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英國重大案件發生時間
開膛手傑克(Jack The Ripper)是1888年8月7日到11月9日間,於倫敦東區的白教堂(Whitechapel)一帶以殘忍手法連續殺害至少五名妓女的兇手代稱。犯案期間,兇手多次寫信至相關單位挑釁,卻始終未落入法網。其大膽的犯案手法,又經媒體一再渲染而引起當時英國社會的恐慌。至今他依然是歐美文化中最惡名昭彰的殺手之一。
雖然犯案期間距今已達百年之久,研究該案的書籍與相關研究也日漸增多。但因缺乏證據,兇手是誰卻是各說其詞、毫無交集,因而使案情更加撲朔迷離。可是開膛手傑克的身影卻透過媒體、搖滾樂、玩具等物品不斷出現在今日的大眾文化之中。
◆犯案過程
開膛手的犯案地點集中在倫敦東區(East End of London)白教堂(Whitechapel)附近。這里在當時是著名的移民集散地,遠從俄羅斯和東歐來的數萬移民定居在此。由於收入微薄,此處早已成為貧窮與犯罪的溫床,街頭上流落著無家可歸的流氓與拉客的娼妓。雖然蘇格蘭場於1829年就建立全市巡邏網,但薄弱的警力仍難以負擔每晚有數萬妓女出沒的東區治安。
白教堂連續兇殺案
疑似兇手寄發的第一份訊息"Dear Boss"1888年8月7日一具女屍被發現陳屍東區的白教堂,死者是中年妓女瑪莎·塔布連(Martha Tabram),身中三十九刀,其中九刀劃過咽喉。同年8月31日凌晨三點四十五分,另一位妓女瑪莉·安·尼古拉斯(Mary Ann Nichols)被發現死在白教堂附近的屯貨區(Bucks Row)里,時年43歲。她不但臉部被毆成瘀傷,部分門齒脫落,頸部還被割了兩刀。但最殘忍的是腹部被剖開,腸子被拖出來,女陰也遭利刃嚴重戳刺。
由於該教堂附近甚少發生兇殺案,這兩件案子和之前的幾件殺人案件受到社會大眾的注目,有些媒體甚至以「白教堂連續兇殺案」(the Whitechapel murders)稱之,認為是同一名兇手所為。這樣繪聲繪影的描述引起當地居民的恐慌,於是警方在此投入更多的便衣警探巡邏,當地居民也組織巡邏隊維持治安。如此使人們相信此類案件將不會重演。
開膛手傑克
沒想到8天後,也就是9月8日凌晨五點四十五分,一位居住在漢伯寧街(Hanbury Street)29號的老車夫於其廉價出租公寓的後方籬笆里發現一具女屍,死者是47歲的妓女安妮·查普曼(Annie Chapman)。她與前位死者同樣被割開喉嚨,並慘遭剖腹,腸子被甩到她的右肩上,部分子宮和腹部的肉被兇手割走。其頸部有明顯的勒痕,據說死前曾呼救,但未引起注意。由於這是兇手第一次在住宅附近犯案,時間還是接近清晨的5點以前,卻未發出任何引人注意的聲響,此案成為日後人稱開膛手的兇手所犯下最著名的案件。
9月27日,中央新聞社(Central News Agency)收到一封用紅墨水書寫,並蓋有指紋的信,署名「開膛手傑克」(Jack the Ripper)。信中以戲謔的態度表明自己就是殺死妓女的兇手,並聲稱被逮捕前還會繼續殺害更多妓女。由於這封信以「親愛的老闆」(Dear Boss)起頭,日後便以此稱呼兇手寄發的第一封信。
9月30日凌晨一點,一名馬車夫於住家附近發現伊麗莎白·史泰德(Elizabeth Stride)的屍體。不同於前兩位犧牲者,這位44歲的瑞典裔妓女雖被割喉,但未遭剖腹,而是死於左頸部動脈失血過多。由於犯罪手法不同,有人懷疑此案的兇手與前兩起開腸剖腹的兇案並無直接關系。
就在大批警力趕到伊麗莎白·史泰德陳屍處時,凌晨一點四十五分左右,46歲的妓女凱薩琳·艾道斯(Catherine Eddowes)被發現橫屍在主教廣場(Mitre Square)上。除了同樣被割喉剖腹,腸子甩到右胸外,她還被奪去部分子宮和腎臟。由於巡羅的員警聲稱一點半時這里並無異狀,因而研判死者是在一點半至一點四十五分之間被殺害,並被剖開腹部。兇手行凶手法之俐落,讓多數人認為他可能是專業的外科醫生。
凌晨三點,一位搜尋可疑嫌犯的警員在高斯頓街(Goulston Street)附近發現件沾滿血的衣物,經過鑒定是凱薩琳·艾道斯身穿圍裙的一部分。而在衣物掉落的附近高牆上,發現疑似兇手用粉筆寫下的一行文字:「猶太人不是甘於被怨恨的民族!」("The Juwes are not The men That Will be Blamed for nothing.",但另有刑警記得是"The Juwes are The men That Will not be Blamed for nothing.")。之後警察督察長湯瑪斯·阿諾德(Thomas Arnold )到現場巡視並觀看這句留言,因擔心該牆上塗鴉天亮後被路人看到,反而激起反猶太主義者的情緒,當場下令擦去。
最後一位受害者
隔天,也就是10月1日,中央新聞社又收到一封明信片,內文同樣以紅墨水寫成。信里,寫信者自稱是「調皮的傑克」(saucy Jacky),並提到他打算「隔天再干兩件事」——一般認為就是9月30日凌晨伊麗莎白·史泰德和凱薩琳·艾道斯這兩起命案。另外,寫信者提到打算割下死者的耳朵寄給警方,這與凱薩琳·艾道斯遺體外耳損毀的情形類似。最後,寫信者同樣留下「開膛手傑克」的屬名。而日後便以寫信者自稱的「調皮的傑克」("Saucy Jacky")稱呼該信件。
10月15日,一封寄給白教堂一帶的居民自發組成的白教堂警戒委員會(Whitechapel Vigilance Committee)信再度引起大家的注意。信里附半顆腎臟,並以黑色墨水書寫。寫信者聲稱「來自地獄」,並說這顆腎臟取自「某個女人」(一般認為就是凱薩琳·艾道斯)身上,其中半顆被他煎熟吃掉。不同於前面兩封信,這封信沒有任何署名,日後人們便以開頭的「來自地獄」("From Hell")為此信命名。比起前兩封信,一般認為此信由兇手親自書寫的可能性最大。
11月9日一位多塞街(Dorset Street)上的房東托他助手到瑪莉·珍·凱莉(Mary Jane Kelly)的房間收六個星期未繳的房租,卻從窗口發現這位25歲的年輕妓女慘死在床上:她全身赤裸,頸部有勒痕,胸部和腹部被剖開,臉部的耳鼻和乳房也被割掉,據信被兇手拿到旁邊的壁爐烤熟吃掉(但有人認為是被兇手割下帶走)。一位鄰居宣稱昨晚,即11月8日晚上八點半時仍看到凱莉活著(不過她對凱莉的長相描述不完全正確),另外有鄰居聲稱當天凌晨四點左右有聽到一聲凄慘的女性尖叫聲。但可以確定的是,屍體發現的前一天晚上10點,凱莉曾出現在酒吧里。
瑪莉·珍·凱莉命案後,開膛手傑克似乎消聲匿跡:倫敦未再出現類似的命案手法,媒體對命案的興趣也逐漸褪去。但警方動員大批人力卻遲遲無法偵破案件,飽受包括維多利亞女王在內的英國各界人士批評,進而導致警界高層的異動。1892年,警方宣布停止偵辦白教堂連續兇殺案。
◆開膛手書信
綜觀整個開膛手犯案期間,警方和報業收到千百封關於案情的信件。有些信出自全心全意提供訊息協助捉拿兇手的人士之手,但其中絕大多數被認為對案情毫無幫助而被忽略。
也許這數以百計的信中,較吸引人的是那些宣稱兇手親筆寫的信件。這些信中絕大部分被當作騙局。許多專家指出這些信里「沒有任何一封」是真的,但其中卻很可能包含兇手真跡。經過近代和現在的權威人士驗證,有三封信最引人注目:
·《「親愛的老闆」信》:日期是寫9月25日,郵戳日期是9月27日,收件者是中央新聞社(Central News Agency),9月29日被送往蘇格蘭場。剛開始這封信被認為是個騙局,但當愛道斯的遺體被發現有隻耳朵部分被割掉時,信中被應證的「割走女士們的耳朵」("clip the ladys ears off")引起人們的注意。警方於10月1日公布這封信,希望有人能認得信里的筆跡,但徒勞無功。「開膛手傑克」之名第一次出現在這封信中,並在信件被公布後獲得世界級的惡名,大部分的胡鬧信件都模仿該信的筆調。連續兇殺案結束後,警方宣稱該信是一名當地記者的騙局。
·《「調皮的傑克」明信片》:郵戳日期是1888年10月1日,收件者是中央新聞社(Central News Agency),內文筆跡類似《親愛的老闆信》。信中提到兩位受害者 (即史泰德和艾道斯)將死在彼此附近:「此時的兩件事」("double event this time.")。有爭議的是這封信在兇殺案公布前就寄出了,而且不像是具有此類犯罪知識的怪人所寫,雖然它在案發前24小時更早以前就被加上郵戳,且後面相當長的細節為當地居民與記者所知曉。之後警署宣稱已確認該信是由特定記者所寫,而這位記者也是《親愛的老闆信》的撰寫者。
·《「來自地獄」信》:又被稱作《盧斯科信》(Lusk letter)郵戳日期是10月15日,白教堂警戒委員會的喬治·盧斯科(George Lusk)於1888年10月16日收到。盧斯科打開信件附送的小盒子時,發現裡面有半顆腎臟,不久將其保存在「酒之靈魂」(乙醇)的醫生說這是人類的腎臟。艾道斯其中一顆腎臟被兇手取走,而這位醫生認為寄給盧斯科的腎臟「貌似凱撒林·艾道斯被取走的那顆」,雖然他的發現十分不可靠[1]。該信的作者宣稱已經「煎熟並吃掉」另外半顆腎臟。關於這顆腎臟的說法不太一致:有人堅稱這是艾道斯的,但其他人認為這只是個「恐怖的惡作劇,而且僅僅如此。」
有些地方會列出另一封信,即日期是寫1888年9月17日,被認為是第一封使用開膛手傑克這名號的訊息。專家們相信這是封20世紀才被放入警方檔案,距離開膛手犯案時代已十分久遠的的現代贗品。他們察覺到這封信既無警印鑒以核對收件日期,也沒有早期調查員檢查過其是否是潛在證據。另外沒有任一當時的警察檔案曾提過該信,而且部分看過的人宣稱這封信是用圓珠筆書寫,而這要到開膛手傑克犯案後50多年後才被發明。
◆受害者
已確定的受害者都是中下階層的妓女,且除了瑪莉·珍·凱莉外,皆年趨中年卻無固定居。受害者都在隱密或半隱密的地方被殺,死前大多呈現酒醉狀態。死者的遺體顯示受害者喉嚨被割開,死後腹部往往被剖開,部分受害者甚至外陰被兇手切下。現在很多人相信受害者開始就被扼死,以防她們求救。一些屍體的內臟被取出,而根據屍體上的傷口,凶器被認為是如手術刀般銳利的刀,因此推斷兇手有相當程度的外科和醫學技巧,其職業可能是醫生或屠夫。
