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工黨怎麼打不過保守黨

英國工黨怎麼打不過保守黨

發布時間:2022-08-31 09:07:25

㈠ 英國的保守黨和工黨,究竟哪個才是老牌大黨

英國的保守黨歷史比工黨悠久,而工黨在英國國內比保守黨更受歡迎。


工黨的政治立場屬於中間偏左,仍會以維護工人利益為口號,但本質上還是資產階級政黨。但比起保守黨的黨員來說呢,工黨內的確是以工人階級和中產階級出身的黨員為主打,整體上更受中下層選民的歡迎。

㈡ 英國保守黨 工黨 自由黨各有什麼 大的方面的 區別和分歧 簡單來說

英國兩黨制的形成、發展大體上經歷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輝格黨與托利黨先後執政時期1714年喬治一世即位後,英國逐漸形成國王不出席內閣會議,由議會多數黨領袖主持內閣的憲法慣例,從而使內閣被議會多數黨控制。輝格黨和托利黨依據議會席位多少的變化而輪流組閣,為兩黨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第二階段——保守黨與自由黨輪流執政時期在這個階段中,兩黨從議會內的政黨發展為全國性的、群眾性的政黨,這是兩黨制形成的基本條件和重要標志。經過多次議會改革,徹底改變了下院與上院、王室之間的力量對比,國王成為虛君,削弱了上院的權力,提高了下院的地位。在此基礎上確立了兩黨制。 第三階段——兩黨制逐步完備第三階段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兩黨制逐步完備。保守黨於1907年首創影子內閣,以後凡在大選中獲得下院次多數議席的政黨則成為法定的反對黨。反對黨在議會中有可能通過不信任投票取代執政黨的地位。 保守黨:保守黨的組織由領袖、議會黨團、全國聯盟和中央事務所組成。領袖權力很大,不受黨的任何組織機構約束,執政時出任首相,在野時為反對黨領袖。議會黨團由下院全體保守黨員組成,並由它組織內閣或影子內閣。設置業務委員會(亦稱1922年委員會)、後座議員委員會和督導會。全國聯盟是保守黨議會外的組織,它包括保守黨年會、中央評議會、執行委員會、區組織機構和選區協會等。全國聯盟只起討論和建議作用,無權決定黨的政策,其主要任務是在議會外從事宣傳和組織工作,以擴大黨的勢力和影響。中央事務所是黨的行政機構。另外,保守黨還有卡爾登俱樂部、櫻草俱樂部等外圍組織。保守黨從未公布過黨員數,據估計,1945年有100萬,1954年有 280萬,1970年有225萬,80年代以來約200萬人。1990年起J.梅傑任領袖。 工黨:1900年 2月由職工大會(即總工會)發起創立,初稱勞工代表委員會,由隸屬於職工大會的工會組織和費邊社、獨立工黨以及社會民主聯盟組成。1906年改稱工黨。1906~1914年在議會中依附自由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支持政府的戰爭政策,並加入了自由黨的聯合內閣。戰後,加入伯爾尼國際。20世紀初,力量日益增強,逐步取代了自由黨。但50年代開始,隨著英國經濟的發展,工黨內出現意識形態分歧。右派認為,資本主義已經變了,社會主義應是「增加社會福利,實現社會平等」,而不是以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化為目的;反對以新的社會制度代替現存的社會制度,主張在現存制度基礎上追求更高程度的完善。50~60年代,這些思想在工黨內占上風。但左派仍堅持國有化,認為沒有國有化就沒有社會主義。60年代初,「新左派」從文化上批判資本主義,認為資產階級文化上的統治使人們處在全面異化的狀態中,因此,必須向資產階級發動全面的文化進攻,對資本主義社會實行總體改造。 自由黨:輝格黨和托利黨輪流組閣時期,黨派活動只限於議會內部。19世紀30年代,英國工業革命基本完成,英國社會階級結構發生重大變化,形成了兩大對立的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同時,英國統治階級內部也發生變化,形成了代表土地貴族、金融貴族和大商人利益的保守勢力與代表工業資產階級利益的改革勢力。前者以土地貴族為核心,在原托利黨的基礎上組成保守黨;後者以熱心於自由貿易的工廠主為核心,在原輝格黨的基礎上組成自由黨。 1832年選舉改革以後,擴大了普選權。為爭奪選民,獲取議會多數,兩黨競相發展自己的議會外組織,建立選區協會,作為競選機構。隨著議會和兩黨制的確立及發展,兩黨在19世紀中葉都成為有嚴密的中央和地方組織的全國性政黨,19世紀末、20世紀初,自由資本主義被壟斷資本主義代替後,保守黨逐步由土地貴族的黨變為壟斷資產階級的黨。與此同時,自由黨逐步衰落,該黨主張的自由貿易政策使英國喪失了「世界工廠」的壟斷地位,大批工業資本家轉向保守黨。 英國政黨的特點如下:①內閣由下院大選中獲得多數席位的政黨單獨組成。 ②由下院多數黨領袖擔任首相。 ③一黨內閣和閣員只對下院負責,如失去下院信任,內閣全體辭職;或者首相提請國王解散議會,重新大選,組成新的一黨內閣。 ④下院最大的反對黨可建立影子內閣。 英國歷史上也曾出現過由兩黨或三黨組成的聯合內閣,主要是在戰爭的特殊情況下發生的。 前任首相為布朗,為工黨。 2010年5月12日,英國保守黨黨魁戴維�6�1卡梅倫(David Cameron)就任英國新首相,宣告工黨13年執政的結束。43歲的卡梅倫也成為自1812年以來英國最年輕的首相

