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現如今很多國家都已開放,為何英國王室至今存在呢
其實,英國王室的地位也不是特別穩。反對其存在的共和黨人常常給英國王室算賬。為了保留王室,英國民眾付出了很大的代價。
英國王室幾乎已經成為一種「符號性消費品牌」。因為能給英國帶來那麼多好處,英國王室花的那些錢也不被英國人計較了,總的來說,保留王室也算是產出大於投入了。
B. 英國怎麼還有王子
英國是君主立憲制國家。 君主立憲制的特點是國家元首是一位君主(皇帝、國王、大公等等,教皇有時也被看做是一個君主)。與其他國家元首不同的是,一般君主是終身制的,君主的地位從定義上就已經高於國家的其他公民(這是君主與一些其他元首如獨裁者的一個區別,一般獨裁者將自己定義為公民的一員,但出於客觀需要他必須掌權為國家服務),往往君主屬於一個特別的階層(貴族),此外世襲制也往往是君主的一個特點(不過在這一點上也有例外)。
C. 英國為什麼有王子
英國有國王 女王 ,當然就有王子了,就像中國古代的太子。英國是君主立憲制國家。
D. 為什麼今天英國還保留王室王子
1688年的「光榮革命」推翻復辟的斯圖亞特王朝,迎立信奉新教的荷蘭執政威廉和瑪麗同時登位。威廉三世和瑪麗二世於1689年召集議會,通過《權利法案》。1701年又通過《王位繼承法》,從法律上確認「議會主權」原則,給王權以很大限制。未經議會同意,國王不得擅自批准法律、廢除法律或中止法律之實施。並規定,國王必須是信奉英國國教者,天主教徒或同天主教徒結婚者不得繼承王位。專制君主為受憲法約束的立憲君主所取代。英國議會制君主立憲政體初步確立。
在18世紀時,國王還能運用手中的實權,恩賜官職,籠絡保王勢力,以後,王權逐漸削弱。到19世紀中葉維多利亞女王在位期間,王權大大衰落。法律賦予英王的權力,實際上都是通過議會和內閣去行使,王權成為象徵性的。君主必須根據議會意願行使行政權力。君主名義上是世襲國家元首、聯合王國武裝部隊總司令和英國國教的世襲領袖。
就法律地位而言,君主可以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級法官和各屬地的總督,擁有召集、停止和解散議會,批准和公布法律,統帥軍隊、宣戰和媾和等權力。實際上處於統而不治的地位。 與封建專制制度下擁有絕對權威的封建君主相比,立憲君主只能是依憲法而治的君主。其存在主要作為國家的象徵。 在對外交往中,君主代表英國;英王(女王)是英國國家的人格化,提供了國民效忠的對象,成為民族團結的紐帶和國家統一的象徵,現在位女王的頭銜全稱「天佑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和她的其他領土及領地的女王、英聯邦元首、基督教護教者伊麗莎白二世」就表明英王的權力;
在日常政治生活中,英王(女王)具有被咨詢權、支持權和敬告權;英王(女王)作為英聯邦首腦,還起著維系英聯邦紐帶的作用。
雖然如此,英王仍是資產階級國家政權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作為國家的象徵,英王可以在維護國家團結、調解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等方面發揮作用,或就內政、外交問題提供可資參考的意見;在特殊情況下,也還可以行使憲法賦予的某些權力。
所以今天還是有王室有王子。
E. 英國王室為何廢除,又為何保留
廢除是因為英國封建君主專制統治阻礙了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保留是因為封建階級和資產階級為了政局安定而相互妥協的。
F. 英國為什麼保留王室
為什麼不保留呢?
英國當年也激進過,把國王砍了,建立共和國。結果去了國王,來了護國主克倫威爾,還要傳給兒子。搞得還不如斯圖亞特王朝。
最後只好把查理二世請回來復辟。等到詹姆士二世又不像話時,這次英國人學聰明了,發動了不流血的光榮革命。貴族和資產階級各讓一步,彼此妥協共治。從此英國告別了血腥的革命戰亂,開始告訴發展資本主義,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一騎突出,絕塵而去。從此成為世界第一強國,並開創了人類的新紀元。
所以說,英國人是西方民族中最早也是最得民主政治之真髓-妥協。
反觀我們一次次屍橫遍野,血流漂櫓,天地倒懸的暴力革命,人命如草芥,社會財富化為為烏有。被迫一次次從頭來。
辛亥已經百年,至今結果如何?可以和平漸進地進入立憲的唯一機會被革命撲倒在地,上億人頭落地。
所以說,有君主未必就落後,共和政體也不見得就一定是進步。如果這么僅從外在形式上來簡單判斷,就是形而上學。
G. 都已經是21世紀了,為什麼英國還有皇家,什麼王子啊,什麼公主。他們在英國有什麼特殊的權利嗎是不是
英國是君主立憲制的整體,在光榮革命後英國保留了國王,但權利卻被架空,是真正意義上的統而不治,在人們心中更是一種信仰的象徵和外交上的重要代表,而且他們皇家是做生意經商的,也不是白吃白喝
