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英法七年戰爭 詳細情況
七年戰爭(1756年-1763年)是歐洲兩大軍事集團即英國-普魯士同盟與法國-奧地利-俄國同盟之間,其中漢諾威、葡萄牙為英普的盟友,法奧俄的盟友則為西班牙、薩克森、瑞典,為爭奪殖民地和霸權而進行的一場大規模戰爭。所以又稱英法七年戰爭,其中發生在北美地區的英國針對法國及印第安的戰爭稱為法國和印第安戰爭--這是美國的通俗說法,是以英國的兩個主要敵人來命名的。普奧之間的戰爭則稱第三次西里西亞戰爭。戰場遍及歐洲大陸、地中海、北美、古巴、印度和菲律賓等地。
英國是在七年戰爭中最大的贏家,法國在《巴黎和約》中被迫將整個加拿大割讓給英國,並從整個印度撤出,只保留5個市鎮,英國成為了海外殖民地霸主,邁向日不落帝國的傳奇。但英國將這次的大帝國戰爭(法國-印第安戰爭)的戰費轉嫁在北美殖民州身上,引起了當地居民的不滿。七年戰爭完後13年,美國獨立戰爭爆發。
17世紀末到18世紀,英法兩國為爭奪歐洲霸權和殖民霸權展開了激烈的斗爭。在數十年的較量中,1756~1763年的七年戰爭是最後的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爭。幾乎所有的強國都參與了這場爭斗。但其他參戰國都受到英法爭霸的制約,自覺不自覺地充當了英法爭霸的脅從,蒙受英法擺布和戰爭勝敗的制約。七年戰爭無論對參戰國還是對國際關系都產生了重大影響,中學教材涉及的許多重大事件都和它有著直接和間接的關系。
首先,戰爭對歐洲國際關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重新分配了英、法、俄、普、奧五強的實力,歐洲出現了國際關系的新格局。英國獲利最多,它不僅在西印度、北美和印度的殖民擴張有了長足進展,而且在西非也擴張了勢力。從而確立了世界殖民霸權,並進一步鞏固了它的海上霸主地位。法國不僅喪失了在海外的眾多殖民地,而且使它完全喪失了路易十四所取得的歐洲霸主地位。昔日的泱泱大國、「已降低到二流,甚至三流國家的地位」。俄國在歐洲的國際地位得到加強,成了主宰東北歐的主要一員;俄、普、奧成了歐洲大陸政治上的主角。
其次,七年戰爭對北美獨立戰爭產生了重要影響。七年戰爭後,法國一直沒有放棄對英國復仇的打算,而北美獨立戰爭給了法國一個極好的機會。美國宣布獨立後,就派遣富蘭克林到法國游說。法國人都迫不及待地想報七年戰爭之仇。但美軍在戰爭初期的失利,使得法國政府不相信美國的實力,不敢正式承認美國獨立。所以法國一方面秘密以金錢及武器援助美國,另一方面在英國面前表示嚴守中立。但是1777年薩拉托加大捷改變了法國的態度,法國終於參戰。在法國的慫恿下,西班牙也參加了援美反英斗爭。有力的國際援助,對北美獨立戰爭的勝利起了重要作用。
第三,七年戰爭給各國特別是法國的內政也造成了嚴重的影響。戰爭給法國帶來了嚴重的財政困難,消耗的戰費,數字驚人。戰爭還沒有結束已出現嚴重的財政拮據。而漫無止境的征稅,導致階級矛盾的激化,人民展開了抗稅斗爭。巨額的軍費,進一步加深了法國的財政危機,舊制度已無可挽回地陷入了絕境。對英戰爭的慘敗、不斷加劇的財政危機成為法國大革命爆發的原因之一。
