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英國人和中國人的告別方式有何不同呢速度。。詳細。。謝謝~
英國人一般都比較喜歡說see you多過good bye
他們都喜歡good bye kiss。在臉頰上輕輕親或者現在很多人都是臉碰臉然後弄一個親吻的聲音!外加擁抱!
中國人的話也是喜歡說再見
不過不會喜歡親吻家人的話最多就是擁抱了吧!
相對比英國人會比中國人多些肢體語言和碰觸
『貳』 關於中國的禮儀與外國的禮儀的不同
一、交際語言的差異
日常打招呼,中國人大多使用「吃了嗎?」 「上哪呢?」等等,這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一種親切感。可對西方人來說,這種打招呼的方式會令對方感到突然、尷尬,甚至不快,因為西方人會把這種問話理解成為一種「盤問」,感到對方在詢問他們的私生活。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們只說一聲「Hello」或按時間來分,說聲「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而英國人見面會說:「今天天氣不錯啊!」
稱謂方面,在漢語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親密的人之間才可以「直呼其名」。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漢語里的范圍要廣得多。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來稱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對十幾或二十幾歲的女子可稱呼「小姐」,結婚了的女性可稱「女士」或「夫人」等。在家庭成員之間,不分長幼尊卑,一般可互稱姓名或昵稱。在家裡,可以直接叫爸爸、媽媽的名字。對所有的男性長輩都可以稱「叔叔」,對所有的女性長輩都可以稱「阿姨」。這在我們中國是不行的,必須要分清楚輩分、老幼等關系,否則就會被認為不懂禮貌。
中西語言中有多種不同的告別語。如在和病人告別時,中國人常說「多喝點開水」、「多穿點衣服」、「早點休息」之類的話,表示對病人的關懷。但西方人絕不會說「多喝水」之類的話,因為這樣說會被認為有指手畫腳之嫌。比如他們會說「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復」等等。
二、餐飲禮儀的差異
中國人有句話叫「民以食為天」,由此可見飲食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中國人將吃飯看作頭等大事。中國菜注重菜餚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於超過了對營養的注重,只要好吃又要好看,營養反而顯得不重要了。西方的飲食比較講究營養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種科學的飲食觀念。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營養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他們的飲食多是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講究味的享受。
在餐飲氛圍方面,中國人在吃飯的時候都喜歡熱鬧,很多人圍在一起吃吃喝喝,說說笑笑,大家在一起營造一種熱鬧溫暖的用餐氛圍。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會上,中國人在餐桌上並沒有什麼很特別的禮儀。而西方人在用餐時,都喜歡幽雅、安靜的環境,他們認為在餐桌上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禮儀,不可以失去禮節,比如在進餐時不能發出很難聽的聲音。
