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依據材料一,英國宗教改革後,英國教會的名稱是什麼為什麼稱它為新教
在英國宗教改革運動的發起者是國王,這使得英國的宗教改革是一場自上而下的運動。自從14~15世紀的英法百年戰爭結束以後,英國人開始了潛心發展自己的民族國家的歷程,特別是1485年開始的都鐸王朝。這一王朝最著名的國王是亨利八世(1509-1547)和伊麗莎白一世(1558-1603),他們兩位的統治時代正是16世紀宗教改革的時代,而英國宗教改革的序幕便是由亨利八世拉開的。
新教即基督教新教,漢語意為「基督教(英語:Christianity, Christian religion)的新教會(churches)或新教派(denominations)」;或根據德(Protestantismus)、英(Protestantism)、法(Protestantisme)等歐洲宗教改革中心地區主要語言中對應單詞的原意譯為抗議宗、抗羅宗、反羅宗、反對教、誓反教、更正教、改新教等,也經常被直接稱作「基督教」),是與「公教」、「正教」並列的基督教三大派別之一。
新教所代表的抗議原則和精神可以追溯到14世紀後期的一些宗教改革先行者。英國威克里夫派和羅拉德派、波希米亞的胡斯運動和義大利G.薩伏那洛拉的信徒,把改革思想的種子撒播在歐洲廣大地區。16世紀20年代,馬丁·路德在德國發起的宗教改革運動,迅即在整個德國形成燎原之勢。在瑞士,基督新教U.茨溫利和J.加爾文等的改革活動,進一步擴大和加深了新教的影響。英王亨利八世出於政治上的原因,由上而下推行宗教改革;在克蘭麥的協助下,組成具有獨特形式的新教教會,以擺脫教皇的管轄。到16世紀中葉,新教的三個主要宗派,即馬丁·路德創立的路德宗,加爾文創立的歸正宗和作為英格蘭國教的安立甘宗,都已在歐洲出現,並同羅馬天主教相抗衡。三大宗派在其形成的過程中,得到所在民族獨立國家的世俗政權或諸侯的支持與保護。在長期復雜的「宗教戰爭」之後,根據隨之訂立的一些和約,如1555年的《奧格斯堡和約》和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確認的「教隨國定」原則,基本上形成了新教在西歐各國分布的格局,路德宗分布於德國大部和北歐諸國,包括丹麥、挪威、瑞典、芬蘭等;歸正宗為瑞士、德國一部、荷蘭和蘇格蘭;安立甘宗主要在英格蘭。三大宗派的信徒人數當時佔新教徒的絕大多數,因此也被稱為新教的主流教派。
16世紀末到17世紀,新教的三個主要宗派在教會組織和崇拜儀式上已基本定型。對教義的表述和闡述,經過長期的爭論,也逐漸形成體系。新教的理論家以歐洲一些大學為基地,熱衷於編寫大量的神學著作,但內容充滿煩瑣的爭辯和考證,失去改教初期那種富有抗議精神的活力。這一時期後被稱為新教經院主義時期。17世紀中葉,英格蘭的清教徒運動要求以加爾文主義改革妥協保守的安立甘國教會,曾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一面旗幟,把新教運動又推進一步,結果產生了脫離國教的一些新的獨立宗派,如英格蘭的長老會、公理會、浸會、公誼會等。清教徒運動後來由移民傳到美洲,使新教在北美發展成為影響最廣的教派。在德國,以斯彭內爾為代表的虔敬主義運動和清教徒運動相呼應,提倡人個的虔修生活和佈道工作,舉辦慈善事業,由弗蘭克等創辦的哈雷大學成為德國虔敬主義的中心,對後來新教的發展有重要影響。
② 英國現在是信奉新教么
在英國宗教改革運動的發起者是國王,這使得英國的宗教改革是一場自上而下的運動。 自從14~15世紀的英法百年戰爭結束以後,英國人開始了潛心發展自己的民族國家的歷程,特別是1485年開始的都鐸王朝。這一王朝最著名的國王是亨利八世(1509-1547)和伊麗莎白一世(1558-1603),他們兩位的統治時代正是16世紀宗教改革的時代,而英國宗教改革的序幕便是由亨利八世拉開的。 從歷史上來看,英格蘭從來沒有像德意志那樣,深深捲入歐洲和教皇政治的旋渦,因而不像德意志人那樣對腐敗的羅馬教會抱有強烈的道德義憤和民族仇恨。重現實、重實際的精神性格使英格蘭人不比德意志人那般熱衷於內心的信仰或體驗。