第四,七年戰爭還影響到後來美國的領土擴張。從中學教材中我們可以看出課本上的一個隱性知識:路易斯安那(即法王路易的土地)是1682年法國人在北美開拓的一塊殖民地,包括整個密西西比河流域,它東與法國的新法蘭西殖民地相鄰,西至落基山脈,面積廣大。七年戰爭後,法國完全喪失了這一地區。不過它被一分為二。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全部土地、加拿大和新法蘭西都由法國之手轉入英國手中;密西西比河以西地區轉屬西班牙,作為報答,西班牙將佛羅里達轉讓給英國。拿破崙取得法國政權後,懾服於法國的威勢,1800年西班牙被迫把路易斯安那還給法國。1803年,為了全力對付英國,拿破崙以1500萬美元的代價把它賣給了美國。
巴黎條約
1763年在巴黎訂立的有關結束七年戰爭並確定其結果的條約。同年 ,在胡貝圖斯堡還訂立有《胡貝圖斯堡條約》。1763年2月10日英國為一方,法國、西班牙為另一方(後葡萄牙加入)在巴黎簽訂《巴黎條約》。
條約規定:在歐洲,英國收回梅諾卡島,法國收回貝勒島。在美洲,法國將加拿大、布雷頓角島、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全部土地(新奧爾良除外)讓給英國,西班牙將佛羅里達讓給英國,從法國手中得到路易斯安那、新奧爾良和部分金錢補償。在西印度群島,法國將特立尼達、聖文森特、格瑞那達、多巴哥諸島讓給英國,收回馬提尼克、聖露西亞、瓜德羅普和瑪麗加朗特諸島。在非洲,法國將馬略卡島讓給西班牙,將塞內加爾讓給英國,收回戈雷島。在印度,法國僅保留5個城市,且不得設防駐軍。西班牙收回古巴和菲律賓。該條約還規定,法國撤出漢諾威選帝侯國、黑森、不倫瑞克、普魯士的萊茵區、奧地利的奧斯坦德和紐波特。法國和西班牙撤出葡萄牙及其殖民地。該條約的簽訂打擊了法國在海外的勢力,標志著英國海上霸權的確立。1763年2月15日參加七年戰爭的普魯士與奧地利、薩克森在薩克森境內的胡貝圖斯堡簽訂《胡貝圖斯堡條約》。該約規定,普魯士仍保有西里西亞,薩克森恢復戰前疆界; 在秘密條款中,普魯士保舉瑪麗亞·特蕾西亞之子約瑟夫二世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該條約的簽訂標志著普魯士開始崛起。
B. 原本僅局限於歐洲的七年戰爭,是如何影響到全球格局的呢
公元1756年,以英國、法國、沙俄、普魯士等國為首的西方列強,為爭奪殖民地控制權和歐洲霸權而掀起了一場規模浩大的戰爭。因戰爭共持續了七年,故而也被稱之為七年戰爭。
因西方列強大多都捲入了這場戰爭之中,因此在七年戰爭結束之後,歐洲的格局便發生了劇烈的變動。同時,因這些列強在海外大多擁有大片殖民地,因此歐洲格局的變動也帶動了世界其他地區的格局的變動。
基於此,英國可以從殖民地獲取大量的原材料。在將其進行生產後,又轉化為商品傾銷給殖民地的百姓,從而獲得了不菲的利潤。
不僅如此,由於英國在七年戰爭期間給予了法國海軍重創。
因此在戰爭結束後的很長一段時間里,英國海軍一直保持著對法國海軍的優勢。毋庸置疑的是,戰敗的法國在海洋上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小;而擁有戰勝國"光環"的英國則充分發揮了海上霸主的優勢,進一步強化了自己在歐洲和在全世界各殖民地的影響力及控制力。
C. 七年戰爭之後,為什麼英國與北美殖民地矛盾激化
