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漢諾威王朝是怎麼開始的

英國漢諾威王朝是怎麼開始的

發布時間:2022-09-01 22:06:19

① 溫莎王朝和漢諾威王朝,二者之間有什麼關系

血統淵源

漢諾威王朝第一代國王是喬治一世,而溫莎王朝時喬治五世在世改名為溫莎王朝。

韋爾夫家族的母系祖先最早可以追溯到薩克森及巴伐利亞公爵獅子公爵亨利,而父系祖先來自義大利的艾斯特家族。而亨利的幼子威廉成為呂能堡公爵(Herzog von Lüneburg)。

布朗史維希王朝呂能堡分支,經過多年發展後,在1692年成為漢諾威選侯國。自此以後,王室人員以國為姓氏,改稱為漢諾威分支,亦即是漢諾威王朝。



② 漢諾威王朝的起源

漢諾威王朝是德國布朗史維希王朝的 分支之一,因此又稱為布朗史維希王朝漢諾威分支。漢諾威王朝和布朗史維希王朝的前身, 都是韋爾夫王朝,韋爾夫家族的母系祖先最早可以追溯到薩克森及巴伐利亞公爵獅子公爵亨利, 而父系祖先來自義大利的艾斯特家族。而亨利的幼子威廉成為呂能堡公爵( Herzog von Lüneburg)。
布朗史維希王朝呂能堡分支,經過多年發展後,在1692年成為漢諾威選侯國。自此以後,王室人員以國為姓氏, 改稱為漢諾威分支,亦即是漢諾威王朝。

③ 英國王室作為現存的最古老的王室之一,那麼它是怎麼誕生的

英國王室作為現存的最古老的王室之一,那麼它是怎麼誕生的?

英格蘭曾經歷過羅馬帝國的統治,在羅馬人撤走後,進入了小王國、小部落聯盟混戰的時期,到6世紀伊麗莎白二世,入侵的盎格魯—撒克遜人形成了七個王國(部落聯盟)。威塞克斯王國逐漸強大起來,829年國王埃格伯特壓服了其它王國,成為英格蘭的共主。但與此同時,英國也進入了「恐怖的維京人時代」,遭到北歐海盜一波又一波的入侵。但在1042年,威塞克斯王室後裔「懺悔者」愛德華以母系血統繼承了丹麥人的王位。

維多利亞女王與德意志薩克森-科堡-哥達家族的阿爾伯特結婚,其子愛德華七世繼位之後,也以父姓稱為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愛德華七世之子喬治五世在位時期,趕上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不願再使用敵對國德國的姓氏,將王室改姓為「溫莎」(因為王室行宮「溫莎堡」),朝代名稱也改稱為「溫莎王朝」。溫莎王朝一直延續至今,當前在位的伊麗莎白二世是其第四任國王。英國王室盡管經歷了許多王朝,但實際上前後王朝之間都有或近或遠的血緣關系,王室血統一直沒有中斷過。

④ 漢諾威王朝的介紹

漢諾威王朝(House of Hanover),是於1692-1866年間統治德國漢諾威地區和在1714-1901年間統治英國的王朝。1由於在英國本土,最後三位斯圖亞特君主均無子嗣成活至成年,但斯圖亞特家族一位公主嫁到了德國漢諾威,她的漢諾威後裔因此擁有了英國王位繼承權。1707年,英格蘭和蘇格蘭議會合一,兩國正式合並為大不列顛王國。而在1714年,安妮女王駕崩。根據《1701嗣位法》12,漢諾威選帝侯喬治一世·路易繼承大不列顛和愛爾蘭的王位,是為英王喬治一世。1自此,斯圖亞特王室男嗣對英國的統治正式終結,1改由斯圖亞特家族女兒後裔的漢諾威王朝統治。漢諾威王朝是德意志布朗史維希王朝的分支之一,因此又稱為布朗史維希王朝漢諾威分支。3漢諾威王朝和布朗史維希王朝的前身,都是韋爾夫王朝,母系祖先最早可2以追溯到薩克森及巴伐利亞公爵獅子公爵亨利,但實際上韋爾夫家族的父系祖先來自義大利的艾斯特家族。2而亨利的幼子2威廉成為呂訥堡公爵(Herzog von Lüneburg)。3布朗史維希王朝呂能堡分支,經過多年發展後,在1692年成為漢諾威選侯國。自此以後,王室人員以國為姓氏,改稱為漢諾威分支,亦即是漢諾威王朝。

