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智能化時代的到來,世界各國都制定了哪些智能製造計劃
智能製造是全球製造業變革的重要方向,給人類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展示了美好前景。
美國2009年提出「再工業化」計劃,發展陷阱製造業,實現製造業的智能化,保持美國製造業價值鏈上的高端位置和全球控制者地位。
德國2013年提出「工業4.0」計劃,由分布式、組合式的工業製造單元模塊,通過組件多組合、智能化的工業製造系統、應對以製造為主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
日本2015年提出「新機器人戰略」計劃,通過科技和服務創造新價值,以「智能製造系統」作為該計劃核心理念,促進日本經濟的持續增長,應對全球大競爭時代。
英國2014年提出「高價值製造」戰略,應用智能化技術和專業知識,以創造力帶來持續增長和高經濟價值潛力的產品、生產過程和相關服務,達到重振英國製造業的目標。
中國2015年提出「中國2025」,通過「三步走」實現製造強國的戰略目標。
資料來源:夥伴產業研究院(PAISI)整理
② 英國將什麼視為本國製造業發展不可或缺的關鍵要素
英國將供應鏈競爭力視為本國製造業發展不可或缺的關鍵要素。
相關介紹:
供應鏈本質上是市場運行微觀層面的概念,因此提高供應鏈發展水平還應從市場主體著手,著重提升企業的供應鏈管理水平。
供應鏈政策應以激發市場主體參與供應鏈協同的動力為重點,解決好企業想參與但能力和配套支撐不足的問題,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和配套條件,積極推進供應鏈信用體系建設、標准體系建設和信息化建設,引導和鼓勵企業進行供應鏈領域信息技術和管理技術的創新應用,促進供應鏈高效協同。
(2)英國製造業發展戰略是什麼擴展閱讀
發達國家和地區的供應鏈政策主要包含兩方面內容:
1、一是構建高效、協同、可持續的供應鏈,推動關鍵領域產業競爭力以及綜合經濟實力的提升,英國和德國的供應鏈政策就是典型的例子。
2、二是從供應鏈安全的角度出發,積極應對各類外部風險因素對關鍵產品和物資供應的影響,保障本國或區域內的經濟安全、民生安全和國家安全,美國的供應鏈政策就屬於此類。
③ 英國率先開展工業革命的前提和條件是什麼
前提:資產階級統治在英國的確立。
條件:
(1)圈地運動,提供了自由勞動力、資本、市場。
(2)英國早期的殖民貿易和殖民掠奪,提供了資本、市場、原料。
(3)英國手工業的迅速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技術。
(4)英國海外市場日益擴大,提供了市場(根本原因)。
(3)英國製造業發展戰略是什麼擴展閱讀:
英國一共有2次工業革命。
第一次工業革命是18世紀60年代從英國發起的技術革命,是技術發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開創了以機器代替手工勞動的時代。這不僅是一次技術改革,更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
以工作機的誕生開始,以蒸汽機作為動力機被廣泛使用為標志。這一次技術革命和與之相關的社會關系的變革,被稱為第一次工業革命或者產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是1870年以後,科學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各種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並被迅速應用於工業生產,大大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從19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出現了一系列電氣發明。德國人西門子製成發電機,比利時人格拉姆發明電動機,電力開始用於帶動機器,成為補充和取代蒸汽動力的新能源。電力工業和電器製造業迅速發展起來。人類跨入了電氣時代。