導致美國革命最主要的原因,是英國採取重商主義(Mercantilism)的經濟政策。這是歐洲各國所共有的現象。重商主義的經濟政策主要內容是:殖民地要供應母國所不生產的貨物;殖民地僅能與母國貿易,不可發展工業與母國競爭,亦不可資助母國的商業競爭者;殖民地要協助母國達成「優惠的貿易平衡」,要以貴重金屬供應母國。這種體制的目的,是使擁有殖民地的國家可以戰時強和平時富。英國在十七世紀中葉屢次頒布《貿易及航海法》規定:英國與殖民地間的貿易僅准以英船載運;某些貨品如煙草、糖、棉、米、靛青及皮草等不得輸往英屬港口以外的地區;所有輸往殖民地的貨物必須經過英國並在英國繳納關稅。這些規定雖違反殖民地的利益,但是英國在七年戰爭(1756年至1763年)之前執行不嚴,此即所謂「有益的疏漏」,再加上殖民地在法國勢力的威脅下需要保護,故不至成為嚴重問題。
但是,七年戰爭決定了英國在殖民競爭上取得了壓倒法國的勝利,日趨成熟獨立的北美殖民地對母國的依賴程度大為減低。此時英國卻決定加強對殖民地的控制,並且要它們分攤部分的防衛費用。於是,英國和北美十三個殖民地的關系趨於緊張。這個爭執後來表現在向殖民地人民征稅上。1764年左右,殖民地人民認為他們在英國國會並無代表權,英國國會無權立法向他們征稅,乃提出「無代表權而征稅是虐政」,以及「無代議士不納稅」等口號。英國方面,則持「實際代表說」,認為英國國會議員從未僅代表其選區的利益,立法時考慮的是帝國整體利益,如果說費城未派代表出席國會,則當時曼徹斯特等工業城市又何獨不然?二地皆享有「實際代表」。 但是,殖民地人民不接受此種立場,他們服膺自然法權利、契約政府,以及無代議權不納稅等主張。爭執到1770年,幾經周折,英國政府決定廢各稅,僅余茶稅。每磅茶僅征稅三便士,年約一萬六千鎊,此僅表示母國有徵稅之權。同時,為了救援行將破產的東印度公司,乃准該公司直接售茶給殖民地代銷商和免除銷美貨品之關稅,東印度公司乃能減價銷售,其價格低於走私進口的水貨。殖民地人民仍不領情,沖突不斷升高。最終爆發戰爭。
D. 英法七年戰爭的主要過程是什麼
1756—1763年間,由歐洲主要國家組成的兩大交戰集團在歐洲、美洲、印度等廣大地域和海域進行的爭奪殖民地和領土的戰爭。1756年奧地利為奪回在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中被普魯士奪占的西里西亞,准備發動對普戰爭,便與法國結盟。俄國、薩克森、瑞典和西班牙先後參人同盟。英國為與法國爭奪殖民地,需要普魯士在歐洲牽製法國,於是同普魯士結盟。
在歐洲戰場上,交戰雙方在經過無數次的交戰後,由於俄國彼得三世退出反普聯盟,使普魯士被動的局面得以改觀。最後。普軍擊退法奧聯軍,取得勝利。並於1763年2月15日與奧地利和薩克森簽訂《胡貝圖斯堡條約》,歐洲戰事結束。
與此同時,英法在美洲、印度等地繼續爭奪殖民地。在美洲,1759年英軍佔領魁北克。1760年法軍佔領蒙特利爾,完全征服加拿大。在印度,英國完全取代法國,處於絕對優勢。法國只保留幾個貿易據點。在西非,英軍佔領塞內加爾的戈雷島。在西印度群島,英軍擊潰法西聯軍,佔領馬提尼克、格瑞那達和聖露西亞諸島。1763年2月10日,英法簽訂《巴黎條約》,法國被迫將整個加拿大割讓給英國,並從整個印度撤出,只保留5個市鎮,英國成為了海外殖民地霸主,邁向日不落帝國的道路。
七年戰爭的戰場遍及歐洲大陸、地中海、北美、古巴、印度和菲律賓等地。這次戰爭對於18世紀後半期國際戰略格局的形成和軍事學術的發展均產生了深遠影響。
E. 英法「七年戰爭」的原因和事件發展是怎樣的
