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叫租界
租界是指一國根據條約把部分領土出租給另一國,在條約的租借期內,承租國將租借地用於條約規定的目的並行使管轄權;出租國保持對租借地的主權,並於租借期滿後收回租借地。
近代歷史上,租借基本上是根據不平等條約產生的。例如,1878年土耳其根據英土協定將其塞普勒斯島租借給英國;19世紀末中國清政府在帝國主義列強的強迫和武力威脅下於1898年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將膠州灣租借給德國,旅順和大連租借給沙俄,廣州租借給法國,威海衛租借給英國等。
(1)英國將什麼地方作為租界地擴展閱讀:
隨著不平等條約被現代國際法認為不合法而被廢除,這一類租借基本上消失了。有些租借則是根據平等自願的原則產生的,符合現代國際法。例如,1941年英國把紐芬蘭、百慕大、牙買加等島嶼的小片土地租讓給美國,作為後者的海軍和空軍基地,為期99年,但是沒有涉及任何領土主權或管轄權的轉讓,這是國際法所允許的。
㈡ 什麼是外國租界地
「租界」與帝國主義列強在華的掠奪
租 界
鴉片戰爭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根據不平等條約在中國通商口岸劃定由他們永久或長期佔用的地域,每年交納一定數額年租,無限租用也可轉租,業主不得停租。1845年英國首先在上海設立租界,到1911年,英、法、美、德、日、俄、意、比、奧等國在16個城市設立了30多個租界。租界可分為單一國家管理和多國共同管理兩種。列強在租界內設立司法、審判、警察、監獄、市政管理機關和稅收機關等殖民統治機構,使租界變成「國中之國」,成為西方列強對中國進行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侵略的據點。1919年起中國陸續收回租界。l949年新中國成立,租界制度徹底取消。
列強在華掠奪情況
1853年4月,英、美等國以「保護僑民」為名組織上海義勇隊,後稱萬國商團,成為租界當局的准軍事化武裝;中日甲午戰爭後,帝國主義列強開始在中國大規模投資設廠,嚴重阻礙中國民族資本的發展;獲取協定關稅等特權,逐漸控制並長期把持中國海關;把中國變成原料掠奪基地和商品傾銷市場;日本侵佔台灣後設立「共學校」,對學童進行奴化教育,泯滅中國人的民族意識;帝國主義分子以考古探險為名,大肆挖掘盜竊文物,許多古遺址遭到浩劫;西方列強憑借堅船利炮向中國大量走私鴉片,以改變對華貿易不利局面,1820-1840年,中國年均外流白銀500萬兩,相當於清政府年收入的十分之一。
㈢ 天津英租界的介紹
天津英租界(英語:British concession in Tientsin),是英國設在天津的專管租界。它是近代中國七個在華英租界之一,同時也是天津的九國租界中設立最早、發展最繁榮的租界,因與法租界毗鄰位於天津紫竹林附近,亦有「紫竹林租界」之稱。1923年6月,黎元洪曾宣布將民國政府遷往天津英租界,使這里一度成為中華民國大總統及政府所在地。1930年代,英國與日本曾因天津英租界相關問題而爆發沖突和外交糾紛,並導致天津英租界危機。英國租界在天津自1860年起共存在了八十餘年。
㈣ 香港多少年前被英國劃為租界的
光緒24年1898年,英國通過與清廷簽訂《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及其他一系列租借條約,租借九龍半島北部、新界和鄰近的兩百多個離島,但九龍寨城除外,租期99年。這一系列的租借和割讓,形成了今日香港的邊界。
不過 香港是由1840年起淪為英國殖民地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不久,清朝道光皇帝由主戰轉向主和,派欽差大臣琦善到廣州與英軍談判。1841年1月琦善與義律在清廷與英國政府不知情下草擬《穿鼻草約》,並於1月20日由義律發出《給女王陛下臣民的通知》中,宣稱他和琦善之間「達成了初步協議」,其中包含「把香港島和海港割讓給英國」,及後於香港仔登陸,從蜑民陳群口中得知「Hong Kong」的名稱,並沿用致今。但由於清廷及英國政經界分別認為「有辱國體」及獲利太少,故雙方不承認《穿鼻草約》的存在。直至1842年,清朝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被大英帝國打敗,並於翌年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將香港島連同鄰近的鴨脷洲才正式割讓與英國。1860年清廷於第二次鴉片戰爭(即英法聯軍之役)再敗給英法聯軍,簽下《北京條約》,把九龍半島南部連同鄰近的昂船洲一同割讓給英國。當時在九龍半島上的新邊界只用矮矮的鐵絲網分割,位置就在今天的界限街