所以,當亨利八世開始宗教改革時,其主要原因不是出於純潔信仰,而是出於現實政治和國家利益的需要,並且在宗教改革運動中受新教影響,主要是受加爾文教的影響。 英國宗教改革運動的導火線是亨利八世的一場離婚案 西班牙阿拉貢公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的姨母凱瑟琳,她成為亨利八世的妻子,為他生了6個孩子,但只有女兒瑪麗·都鐸一個長大成人。亨利八世很為王位繼承人傷神,於是,向羅馬教皇提出與凱瑟琳離婚。教皇懾於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的壓力,拒絕了亨利八世的離婚請求。結果,憤怒的亨利八世便開始了對抗教廷的活動。當時的歐洲在路德宗教改革的影響下,反教皇的情緒已經頗為普遍。亨利八世決定利用人們對教會的不滿,加強自己的統治。 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背景: 1資產階級要求沖破封建神學思想的束縛,要求宗教改革; 2隨著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思想的傳播,社會各階層反教會情緒不斷高漲; 3日益強大的王權力圖擺脫羅馬教權的桎梏。 關於英國宗教改革的起因及結果: 亨利八世並不是一個天生的宗教改革者,起初他對英格蘭的宗教改革運動態度堅決,那就是把這些異教徒送上火刑柱。他還親自撰文抨擊馬丁.路德的異端邪說,教皇授予他「信仰捍衛者」的稱號;馬丁.路德則將他斥之為「戴著王冠的蠢參謀長」。 1527年,亨利八世聲稱愛上了王後的侍女安妮.博琳,要求與王後凱瑟琳離婚,公開的理由是沒有男性繼承人。亨利向教皇提出申請,要求離婚。但教會迫於羅馬教廷的壓力6年都沒有批准。1533年,亨利自己宣布與王後離婚並與安妮結婚。 教皇的反應是將他開除教籍,雙方由戰友迅速變為敵人,亨利宣布國王是英國教會(安立甘)的最高首腦,英國的宗教改革就這樣收場了。 1553年,信奉天主教的瑪麗(1553-1558)繼位,她恢復天主教,殘酷迫害新教徒,燒死異端達300多人,被稱為「血腥瑪麗」。 1558年,信奉新教的伊麗莎白(1558-1603)成為女王,並恢復了國教,在「血腥瑪麗」時代逃往歐洲大陸的新教徒紛紛回國。並修改了教義教規:反對羅馬教會對各國教會的控制;反對教會佔有土地,出售贖罪券;不承認教會有解釋聖經的絕對權威;不承認教士溝通神與人的中介作用;認為聖經是信仰的最高准則,教圖能夠與上帝直接相通;要求用民族語言舉行宗教儀式,簡化形式,主張教士可以婚娶。 從16世紀60年代起,英國出現了反對國教會的「非國教徒」,他們主張依照加爾文教來「純潔教會」,要求清除國教會中的天主教教義和教規儀式,清教徒由此而得名。
③ 英美宗教有啥不同和相同
現有英格蘭的國教是普世聖新教。而愛爾蘭則是天主教。在上幾個世紀,新教發起,宗教戰爭布滿真個歐洲。馬丁路德寫書,英國皇帝廢除英國天主主教,而推行新教。雖然這些新教理論不一,但大同小異。歐洲出現了明確的宗教戰線。天主教對新教。但這個時候,新教的一個分支出現了不符合新教基本理論的教會Puritanismus這支教會既不被新教認可更不能被天主教認可。它被兩個戰線上的人追殺,而最終逃到了美洲。這就是宗教歷史。人們誤認為美國是從英國分出去的,美國人都是英國人的後裔。大錯特錯,不能因為美國說英語就認為她很英國相同。美國是個民族大熔爐,早期的美國殖民者來自歐洲的各個地方,英國人不過是其中的一部分。而美國說英語時因為美國成立時因為語言混雜而要選舉個國語,因為英語簡單而被選上。既然是民族大熔爐,那麼文化以及宗教則必定繁多,在美國盛行有世界上所有的宗教,而並非單單基督教。美國一直都講究宗教自由而保持各個文化間的和諧。英國則以普世聖新教為國教,愛爾蘭是天主教。所有更偏向於基督教。
④ 英國國教和新教有什麼區別
英國國教為聖公宗,屬於新教一支。
新教有三個主要大宗派:馬丁·路德的信義宗、加爾文創立的歸正宗以及英國國教派的聖公宗。
當年的英國清教徒運動起因和過程比較復雜,但歸結起來原因只有一個,政教合一還是政教分開。英國國教為聖公宗,是基督新教的教派。由英國國王亨利八世創始並作為英國的國教,由英國國王擔任教會最高首腦。聖公宗到了美國之後,英文名稱卻改為「The Episcopal Church」。「Episcopal」意思為主教制的教會。