▲瑪莉·安·尼古拉斯
閨名瑪莉·安·沃克,綽號「波莉」。1845年8月26日出生,1888年8月31日星期五被殺。
▲安妮·查普曼
閨名愛莉莎·安·史密斯,綽號「黑安妮」。1841年9月出生,1888年9月8日星期六被殺。
▲伊麗莎白·史泰德
閨名伊麗莎白·古斯塔斯多特,綽號「長麗茲」。1843年11月27日生於瑞典,1888年10月30日星期六被殺。
▲凱撒琳·艾道斯
曾化名「凱特·康微」和「瑪莉·安·凱莉」,皆出自於以習慣法婚姻結為連理的丈夫湯瑪斯·康微和約翰·凱利。1842年4月14日出生,1888年9月30日星期日被殺。
▲瑪莉·珍·凱莉
到巴黎旅行後自稱「瑪莉·珍娜特·凱莉」,綽號「姜」。據稱1863年生於愛爾蘭蒙斯特的利麥立克或利麥立克郡一帶,1888年11月9日星期五被殺。
可能的受害者
當時其他遭到類似手法攻擊或殺害的受害者們羅列於下表中。這些受害者的資料十分有限,其中包括:
▲「費小仙」("Fairy Fay")
這是1887年12月26日一起無名兇殺案的死者綽號。死因被認定是「一根尖頭柱貫穿她的腹部」,一般認為「費小仙」是媒體一項與艾瑪·史密斯兇案(見下方)有關的烏龍產物:他們把艾瑪的朋友在艾瑪遭受攻擊後,提到艾瑪在兇案前一年耶誕節也受到攻擊一事誤認為另外一樁兇案。「費小仙」一詞直到艾瑪·史密斯兇案後多年才出現,且似乎出自著名歌曲《波莉多利都朵》(Polly Wolly Doodle)的歌詞:「好好享受吧,我的費小仙」(Fare thee well my fairy fay),現在並無任何證據顯示有這位受害者確實存在。在兇案發生地的紀錄里也顯示當時附近沒有位女性姓「費」。
▲安妮·密爾沃(Annie Millwood)
大約生於1850年,據聞是1888年2月25日一次攻擊事件的受害者,這次攻擊造成她「腿部與下半身有多處刺傷」而住院治療。之後她順利出院卻於1888年3月31日去世,死因很可能是某種自然因素。
▲艾達·威爾森(Ada Wilson)
據聞是1888年3月28日一次攻擊事件的受害者。她的頸部連中兩刀,但卻劫後餘生。
▲艾瑪·伊麗莎白·史密斯(Emma Elizabeth Smith)
大約生於1843年。1888年4月3日她遭到攻擊,一把鈍器貫入其陰道,造成會陰破裂。受到攻擊後她設法帶傷走回自己的租屋,回去後朋友們送她到醫院,在此她告訴警方其遭到兩三人圍攻,其中一人未成年。之後陷入昏迷,直到1888年4月5日去世。
▲瑪莎·塔布連(Martha Tabram)
閨名瑪莎·懷特,有時本名因拼錯寫成瑪莎·塔布蘭(Martha Tabran)。生於1849年5月10日,1888年8月7日被殺,身中三十九刀。基於某些不完整的理由,如缺乏犯案證據和行凶動機、地理和時間上近乎接近以及標準的攻擊方式,塔布連最常被認為是開膛手刀下另一位受害人,但兩者最大的不同在於犯罪手法(穿刺,而非勒斃或割喉)。不過現在大家也接受兇手會改變犯罪手法,甚至戲劇性的變化。
▲「白廳之謎」("The Whitehall Mystery")
這詞指的是1888年10月2日白廳街(Whitehall)上新倫敦警察隊總部大樓地下室發現的無頭女屍。原本屬於這具屍體的一隻手臂在泰晤士河畔的皮米里科(Pimlico)被發現,另外一條腿被肢解後埋在屍體發現處底下,剩下的一手一腳則未找到,而死者的身分始終無法辨識。
▲安妮·法爾(Annie Farmer)
生於1848年,據聞是1888年11月21日一起攻擊事件的受害者。這次攻擊中她頸部被割開,鮮血直流以致差點喪命。幸好傷口不深,而這顯然是因凶器為鈍刀。警方懷疑這傷口純為自殘,故不久停止偵辦這宗案件。
▲蘿絲·米雷(Rose Mylett)
真名可能是凱撒琳·米雷,但又名伊麗莎白·「酒鬼麗茲」·戴維斯、「秀麗」艾莉絲或「克拉拉」。生於1862年,死於1888年11月20日。據聞她被「緊緊纏在脖子上的繩索」勒死,雖然有些調查員相信她是爛醉如泥時不小心被自己穿著的衣領勒住而窒息。
▲伊麗莎白·傑克生(Elizabeth Jackson)
一名妓女,1889年5月31日至6月25日其部分遺體自泰晤士河中陸續打撈出來。據聞這些屍塊是根據她失蹤前已有的傷痕辨識出來,顯然她死於兇殺案。
▲艾麗絲·麥坎錫(Alice McKenzie)
綽號「陶煙管」艾麗絲,並使用化名艾麗絲·布萊恩做為。她大約生於1849年並死於1888年7月17日。據聞死因是「頸動脈斷裂」但身上被發現另有數起小處瘀傷。
▲「賓奇街兇案」("The Pinchin Street Murder")
這是指1889年9月10日被發現的無頭屍,除了雙手未被割斷外,其情況類似「白廳之謎」。一份當時無法確認的推測認為屍體的確切身分是莉迪亞·哈特(Lydia Hart),即一名失蹤妓女。「賓奇街兇案」和「白廳之謎」常被認為是同一連環殺手所為,「他」因而被稱為「無頭屍殺手」或「無頭屍兇手」。然而開膛手傑克與「無頭屍殺手」是否為同一人或毫無關聯的兩者(但很可能在同一地區活動)已成為長久以來開膛手研究者爭辯不休的話題。另外,伊麗莎白·傑克生也被認為可能是「無頭屍殺手」刀下的另一位受害者。
▲法蘭西絲·寇爾(Frances Coles)
又名法蘭西絲·寇爾曼、法蘭西絲·哈金斯或綽號「橘發尼爾」。生於1865年,死於1891年2月13日。她後腦杓上的小塊傷口顯示曾被狠狠摔在地面,且喉嚨被割開。然而遺體上找不到其他肢解痕跡。
▲凱莉·布朗(Carrie Brown)
綽號「莎士比亞」,乃出自她酒醉時背誦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的習慣。大約1835年生於美國紐約州紐約市的曼哈頓,1891年4月24日遇害。她被衣料悶死且隨後被利刀肢解。其遺體上發現外陰部有大撕裂傷,背部和腿部有輕微的割痕。雖然她的卵巢在床上被找到,但沒有任何器官被奪走,這是否為兇手故布疑陣則不得而知。當時,這宗兇案被拿來和白教堂兇殺案做比較,但倫敦警方堅決否定兩者的關聯性。
某些開膛手研究者援引傷殘男童的案例,認為他們也可能是開膛手犯案的對象,因為當時幾封宣稱是兇手寄給警方的信中曾不斷威脅將殺害幼童。
◆嫌疑犯
雖然開膛手傑克引起世人注目,但直到目前為止,並無明確的證據指出兇手是特定的幾個人物。相反的,隨著時間日漸久遠,研究者漸增,被大家認定的嫌疑犯越來越多,且身分遍及當時倫敦的各個階層;反倒是傳統上被認為嫌疑最重的幾個嫌犯,於更多資料發堀後逐漸被還清白。在此,將列舉出較具知名度的嫌疑犯。
下列是警方認為很可能是開膛手傑克的嫌疑犯(但請注意並沒有證據可供認定他們就是):
▲馬塔古·約翰·杜立德(Montague John Druitt)
(1857年8月15日 — 1888年12月1日)
取得律師身分後,他自1881年至1888年11月21日起長期擔任某間私立學校老師以彰其職。另外,他也是有名的運動家和業余板球員。由於不明的原因,1888年11月19日最後一次現身於一所位於布萊克希斯(Blackheath)的學校,兩天後宣告失蹤。1888年12月31日他的遺體被發現漂浮在泰晤士河上,檢查結果顯示其屍駭由於口袋放入大石塊,曾沉入河底數星期之久,警方因此推斷他於沮喪的情況下投河自盡。由於他失蹤與死亡的時間距離第五起兇殺案不遠,且他死後兇殺案不再發生,讓當時許多調查員認為他就是開膛手。然而近年來的研究顯示,在凱莉兇案與他死亡之間,他曾在法庭上擔任合法代理人,且根據法庭紀錄,還曾為了座位的問題爭論許久。某些人認為這反駁了杜立德在凱莉案後精神崩潰的說法,而在麥維·麥克那登爵士(Sir Melville Macnaghten)的備忘錄,也就是最早認為杜立德有嫌疑的文件里,這位律師被誤認為一位醫生,由此進一步推論,福德瑞克·艾柏瑞(Frederick Abberline)偵探懷疑杜立德涉有重嫌。
▲塞維林·安東尼諾維奇·克拉索威斯基(Severin Antoniovich Klosowski)
化名喬治·查普曼,但與受害者安妮·查普曼無任何關系。他生於波蘭克拉索威斯基,但來到英國後取名查普曼。當時他住在倫敦,是個有暴力傾向的男人,或許懂些醫學知識,後來因毒殺三名女子的確切罪行處以絞刑。他曾一度是福德瑞克·艾柏瑞認為最有可能是兇手的嫌疑犯(參見喬治·查普曼(殺手))。
▲阿朗·柯明斯基(Aaron Kosminski)
(1864或1865年 — 1919年)
倫敦猶太人社群成員,1891年2月曾送入精神療養院治療。他被麥維·麥克那登警長備忘錄列入嫌疑犯之一,理由是他有許多疑點,如長的像主教廣場附近「倫敦巡警看到的那名男子」(這個說法僅見於該文件中,有些研究者認為麥克那登真正的意思是指倫敦警方的目擊證人約瑟夫·勞溫岱,然而其他人卻想到另種解釋:並未有權威性的資料顯示那晚有任何人出現在廣場附近。)助理長官羅伯特·安德森(Robert Anderson)與唐納·斯文森探長(Donald Swanson)的評述都宣稱「只有眼力好的人才看的到兇手。」(雖然有多種說法,但這可能是指目擊證人以色列·史瓦茲)。然而,他們宣稱因為證人不願意提供不利於猶太人的證據,因此不可能起訴。斯文森在他報告版本的邊注里提到,那個男人就是柯明斯基,並補充說他兄弟的家就在白教堂倫敦警局旁,而其被雙手反綁送入精神病院里,不久便死了。最後兩個關於柯明斯基的細節不太正確,因為他活到1919年。他的精神錯亂症狀有幻聽、擔心被其他人吃掉的恐懼和拒絕梳洗。在院里他被描述成沒有傷害能力的人物,雖然有一次他對著院里的服務員揮動一張椅子。近年來多數研究者認為他會被列入嫌犯名單里,兇案當時的反猶太主義情節影響大於其症狀與案情的關聯性。
▲麥可·奧斯卓(Michael Ostrog)
(1833年 — 1904年?)