㈤ 英國、法國和美國是如何在上海劃定租界的
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南京條約》第二條里僅規定允許英國商人同眷屬在五處通商口岸寄居。1843年7月廣州重新開放,外商寄居在十三行街的「夷館」中。「夷館」或稱商館,屬中國行商產業,僅由外商出資租用。在其他新開放的商埠,外商最初都是散居在縣城內外的民房或寺院內,沒有一定的居住范圍。不久因受到當地人民的反對,不準進城居住,他們才移出城外,通過私人訂立租賃契約並經地方官府認可的形式,租居、寄居或租地蓋屋。後英國領事巴富爾借口不平等條約的規定向上海道宮慕久欺騙訛詐,要求一塊專供英商佔有的居留地,1845年11月29日,由上海道公布的《上海租地章程》明文劃定洋涇浜(今延安東路)以北,李家莊(今北京路)以南之地准租與英國人為建築房屋及居住之用。次年9月,又議定以邊路(今河南路)為西界;這塊面積約八百三十畝的地段後來就稱做「英租界」。1848年10月間,英國領事阿禮國又借口所謂「青浦事件」;和上海道麟桂議定把地界向西伸到泥城浜(今西藏路),向北開拓到蘇州河邊,整個租界面積達兩千八百二十畝。此後,法國於1849年,美國於1863年(同治二年)在上海正式劃定了租界。1863年9月21日(八月初九)英美租界又合並為「公共租界」,即由英美領事為首的幾國共同管理的區域。
㈥ 英國在九江漢口等地設立租界,開埠通商依據是什麼條約
是在1858年簽訂的《天津條約》。
《中英天津條約》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的不平等 條約。1858年(咸豐八年)6月26日清欽差大臣桂良、花沙納與英國全權代表額爾金在天津簽訂。共五十六款,附有專條。
主要內容:
(1)英國公使得住北京,並在通商各口設領事官;增開牛庄、登州、台南、淡水、潮州、瓊州、漢口、九江、南京、鎮江為通商口岸(後來開埠時,牛庄口岸設在營口,登州口岸設在煙台,潮州口岸設在汕頭);
(2)耶穌教、天主教教士得自由傳教;
(3)英國人得住內地游歷、通商;
(4)英國商船 可以在長江各口往來;
(5)中英兩國派員在上海舉行會議,修改關稅稅則;
(6)中國給英國賠款銀四百萬兩;
(7)確定領事裁判權和片面的最惠 國待遇。
㈦ 近代史上外國在中國建立的第一塊租借地在哪裡
在上海。
1845年11月29日,清政府蘇松太兵備道宮慕久與英國領事巴富爾(George Balfour)共同公布《上海土地章程》(也有稱《上海租地章程》)(The Shanghai Land Regulations),設立了近代史上的第一塊租界。
上海英租界從1845年11月設立開始,至1943年8月結束,歷時近百年。在近代中國史上,上海的外國租界開辟最早,存在時間最長,面積最大。對中國近現代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7)英國將什麼地方作為租界地擴展閱讀:
上海是中國最早植入西方城市管理理念和制度的城市。1854年7月17日工部局的設立,拉開了租界制度化管理的序幕。
工部局作為租界真正意義上帶有地方自治色彩的市政管理機構,憑借《上海土地章程》及其《附則》所賦予的權利,全面統轄整個租界內的公共事宜。
其最初確立的行政管理制度在上海租界百年間不斷發展完善並始終保持著統一性和連貫性。上海租界也是中國最早移植現代法治的地方。
租界作為實際上的「國中之國」,擁有自己的立法主體和立法權。體現現代法制的法規體系、法規結構、審判制度、律師制度和監獄制度等都最早出現在上海租界。
上海租界作為被歐風美雨吹打的前沿地域,在其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具有鮮明的殖民性、混合性、近代性的租界文化。
租界里的外國人把不乏先進的西方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帶入租界,形成了西方文化在上海被逐漸理解、接受、模仿、採用的過程。
1853年小刀會起義前後,大批華人湧入租界避難,打破了「華洋分居」的格局,形成了「華洋雜處」、「五方雜處」的局面。不同文化背景的移民聚集租界,為培育新型文化提供了土壤。
