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拿破崙愣是打不過英國人除土倫外,海戰輸給英國人,埃及輸給英國人,西班牙戰爭輸給英國人,滑鐵
英國是島國,與離它最近的大陸也隔了一道英吉利海峽。
英國和日耳曼人是近親,會打仗。
英國是海洋的國家,海軍實力特別強。
英國殖民地多,遍布世界,後方勢力強大。
還有一些原因就不列舉了,望採納。
Ⅱ 拿破崙失敗的主要原因
拿破崙失敗的主要原因是英國、俄羅斯、奧地利、普魯士等的國家組成了反法同盟軍共同抵抗拿破崙。
1814年3月31日,巴黎被佔領,同盟軍要求法國無條件投降,同時拿破崙必須退位。拿破崙希望讓他的兒子羅馬王以拿破崙二世的名義繼承皇位,但是遭到了反法同盟的拒絕。
4月11日,拿破崙宣布無條件投降,並於4月13日在巴黎楓丹白露宮簽署退位詔書,法蘭西第一帝國滅亡了。拿破崙本人在退位後被流放到地中海上的一個小島厄爾巴島。拿破崙保留了「皇帝」的稱號,可是他的領土只局限在厄爾巴島上。
(2)為什麼拿破崙打不贏英國擴展閱讀:
拿破崙的野心膨脹使他不滿足於登上法國皇帝的寶座,他要令全歐洲服從法蘭西的意志,由此他的自信越來越走向自戀。
1805年第三次反法同盟成立。拿破崙揮兵多瑙河,將奧軍主力圍困在烏爾姆要塞,迫使他們投降。接著他率軍攻佔維也納,逼得奧皇弗朗西斯出奔奧爾莫烏茨;拿破崙引誘俄奧聯軍在奧斯特里茨與他決戰,結果大勝聯軍。
由此,第三次反法同盟瓦解。拿破崙則乘機大肆瓜分歐洲領土。他把自己的兄弟與近臣們分封到這些地方去做國王大公,建立他的新歐洲秩序。
對於拿破崙的這些侵略行徑,歐洲列強當然不會善罷甘休。三年後,第五次反法同盟又告成立,結果再次被拿破崙率軍摧毀了。
到1810年,拿破崙不僅是法國的皇帝,還是義大利的國王、萊茵邦聯的保護者、瑞士的仲裁人,以及西班牙、荷蘭、那不勒斯王國、華沙大公國及其他附庸國的太上皇。為了進一步征服歐洲,拿破崙於1812年6月御駕親征,率60萬大軍征討俄國,他堅信戰爭會在1812年內結束。
但俄軍統帥庫圖佐夫元帥對拿破崙大軍採取了主動撤退、堅壁清野的策略,在拿破崙逼進莫斯科時焚城三日,這使拿破崙陷入了空前的困境。五個星期後,拿破崙不得不下令撤軍,沒想到等著他的卻是比庫圖佐夫更可怕的事情—俄國的嚴冬。
在天寒地凍、風雪交加及俄國正規軍與游擊隊的不斷騷擾中,拿破崙的60萬大軍徹底崩潰了。他只率2.7萬殘兵敗將退回巴黎。
拿破崙征戰俄國大敗而歸,敲響了他命運的喪鍾。1813年春,俄、英、普、奧、瑞典等國組成第六次反法同盟。經過半年多的交戰,拿破崙大軍終於面臨山窮水盡的局面。
1814年4月6日,在眾叛親離、大勢已去的情況下,拿破崙終於簽署了退位詔書,被流放到地中海的厄爾巴島。之後一年,他雖潛回巴黎,再登皇位,與聯軍作戰,但這不過是英雄末路之舉,只留下「滑鐵盧」的敗績。
此後,他被遣送到大西洋的聖赫勒拿島,度過他的餘生。他在那裡過了六年無聊至極的日子,不斷反省他一生的功過得失。據說有人送了他一本中國的《孫子兵法》,看得他大為驚嘆,後悔沒有早得到這本書,那樣他就有可能打更多的勝仗。
Ⅲ 拿破崙滑鐵盧戰役失敗原因
把所有的過錯全部推給一個將領絕對是甩鍋的做法。
縱觀整個滑鐵盧會戰你會發現,其實從戰爭一開始拿破崙和他的法蘭西帝國就註定要走向毀滅。
