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伊麗莎白一世有權有錢,還有美貌,但是卻未婚呢
其實,這並不是歷史一步一步讓伊麗莎白變成一位「剩女」的,事實上,26歲的伊麗莎白在加冕典禮上,就聲稱已經將自己嫁給了整個國家,不會再有別的丈夫了,並且給自己戴上了一枚戒指,以示誠意。伊麗莎白不嫁是有原因的。
女王終生未嫁,一定是要付出代價的。就比如,伊麗莎白一世的政敵宣稱她是個「陰陽人」,沒有正常女性的生理功能;還有人說伊麗莎白一世其實是個男人,一直在「男扮女裝」冒充公主。這些陰謀論給伊麗莎白造成了不小影響。但是我認為,這些都是虛假不真實的。伊麗莎白真的是將自己完全獻給了國家。
⑵ 「童貞女王」伊麗莎白一世,英國最尊貴的「剩女」為什麼呢
伊麗莎白一世
在英國的歷史上,有著為數不少的女王,但有一位是終身未嫁的女王,她就是伊麗莎白一世,她也因此被稱為“童貞女王”。伊麗莎白一世是英國都鐸王朝的第五位也是最後一位君主,伊麗莎白三歲時,她的母親安妮·博林被以叛逆罪處死,伊麗莎白自此被宣布為私生女,自童年時代起伊麗莎白就看透了宮廷生活中所隱藏的陰險狡詐,並不得不竭盡全力以保護自己不受傷害。直到1558年11月17日,她同父異母的姐姐瑪麗一世逝世,伊麗莎白才在次年一月加冕為女王,稱伊麗莎白一世(1558年-1603年在位)。
⑶ 說說大齡剩女「剩下來」的原因為何越來越多
其實不管是剩女還是剩男,剩下來的原因就兩個,第一個,外在條件太差的剩下來了,第二個,外在條件不差,但是高估了自己的。基本上都是這兩種,大家都是人,太差的找不到正常,高估自己的其實異性也一樣會給你打分,你要是太高估了自己,找不到也正常,畢竟,異性也不是傻子。只有非常非常小的一部分是真正優秀的,絕大部分都是自認為優秀。
⑷ 如何看待剩女
2007年8月,教育部正式把剩女這個詞作為漢語新詞。實際上,剩女問題在2005年前後就在中國普遍存在了,之後愈發嚴重,2010年就有文章說北京剩女超過80萬。
有人說這是中國文化和社會轉型的特有現象,但是不太為人所知是早在150多年以前,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W. R. 格瑞戈就寫過《女性為何過剩?》
當年的維多利亞時代,英國被稱為「老處女的國度」,有一段時期,英格蘭和威爾士地區45至49歲的女子中未婚女子就佔1/7,而蘇格蘭地區竟高達1/5,很多人終身未嫁。
時光穿梭150多年,如今在高速發展的中國也出現了類似的問題,背後的原因是否有相通之處呢?
一、絕對過剩,男女比例的不均衡
英國當年老處女盛行,與英國全盛時期的殖民政策有關。由於對外貿易和殖民范圍擴展,人們紛紛移民美國或英國的海外殖民地,其中男性遠遠超過女性。據統計在1861年有124000多名男性移民海外,而女性只有41000多名,這就造成了英國本土適齡男女的比例失衡。而當時英國社會各個階層分明,階層之間基本不通婚,移民中中產階級男性較多,這就造成了當時英國中產階級嚴重的剩女問題。
150年後,中國這一輪剩女潮主要發生在城市,特別是大城市。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的過程,各地的青年男女涌進大城市,嚴重沖擊了本地的婚戀市場。在這個過程中,因為戶口住房等因素,大城市的男性比較容易與外地女性結婚,而只有相對優秀的外地男性才能與本地女性結婚。
根據上海市的婚姻登記數據,2012年1月至4月,「兩地婚姻」辦理了15463對,佔到了結婚總數的37.5%。其中,「上海男」娶「外地女」的比例最高,達到75%;而「上海女」嫁「外地男」的比例則為25%。
也就是說,上海本地女性,有相當比例被外地女性所替代,而她們中只有少部分與外地男性結合。大量上海本地女性被剩下了。
英國是本地適婚男性移民造成男性減少,中國是城市化造成城市適婚女性增多,兩者都是男女比例不均衡的表現。
在具體人群上,英國表現在中產階級女性過剩,中國表現在城市女性過剩。
二、經濟壓力推遲結婚時間