⑤ 英國王朝更替史

1、諾曼王朝(1066—1154年)

征服者威廉登基後稱一世,在位21年。王位先後傳給他的兩個兒子威廉二世和亨利一世。如此歷經三王之後,「絕嗣斷統」,也就是說這個家庭繼絕了男性繼承人。然而出自女系的繼承人還有兩系。先是威廉一世的外孫斯蒂芬登上王位。另一系不答應,結果爆發了一場奪位戰。雙方打得精疲力竭,議定斯蒂芬死後,由另一系繼位。

2、金雀花王朝(1154—1399年)

斯蒂芬命歸西天後,亨利一世的外孫繼位,稱亨利二世。他本是法國的安茹伯爵,紋章以金雀花為圖案,王朝也因而得名。英法相爭的百年戰爭就是在這個朝代爆發的。此王朝傳八世而終,其中包括約翰王。

3、蘭開斯特王朝(1399—1464年)

金雀花王朝最後一位國王理查二世被他的堂弟策動宮廷政變廢黜秘裁,演出了一幕「煮豆燃豆萁」的慘劇。新上台的亨利四世是蘭開斯特公爵之子,王朝因此而得名。這個王朝歷亨利四、五、六三世,被約克公爵的後裔推翻。這兩個家族本是同根,蘭開斯特家族以紅玫瑰為徽號,約克家族以白玫瑰為標志。兩家爭奪王位的戰爭就叫作「玫瑰之戰」。

4、約克王朝(1461—1485年)

這個朝代最短,只有25年,大部分時間都是愛德華四世在位。

5、都鐸王朝(1485—1603年)

這個王朝以創始者命名。都鐸是蘭開斯特家族一支的後代,奪得王位後稱亨利七世。他與約克家族的公主結婚,兩家族從此合一。這個王朝依靠新興的工商業主和新貴族鞏固了統治。亨利八世因婚姻問題與羅馬教皇決裂,結果建立了英國國教。最後一位君主是伊麗莎白一世女王。

6、斯圖亞特王朝(1603—1649年,1660—1714年)

第一代君主詹姆斯一世是亨利八世妹妹的後人,原為蘇格蘭國王,因伊麗莎白一世女王死後無嗣,得以到倫敦繼承大統。此王朝1649年被國會軍推翻,查理一世被處死。國會軍首領克倫威爾自任護國主。1660年,王朝復辟,後來改行君主立憲制。

7、漢諾威王朝(1714—1901年)

斯圖加特王朝的安妮女王去世時,根據「王位繼承法」應由詹姆斯一世的孫女索菲亞繼位。但她已死去,王位就由其子德國的漢諾威選侯繼承,稱喬治一世,從此開始了漢諾威王朝,一直延續到維多利亞女王。這個王朝的前四位君主都命名為喬治,即一世至四世。所以,有時也把他們在位的時期(1714—1830年)稱為喬治時代(Georgian)。

8、溫莎王朝(1910年至今)

維多利亞女王去世後,其子愛德華七世登位。他以其父艾伯特在德國的封地薩克森科堡與哥達為王室名稱。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國朝野反對德國,情緒激昂,迫使英王喬治五世宣布以行宮所在地溫莎作為國王家族新名。溫莎王朝已有五位君王:愛德華七世、喬治五世,愛德華八世,喬治六世及現在的女王伊麗莎白二世。

最後,喬治X世,愛德華X世不是改王室姓氏,是名不是姓
關於英國王室的姓氏,一般說來,英國的王朝名就是該朝王室的姓氏,但是有時也不完全是這樣,舉例來說,當今英國王朝是溫莎朝。溫莎朝的前身是薩克森——科堡——哥達朝,該朝王室的姓氏就是薩克森——科堡——哥達。這個姓氏來源於維多利亞女王的德國丈夫。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姓薩克森——科堡——哥達的英王喬治五世,為了表示和德國劃清界線,於是將王朝名和王室的姓氏改為溫莎,這就是今天的英國溫莎朝的來源。但是,今天的英國王室又改姓了,這是因為,當今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當初與希臘王子蒙巴頓結婚後,蒙巴頓要求他和伊麗莎白的孩子繼承英國王位後,英國應該由溫莎朝改為蒙巴頓朝,他的這一意見被伊麗莎白二世的祖母瑪麗王太後所否決,英國決定溫莎朝的名稱和姓氏將一直持續下去。直到1960年,瑪麗王太後去世後,伊麗莎白二世決定王朝名繼續為溫莎,但是孩子們的姓氏改為蒙巴頓——溫莎