租界文化就是租界歷史上逐漸發展出的移民之間彼此認同的共同文化。以開放、寬容、求新、進取為主流特徵的近代移民文化,100多年來深刻影響著上海的城市精神風貌。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老上海的租界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上海租界
㈧ 幾幾年英國強行租界了深圳河以南
1898年,英國強迫「租借」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地區及附近島嶼(統稱新界),並將長江流域10個省據為其勢力范圍。
說到重要性要可追溯到唐代;唐代的「貞觀之治」使大唐的對外貿易日益興盛,從而使廣州發展成為中國海外貿易的樞紐。這樣,珠江口沿岸、特別是珠江口東岸沿岸地區,其經濟和軍事地位日益重要。唐玄宗初年,朝廷在廣州設置了管理對外貿易的官職——市舶使。到了唐玄宗開元24年(公元736年),唐朝政府則在廣州府寶安縣南頭城東南海邊(今深圳市南山區古炮台遺址一帶),設置了一個獨立於地方政府之外的軍事機構——屯門鎮,駐軍2000人,防線從南頭一直布到香港青山下的海岸邊。這是古代深圳最早的軍事駐防。因為深圳是當時的廣州府的門戶,是防禦外敵入侵的軍事要地。到了宋代,屯門鎮仍為軍事要寨,只是稱呼改成了屯門寨。到了東晉南朝時期,朝廷又在屯門寨以西25公里的固戍新設立了一個軍營,稱固戍角寨。這里要說明的是,在明朝以前,這些沿海軍事要寨的任務還只限於海上緝私與防盜,真正用於軍事則是在明朝才正式開始。因而「所城」這個稱謂,也是從明朝才真正開始出現的。據史書記載,明朝建立以後,明朝開國帝王朱元璋總結歷代軍事建制與邊防屯守的經驗與教訓,創立了「衛所」制度,以分屯設兵,寓兵於民。在這種衛所制度中,朝廷令衛所中的軍士三分守城,七分屯軍食糧,廣泛地控制沿邊沿海的要害地位,以達到保衛國家疆土的目的.
光緒24年(公元1898年),中英簽訂了《展拓香港界址專條》,英人強行租借了深圳河以南地區及離島,即殖民地時期的香港。因此,大鵬協所轄之寨城汛台,除左營本部大鵬所城、鹽田汛和老大鵬汛外,其餘全入英人之租界,故被裁設。《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中,有「……所有現在九龍城內駐扎之中國官員,仍可在城內各司其事。……至九龍通向新安陸路,中國官民照常行走……,仍留附近九龍城原舊碼頭一區,以便中國兵商各船渡艇,任便往來停泊,且城內官民任便行走。」甲午海戰後,英軍接管新界,激起元朗、錦田、深圳等地鄉民的奮力反抗,英政府以清政府官員協助不力,並以九龍城、深圳對香港和新租地防務不力為借口,於1899年5月16日,出兵佔領了深圳和九龍城,將九龍城官兵驅逐出境。清政府經過近半年的外交斗爭,加之深圳、東莞民眾的反抗,英軍終於撤出深圳,但九龍城卻拒不交還。為抗倭防盜而開始營建的大鵬守御千戶所城,歷明、清兩代,至清光緒25年(公元1899年)而失去其軍事價值,大鵬協水師營的軍事設施也被裁撤。
㈨ 英國在九江,漢口等地設立租界,開埠通商依據是什麼條約
《天津條約》,《天津條約》是清咸豐八年(1858)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國、法國、俄國、美國強迫清政府在天津分別簽訂的不平等條約。
第二次鴉片戰爭是英、法兩國為了進一步擴大侵略特權而對中國發動的侵略戰爭,爆發於1856年10月,1860年10月結束。1858年,英法艦隊在美、俄兩國支持下,襲擊大沽口。大沽炮台失陷,英法聯軍進犯天津。清政府派欽差大臣桂良、花沙納與俄、美、英、法各國代表分別簽訂《天津條約》。主要內容是:
公使常駐北京。
增開牛庄(後改營口)、登州(後改煙台)、台灣(後定為台南)、淡水、潮州(後改汕頭)、瓊州、漢口、九江、南京、鎮江為通商口岸。
外籍傳教士得入內地自由傳教。
外人得往內地游歷、通商。
外國商船可在長江各口岸往來。
修改稅則,減輕商船噸稅。
對英賠款銀400萬兩,對法賠款銀200萬兩。
影響:是對中國主權的又一次嚴重的破壞,使英國又獲得了一系列侵略特權。它為英國通過其駐華使領人員對中國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施加影響提供了條件,並使得英國資本主義的侵略勢力擴展到了華南、長江流域和東北,更加靠近出口貨物的產地和進口貨物的行銷地,從而更加有利於其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中國的原料,對中國社會經濟造成巨大的破壞。
㈩ 鴉片戰爭後除上海外列強還在哪裡等地開辟了租界,急啊!!!!