中西方宴請禮儀也各具特色。在中國,從古至今大多都以左為尊,在宴請客人時,要將地位很尊貴的客人安排在左邊的上座,然後依次安排。在西方則是以右為尊,男女間隔而座,夫婦也分開而座,女賓客的席位比男賓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於自己右邊的女賓客拉開椅子,以示對女士的尊重。另外,西方人用餐時要坐正,認為彎腰,低頭,用嘴湊上去吃很不禮貌,但是這恰恰是中國人通常吃飯的方式。吃西餐的時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飲酒,中國的餐桌上酒是必備之物,以酒助興,有時為了表示對對方的尊重,喝酒的時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
三、服飾禮儀的差異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場合通常穿保守式樣的西裝,內穿白襯衫,打領帶。他們喜歡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場合要穿禮服套裝。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環的習俗。西方國家,尤其是在美國,平時人們喜歡穿著休閑裝,如T恤加牛仔服。
當今中國人穿著打扮日趨西化,傳統的中山裝、旗袍等已退出歷史舞台。正式場合男女著裝已與西方並無二異。在平時的市井生活中,倒會看到不少人穿著背心、短褲、拖鞋等不合禮儀的服飾。
『叄』 中國和英國的寒暄語的區別是什麼
問候式寒暄語也稱招呼語,通常是人們見面打招呼時所常用的語言,在漢語中比較常見的是 「你去哪?」、「吃了嗎?」一類。而英語中常使用「hello」和「How are you」。
一般情況下,經過時間沉澱的寒暄用語,有很強的通用性和傳統的語言模式,相對簡單明了是寒暄的特性。中國人寒暄主要有四個話題:對年齡的詢問(例如,孩子們有多大了?),健康狀況的關注(例如:最近身體如何啊?)對於行動的關注(例如:喲,忙嗎?)和節日的問候(例:過年好啊。)
據史書記載上古我們的祖先每天只吃兩頓飯。即使這樣,窮人也是吃了上頓沒下頓,即所謂『饔飧不繼』。所以老百姓見面愛問 「吃了沒?」。
在改革開放初期,由於食品和服裝的問題,是很長一段時間要解決的問題,中國人注意吃,愛談論吃,所以,「你吃了嗎?」,這句話也一直被沿用。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是中國人對他人的關注。其次,這句話也反映了中國人對於交際的積極性。
『肆』 中西方告別的差異
一:碰到問題,或者說是困難的處理方式。
西方人碰到問題(或者說是困難)的時候,會耿直的去面對和解決,不會第一時間就去尋找更為「巧妙」的方法;而中國人呢,會想辦法去繞過他(或者說通過其他迂迴或者巧妙的方法去解決)。
其實,這里有一個面對什麼樣種類的困難,和「度」的問題。因為,有的困難是可以想辦法繞開的,有的就必須直面面對。如果遇到所有的困難,都是耿直的去面對,最終會把自己「蠢死」;或者都是想辦法繞過,就會變成做事「投機取巧」的特點。兩個方法都不足取。
西方人做事不變通,有時候把自己「蠢死
中國人太聰明,有時投機取巧
例如:學術、科學和理論問題,就必須直接面對,否則在這個領域不會有大的發展;如果是日常生活、或者人際交往中的需要藉助其他方法解決的,就不能一根筋,否則會浪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二、看待個人(或者說是自我)
看待自我,西方人認為自己最重要、最強大;中國人更多的被教育——每個個人都是很渺小的,只有在集體中,所有匯聚在一起的作用才是無窮的。
這個,我認為也是兩個極端都不好——要麼變成崇尚個人單打獨斗的個人英雄主義,極端情況就是自私無情;要麼變成人雲亦雲的盲從的做事方式,最終很可能失去自我。
以「超人」為代表的的個人英雄主義在西方社會隨處可見
盲從的特點在中國社會也經常看到
其實,隨著中西方交流的日益廣泛和人類社會的發展,兩種趨勢的融合,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可喜現象——西方也並不是一味的強調個人,他們非常注重團隊;而中國,也越來越重視彰顯個性和個人特長的發展和發揮。
三、出行方式
上世紀70年代,西方人的出行方式,一般是開汽車,而中國人一般騎自行車;到了今天,反過來了,西方人喜歡騎自行車了,中國人喜歡開汽車了。
不過這些年,可喜的看到:現在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已經不太喜歡開車了,而是喜歡騎自行車了。
時至如今,中國人喜歡更先進的方式:那就是機動車和自行車的混合體——電動自行車!
