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北洋艦隊簡介
北洋水師,或稱作北洋艦隊、北洋海軍,1888年正式成立,是中國建立的一支近代化海軍艦隊,同時也是清朝建立的四支近代海軍中實力最強、規模最大的一支。主要軍艦大小共有25艘,輔助軍艦50艘,運輸船30艘,官兵4000餘人。
北洋水師於1888年(光緒十四年)12月17日於山東威海衛的劉公島正式成立,清政府每年撥出400萬兩白銀給予海軍建設。
艦隊實力曾是亞洲第一,世界第九(採用當年《美國海軍年鑒》排名,前八名分別為:英國、法國、俄羅斯、德國、西班牙、奧斯曼土耳其、義大利、美國)。後由於種種原因逐漸落後日本。
在1894年-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中全軍覆沒,它標志著洋務運動的破產。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因此被迫簽訂了中日《馬關條約》。
(1)英國為什麼指揮北洋艦隊擴展閱讀:
明治維新的日本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對外積極侵略擴張,確定了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此時的清朝是一個通過洋務運動迴光返照的帝國,政治腐敗,人民生活困苦。
官場中各派系明爭暗鬥、爾虞我詐,國防軍事外強中干,紀律鬆弛;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逐步向帝國主義過渡,日本的侵略行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強的支持。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軍節節敗退,被迫向宗主國清朝乞援,日本乘機也派兵到朝鮮,蓄意挑起戰爭。
1894年(光緒二十年)7月25日豐島海戰爆發,甲午戰爭開始,由於日本蓄謀已久,而清朝倉皇迎戰,這場戰爭以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中國清朝政府迫於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壓力,1895年4月17日簽訂了《馬關條約》。
甲午戰爭的結果給中華民族帶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則使日本國力更為強大,為其躋身列強奠定了重要基礎。
Ⅱ 北洋艦隊的歷史背景四
英國憑借海軍優勢,在廣東沿海多次進行挑釁,並發動第一次鴉片戰爭。以林則徐為代表的清政府有識之士,開始認識到英國的船堅炮利, 為了加強海防和抵抗侵略,著手采購外國船炮,籌劃建立一支近代海軍。
繼林則徐之後,魏源進一步發揮了學習西方籌辦海防的思想。19世紀50年代,太平軍到達南京之後,江蘇地方官員曾多次僱用外國輪船協助清軍對太平軍作戰。
清政府從英國購買了「阿思本艦隊」,後因英國人諸多挾制,清政府將此艦隊退回變賣。太平天國失敗後,閩浙總督左宗棠設立福州船政局,製造軍艦。兩江總督曾國藩、江蘇巡撫李鴻章也把從事軍火生產的江南製造局改為兼造軍艦。
同治十三年,日本派軍隊侵略台灣。4月14日,清政府任命沈葆楨為欽差辦理台灣等處海防兼理各國事務大臣前往台灣處理。沈葆楨等奏稱:日本有鐵甲船二號,「彼有而我無之,水師氣為之奪,則兩號鐵甲船不容不購也。」清廷批准購買。後因外國不準出售而未果。
結果,清政府因無鐵甲船,對日本不能不姑示羈縻, 給日本白銀50萬兩,日本侵略軍才撤出台灣。恭親王提出了「練兵、簡器、造船、籌餉、用人、持久」等六條的緊急機宜,原浙江巡撫丁日昌提出《擬海洋水師》章程入奏建議建立三洋海軍,李鴻章則提出暫棄關外、專顧海防。
Ⅲ 北洋艦隊指揮官大多從英國留洋歸來,為何依舊在甲午海戰中敗給了日軍呢
有網友問:甲午海戰中北洋艦隊的指揮官大多從英國海軍中學習歸來,為何依舊敗給了日軍,是不是日軍艦隊太過強大?
日本海軍強大這是事實,但當時北洋艦隊也並不弱。
要說為什麼會敗得如此慘烈,這個我們得先說說那個時期海戰艦隊的兩大常用戰術。
一個是橫隊作戰方式,一個是縱隊作戰方式。
當時北洋艦隊採取橫隊作戰,橫隊作戰有一個非常大的弊病,那就是主艦立於橫隊中央,指揮官下達決策前往目標時,如果目標位於橫隊前方或者後方,那麼艦隊必須原地打轉至少90度。
並且,當時無線電話還沒有應用於戰場,必須通過視覺信號去通知各艦船,非常耗費時間,這樣的指揮方式還必須通過平時訓練的精準程度,不然非常容易撞擊到自己隊伍的艦船。
在這場海戰的一開始,橫隊和縱隊之間的差距一下子就暴露了出來,日軍縱隊指揮速度極快,並且日軍軍艦本身的艦速就優於北洋艦隊的軍艦,很快便占據了極好的位置,北洋軍艦自然被打得毫無還手之力。