首先從最早的時候開始看,拿破崙重返巴黎建立王朝,歐洲各國深孔不安,於是紛紛對法蘭西帝國宣戰。
來看看雙方的對戰國家。
帝國雄鷹:法蘭西第一帝國,那不勒斯王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VS
反法聯盟:大不列顛,奧地利帝國,沙俄帝國,普魯士王國,巴伐利亞,瑞典王國,丹麥王國,西班牙帝國,葡萄牙王國,斯丁王國,西西里王國等等。
縱觀對戰國家來看拿破崙都是處於絕對劣勢,加之很多老禁衛軍因為經歷了俄國會戰對戰爭都很懼怕所以不再為拿破崙效力。
這是兵力上的損失。
其次是這次法國新召集的部隊中有80%以上都是新兵蛋子,沒有接受過任何訓練,他們的戰鬥力連民兵都不如,頂多就是個武裝市民。
第三,武器彈葯不充足,很多都是3個人1桿槍加幾顆子彈。
人員不足,武器不足,這仗怎麼打?最要命的是拿破崙外交方面犯了大忌。
奧地利帝國皇帝弗朗茨派使臣過來向拿破崙說和,如果拿破崙放棄義大利和科西嘉的領土主權,那麼奧地利將會在戰斗中保持中立,否則直接加入第七次反法同盟,拿破崙不以為然,奧地利隔天對法宣戰。
還有什麼致致命問題?拿破崙的選人問題。
首先貝爾埃蒂是之前拿破崙的總參謀,他有處理命令的經驗,也可以把拿破崙臨時口述寫成一篇通俗易懂的口令,可以說那些下級軍官都看得懂他寫的內容。
可是拿破崙卻選擇了蘇爾特當總參謀,為什麼?僅僅因為貝爾埃蒂在波旁王朝復辟的時候任職政府官員,蘇爾特有勇無謀,而且從來沒有當總參謀的經驗,這一點讓他在林尼戰役中表現的淋漓盡致!
再來就是繆垃,在法國乃至整個歐洲繆垃是最優秀的騎兵將領,可是他卻因為惹怒了皇帝而遭到冷漠,而拿破崙居然讓內伊元帥來擔任右翼軍,而總指揮,居然是給到了一直尊敬他的格魯希將軍。
可以這么說,蘇爾特比內伊更適合擔任右翼軍,而內伊比格魯希更適合當主力軍。
再來看看策略。
由於聯軍有兵力優勢,於是他們分了4路進攻,第一路是最為薄弱的普魯士王國和英國的軍隊,第二弱的是從南部來的西班牙政府軍和葡萄牙聯軍(民兵無法統計),較強的是奧地利和巴伐利亞聯軍,最為強大的是俄羅斯,丹麥,瑞典聯軍。(這里所說的弱不是戰鬥力弱,而是人數上的弱勢。)
戰爭一開始,繆拉所率領的那不勒斯軍隊在羅馬被奧地利擊敗,奧地利在羅馬戰役中取得決定性勝利,幾天之後就進駐那不勒斯,那不勒斯宣布投降並解除繆拉的皇帝職位,那不勒斯最先崩盤。
第二,奧斯曼土耳其在高加索戰役中被俄軍大敗無力再偷襲奧地利,土耳其的進攻名存實亡。
縱觀戰局,其實只有法軍一個人孤軍奮戰,擺在拿破崙面前無疑兩種選擇。
一:乖乖等著挨打,不出三個月聯軍就會擁有超過100萬的軍隊開赴法國各處,佔領幾乎除了巴黎之外的所有法國領土,不過好處就是拿破崙可以利用這三個月抓緊招募新兵並分發武器加訓練。
二:與其一隊先火拚,先幹掉一支軍隊。
拿破崙進行思考後選擇了擊敗英普聯軍可以從政治上和俄國媾和。於是在里尼戰役中拿破崙進行了一場空前的,也是他人生最後一次勝利。
林尼戰役中上訴的幾個人將會把法軍推向失敗。
林尼戰役位於法國和普魯士的交界處,就是在這場戰役中蘇爾特不斷發出截然相反的命令,而且命令錯綜復雜,讓人摸不著頭腦,比如下午2時拿破崙告訴蘇爾特下午2時30分格魯希將會配合阿隆將軍攻擊普軍左翼,命令內伊立刻向中路發起進攻牽制普軍,可是命令卻在下午4時才送到內伊手上,而且命令非常含糊,緊接著10分鍾後又送來好幾分讓人模糊不清的口令。
