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英國海軍分為哪幾個艦隊
英國海軍兵力由潛艇部隊、水面艦艇部隊、兩棲作戰部隊、海軍航空兵、海上補給支援部隊和海軍陸戰隊等組成。海軍人員總數為46000餘人,包括海軍35833人,海軍陸戰隊6725人,此外還有預備役志願人員約4000人。
根據2000~2001年《詹氏艦艇年鑒》最新統計,英海軍現有主要兵力如表1.3-1所列。
表1.3-1 英海軍現有主要兵力
艦 種
現役(預備役)/艘
建造中(計劃中)/艘
彈道導彈核潛艇
攻擊型核潛艇
航空母艦
直升機母艦
驅逐艦
護衛艦
兩棲船塢運輸艦
後勤登陸艦
各類登陸艇
巡邏訓練艇
獵掃雷艦
獵雷艇
艦隊油船、海上補給船、修理船等
總 計
184(1)
21(34)
(一)潛艇
1.彈道導彈核潛艇
作為歐洲大國,為維持在國際政治舞台上的發言權,英國特別重視加強海基戰略核威懾力量。60年代服役的4艘"剛毅」(Resolution)級彈道導彈核潛艇(每艘攜載16枚"北極星」 (Polaris)A3K導彈)已先後於1995年以後全部退出現役。在役的為4艘新建的配備"三叉戟Ⅱ」 (TridentⅡ)/D5導彈的"先鋒」 (Vengard)級彈道導彈核潛艇,它們分別於1993年至1999年編人現役。1994年5月和7月,16000t級的"先鋒」級首艇"先鋒」號成功地發射了2枚無裝葯"三叉戟」導彈,1995年初又順利完成了首次作戰巡邏任務。這4艘"先鋒」級核潛艇是今天、未來皇家海軍戰略防禦的中堅力量。
英國政府已表示,"先鋒」級滿載時每艘可攜帶128枚核彈頭,但根據目前的計劃,"每艘潛艇所載核彈頭的數量不超過96枚,很可能還會少得多。」
2.攻擊型核潛艇
英國攻擊型核潛艇由剩下的5艘"敏捷」級(Swiftsure)和7艘"特拉法爾加」(Trafal-gar)級核潛艇構成。"敏捷」級現編為第一潛艇中隊,基地設於法斯蘭,"特拉法爾加」級則屬於第二潛艇中隊,基地設在德文波特。
對於上述12艘核潛艇,英海軍從80年代末開始進行了一系列現代化改裝,目前改裝仍在進行中。其中戰術武器系統改進計劃的核心是在新型SMCS潛艇作戰指揮系統的基礎上加裝2076型綜合聲吶,包括馬可尼型2077近程分類聲吶等。此外,對其搜索潛望鏡的改裝工作包括將全球定位系統的導航星和極高頻/超高頻發射和接收通信系統納入現有的天線,且不增加雷達截面。
1998年10月"快速」級"輝煌」(Splendid)號核潛艇成功地進行了美國"戰斧」對陸攻擊巡航導彈的實彈試射,並於1999年3月至6月間在亞德里亞海上與美國艦艇一起實施了對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的遠程導彈攻擊。標志著英國海軍與美國海軍一樣具備了遠程對陸擊能力,並由此啟動了英國海軍用"戰斧」導彈全面改裝其攻擊型核潛艇的計劃。
3.常規潛艇
到1995年,"支持者」級反潛潛艇、"長矛魚」級以及"奧白龍」級的最後一艘常規潛艇均已全部退出舞台,因建造常規潛艇而著稱的基亞梅爾?利亞德造船廠也因此而關閉。這樣就使英國成為繼美國之後的第二個不再擁有常規潛艇的國家。
(二)水面艦艇
1.航空母艦
英國海軍擁有3艘"無敵」 (Invincible)級輕型垂直/短距起降航母,兼具特混部隊指揮、控制和通信平台的功能,每艘航母上面搭載8架"海鷂」戰斗攻擊機和9架"海王」HAS-5式直升機,3架"海王」AEW-2雷達預警直升機,由GWS30"海標槍」艦空導彈系統提供區域防空作戰能力。
按照英國海軍的既定方針,在現役艦隊中保持兩艘航母,同時第三艘在進行改裝或在預備役服役。1989年1月,"無敵」號航母曾在其改造過程中將滑跳甲板傾斜度增大到12°(原來是7°),從而提高了"海鷂」式飛機的起飛重量,同時使載機能力增大到21架以上。此外,還安裝了3座"守門員」近程武器系統及改進旗艦的指揮設施。1994年2月,"卓越」(Illustrious)號航母結束了歷時30個月、耗資1.5億英磅的現代化改進工程,並重新加入現役。其間,不僅進行了上述與"無敵」號相同的改裝(其中滑跳甲板傾斜度增大到13°),而且還改建了EH-101式直升機機庫,增大了儲存魚雷和無線電聲吶浮標的庫房面積,安裝了4座"海狼」對空導彈發射裝置。1995年"皇家方舟」(Ark Royal)號開始編人預備役,並計劃在1999年至2001年內進行與"卓越」號相同的現代化改裝。
2. 驅逐艦和護衛艦
目前,構成英國海軍水面艦艇主力的驅逐艦和護衛艦共31艘,其中包括1976~1985年間建造的42型"伯明翰」(Birmingham)級導彈驅逐艦11艘;X型"大刀」(Broadsword)級導彈護衛艦6艘;1985年以後建造的23型"公爵」(Duke)級護衛艦14艘。
23型護衛艦1985年開始建造,目前在役的有14艘。此外,海軍還有2艘該級艦在建,計劃使該艦總數達到16艘。由於最初的幾艘設計時缺少先進的綜合指揮系統,其作戰能力受到限制。為彌補這一不足,將加裝Bae SEMA公司的水面艦船指揮系統。
(三)水雷戰艦艇
英國海軍十分重視反水雷作戰。目前擁有"桑當」(Sandown)級獵雷艇10艘,"狩獵」《Hunt》級獵掃雷艦11艘,共計21艘。