㈢ 你如何看待英國保守黨取代工黨

英國的保守黨和工黨在保持政治和經濟制度的態度上基本相同,只不過工黨之前宣傳「第三條道路」,推動政治體制改革比較積極,尤其是布萊爾前內閣對英國議會上院的改革。而保守黨則持懷疑觀望態度。
在經濟上,工黨主張新自由主義,強調一定程度上的國家干涉;而保守黨則堅持經濟自由主義,反對政府過多干預經濟事務。近幾年,英國經濟不景氣,導致工黨在英國地方選舉中選情不利,
就領導人個人魅力而言:埃德-米利班德兄弟是工黨領導人(牛津畢業生),有異於卡梅倫這類顧家好男人,埃德對婚姻有全然不同的看法。長子丹尼爾出生後,由桑頓自行到地方政府完成出生登記,兒子出生證明只有母親的名字,父親一欄「空缺」。應該比較少的關心家庭,屬於工作狂。而保守黨卡梅倫這點相對比較老道,成熟。
以上資料來源杭州圖書館,希望有助於你的問題解決。

㈣ 英國1997大選為什麼保守黨輸了

目前保守黨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缺乏明確的思想路線。保守黨在20世紀最後年代的政治主張一直以「撒切爾主義」為主導,這一思想集中體現了保守黨重視自由、個人主義、責任和自立的價值觀,表現在經濟社會領域即是反對國有化、國家干預以及以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等主要內容的福利國家制度,主張經濟按市場規律自由發展,倡導以私有化為基礎的自由競爭,重視經濟效率。這一主張一定程度解決了以往工黨治下出現的國企效率低下、工會動輒罷工等問題,刺激了經濟發展,但也出現了貧富差距拉大、失業率增加、犯罪增多等嚴重的社會問題。正是針對這些問題,工黨在野18年(1979-1997)間進行了理論革新,提出「第三條道路」的新理論,放棄了以國有化、大規模國家干預為主要內容的傳統主張,接受了右翼以私有化和自由市場模式為核心的經濟政策,同時改革福利國家制度,改善公共服務,竭力將經濟發展與社會公正相結合。這種對保守黨政治主張的「拿來主義」及同自身左翼政治特性相結合不僅擠佔了保守黨的生存空間,而且其所持的中間立場沒有留給保守黨多大政策發展空間。
在應對工黨的挑戰中,保守黨從前任領袖黑格提出的「關愛的」保守主義,到現任領袖卡梅倫提出的「富有同情心」的保守主義,都顯示出保守黨對由「撒切爾主義」的實施引發的社會問題的關注。但是,由於受傳統思想的約束,再加上工黨對保守黨思想發展空間的擠壓,保守黨的政治主張變動不定,具體政策也含糊不清,時而回到「小政府、大社會」的傳統主張中,時而又承諾擴大政府幹預,將更多資金用於改善公共服務等。始終缺乏一條明確的思想路線,是保守黨三次大選失敗的重要原因,對保守黨而言,尋找一條清晰的思想路線及一套完整可行的執政方案仍是謀求重新執政的重要條件。
二、領袖頻繁易人。自1997年以來,保守黨五易其帥。約翰?梅傑在1997年大選失敗後引咎辭職,威廉?黑格繼任領袖。黑格任職伊始就表示要對保守黨進行改革,但結果證明,保守黨在綱領政策方面仍然因循守舊,黑格則於2001年大選失敗後辭職。鄧肯?史密斯繼任領袖後,保守黨各方面均未見起色,有分析家認為史密斯缺乏從政經驗和執政能力,且未能取得保守黨議會黨團的多數支持,因此其兩年的領袖生涯實際阻礙了保守黨復興的步伐。史密斯於2003年10月未能通過領袖信任投票,黯然下台。
史密斯下台後,前內閣大臣邁克爾?霍華德繼任領袖。但是霍華德仍舊沒有領導保守黨贏得2005年大選,這一是與其就任時間短暫有關,二是霍華德同樣沒有確立一種清晰明確的思路,提出一套完整的施政綱領,其本人也缺乏一種在野黨所需的強勢領袖的氣勢,這使保守黨直至大選時也未能在公眾中樹立起一個可信賴的替代政府形象。霍華德同樣因敗選引咎辭職。2005年12月6日,39歲的保守黨副主席、影子內閣教育大臣戴維?卡梅倫以68%對32%的全黨選票戰勝了另一候選人——前保守黨主席、影子內閣內政事務大臣戴維斯,當選新領袖。對於卡梅倫的當選,英輿論普遍認為他是以年輕的活力和鮮明的個性而不是以政治主張取勝。鑒於卡梅倫從政時間短暫,僅有四年議員經歷,再加上競爭中政策主張並不清晰,因此很多民眾對其能否領導保守黨擺脫困境心存疑慮。