內伊已經迷糊了,他不知道該在這個戰役中發揮什麼角色。
兩軍很快交火,可是普軍的抵抗異常兇猛,遠在布魯塞爾的威靈頓公爵也收到了林尼方向的告急消息,他火速帶領4000人開往林尼准備支援普軍,拿破崙得知後命令內伊掉頭前往英荷聯軍來的路上准備開戰。
可是威靈頓在期間收到了普軍准備撤退的消息,本來不知所措的威靈頓突然再一次接到報告說東方來了一隻龐大的軍隊。
不僅僅是拿破崙,普魯士將軍布呂歇爾也有點糊塗了,他們分不清這是誰的軍隊。
普軍以為是奧軍來了,於是取消了撤退命令並告知威靈頓他們講繼續堅守,不過這封命令沒有送到威靈頓手上而是被法軍截了去~
知道普軍要堅守的消息後拿破崙當機立斷相信這是援軍來支援了,他立刻派格魯希停止進攻並親自帶人馬抽調了全軍二分之一的軍隊來抵擋這只無名大軍。
威靈頓看到普軍並無撤退跡象並且也以為是援軍到了,於是抓緊修建防禦工事。
拿破崙從高地上看到了英軍尚未集結完畢,他認為這是擊破英荷聯軍的最佳時機,於是他給內伊帶了口令要求他對英軍陣地發起攻擊。
可是蘇爾特在寫命令的時候含糊不清,沒有把立刻二字加進去,而且收到命令的時候已經過了2個小時,此時英軍已經完成了一半的集結,並且防禦工事開始修建起來。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等鄰近了才發現這只大軍是巴黎派來增援的,足足5W人,我們無法現象拿破崙當時的表情,但是可以知道拿破崙和巴黎之間的聯系有多麼脆弱。
這只大軍又巴萊將軍所指揮,他和普軍交戰了沒多久就消失在邊境處,隨著傷亡越來越大布呂歇爾下令部隊撤退,他自己跨上戰馬和普魯士第一擲彈兵兵團一起發起了沖鋒。
可是戰馬卻被法軍子彈擊中重重摔在了地上昏了過去,也幸好他的副官看到了把他救了回來。
整整一個上午,拿破崙沒有做任何的動作。
中午的時候拿破崙趕到北線內伊的士兵正在打算吃午餐,而他們的對手英荷聯軍已經開始退卻,本來這個時候如果拿破崙親自督戰追擊英荷聯軍的話,那麼坐在布魯塞爾城內的應該就是拿破崙了,可是拿破崙居然和他們一起共進了午餐,等到下午部隊才開始緩慢進攻。
可是英荷聯軍已經跑得不知去向。
戰役結束了,拿破崙知道普魯士輸了,他們不可能回來了,但他低估了普軍的實力。
不久後巴黎方面傳來消息,說發現普軍已經潰逃至洛林,拿破崙堅信普軍不會參戰。
可是這些叛逃的普軍是6000名南德意志聯邦的士兵,他們對林尼戰役抱怨個沒完,可以說少了這些人對普軍來說是個好消息。
等拿破崙開始進攻英荷聯軍路上時碰巧天氣下起了磅礴大雨,這道命令只好終止,這場大雨給法軍是災難性的,但對英荷聯軍來說卻是幸運的,因為包括威靈頓本人在內的4000名英荷聯軍全部撤退到滑鐵盧。
普軍被打敗了,可是普軍並沒有被消滅,這個時候拿坡倫居然命令格魯希率領全軍三分之一的人馬去消滅普軍。
命令下達的時間是隔天,也就是說錯失了追擊的最好時機。而且只要一支步兵團和一個騎兵中隊就夠了。
英國將軍威靈頓知道普軍戰敗的消息後知道自己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他手上的英國陸軍只有1萬人,其他的都是漢諾威部隊和葡萄牙軍隊。做好最壞的打算,倫敦方面已經派遣了數艘軍艦在外海徘徊,隨時接應這支英荷聯軍撤退。