"桑當」級是英國80年代末開始發展的一級裝備先進的單功能獵雷艇,首批5艘訂購後,因多種原因計劃一度中斷。1994年重新啟動了第二批7艘的建造計劃,這樣總計將建造12艘,除已服役的10艘(截止2000年底)外,剩餘2艘將在2001年完成。
(四)兩棲戰艦艇
英國現役的兩棲戰艦艇從數量上講大多屬於幾噸到百餘噸的小型登陸艇,大型兩棲戰艦只有2級2艘,即"大洋」(Ocean)號直升機母艦和"無畏」(Fearless)號兩棲船塢運輸艦。
"大洋」號直升機母艦於1994年建造,1998年服役,該艦滿載排水量21758t,以"無敵」號航母的艦型為母型設計。艦上搭載12架"海王」(Sea King)直升機和6架"大山貓」(Lynx)直升機(計劃在2005年換裝"阿帕奇」直升機)。該艦具有直升機運輸和攻擊能力,主要使命是提供一個直升機中隊的海上活動基地,並作為海軍陸戰隊指揮艦,與此同時可搭載兩棲作戰車輛、陸軍兵力和武器裝備等。它可以載20架"海鷂」(Sea Harrier)垂短起降飛機,但不能支持這些飛機遂行作戰任務。除載機能力外,該艦還可載4艘車輛人員登陸艇或2艘氣墊登陸艇,具有40輛戰車和一個營的作戰裝備的載運能力。
"無畏」號兩棲船塢運輸艦是英國海軍60年代服役的裝備,即將退役。該艦滿載排水量12120t,在英海軍中作為兩棲攻擊指揮艦。
(五)海軍航空兵
英國海軍航空兵有約47架"海鷂」式戰斗攻擊機和150餘架直升機(包括反潛、遠程雷達預警、空降運輸、火力支援和教練直升機),還有部分輔助飛機。根據海軍航空兵的發展計劃,1994年開始把"海鷂」FRS-1改造成FRS-2,"大山貓」型反潛直升機也在改造之中。從1998年起訂購的44架與義大利共同研製的EH-101"灰背隼」(Merlin)多用途直升機已有12架服役。從1996年起全部10架AEW-2/7"海王」遠程雷達預警直升機都進行了對海警戒雷達的換裝,從2000年起還將加裝16號數據鏈,使其雷達和情報傳輸系統更加完善。
『貳』 1945年二戰結束時,參戰各國海軍總共造了多少艘軍艦
二戰結束時,各參戰國陸續建造了大量的軍艦。
美國海軍建造了大型航母27艘,輕型航母11艘,護航航母117艘,戰列艦10艘,巡洋艦48艘,驅逐艦355艘,護衛艦498艘,潛艇203艘。
英國海軍建造了航空母艦11艘,戰列艦12艘,戰列巡洋艦3艘,重巡洋艦18艘,輕巡洋艦38艘,驅逐艦193艘。
日本海軍建造了艦隊航母16艘,輕型航母7艘,護航航母5艘,水上飛機母艦6艘,戰列艦12艘,重型巡洋艦18艘,輕巡洋艦24艘,驅逐艦63艘,潛艇近130艘。
法國海軍建造了航空母艦6艘,戰列艦5艘,戰列巡洋艦2艘,巡洋艦19艘,驅逐艦54艘,還有部分潛艇。
德國海軍建造了3艘航空母艦(未完工),戰列艦9艘,重巡洋艦5艘,輔助巡洋艦4艘,輕巡洋艦6艘,驅逐艦42艘,潛艇1150艘。
義大利海軍建造了18艘前無畏艦,6艘無畏艦,4艘條約無畏艦,17艘防護巡洋艦,9艘裝甲巡洋艦,33艘快速巡洋艦,15艘輕巡洋艦,7艘重巡洋艦,118艘驅逐艦,221艘各類型潛艇。
『叄』 英國海軍有多少艘軍艦請列出所有軍艦的類型、名字、數量。
海軍
4.377萬人(其中女兵3330名)。編有1個艦隊,5個分艦隊,8個海軍基地。
航母:「常勝」級反潛航母3艘。
戰略攻擊潛艇:4艘。
戰術攻擊潛艇:「特拉法爾加」級7艘,「快速」級5艘。
驅逐艦:「伯明翰」級11艘。
護衛艦:「康沃爾」級4艘,「大刀」級2艘,「諾福克」級14艘。
巡邏艇:23艘。掃雷艇:21艘。
兩棲登陸艦:6艘。各型支援艦:24艘。
海軍航空兵 6740人(其中女兵330名)。裝備作戰飛機34架,武裝直升機120架。
海軍陸戰隊 6740人。裝備有「米蘭」反坦克導彈,「標槍」、「吹管」地空導彈,直升機9架。各型登陸艦艇24艘。
『肆』 二戰時美國和英國海軍艦艇總噸位分別是多少
二戰開始時
美國
海軍是345艘143萬噸。
戰列艦17艘、航空母艦8艘、重巡洋艦18艘、輕巡洋艦
19艘、驅逐艦
165艘、潛艇106艘,
其中太平洋艦隊
為戰列艦9艘、航空母艦3艘、重巡洋艦12艘、輕巡洋艦9艘、驅逐艦
67艘、潛艇12艘。面對聯合艦隊已經明顯兵力不足。
開戰時日本海軍總兵力236艘119萬噸,超過條約規定的相當於美國
60%,而接近80%,總的實力是:
戰列艦10艘、航空母艦10艘、重巡洋艦18艘、輕巡洋艦20艘、驅逐艦
112艘、潛艇75艘,
當二戰爆發時,英國海軍編有本土艦隊、地中海艦隊、遠東艦隊和後備艦隊,總兵力19.5萬人,作戰艦艇主要有
戰列艦12艘、戰列巡洋艦
3艘、航空母艦8艘、重巡洋艦15艘、輕巡洋艦49艘、驅逐艦119艘、護衛艦64艘、掃雷艦45艘、潛艇69艘,總噸位約130萬噸。
兵力很龐大,但卻要應付北海的航線德國的封鎖,大西洋艱苦的反潛戰,地中海義大利海軍
的挑戰,監視投降的法國的海軍兵力,中東印度洋上的殖民地利益,遠東日本的咄咄逼人的威脅。捉襟見肘也不足為奇。
海軍實力強於英國海軍實力,英國海軍實力強於日本海軍實力。
美國第一,英國第二,日本第三。(143萬噸,130萬噸,119萬噸)
1941-1945年
日本共生產了航母17艘、戰列艦2艘、巡洋艦9艘、驅逐艦63艘、潛艇147艘。
美國生產了航母(包括護航航母在內)131艘、戰列艦10艘、48艘、驅逐艦355艘、護衛艦498艘、潛艇203艘。僅從數量上我們就可以看出日美在生產能力上的差距,小日本整個二戰期間僅僅建成了63艘驅逐艦而美國在同一時期卻有七百四十餘艘反潛艦艇建成下水!
