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男子腎移植多少次

英國男子腎移植多少次

發布時間:2022-09-03 16:12:14

A. 腎移植是什麼

腎移植是把一個健康的腎臟植入病人右下腹的髂窩內。因為右側髂窩的血管較淺,手術時容易與新腎臟血管接駁。一般多選擇髂內動脈進行吻合,如果右髂內動脈管腔內出現動脈硬化、管腔狹小,術後恐血流量不足,亦可以與病人髂外動脈作吻合,血管吻合後,放開全部阻斷血管的血管鉗,待新的腎臟供血良好,便逐層縫合腹壁,完成手術。腎移植並非新腎與舊腎的交換。

腎移植前是否一定要把病腎切除呢?目前的腎移植手術僅需完成健康腎植入腹腔的程序,已不主張移植前先作雙腎切除了,除非十分必要。

所謂必要,即是指原有的腎臟病繼續存在,會直接危害患者的健康,或使疾病進一步擴散。例如嚴重的腎結核,腎臟本身的功能已失去,結核病灶的存在,還會向各處擴散;又如多發性鑄型結石的存在,伴發頑固的細菌感染,容易引發敗血症、腎盂積膿、腎周膿瘍等危及生命的並發症;此外,還有腎臟腫瘤、巨大的多囊腎、大量的血尿等情況,也考慮先作腎切除,復原後再做腎移植,並非兩種手術同時進行。除了上述疾病,均不主張處理原來的腎臟。

腎移植指征

一般來講,腎移植是慢性腎功能不全最理想的治療方法,故凡是慢性腎功能不全發展至終末期,均可用腎移植治療。但為了提高腎移植存活率,臨床上選擇合適的患者較為嚴格,一般從病情、原發病種類、年齡等方面考慮。Scr>1326μmol/L(15mg/dL),Ccr<5mL/min是腎移植的基本依據。從原發病來講,最常見的適合作腎移植受者的原發病是原發性腎小球腎炎,其次是慢性腎盂腎炎、間質性腎和囊性腎病。年齡雖然不是選擇的主要指標,但以在15~55歲的青壯年為好。

適應證

(1)自體腎移植的主要適應證為腎動脈起始部具有不可修復的病變者。在復雜腎內結石或畸形採用一般方法難以解決的時候,亦可行離體腎臟修復後,再移植至髂窩(即Bench手術)。

(2)同種腎移植適於每個患有不可恢復的腎臟疾病並有慢性腎衰竭的病人。常見的有腎小球腎炎、間質性腎炎、腎盂腎炎、腎血管硬化症和多囊腎。此外還有外傷所致雙腎或孤立腎喪失者。

禁忌證

與腎功能衰竭有關的疾病應列為腎移植術的禁忌證。

(1)當腎臟疾病是由全身疾患所引起的局部表現時,不能考慮腎移植,因為這一疾病將蔓延到移植的腎臟。如澱粉樣變性、結節性動脈周圍炎和彌漫性血管炎等。

(2)全身嚴重感染、肺結核、消化性潰瘍和惡性腫瘤病人,不能考慮腎移植。因在移植後應用免疫抑制劑和類固醇時,疾病將迅速惡化。

腎移植治療疾病國內指南

1960年吳階平院士率先實行第一例人體腎移植。

20世紀70年代腎移植全國正式展開。

自1989年以來,每年施行1000例以上,至1994年底累計13594例次。開展腎移植醫院由1991年77個增至1993年的95個。至1993年底,1年生存率從1984年的86.7%提高到93.7%,長期存活率也逐年上升。

1994年底國內開展腎移植累計13594例次。開展腎移植醫院由1991年77個增至1993年的95個。

至1998年底, 全國開展腎移植的單位已達80個,腎移植總數達到2萬余例。

2000年5月國內腎移植累計已達2.53餘萬例次.我國每年實施腎移植4000餘例次,居亞洲之首,最長健康存活達23年。目前國內已有91家醫院能夠開展臨床腎移植手術。

2005年3月20日在武漢總醫院獲得成功 國內首例自體腎移植手術完成。

目前腎移植5年以上存活者超過1000例,10年以上超200例,最長存活18年。

腎移植治療疾病國際指南

1933年烏克蘭外科醫生Voronoy施行了第一例人同種異體屍腎移植,但失敗了。

1936年蘇聯醫生沃羅諾伊(Voronoy)進行了最早的同種腎移植。

1947年,美國醫生Hume將腎移植於病人手臂血管上獲得了短期有功能存活,使得這位急性腎衰病人得以生存。

1954年,在美國波士頓的布里格姆醫院,約瑟夫·默里(Joseph Murry)醫生做了世界第一例純合雙生子間的腎移植手術,獲得成功,開辟了器官移植的新紀元,也為其他器官(如肝、胰和心臟等)的移植鋪平了道路。