H. 英國是帝國主義嗎有國王嗎為什麼有「王子」世襲制
英國是君主立憲制國家,全稱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國家最高統治者是國王,現在的國王是伊麗莎白二世女王,王朝是世襲的。
至於帝國主義,這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對資本主義發展到高度發達階段的一種名稱,現在已很少提及,也不為那些曾經在我們眼裡的「帝國主義國家」所認可,其實現在的中國也有不少方面已具有帝國主義的特徵。
中學學過19世紀末20世紀初第二次工業革命後隨著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帝國主義出現,當時英國叫殖民帝國主義,不知道現在的政治課還學不學。
I. 英國怎麼還有王子,他以後是要繼承王位的嗎英國總統不需要選舉的嗎
英國在工業革命時變法不徹底,資產階級與封建制度妥協,保留了君主制,故現在英國還有女王、王子之類的,但他們只是象徵,要繼承王位的,總統需要選舉
J. 英國為什麼要保留英王室
1640年以來,歷史的發展經過幾番搖擺和螺旋形的發展,到1688年—1689年又達到了一個新的重心。 1640年革命開始後,經過兩次內戰,到1649年英吉利共和國的建立,革命的發展呈上升的趨勢。但以克倫威爾為首的資產階級和貴族掌握政權後,即轉過頭來鎮壓以平等派和掘地派為代表的社會中下層民主力量,從而破壞了共和國賴以建立的社會基礎。這時上層統治集團把鞏固政權的希望寄託在克倫威爾個人身上。年護國公軍事專政制度建立後,行政、立法、軍事等大權都集中於護國公一人手中。但是他手下的高級軍官和議會里的少數野心分子,爭權奪利,離心離德。1658年克倫威爾一死,這個唯一的權力集合點崩潰了,整個政治結構也隨之散了架。「垮了的狄克」——理查·克倫威爾繼位為護國公,他只在歷史舞台上露了一面,就在次年春從政壇上消失。當蒙克率軍進入倫敦後,仍然是群龍無首,一片混亂。許多人在無可奈何之餘,認為只有君主制復辟才是唯一的出路。 英國各界人士本來指望斯圖亞特王朝復辟能夠恢復各派政治力量的團結,緩解各敵對宗教派別的緊張關系,從而克服政治、經濟、社會的混亂狀態。然而查理二世即位不久,人們就發現他們的希望落了空。 1660年的復辟並不能將1640年革命開始之前的一切舊事物、舊形式照樣恢復起來,歷史車輪並不是轉了一圈又恢復原位。有人認為現在應該從過去的迷誤中清醒過來,尋找一個一勞永逸的解決辦法,實際上這是不可能的。過去20年中,各方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可能重新恢復原狀。不要說中下層人民,即使那些在革命時期曾經受益的資產階級和貴族,也不會心甘情願地放棄他們的既得權益。連查理二世也認識到了這一點,他在「布列達宣言」及復辟後初期所頒布的一些法令,不得不承認過去20年中發生的一些事實。他手下的主要大臣克拉蘭敦等人,也認為必須執行溫和政策,對現狀不能作激烈的變動。 從另一方面來看,從1649年以來,歷史逆流就已開始出現,到年克倫威爾護國公制建立,這股逆流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實質上,它已為以後的王朝復辟開闊了道路。到1660年王朝復辟時,反動的歷史逆流像沖決了堤壩的洪水洶涌而來,它呈現出一種歷史發展的慣性力量。王黨分子一旦得勢,豈肯善罷甘休。過了一段時期以後,以查理二世為首的上層統治集團剛站穩腳根,立刻採取各種手段,力圖恢復不受議會約束的專制王權。與此相配合,他們又竭力想加強天主教的勢力,並採取措施使軍事力量處於國王的控制之下。 貫穿於復辟時期28年的歷史,主要是圍繞著兩個斗爭焦點而展開的:第一,力圖實行君主專制的勢力與維護議會權利的勢力之間的斗爭。國王企圖將軍事力量(先是民兵,後來是新建立的正規軍隊)置於自己控制之下的措施,也屬於這個斗爭范圍。第二,國王用種種手段企圖恢復並加強天主教,而英國國教徒及其他新教徒則反對這種企圖。 圍繞著這兩個焦點所展開的斗爭,遲早必然會以某種方式解決。在當時英國政治、社會力量的結構之下,不論是主張君主專制者或主張議會主權者,都不可能取得決定性的性利。至於矛盾的解決方式,也不可能是暴力革命,因為經過20年的革命起義、軍事專政等風風雨雨之後,到了60—80年代,中下層人民既沒有自己的組織,貴族、資產階級也對暴力流血深感畏懼。當蒙默斯起義和1685年、1688年事件發生時,就顯露出起義的力量既分散又軟弱,而且缺乏社會的廣泛支持。 因而,在當時的英國,不經暴力而經過妥協來解決上述的基本矛盾,是唯一可能的道路。1688年的「光榮革命」,實質上就是走的這樣的道路。從1640年革命爆發以來,經過了幾次反復曲折,終於在「光榮革命」時找到了一個新的重心。以後的英國歷史就以這個重心為新的起點,以徐緩漸進的方式向前發展起來。 光榮革命把近100年來困擾英國不休的主權問題解決了:既然議會創造了國王,主權當然在議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