『伍』 諾曼底登陸的參戰規模
諾曼底登陸戰役,是20世紀最大的登陸戰役,也是戰爭史上最有影響的登陸戰役之一。盟軍先後調集了36個師,總兵力達288萬人,其中陸軍有153萬人,相當於20世紀末美國的全部軍隊。從1944年6月6日至7月初,美國、英國、加拿大的百萬軍隊,17萬輛車輛,60萬噸各類補給品,成功地渡過了英吉利海峽。到7月24日,戰爭雙方約有24萬人傷亡、被俘,其中盟軍傷亡12.2萬人,德軍傷亡和被俘11.3萬人。至8月底,盟軍一共消滅或重創德軍40個師,德軍的3名元帥和1名集團軍司令先後被撤職或離職,擊斃和俘虜德軍集團軍司令、軍長、師長等高級將領20人,繳獲和摧毀德軍的各種火炮3000多門,摧毀戰車1000多輛。德軍損失飛機3500架,坦克1.3萬輛,各種車輛2萬輛,人員40萬。諾曼底登陸成功,美英軍隊重返歐洲大陸,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略態勢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在諾曼底戰役中作戰的盟軍主要由加拿大、英國及美國組成,但在搶灘完成後,基本上自由法國及波蘭也有參與這場戰役,而當中的士兵有來自比利時、捷克斯洛伐克、希臘、荷蘭和挪威等。
進攻諾曼底在登陸的前一天晚上展開,空降兵空降作戰、大規模的空中轟炸。而兩棲登陸戰則在1944年6月6日早上開始。在登陸前,「D-Day」的軍隊主要部署在英格蘭南部沿海地區,尤其在朴茨茅斯。諾曼底戰役持續了超過2個月,最終,盟軍成功建立灘頭堡,並在1944年8月25日,解放巴黎,宣告結束諾曼底戰役。
日期:1944年6月6日-1944年8月25日
地點:法國諾曼底
行動代號:霸王行動
參戰方:美國、英國、加拿大、自由法國、波蘭與納粹德國。
兵力
盟軍:2,876,000(1944年7月25日)
德軍:1,380,000(1944年7月23日)
為實施這一大規模的戰役,盟軍共集結了多達288萬人的部隊。陸軍共36個師,其中23個步兵師,10個裝甲師,3個空降師,約153萬人。海軍投入作戰的軍艦約5300艘,其中戰斗艦只包括13艘戰列艦,47艘巡洋艦,134艘驅逐艦在內約1200艘,登陸艦艇4126艘,還有5000餘艘運輸船。空軍作戰飛機13700架,其中轟炸機5800架,戰斗機4900架,運輸機滑翔機3000架。為此,盟軍的空襲由轟炸德國的工業區轉變成轟炸德國的交通線(後期根據德國的記載,由於盟軍對德的轟炸,使修建大西洋堡壘的進度一再變慢,甚至有些修建大西洋堡壘的工人被迫去修建鐵路)在D日前夕這些轟炸機又轟炸了海灘的防禦設施,只是由於探路人的失誤使這些轟炸沒起到什麼作用。
英軍戰區(第二軍團)
第6空降師空投到登陸地區的左翼地區,奪取附近的橋梁,以防止德軍的裝甲部隊前往海岸支持。
第3步兵師及第27裝甲旅進攻寶劍海灘。
第50步兵師第8裝甲旅登陸黃金灘頭。
加拿大第3步兵師及加拿大第2裝甲旅登陸朱諾海灘。
美軍戰區(第一軍團)
第1步兵師及第29步兵師在奧馬哈灘頭登陸。
游騎兵部隊負責進攻奧克角。
第4步兵師及第90步兵師在猶他海灘登陸。
第101空降師在猶他海灘後方空降,支持登陸部隊,和82空降師一起阻擋德軍援軍的增援。
第82空降師負責攻擊小鎮聖-梅爾-艾格里斯。
海軍的參與
海軍編為兩個特種混合艦隊:
1.西部艦隊,主要由美國軍艦組成,共3艘戰列艦,10艘巡洋艦,30艘驅逐艦,280艘其它軍艦,1700多艘登陸艦艇,司令為美國海軍少將柯克,在貝爾法斯特集結,由美國戰術空軍第9航空隊提供空中掩護。下轄3個編隊:U編隊負責運送美軍第4步兵師在猶他灘頭登陸,O編隊負責運送美軍第1步兵師在奧馬哈灘頭登陸,B編隊負責運送美軍第29步兵師在奧馬哈灘頭登陸。
2.東部艦隊,主要由英國軍艦組成,共3艘戰列艦,13艘巡洋艦,30艘驅逐艦,302艘其它軍艦,2426艘登陸艦艇,司令為英國海軍少將維安,在格里諾克集結,由英國戰術空軍第2航空隊提供空中掩護。下轄4個編隊:G編隊負責運送英國第50步兵師在黃金灘頭登陸,J編隊負責運送加拿大第3步兵師在朱諾灘頭登陸,S編隊負責運送英國第3步兵師在寶劍灘頭登陸,L編隊負責運送第二梯隊英國第7裝甲師在黃金灘頭登陸。
海軍還以7艘戰列艦,2艘淺水炮艦,24艘巡洋艦,74艘驅逐艦組成五個艦炮火力支持大隊,為五個灘頭提供艦炮火力支持。 1944年5月,德軍在東線蘇聯戰場有179個師和5個旅,約佔德軍總兵力的65%。在西線的法國、比利時、荷蘭,只有歸西線總司令陸軍元帥龍德施泰特指揮的59個師,其中33個海防師,15個步兵師,8個裝甲師,2個傘兵師。即使再加上由希特勒親自指揮的戰略預備隊2個裝甲師,總共才60個師,約76萬人。西線司令部所屬的58個師,編為兩個集團軍群,共四個集團軍。B集團軍群由陸軍元帥隆美爾指揮,駐守法國北部,共39個師是西線德軍的主力。下轄第15集團軍,司令是薩爾穆特上將,駐加萊,擁有包括14個海防師,4個步兵師,5個裝甲師在內共23個師;第7集團軍,司令是多爾曼上將,駐布列塔尼半島,擁有包括8個海防師,5個步兵師,1個裝甲師在內共14個師。G集團軍群,由布拉斯科維茲上將指揮,駐守法國盧瓦河以西地區,共有19個師。下轄第1集團軍,司令為謝瓦萊里中將,駐比利時,共10個師;第19集團軍,司令為松德施泰因中將,駐法國南部,共9個師。
西線德軍裝甲部隊總共有10個裝甲師和3個重型坦克營,其中6個裝甲師是由希特勒親自指揮的,而且德軍統帥部認為坦克不適宜於在海灘使用,所以部署在海灘附近地區的裝甲部隊僅有駐卡昂的第21裝甲師,只有127輛四號坦克和40輛III型自行坦克突擊炮。
海軍兵力為驅逐艦5艘,潛艇52艘,遠洋掃雷艦16艘,巡邏艦116艘,掃雷艇309艘,魚雷艇34艘,炮艇42艘,總共才561艘中小軍艦,實力非常弱小。