1955年美國醫生Hume在腎移植中使用了類固醇激素,使同種移植有了新的進展。

1960年英國醫生卡恩(Calne)在狗的腎移植中用了6-硫基嘌吟,後來在臨床中發現副作用而停止使用。

1962年硫哇嘌吟臨床應用使腎移植的成功率大幅度提高。隨後淋巴細胞免疫球蛋白制劑的普及,以及使用了脾切除術抑制排斥等方法為移植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從1988年至2000年,全世界共有137347例腎移植,其中活體腎移植的數量佔30%。

B. 世界上腎移植者存活時間最長的人是哪國的

1947年,在美國波士頓的一家醫院中進行了首例腎移植。當時一位年輕孕婦患嚴重子宮感染,出現感染中毒性休克,10天來陷於無尿和深昏迷狀態。為了挽救這位年輕孕婦的生命,該院內科主任Thorn決定對病人進行腎移植術。他們採用屍體腎移植,手術後移植腎立即排尿液。由於這次腎移植給器官移植治療學做出了初次的貢獻,從此腎移植術進入了新的階段。1954年美國醫學家邁立爾對一位家庭婦女作了一次同孿生姐妹間的腎移植,取得了完全成功,成為目前世界上腎移植者存活時間最長的人。

C. 人的一生最多可以做幾次腎移植手術

據我了解能做移植的都是很厲害的,應該是一個人的一生只能做一次,(腎是身體組成部分的重要器官,移植一次都對自己的身體健康造成很大的傷害)但是腎的要求低一點,因為腎移植不是放在患者腎的原來部位,那樣血液供應與成功率大大提高,術後的風險主要是排斥反應,以及應用免疫抑制劑使機體免疫力降低,而導致的感染。

D. 器官移植技術的歷史發展

1970年,醫學界科學家發現了組織相容性(即對異體生理組織起同樣的作用)的類別之後,器官移植手術越來越多。到1989年,器官移植技術日趨成熟。英國的亞庫布教授在近10年時間進行了1000例心臟移植手術,5年以上存活率約80%。1989年,美國進行了世界首例心、肝、腎同時手術。日本東京女子醫科大學的太田和夫教授成功地進行了首例異血型腎移植手術,將一B血型母親的腎臟移植到她的O血型兒子的身上。澳大利亞、英國、美國還進行了活供體肝臟移植手術,如把母親的肝的一部分移植給其肝損傷的孩子。奧地利因斯布魯克市的賴蒙德·瑪格賴特爾大夫及其醫療組對一位45歲男性病人進行了一次移植4個器官的手術並獲得成功。這次移植的器官為胃、肝、胰腺和小腸,手術歷時13個小時。器官移植發展迅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較好地解決了抗排異問題。1989年,美國發明了高效能抗排異葯物環孢菌素(FK 506)。此葯可制止人體排斥異體器官,為同時移植幾個器官創造了條件。在解決移植器官不足的問題上,美、英學者還獨辟蹊徑,研究用少量肝細胞長成完整肝的方法,已取得很大成功。中國也先後為14名患者施行了胃、肝、心、肺、脾等移植手術,其中胰島移植、甲狀腺移植、腎上腺移植、胸腺移植以及睾丸移植等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E. 人造器官的器官移植