職業騙子,曾化名和易容過。他被一位新加入調查的警官列為嫌疑犯,時間是1889年,也就是「真作五案」的受害人遇害隔年,但研究者找不到證據指出他犯過比偷竊和詐騙更嚴重的案子。事實上,紀錄顯示開膛手犯案期間他正在法國監獄里服刑,而這似乎成為一項難以動搖的不在場證明。他生前最後一次被提及是在1904年。
▲約翰·皮札(John Pizer)
(1850年 — 1897年)
皮札是住在白教堂附近的波蘭裔猶太人,從事製鞋業,警員隡金特•威廉•辛格(Sergeant William Thick)將曾其帶回偵訊。辛格顯然相信皮扎認識「毛皮圍裙」,即一名以襲擊妓女著稱的當地男子,白教堂連續兇殺案剛發生時,許多居民曾相信「毛皮圍裙」就是兇手。但他的嫌疑終究被撇清,原因是一次觀看倫敦碼頭大火中,一群警官談論起這一系列兇殺案時,皮札宣稱辛格早認識他好幾年了,言下之意是他被辛格逮捕乃出於惡意且缺乏證據。
▲法蘭西斯·塔布萊特「醫生」("Dr." Francis Tumblety)
(大約1833年 — 1903年)
似乎是未受教育或自學的美國人,他靠裝成專業醫師跑遍全美國和加拿大,偶爾遠赴歐洲干同樣的勾當。自認到是位女性貶抑者,他常把死亡與其病患連在一塊,雖然不確定此為有意或無意之舉。1888年法蘭西斯人在英格蘭,11月7日被逮捕,理由是「被控有下流猥褻的行為」,顯然針對其對同性戀性行為的喜好。11月16日他被保釋出獄。等待受審期間,他反而在11月24日逃到鄉下准備前往法國。有人認為他出獄後能及時犯下瑪莉·珍·凱莉兇殺案(11月9日)而隨後即遭到逮補。由於在美國犯下多起惡名昭彰的詐騙,他被逮捕的消息讓某些人認為他就是開膛手。他究竟是名殺手,或只是名受不當懷疑的怪人仍有爭論。塔布萊特被認為有嫌疑,是在兇案發生多年以後某位倫敦警察寄給一名記者的一封信里所提到,但沒人知道這位警員有直接參與開膛手一案的調查工作。而主張蘇格蘭場於1888年派遣一名警官前往美國,試圖將塔布萊特帶回來與罪案有關的說法在近年來的研究中仍是個爭議。
其他可能的嫌疑犯
還有一些被當時的記者等人點名為潛在的白教堂兇殺案嫌疑犯(但請注意並沒有證據可供認定他們就是),其中幾位著名人選是:
▲威廉·亨利·伯利(William Henry Bury)
(1859年 — 1889年)
自倫敦遷居蘇格蘭後不久,他於1889年2月10日勒死發妻愛倫·艾利奧(Ellen Elliot),而她曾是名妓女。在她死後不久,又在其腹部施與幾道傷口。有些人相信,這幾道傷口十分類似瑪莎·塔布連與瑪莉·安·尼古拉斯遺體上的痕跡。柏利向當地警方自首後便被列為嫌犯之一,雖然他宣稱並未涉及其他任何案件。不久之後他在蘇格蘭丹地(Dundee)被處以絞刑,罪名是他自己承認的謀殺妻子。
▲湯瑪斯·尼爾·克利醫生(Dr. Thomas Neill Cream)
(1850年5月 — 1892年11月16日)
一位暗地裡專門從事墮胎的醫生。生於蘇格蘭,於倫敦接受教育,在加拿大開業且之後轉往美國伊利諾州的芝加哥。1881年他被發現要為他幾位病人中毒,其中男女皆有,負起責任。起初,這起事件沒有他殺的嫌疑,但克利自己卻要求調查這些屍體,顯然這是個引起他興趣的嘗試。之後他被關在位於久利特(Joliet)的伊利諾州州立監獄,1891年7月31日被釋放出獄,理由是品行良好。到倫敦展開新生活後,他再度被控謀殺並遭到逮補,1892年11月16日處以絞刑。根據某些來源所述,他死前最後幾個字是說:「我是傑克....。」("I am Jack...")此話被詮釋為意指開膛手傑克,但也可能被蒙頭罩消音過。專家們根據參與處刑警官們沒提到這宣稱曾妨礙招供的理由,主張這個插曲也許本身沒啥意義的可能性大於此為後來捏造的故事。據聞開膛手犯案之時,他正在監獄里服刑。然而有些著作認為在被正式釋放前他能賄賂警官而離開監獄,或留下一個替身在他所住的牢房裡,但這兩種說法都沒法獲得權威資料佐證。(參見湯瑪斯·尼爾·克利)
▲弗雷德瑞克·貝瑞·汀尼(Frederick Bailey Deeming)
(1842年7月30日? — 1892年3月23日)
一名當時住在澳洲雪梨的水手,有位妻子和四個小孩。由被視為一名英國公民,1887年12月15日他被控破產而前往位在英格蘭的法庭。雖然最後被判處40天徒刑,但顯然他在1887年12月29日就被釋放,並試圖與妻小一塊逃到南非開普敦躲避債主。抵達不久他便因詐欺被當地警方盯上,於是又把妻小送到英格蘭,而自己前往新建立的約翰尼斯堡,從此他似乎消失了:沒有可靠的資料記載1888年3月到1889年10月兇案發生期間他的行蹤下落。他再度現身是在英格蘭的京士頓赫爾(Kingston upon Hull),在此他叫做哈利·勞森(Harry Lawson),即他眾多化名的其中一個。成功轉入職業騙徒生涯後,他顯然試圖與分居的妻子破鏡重圓。1891年7月,他們倆同孩子搬到雨山(Rainhill)的租屋,但這段重歸舊好於1891年8月11日他趁妻小睡覺時割斷他們喉嚨後嘎然終止。由於在他是以單身漢的身分引介到當地,並聲稱其家人是來拜訪他的姊姊與侄輩,所以很輕易解釋他們的失蹤。之後他向他房東女兒愛咪·馬瑟斯(Emily Mathers)求婚,並於1891年9月22日結婚。1891年11月2日這對新婚夫婦搭船離開英格蘭南安普敦,1891年12月15日抵達澳洲維多利亞州。1891年12月24日他殺了愛咪,把她埋在租屋底下,隨即離去。愛咪的遺體不久被發現,並引起當地偵查與尋找在英國其他屍體的行動,這也導致他於1892年3月11日被逮補,並於審判中判處絞刑,而當時的澳洲輿論認為他就是開膛手。據說他熟識開膛手被害人凱撒琳·艾道斯,並與她保持通信,但這個說法仍無法證實。
⑵ 英國為什麼暴亂
倫敦持續的騷亂既有突發的導火索,又有深層次的社會根源。在騷亂的醞釀、爆發和蔓延過程中,也暴露了另一種警示:以「臉譜」「推特」為代表的社交網路和黑莓為代表的手機通信技術,考驗著社會管理。
騷亂的導火索是警方4日射殺29歲男子馬克·達根。事發後,社交網站上出現了大量討論,其中不乏情緒性發泄、謠言和煽動言論。英國媒體稱,正是由於社交網站上大量煽動言論助長憤怒情緒。
隨著騷亂的發展,新興的「黑莓通信」手機也扮演了重要角色。達根正是通過「黑莓通信」向女友發出了最後一條信息。騷亂中,一些黑莓手機擁有者互通聲氣,商討攻擊目標和通報警方動向,還有人利用群發功能大量散布鼓動騷亂的言論。「黑莓通信」通常只有群組內部人員才知道消息是誰發的,官方很難查出消息來源,這成為騷亂者躲開警方監控彼此呼應的重要原因。
鑒於有人在網上煽風點火,英國警方宣布,正在監控「推特」等社交媒體,鼓動騷亂者將被逮捕。黑莓英國運營商也聲明說,將「以所有可能的方式協助」配合當局調查。
倫敦發生的事並非孤例,在今年年初的西亞北非社會動盪中,社交網站、手機等通信工具也起到了微妙的作用。
社交網站、微博、智能手機等現代信息通信工具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是近年來全球經濟的重要增長點之一。但人們也不能不注意到,通過這些工具傳播信息匿名性、免責性強,海量信息的流動往往真偽難辨,甚至摻雜謠言和不負責任的煽動。一旦虛擬空間的煽動演變成現實社會的行動,就可能給更多人帶來不幸。
如何規范這些信息通信工具,讓它們既有利於人們信息交流、又確保信息的真實性,無疑是值得社會管理者長期思考和探索的課題。
------------------------摘自人民網
⑶ 英國公元1000年到2000年歷史進程
9 世紀至11 世紀的西歐
一、封建割據的法國
9 世紀至11 世紀是西歐封建制度普遍確立的時期,
其中以法國最為典型。根據9 世紀初巴黎聖日耳曼修道院的地產清冊,典型
的封建大地產已經在法國普遍地建立起來。聖日耳曼修道院就擁有36,500
公頃的土地,其中大約有一半是領主自營地,一半是農奴份地。除勞役租外,
還以實物形式徵收各種代役租,單以母雞一項,這個修道院每年就收到5,
887 只,而得到的雞蛋則有30,865 個。由於封建化的完成,奴隸、隸農與
破產的自由農民已經合流成為廣大的依附農民階層。被稱為塞爾夫的農奴,
大多數是奴隸的子孫,他們不僅被束縛在土地上,而且在人格上和法律上都
依附於領主,可以隨同土地一起出售。農奴不經主人許可不能結婚。許可結
婚的農奴須交納「結婚稅」。繼承遺產也須交稅,這就是所謂的「死手捐」。
法國農民還有一部分稱為「維蘭」的依附農民,他們大多數是由公社破產農
民演變而來的。他們的境遇比塞爾夫好一些。維蘭的人格是自由的,在一般
情況下可以世襲佔有份地,所負擔的勞役也有一定的標准,在法國南部一年
不超過80 天。
隨著封建經濟的發展,農業技術也有所改進。這時三圃制已廣泛流行,
注意深耕細作,刈草、施肥,用幾對牛牽引的重犁也普遍使用,耕地面積擴
大,糧食收成達到播種量的四倍到六倍。這一切變化都有利於領主勢力的加
強,他們獨霸一方,稱雄割據。當時法國從東到西,從南到北分裂成許多大
小公國與伯爵國。如諾曼底公國、勃艮第公國和亞奎丹公國;還有法蘭德斯
伯國、香檳伯國、安茹伯國、土魯斯伯國和巴塞羅那伯國等。從887 年加洛
林王朝的國王胖子查理被廢以後,形成兩個王朝(加洛林王朝與羅伯特王朝)
爭奪王位的斗爭。羅伯特王朝的創始人是強者羅伯特,因抗擊諾曼人入侵有
功,被封為法蘭西島公爵。他的兒子巴黎伯爵埃德又因擊退諾曼人對巴黎的
圍攻,所以在法王胖子查理被廢以後,被一部分封建主擁為國王。但有一部
分領主仍堅持加洛林王朝世襲帝位,推選簡單查理為法國國王,這兩個王朝
相互斗爭近一個世紀。後來羅伯特王朝勢力逐漸強大,而加洛林王朝的領地
只剩下琅城及其附近一帶領土。987 年,在教會和世俗領主代表大會上,羅
伯特王朝出身的休·加佩被選為國王,他擁有五個伯爵領地,分散在塞納河
和羅亞爾河之間的狹長地帶,全部面積不超過6816 平方公里,境內只有巴黎
和奧爾良兩個城市。加佩王朝統治初期,王權十分微弱。在名義上國王是最
高宗主,大家都應向他行附庸臣服禮,並承認他們的官職和領地是國王授予
的。國王即位時主教也為他塗聖油,成為神授政權的君王。但實際上各領主
幾乎都是獨立的,他們在自己的領地內有權宣戰和講和,有權鑄造自己的貨