空軍為第3航空隊,作戰飛機約450架,其中戰斗機160架。與盟軍作戰飛機數目相比,處於1∶30的絕對劣勢。在諾曼底地區守軍為第7集團軍所屬的6個師又3個團,其中3個海防師,戰鬥力較弱;2個步兵師,1個裝甲師,戰鬥力稍強;3個團是2個獨立步兵團和1個傘兵團,總兵力約9萬人。防禦工事也比較薄弱,只構築了若干鋼筋混凝土的獨立支撐點,大部分工事都是野戰工事,縱深也只設置了少量防空降障礙物。1944年3月德軍部署在法國的裝甲部隊只有一個滿員的裝甲師,即第21裝甲師。希特勒1944年4月判斷諾曼底將是盟軍的登陸地點,要求加派兵力,隆美爾根據這一指示,將原駐聖洛的第352步兵師調到諾曼底,正是這個新調來的精銳師給在「奧馬哈」灘頭的美軍帶來滅頂之災。
德國為抗擊盟軍的登陸,早在1941年12月起就開始構築沿海永久性防禦工事。1942年7月20日,希特勒下令從挪威北部至西班牙海岸構築由1.5萬個堅固支撐點組成的防線,也就是所謂的大西洋壁壘,希特勒要求在1943年5月1日之前完成,實際上直到1944年5月,除加萊地區外,在960公里廣闊海岸線上,只修築了少數相距遙遠的零星支撐點,在塞納-馬恩省河以東地區完成了68%,塞納-馬恩省河以西地區僅完成了18%。海岸 炮兵方面,德軍部署在法國西部沿海地區的大口徑火炮主要有:格里角地區有4門280毫米和3門381毫米岸炮、維梅納地區有3門305毫米岸炮、桑卡特西部地區有3門406毫米岸炮。而由於盟軍情報機關的卓越努力,使德軍最高統帥部認為挪威將是盟軍優先奪取的地區,反而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挪威沿海修建了350座可部署88毫米到381毫米火炮的炮台。此外,德國還有一項優先建設的工程是海峽群島設防工程,至1944年共建成11座配備38門210毫米至305毫米火炮的炮台,這一工程在戰略上毫無意義,只是浪費了大量寶貴的人力物力。
因此被德國宣傳部門大肆渲染的大西洋壁壘,實際只是徒有虛名而已。倒是隆美爾元帥就任B集團軍群司令後,非常重視對沿海地區的防禦建設,親自率領特派代表團實地視察了從丹麥、荷蘭、法國的沿海防禦情況,並特別要求前沿防禦要前推至海中,從高潮線開始,在深海中布設水雷,在淺海中設置障礙物,這些斜插入海的木樁被盟軍稱為「隆美爾蘆筍」,海灘上則是鋸齒狀的混凝土角錐、坦克陷阱,其間還布設大量地雷,在能俯視海灘的制高點構築隱蔽火力點,海灘後面的開闊地區,則布設了大量防機降的木樁,布置這些爆炸物和障礙物,工程浩大,直到盟軍發起登陸時,僅僅完成了一部分,即使這樣也給盟軍登陸造成了不小損失。 在諾曼底登陸中,盟軍空降兵的任務是在登陸灘頭兩側距海岸10至15千米的淺近縱深空降,阻止敵預備隊的增援,並從側後攻擊德軍海岸防禦陣地,配合海上登陸。由於在最初的1~2天里,盟軍只登陸6~8個步兵師,只有在建立起可供裝甲師展開的大登陸場後,才將裝甲師投入作戰。如果在裝甲部隊上陸前德軍突破了登陸部隊的防線,將會給登陸帶來滅頂之災。所以空降兵的行動在登陸初期對於登陸勝利是至關重要的。
英國第1空降師是最早投入戰斗行動(湯加行動)的部隊。早在午夜00:16,他們就被空投到登陸地區的左翼地區,他們的目標是奪取佩加索斯橋(Pegasus Bridge)附近的橋梁,以防止德軍的裝甲部隊前往海岸支持。傘兵們迅速佔領了這些橋梁並成功地控制了他們,直到那天稍後的登陸的突擊隊員趕來。此行動的目標還包括奪取在梅爾維勒的地堡。雖然地堡沒有被摧毀,但是在戰斗過後,地堡中除了6人以外,其餘全部傷亡。
相比之下,美軍第82和第101空降師就沒那麼幸運了。由於沒有經驗的領航員和地面情況復雜,再加上敵軍炮火的攔截,部隊被散落在各處。有些傘兵很不幸地降落在了海中或內陸中那些被德軍故意淹沒的低窪地區,很多人由於裝備沉重,而被淹死在僅及膝深的水中。在24小時後,101師只集合起約3000人。但是,從整體戰略上來看,盟軍可以說是因禍得福。傘兵們被投放在整個諾曼底,使德軍陷入一片混亂。傘兵們各自為戰,分散了德軍的兵力,取得了不小的戰果。並且他們使德軍指揮官大大高估了傘兵的人數,調動了更多不必要的軍力,從很大程度上分散了海灘登陸場的壓力。很多人在D日後的很多天仍在敵後獨自戰斗。82師在6日早上佔領了聖-梅爾-艾格里斯,這個小鎮也就成了整個法國第一個被解放的城鎮。
盡管盟軍的空降存在不少問題,但仍取得了很大成功,說明艾森豪威爾的觀點是正確的。盟軍的空降,在登陸的最初時間里奪取了至關重要的交通樞紐、橋梁、海灘通路,摧毀了德軍的炮兵陣地,破壞了德軍防禦的穩定性,牽制了德軍的預備隊,使德軍處於被動局面。為登陸的勝利創造了條件。
寶劍海灘
寶劍海灘(Sword Beach)緊鄰奧恩河口(Orne)的兀斯特罕港(Ouistreham),是「大君主作戰」(Operation Overlord)五個搶灘地中,最東邊的一個海灘,而法國北部的航運中心康城(Caen),便位於海灘南邊9英里處。從寶劍灘東邊登陸的英軍部隊在搶灘後,很快地便擊潰德軍輕裝步兵的火力,並於午後與先前空降內陸的傘兵部隊會合。但從寶劍灘西邊登陸的英軍,則遭到德軍第21師坦克部隊的頑強抵抗,無法順利與從朱諾海灘(Juno Beach)登陸的加拿大部隊會師。雙方一直激戰至黃昏後,盟軍才成功擊退德軍的裝甲部隊。當天登陸的29000名英軍中,傷亡人數僅有630人。
朱諾海灘
朱諾海灘由加拿大第1軍第3步兵師負責攻佔。而海灘德軍兵力為一個團。該團主要由俄羅斯人和波斯人組成,士氣相當低落,戰鬥力也較差。不過加軍的作戰並非一帆風順,惡劣的天氣和錯誤的導航使登陸不得不推遲二十分鍾進行,也就是說必須在漲潮時登陸。比較怪異的是加軍在登陸時損失並不大,可是登陸艇在卸下人員返航時卻有很多因觸雷被炸沉,某營的損失率甚至高達80%。由於正處漲潮,很多士兵下水後因裝備過重而溺死。上陸後又遭德軍火力壓制。幸虧海軍的火力支援相當及時到位才沒有釀成奧馬哈海灘的慘劇。在朱諾海灘損失最為慘重並非加軍,而是負責打通和寶劍海灘聯絡的英軍部隊。英軍乘坐的木殼登陸艇相當脆弱,很多士兵在登陸艇受損後不得不跳海逃生,以致溺死者甚多。盟軍在朱諾海灘共損失2000餘人,比奧馬哈海灘稍少。參與朱諾海灘登陸戰的的官兵共21400名,傷亡人數則為1200人。