自古以來,人類就有這樣一個設想:如果身體的某一個器官出現病症,能不能象機器更換零件一樣更換器官。
1954年,美國波士頓的醫學家哈特韋爾·哈里森和約瑟夫·默里成功地完成了第一例人體器官移植手術——腎移植手術。為了避免出現身體排斥外來組織這個最大的難題,這次手術是在一對雙胞胎身上進行的。盡管如此,它還是開創了人體器官移植的新時代。
1963年,醫學家們在肺和肝臟移植方面進行了嘗試。接著,南非的克里斯蒂安·巴納德醫生和美國的諾曼·沙姆韋和登頓·庫利醫生相繼完成了心臟移植手術。直到70年代後期環孢菌素這種能抑制身體攻擊外來器官傾向的葯物研製出來以後,器官移植才成為常規療法。
時光流逝了90年,如今人類自身間的器官移植已經非常普遍。目前,全世界每年大約進行了1萬多例腎移植、1千例左右肺移植、2000例左右心臟移植、4000例左右肝移植和1000例胰移植手術,迄今已有數萬名患者通過他人捐獻的器官獲得了新生。 器官移植障礙多
不過,器官移植遇到的發展障礙也讓世界各國的醫生們頗為頭疼。
首先,一個人身上的器官移植給另一個人時,難免受到排斥,就象是一個在熱帶生活了幾十年的人突然讓其到北極生活,北極的寒冷氣候肯定會排斥他一樣。目前,接受器官移植的病人終生都須服用抑制的葯物,以防止體內出現排異反應。但這些葯物同時又對整個免疫系統產生作用,會降低病人抵抗疾病的能力。
另外一個障礙是,器官移植的手術的出現使很多患者看到了健康的曙光,等待接受器官移植的人越來越多,但是願意捐獻器官的人卻沒有這么多。據估算,目前世界上約有25萬病人等待做器官移植手術,但是每年有機會接受這種手術治療的患者只有約5萬人左右。比如說,西班牙是世界上人均捐獻器官最多的國家,每一百萬居民中有27人捐獻器官,但是西班牙每年卻有500人需要接受器官移植。美國從1984年開始實行器官的有償供給,銷售額逐年上升。「人體器官庫」和「細胞庫」在美國迅速發展起來。這些「器官庫」把腦死亡者和心臟停止跳動者捐獻的心臟瓣膜、皮膚、血管和肝臟的細胞等收集起來,有償提供給需要進行器官移植者或新葯開發者。這項商業的「利益」很大,如今包括紅十字會在內,加入「全美人體器官庫協會」的企業約達到70家。如果再加上非成員團體,以及從事細胞和遺傳基因商品化的企業在內,那麼數量將超過數百家,而且企業數量和銷售額都在逐年增加。華盛頓的一位律師估計,「包括生殖器官等商業在內,美國的『人體器官市場』的規模已經超過了100億美元」。
盡管如此,人體器官市場仍然明顯供小於求。如何為人體器官移植找到突破口是科學家們苦思冥想的事情。他們先是想到了用動物器官代替人的器官,然後又想到了用人造器官代替人體器官。 人能用動物器官嗎?
最早的異體移植是在1906年,醫生大膽地把豬和山羊的腎臟分別移植到兩個病人身上。遺憾的是,由於當時還不為人所知的排異反應,病人很快就死了。1992年,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中心又開始了這樣一種嘗試,他們把狒狒的肝臟移植給一名35歲男子,這名男子因患乙型肝炎導致肝臟壞死。他們先把一隻15歲雄性狒狒的肝臟取出來,然後植入這位生命垂危的男子體內。醫生擔心移植人的肝臟後新肝臟同樣會被乙型肝炎病毒破壞,因而決定使用狒狒的肝臟。手術後當天,狒狒肝臟就開始發揮功能。為了減少患者體內對狒狒肝臟的排異反應,醫生們採用多種抗排異反應葯物,包括尚處於實驗階段的FK506。7月2日這位男子手術後第一次颳了鬍子,並開始食用流質食物,並且可以下地走路。但是,兩個月後這名男子出現了發燒症狀,經X光膽管檢查後又發現血液感染,不久後就死去。
把動物器官移植給人體實驗的失敗並沒有讓科學家氣餒。為了尋找這種跨物種器官移植手術的奧妙,他們又在動物之間進行了類似的實驗。英國劍橋大學的科學家自1992年開始飼養世界上第一群心臟中含有人基因的豬,科學家是將豬卵細胞中植入人的一種基因後培養出這種豬的。

F. 談談器官移植

在臨床醫學上,當某器官患有用其他療法已不能治癒的致命性疾病時,需採用器官移植手術,將保持活力的健康器官,從身體的某一部分移植到自己或另一個體的某一部位,以取代有病的器官。

器官移植已有一個世紀的歷史,真正蓬勃發展只在近40年。目前同種器官移植已是有實用價值的醫療方法。同胞間,異卵雙生子之間,父代與子代間,親屬及非親屬間的移植均屬同種移植。移植用的器官可用來自活體或屍體,成雙的器官如腎來自自願獻出一個健康腎的活體,多半為同胞或父母;而單一器官如心、肝等,則屍體是唯一來源。動物供給器官的異種移植,由於會引起強烈排斥反應,目前作了大量的試驗,正逐步向臨床過度。

1954年世界上首次施行同卵雙生姐妹間的腎移植成功。70年器官移植技術發展速度加快,其中腎移植始終占據首位。到目前為止,全球腎移植即達35萬余例,心臟移植3萬余例,肝臟移植4萬余例。心移植一年以上存活率在70%以上,肝移植則達88%。最長存活者為31年。腎、心、肝移植長期存活者恢復了工作、學習和生活能力,已各自成為晚期腎、心、肝病一種不可替代的治療手段。目前,世界各國已先後在臨床上開展了腎、心、肝脾、胰、腺、骨髓、腎上腺、胰島、甲狀旁腺、肺睾丸、關節、胎胰、胎甲狀旁腺、胎腎、胎胸腺、胰腎聯合、肝細胞、脾細胞、腦細胞和神經組織等的器官移植。我國器官移植起步約晚於世界10年,但進展較快,上述各種器官移植我國均已開展,並形成了自己的特點,特別是多種類別的胚胎器官移植在國際上處於領先地位。