⑥ 英國的王朝更替

英國歷代王朝

1、諾曼王朝(1066—1154年)

征服者威廉登基後稱一世,在位21年。王位先後傳給他的兩個兒子威廉二世和亨利一世。如此歷經三王之後,「絕嗣斷統」,也就是說這個家庭繼絕了男性繼承人。然而出自女系的繼承人還有兩系。先是威廉一世的外孫斯蒂芬登上王位。另一系不答應,結果爆發了一場奪位戰。雙方打得精疲力竭,議定斯蒂芬死後,由另一系繼位。

2、金雀花王朝(1154—1399年)

斯蒂芬命歸西天後,亨利一世的外孫繼位,稱亨利二世。他本是法國的安茹伯爵,紋章以金雀花為圖案,王朝也因而得名。英法相爭的百年戰爭就是在這個朝代爆發的。此王朝傳八世而終,其中包括約翰王。

3、蘭開斯特王朝(1399—1464年)

金雀花王朝最後一位國王理查二世被他的堂弟策動宮廷政變廢黜秘裁,演出了一幕「煮豆燃豆萁」的慘劇。新上台的亨利四世是蘭開斯特公爵之子,王朝因此而得名。這個王朝歷亨利四、五、六三世,被約克公爵的後裔推翻。這兩個家族本是同根,蘭開斯特家族以紅玫瑰為徽號,約克家族以白玫瑰為標志。兩家爭奪王位的戰爭就叫作「玫瑰之戰」。

4、約克王朝(1461—1485年)

這個朝代最短,只有25年,大部分時間都是愛德華四世在位。

5、都鐸王朝(1485—1603年)

這個王朝以創始者命名。都鐸是蘭開斯特家族一支的後代,奪得王位後稱亨利七世。他與約克家族的公主結婚,兩家族從此合一。這個王朝依靠新興的工商業主和新貴族鞏固了統治。亨利八世因婚姻問題與羅馬教皇決裂,結果建立了英國國教。最後一位君主是伊麗莎白一世女王。

6、斯圖亞特王朝(1603—1649年,1660—1714年)

第一代君主詹姆斯一世是亨利八世妹妹的後人,原為蘇格蘭國王,因伊麗莎白一世女王死後無嗣,得以到倫敦繼承大統。此王朝1649年被國會軍推翻,查理一世被處死。國會軍首領克倫威爾自任護國主。1660年,王朝復辟,後來改行君主立憲制。

7、漢諾威王朝(1714—1901年)

斯圖加特王朝的安妮女王去世時,根據「王位繼承法」應由詹姆斯一世的孫女索菲亞繼位。但她已死去,王位就由其子德國的漢諾威選侯繼承,稱喬治一世,從此開始了漢諾威王朝,一直延續到維多利亞女王。這個王朝的前四位君主都命名為喬治,即一世至四世。所以,有時也把他們在位的時期(1714—1830年)稱為喬治時代(Georgian)。

8、溫莎王朝(1910年至今)

維多利亞女王去世後,其子愛德華七世登位。他以其父艾伯特在德國的封地薩克森科堡與哥達為王室名稱。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國朝野反對德國,情緒激昂,迫使英王喬治五世宣布以行宮所在地溫莎作為國王家族新名。溫莎王朝已有五位君王:愛德華七世、喬治五世,愛德華八世,喬治六世及現在的女王伊麗莎白二世。

英國史簡述

公元前地中海伊比利亞人,比克人,凱爾特人,先後來到不列顛。公元1-5世紀大不列顛島東南部為羅馬帝國統治。羅馬人撤走後,歐洲北部的盎格魯人、薩克遜人、朱特人相繼入侵並定居。7世紀開始形成封建制度,許多小國並成七個王國,爭雄達200年之久,史稱「盎格魯—撒克遜時代」。