幣、制定法律並對其臣民進行審判。在他們看來,國王只是同輩中的第一人。
蒙勒利領主的堡壘把國王從巴黎到奧爾良的通路截斷了,因此,國王必須帶
武裝侍從保護自己,才能從領地這一端走到那一端。加佩王朝初期的國王和
普通領主差不多。他們沒有固定的駐節地,經常帶著隨從由一個庄園轉移到
另一個庄園,消耗從農民身上搜刮來的糧食和其他物品。有時他們甚至攔路
搶劫,來擴大自己的收入。例如腓力一世(1060~1108 年)曾對過境的意大
利商人進行搶劫。但在對外關繫上,加佩王朝極力顯示自己的尊嚴,先後與
英國、德國和拜占廷的君主互換使節。國王亨利一世(1031~1060 年)曾與
基輔大公雅羅斯拉夫的女兒安娜結婚,其目的是提高國際威望。11 世紀末,
由於城市興起,在市民階級的支持下,不斷地戰勝封建割據勢力,使法國逐
漸走向統一。
階級斗爭的激化,也促使一部分封建主依附於王權。10 世紀末,正當年
輕的查理二世繼位為諾曼底公爵時,所有伯爵轄區的農民紛紛舉行秘密集
會,他們不顧各種禁令,決定製定新的有關使用森林和水源的法律。997 年,
參加起義的代表在田間集會,公爵聽到這一消息,立刻派副將拉烏爾伯爵帶
領大隊騎士前往鎮壓。他假意允許農民代表申訴疾苦,將代表們誆騙在一起,
砍掉他們的手足,起義遭到血腥的鎮壓。1024 年布列塔尼又爆發了一次農民
起義,一位編年史家在敘述這次農民起義時說:「他們既沒有領袖,也沒有
武器」,完全出於對領主的仇恨,自發地起義。法國封建主調集大批騎士,
才把起義鎮壓下去。
農民的反抗,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領主的貪婪,迫使封建地租按「慣例」
交納,這是農民斗爭的勝利果實之一,從而稍許改善了農民的處境,一定程
度上保證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為封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二、德國、義大利和教皇國
9 世紀至11 世紀的德國、義大利和教皇國存
在著錯綜復雜的關系。德國對義大利的侵略和神聖羅馬帝國的建立,不僅對
義大利的統一帶來不良的後果,而且加深了德國的政治分裂。教皇國是意大
利國中之國,它既阻礙義大利的統一也有礙於德國的強大。主教授職權的斗
爭,削弱了皇帝對教會領主的控制權,減少了帝國的經濟收入,教權高於皇
權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至英諾森三世(1198~1216 年),教權達到了極盛
時代。
843 年凡爾登條約之後,東法蘭克王國逐漸發展成為後來的德國。從9
世紀到11 世紀這段時間,德國也處於分裂局面,國王徒有其名。當時形成五
大公國(薩克森、法蘭克尼亞、士瓦本、巴伐利亞和洛林)相互對峙的局面。
911 年,東法蘭克國王路易死後,加洛林王朝在東法蘭克王國的統治便
終止了,這一歷史事件一般認為是德國作為獨立封建國家的開始。911~919
年法蘭克尼亞公爵康拉德一世號稱德意志國王,執政短暫,接著是薩克森王
朝的奠基者捕鳥者亨利一世(919~936 年)。他是在五大公國的貴族代表
會議上被推選出來的。他之所以當選一是他有強大的實力,二是他的先任康
拉德一世被迫指定他為王位繼承人,並將象徵王權尊嚴的權杖轉交給他。因
此選舉只是一種形式。
亨利一世為了擺脫教會的監護,即位時沒有舉行塗油禮,因此引起教會
不滿,給他起了一個綽號,稱他為「無柄之劍」。所以亨利即位之初,除了
依靠自己的家臣,有時也尋找世俗貴族和教會的支持。一切以自己的利害為
轉移。
919 年士瓦本公爵布爾克加德試圖反叛,被亨利的家臣所制服,亨利一
世為了減少阻力,賜予布爾克加德在士瓦本境內修建寺院的特權,這些寺院
的收入也歸修建者所有。布爾克加德以士瓦本公爵的身份,在自己廣闊領地
內推行這一特權,既增加收入又提高社會威望,但引起教會的不滿,稱他為
「毀滅自己公國的暴君」。
亨利一世在同巴伐利亞公爵亞努里夫的斗爭中也採取同樣的策略。921
年亨利包圍了累根斯堡,迫使亞努里夫承認他的最高統治權。但亨利也付出
高昂的代價,承認亞努里夫對巴伐利亞教堂和寺院的統治權,而且後者得到
任命主教權。亞努里夫還將教產分給自己的附庸。編年史家鄂圖·符里辛根
曾指出:「亞努里夫極其殘酷地破壞了巴伐利亞的教堂和修道院,並把它們
的地產分賜給服役的軍人」。亞努里夫在巴伐利亞的政治獨立性還表現在:
文書上用自己的年號而不用亨利一世的年號(只有931 年的文書例外);同
時他在累根斯堡和薩爾茨堡鑄造自己的貨幣。
因防禦匈牙利的進攻,迫使亨利一世對大領主讓步。而大領主也害怕匈
牙利人的蹂躪,在某種程度上與亨利一世採取一致步驟。924 年匈牙利人對
德國進行了一次大規模毀滅性的入侵,但由於統治階級的團結和人民的奮力
抵抗,迫使匈牙利人議和,條件是交還被俘的匈牙利首領並向匈牙利交納年
貢,雙方在九年之內互不侵犯。亨利一世利用休戰之機進行軍事改革,在邊
境建立設防據點,命令九分之一的家臣鎮守邊疆,接受騎兵訓練,九分之八
從事農業生產,支援前線戰士。這一政策的後果是在薩克森南部和圖林根北
部邊界出現了一些居民點,這些城堡式的居民點逐漸發展成商業城市如高斯
拉爾、麥爾茨堡等,德國國力漸強。933 年和約期滿,德王亨利一世因邊防
鞏固,拒絕再向匈牙利人納貢,於是匈牙利再度侵犯德國,933 年3 月15 日
亨利一世在巴伐利亞公爵及其他公國的貴族支援下,在里亞德地方將匈牙利
人擊潰。
此外,亨利一世於923~925 年又奪取了洛林的最高統治權。在東方,他
對斯拉夫人進行多次征伐,928 年奪取了勃蘭登堡並在易北河中游建立了墨
森堡,迫使一些斯拉夫部族稱臣納貢,並接受基督教。929 年他又同巴伐利
亞公爵亞努里夫一道出征捷克,迫使捷克大公瓦茨拉夫(928~936 年)承認
亨利一世的統治。936 年亨利一世臨終前在艾夫爾特召開全德公爵大會,會
上他指定鄂圖一世為他的繼承人。
鄂圖一世(936~973 年)是亨利一世的長子。他即位時與他父親不同,
接受了美因茲大主教希里德波特的加冕,後者給他塗了聖油並將王權標志交
給他。這是政教重新和好的象徵。但鄂圖一世這一戲劇性的轉變,引起世俗
領主強烈的不滿。鄂圖一世當選不到一年,便與法蘭克尼亞公爵艾伯加法發
生沖突,後者勾結鄂圖一世的弟弟亨利參加暴亂,但遭到鄂圖一世的鎮壓。
940 年前後,鄂圖一世征服易北河和奧得河之間廣大地區,強占斯拉夫
人的土地,建立了邊區馬克和兩個主教區:哈維里貝格和勃蘭登堡。鄂圖的
勢力一直延伸到日德蘭半島,並在此建立了三個主教區:亞胡茲、石勒蘇益
格和里潘。
950 年,鄂圖遠征捷克,迫使捷克國王波列斯拉夫納貢。同年他的軍隊
越過蒂薩河,戰勝匈牙利人,俘獲大批戰利品。
鄂圖一世為了加強自己的武裝力量,要求主教和修道院長服軍役和履行
公民義務;主教本人及其附庸均應參加鄂圖一世對各地的軍事征討(這在查
理大帝時代是禁止的)。
富庶的義大利北部諸城市是鄂圖久已垂涎的目標。950 年義大利統治者
羅退爾的寡妻阿德里根德逃到鄂圖那裡,請求援助。鄂圖順水推舟,於951
年率大軍越過阿爾卑斯山,直接干預義大利封建主的內訌。參加這次遠征的
有:士瓦本、巴伐利亞和洛林公爵,美因茲、科倫和特里爾的大主教。951
年9 月22 日佔領倫巴底以後,鄂圖在帕維亞接受當地貴族對他宣誓效忠,並
得到了倫巴底國王的尊號。但並不是整個義大利都承認他的政權,例如,拉
文那就公開反對鄂圖。羅馬教皇對鄂圖的外交使團也十分冷淡,關於義大利
王位的談判被束之高閣。因此,鄂圖不僅要統治義大利,而且企圖奪取對教
皇的支配權。952 年初鄂圖與羅退爾寡妻阿德里根德成親後,便返回薩克森。
953 年任命他的兄弟布魯諾為科倫大主教,954 年任命他的兒子威廉為美因茲
大主教,次年又任命王室親屬亨利為特里爾大主教。這就減少了後顧之憂,
為第二次遠征羅馬創造了條件。 960 年教皇約翰十二世因受羅馬貴族的威
脅,請求鄂圖派兵支援。德國在累根斯堡(960 年)和沃姆斯(961 年)兩次
王國的會議上都同意遠征羅馬。962 年2 月2 日鄂圖率領大軍開進羅馬,並
在聖彼得教堂接受教皇加冕稱「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鄂圖一世承認教皇對
義大利地產的要求,但保留皇帝對地產的宗主權,教皇就職後應向皇帝宣誓
效忠,鄂圖常駐義大利的代表有權直接向皇帝上奏。鄂圖不經教皇同意撤換
了拉文那大主教,這引起了約翰十二世的不滿,反過來羅馬教皇又與以阿達
里伯特公爵為首的義大利貴族結成聯盟,結果是約翰十二世被鄂圖廢黜。此
後,不經皇帝同意不得選舉教皇。在這一斗爭中,鄂圖還得到南意的卡普亞
和貝納凡托兩地公爵(潘杜里夫和蘭杜里夫兄弟)的支持。因為他們在與拜
占廷人、阿拉伯人的斗爭中需要鄂圖的幫助。
鄂圖一世把很大一部分精力花在對義大利的征服上, 972 年返回薩克
森時已年衰力竭,次年5 月病逝。鄂圖一世想通過佔領義大利和控制羅馬教
廷的辦法來加強國內統治,這個靠武力維持的「神聖羅馬帝國」,既耗費了
德國皇帝的大部精力,使德國的統一成了泡影,同時又嚴重地阻礙了義大利
民族國家的形成。
鄂圖一世之子鄂圖二世(973~983 年)即位之後,巴伐利亞公爵亨利企
圖奪取德國王位,976 年鄂圖二世鎮壓了亨利的暴亂,並將他的領地轉讓給
士瓦本的鄂圖和教會。978~980 年,鄂圖二世與西法蘭克國王羅退爾展開爭
奪洛林的斗爭,羅退爾一度到達阿亨城下,企圖生俘鄂圖二世,但未達到目
的。980 年雙方議和,羅退爾放棄對洛林的一切要求,這是鄂圖二世的勝利。
接著,鄂圖二世繼承父親未完成的事業,981 年向南義大利進軍。盡管
攻克了塔倫諾,但982 年7 月13 日在卡拉布里亞戰役中,被阿拉伯人擊敗。
鄂圖二世的許多著名的附庸都陣亡了,其中包括奧格斯堡主教亨利,邊地侯
伯赫托里特和貢特爾等顯貴,鄂圖本人也險些被俘。
983 年6 月,在維羅那召開帝國會議,企圖重整旗鼓。到會的有薩克森、
法蘭克尼亞、士瓦本、巴伐利亞和洛林的教俗大貴族,捷克大公的使者,倫
巴底和羅馬地區的主教。但由於米蘭市民的反對和拜占廷拒絕把艦隊交給鄂
