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什麼時候改變軍服顏色

英國什麼時候改變軍服顏色

發布時間:2022-09-02 13:12:08

A. 能否介紹一下英國軍隊的歷史

英軍歷史

在英國倫敦的軍事博物館中,也許國家陸軍博物館是較為簡陋和不起眼的一個。

它位於倫敦切爾西區皇家醫院路的一側,由一座兩層樓的方形建築構成,加上地下室共有三層展廳,博物館的標志是門口擺放的2門二戰期間英國陸軍用過的M1野戰炮。博物館的小冊子稱,「在這里,你可看到英國士兵戰時和平時感人的故事,了解英國陸軍士兵從15世紀到今天的生活和戰備情況,國家陸軍博物館是英國陸軍自己的博物館,也是英國惟一的一家全面介紹英國陸軍的博物館。」

「長弓」之勝

博物館中講述的故事從1415年開始。當時,英倫三島擺脫內部紛爭,國王的眼光在盯向海洋的同時也開始關注歐洲大陸,走出島國成為英王的最大心願。是年,英王亨利五世率6000官軍在法國北部加來一個名叫阿格尼科特的地方大敗法國25000大軍,英軍從此頻繁越過海峽,參與歐洲大陸的戰事。

據英國人的理解,國王亨利五世能以少勝多的原因在於其軍隊採用了先進的軍事技術。博物館解說道,新式武器裝備,即「長弓」是國王軍隊獲勝的關鍵。「長弓」是冷兵器時代英國一大發明,樣子有點像中國的長矛,但要比中國的長矛長而重。作戰時,英軍把「長弓」綁扎在一起,以戰馬為依託,形成一排排利刃,直刺敵軍方陣。這樣做不但能打亂對手的進攻隊形,而且還能有效地保護自己。早在決意征戰歐洲前,英國國王就決定,男孩6歲起便要學習使用這種兵器,等他們長到20歲左右,便可以成為熟練的「長弓手」。一經實戰,這一武器和與之配合的戰術一起對保證英軍打敗大陸對手發揮了重要作用。

英國人也這樣認為,每一次戰爭都不會是前一次的重復,只有創造性地利用手中武器裝備,不拘於以往,才能不斷取得戰爭的勝利。

「龍蝦背」

國家陸軍博物館比較吸引人的展室是500年來英國陸軍的軍服展、18世紀英國陸軍官兵生活展和滑鐵盧之戰。早期的英國陸軍士兵身著紅色的軍服。博物館解釋說:「在當時的條件下,紅色是一種方便且便宜的染料。混戰中,紅色又很易識別……伊麗沙白時代,倫敦地區的陸軍官兵便開始穿著紅色軍服。1645年,英國『新型步兵』把紅色作為軍服的基本顏色。到17世紀末期,紅色軍服成為英國陸軍的主色調軍服。『紅外套』成為英國陸軍官兵的綽號。」且由於很像煮熟的龍蝦,英語有一句「龍蝦背」(LOBSTER BACK)的俚語。今天,提起「龍蝦背」,英國人都會告訴你,這是指他們的子弟兵。英國陸軍官兵穿了大約2個世紀的紅色軍服,到1845年拿破崙戰爭期間,紅色軍服仍為英國陸軍士兵所用。

站在紅色軍服面前,你可以閉目暢想,腦海頓時呈現一幅撼人心膽的場面:一場冷兵器的較量在歐洲某一原野上拉開。遠遠望去,身著紅軍服的英軍官兵猶如一簇簇紅紅的火苗時隱時現閃動著,紅軍服以馬隊為先導,以方陣隊形向敵人的方向涌動,戰馬和步兵揚起的沙場塵埃掩映不住陽光下的刀光劍影,嘶嗚的戰馬和面無表情的將士等著敵人近些,再近些,接下來便是一場昏天黑地的肉搏。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混戰中,紅色告訴戰友自己的位置,相互應策著,共同血戰敵手。