英國陸軍的戰鬥力可以說在歐洲僅次於法軍。
很多人對英國陸軍的戰鬥力產生誤解,其實不然,英國陸軍從戰爭開始到結束都是自願服兵役。
整個戰爭下來英國陸軍只有4萬人,他們雖然沒經歷過什麼會戰可是他們的訓練可比普魯士奧地利和俄羅斯,甚至法國還要艱苦。
普魯士和奧地利是速成部隊,俄國的不要說了,基本都是靠農奴,法國有正規的訓練,可是時間上來看不如英國持續。
當時歐洲打仗講究的是士氣,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名士兵在500米時開槍擊中敵人的幾率只有150分之一,在150米的時候開槍擊中敵人的幾率只有50分之一,只有在50米的時候開槍精度才能到達3分之一。
而英國使用的槍械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來復槍,射程遠,精度高,可以在150米的時候將精度控制才3分之一。那麼在50米就是百分之百了。
其次是法國陸軍使用的槍械,再來就是普魯士和奧地利的滑膛槍了,滑膛槍精度差,易故障,唯一的優點就是造價便宜,世界通用,撿起來就能打。
俄國的就不要說了,那真的是不能用垃圾來形容了,在莫斯科會戰中法軍以2萬人的代價換取了俄軍6萬人的重大勝利,雖然這是法軍第一次傷亡人數這么大,但也確實看出來俄軍的戰斗素質和槍械的不足。
拿破崙輕敵了。
在部署軍隊的時候他流露出明顯的輕敵,可是在半島會戰中吃過虧的朱諾和蘇爾特多次告誡皇帝英國陸軍的可怕以及威靈頓的時候拿破崙不以為然,認為只要用大炮,英國就會妥協。
滑鐵盧這個地方是威靈頓精心挑選過的,威靈頓是善於防守的將領,而拿破崙是善於進攻。
滑鐵盧前有3座農庄,分別駐扎了德意志軍團作為前線緩沖帶和偵查帶,這些德國人在耶拿戰役時被法軍擊敗逃亡倫敦,現在如今再一次面對拿破崙大軍,他們早就有了和法軍決一死戰的准備。
拿破崙的想法是中路佯攻,左右兩邊主攻的意思,這個想法立刻遭到了蘇爾特和朱諾的反對,威靈頓是善於防守的將領,應該採取以圍代攻尋尋而進的方法,可是拿破崙堅持己見,在它看來,展現軍力足以讓英國人看清局勢。
而且此戰必須速戰速決,不能給奧地利和俄羅斯人有可趁機。
主要是他瞧不起英國軍隊,認為英國不過是一群懦夫而已。
前面已經說了英國陸軍少而精,所以這一仗拿破崙必敗!
當天上午拿破崙下令各部隊修整,命令雖好可是各個兵團早已無米下鍋,補給都在大後方。
吃過所謂的早餐之後拿破崙下令中路佯攻兩面主攻的方法,可是時間不巧清晨剛下過一場大雨,地上泥濘不堪,每一腳都是靴子與泥巴的斗爭。
蘇爾特再次勸諫應該以圍代攻,蘇爾特的說法是威靈頓是善於防守的將領,經常以1倍的部隊守住3倍到4倍的敵人,連不可一世的法軍在1812年都慘敗在他的腳下。
這個人太可怕了,所以和他打陣地戰,絕對失敗。
所以蘇爾特認為應該以圍代攻,威靈頓防守優越可是進攻則一塌糊塗,法皇應該將主力面對奧地利和俄羅斯,一旦這支人數最多的部隊失敗了,其他的反法同盟也會不攻自破。
拿破崙堅持己見,可能是俄國之戰的失敗讓他的戰略眼光開始失靈,他依然認為人數最少的一支軍隊是最好擊敗的,於是他下令第一波先遣部隊進攻。