圖二世支配,而使遠征阿拉伯人的計劃流產。同年12 月7 日鄂圖二世死於羅
馬。當時,他的兒子鄂圖三世年僅三歲,由鄂圖三世的母親西奧芬諾、祖母
阿德里根德和美因茲大主教威利吉斯攝政,直到996 年鄂圖三世才獨立執政
(996~1002 年)。他在大批主教陪同下又開始了對義大利的遠征,並指定
他的表侄布魯諾為教皇(格利哥里五世),並由新教皇給自己加冕。但羅馬、
貝納凡托、卡普亞、那不勒斯都拒絕承認他的權力。鄂圖三世建立世界帝國
的企圖也沒有實現。
在德國皇權一再受挫的情況下,教會權力逐漸增長。從921 年開始,德
國侵略義大利的武力,70%以上是由教會供給的。德國大主教可以代表教皇
為德國皇帝加冕。從10 世紀起,振興教會的克呂尼運動已經在法國興起。克
呂尼修道院興建於公元910 年,它位於法國勃艮第境內。克呂尼派僧侶標榜
清貧、獨身,反對買賣聖職,反對教產世俗化,訂立嚴格清規戒律,加強以
教皇為首的中央集權。10 世紀後半期,在馬若爾(948~994 年)任克呂尼修
道院院長的時代,克呂尼運動已變成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勃艮第、法國東
部和義大利北部四十來個寺院都聽命於它。鄂圖二世極力同他保持良好關
系,甚至提議馬若爾任教皇。
在西爾維斯德二世(999~1003 年)任教皇的時代,已公開提出教權來
自上帝,教權高於世俗政權,公開向世俗政權挑戰。
到了利奧九世(1049~1054 年)任教皇時期,教權得到進一步增強。利
奧九世是克呂尼派僧侶,他下令改組教廷,高級神職人員均由克呂尼派僧侶
擔任。要求各級教士實行嚴格的獨身制,防止教產轉移到俗人手中。宣布所
有教產都屬於教皇,應向羅馬教廷納稅。
他的後繼者尼古拉二世(1058~1061 年)於1059 年在拉特蘭宮召開宗
教會議,宣布教皇只能由教廷的樞機主教選舉,世俗君主不得干涉。因此,
教皇與皇帝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至教皇格利哥里七世(1073~1085 年)時
期,政教之爭達到了高峰。這時德國皇帝亨利四世(1056~1106 年)在內政
上遇到重重困難,1073 年初薩克森地方貴族和平民不滿於亨利四世橫暴政
策,舉行起義,皇帝被包圍在加茨堡。後來逃到海爾菲里德。教皇格利哥里
七世利用這一局勢,在1074 年和1075 年兩次宗教會議上,先後提出禁止買
賣聖職和不準教士結婚,反對世俗授職權,並將亨利四世近臣五人以買賣聖
職罪革除教籍。隨著俗人授職權的取消,教產直屬教皇,主教向皇帝宣誓效
忠亦相繼失效,這直接威脅到德國君主的利益。 1076 年元月,亨利四世在
沃姆斯召開帝國會議,公開與教皇抗衡,爭奪授職權的斗爭就這樣開始了,
它延綿了近半個世紀,至1122 年簽訂沃姆斯協定才告一段落。
1076 年帝國會議,使亨利四世大失所望。世俗公爵當中,除洛林的高特
弗利德外,幾乎誰也沒有到會。到會的主教只有26 名,恰好是一半,另有
24 名主教和兩名總主教沒有到會。這次會議雖然曾給羅馬教皇發出最後通
牒,信的結尾是這樣:「朕,亨利,神授的國王,朕偕全體主教告訴你:滾
開!」但亨利過高地估計了自己的力量,教皇格利哥里七世不怕威脅,而給
予回擊,宣布開除亨利教籍,解除臣民對皇帝的效忠。因為反對教皇就是反
對上帝及其代理人,所有基督教徒都應起來反對他。同時把追隨亨利四世的
美因茲大主教基戈弗里德也開除教籍。德國諸侯紛紛起來反對亨利。1076 年
10 月16 日教俗封建主向亨利送交最後通牒,若一年之內不恢復教籍,教皇
將成為德國最高仲裁人。亨利四世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被迫請求教皇寬恕。
1077 年1 月,他越過阿爾卑斯山到達卡諾沙,亨利四世穿著悔罪人的衣服在
城堡下等候了三天(1077 年1 月25 日至28 日),才得到教皇的赦免。從此,
「到卡諾沙去」這句話就成了「屈膝投降」的代名詞。
但亨利四世的暫時屈辱,是一種權宜之計,他伺機報復。回到德國後,
重新任命一批主教,並依靠騎士、家臣和南德一部分城市的支持,於1080
年7 月25 日,再度宣布廢黜格利哥里七世,並任命克萊門特第三為新教皇。
1084 年,亨利四世再一次越過阿爾卑斯山,由於得到北部義大利城市和
主教的支持及拜占廷的經濟援助,他率軍進入羅馬城,格利哥里七世逃到薩
勒諾,並在諾曼人的幫助下,趕走了德國皇帝的軍隊,但諾曼人把羅馬城劫
掠一空,格利哥里七世不敢再留在羅馬,隨諾曼人逃到義大利南部。1085 年
5 月25 日死於薩勒諾。此後,政教之爭又延續了35 年左右。最後,皇帝亨
利五世和教皇卡里克斯特二世(1119~1124 年)在沃姆斯簽訂和約。規定主
教和修道院長由教士選舉,德皇歸還所侵佔的教產,由教皇賜予指環和權杖。
但德國主教和修道院長的選舉須在皇帝或其代表參加下進行,並首先由皇帝
賜予權節作為世俗權力的象徵。主教授職權之爭,暫時告一段落。
三、11 世紀中葉以前的英格蘭
從公元43 年羅馬皇帝克勞狄把不列顛作
為帝國行省算起,至442 年羅馬戍軍完全撤離,羅馬人統治不列顛近400 年,
其勢力范圍主要是在英國東南部。經過考古發掘,發現百多個羅馬農庄遺址,
其中90%在東南地區。羅馬人在不列顛還建立了五十多個城鎮,最大的城市
倫敦,當時只有15,000 人左右。
5 世紀初,由於羅馬奴隸制的危機,羅馬戍軍開始撤離不列顛,凱爾特
人一度恢復自己獨立和自由的生活。5 世紀中葉,居住在易北河、萊茵河和
威悉河下游的裘特人、盎格魯人和撒克遜人先後侵入不列顛,大部分凱爾特
人被屠殺或淪為奴隸,也有一小部分逃到西部山區和法國的布列塔尼等地。
這一征服過程延續了近一個半世紀。從6 世紀起,在不列顛開始形成七個小
王國:埃塞克斯、威塞克斯、蘇塞克斯、肯特、東盎格里亞、麥西亞、諾森
伯里亞。
第一個稱霸的是肯特王國。這與它得到教會的支持是分不開的。肯特國
王埃塞伯特(560~616 年)是盎格魯-撒克遜人第一個皈依基督教的國王。
597 年,羅馬教皇格利哥里派奧古斯丁帶40 名僧侶,經高盧來到肯特。埃塞
伯特為他們重建坎特伯雷教堂。601 年奧古斯丁成為羅馬教皇任命的第一個
英國大主教。埃塞伯特還勸說兩個侄子信奉基督教,一是埃塞克斯國王;一
是東盎格里亞國王。625 年埃塞伯特的女婿、諾森伯里亞國王埃德文(616~
632 年)也接受基督教。約在8 世紀初,全盎格魯-撒克遜各王國都承認基督
教。
在中世紀初期的西歐,教會不僅在精神上為農奴制大唱贊歌,而且,通
過政教勾結,教會也成為新興的封建大地主。國王封賜教會大量土地。7 世
紀至9 世紀期間,在國王賜地文書中,只有29 件是不屬於賜予教會的。英國
現今見到的最早的賜地文書是679 年肯特國王赫洛塞爾(673~685 年)給布
利赫窩特修道院院長的文書。國王把塔內特河西的耕地、牧場、沼澤和魚塘
賞賜給這個修道院院長。這意味著公社土地所有制從國王手中向教會封建主
手裡轉移,說明農村公社土地所有制向封建土地所有制轉化。接受「賜地」
的農民須向領主納稅和服各種勞役。
教會在政治上也享有許多特權。肯特國王的首席秘書就由國王小教堂的
神父兼任,主教們都是國王的高參,他們的意見可以左右當時的政局。教會
財產受到特殊保護。埃塞伯特法典第一條規定:如偷竊「神和教會財產」要
以12 倍價格賠償。
但基督教在英國的傳播和自由農民被奴役也經歷了復雜的過程。616
年,埃塞伯特死後,肯特王國曾出現了恢復氏族神的異教運動。 632 年,
諾森伯利亞國王埃德文被殺,異教一度恢復統治地位。直到8 世紀初,隨著
盎格魯-撒克遜諸王國的封建化進程,基督教才逐漸成為占統治地位的宗教。
在國王懷特烈德(691~725 年)時期,教會可以享有免稅權。8 世紀是
麥西亞王國稱霸時期,國王奧發(757~796 年)下令造「貢賦冊」,按土地
多寡徵收貢賦。「貢賦冊」的建立,成為封建國家壓榨農民的重要手段,也
是封建國家職能的重大發現。8 世紀後半期,由於丹麥人的入侵(第一次見
於史冊的是787 年),促成諸王國的統一。825 年,威塞克斯國王埃格伯特
(802~839 年)在埃蘭丹尼一戰,打敗了麥西亞,其他王國相繼承認他為「不
列顛的統治者」,英國開始統一。「英格蘭」這個名詞,大約也是從這個時
候開始的。
真正完成統一大業的是阿爾弗雷德大帝(871~899 年),他一生做了四
件大事:第一,與丹麥人進行了近30 年斗爭。9 世紀70 年代,英格蘭全境
幾乎淪於丹麥人之手。阿爾弗雷德組建一支百艘戰船的船隊英勇作戰,才迫
使丹麥人於879 年簽訂威得摩爾和約。泰晤士河以北為「丹麥區」,以南連
同倫敦為阿爾弗雷德統治區。第二,廢除義務兵制,改用封賜土地的辦法來
加強對軍隊的控制,這是後來封建騎士的雛型,類似法蘭克王國查理·馬特
的改革。第三,創立貴族子弟學校,為統治階級培養人才。他獎勵學術,重
金延聘外國學者到宮廷講學。阿爾弗雷德還親自安排把英國文學之父比德
(673~735 年)的《英格蘭民族教會史》和博提烏斯的《哲學的安慰》等著
作譯成本國方言,促進了古代英吉利語言和文學的發展。他下令編纂編年史,
從而奠定了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的基礎。第四,編纂法典,把歷代盎格魯-
撒克遜王國法律加以整理匯編,以適應統一國家的需要,這就是英國歷史上
有名的《阿爾弗雷法典》。法典強調領主權利神聖不可侵犯,法典第四條規
定:「刻爾(公社農民)企圖謀害他的領主,他應該被處死和沒收其財產,
或可付其領主償命金以清白自己」。法典還規定:依附的農民不得隨意遷徙,
須郡尹證明才能遷移。同時,領主對依附於他的人員有法律責任。假如被保
護人曾在另一地犯罪,現在接納的人須向國王交納120 先令的罰金。
在阿爾弗雷德的後繼者愛德華(899~924 年)執政時期,由於頻繁的戰
爭以及天災人禍,加速了自由農民的破產。自991 年至1014 年英國共付七次
「丹麥金」,共計158,000 鎊(摺合現今貨幣約1000 萬鎊)。1018 年卡紐
特國王登位,又勒索82,500 鎊「丹麥金」。這些錢都轉嫁到自由農民身上,