租界一覽:
上海 英租界:1845 年 11 月 29日,英國駐上海領事巴富爾( G.Balfour)與蘇松太道員宮慕久劃定洋涇浜以北、李家場以南、黃浦江以西地段為英租界,佔地830畝。1848年11月27日, 英國駐滬領事阿禮國(R.Alcock)與上海道(蘇松太道此時自松江移駐上海, 一般人稱之為上海道)道員麟桂商定,擴展地區西北至蘇州河,西至洋涇浜,佔地2820畝。美租界:1847年,美國代理領事文惠廉(W.J.Boone )向上海道員要求劃虹口一帶為美租界。1863年6月25日, 美國駐滬領事熙華德(G.F.Seward)與上海道員黃芳議定,自濠溝起,沿蘇州至黃浦江,過楊樹浦地段,劃為美租界,佔地7865畝。公共租界:1863年9月20日,英租界與美租界合並為公共租界,佔地10685畝。1870年起, 公共租界越界築路,經1898年以後的屢次擴展,1899年擴展至泥城橋、跑馬場以西地帶;至1930年,共擴展佔地15893畝。法租界:1849年4月6日, 法國駐上海領事敏體尼(de M ontigny )與上海道員麟桂劃定上海縣城北門外地帶為法租界,佔地500畝;1861與1899年屢次擴展,至1914年,共擴展佔地15150畝。
廣州 英租界:1861年9月,英國領事羅伯遜(D.B.Robertson)與兩廣總督勞崇光議定,劃沙面島西部為英租界,佔地264畝。 法租界:在劃定英租界同時, 清政府允許法國在沙面島東部建立法租界, 佔地66畝。
廈門 英租界:1852年,英國駐廈門領事金執爾(W.R.Gingell )與泉州府知府來錫藩商租烏空圖頭巾礁地段,1861 年劃定地界, 佔地76畝。1899 年, 美國在廈門劃定租界, 旋歸並於英租界。 日租界:1900年1月25日, 清政府與日本簽訂《廈門日本專管租界續約章程十二款》,劃定廈門虎頭山下臨海灘地約40000坪(每坪合中國營造尺5.8尺)為日租界。
天津 英租界:1860年10月,英國公使卜魯斯(F.W.A.Bruce )照會直隸總督恆福與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將天津迤南紫竹林至上下園地方劃為英租界,佔地429畝。美國在英租界南劃定美租界,佔地 131 畝。1897年3月,英租界擴展為1800畝。1902年10月,美租界並入英租界,成為英國租界的「南擴界」。同時,英租界又再加擴展,佔地4000畝。為天津第一大租界。法租界:1861年6月,法國公使布爾布隆( A. de Bourboulon)與三口通商大臣崇厚簽訂《天津紫竹林法國租地條款》,在英租界北劃定法租界,佔地439畝;1900年12月,擴展為1380畝。 德租界:1895年10月,天津津海關監督盛宣懷和天津道員李岷琛,與德國駐津領事司艮德(E.v on Seckendorff)簽訂《天津條約港租界協定》,劃定瀕臨海河地段為德租界,佔地1034畝;1905年6月,擴展至3200 畝。日租界:1898年8月, 日本駐天津領事鄭永昌與津海關監督李岷琛簽訂《天津日本租界條款十四款》;同年11月4日, 又簽訂《天津日本租界續立條款十三款》, 劃定海光寺地帶為日本租界,佔地1667畝(303530坪)。俄租界:1900年12月,俄國公使格爾思(M.H.ГИPC)與清政府簽訂《天津租界條款》;1901年 5月,天津俄租界正式劃定,共佔地5474畝,為天津第二大租界。比租界:1902年2月, 天津道員張蓮芬與比利時駐天津領事嘎德斯(W. Henri Ketels )簽訂《天津比國租界合同》(即《天津永代租地協定》),在海河東岸劃定比租界,佔地740.5畝。意租界:1902年6月,義大利公使嘎喱納(G.Gallina )與津海關監督唐紹儀簽訂《天津義國租界章程合同》,在海河北岸劃定意租界,佔地771畝。奧地利租界:1902年6月,奧地利駐天津副領事貝瑙爾(K.Bernauer)與津海關監督唐紹儀簽訂《天津奧國租界章程合同》,劃海河東岸臨近意租界地帶為奧租界,佔地1030畝。