進入21世紀的器官移植,將要解決供體器官、人體器官與人造器官、排斥與抗排斥反應等問題,使器官移植更好地為人類服務。

21世紀將需要建立更多的調劑移植器官的機構棗器官移植中心。如荷蘭的歐洲器官移植中心,,凡有可供移植的器官時,立即通過電腦尋找患者,可在極短的時間內,從全歐洲找到合適的病人。該中心科學的管理,靈通的信息,高效的工作,僅在1990年就調度和輸送了5000多個器官,其中包括3219個腎,690顆心臟,599個肝,62個胰腺,50個肺和大約1000塊眼睛角膜。隨著對「腦死亡」判斷死亡定義的確定,已可為更多病人提供移植的器官,下個世紀將會有更多的供體器官來源。

一些移植方法的改進是未來解決器官供需矛盾的辦法。如脾內肝細胞移植,形成肝化脾,使之具有一定的肝功能,當克服臨床難點後,脾內肝細胞移植可與同種異體肝移植、輔助性肝移植成三足鼎立之勢;將成人肝分成兩上體積較小,且具有完整功能的減體肝移植,既可解決供體器官缺乏,供兩個病人需要,也可為肝體積較小的兒童患者供肝;將小塊脾組織移植到腹膜腔作異位移植的自體脾移植術進入臨床,則可解決供脾來源。

全世界每年僅腎、心、肝病晚期患者分別有50、30、和20萬,器官總需求每年00萬個,供體器官遠遠不能滿足需要。除同種移植外,動物器官的異種移植將是供體來源的重要手段。1992年英國科學家已將人的基因導入豬胚胎,出生了世界上首例轉基因豬,植入的人基因使豬的器官與人的免疫系統相適應,免疫排斥較小。1995年,美國學者把一頭轉基因豬的腦組織移入一位帕金森氏病患者的大腦獲得成功,病人震顫消失。由於豬的器官和人的器官大小相仿,形態相似,繁殖力強,成長迅速,因而其心、肝、腎、肺和其它器官均可供移植,轉基因豬將成為人類未來的器官工廠。動物器官的異種移植將是21世紀器官移植的主攻方向。

http://news.163.com/06/0520/19/2HJEO2Q00001126S.html
http://www.chinatrans.org/public/