『伍』 中西待客禮儀有什麼不同
1、中西方打招呼方式的不同:眾所周知中國人見面打招呼最愛說的一句就是吃了嗎?或者「去哪兒啊?」而西方人見面的招呼禮儀一般都是圍繞天氣展開的。
2、服飾禮儀的不同: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場合通常穿保守式樣的西裝,內穿白襯衫,打領帶。他們喜歡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場合要穿禮服套裝。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環的習俗。平時人們喜歡穿著休閑裝,如T恤加牛仔服。中國用戶平時喜歡穿著休閑裝,如T恤加牛仔服。
3、中西方告別方式不同:中國人的告別語一般都很直接的表達出要走了,請主人留步不用送了,怕給別人添麻煩而盡量簡單帶過。在西方的告別禮儀中,往往是要得到對方同意的。通常要提前幾分鍾將告別的意思暗示或委婉地向主人表達,並徵得同意,才可離開。
(5)在中國和英國告別方式有什麼不同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1、客人到來時要出門迎接,讓客人覺得是受歡迎的,產生高興的感覺。
2、安排客人坐下,不要讓客人散落在各處而沒有人招呼,如果凳子不夠要及時找來以便每個人都能坐下。
3、為客人端上茶水,如有男士還需要遞上香煙,准備好煙缸。把先准備的糖果水果也端出來。
4、如果要吃飯要注意對老人與孩子的照顧,顧及客人的需要。
5、客人離開時要委婉的挽留,並對客人帶來的禮物表示感謝。也可給予一定的禮物回禮。
『陸』 中國和國外的禮儀問題
一共有2片 一是中外交往禮儀的七不同 二是中外禮儀差異及原因分析
希望對你有用吧 ~\(≥▽≤)/~啦啦啦
======================華麗麗的分割線=============================
中外交往禮儀的七不同
《禮記·曲禮上》說:「入境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由於文化背景的不同,導致在具體禮儀上有很多截然不同的地方。具體來說有七個方面,必須首先有所了解,才能更便於交流、溝通和合作。
1、對待贊美
我們和西方人在對待贊美的態度上大不相同。別人贊美的時候,盡管內心十分喜悅,但表面上總是表現得不敢苟同,對別人的贊美予以禮貌的否定,以示謙虛:「還不行!」、「馬馬虎虎吧!」、「那能與你相比啊!」、「過獎了!」等。
而西方人對待贊美的態度可謂是「喜形於色」,總是用「Thank you」來應對別人的贊美。
2、待客和做客
我們和人相處的時候,總是習慣從自己的角度去為別人著想。這表現在待客和做客上,盡責的客人總是盡量不去麻煩主人,不讓主人破費,因而對於主人的招待總是要禮貌地加
以謝絕。比如,主人問客人想喝點什麼,客人一般會說「我不渴」或「不用麻煩了」;主人在餐桌上為客人斟酒,客人總要加以推辭,說「夠了,夠了」,而事實上,客人並不一定是不想喝,往往只是客氣而已。所以,稱職的主人不會直接問客人想要什麼,而是主動揣摩客人的需求,並積極地給予滿足。在餐桌上,殷勤好客的主人總是不停地給客人勸酒勸菜。所以,中國人的待客和做客場面往往氣氛熱烈:一方不停地勸,另一方則不停地推辭。
而外國人特別是西方人,無論是主人還是客人,大家都非常直率,無需客套。當客人上門了,主人會直截了當地問對方「想喝點什麼」;如果客人想喝點什麼,可以直接反問對方「你有什麼飲料」,並選擇一種自己喜歡的飲料;如果客人確實不想喝,客人會說「謝謝!我不想喝」。在餐桌上,主人會問客人還要不要再來點,如果客人說夠了,主人一般不會再向客人勸吃請喝。
3、謙虛和自我肯定
我們一直視謙虛為美德。不論是對於自己的能力還是成績,總是喜歡自謙。如果不這樣可能會被指責為「不謙虛」、「狂妄自大」。比如,中國學者在作演講前,通常會說:「我學問不深,准備也不充分,請各位多指教」;在宴會上,好客的主人面對滿桌子的菜卻說:「沒有什麼菜,請隨便吃」;當上司委以重任,通常會謙虛地說:「我恐怕難以勝任。」
而外國人特別是西方人沒有自謙的習慣。他們認為,一個人要得到別人的承認,首先必須自我肯定。所以,他們對於自己的能力和成績總是實事求是地加以評價。宴請的時候,主人會詳盡地向客人介紹所點菜的特色,並希望客人喜歡;而被上司委以重任的時候,他們會感謝上司,並表示自己肯定能幹好。
4、勸告和建議
無論是中國人,還是西方人,都喜歡向自己的親朋好友提一些友好的建議和勸告,以示關心和愛護。但中西方人在提勸告和建議的方式上卻有很大區別。