三、黨內分歧削弱了凝聚力。一直以來,疑歐派與親歐派在歐洲問題上的斗爭是引發保守黨黨內分歧乃至造成組織分裂的一個重要根源,前領袖黑格和史密斯的下台均與此有關。剛卸任的霍華德盡管為爭取歐洲議會議席宣稱其是歐洲的「朋友」,但同樣奉行強硬疑歐立場,不僅反對歐盟憲法條約,而且承諾任何涉及國家權力讓渡的條約都要經過全民公決。這一立場將保守黨陷於兩難,一方面由於歐洲一體化發展勢頭迅速,對歐盟各國的影響加大;另一方面國內另一政黨——英國獨立黨相比保守黨更為鮮明地奉行 「退出歐盟」的主張。獨立黨在2004年歐洲議會選舉中獲12議席,位列英第三大黨,而保守黨議席則從1999年的35席下降至27席。也因此,黨內對霍華德強硬歐洲路線不滿者大有人在,前教育大臣、資深議員羅伯特?傑克遜於2005年1月宣布脫離保守黨,轉向工黨,其理由是保守黨對歐主張「相當危險」,這無疑使保守黨受到沉重打擊。
除歐洲問題外,在社會經濟領域保守黨內也存在分歧。保守黨已看到撒切爾主義引發的嚴重社會問題,黨內也出現強調國家在此領域承擔責任的觀點,但那種主張純粹的自由市場的觀點仍有相當大的影響力,這導致保守黨具體的社會經濟政策含糊不清。自2001年起,保守黨議會黨團又在兒童收養法案、上議院改革、伊拉克等重大問題上出現分裂。這導致選民對保守黨政策的支持率下降。
四、內部組織渙散及財政困難。保守黨組織從地方到中央都存在諸多問題。就地方組織而言,保守黨黨員人數日漸減少,目前其黨員人數不足30萬,遠低於工黨;而且,黨員老齡化現象嚴重,年輕人加入保守黨的積極性不高,各級黨組織的活動缺乏積極性。就中央層而言,保守黨長期存在領袖缺乏權威、議員派系分化、黨內分歧嚴重等問題,盡管霍華德上任後情況有所改變,但並未得到根本解決。
另一較嚴重的問題是財政緊張。一直以來,保守黨是英兩大黨中財政收入較豐厚的一個,其收入主要來源於社會捐助尤其是大公司企業的捐助。但自1997和2001年大選失敗後,保守黨財政收入大為減少。據統計,自2001年後保守黨所獲捐助未超過工黨的50%。霍華德曾建立「保守黨基金會」籌集資金,但由於時間短暫,並未從根本上改變財政困難的狀況。為應對2005年大選,保守黨甚至將掛在英國議會大廈內的一幅撒切爾夫人肖像進行拍賣以籌集競選經費。
五、競選運作滯後。在英國大選中,作為將政黨展現給選民的一種途徑,為期一個月的大選表現直接影響選舉結果。在這方面,保守黨雖然是兩黨中最早運用媒體、專家以及各種技巧進行宣傳動員的政黨,但自20世紀80年代改革以來,工黨逐漸形成一套有效的競選運作模式,相形之下保守黨有所不及。
以2005年大選為例。工黨席位並非如預測中那樣受伊拉克局勢影響急劇下降,這與工黨的競選策略有關。選前工黨高層長期不和的領袖布萊爾與財長布朗之間達成和解,以樹立黨內團結的形象,同時積極運用各種手段進行直至大選日的地毯式宣傳動員,以表現要蟬聯執政的氣勢。在議題選擇上,工黨將經濟問題作為主打議題,並針對移民、犯罪、反恐等問題相繼推出一系列法案。在重大國際問題上表現獨立性,竭力消解伊戰消極影響。有效的競選策略贏回部分反戰選民支持,整體競選效果尚好。
反觀保守黨,其競選運作不如工黨有效。領袖霍華德在選前就曾表示保守黨不太可能贏得大選,其不自信表露無疑。就選擇的議題而言,保守黨主要提出伊戰、移民及公共服務問題,但其立場或自相矛盾,或受到質疑,或遭到有效回擊。保守黨一直利用伊戰打擊工黨,質疑伊戰的合法性,並指責布萊爾缺乏誠信品德。但保守黨戰前投票支持政府的開戰決議,戰後又對其大加指責,前後不一的表現不能使選民信服。同時,保守黨大打移民牌,提出緊縮移民政策,並要求退出《日內瓦公約》,招致公眾的反對,稱其領袖為「種族主義者」。此外,保守黨在內政方面提出的通過降低政府開支、減少稅收以增加公共服務投資的可行性也遭到經濟學家的質疑,在其他議題中保守黨也未能拿出比工黨更有效的治理方案,致使在競爭中始終處於下風,其支持率在為期一個月的大選間竟呈下滑趨勢。