黃金海灘
負責攻佔黃金海灘的是英軍第30軍第50師,第二梯隊是英軍第7裝甲師。這也是在五個海灘登陸的唯一一個裝甲師。該師曾遠征非洲,打敗了隆美爾,作戰經驗豐富。由於登陸時間較晚,英軍的火力准備非常充足,德軍的幾個主要火力點在登陸前就被艦炮摧毀。英軍的水陸坦克被登陸艦直接送上海灘,避免重蹈美軍在奧馬哈的損失。在艦炮和坦克的掩護下,步兵推進非常順利。相對主力部隊,負責貝辛港(位於奧馬哈海灘和黃金海灘的結合部,又是盟軍在諾曼底登陸初期唯一一個可控制的港口)的英軍第四十七登陸襲擊隊比較不順。由於在登陸時損失了所有的通訊設備,該部隊與主力失去了聯系,又遭到德軍的猛烈抵抗,受困海灘達八小時。好不容易到達貝辛港後又因敵情不明不敢貿然攻擊,只能在德軍的眼皮底下潛 伏起來過夜。直到第二天繳獲了德軍的通訊設備後才聯繫上了主力部隊,在火力支援下攻佔了貝辛港。盟軍在黃金海灘損失了約1500名士兵。
奧馬哈海灘
奧馬哈海灘(Omaha Beach)是諾曼底登陸戰役中戰斗最為激烈的海灘。盟軍在奧馬哈灘頭遭受了巨大的損失,僅陣亡者就達2500人,因此又稱「血腥奧馬哈」。電影《拯救大兵瑞恩》中開始那一段經典的戰爭場面就取材自奧馬哈海灘。
奧馬哈海灘全長6.4公里,海岸多為30幾米高的峭壁,地形易守難攻。這里的登陸作戰任務由美軍第九軍承擔。盟軍由於情報有誤,認為這里的德軍守備部隊只有一個團的兵力,還多是後備役人員,沒有裝甲車輛,戰鬥力很差。而實際上隆美爾在3月將德軍精銳的352步兵師全部調往諾曼底,而352師的一個主力團就駐守在奧馬哈灘頭。可惜直到登陸部隊出發後盟軍情報機關才找到352師的下落。
登陸當天天氣狀況極端惡劣,盟軍在登陸前就因風浪過大損失了10艘登陸艇和300餘名官兵。在登陸艇上的官兵多為暈船和濕冷所苦,還沒到達作戰地點就基本精疲力盡了。登陸作戰開始後也非常不順,海灘西段預備的32輛水陸坦克中有27輛剛一下海就因風浪過大而沉沒,倖存的5輛坦克中還有2輛很快被德軍炮火炸毀。由於潮汐影響和秩序混亂,登陸的美軍士兵很多都搞不清方向和集合點,大批士兵擠在灘頭任憑德軍炮火攻擊。整整兩個小時的時間里美軍沒有一名士兵在西段沖上海灘,在東段也僅僅佔領了9米寬的一段海灘,登陸行動幾乎完全失敗。
然而美國海軍為奧馬哈海灘帶來了轉機。由於海灘登陸部隊長時間沒有任何聯絡傳來,海軍指揮官意識到奧馬哈海灘上的形勢可能已經極為嚴峻,於是17艘驅逐艦不顧觸雷、擱淺和被155mm海岸炮炸翻的危險,前進至距海灘僅730米處,在近距離為登陸美軍進行火力支援。而美軍的敢死隊此時也爬上了霍克海角,結果發現所謂155mm海岸炮居然是電線桿偽裝的。沒了後顧之憂的海軍肆無忌憚地向德軍據點傾瀉炮彈,先前被堵在海灘上的美軍也在精銳部隊第一師的帶領下開始沖鋒。中午時分登陸部隊第二梯隊提前登陸。而在空軍的指引下,美國海軍的戰列艦和巡洋艦也開始對岸射擊,德軍的防禦至此基本崩潰。
天黑時美軍正式登陸成功,第五軍軍部上岸並開設了指揮所。軍長傑羅少將上陸後立刻發電報給布萊德利:「感謝上帝締造了美國海軍。」
猶他海灘
猶他海灘(Utah Beach)位於卡倫坦(Carentan)灣的西側,是一處寬約3英里、被覆著低矮沙丘的沙灘。盟軍實際登陸的地點,雖然比預定地往東偏了一英里,不過還好德軍在登陸點部署的兵力並不多。攻擊行動展開後,僅僅三小時內,盟軍部隊就跨越了灘頭,掌控了沿海的公路;當天中午之前,登陸部隊便與五小時前空降於敵後的空降部隊碰頭;而到了當天午夜,盟軍不但已成功達成此次登陸預訂的作戰目標,更向內陸推進了四英里。在所有登陸作戰中,猶他灘登陸是傷亡人數最少的一場戰役,23000名官兵中,僅有197名傷亡人員。
『陸』 鴉片戰爭時,侵略中國的英國遠征軍的人數,艦船的數目。
1900年8月3日,從天津出發進攻北京的八國聯軍,人數最多的是日軍,8000人;第二俄軍,4800人;第三英軍3000人,40艘船;第四美軍,2100人;第五法軍,800人;第六奧地利軍,58人;第七義大利軍,53人。還有7000德軍在海上,來不及上陸。真正上陸作戰的加起來總共18811人,就這么點兵力!
其他資料暫時不知道
『柒』 誰能列出世界上主要海軍大國艦艇總的噸位數,包括中國的。
美國海軍:編有兩洋艦隊,即大西洋艦隊和太平洋艦隊,11個航母戰斗群,10個艦載機聯隊;主要裝備有84艘潛艇、143艘大型水面作戰艦艇(含航空母艦11艘、導彈巡洋艦31艘、導彈驅逐艦52艘、導彈護衛艦49艘)、2900架飛機(作戰飛機1728架)、1500架直升飛機(含武裝直升飛機487架),總噸位320萬噸。
俄羅斯海軍
17.15萬人(含海軍航空兵、海軍步兵及海岸防禦部隊)。編有4個艦隊,航空母艦1艘,巡洋艦:7艘,驅逐艦:17艘,護衛艦:10艘,巡邏艇:39艘,導彈快艇:54艘魚雷艇:6艘,水雷戰艦艇:72艘,登陸艦艇:25艘,支援輔助艦船:436艘,總噸位120萬噸。 海軍戰略核力量 約1.3萬人,裝備戰略導彈核潛艇19艘,攜載彈道導彈324枚。
中國:海軍現役兵力共23.62萬人,占解放軍總人數的10%。其中包括海軍航空兵2.5萬人,海軍岸防部隊2.5萬人,海軍陸戰隊4萬人。擁有64艘水面主力軍艦,55艘攻擊潛艇,40多艘中型及重型兩棲登陸艇、50艘導彈巡邏艇,總噸位70萬噸。
日本海上自衛隊:編制員額45752人,實際兵力 43668人,其中包括約3000名女軍人。目前,日本海上自衛隊共有各型艦艇163艘,約40萬噸,大中型艦艇數量位居世界第三,其中驅逐艦和護衛艦58艘。
英國皇家海軍:3.75萬人,包括艦隊航空兵6740人,皇家海軍陸戰隊6740人,女性3330人。目前水面艦隊的艦艇數量為28艘:3艘航母,7艘42型」伯明翰」級驅逐艦,18艘23型」諾福克」級護衛艦,噸位不明.