可是拿破崙的先遣部隊遭到了威靈頓布置在前線農庄的德意志部隊發現,他們早就有和法軍決一死戰的准備,他們裝備的武器是英國最先進的來復槍,射程遠,精度高,法軍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慘重代價,駐守在農庄的德意志軍團發現了法軍的真正意圖後立刻匯報給了後線的威靈頓將軍,威靈頓立刻對戰略部署作出調整,左右兩路佯攻的軍隊也慘遭威靈頓的聯軍埋伏,損失慘重後撤出了戰斗。
此戰後拿破崙更加覺得農庄的重要性,他們不單單可以知道法軍的進攻路線,也會給先頭部隊帶來沉重打擊,於是他命令朱諾不惜一切代價拿下中間這座農庄。
法軍派出了320人的先頭部隊作為主攻開始進攻只有80人駐守的農庄,德意志軍團誓死抵抗,在外面的直接開槍擊斃,要爬上樓梯的直接推倒,法軍損失慘重,以至於朱諾不得不繼續投入軍隊。
直到下午的時候拿破崙下令不惜一切代價拿下這個地方,朱諾又一次加大了軍隊,快到傍晚的時候大門被突破,法軍一擁而入,德意志軍團與他們進行了殊死肉搏戰,這一仗尤為慘烈,最終寡不敵眾在傍晚撤出,80人的軍隊子彈全部打光,僅剩下11人撤出戰斗。
威靈頓也知道農庄的重要性,可是他派出去增援的部隊遭到法軍大炮的直線打擊,損失慘重後不得不召回,但是這些英雄的戰士為戰爭多爭取了一天時間,讓大部隊在後線得意得到修整,從港口的補給也陸續跟進,威靈頓倍感欣慰。
就在此時,狡猾的普軍將領布呂歇爾從整了敗軍,他發現並沒有損失多少人,而後面緊追不舍的格魯希因為害怕普軍埋伏非常小心的前進,所以和普軍至少隔了半天的路程。
布呂歇爾留下一支軍用來牽制格魯希,剩下的部隊繞小路返回滑鐵盧准備支援威靈頓。
第二天一早又是一場磅礴大雨,拿破崙見天氣不好於是下令延緩時間進攻,這個時候內伊是主戰的,他錯誤的認為農庄的丟失加上派來增援的英葡漢諾威聯軍遭到了法軍大炮的轟擊後英國所剩無幾,只剩下喘息的時間。
於是他不顧拿破崙的命令派出騎兵進行攻擊。
另外兩座農庄發現了之後立刻向威靈頓稟報,英聯軍立刻組成方陣來應對法軍的騎兵沖擊。
本來騎兵沖鋒陷陣需要步兵的支援,可是如今只有騎兵一支軍隊在孤軍奮戰,而步兵都是按兵不動,遭到交叉火力的騎兵很快敗下陣來。英軍損失也很慘重,基本上無力組織進攻了。
拿破崙大發雷霆,可是事已至此退無可退,於是他下令部隊全軍出擊,可是近衛軍卻留在了身後,這是他第二次犯下在俄國之戰的錯誤。
英軍陷入苦戰,英國陸軍擅長遠程對射可是肉搏戰卻很差,很快就敗下陣來,要不是英騎兵將埃布里奇的表現尤其出色,多次沖散了法軍的陣型,否則英國將進入全線崩盤的境地。
戰爭持續了一天,這個時候如果法國的騎兵趕來增援的話那麼將會是對英軍致命一擊,可是法國已經無騎兵可用了。
缺少騎兵增援的法軍被迫撤出戰斗,英軍自身損失非常慘重,如果法國再來一次沖鋒,那麼威靈頓必敗無疑。
拿破崙也知道就差一下,只要再一下,威靈頓就輸了。
當天晚上他下令派人去找追擊普軍的格魯希,讓他火速趕往滑鐵盧,可是格魯希本身性格就很柔弱,加上傳命令的人也省略的火速趕往2字。
格魯希已經看到前面不遠的普軍士兵了,他在兩種政策之間猶豫不決,是要增援滑鐵盧,還是追擊普軍?
當時所有的將領都覺得應該火速趕往滑鐵盧,可是格魯希卻另有看法,他認為只要拖住了這支普軍,那麼以皇帝實力怎麼會輸給大洋彼岸的英國人?