④ 如果二戰之後英國工黨沒有上台,英國海軍還會墮落么
我個人認為,就算是二戰之後工黨沒有上台,那麼英國海軍依舊會墮落下去。這並不是因為工黨的問題,而是整個英國的問題。海軍是貴族軍種,所以無論是訓練還是武器裝備的建設,對於國家的國力要求非常大。舉個例子,幾萬噸的油輪和幾萬噸的航空母艦排水量差不多,但是油輪好多國家都可以造,航空母艦只有那麼幾個國家能夠建造。所以這不是單純的因為工黨的問題。
但是隨著世界局勢的變換,英國也開始了對沖戰術。說白了就是兩頭押寶,一頭是美國,一頭是我國。反正誰贏我都能賺,誰輸我也不會跟著輸。在這種戰略下,英國海軍已經成為了一個犧牲品,航空母艦只有可憐的兩艘,其他艦艇更別說了。而法國海軍更是落魄,艦艇真的沒有幾艘了。
⑤ 20世紀30年代末,英國的坦克製造業發展情況是怎樣的
英國作為坦克的發祥地,有軍事理論家、軍事史學家富勒等一大批鼓吹集中使用坦克的軍官,盡管他們的理論沒有被當局採納,但他們的機械化戰爭思想卻對坦克的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使英國人比較看重坦克的機動性能。於是英國人按照陸軍分為步兵和騎兵的傳統觀念,同時受到坦克出生於海軍的影響,別出心裁地將坦克分為「步兵坦克」和「巡洋坦克」(也稱為騎兵坦克)。前者突出裝甲防護,後者則突出機動性。
⑥ in 2025戰略的核心理念包括哪些
創新發展。
《中國製造2025》是順應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大勢所驅,核心理念是創新發展。
近年來,世界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紛紛出台製造業發展戰略。比如,美國先進製造業國家戰略、英國工業2050、新工業法國、歐盟地平線、德國工業4.0、韓國未來增長動力計劃、日本再興戰略、印度製造。在這種大趨勢下,《中國製造2025》定位為以智能製造為主攻方向,進行全方位智能轉型,目標是使中國製造業由大轉強。
⑦ 英國東北部舊煉鋼廠炸死2人,鋼廠爆炸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爆炸是因為操作不當引起的。英國東北部的舊煉鋼廠發生爆炸,原因主要是因為操作不當引起的爆炸,這也不是這個煉鋼廠第一次發生事故,對於每個國家來說安全生產還是很重要的,所以每個國家都有關注安全生產的工作組。
英國作為世界上最早進行工業革命的國家,工業在世界上發展的很快。但是隨著近代化的發發展英國逐漸的取消了高污染危險性高的工廠,同時作為世界上發達的工業國家不僅僅服務業很發達,第三產業同樣是很發達的。英國還有著很好的社會福利。
⑧ 英國工業2050戰略是哪一年提出的
財政大臣奧斯本在2011年春季預算報告中提出
⑨ 為什麼英國的製造業在近幾十年來的重要性下降
因為在撒切爾夫人時代,英國政府就已經決定調整英國的發展方向,摒棄重工業,發展服務業。現在英國經濟支撐其實是金融服務業。
⑩ 全球製造的策略是什麼
全球製造的策略:
近年來被普遍採用的獲得競爭優勢的GMS有2類:一類是要素輸入策略(actorinputstrategy),另一類是進入市場策略(marketaccessstrategy)。
1、要素輸入策略