隨著火葯的廣泛使用,盡管方陣和肉搏仍是陸戰的主要方式,但雙方交戰的距離被火槍或火炮的距離拉開。到拿破崙戰爭期間,英國陸軍的紅色軍服漸漸地顯現出其不足,敵人完全可在遠距離上發現那簇簇紅色的目標,紅色軍服成為敵人火槍打擊的活靶標。另外由於英國陸軍士兵出戰國外的日子越來越多,如在炎熱的非洲,一味要求穿紅色軍服不能適應作戰區域的環境需要。到19世紀後期,英國陸軍士兵軍服發生新的演變,紅色軍服逐漸為黑、灰、白、藍等顏色軍服替代。到1900年布匿戰爭期間(英軍征服南非部落之戰),英國陸軍正規部隊已全部放棄紅色軍服,而改淺色,特別是白色軍服為主。

但對一個講古的民族來說,直到今天,英國也沒完全淘汰紅色軍服。去過英國的人都會去女王居住的白金漢宮前看換崗儀式。除天氣不好,一般情況下每隔一天的上午11點左右都有這種儀式,從軍樂隊到衛兵,上崗和下崗的士兵都穿著幾個世紀前他們前輩穿過的紅色軍服,他們或步行或騎高頭大馬整齊列隊,從離白金漢宮不遠處的衛兵營隊來此。到了白金漢宮前,換崗的衛兵又是踢腿又是跺腳,又是奏樂又是吆喝,好不忙乎。奇特的打扮把人們帶回幾個世紀前,紅軍服仍試圖向圍觀者說,英國曾是個老牌帝國。但時過境遷,此時已非彼時的英國,紅色軍服在白金漢宮前演義著英國幾經盛衰的故事。

在白金漢宮附近的衛兵博物館中,我與看門人,當年諾曼底登陸戰役的卡車司機,談起紅色軍服的故事。他說,考究的紅色軍服還必須配上由帶毛黑熊皮做的高帽子,早年時候,帶毛黑熊皮全從俄國進口,以顯示皇家的華貴和尊嚴,但今天真正用俄國黑熊皮做的衛兵帽子已不多見。老人說,他這里有一頂,已傳幾代人,駐在附近的衛兵每次來這里都要帶著試試。當得知我是位遠道而來的中國軍人時,老人欣然拿出熊皮帽子,給本人帶上。帽子裡面有些油膩,外面毛發也有不少脫落,肯定是試戴的人很多。為了不掃老人的興,我帶上了那毛絨絨的大帽子,感覺並沒想像的那樣重,且很暖和。合影之後,老人又拉住我長談。他說:「我知道中國,知道中國軍人進駐了香港,你們的軍服也很漂亮,我希望有一天能親眼看一看中國,看一看你們漂亮的軍服。」

早期的英國陸軍生活

看過陸軍軍服的演變史,我又按順序進入英國陸軍生活展室。

18世紀的英國士兵可沒今天英國士兵那樣清閑和舒服。當時,官兵很少有人享受足夠的醫療保障和津貼。士兵每日的津貼費為8個D(一個棄用的英國貨幣單位,每D相當3便士,100便士等於1英磅),其中6個D用於吃住,餘下的錢除養家糊口外還要自己購買軍服和其他必要裝備。18世紀士兵的食物主要是煮牛肉和面色,每日軍隊只供應兩餐。為省錢,許多官兵都不在軍營中住,而在營外找房子。由於待遇不高,官兵結婚的不多,即使結了婚,英軍也不允以承認。只有少數官兵能帶著家眷一起生活。當時,英軍中也有部分婦女,但她們並不算軍人,倒像今天的文職雇員,她們的工作主要是做飯和洗衣。