在維多利亞時代,男子是一家之主,同時也要承擔養家的重任,女子婚姻中處於受供養的位置。保證妻子與兒女生活的悠閑與奢華,不僅是一個男人事業成功的標志,也是其地位的體現。而伴隨著工業化帶來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女孩對於其未來丈夫的物質要求也越來越高,這就使婚姻變得越來越昂貴。在這種情況下,有些男子採取不結婚的逃避,更多的人則推遲婚齡。
在中國,因為地方政府的土地財政,房地產價格畸高。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結婚成本不斷上升。而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中,男性應該承擔更多的經濟責任,中國男人遇到了與150年前英國男人同樣的問題。
結婚太昂貴,需要推遲婚齡來攢更多的錢。2000年房地產尚未瘋狂之前,上海市男性的平均初婚年齡是26.69歲。而2014年上海市男性的初婚年齡是30.17歲。中國男人做出了和150年前英國男人同樣的選擇。
初婚年齡推遲,意味著女性選擇范圍的減少。女人在18歲到30歲都是適婚年齡,而男性雖然在在生理上18歲到35歲都沒有問題,但是因為經濟負擔的原因,大部分男性至少需要27、28歲甚至30歲才有婚姻的經濟基礎。
這就進一步加劇了男女比例的不均衡。
三、婚姻需求的變化與年齡的矛盾
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結婚的需求也發生了變化。以前婚姻可以滿足性、愛和生育的需求。而現在性有多種方式可以滿足;婚前同居不再受到歧視,愛也不需要婚姻才能提供;婚姻能提供的只是生育需求。
這樣,人們無須為了性或者愛結婚,結婚的意願下降,而有結婚意願的大多有比較強的生育需求。
對男性來說,雖然有最佳生育周期,但相對比較長。而女性的最佳生育周期時間較短,超過一定年齡就很難再作為理想的結婚對象。
而隨著中國大學擴招,越來越多的女性不是18歲、20歲,而是22歲,26歲才踏入社會。從工作安定下之後到超過適婚年齡,時間窗口只有短短幾年,稍有波折或者挑剔,就會超過生育年齡失去競爭力。
四、比英國更難解決的中國剩女問題
1862年,格瑞戈提出的解決方案是女性移民,既然男女因為移民失調,就增加女性的移民數量來解決問題。
對中國來說,這種方案就是把大城市的女性移民到小城市或者鄉村,讓這些女性在其他地區尋找配偶,這顯然是不可能的;如果從另一個方向限制,就是封閉人口流動,禁止異地婚配,這顯然也不行。
經濟發展造成的初婚年齡上升和適婚男性數量下降,需要改變經濟基礎,刺破房產泡沫,甚至減少社會的貧富差距或者固化社會階層(計劃經濟時代初婚年齡非常早,因為貧富差距小,同樣貧富程度,25歲的小夥子顯然比32歲的大叔更有吸引力。)這個同樣不可能,政府不會為了解決剩女問題而改變經濟政策。
因為社會開放造成的婚姻吸引力下降和生育需求提升,需要整個社會價值觀逆轉;因為大學擴招造成的女性時間窗口縮短也需要改變教育制度才會改善。這基本也是不可能發生的小概率事件。
就是說,中國剩女的成因雖然很清楚,但是宏觀上沒有一個可行的解決辦法,只能從微觀上做個體努力來避免。
對於城市男女比例總體失調的問題,作為城市中的個體是無能為力的,但是經濟壓力問題可以通過降低對低齡異性的經濟要求來解決。
一個收入、能力都處於上升期的25歲小夥子也許不具備結婚的經濟實力,但是他到30歲的時候有很大概率是具備實力的。而等他到30歲,同齡的女性競爭力已經較弱,最佳生育年齡也到了邊緣。
解決的辦法就是降低低齡異性的經濟要求,提前佔位。這樣25歲的女性所選擇的范圍就從30歲到35歲,擴展到25歲到35歲。這樣男女比例失調的問題就可以有所緩解,有利於找到更理想的配偶。
中國剩女問題的最終緩解,需要社會經濟的再發展。當中國城市化進程完畢,社會分層基本結束並且不再流動的時候,剩女問題會大大緩解,但是這個過程至少要幾十年,也許要百年。
⑸ 為什麼說城市裡只有剩女沒有剩男
答:因為城市裡男的選擇對象的面比較寬廣,可以選擇比自己小得多的女人,也可以選擇比自己大一些的女人。而女人呢,選擇對象的面與范圍卻是小得多了,她們一般多選擇比她們大些的男人。而選小的,自己又不是很願意與甘心。這樣的話,結果就造成剩女無數的了!