七年戰爭由歐洲列強之間的對抗所驅動。大英帝國與法蘭西王國和西班牙帝國在貿易與殖民地上相互競爭。同時普魯士王國,這個日益崛起的強國與奧地利帝國正同時在神聖羅馬帝國的體系內外爭奪霸權。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之後不久,列強間進行了「夥伴交換」("Switched Partner"):普魯士王國與大英帝國建立了聯盟,同時互為傳統對手的法蘭西王國和奧地利帝國締結了同盟關系。英普同盟日後陸續有德意志小邦(特別是漢諾威)以及葡萄牙帝國參與,而法奧同盟則包括瑞典,薩克森,以及後來加入的西班牙帝國。俄羅斯帝國起初與奧地利帝國結盟。但在1762年沙皇彼得三世即位後改變了立場,並同瑞典一起與普魯士王國單獨締結了合約。
1763年法蘭西王國,西班牙帝國與大英帝國簽訂的《巴黎和約》(Treaty of Paris 1763),以及薩克森,奧地利帝國與普魯士王國簽訂的《胡貝爾圖斯堡和約》 (Treaty of Hubertusburg)共同標志著戰爭的結束。這次戰爭在歐洲以攻城戰,對城鎮的縱火,以及造成慘重損失的野戰而著稱。戰爭總共造成了約900,000至1,400,000人死亡。
七年戰爭發生在1754年至1763年,而主要沖突則集中於1756年-1763年。當時歐洲上的主要強國均參與了這場戰爭,其影響覆蓋了歐洲,北美,中美洲,西非海岸,印度,以及菲律賓。
F. 英國的七年戰爭有哪些影響
歐洲發生過很多起戰爭,而歐洲列強們都參與的這場七年戰爭影響很大,覆蓋了中美洲、北美、西非海岸等許多地區,七年戰爭起始於1754年,戰爭開始後歐洲各個強國都相繼參與了這場戰爭,那麼七年戰爭的影響有哪些呢?
七年戰爭的影響
而因為這次戰爭於1763年簽訂的《巴黎和約》和《胡貝爾圖斯堡和約》標志著戰爭結束。這場規模盛大的戰爭也影響到了很多地區,其規模和影響也被認為是真正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這場戰爭反映了各國國力上的差距,整體來說英國是此次戰爭中最大的贏家,英國作為 資本主義 工業國,它的經濟 軍事 實力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此英國在此次戰爭中成為了海外殖民地的霸主。而作為封建主義農業國的法國在這場戰爭中簽訂的《巴黎和約》割讓了整個加拿大給英國,同時放棄了密西西北河東岸並且從整個印度撤出。由此可見 科技 水平、生產力和軍事戰術的差距使得法國遠遠弱於英國。所以法國喪失了主動性,在此次戰爭中以失敗告終。
對於軍事學術上的影響來說,七年戰爭期間,因為各列強國的經濟、軍事能力的提高,所以過去盛行的戰略戰術已經不適合當前發展。過去代價昂貴、對補給線依賴性很大的較為死板的戰略戰術弊端暴露,所以隨之被替代,這樣的進步給軍事學術上提供了新的 經驗 。但是戰爭是把雙刃劍,英國雖然取得了勝利,但是因為戰爭產生的巨額軍事費用卻是英國無法承擔的,同時英國對殖民地實施的土地政策和北美保留常備軍使得矛盾突顯出來了。《駐軍法案》的形成增加了殖民地人民的負擔讓殖民地人民感到強烈的不滿。這支駐北美的軍隊最終成為了導火線。美利堅民族的反抗意識增強,同時推動了美利堅民族獨立的腳步。
七年戰爭對英國的影響
1756年至1763年這七年時間,歐洲各強國展開的這起戰爭損失慘重,死亡人數約90萬至140萬左右。那麼對於最大贏家的英國來說,七年戰爭對英國的影響有哪些呢?
