督。他擔任空軍司令期間大力發展英國空軍力量,為日後的不列顛空戰打下了堅實的
Menɡbɑn 蒙巴頓,L. Mountbatten, Louis, 1900.6.25~1979.8.28 英國海軍元帥。維多利亞女王的曾外孫。生於英 格蘭。1913年入英國海軍軍官候補學校。1916年起在戰列巡洋艦和潛艇上服役。1921~1922年兩次作為威爾士親王副官隨訪印度等國。1947年受封伯爵,任印度總督,提出「蒙巴頓方案」,實現印、巴分治。1948~1954年先後任地中海艦隊第1巡洋艦隊司令、海軍部第四次官、北約地中海艦隊總司令。1979年在愛爾蘭因所乘遊艇被炸身亡。

英國空軍元帥亞瑟.泰德勛爵,泰德1929年加入皇家空軍,曾任英國空軍部訓練部部長和皇家空軍駐新加坡的指揮官。1939年提升為副元帥後任皇家空軍駐中東地區的指揮官,參與了北非戰場於隆美爾的戰斗。1940年出任盟軍總司令艾森豪威爾的副手,是諾曼第登陸戰役的主要策劃者之一。在空軍的戰術使用策略上,他於美戰略空軍司令斯帕茲將軍之間有矛盾。1945年他出訪莫斯科,於斯大林討論歐洲戰後的分治問題。戰後泰德任皇家空軍司令。
德國篇

德國方面上鏡率最高的當然非「猿首」莫屬,竟然上了5次封面,包括1938年被評為《時代》風雲人物,比盟軍方面最多的麥克阿瑟還多一次。當然包括一次宣布他死訊的封面。猿首大家都太熟悉不過了,這里就不多費筆墨了。一個問題本人一直很感興趣:如果當初維也納美術學院錄取了那個年輕的一心想投身美術的奧地利青年,日後的人類歷史又會是怎樣的
僅次於猿首的是他的左幫右臂海因里希·希姆萊。這位養雞場場主出身的納粹黨徒一生追隨希特勒,很得希特勒的信任。29歲時,參與建立黨衛隊並充任黨衛隊首腦;34歲時,任德國秘密警察蓋世太保的頭子;36歲時,總攬法西斯特務組織,權力一度僅次於希特勒。他一手推行的種族滅絕成為人類歷史上罕見的慘劇。他如此執迷於所謂優秀人種論,以至於在歐洲各國建立所謂的「生育農場」,專門批量生產純種的「雅利安嬰兒」。1945年德國戰敗後落入英軍手中,最後咬碎了鑲在?/div>

閱讀全文

與二戰英國團長是什麼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蘇聯為什麼打中國 瀏覽:862
美國為什麼解凍伊朗油 瀏覽:714
英國二手車一年多少錢啊 瀏覽:116
中國海洋大學疫情期間如何出入 瀏覽:388
錫金是怎麼從印度獨立出去的 瀏覽:548
伊朗與什麼國家接壤 瀏覽:696
為什麼美國要去打伊朗 瀏覽:232
為什麼印尼海嘯破壞極其慘重 瀏覽:308
一元硬幣是多少越南盾 瀏覽:402
義大利的皮鞋是什麼皮 瀏覽:96
去印尼玩不會說印尼話怎麼辦 瀏覽:324
印度落後中國多少錢啊 瀏覽:664
越南號碼抖音怎麼設置網路 瀏覽:964
中國護照義大利簽證怎麼辦 瀏覽:720
中國原子彈用了多久成功 瀏覽:450
俄羅斯到越南飛機票多少錢 瀏覽:759
二戰日本佔地過的中國哪些地區 瀏覽:187
印度社會主義國家有多少人口 瀏覽:381
伊朗核問題和中國有什麼關系 瀏覽:687
越南遊哪些景點 瀏覽: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