中國人向朋友提建議和勸告的時候,往往都非常直接,常用「應該」、「不應該」,「要」、「不要」這些帶有命令口氣的詞。比如,「天氣很冷,要多穿點衣服,別感冒了!」、「路上很滑,走路要小心!」、「你要多注意身體!」、「你該刮鬍子了!」、「你該去上班了!」等。
西方人在向親朋好友提勸告和建議的時候,措詞非常婉轉,比如,「今天天氣很冷,我要是你的話,我會加件毛衣」、「你最好還是把鬍子颳了吧。」一般來說,雙方關系越接近,說話的語氣越直接。但即使是最親密的人之間,也不會使用像我們那樣的命令語氣。否則,會被認為不夠尊重自己獨立的人格。
5、個人隱私權
西方人非常注重個人隱私權。在日常交談中,大家一般不會涉及對方的「私人問題」。這些私人問題包括:年齡、婚姻狀況、收入、工作、住所、經歷、宗教信仰、選舉等。同時,人們還特別注重個人的私人生活空間。別人房間里的壁櫥、桌子、抽屜,以及桌子上的信件、文件和其他文稿都不應隨便亂動、亂翻(如果需要借用別人物品,必須得到對方的許可)。假如別人在閱讀或寫作,也不能從背後去看對方閱讀和寫作的內容,即使對方只是在閱讀報紙或雜志。
空間距離上也很在意。即使在公共場所,大家都十分自覺地為對方留出一定私人空間。比如,排隊的時候他們總是習慣和別人保持1米以上的距離。
我們的個人隱私觀念比較淡薄。特別是在親朋好友之間,大家喜歡不分你我,共同分享對方的私人生活。另外,長者往往可以隨意問及晚輩的私人生活,以顯示關心。
6、時間安排
西方人大多時間觀念很強,日程安排很緊湊。如果要拜會或是宴請西方人,一定要提前預約,預約時間通常在一周以上。如果你沒有預約而突然拜訪或是臨時約請對方,對方一般會拒絕你。而且,對於工作時間和個人時間有嚴格的區分。如果是工作交往,應選擇在對方的工作時間里進行;如果是私人交往,就要選擇在對方下班的時間里進行。
另外,時間上,忌諱日期13和星期五。特別既是13號又是星期五的日子,往往不安排任何外出事宜。
而我們很多人的時間觀念不是太強。沒有預約的突然造訪和臨時約請都相當普遍,即使提前預約也往往在一周以內。
另外,職業人在時間分配上往往公私不分,下班以後談公事或是上班時間談私事都是尋常之事。
7、禮尚往來
西方人(除拉美人)不是很重視禮尚往來,盡管他們也常常在節日、生日和拜訪時向親朋好友贈送禮物。他們一般不看重禮品的價值(因而喜歡贈送一些小禮物),認為向朋友贈送禮物不是為了滿足朋友的某種需求,而只是為了表達感情。而中國人大多比較看重禮品的價值,禮品的價值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送禮人的情意。
另外,在送禮的方式上,東西方也存在明顯的差異。西方人在收到禮物的時候,一般要當著送禮人的面打開禮物包裝,並對禮物表示贊賞。如果不當面打開禮物包裝,送禮人會以為對方不喜歡他(她)送的禮物。
而我們大多不會當著送禮人的面打開禮物包裝,除非送禮人要求對方這么做。這么做的目的是為了表示自己看重的是相互間的情誼,而不是物質利益,如果當著送禮人的面打開禮物包裝,就有重利輕義的嫌疑。
======================華麗麗的分割線=============================
中外禮儀差異及原因分析
禮儀、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規則,是一種語言,也是一種工具。由於形成禮儀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們遵守著各不相同的禮儀。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民族是唯一傳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中國的禮儀,始於夏商周,盛於唐宋,經過不斷地發展變化,逐漸形成體系。西方社會,是幾大古代文明的繼承者,曾一直和東方的中國遙相呼應。經過中世紀的黑暗,最終迎來了文藝復興,並孕育了資本主義和現代文明,產生了現代科技和文化。中西方有著截然不同的禮儀文化。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國交際日益增多,中西方禮儀文化的差異更是越發顯露,這種差異帶來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在中西禮儀沒有得到完美融合之前,我們有必要了解這些禮儀的差異。
一、交際語言的差異