大家都知道戰爭是把雙刃劍,有利有弊。英國作為最大贏家,“利” 自然 是不少的。英國和法國在1763年簽訂的《巴黎和約》中規定,法國將整個加拿大割讓給英國,同時英國取得了密西西比河以東原本屬於法國的地區,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國,英國還奪取了西屬美洲販賣奴隸的專賣權。此次戰爭還促進了英國工業革命的發生。英國作為海外殖民地的霸主,邁向了“日不落”的傳奇。但是因為英國將戰爭產生的巨額費用壓在了北美殖民地人民的身上,因此又有了不同的意義。
七年戰爭結束後,英國為了加強對北美殖民地的控制提出的一些列針對殖民地的政策引起了北美殖民的不滿。土地政策率先成為北美殖民和英國的一大矛盾,刺激了北美殖民的獨立意識。而北美保留常備軍這一駐軍政策所需要的費用不僅僅只是加大了北美殖民地人民的負擔,更是激化了北美殖民和英國政府的矛盾,促進了北美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意識。正是因為這些新法令一次次的侵犯了北美殖民地人民的自由, 政治 和經濟,所以才促進了之後美利堅民族的形成。由此可見,七年戰爭給英國帶來的不僅僅只是海外殖民地霸主的稱譽,還有防務、土地、財政帶來的各種影響,這些影響都間接的為美國的形成起到了推動的作用。
七年戰爭的原因
七年戰爭是歐洲列強們之間的斗爭,這其中的沖突大多集中在1756年到1763年之間。1748年結束的奧地利王位繼承戰,讓整個歐洲得到了8年的和平。但是這場戰爭沒有解決任何問題,反而讓大多數國家的地位受到動搖,那麼七年戰爭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七年戰爭中每個國家參戰的企圖都不同,但都為了自身的利益而結盟和戰斗。戰爭的主要參戰方是法國、俄國、奧地利同盟和英國、普魯士同盟,這兩個對抗方為的就是歐洲的主導地位和殖民地的爭搶。後來瑞典、西班牙等大多數的德意志聯邦國加入了法俄奧同盟,而一些少數的德意志聯邦國如漢諾威等就加入了英普同盟。這場七年戰爭的參戰國都打著自己的算盤,就像英國的圖謀就是為了打擊法國的力量,從而擴大自己的殖民地,成為海上霸主。普魯士的企圖是吞並薩克森,讓波蘭成為自己的囊中之物。而對立方法國想吞下英國國王統治的漢諾威,保護自己的殖民地。
不得不說的還有這場戰爭中的參戰國奧地利。西里西亞本來是奧地利的統治地,後來為了和平割讓了西里西亞。這次戰爭中奧地利打算削弱對手普魯士的力量,重新奪回西里西亞。七年戰爭的爆發陸戰的主要戰場在歐洲大陸,這個戰場參戰的大多數是普魯士和反普同盟們,在印度以及北美的海上就是英、法兩國交戰了。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因為參戰國家多,所以一度打得不可開交,最後各國都簽訂了停戰協議,英國獲得了在歐洲的海上霸主地位。
猜你感 興趣 :
1. 七年戰爭對英國有哪些影響
2. 七年戰爭對英國的影響有哪些
3. 鴉片戰爭對英國有什麼影響
4. 七年戰爭發生背景有哪些
5. 英國內戰的評價有哪些
6. 英國軍隊有哪些失敗
G. 英法百年戰爭、英法七年戰爭都是為什麼而戰
英法百年戰爭
http://military.china.com/dljl/yingfa/