加速了自由農民的破產。10 世紀上半期,自由農民的依附化過程已基本完
成。《亞塞爾斯丹法典》第二條明確規定:「對於沒有領主的人⋯⋯應該由
其族人將他逮送法院,並在公共集會上為其找一領主」。
11 世紀,英國的自由農民逐漸消失了,出現各種不同身份的依附農民,
現在須向領主交納少量實物和貨幣地租,有時還服徭役。但仍保有自由農民
的身份,須為國王服兵役。其次是「格布爾」,這是一種無權的農民,他們
被束縛在領主的土地上,每周服兩天、三天的徭役,而且交納沉重的貢賦和
各種苛捐雜稅。例如:在聖邁克爾節(9 月29 日)交納租金10 便士。在聖
馬丁節(10 月11 日)交納23 蒲式耳大麥,兩只母雞等等。此外還有叫「卡
特爾」的「茅舍農」,只佔有5 英畝的份地,在秋收大忙季節,每周要為領
主勞動三天,其他苛捐雜稅也很重。應當指出,直到1066 年諾曼人征服之前,
仍有12%是自由農民,他們主要集中於「丹麥區」。
拜占庭帝國:
拜占廷在10 世紀時,還編纂了不少詞典、詩文選集以及對古典作品加以
評介和注釋的工具書之類作品。11 世紀中葉後,在拜占廷皇帝的大力支持
下,君士坦丁堡大學(1045 年成立),延攬學者,開展學術討論,成為東歐
的著名學術中心。拜占廷文化對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起過重要作用。
羅馬尼亞:
9 世紀末10 世紀初,第一保加利
亞王國侵佔了瓦拉幾亞、摩爾達維亞和特蘭西瓦尼亞的一部分。第一保加利
亞王國衰落後,摩爾達維亞於10 世紀末為基輔羅斯所征服,特蘭西瓦尼亞於
⑷ 英國的古代歷史
英國歷史上發生過多次篡位,比較著名的有康斯坦丁三世,理查德三世的篡位。
你說的應該是理查德三世
曾有傳言,15世紀英國國王愛德華四世去世後,他的弟弟理查德三世為篡權,將愛德華四世的兒子囚禁後來謀殺於倫敦塔中。究竟傳聞是真是假,一直是撲朔迷離。如今,歷史學家揭開謎底聲稱王子並沒有死,而是一直隱姓埋名,過著磚匠的生活。
經過長期的歷史文獻考證,英國著名歷史學家得出結論。他認為愛德華四世的大兒子愛得華王子是自然死亡,而他的弟弟則被秘密轉移,和他的母親一起生活。在此之前兩人確實曾被囚禁在倫敦塔內。
據報道,1674年曾有人在倫敦塔內找到兩具屍骸,經核實,死者都還是孩子。也正因如此,「叔叔為得王位謀殺侄兒」的說法不脛而走。然而,戴維·巴德溫卻認為事實並非如此。巴德溫日前在其新書《失落的王子:約克王朝倖存者理查德》中披露,小王子理查德後來被放出了倫敦塔,和母親伊麗莎白·沃德維爾王後團聚,理查三世允許他在受兩名朝臣監督的前提下,和母親伊麗莎白王後生活在一起。理查德王子後來搬到了萊斯特郡的路特沃斯市居住,接著又被送往波斯沃斯·菲爾德地區。為了安全,理查德過起了隱姓埋名的日子。巴德溫在書中稱,理查三世曾經考慮將侄子理查德王子定為他的王位繼承人,然而沒多久他就和里士滿伯爵亨利·都鐸開戰,並遭到部下威廉·斯坦利叛變,理查三世在波斯沃斯戰役中戰敗身亡。
新書稱,理查三世被殺後,理查德王子被人帶到了柯徹斯特市的聖約翰修道院。為了生活,理查德王子當起了一名磚瓦匠。
巴德溫透露,他之所以確信兩個王子沒有被殺害,是因為一些跡象表明了這一點。他說:「亨利成為國王後,曾四次前往柯徹斯特。他從來沒有如此頻繁去過一個地區,所以肯定有什麼在吸引著他。」
⑸ 古代的英國
http://ke..com/view/3565.htm
歷史
公元前地中海伊比利亞人,比克人,凱爾特人,先後來到不列顛。公元1-5世紀大不列顛島東南部為羅馬帝國統治。羅馬人撤走後,歐洲北部的盎格魯人、薩克遜人、朱特人相繼入侵並定居。7世紀開始形成封建制度,許多小國並成七個王國,爭雄達200年之久,史稱「盎格魯—撒克遜時代」。829年威塞克斯國王愛格伯特統一了英格蘭。8世紀末遭丹麥人侵襲,1016年至1042年為丹麥海盜帝國的一部分。其後經英王短期統治,1066年諾曼底公爵渡海征服英格蘭。1215年約翰王被迫簽署大憲章,王權遭抑制。1338年至1453 年英法進行「百年戰爭」,英國先勝後敗。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樹立海上霸權。英國在1588年英西海戰中的勝利,是一次以弱勝強的勝利,它再一次顯示了在王權統治下的民族國家的力量。長期處在歐洲主流文明之外的島國,第一次以強國的姿態向歐洲大陸發出了聲音,並迅速進入世界海洋霸權和商業霸權的爭奪中心。 1603年,80歲的伊麗莎白一世去世了。為了避免政治聯姻傷害國家利益,女王終生未婚,孤獨地走完了一生,卻留下了一個國力日盛、處於上升態勢中的英國。 1640年英國在全球第一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先驅。 1649年1月30日,一個晴朗的冬日,宴會大廳前的廣場上,凌晨就聚集了上千位倫敦市民,悲傷、恐懼、興奮、茫然這些互相矛盾的表情,掛在他們的臉上。在難以控制的焦灼中,他們等待著一場斷頭的刑罰,受刑的就是被議會宣判為「暴君、殺人犯和國家公敵」的國王查理一世。 1649年5月19日宣布成立共和國。1660年王朝復辟,1688年發生「光榮革命」,確定了君主立憲制。從1588年戰勝西班牙的大海戰,到1688年的光榮革命,在整整一個世紀的時間里,英國一方面調整內部制度,一方面積極對外擴張。百年時間的積蓄之後,英國人開始釋放自己的能量。光榮革命前後的英國,人口大量增長,商業和手工工業迅猛發展,對外貿易成為越來越重要的國計民生。
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合並,1763年,通過英法七年戰爭,英國才將擋在自己面前的法國和緊跟法國的西班牙暫時搬開。1687年,牛頓出版了自己最著名的著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1727年,牛頓去世。英國以隆重的國葬儀式將他安葬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這里一向是王公貴族的墓地,牛頓成為第一個安息在此的科學家。1801年又與愛爾蘭合並。18世紀後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1815年,英國人打贏了一場震動世界的戰爭,英國威靈頓公爵在滑鐵盧擊敗了拿破崙,但是英國,這個地處邊緣的小國,卻在歷史性的轉變中搶佔了先機,已經率先到達現代文明的入口處,即將一步步穩健地走向世界的中心。19世紀是大英帝國的全盛時期,1914年佔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開始衰敗。英國於1920年設立北愛蘭郡,並於1921年至1922年允許愛爾蘭南部脫離其統治,成立獨立國家。1931年頒布威斯敏斯特法案,被迫承認其自治領在內政、外交上獨立自主,大英帝國殖民體系從此動搖。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經濟實力大為削弱,政治地位下降。隨著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相繼獨立,到60年代,英帝國殖民體系瓦解。1973年1月加入歐共體。
英國是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主要戰勝國,故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對議案擁有否決權;英國也是歐盟成員國和北約創始會員國之一。
⑹ 古代英國的歷史
英格蘭及英國君主
諾曼王朝 House of Norman
· 1066-1087 威廉一世 King William I the Conqueror "征服王"
· 1087-1100 威廉二世 King William II Rufus "紅毛王"
· 1100-1135 亨利一世 King Henry I Well-Ecated, Beauclerc "儒雅王"
· 1135-1154 斯蒂芬(King Stephen) (布洛瓦王朝)
安茹王朝 House of Anjou
· 1154-1189 亨利二世 King Henry II Curtmantle "短斗篷王"
· 1189-1199 理查一世 King Richard I Coeur de Lion "獅心王"
· 1199-1216 約翰 King John Lackland "無地王"
金雀花王朝 House of Plantagenet
· 1216-1272 亨利三世 King Henry III
· 1272-1307 愛德華一世 King Edward I Long Shank "長腳王"
· 1307-1327 愛德華二世 King Edward II
· 1327-1377 愛德華三世 King Edward III
· 1377-1399 理查二世 King Richard II
蘭開斯特王朝 House of Lancaster
· 1399-1413 亨利四世 King Henry IV
· 1413-1422 亨利五世 King Henry V
· 1422-1461 1470-1471 亨利六世 King Henry VI
約克王朝 House of York
· 1461-1483 愛德華四世 King Edward IV
· 1483 愛德華五世 King Edward V
· 1483-1485 理查三世 King Richard III
都鐸王朝 House of Tudor
· 1485-1509 亨利七世 King Henry VII
· 1509-1547 亨利八世 King Henry VIII
· 1547-1553 愛德華六世 King Edward VI
· 1553 簡·格雷 Lady Jane Grey
· 1553-1558 瑪麗一世 Queen Mary I the Bloody "血腥瑪麗"
· 1558-1603 伊麗莎白一世 Queen Elizabeth I