而歷史的拐點也因這場戰爭的勝敗直接降臨,甲午一戰北洋海軍覆滅,耗費30年時間洋務運動取得的成果被一朝擊碎,日本利用這場勝利使海軍站在了亞洲之巔,整個國家的命運也因為這場戰爭的勝利變得大為不同。
Ⅳ 黃海海戰中丁汝昌的指揮錯了嗎,為何北洋艦隊會失敗
丁汝昌的指揮是沒有錯誤的,黃海海戰日軍制勝的原因是在於採用了能讓本艦隊自由機動的縱隊隊形,充分發揮了日本聯合艦隊速射炮的威力,這也表明了日軍的戰術優於丁汝昌所採取的,且在當時受到世界重視的,靠楔形隊形實施沖擊的戰術。
由於北洋海軍在1891年後基本上就停止了發展,各艦艇性能參次不齊,艦隊的短板效應突出,這自然而然就成了北洋海軍不得不採取雁行陣或斜列陣的陣法。由於各艦艇航速不同,速度快的艦艇,其作用也難以發揮。再反觀日本海軍,在黃海海戰中非常明智地將本艦隊的十二艘軍艦,分成了兩個戰術編隊,也就是航速快的第一游擊隊和航速比較慢的第二游擊隊。
其次,整個甲午海戰的失敗當然也少不了戶部大臣翁同龢的責任。早在甲午海戰爆發的前三年,戶部就停止了北洋海軍一切經費的支出,在加上翁同龢與李鴻章又有過節,北洋海軍成軍後到戰敗前就一直未增添一艘新式戰艦,就連為定遠、鎮遠等艦增添速射炮、副炮、尾炮的請求都被朝廷以「既不怯戰,何須尾炮」的理由給駁回了,更別說戰艦上各主炮急需的開花彈,不僅未曾大批量采購裝備,甚至是在北洋海軍的彈葯庫會出現「有彈無葯,有葯無彈」的荒唐局面。
所以,甲午海戰失敗的主要原因不能讓丁汝昌一人來背黑鍋,第一個與甲午戰爭失敗脫不了干係的人就是慈禧,第二個就是當時光緒皇帝的老師翁同龢,第三個則是一手創造出北洋海軍,又將北洋海軍在「御敵保船」方針下親手送上全軍覆沒之路的晚清重臣李鴻章。
很多人都會質疑農民出身且又是太平軍降兵的丁汝昌怎麼能當上北洋海軍的主帥,但就當時的情況來看,丁汝昌一生從戎,是北洋海軍中資歷最深的將領,雖然出身陸軍,但卻是最早使用洋槍洋炮的將領,早在甲午海戰爆發之前,丁汝昌就意識到北洋海軍已處於落後狀態,他一再向朝廷申請,提出添船換炮刻不容緩,但清廷卻一而再再而三地拒絕了他的任何請求,當時的北洋海軍實際上已經處於裝備嚴重失修,軍火供應不足、彈葯、煤炭質量極其低劣、戰鬥力下降的窘境。
所以說,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下,就算北洋海軍也擺出T字陣形,甚至戰況比這個橫隊陣型還要慘烈,因為當時的北洋海軍除了定、鎮二艘巨艦,其他艦的實力均不能跟日本艦隊第一游擊隊的新式快船相抗衡。
Ⅳ 北洋艦隊遇到致命危機,是因為李鴻章做了什麼錯誤的決定
北洋艦隊是清朝末年清廷斥資組建的第一支海軍,這支海軍是由當時的晚清重臣李鴻章一手操辦起來的。鼎盛時期的北洋艦隊的實力如下,主要軍艦共有25艘,輔助軍艦50艘,運輸船30艘。據世界軍事年鑒統計當時的北洋艦隊實力位居世界各國海軍第八位,居亞洲各國海軍第一位。然而數字上的統計畢竟顯得很蒼白,畢竟在甲午中日之戰中北洋艦隊全軍覆沒,輸給了實力遠遠不如自己的日本海軍。
劉步蟾和琅威理發生爭執之後,李鴻章認為劉步蟾做的並沒有什麼錯。琅威理覺得自己在北洋艦隊里的威信已失便提出了辭職。客觀的講琅威理雖有英國間諜之嫌,但他任北洋艦隊副提督時對於艦隊的操練還是很盡心的。他離職之後北洋艦隊便鬆懈了下來,而丁汝昌畢竟是個外行對於北洋艦隊的發展也提不出什麼建設性的規劃,只能勉強維持住局面而已。李鴻章偏袒劉步蟾的後果,最終導致了北洋艦隊的訓練長期廢弛。而幾年後隨之而來的甲午中日海戰的慘敗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Ⅵ 有哪些關於北洋水師,甲午戰爭的冷知識
在大東溝海戰中,日本人充分使用了夏來火葯,事實並非如此。在大規模使用鋼面裝甲後,人們發現,用黑火葯製成的穿甲彈對此無能為力,它在10次中爆炸了9次。防護甲板(穹頂裝甲)也是如此,它要麼在穿透過程中撕裂射彈,要麼在早期爆炸。
Ⅶ 北洋海軍的外國指揮官是誰
琅威理,英國人,1882年秋受聘來華任職,負責北洋海軍的組織、操演、教育和訓練。中法戰爭爆發後,因英政府宣布局外中立,琅威理迴避去職,請假回國。1886年1月應邀重返中國,擔任清政府北洋海軍的洋顧問、副提督,在近代中國創建海軍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890年2月,北洋艦隊南下避凍。24日,丁汝昌率「致遠」等四艦至南海一帶操巡,琅威理、劉步蟾、林泰曾督帶「定遠」、「鎮遠」等艦在香港維修。3月6日,「定遠」管帶劉步蟾傳令降下提督旗換升總兵旗,表明自己是艦上最高長官。琅威理責問:「丁提督離職,有我副職在,為什麼撤下提督旗?」劉步蟾答:「按海軍慣例應當如此。」琅威理認為這是對自己的污辱,故而致電李鴻章,對自己的地位提出質問。李鴻章復電「以劉為是」,於是琅威理憤然辭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