進入19世紀,英國陸軍官兵的待遇也沒多大改善。1800年,1名騎兵上校(團長)的日薪是23先令(已棄用英幣單位,介於英磅和便士之間),尉官日薪是14先令,列兵是1先令3個D。步兵上校(團長)日薪為13先令11個D,尉官為9先令,列兵為1先令。而當時英國的物價並不便宜。一位士兵1808年的一份帳單上寫道:1瓶廉價的酒1.5個D,一雙皮鞋6先令,留小姐過夜費5英磅5先令。英國作家塞穆爾·約翰遜寫道:「我認為,和社會上同一階層人,如勞工比,英軍士兵的生活要苦得多。」盡管如此,英國軍隊的紀律仍極為嚴格,如果違紀,如醉酒者將受到上司的鞭笞。

「招兵買馬」三百年

團曾是英國步兵的基本建制單位,一般由1名校級軍官任團長,團的名字也以團長的名字命名。隨著英陸軍規模的擴大,出現重名現象。1751年,英軍決定在團的前面加阿拉伯數字。1782年,英國步兵團又開始以所在郡命名,如當時的英國步兵第29團被命名為伍斯特郡團。

步兵團的組建由皇家授權,被授權者必須要有社會地位和經濟基礎。一經皇家同意,政府會為官兵提供薪金和武器裝備,被授權者則負責士兵的招募、管理和訓練。這是完全商業化的募兵程序,首先雙方要解決錢的問題,政府與募兵者雙方按契約合同以給錢的多少來確定招兵的數量,而募兵者與被招募者則根據給錢的多少來決定服役期的長短。這種募兵制度給投機分子以可乘之機,募兵成了他們發財的好交易。他們往往虛報招兵數量,向政府領取空餉,終飽私襄。

今天,英國全志願兵役制度更突出了這種僱傭與被僱傭的關系,不同的是,英國國防部替代了中間商,英軍招募列入政府議事日程。相同的是,無論是在車站,還是在影院,你仍可見英國各軍種宣傳當兵如何之好的招兵買馬廣告。

18、19世紀,並不是每個英國人都想當兵,有時兵源很難找到。徵募者便把招兵買馬的時間放在冬季,冬季農活不多,城市也出現失業高峰,盡管待遇很低,但為糊口,許多人還不得不當兵去,這些來自社會底層的人除了渾身力氣一無所有。

大多數情況下,徵兵者對新兵有條件要求。但條件有時形同虛設,平時英軍就招不滿,戰時就更加困難。無奈,招募者只好放寬條件,一些老弱病殘者也穿上了軍服。戰爭爆發後,為補充兵員,政府還讓罪犯參軍。罪犯可用參軍的方式贖罪,並由此獲得「自由」。這使我想起20世紀80年代的美國電視連續劇《加里森敢死隊》。二戰中,美軍曾徵用過「身懷絕技」的小偷小摸與德國人作戰。筆者猜想:美國這樣做也許受英軍當年徵兵的啟發。為募新兵,募兵者想盡辦法,過份地誇下當兵如何優越的海口,結果許多人當兵後才發現現實並不非如此,發放的津貼七扣八扣等到了自己行手上已是所剩無幾。

濃彩重墨滑鐵盧

博物館濃彩重墨的展廳是滑鐵盧會戰。17世紀,英國在世界上崛起,開始與歐洲大陸的帝國發生沖突,對手之一就是法國。1815年6月18日發生在布魯塞爾以南滑鐵盧地區的英普聯軍與法軍進行的會戰成為英國登上歐洲霸業的轉折點。會戰中,法軍傷亡約3萬人,被俘數千,英普聯軍傷亡2萬多人。法軍戰敗,拿破崙於6月22日退位。此次會戰後,歐洲10年時間沒再發生重大戰事,英軍從1815年的23萬人削減到1828年的10萬人。

對這場會戰,陸軍博物館充分利用光電模擬和錄相設備,較全面地介紹了穿紅軍服的英軍如何在威靈頓將軍的指揮下大破拿破崙方陣。英國首相丘吉爾對英國這段歷史做過論述:「……150年前,納爾遜、皮特和威爾遜擊敗過拿破崙……在這些世界戰爭裡面,我們或者保持著歐洲的領導角色,或者孤軍奮戰。」可以這樣說,英國陸軍的主角在這些聯合行動或孤軍奮戰中都是不可或缺的。