829年威塞克斯國王愛格伯特統一了英格蘭。8世紀末遭丹麥人侵襲,1016年至1042年為丹麥海盜帝國的一部分。其後經英王短期統治,1066年諾曼底公爵渡海征服英格蘭。1215年約翰王被迫簽署大憲章,王權遭抑制。

1338年至1453年英法進行「百年戰爭」,英國先勝後敗。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樹立海上霸權。1640年英國在全球第一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先驅。1649年5月19日宣布成立共和國。1660年王朝復辟,1668年發生「光榮革命」,確定了君主立憲制。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合並,1801年又與愛爾蘭合並。

18世紀後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19世紀是大英帝國的全盛時期,1914年佔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開始衰敗。英國於1920年設立北愛蘭郡,並於1921年至1922年允許愛爾蘭南部脫離其統治,成立獨立國家。1931年頒布威斯敏斯特法案,被迫承認其自治領在內政、外交上獨立自主,大英帝國殖民體系從此動搖。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經濟實力大為削弱,政治地位下降。隨著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相繼獨立,到60年代,英帝國殖民體系瓦解。1973年1月加入歐共體。

英國(不列顛)歷代君主世系表(包括英格蘭、蘇格蘭及大不列顛三個譜系)

歷史簡介:英格蘭和蘇格蘭歷史上是分別處於不列顛島南北的兩個國家,相互間曾多次發生戰爭,公元1568年蘇格蘭斯圖亞特王族女王瑪麗被英格蘭都鐸王族女王伊麗莎白一世處死,蘇格蘭詹姆斯六世即位。1603年伊麗莎白一世去世,詹姆斯六世又繼承英格蘭王位,斯圖亞特王朝在整個不列顛統治開始,後又經過多次戰爭,統一的英國(英吉利)逐步建立。

英格蘭王族譜系(公元827-公元1603)

1.撒克遜血統(公元827-公元1066,其中978-1016不詳,1016-1042為丹麥血統統治時期,1042年撒克遜血統復辟)

埃格伯特(827-839)/埃塞伍爾夫(839-858)/埃塞爾博德(858-860)/埃塞爾博特(860-865)/埃塞爾雷德一世(865-871)/阿爾弗雷特大帝(871-899)/老愛德華(899-924)/埃塞爾斯坦(924-939)/埃德蒙(939-946)/愛德烈(946-955)/艾雲(955-959)/埃德加(959-975)/殉道者愛德華(975-978)/埃德蒙.艾恩賽特(1016)/懺悔者愛德華(1042-1066)/哈羅德二世(又名高雲遜,1066)

2.丹麥血統(公元1016-公元1042)

克努特(1016-1035)/哈羅德一世(1035-1040)/哈迪克努特(1040-1042)

3.諾曼王族(公元1066-公元1154)

威廉一世(1066-1087)/威廉二世(1087-1100)/亨利一世(1100-1135)/斯蒂芬(1135-1154)

4.金雀花王族(公元1154-公元1399)

亨利二世(1154-1189)/理查一世(1189-1199)/約翰(1199-1216)/亨利三世(1216-1272)/愛德華一世(1272-1307)/愛德華二世(1307-1327)/愛德華三世(1327-1377)/理查二世(1377-1399)

5.蘭開斯特王族(公元1399-公元1471,1461年亨利六世遜位,約克王族愛德華四世繼位,1470年亨利六世復辟,1471年蘭開斯特王族統治結束,愛德華四世復位)

亨利四世(1399-1413)/亨利五世(1413-1422)/亨利六世(1422-1461,1470-1471)

6.約克王族(公元1461-公元1485)

愛德華四世(1461-1470,1471-1483)/愛德華五世(1483)/理查三世(1483-1485)

7.都鐸王族(公元1485-公元1603)

亨利七世(1485-1509)/亨利八世(1509-1547)/愛德華六世(1547-1553)/瑪麗一世(1553-1558)/伊麗莎白一世(1558-1603)

蘇格蘭王族譜系(公元1005-公元1625)

1.早期君主時期(公元1005-公元1371,1290-1292和1296-1306不詳)