㈤ 英國保守黨政權執政風格和工黨政權有什麼不同

保守黨主張限制工會權利,工黨強調維護英國主權。

布萊爾的工黨領袖後,提出新的口號。公共所有權相關的政黨取消憲法第4條,為了減少政府的介入,經濟上主張,嚴格管理。公共支出維持宏觀經濟的穩定增長,確立了現代的福利系統。積極參與國際合作,對歐洲一體化持積極態度,主張加入歐元區,提倡與美國保持特別關系。它擁有大約40萬名成員,是英國最大的政黨。

㈥ 英國保守黨和工黨是什麼

  1. 保守黨是英國的老牌大黨,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是英國兩大主要執政黨之一,另一個是英國工黨。

    保守黨是在20世紀的英國佔主導地位的政黨,出過丘吉爾和撒切爾夫人等著名首相,並在20世紀70年代和90年代創下4次連續執政(1979年—1997年)的業績,不過保守黨自從於1997年大選敗於布萊爾領導工黨以後,一直處於反對黨,直到2010年同自由民主黨組成聯合政府重新上台執政。現任領袖為特雷莎·梅。

  2. 英國工黨(LabourParty,GreatBritain),英國兩大主要執政黨之一。英國左翼政黨。1900年2月27日建立於倫敦,稱「勞工代表委員會」,1906年稱工黨。初期是工會組織與費邊社、獨立工黨和社會民主同盟之間的聯盟,只有集體黨員,沒有個人黨員,也沒有明確綱領,宗旨是在議會里實現獨立的勞工代表權。以後費邊社和獨立工黨的社會改良主義在黨內影響不斷增長。工黨於1918年通過名為《工黨與新社會制度》的綱領和新黨章,將生產、分配和交換手段的社會化列為自己的目標,並開始吸收個人黨員。