G. 有關人體器官移植的資料

醫學術語
器官移植 (Organ transplantation)
器官移植將健康的器官移植到通常是另一個人體內使之迅速恢復功能的手術,目的是代償受者相應器官因致命性疾病而喪失的功能。
廣義的器官移植包括細胞移植和組織移植。若獻出器官的供者和接受器官的受者是同一個人,則這種移植稱自體移植;供者與受者雖非同一人,但供受者(即同卵雙生子)有著完全相同的遺傳素質,這種移植叫做同質移植。人與人之間的移植稱為同種(異體)移植;不同種的動物間的移植(如將黑猩猩的心或狒狒的肝移植給人),屬於異種移植。
常用的移植器官有腎、心、肝 、胰腺與胰島、甲狀旁腺、心肺、骨髓、角膜等。在發達國家,腎移植已成為良性終末期腎病(如慢性腎小球腎炎、慢性腎盂腎炎等所致的慢性腎功能衰竭)的首選常規療法。
器官移植歷史
器官移植是活性移植,要取得成功,技術上有3個難關需要突破。
一是移植器官一旦植入受者體內,必須立刻接通血管,以恢復輸送養料的血供,使細胞賴以存活,這就要求有一套不同於縫合一般組織的外科技術,而這種完善的血管吻合操作方法,直到1903年才由A.卡雷爾創制出來。
二是切取的離體缺血器官在常溫下短期內(少則幾分鍾,多則不超過1小時)就會死亡,不能用於移植。而要在如此短促的時間內完成移植手術是不可能的。因此,要設法保持器官的活性,這就是器官保存。方法是降溫和持續灌流,因為低溫能減少細胞對養料的需求,從而延長離體器官的存活時間,灌流能供給必需的養料。直到1967年由F.O.貝爾澤、1969年由G.M.科林斯(均為美國人)分別創制出實用的降溫灌洗技術,包括一種特製的灌洗溶液,可以安全地保存供移植用腎的活性達24小時。這樣才贏得器官移植手術所需的足夠時間。
三是醫療上用的器官來自另一個人。但是受者作為生物有著一種天賦的能力和機構(免疫機構),能對進入其體內的外來「非己」組織器官加以識別、控制、摧毀和消滅。這種生理免疫過程在臨床器官移植上表現為排斥反應,導致移植器官破壞和移植失敗。移植器官正象人的其他細胞一樣,有二大類主要抗原:ABO血型和人類白細胞抗原(HLA),它們決定了同種移植的排斥反應。ABO血型只有4種(O、A、B、AB),尋找ABO血型相同的供受者並不難;但是HLA異常復雜,現已查明有7個位點,即HLA——A、B、C、D、DR、DQ、DP,共148個抗原,其組合可超過200萬種。除非同卵雙生子,事實上不可能找到HLA完全相同的供受者。所以,同種移植後必然發生排斥反應,必須用強有力的免疫抑制措施予以逆轉。到1960年代才陸續發現有臨床實效的免疫抑制葯物:硫唑嘌呤(1961)、潑尼松(1963)、抗淋巴細胞球蛋白(ALG,1966) 、環磷醯胺(1971),這以後才能使移植的器官長期存活。1962年美國J.E.默里(199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第一次進行人體腎移植獲得長期存活,器官移植作為醫療手段,才成為現實。
【第一次器官移植】
1989年12月3日,世界首例肝心腎移植成功。這一天,美國匹茲堡大學的一位器官移植專家,經過21個半小時的努力,成功地為一名患者進行了世界首例心臟、肝臟和腎臟多器官移植手術。
這位名叫辛迪-馬丁的婦女今年26歲,是第二次接受移植手術治療。三年前她曾做過心臟移植手術,但她體內對移入的心臟產生了排斥作用,並患了肝炎和腎功能障礙。馬丁手術後情況正常。
器官移植種類
要移植的器官若為成對的器官(如腎),可取自屍體,也可取自自願獻出器官的父母或同胞;而整體移植的單一器官(如心、肝),只能取自屍體。移植於原來解剖部位,叫做原位移植,如原位肝移植,必需先切除原來有病的器官;而移植於其他位置則稱為異位移植或輔助移植,原來的器官可以切除也可以保留。若移植的器官喪失功能,還可以切除,並施行再次、三次甚至多次移植。一次移植兩個器官的手術叫做聯合移植,如心肺聯合移植。同時移植3個以上器官的手術叫多器官移植。移植多個腹部臟器(如肝、胃、胰、十二指腸、上段空腸)時,這些器官僅有一個總的血管蒂,移植時只需吻合動、靜脈主幹,這種手術又名「一串性器官群移植」。現在還不能用動物器官作移植,因為術後發生的排斥反應極為猛烈,目前的葯物不能控制,移植的器官無法長期存活。
器官移植應用
進入80年代後,由於外科技術的進步、保存方法的改進、高速交通的發達、移植中心的建立,特別是新的副作用少、效力強大的免疫抑制劑如環孢素 A和單克隆抗體OKT3的應用,器官移植器官移植與死亡判斷的療效大為提高,最新問世的免疫抑制劑為 FK506。現在常用的移植器官有腎、心、肝、胰腺與胰島、甲狀旁腺、心肺、骨髓、角膜等;處於臨床初用或實驗階段的有心肺、肺、小腸、腎上腺、胸腺、睾丸以及肝細胞、胎肝細胞、脾細胞輸注等。在先進國家中,腎移植已成為良性終末期腎病(如慢性腎小球腎炎、慢性腎盂腎炎等所致的慢性腎功能衰竭)的首選常規療法,到1990年底全球已施行234559例次(中國5000餘次),存活10年以上者成批出現,許多人恢復工作,結婚、生育一如常人。心、肝移植到1990年共分別施行16136和14168例次(在中國分別為3和58例),1年存活率分別達90%和80%以上,最長存活均已20年,工作、生活均甚滿意。胰腺移植到1990年底已達2836例次(中國8例次),已出現8年以上有功能存活者,適用於治療Ⅰ型糖尿病。一串性器官群移植到1990年已有21例,其中治療上腹部肝、胰等惡性腫瘤伴有腹腔淋巴轉移的15例中,有9例長期存活。中國在帶血管胚胎甲狀旁腺移植、胚胎胰島移植以及帶血管異體脾移植、腎上腺移植等方面積累了較多經驗,成績較好,而國外對這些移植極少報道。 有些部位,如角膜的移植較為特殊。可能由於該部位沒有血管生長,血流中的免疫活性淋巴細胞不能接觸角膜,這兒成為免疫特惠部位。因此,角膜原位移植很少發生排斥反應,效果甚好,成功率達95%以上;即使發生排斥,也僅表現為角膜混濁,應用潑尼松龍有效。角膜移植已成為常規手術,在眼科中廣泛應用。