⑹ 揭秘:誰被稱為世界歷史上最著名的「剩女」
伊麗莎白一世25歲登上王位,身為「白富美」的她成為當時歐洲單身貴族們夢寐以求的對象,然而終其一生,她並沒有踏入婚姻殿堂。個中原因,眾說紛紜,傳統歷史學家給出的答案多是政治性的——婚姻問題是她鞏固權力的政治工具,獨身是她的外交砝碼;文學家則飽含浪漫的民族主義色彩,將她的獨身歸因結於民族情感——她嫁給了英國,將一生獻給了英國。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促成了這一歷史上最著名「剩女」的出現呢?
政治漩渦中的成長早在伊麗莎白還在母腹中時,就已深深地捲入了一場重大的政治事件。由於王後阿拉岡的凱瑟琳沒能生出健康的男性繼承人,亨利八世決定與其離婚,並戀上了凱瑟琳的侍女——安妮·博琳。安妮的懷孕使得求子心切的亨利八世不顧政治和外交上的風險,強行與凱瑟琳離了婚。這場離婚案揭開了英國宗教改革的大幕,使得英國從此走上新教道路。作為「第三者」的安妮「挾腹以令天子」,終於登上王後的寶座,而凱瑟琳隨後被軟禁,在冷宮中抑鬱而終。
安妮的成功「上位」並非幸事,她賴以戰勝凱瑟琳的肚子產下的並不是亨利八世夢寐以求的兒子。伊麗莎白的誕生對安妮的打擊是致命的,正如史家尼爾所說:「博琳所生的這個女孩,好像是出現了一塊烏雲,這烏雲最後終於把她遮蔽掉」。不久後,安妮又懷了孕,但在1536年1月29日,為前王後凱瑟琳舉行葬禮的日子,安妮像受了「詛咒」一樣意外流產,這的確是一名男嬰,一個本可以使她大位永固的兒子。
失望透頂的亨利八世很快將心思轉移到新情人、安妮的侍女——簡·西摩身上。因果循環,曾作為凱瑟琳王後侍女的安妮又被自己的侍女取而代之。不久之後,安妮被亨利八世以通姦罪關進倫敦塔。她的罪名非常離奇:她和包括親哥哥在內的五個男人通姦。1536年5月19日,這位絕代艷後被處死。亨利八世還算念了一點舊情,僱傭歐洲最快的劍客用最鋒利的劍行刑,以減輕她的痛苦。在母親橫死之時,伊麗莎白只有兩歲零八個月。
與凱瑟琳王後所生的姐姐瑪麗一樣,伊麗莎白也失去合法身份,從高貴的公主淪為新王後簡·西摩所生的弟弟愛德華的侍女。在西摩難產死後,亨利八世又迎娶過三任王後,宮廷中不斷上演「宮斗戲」。在這種起伏的命運中逐漸長大,伊麗莎白也鍛造了自己早慧而謹慎的品性。1547年,亨利八世去世,將王位傳給愛德華,由愛德華舅舅薩莫塞特公爵攝政。盡管同父異母的弟弟愛德華對伊麗莎白並無敵意,但在1553年,未滿16歲的愛德華六世一命嗚呼前,竟留下一份頗令人費解的政治遺囑——剝奪兩位姐姐的王位繼承權。這份遺囑在當時受到普遍的質疑,最終,經過一番激烈斗爭,瑪麗戰勝諾森伯蘭公爵支持下的簡·格雷郡主,登上英國王位。
隱忍多年的瑪麗終於揚眉吐氣,在她統治時期,英國在宗教和政治上改弦更張。整個王國籠罩在天主教復辟的巨大陰影之下。伊麗莎白由於宗教和王族血統,受到瑪麗的猜忌。據說早在瑪麗加冕時,就發生了一件引發猜忌的事:伊麗莎白向法國大使抱怨她戴的冠太重,法國大使不無深意地說道:「忍耐一下吧,你很快就會有另外一頂更好的。」這件事被西班牙大使聽到,並轉述給了瑪麗。在此後的五年間,多起叛亂都打著擁立伊麗莎白的旗號,伊麗莎白是否真的參與,我們不得而知,但傳言足以引起瑪麗的警惕。伊麗莎白後來在「懷亞特叛亂」中被瑪麗關進倫敦塔,幾乎陷入絕境。
在宗教上,伊麗莎白也不得不迎合姐姐,並選擇離開宮廷這片是非之地。據說,為了向瑪麗表明自己的天主教信仰,她在離開時耍了一個小計謀:在啟程10英里後,她故意派人到宮廷中找瑪麗要轎輿,順便向她的這位姐姐要一身斗篷式長袍和神父舉行彌撒時穿的無袖長袍。伊麗莎白看似無意的舉動,卻在有意向瑪麗表明自己對天主教的信仰。這是年輕的伊麗莎白政治智慧的體現,也多少反映了伊麗莎白委曲求全的艱辛。在險象環生的政治漩渦中,伊麗莎白深刻地認識到——權力遠比婚姻可靠。