馬爾科姆二世(1005-1034)/鄧肯一世(1034-1040)/麥克貝斯(1040-1057)/馬爾科姆三世(1057-1093)/唐納德.貝恩(1093-1094,1094-1097)/鄧肯二世(1094)/埃德加(1097-1107)/亞特蘭大一世(1107-1124)/大衛一世(1124-1153)/馬爾科姆四世(1153-1165)/獅心王威廉(1165-1214)/亞特蘭大二世(1214-1249)/亞特蘭大三世(1249-1286)/挪威的瑪格麗特(1286-1290)/約翰.狄奈波爾(1292-1296)/羅伯特一世(1306-1329)/大衛二世(1329-1371)

2.斯圖亞特王族(公元1371-公元1625,1603年詹姆斯六世即英格蘭王位)

羅伯特二世(1371-1390)/羅伯特三世(1390-1406)/詹姆斯一世(1406-1437)/詹姆斯二世(1437-1460)/詹姆斯三世(1460-1488)/詹姆斯四世(1488-1513)/詹姆斯五世(1513-1542)/瑪麗(1542-1568)/詹姆斯六世(1568-1625)

不列顛王族譜系(公元1603-現在)

1.斯圖亞特王族(公元1603-公元1714,1688-1689不詳)

詹姆斯一世(即蘇格蘭詹姆斯六世,1603-1625)/查爾斯一世(1625-1649)/共同統治時期(1649-1660,包括克倫威爾護國主時期)/查爾斯二世(1660-1685)/詹姆斯二世(1685-1688)/威廉三世(1689-1702)/安妮(1702-1714)

2.漢諾威王族(公元1714-公元1901)

喬治一世(1714-1727)/喬治二世(1727-1760)/喬治三世(1760-1820)/喬治四世(1820-1830)/威廉四世(1830-1837)/維多利亞(1837-1901)

3.薩克斯-科堡-哥拉王族(公元1901-公元1910)

愛德華七世(1901-1910)

4.溫莎王族(公元1910-現在)

喬治五世(1910-1936)/愛德華八世(1936)/喬治六世(1936-1952)/伊麗莎白二世(1952-現在)/目前即位次序排在前三位的查爾斯王子及其子威廉王子和哈里王子如果繼位的話按照歷史排序應該分別稱為查爾斯三世、威廉五世和哈里一世。

⑦ 英國漢諾威王朝與溫莎王朝什麼關系

是血統上一脈相承的關系。漢諾威王朝第一代國王是喬治一世,而溫莎王朝時喬治五世在世改名為溫莎王朝。

2、溫莎王朝: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的父系祖先為韋廷家族,起源於德國。因此,愛德華繼承的英王朝也改名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1914年一次世界大戰,英國與德國作戰,英王朝的這個德國姓氏遭到英國人異議,因而當時在位的英王喬治五世宣布將王朝以英國的溫莎命名,改名為溫莎王朝。溫莎王朝經歷兩次世界大戰,兩次都成功令英國成為戰勝國。而另一方面,英殖民帝國在二戰後迅速瓦解,殖民地陸續宣布獨立,令英國在世界的影響力大不如前,陸續失去愛爾蘭國王和印度皇帝等稱號。

⑧ 漢諾威王朝

漢諾威王朝(1714~1917)
Hanover,Houseof

統治英國的日耳曼血統王朝。1638年,不倫瑞克-卡倫堡-格丁根公國在德意志成立,首府為漢諾威。後改名為漢諾威公國。1692年,被定為選帝侯國,其公爵恩斯特·奧古斯特(1629~1698)娶巴拉丁選帝侯腓特烈之女、英王詹姆斯一世外孫女索菲婭為妻。他們的兒子喬治·路易與呂訥堡公爵的獨生女結婚。1705年兩公國合並稱不倫瑞克-呂訥堡公國,漢諾威王朝的正式名稱應為不倫瑞克-呂訥堡王朝。
1714年英國斯圖亞特王朝女王安妮去世,依1701年的嗣位法,喬治·路易到英國即位稱喬治一世,從而開始英國的漢諾威王朝。
這個王朝的前5個國王喬治一世、二世、三世、四世和威廉四世都兼領德意志的漢諾威公國。1837年威廉四世死後無子,而按漢諾威的繼承法女子無權繼承王位(1815年維也納會議承認漢諾威為王國),因此,由其弟恩斯特·奧古斯特(1771~1851)繼承漢諾威王國王位,而英王位則由其侄女維多利亞繼承。
維多利亞與來自德國薩克塞-科堡及哥達諸侯國的艾伯特結婚,因此當他們的兒子艾伯特·愛德華在1901年繼位(稱愛德華七世)時,有人稱漢諾威王朝為薩克塞-科堡及哥達王朝。
1910年喬治五世即位。1917年6月,他為了表示與臣民共同反對德國的決心,宣布凡有英國國籍而帶德國貴族封號者一律改封為英國貴族;7月進而宣布放棄自己及家族的一切德國尊號,明文規定王室改姓溫莎,故此後改稱為溫莎王朝。
http://www.coco163.com/zldq/H/H0437.htm