一場戰爭從一種性質轉變到另一種性質,即一場戰爭中對交戰雙方來說都各有兩種性質,這在戰爭史上並不多見。公元1337—1453年,英法兩國先為王位繼承問題展開爭權奪利,爾後演變為英國對法國的入侵,法國則被迫進行反入侵,戰爭性質從封建王朝混戰變化到侵略與反侵略,其結果可謂完全違背了英法王朝統治者的預料。
中世紀,英國諸王通過與法一系列聯姻,均成了法國諸王大片領地上的主要封臣。1346年,英王愛德華三世終於提出要求享有全部法蘭西王國的繼承權。 1328年,法國卡佩王朝絕嗣,支裔華洛瓦家族的腓力六世繼位,英王愛德華三世以卡佩王朝前國王腓力四世外孫的資格,爭奪卡佩王朝繼承權。1337年愛德華三世稱王法蘭西,腓力六世則宣布收回英國在法境內的全部領土,派兵佔領耶訥,戰爭遂起。
這場戰爭除王位繼承原因外,還為了爭奪在法境內的富庶的佛蘭德爾和阿基坦地區。這個地區與英國有著密切的經濟聯系。法國於1328年佔領該地,英王愛德華三世遂下令禁止羊毛向該地出口。佛蘭德爾地區為了保持原料來源,轉而支持英國的反法政策,承認愛德華三世為法國國王和佛蘭德爾的最高領主,使英法兩國矛盾進一步加深。這也是導致戰爭發生的一個基本原因。這次戰爭分四個階段:
戰爭的第一階段(1337—1360年),英法雙方爭奪佛蘭德爾和基恩。在斯呂斯海戰(1340年)中,英海軍重創法海軍,奪得制海權。在1346年8 月的克勒西會戰中,英軍又取得了陸上的優勢,並經11個月的圍攻佔領了海岸要塞加來港(1347年)。將近10年的休戰之後,在普瓦提埃戰役(1356 年)中法軍再次被擊敗。英國人無限度地徵收苛捐雜稅和法國內部經濟陷於完全破壞的狀態,從而導致了法國人民的起義——馬賽領導的巴黎起義(1357— 1358年)和扎克雷起義(1358年)。法國被迫於1360年在布勒丁尼簽訂和約,和約條款極為苛刻,其中規定把從盧瓦爾河至比利牛斯以南的領土割讓給英國。
戰爭的第二階段(1369—1380年),為了奪回英佔領區,法王查理五世(1364—1380年在位)改編了軍隊,整頓了稅制。他用僱傭步兵取代部分騎士民團,並建立了野戰炮兵和新的艦隊。久格克連被任命為軍隊總司令(元帥),並擁有很大的權力。法軍採用突襲和游擊戰術,到70年代末已逐步迫使英軍退到沿海一帶。為了保住在法國的幾個沿海港埠和波爾多與巴榮訥間的部分地區,並鑒於國內形勢惡化,英國遂與法國簽訂停戰協定。
戰爭的第三階段(1415—1424年),法國因國內矛盾加劇(勃根第派和阿曼雅克派兩個封建主集團發生內訌;農民和市民舉行新的起義)而遭到削弱,英國乘機重啟戰端。1415年,英軍在阿金庫爾戰役中擊敗法軍,並在與其結成同盟的勃根第公爵的援助下佔領法國北部,從而迫使法國於1420年5月21日在特魯瓦簽訂喪權辱國的和約。按照和約條款規定,法國淪為英法聯合王國的一部分。英王亨利五世宣布自己為法國攝政王,並有權在法王查理六世死後繼承法國王位。但是,查理六世和亨利五世於1422年都先後猝然死去。由於爭奪王位斗爭(1422—1423年)加劇,法國遭到侵略者的洗劫和瓜分,處境十分困難。捐、稅和賠款沉重地壓在英佔區的居民的身上。因此,對法國來說,爭奪王位的戰爭已轉變為民族解放戰爭。
戰爭的第四階段(1424—1453年),隨著人民群眾的參戰,游擊戰更加廣泛地展開(特別是在諾曼底)。領導這場斗爭的是貞德。戰爭的性質變了:就法國方面來說,是反抗英國侵略的正義戰爭,而英國方面則是進行侵略性的非正義戰爭。