婚姻與王位的沖突1558年11月17日清晨,瑪麗去世。這一年,伊麗莎白25歲,她青春陽光、智慧高貴的個人形象給她的統治加了不少分。伊麗莎白從小接受的是人文主義教育,身邊多是具有開明思想的新教徒,這使她養成了區別於傳統女性的智識與文藝氣質。此外,她身材高挑,五官清晰,盡管沒有遺傳母親的美艷,但繼承了亨利八世的威嚴和才略。不平凡的身世和險象環生的早年經歷使她很早就非常注重自己的形象和身份。無論是病痛還是逆境,她總是在人前彬彬有禮,滿懷真誠地傾聽每個人說話,時刻不忘自己的公主身份,這些滿足了普通老百姓對王族成員的美好想像。
然而,初登王位的伊麗莎白面對的國內外政治環境並不樂觀。在國內,敵對和反叛勢力正伺機而動。一方面,作為一名眾望所歸的新教國王,她除了恢復英國的新教信仰,別無選擇,但國內天主教徒在瑪麗時期勢力大大擴張,天主教極端分子試圖保衛天主教復辟成果,推翻伊麗莎白的陰謀從未休止過。另一方面,瑪麗的婚姻給英國民眾留下無法抹去的惡劣印象,他們對於女性擔任國王的憂慮也更加深刻。新教改革家約翰·諾克斯發表於1558年的《反對邪惡女性統治的第一聲號角》,尖銳地提出:「女性統治王國是違背上帝意志和與自然本性沖突的事情」。諾克斯的觀點代表了時人對女性國王的基本看法。
國外的威脅更加嚴重。首先,蘇格蘭女王瑪麗在伊麗莎白即位當年嫁給法國王太子,宿敵法國與蘇格蘭的聯姻,使英國腹背受敵。更令伊麗莎白擔憂的是,蘇格蘭瑪麗作為亨利七世的重外孫女,有權繼承英國王位,法國與蘇格蘭正伺機發動聯合軍事行動。其次,作為天主教勢力的急先鋒和大西洋上的霸主,西班牙對英國的動向虎視眈眈。盡管伊麗莎白在恢復新教體制的改革中,採取了保守政策,但當英國重新回到新教道路後,英西之間的沖突也就不可避免,同時,西班牙還得到教皇的有力支持。
嚴峻的政治形勢使她不得不將鞏固王位作為首要任務,個人的感情和婚姻問題也就拋置一邊。雖然還是一位青年,但早年生涯的跌宕已將她磨煉成為一位成熟的政治家。她懂得適度的隱忍,懂得如何正確使用手中的權力,並知道如何保住權力。單身不是她的首要目的,但卻可以成為她達到首要目的——鞏固王權的工具。作為一個政治家,她是毫不吝惜使用自己「單身處女」身份的。
在她的追求者中,曾經的姐夫、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是行動最早的一個。早在伊麗莎白加冕之前,他就派大使菲里亞表達心機,伊麗莎白並未拒絕,卻也沒有答應,她以一種曖昧的態度使菲利普始終抱有幻想。這樣,瑪麗時代英西之間的聯盟在伊麗莎白即位初期得以維系,這對於制衡法國與蘇格蘭聯盟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西班牙與法國握手言和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之子查理大公和瑞典王儲埃里克的求婚又使伊麗莎白得以在大國夾縫中保全英國。自1569年起,伊麗莎白又一改對法國王室求婚的冷漠態度,通過與安茹公爵、阿朗松公爵等曠日持久的婚姻談判,有效地制衡了西班牙與教皇聯盟咄咄逼人的進攻。正如有學者指出的「伊麗莎白利用自己未婚處女的身份周旋於眾多求婚者之間,從不明確表態,只要讓他們心存希望又相互提防,英格蘭的安全就有了保障。」事實上,周旋於眾多強有力的求婚者中間,伊麗莎白有許多機會可以找到一個能夠鞏固王位的丈夫,但她並不願意這樣做,她對權力的貪戀遠比婚姻本身大的多。她不僅要鞏固自己的王位,而且不願與別人分享王位,這才是關鍵。