漢諾威王朝(House of Hanover)
——是於1692-1866年間統治德國漢諾威地區和在1714-1901年間統治英國的王朝。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1%89%E8%AF%BA%E5%A8%81%E7%8E%8B%E5%AE%A4
起源

漢諾威王朝是德國布倫瑞克王朝的分支之一,因此又稱為不倫瑞克王朝漢諾威分支。漢諾威王朝和布倫瑞克王朝的前身,都是威爾芬王朝,祖先最早可以追溯到薩克森及巴伐利亞公爵獅子公爵亨利。而亨利的幼子威廉成為布倫瑞克-呂尼堡公爵(Duke of Brunswick-Lüneburg)。

不倫瑞克王朝呂尼堡分支,經過多年發展後,在1692年成為漢諾威選帝侯國。自此以後,王室人員以國為姓氏,改稱為漢諾威分支,亦即是漢諾威王朝。

漢諾威

漢諾威選帝侯
1692年,哈布斯堡王朝的神聖羅馬皇帝利奧波德一世,委任布倫瑞克-呂尼堡公爵為第9位世襲選帝侯,是為漢諾威選帝侯,以增加哈布斯堡王室成員當選皇帝的勝算機會。自此以後,布倫瑞克-呂尼堡公爵及其後代便以封國為姓,改姓漢諾威。

恩斯特·奧古斯特 (Ernst Augustu 1692年-1698年)
喬治一世·路易 (Georg I Louis, 1698年-1727年)
喬治二世·奧古斯特 (Georg II August, 1727年-1760年)
喬治三世 (Georg III, 1760年-1803年)
選帝侯稱號保留至1814年
自1714年起,漢諾威選帝侯開始兼任英王(詳見下文),漢諾威和大不列顛王國以及愛爾蘭結成共主邦聯。

而漢諾威選帝侯國,在1803年被法軍佔領,直至1814年拿破崙倒台後,漢諾威在列強同意下,被升級為王國。

漢諾威國王
1814年10月,維也納會議上決定,為了給予英王在德國事務上的發言權,決定將漢諾威選帝侯國提升為漢諾威王國,並與英國組成共主邦聯。

但這個共主邦聯很快瓦解,當1837年英王威廉四世駕崩後,英國王位傳給了血緣關系較近的肯特郡主維多利亞。但因德意志地區施行撒利法,禁止女性繼承王位。維多利亞三伯父的漢諾威王位傳給了他的五叔坎伯蘭公爵。但此時,普魯士已經開始密謀統一德國的大業。1866年,普奧戰爭期間,普魯士突然派兵佔領漢諾威王國,並改編為普魯士的一個省。漢諾威王國滅亡。

喬治三世 (1814年-1820年)
喬治四世(Georg IV, 1820年-1830年)
威廉 (Wilhelm, 1830年-1837年)
恩斯特·奧古斯特 (Ernst August, 1837年-1851年)
喬治五世 (Georg V, 1851年-1866年)

家族首領
1866年後,漢諾威王室的首領都冠以漢諾威親王的稱號,而在1919年前,漢諾威家族依然持有英國坎伯蘭公爵的爵位。但在1919年3月28日,英王喬治五世因漢諾威王室的親戚,不願放棄德國國籍,並涉嫌幫助德皇,對付英國,而動用1917削除爵位法,廢除坎伯蘭公爵的稱號。

喬治五世 (1866年-1878年)
恩斯特·奧古斯特二世 (Prince Ernst August II, 3rd Duke of Cumberland, 1878年-1923年)
恩斯特·奧古斯特三世 (Prince Ernst August III, 1923年-1953年)
恩斯特·奧古斯特四世 (Prince Ernest August IV of Hanover, 1953年-1987年)
恩斯特·奧古斯特五世 Prince Ernst August V of Hanover, 1987年至今)
他是摩納哥長公主卡洛琳(Princess Caroline of Monaco & Hanover)的現任夫君