法國海軍:現有4.949萬人(包括海軍航空兵和海軍陸戰隊)。:「戴高樂」號核動力航母1艘。 直升機航母:「聖女貞德」級1艘。 導彈驅逐艦:「卡薩爾」級2艘、「絮弗倫」級2艘。 護衛艦:29艘; 潛艇:11艘,其中戰略彈道導彈核潛艇4艘;戰術潛艇7艘。 巡邏艦艇:40艘。 掃雷艦:21艘。 兩棲艦艇:9艘。 支援艦船:30艘。 海軍航空兵 3500人。裝備作戰飛機:52架,武裝直升機32架。 海軍陸戰隊 2000人。編有4個突擊群、14個海軍基地防衛隊。總噸位31~32噸。
『捌』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英國海軍的實力
沒有這方面的報告.我告訴你當時英國海軍很強大.和德國打日德蘭海戰就能看出.
下面是報告.
自1805年特拉法爾加海戰以來,英國一直保持著海上霸主的地位,它的龐大艦隊耀武揚威地游戈於全球的各個海洋上。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盡管德國加強了海軍力量,但在艦只數量和排水噸位上仍然落後於英國,火炮口徑和數量也不及英方。因此,在戰爭開始後的兩年半時間里,英國海軍憑借其優勢對德國實行海上封鎖。英國的主力艦隊像一條看門狗一樣蹲在斯卡帕弗洛港,死死盯住了德國的大洋艦隊,使其多半時間困在威廉港和不來梅港,成了名副其實的「存在艦隊」。
1916年1月,萊因哈德.舍爾海軍上將被任命為德國大洋艦隊司令。面對實力強大的英主力艦隊,舍爾這位「粗暴好鬥」的老水兵認為,戰爭雖說是實力的較量,但擺在他面前的現實選擇只有一個,要麼困在港內無所作為,要麼拼掉英主力艦隊。如何以不佔優勢的德國海軍去拼掉強敵呢?經過一番冥思苦想,一個富有進攻性的大膽計劃在舍爾腦海里醞釀成熟:首先以少數戰列艦和巡洋艦襲擊英國海岸,誘使部分英國艦隊前出,然後集中大洋艦隊主力聚殲,繼而在決戰中擊敗英國主力艦隊。為實現這一計劃,舍爾用了4個月的時間,派出戰列巡洋艦、潛艇和「齊柏林」飛艇,多次襲擊英國東海岸。並實施布雷和偵察行動。
1916年5月31日凌晨,希佩爾海軍中將按計劃率領5艘戰列巡洋艦、5艘輕巡洋艦和30艘驅逐艦組成的「誘餌艦隊」駛出威廉港。根據舍爾的命令,這支「誘餌艦隊」將沿丹麥西海岸北駛直趨斯卡格拉克海峽。這樣,海峽兩邊地區的眾多英國間諜就會將希佩爾艦隊所經過位置報告給倫敦。航行中,希佩爾還讓各艦的無線電發報機不停地發報,以誘使英國人上鉤。
在希佩爾出發2小時後,舍爾親自率領大洋艦隊主力也悄悄地離開了威廉港。這是一支由21艘戰列艦、6艘輕巡洋艦和31艘驅逐艦組成的的龐大艦隊,隱蔽在「誘餌艦隊」艦隊之後50海里處,隨時准備聚殲上鉤之敵。另外,一支由16艘大型潛艇、6艘小型潛艇以及10艘大型「齊柏林」飛艇組成的偵察保障部隊,已預先在英國海域和北海海域展開,嚴密監視英國海軍動向。
與充當「誘餌」的希佩爾艦隊大張旗鼓的航行相反,舍爾所率主力編隊的出航保持了嚴格的無線電靜默。同時,威廉港的無線電台仍繼續使用舍爾的旗艦――「菲德勒大帝」號的呼號,同外界聯絡,造成舍爾海軍上將及大洋艦隊主力仍在港內的假象。
舍爾的計劃看上去似乎無懈可擊,然而,他怎麼也沒想到,此次行動的天機已經泄露。這是因為1914年8月,俄國在芬蘭灣口擊沉德國「馬格德堡」輕巡洋艦後,俄國潛水員在德國軍艦殘骸里,意外發現了一份德國海軍的密碼本和旗語手冊,並將其提供給英國,使英國人輕而易舉地破譯了德國海軍的無線電密碼。5月30日下午,英國海軍主力艦隊司令約翰.傑利科海軍上將接到一份來自倫敦的絕密情報:「德國大洋艦隊將於明日出航。」獲悉情報後,傑利科連夜制定出一個與舍爾如出一轍的作戰計劃:貝蒂海軍中將率領前衛艦隊從蘇格蘭的羅賽思港出發,於31日下午到達挪威以東日德蘭半島附近海域,以期與德艦隊相遇。傑利科則親自率主力艦隊從斯卡帕弗洛港出發,也於31日下午到達貝蒂艦隊西北方向60海里處的海域,如果此刻貝蒂與德艦隊交上火,在主動示弱後,他應將對方引向艦隊主力的方向,這樣傑利科龐大的艦群就會出現在德艦的側後。憑借英艦隊龐大的火力和速度,傑利科認為完全有把握殲滅出現在預想海域上的德國艦隊。
5月30日晚20時30分,傑利科親率由24艘戰列艦、4艘戰列巡洋艦、20艘巡洋艦和50艘驅逐艦組成的龐大艦群開出了斯卡帕弗洛港。之後,貝蒂率領由4艘戰列艦、6艘戰列巡洋艦、14艘輕巡洋艦和27艘驅逐艦組成的前衛艦隊駛離了羅賽思港。幾小時後,設伏在羅賽思港外的德國潛艇向大洋艦隊發回了「敵人艦隊出航」的電報。而德國的「誘餌艦隊」也早在英國人的監視之下。幾乎傾巢而出的兩支艦隊都認為自己的「誘餌戰術」獲得了成功,他們相向而行奔赴預定戰場。這時,無論是舍爾還是傑利科,都未預料到對方艦隊已經全數出動。更未預料到在不久之後,他們將親自參與世界上最大規模的艦隊決戰。
5月31日14時,貝蒂海軍中將率領的英前衛艦隊到達了合恩礁以北海域。此時,在貝蒂艦隊以東的海面上,希佩爾海軍中將率領的德前衛艦隊也正按平行的航線向北行駛,其後40海里處是舍爾海軍上將率領的德國大洋艦隊主力。貝蒂和希佩爾誰也不知道敵人就在自己不遠處,眼看這兩只敵對的艦隊就要擦肩而過,但命運的玄妙安排硬是把這兩個死對頭拉在了一起。14時20分,一艘丹麥籍貨輪「弗約爾」號經過日德蘭半島以南海面時拉響了汽笛。隨著一聲尖利的嘯叫,一股濃濃的蒸氣沖上天空。英巡洋艦「加拉蒂」號和德輕巡洋艦「埃爾平」號同時發現了這股異常的蒸汽,並都前往查看。當兩艦共同向這艘貨輪接近時,不久便相互認了出來,於是立即向各自艦隊司令官發出警訊:「發現敵艦!」的信號。14時28分,「加拉蒂」號首先向德艦開炮,德艦「埃爾平」也開炮還擊,雙方展開了一場短暫的炮戰。這幕序劇之後,一場總共有265艘各類型軍艦,其中英國149艘,德國116艘和10萬名左右海軍官兵,在400平方英里洋面上展開的日德蘭大海戰很快就拉開了正劇的戰幕。