貞德出生在法國北部香檳與洛林交界處的杜列米村,從小就開始了牧女的生活。艱苦的生活使她逐漸成為一個性格堅強、不怕困難、敢於斗爭的少女。1428 年,她3次求見王太子,陳述她的救國大計。1429年4月27日,王太子授予貞德以「戰爭總指揮」的頭銜。她全身甲胄,腰懸寶劍,捧著一面大旗,上面綉著 「耶穌馬利亞」字樣,跨上戰馬,率領3000—4000人,向奧爾良進發。奧爾良已被英軍包圍達半年之久。貞德先從英軍圍城的薄弱環節發動猛烈進攻,英軍難以抵擋,四散逃竄。4月29日晚8時,貞德騎著一匹白馬,在錦旗的前導下進入了奧爾良,全城軍民燃著火炬來歡迎她。奧爾良解放之鍾聲敲響了!貞德率領士氣高昂的法軍,迅速攻克了聖羅普要塞、奧古斯丁要塞、托里斯要塞,敵人聞風喪膽,聽到貞德的名字就嚇得發抖。人們高唱贊美詩,歌頌貞德的戰功,稱她為「奧爾良姑娘」。5月8日,被英軍包圍209天的奧爾良終於解了圍。奧爾良戰役的勝利,扭轉了法國在整個戰爭中的危難局面,從此戰爭朝著有利於法國的方向發展。接著,貞德又率軍收復了許多北方領土。貞德已經變成了「天使」,人們到處都在歌頌她,稱她是「聖人」。國王賜給她大量財帛和「貴族」稱號,她都拒絕接受,決心繼續完成解放法國的事業。
但是,宮廷貴族和查理七世的將軍們卻不滿意這位「平凡的農民丫頭」影響的擴大,他們害怕人民比害怕英國人還厲害,便蓄意謀害貞德。1430年在康邊城附近的戰斗中,當貞德及其部隊被英軍所逼、撤退回城時,這些封建主把她關在城外,最後竟以4萬法郎將她賣給了英國人。貞德寧死不屈,她說:「為了法蘭西,我視死如歸!」1431年5月29日上午,貞德備受酷刑之後在盧昂城下被活活燒死,她的骨灰被投到塞納河中。死時,貞德還不滿20歲。貞德之死激起了法國人民極大義憤和高度愛國熱情,在人民運動的壓力下,法國當局對軍隊進行了整頓。1437年法軍攻取巴黎,1441年收復香檳,1450年奪回曼恩和諾曼底, 1453年又收復基恩。1453年10月19日,英軍在波爾多投降,戰爭至此結束。
百年戰爭從1337—1453年,持續了116年,給法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同時也促進了法國民族意識的覺醒。國王聯姻不僅不能解決長治久安問題,反而容易引起王位繼承權爭奪和戰爭。民族女英雄貞德姑娘勇敢地捍衛民族利益,為了民族解放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喚醒了人民的民族意識,振奮了民族精神。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不僅使法國擺脫了侵略者的統治,而且還使法國人民團結起來,民族感情迅速增強了,國王受到了臣民的忠心支持。由此封建君主政體演變成了封建君主專制政體,王權進一步加強了。戰後的英國,在經歷了一段內部的政治紛爭後,也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國家。
在這次戰爭中,英國的僱傭軍優於法國的封建騎士民團,這促使法國第一次建立了常備僱傭軍。騎兵已失去了以往的作用,而步兵的作用,特別是那些能夠成功地與騎兵一同作戰的弓箭手的作用得到了提高。火器在當時雖還抵不上弓和弩,但卻被越來越廣泛地運用到各種作戰中去。這些對英法軍隊乃至西歐國家軍隊的建設都有重要的影響作用。
七年戰爭里發生的戰役
http://ke..com/view/22441.htm
1756年5月20日—梅諾卡戰役
1756年10月1日—羅布西茨戰役
1757年4月21日—萊亨堡戰役
1757年5月6日—布拉格戰役
1757年6月18日—科林戰役
1757年6月23日—普拉西戰役