斯圖亞特王朝 House of Stewart
· 1603-1625 詹姆斯一世 King James I
· 1625-1649 查理一世 King Charles I
共和政府
· -1658 奧利弗·克倫威爾,護國公
· 1658-1659 理查·克倫威爾,護國公
斯圖亞特王朝復辟 House of Stewart
· 1661-1685 查理二世 King Chales II
· 1685-1688 詹姆斯二世 King James II
· 1689-1691 威廉三世和瑪麗二世 King William III and Queen Mary II)
· 1691-1702 威廉三世 King William III
· 1702-1714 安妮女王 Queen Ann
漢諾威王朝 House of Hannover
· 1714-1727 喬治一世 King George I
· 1727-1760 喬治二世 King George II
· 1760-1820 喬治三世 King George III
· 1820-1830 (1810-1820 攝政) 喬治四世 King George IV
· 1830-1837 威廉四世 King William IV
· 1837-1901 維多利亞女王 Queen Victoria
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
House of Sachsen-Coburg-Gotha
· 1901-1910 愛德華七世 King Edward VII
· 1910-1936 喬治五世 King George V
溫莎王朝 The House of Windsor
· 1910-1936 喬治五世 King George V
· 1936 愛德華八世 King Edward VIII
· 1936-1952 喬治六世 King George VI
· 1952- 伊麗莎白二世 Queen Elizabeth II
蘇格蘭君主
亞爾賓王朝 House of Alpin
· 肯尼思一世 King Kenneth I McAlpin
· 唐納德一世 King Donald I
· 君士坦丁一世 Constantine I
· 艾德王 King Aed
· 奧凱德王 King Eochaid
· 唐納德二世 King Donald II
· 君士坦丁二世 King Constantine II< br>
鄧凱爾德王朝 House of Dunkeld
· 馬爾科姆一世 King Malcolm I
· 英多爾夫王 King Indolf
· 杜夫王 King Dubh
· 科林王 King Cuilean
· 肯尼思二世 King Kenneth II
· 君士坦丁三世 King Constantine III
· 肯尼思三世 King Kenneth III
· 馬爾科姆二世 King Malcolm II
· 鄧肯一世 King Duncan I
· 麥克白 King Macbeth
· 盧拉赫王 King Lulach
坎莫爾王朝 House of Canmore
· 馬爾科姆三世 King Malcolm III (Canmore)< br>
· 唐納德·班 King Donald Ban
· 鄧肯二世 King Duncan II
· 唐納德·班和埃德蒙(共同執政) King Donald Ban and King Edmund
· 埃德加 King Edgar the Peaceable "和平王"
· 亞歷山大 King Alexander the Fierce "暴躁王"
· 大衛一世 King David I
· 馬爾科姆四世 King Malcolm IV the Maiden "未婚王"
· 威廉 King William the Lion "雄獅王"
· 亞歷山大二世 King Alexander II
· 亞歷山大三世 King Alexander III
· 瑪格麗特女王,Queen Margaret (Maid of Norway)
巴里奧爾王朝 House of Ballioil
· 約翰·巴里奧爾 John Balliol
布魯斯王朝 House of Bruce
· 羅伯特一世 (羅伯特·布魯斯), King Robert I the Bruce
· 大衛二世 King David II
斯圖亞特王朝 House of Stewart
· 羅伯特二世 King Robert II
· 羅伯特三世 King Robert III (1390-1406)
· 詹姆斯一世 King James I (1406-1437) · 詹姆斯二世 King James II (1437-1460)
· 詹姆斯三世 King James III (1460-1488)
· 詹姆斯四世 King James IV (1488-1513)
· 詹姆斯五世,James V (1513-1542)
· 瑪麗·斯圖亞特 Queen Mary of Scots
· 詹姆斯六世 King James VI
蘇格蘭的詹姆斯六世 King James VI
就是英格蘭斯圖亞特王朝詹姆斯一世 King James I
從此英格蘭和蘇格蘭為同一個君主
⑺ 英國的古代史
1、羅馬時期
(1)早期文明
在不列顛群島上很早就有人類活動,約公元前13世紀,伊比利亞人從歐洲大陸來到大不列顛島東南部定居。
約公元前700年以後,居住在歐洲西部的克爾特人不斷移入不列顛群島,其中有一支稱為不列吞人,不列顛這一名稱可能來源於此。克爾特人已知使用鐵器,耕犁在技術上不斷進步,並已使用貨幣。生產力發展促使克爾特社會逐漸分化。
(2)羅馬入侵
公元前54年,凱撒兩度率羅馬軍團入侵不列顛,均被不列顛人擊退。公元43年,羅馬皇帝克勞狄一世率軍入侵不列顛。征服不列顛後變其為羅馬帝國的行省。到409年,羅馬駐軍被迫全部撤離不列顛,羅馬對不列顛的統治即告結束。
2、中古時期
(1)盎格魯撒克遜
5世紀初,羅馬人撤離後,居住在德國易北河口附
到7世紀初,入侵者先後建立起7個強國:這個時期史稱「七國時代」。盎格魯-撒克遜人入侵時是氏族部落組織。入侵過程中,原來的氏族組織解體,隨著生產力發展,土地逐漸變成私有財產,出現了貴族、大土地佔有者、依附農和奴隸。
村社成為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向封建土地所有制過渡的形式,一般認為是英國社會封建化過程的開始。6世紀末,基督教傳入英國。直到今天,美國人還管英國人以及英裔稱為盎格魯撒克遜人。
(2)丹麥入侵
從8世紀末開始,以丹麥人為主體的斯堪的納維亞人屢屢入侵英國。
879年,阿爾弗烈德大王和丹麥人訂立條約,將英格蘭東北部劃歸丹麥管轄,稱為「丹麥區」。10世紀初,阿爾弗烈德大王的後繼者逐漸收復丹麥區。11世紀初,丹麥人卷土重來。丹麥人佔領期間,英國封建化過程加速。
(3)諾曼征服
英王愛德華死後無嗣,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於1066年率軍入侵,同年10月進入倫敦,加冕為英王威廉一世,史稱「征服者威廉」。
約翰被迫於1215年6月接受《大憲章》,與封建主妥協。大憲章本質上是一個封建性文件,是保護封建領主的利益;但也有如保護市民貿易自由這樣有進步意義的條文。但約翰不久就否認憲章,君臣之間內戰連綿不斷。
(4)瓦特.泰勒起義
1380年,國王理查二世為徵集英法百年戰爭戰費,增收人頭稅,導致起義於1381年5月爆發,領袖是泥瓦匠瓦特.泰勒,史稱「瓦特.泰勒起義」。
(5)英法百年戰爭
1337年-1453年間英國和法國的為了領土擴張和王位爭奪的戰爭,是世界最長的戰爭,斷斷續續進行了長達116年,當時又是黑死病流行的時代,在戰爭和疫病的雙重打擊下,英法兩國的經濟大受創傷,民不聊生。英格蘭幾乎喪失所有的法國領地,但也使英格蘭的民族主義興起。
(7)英國古代多久發生一次暴亂擴展閱讀:
當代歷史的發展:
2010年英國大選,選舉結果,出現自1974年2月以來首個懸峙國會,最後保守黨與自民黨達成協議,組建65年首個和平時期的聯合政府。保守黨黨魁戴維·卡梅倫出任首相,自民黨黨魁尼克·克萊格出任副首相。卡梅倫成為英國200年來最年輕的首相,比布萊爾當選時更年輕5個月。
2013年2月5日,英國議會舉行投票以壓倒優勢通過同性婚姻合法化法案。英國首相卡梅倫帶頭支持的這項法案,一直受到執政保守黨黨內部分議員的強烈反對。在下院舉行的首次投票中,這項法案以400票支持,175票反對獲得通過。
2013年5月21日,英國下議院以366票支持,161票反對三讀通過在英格蘭和威爾士承認同性婚姻。有關法案使保守黨內部出現嚴重分歧。聯合政府另一政黨自民黨和在野工黨領袖均表示支持法案。法案下一步將移交上議院辯論,首相卡梅倫希望能盡快為同性婚姻立法。
2014年9月18日,蘇格蘭就統獨問題舉行公投,結果統一派憑借逾200萬選民的支持戰勝獨立派獲得的161萬張選票,蘇格蘭人選擇繼續留在英國。
2016年6月24日,英國「脫歐」公投統票結束,脫歐派以51.9%的得票率獲勝,英國將脫離歐盟。英國現任首相卡梅倫宣布將於十月辭職。脫歐後,英經濟、政治受到影響,將往未知方向發展。
2017年3月20日,英國將於3月29日向歐盟正式遞交脫歐申請,啟動里斯本條約第50條開始脫歐談判。
2017年12月8日,英國與歐盟達成歷史性脫歐協議。
2018年6月26日,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批准了英國首相特雷莎·梅最重要的脫歐法案。
⑻ 麻煩誰給我一份有關英國伊麗莎白一世的生平資料,在她統治期間英國發生哪些重大的事件