希佩爾海軍中將在他的旗艦「呂措夫」號上收到「埃爾平」號發現敵情的報告後,即下令所屬各艦轉向東南,盡量將貝蒂引向大洋艦隊主力。貝蒂見希佩爾要溜,便驅艦猛追。他的行動太過急切,以至於手下4艘威力巨大的戰列艦未能看清信號而掉隊10多海里,結果,貝蒂對希佩爾本來是10∶5的實力降為6∶5。
15時45分,日德蘭海面,英德海軍的兩支前衛艦隊成同向異舷的航行狀態,由於貝蒂在速度上稍快一些,他和希佩爾的距離越來越縮短。與此同時,雙方的主力艦隊――傑利科距此約20海里,舍爾距此約40海里。但在希佩爾的引誘下,貝蒂逐漸向舍爾所在的海域接近,而他自己卻渾然不知。當然,希佩爾也不知道在貝蒂艦隊之外,還有一支由傑利科海軍上將親自率領的規模更龐大的英國艦隊,也正向這里駛來。15時48分,希佩爾命令命令各艦向21000碼之外的貝蒂艦隊開火,隨著德艦發出的第一批炮彈,雙方前衛艦隊之間的戰斗終於打響了。
由於德艦採用了先進的全艦統一方位射擊指揮系統,火炮命中率遠遠高於英艦。另外,德軍的穿甲彈也優於英軍。雙方交火後,德艦的第一次齊射就命中了貝蒂的艦隊,貝蒂的旗艦「獅」號頻頻被擊中。16時,一枚穿甲彈洞穿中「獅」號中部炮塔,並在塔內爆炸,引燃了火葯袋。就在千鈞一發之際,雙腿已被炸斷的炮塔指揮官哈維上校掙扎著通過傳聲管下令向彈葯艙注水,才使2.6萬噸的「獅」號免遭覆沒的厄運。戰後,哈維上校被追授維多利亞十字勛章。
16時5分,英1.9萬噸的戰列巡洋艦「不屈」號被2枚穿甲彈擊中,發生了驚人的大爆炸,不久就連同艦上1017名官兵沉沒了。之後,希佩爾下令集中火力猛轟英戰列巡洋艦「瑪麗皇後」號,使這艘2.635萬噸的超級無畏戰艦連中數彈,爆炸後一折兩段,迅速沉沒,全艦1275人僅有9人生還。
在短短幾十分鍾內,英戰列巡洋艦艦2沉1傷,而德軍只損失了2艘小型驅逐艦。力量對比迅速發生逆轉,英軍的形勢岌岌可危。就在這個關鍵時刻,掉隊的4艘英戰列艦趕到,巨炮怒吼,彈如雨注,總算把貝蒂從困境中解脫出來。
在英戰列艦大口徑火炮的轟擊下,德國艦隊有些頂不住了,希佩爾指揮他的戰艦,向東邊打邊撤,貝蒂緊追不舍。直到發現迎面而來的德國大洋艦隊主力時,才發覺上當,急令他的艦隊北撤,同時向傑利科發電呼救。舍爾見狀下令艦隊全線追擊,但他萬萬沒想到,自己釣上的「魚」,也是他人布下的誘餌。希佩爾則復仇心切,轉身率領他的艦隊沖在最前面。
18時左右,傑利科的主力艦隊從東北方向殺入戰場,發現了德大洋艦隊的位置。傑利科立即命令艦隊變換戰斗隊形,採用海戰中慣常的「T」字頭戰術,24艘戰列艦很快排成一條1.5萬碼長的作戰單行,向東南方向的德大洋艦隊猛撲過去。貝蒂艦隊也調轉航向,與希佩爾艦隊展開激烈的搏殺。18時20分,希佩爾的旗艦「呂措夫」號被英艦密集的炮火擊中。而英國的2艘老式裝甲艦也被德國的戰列巡洋艦擊中,一炸一沉;18時33分,1.7萬噸的英第3戰列巡洋艦中隊旗艦「無敵」號又被德艦擊中,當即炸成兩段,艦隊司令胡德少將連同全體艦員一同沉入海底。但英國艦隊的損失並沒有影響主力艦隊在數量上的優勢,加之傑利科成功地運用「T」字頭戰術,充分發揮了他的艦炮火力。而德方一艘接著一艘的排成縱行的戰艦,由於前面的擋住了後面的射界,所以在發揮火炮威力方面大大受到了阻礙。更加不利的是,提前轉向的貝蒂艦隊,已經開始插入德國艦隊的後方海面, 面對困境,加上英國水兵俘虜的供詞,舍爾終於發現他所面隊的是整個英國主力艦隊。他沒有猶豫,果斷地命令各艦轉向右舷。根據這項命令,德國各艦都倒轉航向,作了個180度的急轉彎,撤出了戰斗。由於通往德國本土基地的航路被貝蒂艦隊切斷,大洋艦隊只得向西南方向行駛,這就是說大洋艦隊跑得越遠,離東南方向本土基地也就越遠。舍爾見傑利科沒有實施追擊,判斷傑利科一定是把他的主力艦隊部署到自己的返航航線上去了,這比追擊更加可怕。於是,舍爾決定趁英國艦隊變換隊形時轉身殺回去,從主力艦隊的尾部實施突破,打破英軍封鎖,拼殺出一條血路,返回基地。一番琢磨之後,舍爾再次下達了全艦隊轉向的命令。他要打回去,與傑利科再廝殺一番。
晚上19時剛過,舍爾的艦隊在傑利科艦隊的左舷出現了。不幸的是,由於參謀們的計算誤差,德國大洋艦隊沒有沖向英國主力艦隊的尾部,而是直接撞入了英國主力艦隊的中央,戰場上又一次形成了對英國艦隊有利的「T」字行作戰態勢。大洋艦隊再度處於背向日落的方向,其輪廓清晰可見,而主力艦隊仍隱沒在煙霧之中。英國戰列艦在8000碼的距離開炮,德艦看不到英艦,只看到遠方炮口處的閃光。舍爾眼見大洋艦隊又一次陷入危急之境,立即下令施放煙幕和魚雷,並命希佩爾的戰列巡洋艦作「死亡沖鋒」,掩護主力轉向後撤。在煙幕和希佩爾的掩護下,大洋艦隊又一次脫離險境。當最後一批艦只從亂軍中沖殺出來時,屢建戰功的「呂措夫」號已千瘡百孔,無法繼續航行,被迫棄艦沉沒。戰列巡洋艦「毛奇」號上升起了希佩爾海軍中將的指揮旗。