強調各種可利用的輸入要素最好組合(低成本和/或高質量)的獲取和運用(見圖1)其目的主要是通過將當地的競爭優勢並入增值系統,以增強企業在本國市場的競爭地位,它追求的是將不同的區域經濟聯成一個有凝聚力的系統以提高生產率。首先把產品安排在生產的某些階段有相對優勢的國家生產,使企業獲得經濟優勢實際上一要素輸入策略允許企業與具有相同優勢的主權國家脫離關系(decouple)。電子行業的許多企業在太平洋地區設立裝配廠以利用當地的廉價勞動力,採用的就是這種策略。Intel公司率先於1972年在馬束西亞的Penang建立裝配和測試廠。1974年又推廣到菲律賓的馬尼拉。80年代中期,在Penang的電子公司超過了40家,在馬尼拉也超過了20家。一般來說,高技術加工(如半導體晶片)仍在美國生產.而勞動密集的中低技術製造(如裝配和測試)則轉移到國外進行。墨西哥的邊境特區Maquiladora則是要素輸入策略的另一個典型的實例。到90年代,美國500強企業中的75在Maquiladora擁有一家或幾家工廠,以利用墨西哥的廉價勞動力;8O年代後期,西歐和日本也在該處建立了許多工廠。
2、進入市場策略
更多地強調不斷進入外國市場,而把獲取相對的經濟優勢放在其次(見圖2)這種策略促使許多企業在全球的關鍵市場建立生產廠以便將產品推向該地區,並使當地人盡快了解其產品,或者便於克服諸如關稅、配額銷貨(quotas)和當地有關規定等地方保護主義。此外,進入和開發全球市場也使得企業獲得規模經濟的優勢並轉移其生產和市場風險。Honda汽車在Margsville、俄亥俄設立製造廠以及1992年在歐洲經濟一體化之前,美國和日本的企業竟相在歐洲建立製造廠就是採用進人市場策略的例子。當企業在國內市場佔有一定競爭優勢進一步開發國外市場時,最初採用的是單純的進人市場策略。如果向國外拓展市場的最初嘗試獲得成功,則企業通常會加大對開發國外市場的投人,其策略有多種,如出口、特許、合同管理、風險共擔和就地生產等。當然,具體採用何種策略取決於一個企業的全球目標及其資源條件。進入市場策略要比單純的要素輸入策略復雜得多,因為,在不同工廠中可能存在著綜台的相互關系。因此更難於管理。
3、混台策略
很多情況下,當企業採用要素輸入策略體現出一種全球化傾向,從而使他們進入全球市場時.就產生了混台(hybird)策略。反之亦然。當開發全球市場的企業遇到價格壓力時。又傾向建立要素輸人的工廠,最終,真正的全球企業將集成2種策略.以提高它在全球市場中的競爭地位。這方面成功的例子很多,如l992年Ford汽車公司已在五大洲具有生產和銷售投資,Ford的管理者已認識到通過全球製造網路來提高其生產效率。90年代,Ford公司的重點放在開發亞洲主要國家、歐洲和南美的市場。
4、輪轂輪輻策略
當上述2種策略綜合利用與當前的政治、經濟形勢結合在一起以開發某一地區的規模貿易時,一種新的全球競爭策略出現了,它以新的競爭方法解決在世界主要貿易地區(西歐、北美、太平洋地區)建立製造和銷售中心。以克服可能出現的貿易障礙,從而順利進人這些市場對每一貿易區.銷售及最終製造(裝配)廠建立在主要市場附近;而勞動密集型的製造、裝配廠則分布在勞動力價格低廉的周邊地區;其它的零部件生產則放在離中心市場更遠的地方。零部件通過進口到達貿易區以維持貿易區的生產,從而獲得重要的價格優勢。這種「輪轂輪輻」(hubandspoke)的製造銷售策略可以用一家美國企業尋求在歐洲或太平洋地區建立競爭市場的策略來說明。在歐洲.企業將銷售中心(輪轂)建立在英國和德國,而勞動密集型的製造、裝配廠則建立在西班牙和東歐國家(如匈牙利),這些工廠的競爭地位可能需要遠在美國的研究和設計活動的進一步支持。勞動密集型的生產則在墨西哥邊境特區Maquiladora完成。其它工程活動的支持可能來自日本.廉價勞動力的生產則可能放在新加坡。當一個企業企圖在太平洋地區競爭時也可能出現類似的情況.銷售中心可能建立在日本和澳大利亞,而廉價的生產中心則放在馬來西亞和菲律賓。此外,這一策略不僅能有助於企業進入全球市場,還有利於其取得國內市場的競爭優勢。需要強調的是,如果沒有先進的供輸系統的協調和集成,這種「輪轂輪輻」製造及銷售策略將不能有效地發揮作用。在全球製造活動中,要區分(configuration)和協調(coordination)2類決策。構建主要涉及各工廠的分布以及在這些工廠中生產活動的分配.特別強調不同的環境需要不同的結構;而協調則解決網路的管理問題,目標是高效、有效地規劃全球製造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