伊麗莎白一世(Elizabeth I,1533年9月7日出生於格林尼治,即今日倫敦的格林尼治,1603年3月24日逝世於薩里),於1558年11月17日至1603年3月24日任英格蘭王國和愛爾蘭女王,是都鐸王朝的第五位也是最後一位君主。她終身未嫁,因此被稱為「童貞女王」。她即位時英格蘭處於內部因宗教分裂的混亂狀態,但她不但成功地保持了英格蘭的統一,而且在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統治後,使英格蘭成為歐洲最強大, 富有的國家之一。英格蘭文化也在此期間達到了一個頂峰,涌現出了諸如莎士比亞、弗朗西斯·培根這樣的著名人物。英國在北美的殖民地亦在此期間開始確立。她的統治期在英國歷史上被稱為「伊麗莎白時期」,亦稱為「黃金時代」。
伊麗莎白44年的統治期間英國宗教分歧的斗爭非常強烈。1530年代裡亨利八世與天主教決裂,英國聖公會建立。愛德華六世的短暫統治期間聖公會的教義日益完善。瑪麗統治期間聖公會失去了其統治地位。伊麗莎白恢復了聖公會的地位。在伊麗莎白統治的最初兩年間她就發布了至尊法和單一法令,規定國王同時是教會的最高領導人。
雖然她試圖在宗教極端派之間尋找一條折衷的路來走,但她本人無疑是一個新教徒。尤其在愛爾蘭天主教徒和其他被認為是異教徒的人被迫害。威廉·塞西爾是她政治上最親密的顧問,為塞西爾她特地創立了柏利勛爵這個爵位。1598年塞西爾死後,他的兒子羅伯特·塞西爾成為伊麗莎白最親密的顧問,但羅伯特遠遠不能達到其父親的能力。她的管理機構中另一個重要人物是弗朗西斯·華興漢爵士。華興漢在整個歐洲建立了一個間諜網。他可以保證所有對女王的陰謀都被他所知。
對伊麗莎白最大的批評是她沒有提供一個繼承人。別人一直以為她會結婚生子,有許多人追求她,包括她的前姐夫,西班牙的菲利普國王,以及她的寵臣萊斯特伯爵。許多人認為萊斯特伯爵是她的愛人。伊麗莎白很明智地避免了他們。幾年後,當她的統治得到鞏固後,人們越來越明顯地看到她不會結婚生子了。
當別人質問她為什麼她不結婚時,她提到她姐姐統治時期她的處境。當時她不但是瑪麗最忌諱的人,而且造反者如托馬斯·懷特爵士還利用她的名義。因此她明智地認識到假如她指定一個繼承人的話,她的地位會被削弱,而且這一舉可以給她的敵人提供一個刺激,因為他們可以利用這個繼承人來反對她。但沒有繼承人英格蘭會在她不時逝世的情況下陷入內戰。1562年她患天花幾乎喪身時這一點變得非常明顯。在一段時間里伊麗莎白曾嚴肅地考慮過結婚生子。但一個天主教的丈夫是顯而易見不可能的,而一個新教的丈夫如萊斯特伯爵會立刻加劇宮廷內的宗派斗爭。無論她選中誰都不會有好結果。不論她個人的傾向如何,她當時的處境使任何傳宗的考慮不能得以實現。
她當時是有一些可能的繼承人的,但伊麗莎白對他們都不予考慮。她的表侄女蘇格蘭女王瑪麗·斯圖亞特是一個天主教徒。在她從蘇格蘭王國出逃前,甚至此後她一直是一個非常可能的繼承人。瑪麗被逐後伊麗莎白雖然接納了她,但她將瑪麗囚禁起來以保障瑪麗無法威脅她的地位。瑪麗的兒子詹姆士當時還是一個孩子,在他未被考驗之前他還不會被考慮到。其他人選也不太可能。伊麗莎白的女伴之一,琴·格蕾的妹妹凱瑟琳·格蕾夫人因為違背伊麗莎白意願而結婚觸怒了伊麗莎白。凱瑟琳·格雷的妹妹瑪麗·格雷是一個馱背矮子。伊麗莎白當時一直希望蘇格蘭的瑪麗一世會昄依新教並找一個伊麗莎白認為可靠的丈夫,因此她在瑪麗在英格蘭被囚期間將她的繼承人的問題一推再推。
與此同時她還是繼續有結婚的可能性。她曾考慮過在法國的眾多王子中找一個丈夫。第一個建議是比她小20歲的奧爾良公爵亨利(後來的亨利三世),當時法王查理九世的弟弟。當這個建議被拒絕後她還考慮過法王更年輕的弟弟阿朗松公爵弗朗索瓦。但弗朗索瓦的早夭使這個計劃也破產了。
1568年最後一個有資格做她的繼承人的英格蘭人,凱瑟琳·格雷夫人,死了。伊麗莎白被迫再次考慮蘇格蘭女王瑪麗。伊麗莎白建議瑪麗與萊斯特伯爵結婚,但瑪麗拒絕了這個建議。不過這時瑪麗的兒子詹姆士已經受到了新教的教育。1570年法王說服伊麗莎白讓瑪麗重返蘇格蘭。但伊麗莎白提出了許多苛刻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讓詹姆士留在英格蘭。雖然如此她的謀士塞西爾還是繼續設法幫助瑪麗回蘇格蘭。但蘇格蘭人拒絕接受這位女王,因此未遂。
正當此時新教皇庇護五世1570年2月25日革除伊麗莎白的教籍。這使伊麗莎白無法繼續她的宗教寬容的政策。
同時她的敵人對她的陰謀也使她非常震怒。20年來瑪麗一直試圖不向伊麗莎白挑戰。但這時她陷入了她的天主教同情者的陰謀中。這些陰謀的主謀是安東尼·巴賓頓,其目的是營救瑪麗使她取伊麗莎白而代之。對伊麗莎白來說這是一個很好的消除這個大敵人的機會。1587年她處死了瑪麗(據說她並不情願下這條命令)。
伊麗莎白向法國的新教徒亨利四世提供了軍隊和錢財來讓他獲得法國王位。在八年戰爭中他向荷蘭的新教徒奧倫治親王威廉一世(沉默者)提供軍隊來讓他反抗西班牙的統治。不但如此,1568年弗蘭克·德雷克爵士和約翰·霍金斯爵士領導的一支販奴艦隊被西班牙皇家海軍重傷後,西班牙的運財艦隊不斷受到英格蘭海盜的劫掠。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決定以瑪麗之死為借口入侵英格蘭來擊退英格蘭對西班牙在歐洲大陸和在其海外殖民地的挑戰。
1588年9月的一場大風暴和伊麗莎白的海軍將領們擊敗了西班牙派出的無敵艦隊。雖然如此,西班牙1589年擊敗了一個更大的英格蘭反擊艦隊。這場戰爭一直延續到1604年,雙方打了個平手,不論在海上還是在陸上英格蘭並未能占上風。從1594年起在愛爾蘭還爆發了一場游擊戰。
伊麗莎白最後幾年的寵臣是羅伯特·德弗羅,他是萊斯特伯爵的養子。她甚至原諒了他的一些輕罪,但羅伯特1601年參加了一場暴亂,伊麗莎白不得不將他處死。
伊麗莎白從未結婚,她的死結束了都鐸王朝。在她的晚年,當她不得不確定她的繼承人時,她越來越傾向她的侄子,被她處死的蘇格蘭瑪麗女王的兒子詹姆士。但她從未正式命名他為繼承人。1603年3月24日她死於薩里的列治文宮。她被安葬在威斯敏斯特。她的繼承人是詹姆士一世。這位詹姆士當時已經成為蘇格蘭的詹姆士六世了。此時,英格蘭和蘇格蘭同歸一個君主,斯圖亞特王朝的統治下,開始了不列顛統一進程的第一步──王室聯合,但英格蘭和蘇格蘭依然被國際承認為兩個國家,而兩個國家依然保持自己獨立運作的政府。她死50年後,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了,英國成為了一個短暫的共和國。
⑼ 求 英國古代史
大不列顛是一個島嶼,是由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士共同組成,所謂UK是United Kingdom的縮寫,也就是聯合王國的意思,北愛爾蘭則是愛爾蘭的北部地區實際由英國控制,這也是英國與愛爾蘭交流的瓶頸。公元前地中海的伊比利亞人、比克人、凱爾特人,先後來到不列顛。
公元1-5世紀大不列顛島東南部為羅馬帝國統治。羅馬人撤走後,歐洲北部的盎格魯人、薩克遜人、朱特人相繼入侵並定居。
7世紀開始形成封建制度,許多小國並成七個王國,爭雄達200年之久,史稱「盎格魯-撒克遜時代」。829年威塞克斯國王愛格伯特統一了英格蘭。
8世紀末遭丹麥人侵襲,1016年至1042年為丹麥海盜帝國的一部分。其後經英王短期統治,1066年諾曼底公爵渡海征服英格蘭。1215年約翰王被 迫簽署大憲章,王權遭抑制。
1337年至1453年英法進行「百年戰爭」,英國先勝後敗。
1536年威爾士與英格蘭合並。
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樹立海上霸權。
1640年英國在全球第一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先驅。
1649年5月19日宣布成立共和國。
1660年斯圖亞特王朝復辟,1688年發生「光榮革命」,確定了君主立憲制。
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合並,1801年又與愛爾蘭合並。
18世紀後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
1860年哥倫布發現美洲後一批移民者乘坐5月花號船前往美洲
19世紀是大英帝國的全盛時期,1914年佔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開始衰敗。
英國於1920年設立北愛蘭郡,並於1921年至1922年允許愛爾蘭南部脫離其統治,成立獨立國家。
1931年頒布威斯敏斯特法案,被迫承認其自治領在內政、外交上獨立自主,大英帝國殖民體系從此動搖。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經濟實力大為削弱,政治地位下降。隨著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相繼獨立,到60年代,英帝國殖民體系瓦解。
1973年1月英國加入歐洲共同體。
歷史上,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和愛爾蘭是四個國家。後來英格蘭和威爾士由聯姻合並,再後來,都鐸王朝的最後一個國王伊里莎白一世無後,便傳位給她的外甥,蘇格蘭國王詹姆士,於是蘇格蘭和英格蘭合並。後詹姆士的兒子查理被克倫威爾的革命軍推翻,克倫威爾統治期間武力征服了愛爾蘭。
1923年,英國國會決定將愛爾蘭分為2部分,南部的23個郡獨立為愛爾蘭共和國,北部的4個郡作為北愛爾蘭仍留在英國。雖然英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力減弱和經濟不景,但在丘吉爾、艾德禮等首相的領導下逐漸恢復了元氣。保守黨「鐵娘子」撒切爾夫人在1979年當選為首相後,便大力推行改革,倡議保守主義,成功削減福利開支和削弱工會的力量,令英國經濟復甦和保持國際上的影響力,然而與瑪格利特·撒切爾同黨繼任者梅傑首相任內英國經濟又陷衰退。其後工黨托尼·布萊爾於1997年當選為首相後,提倡又被稱為「第三種道路」的社會自由主義,令英國經濟一直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