她的愛情與婚姻觀早年的經歷對伊麗莎白的愛情和婚姻觀產生了深刻影響。她的母親安妮·博琳從侍女到王後,又從王後走上斷頭台,深刻見證了政治漩渦中女性的悲劇性角色。姐姐瑪麗在舉國反對下嫁給了西班牙王儲菲利普(後來的菲利普二世),英國因此被綁上西班牙對外擴張的戰車,而瑪麗並未因此得到丈夫的愛,反而失去了人民的愛戴。這兩場婚姻直接影響了伊麗莎白對婚姻的看法,而少女時代的一段情感經歷,又使她對婚姻產生了終生陰影。
伊麗莎白情竇初開的對象是繼母凱瑟琳·帕爾(亨利八世的第六任王後)的丈夫托馬斯·西摩。伊麗莎白在14歲前後,曾遭到托馬斯的百般挑逗,她也曾對托馬斯動過心。二人的曖昧關系導致伊麗莎白與繼母關系的破裂。1548年,帕爾死後,托馬斯·西摩向伊麗莎白求婚,但志大才疏的托馬斯卻因一場倉促的叛亂而受戮。伊麗莎白也因與托馬斯的曖昧關系受到牽連,幾乎身陷絕境。
恐懼婚姻的伊麗莎白並不排斥愛情,豐富的愛情經歷彌補了婚姻造成的情感缺失。羅伯特·達德利是伊麗莎白最重要的伴侶。在瑪麗統治時期,伊麗莎白經歷了人生最危險黑暗的時期,一度被關進倫敦塔。正是在這段時間里,她認識了達德利。達德利是諾森伯蘭公爵之子,相貌堂堂,也因牽涉叛亂被關進倫敦塔,兩人在這一時期擦出愛情火花。在伊麗莎白繼位後,曾考慮過與達德利結婚,但適逢國內外政治危機重重,伊麗莎白的理智戰勝了情感。達德利後來雖然結了婚,但兩人仍保持親密關系,備受恩寵的達德利還被封為萊斯特伯爵。當然,圍繞在女王身邊的男性並不只有達德利一人。伊麗莎白很好地處理了王權與感情的關系,這使得伊麗莎白一邊享受婚姻之外的愛情與情愛,一邊收獲著人民對她的愛戴。她還因為獨身而獲得「童貞女王」的美名。
「剩女」的代價伊麗莎白統治最大的秘訣是她把自己視為初生的英吉利民族的代表和象徵。與她的先輩一樣,她深知「權力的基礎是民族,沒有民族做後盾,王朝就沒有立身之處」。她也在各種場合拉近自己與人民的距離。有史家寫道:「如果說曾有人具有一種天賦和風采能贏得民心的話,這人就是伊麗莎白女王。她把溫和與尊嚴結合在一起,庄嚴地俯身向最卑微的臣民致意。她的所有官能都在活動,而一舉一動都似乎受到思想感情很好的支配:她的眼睛望著一個臣民,她的耳朵在傾聽另一個臣民的聲音。
她心裡又在對第三個人的意見做出判斷,而她卻正在和第四個人交談;她的精神似乎無所不在,但又都像是全神貫注,並未分心似的。她對有的人表示同情,對有的人加以稱贊,對有的人表示感謝,而對另一些人卻詼諧機智地予以戲謔嘲弄。她不責備任何人,她不忽略任何禮儀,她故意向眾人微笑,展示自己的優雅儀態……」她還曾當眾鄭重地說:使她獲得王位的是她的臣民。在她對臣民的柔情攻勢下,她也成為人民尊重和愛戴的偉大「聖女」。
作為民眾崇拜的「童貞聖女」,從1570年起,伊麗莎白即位的日子就成為國家的法定節日,而她越來越陶醉於這種榮光。1578年,達德利病死,在這一重大打擊下,伊麗莎白可能已經堅定了獨身的信念。1583年,50歲的伊麗莎白明確拒絕了法國阿朗松公爵的求婚,這是她最後一次走進婚姻的機會,所有人都認清了伊麗莎白將要終生獨身的事實。至1588年,英國海軍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伊麗莎白在民眾心中的威望達到巔峰,而婚姻卻離她越來越遙遠。
