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鄭和下西洋去了哪些國家
鄭和共7下西洋,每次走的路、經過的地方不盡相同的。
共到了30多個國家,但有很多隻是猜測,尚是個迷。
中國學術界普遍認為鄭和下西洋最遠走到了非洲東海岸今肯亞和坦尚尼亞一帶。
英國科學家李約瑟曾引地圖學家弗拉·毛羅所言,1420年鄭和艦隊已越過好望角。
3.英國人孟席斯認為,鄭和艦隊1421年到達美洲,比哥倫布早70多年發現新大陸。
4.馬來西亞學者祖菲加提出,鄭和艦隊最遠於1422年達到了南極。
5.澳大利亞菲茨拉德在20世紀50年代就發表了《是中國人發現了澳洲嗎?》一文,認為15世紀時鄭和的船隊有可能到達澳大利亞西北的達爾文港。
上圖選自(英)加文·孟席斯著《1421:中國發現世界》,左下角標注的四條航線均為鄭和艦隊第七次下西洋的分支。
2002年,英國退伍海軍孟席斯在英國皇家地理學會說出了一個驚人的推論:中國的鄭和下西洋艦隊1421年到達美洲,鄭和應是比哥倫布早70多年發現新大陸的第一人。孟席斯的推論震驚西方學術界,他的著作《1421:中國發現世界》也一時成為了最暢銷的圖書。而在中國,孟席斯的推論使一直以來就存在爭議的話題———鄭和下西洋最遠到達哪裡,又一次成為學術界關注的話題。
隨著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日臨近,隨著孟席斯的《1421:中國發現世界》中文版在國內出版,關於這一疑問的爭論也越加激烈。鄭和是僅僅止步於非洲東海岸,還是達到了地中海,首次發現了美洲,甚至曾抵達南極?一切的問題都顯得那麼撲朔迷離,而又神秘。
明史記載鄭和最遠到達非洲東岸
一直以來,中國學術界有關鄭和下西洋的研究,大多都是依靠歷史文獻記載。《明史·鄭和傳》以及鄭和助手馬歡的著作《瀛涯勝覽》中,都記載著鄭和下西洋最遠走到了非洲東海岸木骨都束、竹步、麻林,也就是今天肯亞和坦尚尼亞一帶。
鄭和七次下西洋所經過的國家和地區,據《明史·鄭和傳》記載共有36個:占城、爪哇、真臘、舊港、暹羅、古里、滿刺加、勃泥、蘇門答剌、阿魯、柯枝、大葛蘭、小葛蘭、西洋瑣里、蘇祿、加異勒、阿丹、南巫里、甘巴里、蘭山、彭亨、急蘭丹、忽魯謨斯、溜山、孫刺、木骨都束、麻林地、刺撒、祖法兒、竹步、慢八撒、天方、黎代、那孤兒、沙里灣尼(今印度半島南端)、不剌哇(今索馬里境內)。
而《明實錄》多處記載派遣鄭和出使西洋各國,其中包括位於非洲的一些國家。如:「永樂十四年十二月丁卯,古里……木骨都束……不剌哇……麻林……諸國及舊港宣慰司使臣辭還,悉賜文綺、襲衣。遣中官鄭和等齎敕及錦綺、紗羅、彩娟等物,皆往賜各國王。」「永樂十九年正月戊子,忽魯謨斯……不剌哇、木骨都束……十六國遣使貢名馬、方物,命禮部宴勞之。癸巳,忽魯謨斯等十六國使臣還國,賜鈔幣表裡。復遣太監鄭和等齎敕及錦綺、紗羅、綾絹等物,賜諸國王,就與使臣偕」。
有意思的是,一些考古專家們,還在非洲東海岸發現了有中國古瓷的遺址一百多處。而在這其中出土了很多十四、十五世紀的中國古瓷,學者們也認為這就是當年鄭和下西洋達到非洲東海岸留下的。
如馬文寬、孟凡人所著《中國古瓷在非洲的發現》也詳細介紹了非洲各地發現、出土中國古瓷的情況。據該書介紹,在非洲東海岸索馬里、肯亞、坦尚尼亞境內,發現了很多14、15世紀的中國古瓷。
「這可以作為鄭和航海到達非洲的一個有力佐證。」一直從事海洋地圖研究的專家朱鑒秋在接受許多媒體采訪時都這樣說。
國外學者猜測最遠到美洲或南極
然而近幾年來,不斷有人對這個主流的觀點提出了質疑和反對,以孟席斯為代表的「勇敢者」們似乎認為以鄭和的能力,他應該有更大的作為,應該走得更遠。
除了孟席斯認為鄭和於1421年到達了美洲大陸,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曾引英國地圖學家弗拉·毛羅所言,1420年航行在印度洋的中國式帆船,就是鄭和的船隊。
毛羅在1459年繪制的世界地圖上有關注文,推測1420年中國帆船的航行已越過好望角:「約在1420年,一條來自印度的中國式帆船,由迪布角向南和西南連續航行40天(約2000海里)後返回,在第70天回到迪布角。這艘船正是鄭和船隊的一艘!」迪布角在馬達加斯加島附近,由此向南和西南航行40天,推測已過好望角。所以李約瑟認為鄭和航海已繞過好望角。