英國國王
1688年,英國發生光榮革命,英王詹姆斯二世和其信奉天主教的後裔被逐離英國。詹姆斯信奉新教的女兒瑪麗和安妮陸續繼位,但不幸地二人駕崩後都無存活子嗣可繼承王位。

在安妮女王長子夭折後,英國國會為避免英國王位再次落入天主教徒手上,通過1701王位繼承法/1701嗣位法,規定:

若1689權利法案中所規定的繼承人全部無子而亡後,王位由英王詹姆士一世的外孫女,漢諾威選帝侯夫人蘇菲亞和她的新教後代繼承。
這部法律,令當時在英國王位繼承序列頭50名的王室成員都失去王位繼承權。雖然,法案導致數次因王位爭端而起的沖突,但位於王位繼承序列第52名的漢諾威選帝侯,喬治一世(George I),最終於1714年繼位為大不列顛國王及愛爾蘭國王,直至1727年駕崩。而大不列顛王國和愛爾蘭王國於1801年合並,組成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

大不列顛國王及愛爾蘭國王
喬治一世 (George I, 1714年-1727年)
喬治二世 (George II, 1727年-1760年)
喬治三世 (George III, 1760年-1801年)

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君主
喬治三世 (1801年-1820年)
喬治四世(George IV, 1820年-1830年)
威廉四世 (William IV, 1830年-1837年)
維多利亞女王 (Victoria, 1837年-1901年)
維多利亞女王去世後,其長子愛德華繼位,由於愛德華冠父姓,漢諾威王朝的統治正式結束。

大英帝國和印度女皇
參見: 大英帝國

遠在英王亨利八世在位時期,英國就開始實施對外擴張政策。在維多利亞時期英國的殖民疆域達致最廣,也曾一度是全球唯一的工業化強權。但英國在法律上一直不是「帝國」,因為英國君主一直僅稱國王/女王,而非皇帝。因此大英帝國一直是一個「非正式帝國」。

據說,維多利亞女王因為她在俄國和德國的親戚,都可以稱為皇帝,而自己的國家比他們的強大多了,也只可稱為女王。女王的其中一位首相,本傑明·迪斯雷利有見及此,便借英國剛滅印度莫卧爾帝國,於1877年1月1日,上印度女皇之尊號與維多利亞女王。自此,英國君主有了帝號,大英帝國借印度成了真正的帝國。

然而,維多利亞是漢諾威王朝的最後一位君主。因此漢諾威王室僅有維多利亞一人擔任過印度女皇(1877年-1901年)。此後,帝位隨英國王位傳予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

前朝:斯圖亞特王朝
英國朝代
1901-1917
後朝: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