日常打招呼,中國人大多使用「吃了嗎?」 「上哪呢?」等等,這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一種親切感。可對西方人來說,這種打招呼的方式會令對方感到突然、尷尬,甚至不快,因為西方人會把這種問話理解成為一種「盤問」,感到對方在詢問他們的私生活。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們只說一聲「Hello」或按時間來分,說聲「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而英國人見面會說:「今天天氣不錯啊!」
稱謂方面,在漢語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親密的人之間才可以「直呼其名」。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漢語里的范圍要廣得多。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來稱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對十幾或二十幾歲的女子可稱呼「小姐」,結婚了的女性可稱「女士」或「夫人」等。在家庭成員之間,不分長幼尊卑,一般可互稱姓名或昵稱。在家裡,可以直接叫爸爸、媽媽的名字。對所有的男性長輩都可以稱「叔叔」,對所有的女性長輩都可以稱「阿姨」。這在我們中國是不行的,必須要分清楚輩分、老幼等關系,否則就會被認為不懂禮貌。
中西語言中有多種不同的告別語。如在和病人告別時,中國人常說「多喝點開水」、「多穿點衣服」、「早點休息」之類的話,表示對病人的關懷。但西方人絕不會說「多喝水」之類的話,因為這樣說會被認為有指手畫腳之嫌。比如他們會說「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復」等等。
二、餐飲禮儀的差異
中國人有句話叫「民以食為天」,由此可見飲食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中國人將吃飯看作頭等大事。中國菜注重菜餚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於超過了對營養的注重,只要好吃又要好看,營養反而顯得不重要了。西方的飲食比較講究營養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種科學的飲食觀念。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營養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他們的飲食多是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講究味的享受。
在餐飲氛圍方面,中國人在吃飯的時候都喜歡熱鬧,很多人圍在一起吃吃喝喝,說說笑笑,大家在一起營造一種熱鬧溫暖的用餐氛圍。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會上,中國人在餐桌上並沒有什麼很特別的禮儀。而西方人在用餐時,都喜歡幽雅、安靜的環境,他們認為在餐桌上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禮儀,不可以失去禮節,比如在進餐時不能發出很難聽的聲音。
中西方宴請禮儀也各具特色。在中國,從古至今大多都以左為尊,在宴請客人時,要將地位很尊貴的客人安排在左邊的上座,然後依次安排。在西方則是以右為尊,男女間隔而座,夫婦也分開而座,女賓客的席位比男賓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於自己右邊的女賓客拉開椅子,以示對女士的尊重。另外,西方人用餐時要坐正,認為彎腰,低頭,用嘴湊上去吃很不禮貌,但是這恰恰是中國人通常吃飯的方式。吃西餐的時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飲酒,中國的餐桌上酒是必備之物,以酒助興,有時為了表示對對方的尊重,喝酒的時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
三、服飾禮儀的差異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場合通常穿保守式樣的西裝,內穿白襯衫,打領帶。他們喜歡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場合要穿禮服套裝。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環的習俗。西方國家,尤其是在美國,平時人們喜歡穿著休閑裝,如T恤加牛仔服。