於是他下令繼續進軍,不要理財命令,很快他就和普軍交火了,因為深處叢林,格魯希無法判斷普軍的真實人數,他一直認為這支普軍就是全部的軍隊了。
第二天一大早,拿破崙已經整裝待發,此時法軍人數仍然多於英軍,可是傷亡人數卻是英軍的2倍還多。
威靈頓知道自己已經無法再堅守了,他也派出去使節希望普軍趕緊來支援,另一方面他也向倫敦匯報了情況,倫敦方面也在比利時附近停靠了大型艦船,隨時搭載威靈頓回國。
誰的援軍到,誰就能主宰戰場的勝利!
此時邊遠處出現了一個蒼白的影子,期初拿破崙還以為是格魯希回來了,可是過了一會兒才發現居然是普軍的軍旗。
拿破崙別無他法,為了穩定軍心他下令出擊,並且告訴前線的士兵格魯希派人回來增援了。
其實這個時候拿破崙只要收縮軍隊撤出滑鐵盧回防還是有機會的,因為普魯士單槍匹馬不可能採取行動,此時只要重返巴黎重新召集新的中堅力量用以防守俄奧聯軍,那麼法軍還是有東山再起的希望。
可是這個時候已經顧不了那麼多了,威靈頓在得知普軍趕來增援後大喜,立刻把藏在山坡後的大炮拿出來。
英國的大炮和法國的大炮相比數量少,性能差,所以為了避免損失,只能將他們藏起來,現在正是發揮作用的時候。
法軍並不知道英軍有埋伏,因為在戰爭開始初期只有法國的大炮在狂轟亂炸,而英國的則是零星還以顏色,所以他們錯誤的認為英軍已經沒有反擊的能力,只剩下喘息的時間。
過程就不寫了,最後英軍大獲全勝,法軍的近衛軍也被迫撤退,這些誓死不後退一步的近衛軍一撤,馬上法軍就亂了,埃布里奇下令騎兵全軍出擊,一時間仇恨的子彈全部打到了法國身上。
拿破崙知道敗局已定,他下令大炮全部開火,只是不是為了奸敵而是為了掩護自己逃跑。
Ⅳ 為什麼拿破崙愣是打不過英國人
拿破崙折戟滑鐵盧 狹窄的戰場:滑鐵盧 的戰場太狹窄了,它的縱深不過3公里多 ,最大的寬度一共只有6公里多。一條大 道將其切斷分成為兩部分,在南面的艾南 斯高地的兩邊,有一道低矮的不規則的山 嶺,在北面又有另外一條更低的山嶺——布南尼。 對等的兵力:英軍統帥威靈頓 的手下有步兵4.9萬多人,騎兵1.2萬 多人,炮兵5000多人,火炮156門。拿破 侖方面步兵為8.4萬多人,騎兵1.5萬 多人,炮兵7000多人,火炮246門。雙方 兵力旗鼓相當。 最後的哀嘆:當日下午6 時,夕陽照著山坡。拿破崙將他手下的4 000名近衛軍統統投入到進攻中。這些官 兵冒著英軍的炮火,奮力拚殺,終於佔領 了山脊。就在這當兒,英軍統帥威靈頓指 揮近衛軍撲了上去,殘陽夕照之下,法軍 血肉橫飛。目睹拿破崙慘敗的威靈頓流著 眼淚說:「勝利是除失敗之外的最大悲劇 。」 「眼下一切都完了!」拿破崙哀嘆道。 到了晚上9時,拿破崙只好帶著1萬名殘 兵敗將,且戰且退,往巴黎逃去。 1815 年6月18日,在比利時的滑鐵盧發生了世 界近代史上著名的會戰,拿破崙所率法軍 被英國、普魯士聯軍擊敗,這位世界史上 的著名統帥隨之以退位結束了政治生涯。 如今在風光秀麗的比利時,最有名的旅遊 勝地是滑鐵盧。除了少數英國人還緬懷本 國名將威靈頓,個別德國人還知道扭轉此 戰局面的普魯士名將布呂歇爾,大多數游 客是來憑吊失敗於此的拿破崙,猶如中國 人講起楚漢之戰多為「力拔山兮氣蓋世」的 項羽所嘆息。 ■拿破崙司令部舊址的望遠 鏡、軍刀和行軍床引來不少懷舊幽情 滑 鐵盧是布魯塞爾以南20公里的一個小鎮 ,往南5公里外芳草萋萋的綠地中,隆起 一座50米高的小山,是當年英軍核心陣 地,沿226級台階可走上頂端一覽戰場全 貌。