㈦ 為什麼英國工黨在1979年--1992年連續輸去4次選舉,保守當為何在1997年--2005年輸去3次選舉

1997年--2005輸去3次選舉與失去香港有關,英國人群眾不高興。
長期執政,民眾也會有更換執政黨的意願,這也是工黨在保守黨長期執政後、保守黨在工黨長期執政後,落選的一個原因
長期的執政政策不變、僵化,落後於時代,70年代,工黨採取全民福利高稅收、高福利政策,損害了部分人利益;80、90年代保守黨上台後,調整福利政策,下層民眾福利有減少,它們會自然落選,因此不斷進取是下一個政黨秘必須的,但工黨與保守黨代表不同階層利益,總有側重
保守黨80年代與阿根廷馬島戰爭獲勝,則是使它、鐵娘子能夠連續10多年執政的原因

㈧ 關於英國工黨的問題

作為20世紀新興的政黨,工黨與歷史悠久的保守黨至少有兩大不同。第一,它不是一個內部紀律森嚴、傳統深厚的政黨,相反它的早期更像是一個政治聯盟,其中主要構成來自工會、社會主義團體和自由派分子,這種結構導致了缺乏一個強有力的核心來領導工黨在民主選舉中獲勝。

第二,工會是工黨發起者,也是早期主要的經濟來源。工人階級傳統和平均主義使得一人一票的選舉在工黨內部有著意識形態基礎。但是,工會勢力獨大,使得選票流向工會青睞的人物,這類人當選黨魁後,在實施選舉和執政過程中,時常要考慮工會利益,在為全民服務上常受到掣肘。

分權和利益獨大,對於殘酷的選舉來說,不是一個成功的基礎。對比20世紀早期歷史,工黨的獲勝,往往源自保守黨的衰退。在1970年代工黨幾次執政過程中,英國學者曾有評論,「看起來似乎有兩個工黨,一個是在全國執行委員會和年會,一個在議會的領導層里」。

保守黨與工黨之間,真正意義上展開選舉對決是在1980年代之後。而這當中,基諾克(Neil Kinnock)是扭轉局面的關鍵人物。1987年,他發起工黨現代化運動,在某種程度實現了工黨的「集權化」,推動產生了布萊爾、曼德爾森等新工黨的領袖人物。

需要指出的是,這場基諾克領導的現代化運動,正是發生在撒切爾時代,比海格的民主化早了10年。當時的工黨與20世紀末21世紀初的保守黨一樣,處在一個內部調整的關鍵期。

基諾克首先解決的是工會勢力。工黨早期的黨魁選舉也是採取議員內部投票,到了1970年代末,工會勢力在黨內達到頂峰,在80年代初引入了通過選舉團制度(electoral college),由這個選舉團來投票產生黨魁。這個機構中工會占據40%票數,但是通過基諾克和繼任者努力,在1992年把OMOV的方法引入黨魁選舉,用以削弱工會勢力,使其這個比例降到33%。與此同時,布萊爾開始向工商界靠近,爭取他們的捐款(在英國是合法的,但有具體的法律限制)。從1986年到1996年,工會的經費贊助從3/4下降到1/2。

其次是年會,或曰代表大會。英國各個政黨基本上都會每年召開一次全國性代表大會。保守黨的年會,更像一場誓師會,鼓動士氣,顯示黨的團結,給新人一個發言亮相的機會,讓地方代表將黨的政策帶回到地方。相反,工黨的年會,更像一場民主的大會,尤其是黨的政策,要在大會上辯論和質詢,年會扮演了一個決策機器的作用。布萊爾改變了這個局面。他在年會之外,設了親工黨的智庫「政策論壇」,其目的是擺脫工會勢力對工黨政策的影響。

配合對工會勢力的解套,新工黨更加樂意從媒體公司、民調機構了解自己在政治市場的走勢,對於傳統的工會產業工人則產生隔膜。而所有這一切,與布萊爾對英國和國際政治走勢(傳統產業工人比例降低,政治實力弱化)的把握有關,這一判斷也是他主張「第三條道路」的政策依據。

遺憾的是,1992年基諾克在大選中落敗。但是他的失敗,與海格1997年大比分輸給布萊爾不同,純屬意外,因為當時輿論也偏向基諾克。基諾克之後,新工黨勢力持續發展,工會實力也繼續被削弱。1997年新工黨的勝利和執政紀錄,證明了基諾克、布萊爾等人政治改革和判斷的預見性。但是,他們的勝利,是政策的勝利,而不是黨內民主的勝利。