鎮江 英租界:1861年1月23 日, 英國公使館參贊巴夏禮(H. S.Parkes)與常鎮通海道員江清驥訂立租地批約, 劃定鎮江西城外雲台山地帶為英租界,佔地142畝。
九江 英租界:1861年3月25日, 英國公使館參贊巴夏禮與江西省藩司張集馨議定,劃九江城西門外龍開河以東地帶為英租界,佔地 150畝。
漢口 英租界:1861年3月21日, 湖廣總督官文委派漢陽府知府劉齊衡與英國公使館參贊巴夏禮議定,劃夏口鎮(即漢口鎮)下街尾楊林口上下地區為英租界,佔地458畝;1898年又擴展337畝;1901年再事擴展;共佔地 1069畝。法租界:1896年6月,法國在漢口租界條款議定,劃江邊至火車站地帶為法租界,佔地187畝;1902年又加擴展; 共佔地492畝。德租界:1895年10月,清政府與德國簽訂《德國漢口租地條款》,劃通濟門外沿江官地至李家墩地帶為德租界,佔地600畝;1898 年又加擴展。俄租界:1896年5月, 清政府與俄國在漢口簽訂《俄國漢口租界條款》,劃定自英租界北界起,沿江岸至通濟門止之地段為俄租界,佔地414.65畝。日租界:1897年7月16日, 湖北按察使黃德道與日本駐滬總領事小田切萬壽之助簽訂《漢口日本專管租界條款十二款》,勘定南界緊靠德租界,東起江口,西至鐵道地界為止之地段為日租界,最初佔地50000 坪;1907年9月2日,又經擴展,日租界總面積達124162坪,約相當600餘畝。
重慶 日租界:1901年9月24日, 川東道員兼重慶關監督寶芬與日本駐重慶領事山崎桂簽訂《重慶日本商民專界約書二十二條》,劃定重慶長江南岸王家沱地段為日本租界,佔地143089坪,合701畝。
沙市 日租界:1898年8月18日, 湖北荊宜施道員俞鍾穎與日本駐沙市領事永隴簽訂《沙市日本租界章程十七條》,劃定自洋碼頭荊州官地起,至東南臨江地段為日租界,佔地108857坪。
杭州 日租界:1896年9月27日, 浙江按察使兼杭州洋務總局督辦聶緝規與日本駐杭州領事小田切萬壽之助簽訂《杭州日本租界原議章程十四條》,劃杭州武林門外拱宸橋北,運河東岸一帶地段為日租界,佔地718畝。
蘇州 日租界:1897年3月5日,清政府與日本簽訂《蘇州日租界章程十四條》,劃蘇州盤門外相王廟對岸青地地段為日租界,佔地為100000坪;另說為778畝。
福州 日租界:1899年4月28日, 日本駐福州領事與福建寧福道員簽訂《福州日本租界條款十二款》,劃福州口岸天主堂碼頭東界起,沿閩江地帶170000坪,另新洲約400000坪,為日租界。
廈門廳鼓浪嶼 公共租界:1901年12月,英、美、德、法、日、西班牙、荷蘭、瑞典、挪威、丹麥等國領事與福建興泉永道員簽訂《廈門鼓浪嶼公地章程》,1902年1月, 續簽《廈門鼓浪嶼續訂公地章程》及《廈門鼓浪嶼租界中田地章程》,劃定鼓浪嶼全島約4.5平方華里為公共租界。
以上在上海、廣州、廈門、天津、鎮江、九江、漢口、重慶、杭州、蘇州、福州、沙市、廈門鼓浪嶼等13個城市,共劃有租界27處。在劃有租界的城市中,以天津的租界為最多,共有八國租界;以上海的租界對我國各方面的影響為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