當今中國人穿著打扮日趨西化,傳統的中山裝、旗袍等已退出歷史舞台。正式場合男女著裝已與西方並無二異。在平時的市井生活中,倒會看到不少人穿著背心、短褲、拖鞋等不合禮儀的服飾。
禮儀是一種文化,是文化就有縱向的傳承和橫向的借鑒與融合。隨著世界全球化不斷加快步伐,經濟、文化高速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大量涌進中國,中國傳統禮儀也不斷受到西方禮儀文化的沖擊。如何保護中華民族傳統禮儀,並去其糟粕,與西方禮儀進行合理有效的融合,成為人們不斷思考和探討的話題。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中西禮儀文化必將會互相滲透,不斷發展。
就拿餐飲方面舉例。現在中國飲食市場上洋快餐和西餐佔了很大的比重,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嘗試和接受這些外來食品。麥當勞幾乎代表了一種文化時尚,成為美國文化在餐飲領域的標志。與此同時,法國的貴族文化,英國的紳士文化也隨著飲食而湧入中國。隨著中西飲食文化的交流,不僅帶來了蛋糕、麵包、雞尾酒等西式菜點,也帶來了西方一些先進的製作工藝和飲食方法。這些都為古老的中國飲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當然我國悠久而燦爛的飲食文化在海外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幾乎在世界各地都出現了大量的中國餐館,中國菜日益受到各國人民的歡迎與喜愛。比如北京烤鴨儼然已經成為外國人心中的地道美味。
但是在中西禮儀文化的融合過程中,中國人未免盲目熱衷於西方,不自覺中陷入兩個誤區:其一,是拿西方的禮儀取代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禮儀。禮儀是一個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東西。比如在青年中,舉行外國式婚禮、過西方節日等等,都是不容忽視的傾向。對西洋禮儀只是作為民俗知識了解一下無可厚非,如果趨之若騖,就失去了民族的自尊,本民族的傳統禮儀也會被淹沒。其二,是把禮儀教育的重點集中在操作層面,比如鞠躬要彎多少度,握手要停幾秒鍾等等。這些問題不是不可以講,但如果只做表面文章,禮儀就成了空洞的形式主義。
不可否認,當今國際通行的禮儀基本上是西方禮儀。這種現象的原因並不僅僅是西方的實力強大,深層的原因在於西方人價值觀的統一,在於西方人對自身文化的高度認同和深刻覺悟。這一切與基督教的社會基礎密切相關,因為禮儀是宗教的重要活動方式,由於對宗教的虔誠信仰,西方人從小就接受這種禮儀的教育與熏陶,使得禮儀能夠自然地表現在人的行為之中。精神與物質、政治與文化的高度契合,使得人們獲得高度的自信與優越感,正是西方人的自信與優越感賦予了西方文化強大的感染力,使其禮儀文化被視為世界標准。對照我們現在的中國社會狀況,我們與西方的差距是明顯的。
中西方禮儀文化的融合,在我們今日中國,更多的還是借鑒西方。但無論是借鑒西方的禮儀,或者是我們是自創一套自己的禮儀系統,這在形式上都不難。難的是我們也能有一個完整的價值體系,有對自身文化的高度認同和深刻覺悟。我們借鑒西方禮儀,不僅僅是要借鑒它的形式,更應當借鑒其內在靈魂,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和優越感,才能確立我們的感染力。民族的復興不僅是實力的復興,更是一種文化的復興。只有別人也認同我們的文化,才能真正使我們的禮儀行於世界。
人無禮則不立,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一個禮儀缺乏的社會,往往是不成熟的社會。而一個禮儀標准不太統一甚至互相矛盾的社會,往往是一個不和諧的社會。禮儀,是整個社會文明的基礎,是社會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現方式。創建和諧社會,必須先從禮儀開始。中國今天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無論是物質,精神,文化各個方面,都急迫的需要一套完整而合理的價值觀進行統一。而禮儀文化無疑是這種統一的「先行軍」,只有認清中西禮儀文化的差異,將二者合理有效的融合,方能建立適合中國當代社會的禮儀文化體系,達到和諧社會的理想
『柒』 英國與中國禮儀上的不同