20時,天色已漸漸地黑了下來,傑利科擔心受到德軍魚雷和水雷的攻擊,便沒有追擊,他打算先將舍爾艦隊圍堵在返回其本土基地的航線外,待天明之後再一舉殲滅。用他的話說,「那將是皇家海軍的一個精彩的白晝」舍爾同樣明白,如果他的艦隊未能在夜間沖出包圍,那麼天亮之後,他將不可能再有任何希望了。經過仔細分析和推算,舍爾決定轉向東南,趁夜從主力艦隊的尾部沖殺過去,然後經合恩礁水道返回基地。為此,舍爾把所有能用的驅逐艦都派出去攔截英軍主力艦隊,掩護大洋艦隊突圍。
按照舍爾的命令,德驅逐艦拚死一搏,如狼群一般,從不同的方向襲擊英主力艦隊,給英軍造成混亂和判斷失誤,使傑利科摸不清德國艦隊在哪個方向。23時30分,大洋艦隊和英軍擔任後衛的驅逐艦遭遇,由此演出了日德蘭大海戰的最後一幕。雙方藉助照明彈、探照燈和艦艇中彈的火光進行著漫無目標的射擊和沖撞。夜戰中,英國的戰列巡洋艦「黑太子」號誤以為向其駛來的幾個巨大黑影是友艦,便發出聯絡信號,結果招來4艘德國戰列艦的一陣齊射,「黑太子」當即變成一團火球。德國老式戰列艦「波梅恩「號、輕巡洋艦「弗勞恩洛布」號和「羅斯托克」號被英國驅逐艦的魚雷擊沉,還有1艘輕巡洋艦「埃利賓」號同已方戰列艦「波森」號意外相撞而沉沒。夜間戰斗驅逐艦的損失是:英軍5艘,德軍2艘。進而切斷了德國艦隊與本土基地的航路。
6月1日凌晨3時,德國艦隊終於從英軍封鎖線上殺開了一條血路,向合恩礁水域狂奔。合恩礁水域是出入德國大洋艦隊的基地――威廉港的必經之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德國海軍防禦英國艦隊的海上襲擊,在此布下了無數水雷。水雷陣極不規則,猶如謎宮。開戰以來,許多企圖偷襲威廉港的英國軍艦都有來無回,葬身雷區。要想通過雷區,只有德國海軍高級將領才知道其間唯一的一條狹窄水道。3時30分,時間已到了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舍爾校對了一下羅盤方位,找到水道的入口,指揮他的艦隊排成一路縱隊,一艘緊跟著一艘安然通過雷區,向著威廉港駛去。大洋艦隊總算擺脫了英國主力艦隊!雷區外,隨後追來的英國主力艦隊只能咆哮著鳴炮,卻不敢越雷池半步。凌晨4時15分,英國海軍部給傑利科發來電訊偵察通報,告訴他舍爾的艦隊已安全通過了合恩礁水道,即將回到威廉港,失望的傑利科只好帶著他的主力艦隊悻悻地返回斯卡帕弗洛海軍基地。這場盛況空前的戰列艦海上龍虎鬥結束了。
海戰結束後,交戰雙方都宣稱自己是勝利者,以至於如何評判它成了世界海戰史上的一段著名公案。此戰英國艦隊共損失3艘戰列巡洋艦,3艘輕巡洋艦和8艘驅逐艦,戰斗噸位達11.5萬噸,傷亡6945人;德國艦隊共損失了1艘老式戰列艦、1艘戰列巡洋艦、4艘輕巡洋艦和5艘驅逐艦,戰斗噸位達6.1萬噸,傷亡3058人。英德雙方損失比近2比1。就戰術而言,德國人的確是這場海戰的勝利者,大洋艦隊向強大的英主力艦隊發起了勇猛的挑戰,希佩爾艦隊重創了貝蒂艦隊,舍爾准確的判斷和優良的航海技術,使他成攻地擺脫了占極大優勢的傑利科的追擊。然而就戰略而言,德國海軍沒能打破英國的海上封鎖,全球海洋仍然是英國海軍的天下,大洋艦隊困在港內毫無作用,仍然是一支「存在艦隊」。正如美國《紐約時報》所評論的那樣:「德國艦隊攻擊了它的牢獄看守,但是仍然被關在牢中。」
日德蘭海戰是戰列艦時代規模最大也是最後的一次艦隊決戰。在這次海戰中,大炮巨艦主義遭到失敗。此後,德國和其它海上強國開始研發爭奪制海權的新型力量和探索新的戰法。二戰中出現的潛艇破襲戰和航母海空決戰正是這一探索的產物。
『玖』 英國皇家海軍目前有多少軍艦在世界排名多少
水面作戰艦艇不算還沒服役甚至還在建的20艘左右,主要是6艘驅逐,13艘護衛,沒記錯還有十艘核潛艇和一兩艘兩棲登陸艦,登陸艦可以忽略,英國皇家海軍兵力遠程投送的優勢不在於有多少登陸艦,而是強大的完善的戰備體制,登陸艦的問題可以解決,核潛艇也不用考慮,英國本土才多大點,完全夠用,就算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毛子最大的對手是美帝,而且每艘潛艇可以裝40枚左右的核導彈,一共400枚,很不錯了,可以把毛子打得流鼻血了,但是水面作戰艦艇實在太少,英國應該是想把所有軍艦編為兩個航母編隊,當然這要等航母建好了來,雖然軍艦少但是45型驅逐艦仍然很先進的,而且航母搭載的應該是f35b型戰機戰力不可小覷,皇家海軍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已經全面撤退到大西洋,這點兵力完全足夠防禦大西洋了。皇家海軍的排名我不能給出准確答案,但肯定進前十了,如果算上英國的戰備體質這些以及對海軍的使用經驗,起碼也應該是前五或者前四,最差也是前6。另外提醒一下,就如同現在國人認為英國王室沒有實權只是象徵一樣,英國皇家海軍雖然比起從前衰落了不少,但是皇家海軍依然是有強大戰鬥力的現代化海軍,不要以為毛子的海軍很厲害,幾十年沒換過新艦不說,還不會保養,使用經驗也不如皇家海軍,個人認為皇家海軍是略勝毛子海軍的。目前的皇家海軍由於航母還在建,所以論武器裝備是美國,中國,法國,俄羅斯,英國。考慮上經驗美國,法國,英國,中國,俄羅斯或者美國,法國,中國,英國,俄羅斯;法國,英國,中國不好排,但五常當中美國的第一和毛子的倒數第一是坐定了,英國的前四是坐定了,但這三個國家實在不好排,都是處於發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