山頂有一尊威靈頓用戰場上廢鐵鑄成 的「滑鐵盧雄獅」,而參觀者最注目的還是 南部那幢紅頂黃色的二層小樓,即拿破崙 司令部舊址,裡面陳列的望遠鏡、軍刀和 行軍床引來不少懷舊幽情。 舊址旁有一 個圓桶形紀念館,環形牆壁上由法國畫家 所繪百米壁畫堪稱歐洲美術史上一絕。其 色彩鮮艷,人馬栩栩如生,再加上油畫前 面輔以類似真實景物的泥塑,倒卧的人馬 、丟棄的兵器和踐踏的枯枝敗草等經燈光 輝映,使人真有身臨昔日戰場之感。 恩 格斯曾稱贊拿破崙「甚至在遭到失敗的進 軍中也是一位偉大的統帥」,滑鐵盧之戰 也是典型例子。1815年3月拿破崙從流放 地突然登陸法國南海岸,不費一槍一彈, 便在民眾和軍隊歡呼聲中進入了巴黎,趕 走了波旁王朝重新當上皇帝。被他打怕了 的整個歐洲馬上宣布,拿破崙是「人類的 敵人」,英、俄、奧、普的70萬軍隊從四 面八方向法國進攻。此刻拿破崙只有不足 20萬正規軍,有一部分被國內旺德等地 叛亂牽制,僅12萬人可機動。在分兵抵 御毫無希望的形勢下,拿破崙堅持有機會 就向敵軍進攻以求得殲滅的原則,絕不消 極防禦坐等挨打,在6月14日跨過比利時 邊界向英、普軍進攻,從而引發滑鐵盧一 仗。 四天後的決戰結局,卻是拿破崙失 敗,這並非攻勢防禦的原則有錯,而在於 戰爭舞台上的條件已非昔日可比。那位歐 洲史上最大的軍事天才,再也無法導演出 勝利的劇目。 ■哀號之聲不絕於野,成為 滑鐵盧戰場的最後景象 對6月18日拿破崙 在滑鐵盧指揮的失誤,百年來許多史論作 品和文學作品中都爭論不休。從事件本身 看,一代名帥確是因許多偶然因素,才輸 給了二流將領威靈頓和布呂歇爾。 拿破 侖的原計劃是先以自己12萬軍隊消滅8萬 普魯士軍,再打7萬人的英軍。16日這天 ,他在林尼殲滅了布呂歇爾所率普軍2萬 人,自己損失萬餘人。如不是內依元帥所 部遲緩,此仗有可能達成全殲,這樣他集 中局部優勢各個擊破的計劃便會實現。 次日,拿破崙可能是出於偶然,違反...
Ⅳ 拿破崙全面戰爭歐洲戰爭怎麼就打不過英國呢!大陸都是我的領土附屬國,就是這英國,英國就來了人一上船
英國是島國,與離它最近的大陸也隔了一道英吉利海峽。
英國和日耳曼人是近親,會打仗。
英國是海洋的國家,海軍實力特別強。
英國殖民地多,遍布世界。
法國確實佔領了龐大的領土,可是她們並不臣服於拿破崙,反法同盟屢次成立就能說明這點。
還有一個俄國,使他無法集中精力對抗英國。
Ⅵ 拿破崙為什麼打俄羅斯而不打英國
拿破崙是很想打英國的。最開始的計劃:有鑒於英國皇家海軍實力較強,拿破崙派維爾納夫率領主力艦隊和西班牙艦隊組成聯軍,引誘英國海軍主動出擊。然後甩掉追擊的英國艦隊,搭載法國陸軍登陸英格蘭,依靠法國歐陸第一的陸軍可以輕易讓英國屈服。然而沒想到英國皇家海軍攻擊意志太強,一直咬著法西聯合艦隊不放,最後在西班牙塔拉法爾加全殲法西聯合艦隊。
失去了主力艦隊的拿破崙,無論陸戰多麼無敵,也不可能橫跨英吉利海峽,自然只能進攻俄羅斯了。
Ⅶ 為什麼拿破崙和希特勒都沒有徵服英國
因為制空權和制海權。在沒有絕對的優勢前很難對陸地產生實質性的威脅。
Ⅷ 拿破崙滑鐵盧之戰失敗的原因
一、原因:
(一)、軍隊素質差,指揮員缺乏
盡管拿破崙任命名將達武元帥為陸軍部長,在2個月內組織了28.4萬軍隊,且部隊中也有不少老兵,但整個部隊畢竟是倉促組建,缺乏訓練,槍械、彈葯、馬匹也十分缺乏。部隊的高、中級指揮員更是缺乏,以至格魯西這樣的平庸之輩也要獨當一面。