傳述英國陸軍的故事

走出博物館,門口一塊不大的石頭吸引住我。住足細看,上面雕刻著一位英國陸軍戰士的話:「當你回家的時候,請把我們的故事講給周圍的人聽,告訴他們,為了你們的明天,我們失去了今天。」英國式的浪漫反映出戰士對未來的企盼,為了大英國帝國和它臣民的明天,戰士付出了一切。

就在完成這篇小稿時,我在問自己:對英國戰爭和軍事博物館的系列參觀是不是要把英國士兵的故事告訴身邊的人?回答是肯定的。

潘瑩斌

B. 紅色是如何成為大多數英國軍服的標准顏色的呢

在英國內戰期間:議會和保皇黨士兵的制服是由他們的指揮官,而不是政府,這意味著每個軍隊都有各種各樣的制服。一些軍隊的制服又好又舒服,而另一些軍隊的制服只不過是染得發癢的破布。

這導致了許多軍隊的嚴重混亂,同時也使得很難確定哪支軍隊是效忠者或議會,因為交戰雙方都穿著標志性的制服。

1645年,議會軍意識到,如果他們想贏得戰爭,擺脫君主制,他們需要將所有獨立的議會軍統一成一支正規有組織的軍隊。

這導致了全國范圍內議會軍隊的大規模重組,統一了議會軍隊,並給予他們適當的訓練、裝備和專業的指揮結構。

英國21世紀的演員們穿著18世紀的仿製制服,穿著和他們偉大的偉大的....一樣的染料祖父們會穿著它上戰場。)

C. 十九世紀初的英國陸軍的制服為什麼是紅色的

和全世界大多數國家軍隊著裝的隱蔽原則不同,英國軍隊的軍服至今都沒有完全淘汰鮮紅色,英國兵也曾因此被蔑稱為「紅蝦兵」、「紅蝦背」。但是查查歷史,很多國家的軍隊,包括羅馬、英國、中國古代的漢朝等等,都曾穿過紅色軍服。

根據弗里德曼的理論,著紅裝的士兵沒法臨陣脫逃,否則目標太明顯會更早斃命,所以他們只好選擇團結奮戰斗爭到底(其實還有些別的原因,比如古時候紅色染料比較便宜,紅色服裝可以鼓舞士氣,遮蓋鮮血以避免恐懼心理等等)。

D. 求19世紀末英國海軍軍官水手軍服和軍徽

只能找到這么多了。。十九世紀末照相機還沒有得到完全發展和普及,軍服照片是沒有了。。。只能從文字里猜測了吧。。

E. 歐洲軍隊什麼時候開始以三角帽和紅蝦服取代鐵盔馬甲的詳細過程

18世紀初開始的。早期的英國陸軍士兵身著紅色的軍服。博物館解釋說:「在當時的條件下,紅色是一種方便且便宜的染料。戰斗中,紅色又很易識別……伊麗沙白時代,倫敦地區的陸軍官兵便開始穿著紅色軍服。1645年,英國『新型步兵』把紅色作為軍服的基本顏色。到17世紀末期,紅色軍服成為英國陸軍的主色調軍服。

F. 為什麼18世紀法軍軍服是白色的,到了18世紀後期19世紀換成了藍色

波旁王朝時的軍服主色是 米白色,副色是金黃色。

對應波旁王朝的白底鳶尾花王旗-「白旗」(drapeau blanc)

法國大·革·命後,紅藍白三色旗開始使用,藍色軍服對應國旗色,但也不是絕對的,拿破崙時期曾一度恢復白色軍服,主要原因是當時被英國封鎖,缺乏染色的靛藍。

G. 迷彩服有多少年的歷史

二戰後期德國首先採用,至今大約有70年的時間

迷彩的由來應該是從動物身上,特別是變色龍和大型貓科動物
在軍事行動中為了更好的融入環境在一定距離可以換混亂人類的視覺打亂體型特徵,最初採用了和所在環境相類似的低調顏色,除了雪地迷彩之外,最初投入實戰的迷彩基本都是在二戰前後出現的,比較突出的是德軍和美國海軍陸戰隊的雙面作戰服