【組織移植】
指各類組織包括皮膚、脂肪、筋膜、肌腱、硬膜、血管、淋巴管、軟骨和骨2006廣西器官移植講壇的移植。其中除同種皮膚移植屬活性移植,其表現與上述器官移植特點相同外,其他各類組織移植則屬於另一種類型,叫做非活性移植或結構移植。移植後組織的功能並不決定於移植組織內的細胞,而僅僅依靠移植物組織所提供的機械結構:支持性基質和解剖網路,使來自受者的同類細胞得以在此定居。因此,結構移植時移植組織內細胞的活性並非必要,事實上這些細胞已失去活力。新鮮組織可用作移植,有活細胞,移植後不會發生排斥反應,因此,毋須應用免疫抑制葯物。
器官移植中的倫理學問題
器官移植中主要的倫理學問題是提供器官的供者在什麼情況下提供的器官:是否自願或事先有無同意捐獻器官的意願?是否供者可以不需要這個器官而保持其生活質量?抑或供者已經不再需要所提供的器官?答復如果都是肯定的,器官移植就可視為符合倫理學。
西方國家許多人都立下遺囑,死後願將器官無償地捐獻給需要它的人。西方國家車禍較多,因車禍而死亡者身體一般均較健康,器官可供移植。也有親屬自願獻出一個腎臟以挽救親屬生命者。法國則規定,凡生前未表示拒絕捐獻臟器者,經治醫院有權在其死後將臟器取出以供移植。國外許多國家已開始應用腦死亡概念,若昏迷病人腦電圖多次呈一直線,而又不屬服用麻醉葯、深低溫、嬰幼兒等情況,即使靠人工呼吸機、升壓葯物尚能維持心跳血壓者,也可確認為死亡,其臟器可提供移植。
美國曾有申請成立營利性的企業,經營供移植的人類臟器,但被國會否決。因為一旦提供器官有利可圖,便可能誘使一些人以此謀利,出售不合格的器官,甚至把急需用錢的人解剖開來拍賣給有錢的人。
器官移植的技術要求較高,費用也很驚人,以最常見的腎移植為例,每例的費用約為3~4萬元,還不算手術成功後終身服用的抗排異的免疫抑制劑。肝移植費用更數倍於此。當衛生資源有限時,器官移植病人的費用,往往會擠掉其他人可享用的衛生資源。這是從宏觀上不能不考慮的一個倫理第四屆羊城肝移植高峰論學問題,也是一個衛生經濟和衛生政策問題。國外在60年代一度廣泛開展器官移植,以後逐年減少,收縮到幾個中心深入研究。當然,像角膜移植、皮膚移植等費用不大、貯存要求不高而療效肯定的器官移植是值得推廣的。
器官移植是將某個健康的器官通過手術或其他方法放置到一個患有嚴重疾病、危在旦夕的病人身體上,讓這個器官繼續發揮功能,從而使接受捐贈者獲得新生。
器官移植在二十世紀以前一直是人類的夢想,在二十世紀初期,醫學界對治療那些身體某個器官功能嚴重衰竭的病人依舊束手無策。由於受種種客觀條件的限制,器官移植在當時只是停留在動物實驗階段。到了五十年代,世界各地的醫生開始進行人體試驗,但由於不能很好地控制移植後的排斥反應,器官移植的效果不盡人意。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諾華公司發明了免疫抑制葯物--環孢素(新山地明)。環孢素的發明使移植後器官存活率大大提高,器官移植事業得到了飛速的發展,這是二十世紀尖端醫學的重大成就之一。
【可以接受器官移植的臟器包括】:
心臟:由各種病因導致的心臟衰竭的病人,心臟移植是唯一的治療方法。
肺臟:終末期良性肺部疾病的患者,經過傳統內科治療無法治癒,但估計尚有1-3年存活希望,可考慮進行肺移植手術來改善身體狀況。
肝臟:處於良性肝病末期,無法用傳統內科手術治療的患者,肝臟移植是唯一的方法。
腎臟:當一些疾病對腎臟產生損害,腎臟不能發揮正常的生理功能時,就會逐漸發展為腎功能不全,氮質血症,其終末期就是尿毒症。挽救尿毒症患者生命的方法包括透析和腎臟移植。
胰臟:胰臟移植多數是與腎臟移植同時進行的,主要用於治療晚期糖尿病、I型糖尿病、和胰切除後糖尿病。
除了上述器官,尚有患有脾臟、小腸等可以通過接受移植手術獲得治癒。
移植醫學的貢獻
半個世紀以來,移植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歷經坎坷,達到了今天的臨床應用階段,使得成千上萬的終末期患者重獲新生。移植醫學不愧是本世紀醫學奇跡之一,並且不斷向其它醫學領域擴展和挑戰。半個世紀的移植醫學對人類的貢獻如下:
1. 發現人類及各種常用實驗動物的主要組織相容性抗原系統,並明確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物(MHC)為移植治療的基本障礙。
2. 各類器官移植外科技術的發展和完善以及各種顯微外科移植動物模型的建立和應用。