法軍在滑鐵盧決戰時,進攻被迫採用師縱隊,每營成三列橫隊,每師則形成正面200人,縱深24-27列的龐大方陣,行動笨拙。
(二)、沒有及時殲滅普軍
拿破崙計劃集中兵力各個擊破普英軍,法軍先於滑鐵盧決戰前兩天的6月16日,在里尼擊潰布呂歇爾的普軍。但因1軍團迷路,沒有及時趕到戰場,6軍團又距離過遠,調動太遲,致使里尼之戰成為擊潰戰,而不是預想的殲滅戰。
拿破崙也沒有在16日黃昏組織追擊普軍,而是在第二天派出格魯西元帥率3.4萬人追擊。但為時已晚,格魯西根本沒有找到普軍,反而浪費了大量兵力,卻使普軍最後與英軍會合,參加了滑鐵盧的戰斗。
(三)、兵力分散,調動不及
拿破崙歷來主張集中優勢兵力。但此役卻奇怪的一開始就分散使用兵力。
在里尼之戰時,拿破崙在敵情不明的情況下,卻派出內伊大軍迂迴普軍右翼,結果內伊突遇英軍2萬,即放棄迂迴圍殲普軍的任務,被次要敵人牽制,後僅遲緩的派出1軍團,也沒能到達戰場。
在滑鐵盧決戰時,拿破崙仍未集中全部兵力,而是分出三分之一的兵力,由格魯西帶領去追擊去向不明的普軍,致使該部脫離戰場。
(四)、法軍將領的不稱職
內伊元帥盡管在滑鐵盧表現了非凡的勇氣,但其指揮是不力的。在里尼迂迴時,不分主次,與2萬英軍糾纏,致使8萬普軍未被殲滅。
格魯西元帥卻是墨守成規,其在滑鐵盧以3.4萬的兵力,由於其之前在接到了拿破崙的命令。所以聽到滑鐵盧炮聲,卻以沒接到命令為由不回援。其部下4軍團司令吉拉爾將軍一再力諫,都被其拒絕。
二、簡介:
拿破崙·波拿巴(1769年8月15日-1821年5月5日),即拿破崙一世(Napoléon I),出生於科西嘉島,十九世紀法國偉大的軍事家、政治家,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締造者。歷任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第一執政(1799年-1804年),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1804年-1815年)。
拿破崙於1804年11月6日加冕稱帝,把共和國變成帝國。在位期間稱「法國人的皇帝」,也是歷史上自查理三世後第二位享有此名號的法國皇帝。
對內他多次鎮壓反動勢力的叛亂,頒布了《拿破崙法典》,完善了世界法律體系,奠定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秩序。對外他率軍五破英、普、奧、俄等國組成的反法聯盟,打贏五十餘場大型戰役,沉重地打擊了歐洲各國的封建制度,捍衛了法國大革命的成果。他在法國執政期間多次對外擴張,發動了拿破崙戰爭,成為了義大利國王、萊茵邦聯的保護者、瑞士聯邦的仲裁者、法蘭西帝國殖民領主(包含各法國殖民地、荷蘭殖民地、西班牙殖民地等)。在最輝煌時期,歐洲除英國外,其餘各國均向拿破崙臣服或結盟。形成了龐大的拿破崙帝國體系,創造了一系列軍政奇跡與短暫的輝煌成就。
拿破崙於1814年退位,隨後被流放至厄爾巴島。1815年建立百日王朝後再度戰敗於滑鐵盧後被流放。1821年5月5日,拿破崙病逝於聖赫勒拿島。1840年,他的靈柩被迎回法國巴黎,隆重安葬在法國塞納河畔的巴黎榮軍院(巴黎傷殘老年軍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