當然,伊麗莎白也為她的獨身付出了「代價」。在1588年以前,都鐸家族的所有直系後嗣都已去世。凱瑟琳·格雷死於1568年,瑪麗·格雷死於1578年,蘇格蘭瑪麗死於1587年。1603年,伊麗莎白度過漫長的統治期後,英格蘭的王位不得不交給了外姓人,蘇格蘭瑪麗的兒子、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六世南下繼承了王位。英國斯圖亞特王朝由此開端。
總之,伊麗莎白特殊的身世、早年形成的婚姻觀、在權力與婚姻沖突中的取捨、豐富的婚外感情生活以及「童貞聖女」榮耀的光環都成為她最終獨身的因素。除此之外,我們也應該看到,伊麗莎白並不是一位中世紀式的傳統女性,正如尼爾所說:人們之所以對她的獨身感到驚奇,是因為「沒有任何人認真對待統治英國的是一位『現代化的女人』這一現象」。
⑺ 為什麼會有「剩女」一說
因為人們的思想就是男人三十而立,而三十歲的女人還沒出嫁就等同於古代二十歲還沒出嫁的女人一樣,在別人眼裡就是老女人了。可是以現在的社會環境來說,上相親節目的都是二十多歲的大姑娘,所以人們就覺得二十多歲的女人都急著找男人了,三十歲的女人還不找不就嫁不出去了嗎?
⑻ 英國歷史上伊麗莎白為何終身未嫁
很多人都不知道為什麼伊麗莎白一世這么偉大的君王,最後一個人孤獨終老,一個自己的親生孩子都沒有,老了還被自己的最信任的顧問所背叛。
因此,伊麗莎白一世永遠都不可能結婚。也不會讓位給自己的表妹,這樣就違背了一開始的意願,也沒有辦法達成英國女王的使命。如果當時她讓位了,那麼現在的英國可能會落後世界很多年,成為歐洲最落後的國家哦。畢竟連自己國家的領土都不能統一,談何強大呢。
⑼ 請問被人說成聖女是什麼意思
指只能獨自一人,不能生情,不能有欲。聖女有以下5種意思:
1、指有聖德的女子。如「聖女貞德」等等。
2、常指將為後妃者﹐亦指女神。
3、是某個組織中的掌權者至親或繼承人,如楚留香傳奇中張潔潔母女。
4、在新時代,聖女不僅僅停留在傳統意義上,具有魔幻色彩,她也可以放寬年齡界限,特指思想道德上的聖女,即終生不受紅塵羈絆,永遠虔誠。這種意義上的聖女,是高貴不可褻瀆的,與印度聖女無關。
5、聖女亦指擁有特殊能力的女孩,年齡限制在20歲以下12歲以上。
女人最高的境界是成為聖女
剩女之所以被稱為剩女,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到了合適的年紀,居然沒把自己給嫁出去。比如說,女人法定結婚時間,最早是二十歲,超過二十八歲如果還沒有結婚會被人定義為剩女。因為男人女人,黃金年紀一般十八至二十八周歲,這個時段的男女身體最好,精力最為充沛。
沒有高超思想境界的人是很難成為剩女的。般要與傳統思想作艱苦鬥爭,另外還要自己能養活自己,總之生活並不容易。剩女們思想覺悟都頗為高深,是不可能被這么一點困難打倒的,努力學習,確定目標。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聖女
⑽ 英國為什麼那麼多老小姐
這問題跟現代發達地區為啥這樣多剩女道理相同
大部分讀書讀多了自然會看不起人
窮的不要 中等的嘛看不上 富有的少 自然就這樣了
想想李敖文化水平很高
李敖與胡夢茵分手的原因,說是不能忍受美女便泌時的猙獰,美好形象霎時塌毀。——!可見一般
不過剩女更可憐
有些剩女是因為工作 終於出頭了發現自己已經老了 要知道私營企業只要已懷孕就沒有升遷的希望
還有我不同意樓上的說法 到12世紀的時候歐洲開始出現資本主義 特別是中產階級的壯大才會出現這些事。這些的小說都是描述那時的事 所以才有女教師 要知道在歐洲中世紀的時候能有文化只有教士和教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