之後比較長的時間迷彩大多都採用3-4種顏色,並根據所在環境加以最適應化,比較有代表的就是四色叢林迷彩和美國的三沙、越南軍的虎紋叢林
迷彩服是作訓服的一種基本類型。「迷彩」是由綠、黃、茶、黑等顏色組成不規則圖案的一種新式保護色。迷彩服要求它的反射光波與周圍景物反射的光波大致相同,不僅能迷惑敵人的目力偵察,還能對付紅外偵察,使敵人現代化偵視儀器難以捕捉目標。迷彩服最早是作為偽裝服出現的,希特勒的軍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首先使用了迷彩服,為「三色迷彩服」。後來,以美國為首的一些國家裝備了「四色迷彩服」。現在世界通用的是「六色迷彩服」。現代迷彩服還可根據不同需要,用上述基本色彩變化出多種圖案。英軍 80年代的溫區、熱區作戰服和雨衣全是迷彩色的,體現了一服多用的特點,反映出目前國際上作戰服裝的發展趨勢。台灣陸軍近年來也積極發展新式野戰迷彩服,選用材料是將人造纖維的比例降低,棉質成分增加到 60%以上,達到不易著火燃燒;在彩色上採用了黑、褐、深綠和翠綠四種顏色混合而成的迷彩色。同時,其表面經過特殊處理後,還具有夜間防紅外線偵察的功能,具有式樣美觀、穿著舒適、結構合理、安全實用的特點。
扯什麼!一戰就有迷彩服!最早的迷彩服

首先要澄清一個概念,並非由若干種花紋組成的圖案才能稱之為迷彩,即便是單一的偽裝色也應屬於迷彩。按照專業人士的說法,所有具有偽裝保護作用的顏色都可以稱作迷彩。常見的迷彩可以分為三類:保護迷彩、變形迷彩和仿造迷彩。保護迷彩是一種單一色調的迷彩,如綠色、土黃色等偽裝色。變形迷彩是由多種不規則斑點組成的多色迷彩,主要應用於活動目標。仿造迷彩是指仿製周圍背景斑點圖案的多色迷彩,只適用於固定目標。我們通常所說的迷彩服實際上屬於變形迷彩。

不論那一類迷彩,都是為了擾亂視線並與周圍環境融洽,以減少被發現或擊中的概率。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偵察技術的增強刺激了偽裝技術的發展,世界各國的迷彩偽裝發展都經歷了不同演化階段。

早期的迷彩

迷彩偽裝很早以前就在人類戰爭中被應用,據史料記載,古羅馬時期的輕騎兵們就配發了由動物毛皮製成的軍服,以便迷惑敵人。最早使用低能見度軍服的是英國,1864年,英軍大尉哈里·巴納特·拉姆斯汀在巴基斯坦白沙瓦地區組織了英國陸軍偵察隊,在製做軍服時,拉姆斯汀為了在偵察時便於偽裝,針對當地黃土地露多風沙大的特點,選定了土黃色軍服。在後來的作戰行動中,這種軍服起到了較好的偽裝效果。

1886年,時任防禦工事總監的安德魯·克拉克中將的迷彩方案被英軍用於隱藏岸炮掩體,堡壘被漆成紅色、綠色和黃色,火炮排列紊亂,炮兵陣地很難被辨認出來,在距離較遠時偽裝非常有效。

1899年,英軍入侵南非,與當地的荷蘭人後裔「布爾人」進行持續3年的「英布戰爭」。布爾人與英軍兵力對比約為1 :5。但布爾人發現,英軍的紅色軍服在南非的熱帶草原綠色中格外醒目、極易暴露。布爾人從中受到啟發,立即將自己的服裝和槍炮改為草綠色,便於在密草叢林中隱藏。布爾人常常神不知鬼不靠近英軍,突然發動襲擊,打得英軍措手不及,而英軍卻難以發現目標。這場戰爭雖然最終是英軍取得了勝利,但英軍傷亡達遠遠超過了布爾人軍隊的傷亡人數。