⑨ 漢諾威王朝的淵源

公元1714年,英國女王安娜逝世後,沒有後嗣,為了尋找一位新教徒的國王,議會請了安娜的表兄、母系祖先來自英國王室斯圖亞特家族的德國漢諾威侯選之子喬治·路德維希·馮·漢諾威到英國即位,史稱喬治一世。這就是英國漢諾威王朝的開始,也是英國王室日耳曼血統的開始。
當年54歲的喬治很不情願地離開位於德國北部的漢諾威,前往泰晤士河邊的倫敦參加加冕儀式。他在位13年都不曾將英語學通。 由於對英語的掌握非常有限,這位曾經的「英國國王」與大臣都是用歐洲的貴族語言法語進行交流,不能親自主持也很少參加內閣會議,這使得內閣首相的作用開始變得突出起來。不僅如此,喬治一世作為統治者,大部分時間都在德國度過。1727年,他告別人世,長眠於德國。
喬治一世使英國王室從此有了日耳曼血統, 也使他的子孫們有了扯不斷的德國情緣。他的兒子喬治二世和父親一樣,繼位後仍經常出沒於漢諾威,還在52歲的時候找了一個德國情婦。與祖輩父輩不同的是,喬治三世在英國出生並接受教育,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 在執掌英國王位期間,他倒是從沒訪問過漢諾威,但卻娶了一位德國公主做王後。喬治四世則為了得到國會協助還清巨債,迎娶了德國表妹卡洛林。
喬治三世的孫女維多利亞女王是漢諾威家族的最後一位君王,由她而開始了一個新的朝代,即薩克森-科堡-哥塔王朝,但這並沒有切斷英國王室與德國的聯系。恰恰相反,她的母親、家庭老師以及作為監護人的舅父萊奧波德都是德國人,都來自德國的科堡家族,而女王自己也認為她是那個家族的成員之一。更重要的是,1840年她嫁給了她德國的表哥薩克森-科堡-哥塔家族的阿爾伯特王子。
維多利亞女王的長女嫁給了日後的德皇弗雷德里克三世 ,維多利亞女王的孫子就是後來「不愛江山愛美人」的愛德華八世——溫莎公爵。 但據近年來逐漸解密的官方文件顯示,愛德華八世離位的主要原因是「美人」沃利斯·辛普森支持納粹,使英國無法面對美法盟國。在放棄王位後,溫莎公爵1937年還在慕尼黑會見了阿道夫·希特勒。英國前首相溫斯頓·丘吉爾對溫莎公爵夫婦的親納粹傾向非常擔心。在夫婦倆流亡國外的日子裡,英國和美國的情報部門都曾對他們的行蹤進行監視 。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嫁了多半血統為德國人的菲利普伯爵。這位伯爵不僅能說流利的德語,而且與德國有著很深的淵源。他曾在德國上過一年學,他的4個姐妹全部嫁給了德國人。
血統風波來自德國的薩克森-科堡-哥塔家族的英國王室在200多年前就曾宣布具有日耳曼血統。直到20世紀開始前,英國王室都一直在德國貴族中尋求伴侶,和親政策對他們來說不但不陌生,而且可說是王室生存的一種方式。但是兩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的作為卻讓他們有失體面,於是開始在姓氏上改頭換面,並對血統的問題謹言慎行。一戰時,英國民間反德情緒強烈,英倫三島上的人們痛恨所有帶有德國印記的東西,甚至包括麵包。為了表示對德皇維廉二世的譏諷和不恭 ,英國人將Wihlelm的昵稱Willy用作口語上指稱男性生殖器的某一部位。
英國王室對血統的說辭也變得小心翼翼。為了體面,也為了表示與臣民共同反對德國的決心,英國王室認為有必要尋找出一個正宗英國的姓氏。1917年,英王喬治五世就宣布放棄家族名字中「薩克森-科堡-哥達」一節,使用了英國化的「溫莎」作為姓氏,溫莎王朝從此開始。而溫莎這個姓氏來自於他們的老祖先法國諾曼公爵在英格蘭東南修建的溫莎堡。
到了他的兒子喬治六世在位時(1936-1952年),更是不懼德軍轟炸呆在白金漢宮,表現出與德國的疏離。他的妻子,即謝世不久的伊麗莎白王太後一生都未能改變對德國的某種敵意,並且一直以法蘭西貴族血統而自豪,直到臨終,她也沒有改變把德國人稱為「匈奴人」的習慣。他們便是當代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父母。

閱讀全文

與英國漢諾威王朝是怎麼開始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udor義大利柱塞泵怎麼樣 瀏覽:544
越南人在中國的居留證可以簽多久 瀏覽:142
美國為什麼打伊朗將領 瀏覽:128
中國哪個省去義大利支援 瀏覽:984
中國銀行公對私美金結匯多久到賬 瀏覽:153
世界有多少國家援助中國疫情 瀏覽:774
中國有多少名星不是中國國籍 瀏覽:767
印尼西亞是什麼意思 瀏覽:710
伊朗國吃石餅叫什麼名字 瀏覽:796
出口越南的紹興黃酒有哪些 瀏覽:437
英國讀博士多少錢 瀏覽:806
義大利的啊狄哦但噠什麼意思 瀏覽:986
印度炸全雞多少錢一斤 瀏覽:192
現在的英國酒館都提供什麼 瀏覽:316
印度空軍基地有多少人 瀏覽:819
印度農村趕集擺攤賣什麼 瀏覽:426
splen義大利語怎麼念 瀏覽:337
中國人為什麼管印度叫三哥 瀏覽:89
中國舞前腿二級班訓練方法有哪些 瀏覽:742
沒有越南你什麼都不是 瀏覽: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