英國聖公會的最高主教是坎特伯里大主教,副手是約克大主教。英國的聖公會主張的是政教合一,所有的教會,信徒都以國王為頭頭,主教也由國王任命,而且聖公會還保留了一些天主教的痕跡。 而那些新教徒們則要求完全的宗教改革,剔除一切天主教的痕跡,認為宗教和政治應該分開,國王不應該插手宗教。基本矛盾就在這里,隨著矛盾的日益增加,漸漸的引發了英國內戰,克倫威爾當政時,新教徒一統英國天下,他死後,新教又失勢了。但此時已經他們已經是個非常的龐大的群體,國王及民眾也漸漸適應了他們的存在,此後也就和平相處了。
⑤ 英國有哪些宗教
英國主要宗教有英國國教、天主教,另外還有伊斯蘭教、印度教、錫克教、猶太教和佛教等較小的宗教社團。
(5)為什麼英國人信仰新教擴展閱讀:
英國宗教的興起
英國宗教改革是發生在16世紀英格蘭的一系列事件,旨在使英國教會脫離教皇和羅馬教廷的控制。
都鐸王朝統治初期,英國教會由羅馬教廷所控制,當時的英國教會掌握著英國三分之一左右的地產,所擁有的財富約佔全國總財富的五分之一左右。羅馬教會不僅從英國賺取大量錢財,而且還干預英國的宗教事務。
隨著人文主義和宗教改革思想的傳播,英國社會各階層的反教會情緒日益高漲。新興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要求奪取教會的土地和其他財產,而逐漸強大起來的專制王朝則力圖把教會作為專制王權的統治工具,在這樣的背景下,英王亨利八世進行了一場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運動。
16世紀中葉,在瑪麗一世統治期間,天主教曾短暫地在英國卷土重來。但後繼者伊麗莎白一世上台後,迅速恢復了英國國教,並頒布一系列法令措施來鞏固宗教改革的成果。
在這場宗教改革運動中,天主教會被剝奪的財產很大一部分落入了新興資產階級的手裡,進而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此外,宗教改革否定了羅馬天主教會的絕對權威,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也為資本主義的興起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⑥ 英國人信哪種宗教
16世紀以後,英國是好幾個重要的新教教派的發源地:聖公會(此為大公教教派)、公理會、浸信會、公誼會、循道公會-衛理公會、弟兄會等。18世紀和19世紀,英國曾經是基督教多次屬靈復興運動的中心和海外傳教的重要基地,誕生過約翰·衛斯理、懷特腓、卜維廉、克理威廉、馬禮遜、達秘、戴德生、李文斯敦、賓路易師母、史百克等眾多著名基督教徒。
2001年人口調查數據顯示:基督宗教占總人口的71.6%。伊斯蘭教佔2.7%。印度教佔1%。其他佔1.6%。 「不明/沒有宗教人士」佔23.1%。[37]其他宗教還包括佛教、猶太教等[38]。
2007年調查顯示:基督宗教占總人口的64%。伊斯蘭教佔4%。在不同歲數的群體在信仰方面有不同的趨勢。當受訪者年齡越大,承認有宗教信仰的比率便越高[39]。
英格蘭和威爾士2011年人口調查數據顯示: 基督宗教占總人口的59.3%。伊斯蘭教佔4.8%。印度教佔1.5%。無宗教25%。
2012年3月英國君主伊麗莎白二世在蘭柏宮演說表示「聖公會的理念偶爾被誤解」
⑦ 終於明白英國為什麼轉新教了。。
要知道,歐盟是世界上最有吸引力的發達國家聯盟組織,加入歐盟不但是中東歐國家夢寐以求的目標,也對土耳其和摩洛哥等非歐洲國家有強烈的吸引力。那麼為什麼英國人還為是否留在歐盟而糾結呢?
⑧ 英國人都信什麼教
英國本來是傳統的「天主教」國家,在以馬丁.路德引領的整個歐洲宗教革命的浪潮中,由於當時教皇阻止英國國王亨利八世迎娶美麗侍女安妮.博林,亨利很生氣,後果較嚴重,他宣布英國脫離天主教。
從此,英國屬於新教教派,他們自己取名「聖公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