英國的禮俗豐富多彩,彼此第一次認識時,一般都以握手為禮,不會像東歐人那樣常常擁抱。隨便拍打客人被認為是非禮的行為,即使在公務完結之後也如此。英國人有些禁忌須注意,如他們從不從梯子下走過,在屋裡不撐傘,從不把鞋子放在桌子上,和人像做裝潢等。英國人待人彬彬有禮,講話十分客氣,"謝謝"、"請"字不離口。對英國人講話也要客氣,不論他們是服務員還是司機,都要以禮相待,請他辦事時說話要委婉,不要使人感到有命令的口吻,否則,可能會使你遭到冷遇。英國人對於婦女是比較尊重的,在英國,"女士優先"的社會風氣很濃。如走路時,要讓女士先進。乘電梯讓婦女先進。乘公共汽車、電車時,要讓女子先上。斟酒要給女賓或女主人先斟。在街頭行走,男的應走外側,以免發生危險時,保護婦女免受傷害。丈夫通常要偕同妻子參加各種社交活動,而且總是習慣先將妻子介紹給貴賓認識。按英國商務禮俗,隨時宜穿三件套式西裝,打傳統保守式的領帶,但是勿打條紋領帶,因為英國人會聯想到那是舊"軍團"或老學校的制服領帶。英國人的時間觀念很強,拜會或洽談生意,訪前必須預先約會,准時很重要,最好提前幾分鍾到達為好。他們相處之道是嚴守時間,遵守諾言。如果你被邀請到別人家做客,就要考慮這樣幾個情況。比如,該在什麼時候到主人家?如果不是談正經事,只是個社交聚會,早到是不禮貌的。女主人正在做准備,她還沒完全准備好你就到了,會使她感到非常尷尬。晚到10分鍾最佳。晚到半小時就顯得太遲了,需要向主人致歉。什麼時候應該離開呢?這沒什麼規定,但在主人家坐得太晚是很不禮貌的。如果只是邀請你共進晚餐和聊天,那麼你最好在10點至11點之間離開或者餐後1小時告別。如果你被邀請留下來住幾天或度周末,在離開之前應特意買束花送給女主人,這會使她非常高興。另外,離開後的第二天要發一封便函向主人致謝,並隨附一件小禮品如一盒巧克力或一些鮮花等。儀態禮儀在英國,人們在演說或別的場合伸出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手心向外,構成V形手勢,表示勝利;在英國,如有人打噴嚏,旁人就會說上帝保佑你,以示吉祥。
相見禮儀:
鞠躬禮:系下級對上級或同級之間的禮節。行禮時須脫帽,右手(如右手持物可用左手)握住帽前檐中央將帽取下。右手垂下後身體對正,用立正姿勢,雙目 注視受禮者,身體上部向前傾斜約十五度,爾後恢復原狀。脫帽時所用之手和敬禮方向相反,即向左邊的人敬禮,以右手脫帽;向右邊的人敬禮,以左手脫帽。
點頭禮:系同級或平輩間的禮節,也須脫帽。如在路上行走間相遇,可在行進中施禮;如在路上遇見長官或長者,則須立正行鞠躬禮,但長官對部下或長者對幼者的答禮,可在行走中點頭答之或伸右手或手觸帽檐答之。
舉手注目禮:系軍人禮節。敬禮時舉右手,手指伸直並齊,指尖接觸帽檐右側,手掌微向外,上臂與肩齊高,兩眼注視對方,待對方答禮後方可將手放下,對長官或長者每次見面都應照常行禮。
握手禮:英國最常見的禮節,在世界許多國家都通行。行禮時距對方約一步,上身稍前傾,伸右手,四指並齊,拇指與之分開伸向受禮者。飯店客房服務中 須注意,客人先伸手時,方能握之,切忌一腳門里一腳門外與人握手,尤忌四人交叉握手。和初次見面的女人通常不握手,只行鞠躬禮。同男人握手越緊,表示友情 越深,和女人握手則須輕些。
吻手禮:流行於英國上層社會的一種禮節。和上流社會貴族婦女或夫人見面,若女方先伸出手做下垂式,則將指尖輕輕提起吻之。但女方如不伸手,則不吻。行吻手禮時,若女方身份地位較高,要支屈一膝作半跪式後,再握手吻之。此項禮節英法社會最重視。
接吻禮:上級對下級、長輩對晚輩、朋友、夫妻之間表示親昵、愛撫的禮節。通常是在受禮者臉上或額上輕吻一下。遇到高興的時候,或有喜事或悲傷的時候,一般也行接吻禮,表示親熱和慰問。
擁抱禮:英國熟人、朋友之間表示親密感情的一種禮節。他們見面或告別時互相擁抱,表示親密無間。擁抱禮通常和接吻禮同時進行。
『捌』 中西方喪葬儀式有哪些不同
西方人死了,一般火化以後找一個神父祈禱一下,就埋了,即使土葬也就是一口棺材,一身西服一本聖經,即便是國王也毫不例外,只不過國王一般有專用墓地,也就是國家大教堂,的地下室集體收藏。
而中國人的就太復雜了,即便是草民一般也會死的時候,親人要哭叫報喪,點長明燈,立靈堂或者搭靈棚,掛遺像,三根筷子纏綿花立像前,一碗到頭飯,兩碗要扣園,親人披麻戴孝,兒子媳婦帶全孝,按著遠近親屬,有半孝,有黑紗,進香叩頭,兒子媳婦陪跪立兩遍,街坊鄰居朋友送燒紙,有條件的要買紙人紙馬紙牛等陪葬品。土地廟要報號,左三圈右三圈,指明路奔西南,出喪之前摔喪盆,長子來扛靈羅帆,一路之上撒紙錢,過橋頭要壓紙,生人迴避退兩邊。火化之後有陵寢,等級森嚴不可亂,帝王修專陵,百官有石人,富人有儀地,風水學說太深奧,埋葬之前最講究 ,兒孫福貴全在此,不為民來不為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