1757年7月26日—Battle of Hastenbeck
1757年8月3日-8月6日—Battle of Fort William Henry
1757年8月30日—大耶格爾斯多夫戰役
1757年9月7日—Battle of Moys
1757年11月5日—羅斯巴赫會戰
1757年11月22日—布雷斯勞戰役
1757年12月5日—洛伊滕會戰
1758年4月29日—古德洛爾戰役
1758年6月30日—Battle of Domstadtl
1758年7月7日-7月8日—卡里永戰役
1758年8月3日—尼加巴丹戰役
1758年8月25日—曹恩道夫戰役
1758年10月14日—霍克齊戰役
1759年4月13日—卑爾根戰役
1759年7月23日—Battle of Kay
1759年8月1日—明登戰役
1759年8月12日—庫勒斯道夫戰役
1759年8月19日—拉哥斯戰役
1759年9月10日—本地治里戰役
1759年9月13日—魁北克戰役 亦稱為亞伯拉罕平原戰役
1759年9月25日—霍耶斯韋達戰役
1759年11月20日—基伯龍灣戰役
1759年11月21日—Battle of Maxen
1759年12月4日—邁森戰役
1760年6月23日—蘭茨胡特戰役
1760年8月1日—瓦爾堡戰役
1760年8月15日—李格尼茨戰役
1760年11月3日—托爾高戰役
1761年7月15日-7月16日—Battle of Villinghausen
1762年7月21日—博克施道夫戰役
1762年7月23日—Second Battle of Lutterberg
1762年9月24日—馬尼拉戰役
1762年10月29日—弗賴堡戰役
H. 七年戰爭是怎麼回事
七年戰爭是一場主要發生在1756年至1763年之間的大規模軍事沖突,以英國及普魯士為首的軍事集團和以奧地利、法國和俄羅斯為代表的軍事同盟在歐洲及美洲等廣大地區展開了激烈的爭奪,而歐洲和美洲這兩片主要戰場同樣反映了此次戰爭「一小一大」的兩個維度。
這場戰爭由歐洲列強之間的對抗所驅動。英國與法蘭西和西班牙在貿易與殖民地上相互競爭。同時普魯士,這個日益崛起的強國與奧地利正同時在神聖羅馬帝國的體系內外爭奪霸權。
(8)七年戰爭後英國怎麼反叛的擴展閱讀:
1763年2月10日,作為七年戰爭最主要交戰方的英法兩國簽訂《巴黎合約(Treaty of Paris in 1763)》,這標志著七年戰爭的正式結束。在這份和約中,法國向英國割讓了幾乎整個法屬加拿大並且從印度撤離,不僅如此,英國還從法國盟友西班牙的手中獲得了佛羅里達。
七年戰爭以英普聯盟的勝利而告終,這一場戰爭由於已經超出了歐洲固有的列強爭霸范圍而具備了強烈的「世界大戰」色彩,在今天我們甚至仍舊能夠感受到它的影響。
佔領北美大片土地的英國開始向全球殖民帝國邁進,但是戰爭產生的沉重財政壓力讓其向北美殖民地大規模征稅,這導致了美國獨立戰爭的爆發。
而遭遇恥辱性失敗的法國,由於在獨立戰爭中出於抗英目的大力援助美國人的獨立運動,也加深了法國本土的社會經濟矛盾並且加速了法國大革命的到來。
除此之外,在北美失意的法國開始在非洲及東南亞尋求新的殖民擴張方向。深入非洲內陸及中南半島的法國進入了「法蘭西第二殖民帝國(Le Second empire colonial français)」階段,1883年中法爭奪越南宗主權的戰爭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