3. 免疫抑制劑的開發和臨床應用,使器官移植得以成為穩定的常規治療手段我國器官移植科學新聞發布會。
4. 從細胞水平到亞細胞水平,直到DNA水平的不斷深入的基礎研究,為揭示排斥機理、尋求用葯對策打下了基礎,使臨床診斷及治療水平達到了新的高度。
5. 對新型疾病的認識和挑戰,如移植物抗宿主病和本次會議提出的xenosis、微嵌合體與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關系等。
6. 基因治療在移植學中的應用有可能預示用克隆技術開發無抗原性生物器官替代物的興起。曾有人提出移植學的最終出路在於免疫耐受和異種移植,而現在則有傾向認為生物工程器官更有可能一箭雙雕。
C.A.Vacanti關於組織學工程的演講使人們進入了對未來的遐想。應用polymer纖維作為基底質,多種細胞得以生長,從而構成具有復性結構的組織。該技術擬用於耳或鼻的再造。英國劍橋大學和F.Bath的研究中心現已初步掌握控制青蛙發育的基因技術,並能重復無頭蛙、無肢體蛙或無尾蝌蚪的生長實驗。無疑,該技術與克隆羊技術一樣,一方面會給移植學帶來新的希望,另一方面亦可激發醫學倫理學爭辯的波瀾。
器官移植分類:
1.自體移植,指移植物取自受者自身;
2.同系移植,指移植物取自遺傳基因與受者完全相同或基本相似的供者;
3.同種移植,指移植物取自同種但遺傳基因有差異的另一個體;
4.異種移植,指移植物取自異種動物。
器官移植排斥的類型
一、宿主抗移植物反應
受者對供者組織器官產生的排斥反應稱為宿主抗移植物反應(host versus graft reaction,HVGR)根據移植物與宿主的組織相容程度,以及受者的免疫狀態,移植排斥反應主要表現為三種不同的類型。
(一)超急排斥
超急排斥(hyperacute rejection)反應一般在移植後24小時發生。目前認為,此種排斥主要由於ABO血型抗體或抗Ⅰ類主要組織相容性抗原的抗體引起的。受者反復多次接受輸血,妊娠或既往曾做過某種同種移植,其體內就有可能存在這類抗體。在腎移植中,這種抗體可結合到移植腎的血管內皮細胞上,通過激活補體有直接破壞靶細胞,或通過補體活化過程中產生的多種補體裂解片段,導致血小板聚集,中性粒細胞浸潤並使凝血系統激活,最終導致嚴重的局部缺血及移植物壞死。超急排斥一旦發生,無有效方法治療,終將導致移植失敗。因此,通過移植前ABO及HLa 配型可篩除不合適的器官供體,以預防超急排斥的發生。
(二)急性排斥
急性排斥(acute rejection)是排斥反應中最常見的一種類型,一般於移植後數天到幾個月內發生,進行迅速。腎移植發生急性排斥時,可表現為體溫度升高、局部脹痛、腎功能降低、少尿甚至無尿、尿中白細胞增多或出現淋巴細胞尿等臨床症狀。細胞免疫應答是急性移植排斥的主要原因,CD4+T(TH1)細胞和CD8+TC細胞是主要的效應細胞。即使進行移植前HLA配型及免疫抑制葯物的應用,仍有30%~50%的移植受者會發生急性排斥。大多數急性排斥可通過增加免疫抑制劑的用量而得到緩解。
(三)慢性排斥
慢性排斥(chronic rejection)一般在器官移植後數月至數年發生,主要病理特徵是移植器官的毛細血管床內皮細胞增生,使動脈腔狹窄,並逐漸纖維化。慢性免疫性炎症是導致上述組織病理變化的主要原因。目前對慢性排斥尚無理想的治療措施。
二、移植物抗宿主反應
如果免疫攻擊方向是由移植物針對宿主,即移植物中的免疫細胞對宿主的組織抗原產生免疫應答並引起組織損傷,則稱為移植物抗宿主反應(graft versus host reaction,GVHR)。GVHR的發生需要一些特定的條件:①宿主與移植物之間的組織相容性不合;②移植物中必需含有足夠數量的免疫細胞;③宿主處於免疫無能或免疫功能嚴重缺損狀態。GVHR主要見於骨髓移植後。此外,脾、胸腺移植時,以及免疫缺陷的新生兒接受輸血時,均可發生不同程度的GVHR。
急性GVHR一般發生於骨髓移植後10—70天內。如果去除骨髓中的T細胞,則可避免GVHR的發生,說明骨髓中T細胞是引起GVHR的主要效應細胞。但臨床觀察發現,去除骨髓中的T細胞後,骨髓植入的成功率也下降,白血病的復發率,病毒、真菌的感染率也都升高。這說明,骨髓中的T細胞有移植物抗白血病的作用,可以壓倒殘留的宿主免疫細胞,避免宿主對移植物的排斥作用;也可以在宿主免疫重建不全時,發揮抗微生物感染的作用。因此,選擇性地去針對宿主移植抗原的T細胞,而保留其餘的T細胞,不但可以避免GVHR,而且可以保存其保護性的細胞免疫功能。
器官移植發展史
回眸二十世紀醫學發展史,器官移植無疑是人類攻克疾病的征程中一座屹立的豐碑。在這其中,肝移植又是難度最大的項目,這不僅要有高水平的外科隊伍,同時要有相關學科的大力豐富知識,才能為晚期肝病的患者提供再生的機會。
1977年10月,開展了國內第一例人體原位肝移植
2001年7月,國內第一個施行劈離式肝移植
2004年11月,上海第一個開展小腸和肝臟的聯合移植
2004年12月,國內第一例7個臟器的聯合移植
2005年7月,國內第一例運用肝移植成功救治一名妊娠合並急性脂肪肝患者
2005年9月,上海第一個將胰十二指腸切除術與肝移植結合
人體器官移植條例