㈨ 英國保守黨和工黨政策各有何特點

保守黨是英國兩黨制中代表資產階級實行專政的一個政黨,其主要職能有四個方面。其一,代表英國資產階級執掌政權。盡管保守黨和其它政黨存在某些內部斗爭,但是,執政的政黨還必須考慮資產階級的長遠的、根本的整體利益,考慮鞏固資產階級專政和資本主義制度的需要,不能完全不顧及資產階級中其他集團的利益和要求,因此,執政的資產階級政黨一方面主要代表著資產階級中某個或是某些集團的利益,另一方面又是整個資產階級利益的代表,是作為階級的代表執掌政權的。其二,制定和推廣符合資產階級利益的政策。資本主義國家所推廣的政策主要就是執政黨的政策。制定政策是政黨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一,因此,在政黨的組織機構內部往往有專門研究和擬定黨的綱領的政策的部門和人員。其三,操縱選舉,以保證選舉結果對資產階級有利。在實行民主制的資本主義國家裡,代議機關和政府中的職位是通過選舉產生的。資產階級政黨就是資產階級操縱選舉,使選舉結果對資產階級有利,從而確保資產階級控制國家政權的重要工具。其四,散布民主假象,掩蓋資產階級專政的實質。政黨制度是資產階級民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資產階級通常是通過民主程序來組織自己的政權,運用民主的方法來進行統治的。政黨是資產階級組織政權和進行統治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但是,正如資產階級要竭力掩蓋其政權的階級實質一樣,資產階級也竭力掩蓋其政權的階級實質,不承認政黨是階級政治的代表,目的是掩蓋資產階級民主制度和資產階級專政的階級實質。總之,英國保守黨是英國資產階級利益的忠實代表,為資產階級利益服務,在執政中,時時控制英國政壇,左右英國社會的政治、經濟諸方面的風雲。

㈩ 英國保守黨與工黨的區別與聯系

英國保守黨與工黨之間是相對立的關系。

區別:

1、分類不同

保守黨是英國議會第一大黨。保守黨前身為1679年成立的托利黨,1833年改稱保守黨。

工黨為英國議會第二大黨。英國兩大主要執政黨之一。英國左翼政黨。

2、發展不同

保守黨在1979-1997年間曾4次連續執政18年。2015年5月英國大選後,保守黨獲單獨執政地位,卡梅倫組成保守黨政府。支持者一般來自企業界和富裕階層。主張自由市場經濟,嚴格控制貨幣供應量,減少公共開支,壓低通貨膨脹,限制工會權利,加強「法律」和「秩序」等。

工黨初期是工會組織與費邊社、獨立工黨和社會民主同盟之間的聯盟,只有集體黨員,沒有個人黨員,也沒有明確綱領,宗旨是在議會里實現獨立的勞工代表權。

3、綱領不同

保守黨強調維護英國主權,反對「聯邦歐洲」、歐盟制憲,不加入歐元區。

工黨綱領的傳統理論基礎是費邊社會主義。二戰後推行溫和的改革政策。推行國有化,主張建立福利型國家。加入西方聯盟後,主張打碎舊的英殖民帝國統治體系,廢除貴族院。現主要致力於公共住所、職工福利、失業救濟、弱勢群體、社會保障、公民教育等方面。

閱讀全文

與英國工黨怎麼打不過保守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蘇聯為什麼打中國 瀏覽:862
美國為什麼解凍伊朗油 瀏覽:714
英國二手車一年多少錢啊 瀏覽:116
中國海洋大學疫情期間如何出入 瀏覽:388
錫金是怎麼從印度獨立出去的 瀏覽:548
伊朗與什麼國家接壤 瀏覽:696
為什麼美國要去打伊朗 瀏覽:232
為什麼印尼海嘯破壞極其慘重 瀏覽:308
一元硬幣是多少越南盾 瀏覽:402
義大利的皮鞋是什麼皮 瀏覽:96
去印尼玩不會說印尼話怎麼辦 瀏覽:324
印度落後中國多少錢啊 瀏覽:664
越南號碼抖音怎麼設置網路 瀏覽:964
中國護照義大利簽證怎麼辦 瀏覽:720
中國原子彈用了多久成功 瀏覽:450
俄羅斯到越南飛機票多少錢 瀏覽:759
二戰日本佔地過的中國哪些地區 瀏覽:187
印度社會主義國家有多少人口 瀏覽:381
伊朗核問題和中國有什麼關系 瀏覽:687
越南遊哪些景點 瀏覽: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