第一次世界大戰

現代軍用迷彩首次出現在一戰當中,導致這項技術產生的直接原因是飛機的出現。一戰時,飛機用於空中偵察、確定敵方火炮、軍隊和車輛等的位置和情況,根據這些情報,己方炮火可對那些目標進行直接打擊。這一過程導致雙方玩起了捉迷藏游戲,每一方都盡量偽裝自己的大炮和軍隊。這就大大刺激了迷彩的誕生,其深遠影響直至現代戰爭。

英國最初的迷彩是在大型火炮上描繪圖案,或用已經著色的防水油布或網遮蓋。為了讓武器和背景盡量融合,最初選擇的是綠色或者棕色,但是很快發現,如果把黑色或其他深色塗在淺色的旁邊,那麼從高空俯視時,武器的形狀就會變得模糊——這就是迷彩圖案的由來。當空中偵察由人眼目視轉變為黑白照片拍攝時,反差和形狀就比顏色更重要了。迷彩製作可以運用各種亮色進行創作,只要用各種隨意形狀的深色和淺色塗在大炮上,就可模糊大炮原有的形狀。從1916年開始,連坦克也塗上了色彩明亮的偽裝圖案。

1914年進入炮兵服役的巴黎肖像畫家謝沃拉被認定是對大炮進行迷彩偽裝試驗的第一人。隨即,一些法國畫家開始步其後塵,把他們的聰明才智運用在偽裝大型火炮方面。謝沃拉很快就從士兵被提拔為上尉。戰爭後期,他在眾多的西線工廠,負責監督指導那裡僱用的1200名男性和8000名女性工人繪制迷彩。

迷彩偽裝專家並不總能享受如此悠然的工作,一些畫家因此而喪生,更多的人為此受傷。一次,法國制圖師法爾克試圖從距離敵人50米的戰壕跳出去,給尚未完成的迷彩畫描上最後一筆,結果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右手被子彈洞穿。 ......迷彩服最早是作為偽裝服出現的希特勒的軍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首先使用了迷彩服,為「三色迷彩服」。後來,以美國為首的一些國家裝備了「四色迷彩服」。現在世界通用的是「六色迷彩服」。現代迷彩服還可根據不同需要,用上述基本色彩變化出多種圖案。以美國為首的一些國家裝備了「四色迷彩服」。現在世界通用的是「六色迷彩服」。現代迷彩服還可根據不同需要,用上述基本色彩變化出多種圖案。

閱讀全文

與英國什麼時候改變軍服顏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度落後中國多少錢啊 瀏覽:660
越南號碼抖音怎麼設置網路 瀏覽:960
中國護照義大利簽證怎麼辦 瀏覽:716
中國原子彈用了多久成功 瀏覽:448
俄羅斯到越南飛機票多少錢 瀏覽:755
二戰日本佔地過的中國哪些地區 瀏覽:183
印度社會主義國家有多少人口 瀏覽:377
伊朗核問題和中國有什麼關系 瀏覽:685
越南遊哪些景點 瀏覽:803
印尼有什麼直播軟體 瀏覽:457
印尼沐浴露什麼牌子 瀏覽:821
印度為什麼撤僑 瀏覽:164
江津義大利留學怎麼選 瀏覽:11
從中國坐船去英國最快要多久 瀏覽:933
印尼軍導彈多少枚2019 瀏覽:836
安卓怎麼看越南抖音 瀏覽:85
琅勃拉邦在越南哪個省 瀏覽:667
越南10000元兌人民幣多少錢 瀏覽:582
印度的邊界有多少兵 瀏覽:704
印度洗衣液加工廠投資多少錢 瀏覽: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