H. 目前國內腎移植無論在數量還是質量均局世界前列,在國際上占

1960年吳階平院士率先實行第一例人體腎移植。
20世紀70年代腎移植全國正式展開。

自1989年以來,每年施行1000例以上,至1994年底累計13594例次。開展腎移植醫院由1991年77個增至1993年的95個。至1993年底,1年生存率從1984年的86.7%提高到93.7%,長期存活率也逐年上升。

1994年底國內開展腎移植累計13594例次。開展腎移植醫院由1991年77個增至1993年的95個。

至1998年底, 全國開展腎移植的單位已達80個,腎移植總數達到2萬余例。

2000年5月國內腎移植累計已達2.53餘萬例次. 我國每年實施腎移植4000餘例次,居亞洲之首,最長健康存活達23年。目前國內已有91家醫院能夠開展臨床腎移植手術。

2005年3月20日在武漢總醫院獲得成功 國內首例自體腎移植手術完成。

目前腎移植5年以上存活者超過1000例,10年以上超200例,最長存活18年。

腎移植治療疾病國際指南

1933年烏克蘭外科醫生Voronoy施行了第一例人同種異體屍腎移植,但失敗了。

1936年蘇聯醫生沃羅諾伊(Voronoy)進行了最早的同種腎移植。

1947年,美國醫生Hume將腎移植於病人手臂血管上獲得了短期有功能存活,使得這位急性腎衰病人得以生存。

1954年,在美國波士頓的布里格姆醫院,約瑟夫·默里(Joseph Murry)醫生做了世界第一例純合雙生子間的腎移植手術,獲得成功,開辟了器官移植的新紀元,也為其他器官(如肝、胰和心臟等)的移植鋪平了道路。

1955年美國醫生Hume在腎移植中使用了類固醇激素,使同種移植有了新的進展。

1960年英國醫生卡恩(Calne)在狗的腎移植中用了6-硫基嘌吟,後來在臨床中發現副作用而停止使用。

1962年硫哇嘌吟臨床應用使腎移植的成功率大幅度提高。隨後淋巴細胞免疫球蛋白制劑的普及,以及使用了脾切除術抑制排斥等方法為移植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從1988年至2000年,全世界共有137347例腎移植,其中活體腎移植的數量佔30%

閱讀全文

與英國男子腎移植多少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度炸全雞多少錢一斤 瀏覽:192
現在的英國酒館都提供什麼 瀏覽:316
印度空軍基地有多少人 瀏覽:819
印度農村趕集擺攤賣什麼 瀏覽:425
splen義大利語怎麼念 瀏覽:335
中國人為什麼管印度叫三哥 瀏覽:87
中國舞前腿二級班訓練方法有哪些 瀏覽:740
沒有越南你什麼都不是 瀏覽:221
印度地毯有哪些 瀏覽:366
印尼地震及海嘯死亡多少人 瀏覽:533
越南大學屬於什麼檔次 瀏覽:133
印度脆卷餅怎麼做 瀏覽:259
去印尼坐飛機行李箱限制多少寸 瀏覽:56
中國哪裡出生的明星最多 瀏覽:741
如何製作印度綜合香料 瀏覽:418
中國古代有哪些巨艦 瀏覽:584
柳州在中國哪個城市 瀏覽:639
越南教師年薪多少 瀏覽:818
印度黑公交什麼原因 瀏覽:890
印尼煙有黃點是什麼 瀏覽: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