更有甚者,馬來西亞學者祖菲加提出,鄭和船隊最遠到達了南極,且鄭和也到達過澳洲大陸。
按照西方「地理發現史」的通常說法,最早到達澳洲的歐洲人是荷蘭人,他們於1606年到卡奔塔利亞灣探險。1642年,荷蘭航海家塔斯曼發現塔斯馬尼嚴(當時命名范迪門地)。英國航海家庫克於1770年到達植物灣並測繪了澳大利亞部分地區。
祖菲加認為鄭和的龐大船隊,由中國啟航,途經馬六甲海峽、印度、東非沿岸後南下繼續航行。他表示,鄭和船隊於1422年抵達南極大陸。他還指出,鄭和船隊在發現南極大陸後,途經澳洲大陸返回中國。
而澳大利亞菲茨拉德在20世紀50年代就發表了《是中國人發現了澳洲嗎?》一文,他認為15世紀時鄭和的船隊很有可能到達澳大利亞西北的達爾文港,證據是1879年在那裡曾出土一尊中國壽星石像。
國內學界否認國外觀點
對於這些不同的觀點,中國研究鄭和的學者們大多並不認同。無論是歷史學家,還是航海學家,他們都從自己專業的角度來對以上的種種說法進行了否定。而遭到最大反對的無疑就是孟席斯。
「不是有多大可能性,而是完全不可能。」對於孟席斯的觀點,北京鄭和研究會會長,人民大學歷史系教授毛佩琦給予了完全的否定。
孟席斯對鄭和的研究緣於在美國發現的一張根據經緯度繪制出的中國古代地圖,經過專家考證後,有人認為它是中國人所繪。孟席斯認為,這張地圖就是當年鄭和船隊留下的。
然而毛佩琦表示,中國古代地圖的繪制方式不同於西方,那時候中國還沒有根據經緯度繪制的地圖,「因此孟席斯所指的那張地圖根本就不可能是中國人繪制的。」
南京鄭和研究會主任馬仁汝則稱,美國明尼蘇達州州立圖書館館長曾經表示過,他們館里的確有一幅孟席斯所說的地圖,但他們無法判斷這幅地圖就是中國人繪制的。
孟席斯的另一個重要理由是加勒比海的沉船是鄭和的航船,以及在加拿大島嶼遺址的墳墓中發現了漢字,且遺址的居民有黃種人的基因。對於這幾個證據,所有的專家都幾乎表示了否定,但他們也都沒有拿出具體的反對理由。「這些都是沒有確定依據的,無法考證的。」毛佩琦說。
但孟席斯本人卻相當自信,他的自信來源於他認為自己掌握了中國研究者們沒有掌握的資料,他在接受采訪時稱在自己收到的10萬封信中,有99.4%的人是支持他的觀點的。「中國學者大多數都是在中國本地做研究、查資料,沒有人像我這樣走出去,在歐洲、美洲、非洲等其他地方做實地考察和查閱資料。」孟席斯說,「而這些資料中國的學者是看不到的,因為他們沒有人像我一樣走出去。」
孟席斯的話不得不讓我們注意到:中國的研究者們大多都是靠歷史文獻研究鄭和,他們都試圖在故紙堆里發現重大的線索。然而國內文獻畢竟是有限的,更何況關於鄭和下西洋最重要的資料,鄭和航海日誌早已經灰飛煙滅。這難免會被孟席斯這樣四處去尋找資料的研究者「笑話」。如果我們的研究者們也能像孟席斯一樣走出去,也許「鄭和到底走了多遠」將不再是一個謎題。
2. 鄭和下西洋時去過哪些國家
1、鄭和下西洋時拜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包括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里、暹羅、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地,目前已知最遠到達東非、紅海。
2、鄭和下西洋是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的一場海上遠航活動,首次航行始於永樂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結束於宣德八年(1433年),共計七次。由於使團正使由鄭和擔任,且船隊航行至婆羅洲以西洋面(即明代所謂「西洋」),故名。
3、國學界一般認為,鄭和航海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即今肯亞和坦尚尼亞一帶。域外存在不同看法。李約瑟曾引地圖學家弗拉·毛羅所言,稱1420年鄭和艦隊已越過好望角。澳大利亞人菲茨拉德認為,鄭和的船隊有可能到達澳大利亞西北的達爾文港。.馬來西亞學者祖菲加提出,鄭和艦隊於1422年到達了南極。
(2)鄭和下西洋怎麼沒到英國擴展閱讀:
1、在鄭和下西洋前,中國造船技術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約在唐代,中國人已經發明水密隔艙、車船、平衡舵、開孔舵。在船型方面,宋元時期,中國海船的船型已經定型,其中以福船、沙船、廣船最為著名,被認為中國古代的三大船型,又尤以福船應用最廣、影響最大。
2、在海船船殼結構上,中國海船採用搭接法,形成「魚鱗式」結構(亦稱「錯裝甲法」結構),從而使船殼板聯結緊密嚴實,整體強度高, 且不易漏水。
3、船舶載重量也相當可觀,南宋時已可達萬石以上; 在載客量上,大海船可載乘客千人,在船舶人居環境上,中國海船可以做到生活設施齊全,配備洗漱設施,設有可以攜帶家屬的幽雅客房,備有充裕的食品, 甚至在船上養豬、種菜、種葯材 、釀酒,以及種植盆景以供觀賞。
3. 鄭和下西洋停止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是什麼
這就牽涉明代文官集團的性質,通過科舉制度選拔出來的文官集團,所代表的恰恰是中層的那部分大商人大資本家集團的利益。可以說海外貿易是一快巨大的肥肉,明代資本家商人集團對這塊肥肉說是垂涎欲滴。但從永樂開始實行鄭和下西洋的政策開始,海外貿易所產生的巨大超額利潤,完全壟斷在國家中央政府手中,商人資本家們心裡如火燒爪撓一般,看的眼熱,卻是可望而不可及,因為憑借他們的實力,在當時自然無法和國家組織的鄭和這樣超級大船隊進行商業競爭。作為商人資本家集團的利益代言人,文官集團自然也就拚命想要終止這種國家壟斷的海外貿易,更何況下西洋活動的後果還最直接的觸犯了他們的經濟利益本身。明成祖生前,他們自己也知道無法欺騙蒙蔽皇帝去終止鄭和航海,但到了明成祖死後,他們就群起發動輿論攻勢,竭盡全力的醜化貶低鄭和航海下西洋的活動,幾乎把下西洋說的一無是處。事實上這些文官炮製的輿論,即便到現在還發揮效力,還有些人將其當作貶低鄭和航海的論據,當成是明朝大規模下西洋活動終止的真實原因。作為當時後繼的明朝皇帝,他實際上就是生活在文官集團的包圍中,幾乎所接受的所有信息都是文官集團所提供的,在文官集團日積月累,長年不斷的信息轟炸之下,就真的認為下西洋航海活動,勞民傷財,有害無益。只有少數文官和太監以及後代的一些文人才在無意中泄露了真相。
關於明代下西洋,有這么一則故事耳熟能詳,就是明憲宗的時候,希望重現當年鄭和下西洋壯舉,於是下詔索要當時的檔案資料。但劉大夏等文官擺出一副義正詞嚴,道貌岸然的姿態,竭力把下西洋醜化為大弊政,說是有害無益,劉大夏還把鄭和下西洋的相關檔案資料藏匿起來(當然,在這則故事的許多版本中,都說劉大夏銷毀了鄭和航海的檔案資料,這是不對的,真正銷毀鄭和檔案的是滿清的乾隆。),還自詡是為民請命的壯舉.再次下西洋一事於是作罷。
但這個故事中,耐人尋味的一點是劉大夏為什麼要把鄭和航海的檔案藏起來,不讓皇帝看到。按照通常的理解,似乎是把這些檔案藏起來,在技術上,就無法再組織大規模的航海活動,皇帝也只好罷休。但這是解釋不通的。如果真的下定決心進行類似鄭和下西洋這樣的航海活動,技術根本就不是問題。在鄭和進行航海的時候,也並沒有之前的一個鄭和的航海檔案可以依賴,不照樣進行下去了嗎?這里問題的關鍵並不在於技術,而是其他原因。什麼原因呢?很簡單!劉大夏等文官是害怕皇帝閱讀了鄭和航海檔案之後,獲知下西洋的真相,不但不是如他們所醜化渲染貶低的那樣,耗費國力,勞民傷財,而是恰恰相反,能夠為國家政府增加大量的財政收入,同時為民間貧民提供大量謀生就業的機會,那樣他們的謊言就被戳穿,他們已經從國家手裡搶奪來的海外貿易巨額利潤,又必然重新被國家收回,對這些貪得無厭的利益集團而言,這樣的事情是絕對不容許發生的,這也是為什麼劉大夏之類冒著觸犯國家法律的危險,也不讓皇帝看到鄭和航海檔案的真相。
事實上,從鄭和下西洋的活動被終止以後,私人的海外貿易活動就急劇增加,而且這種活動因為明朝政府有所謂海禁法令,表面上是不許私人海外貿易,從而也就根本不徵收稅收。這樣原先歸國家所有的貿易利潤,完全流入到私人腰包當中,政府從中半點好處都得不到。明宣宗的時候,皇帝雖然幾次下令要嚴海禁,但下面的那些文官集團哪裡會認真執行,不過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應付搪塞皇帝而已。所以鄭和最後一次下西洋結束前後,「福建沿海的海商已開始發展起來,……到明中葉成化、弘治年間,東南沿海地區民間私人海外貿易已經沖破朝貢貿易與海禁的藩籬,極其迅速的發展起來」
4. 鄭和下西洋為什麼沒過紅海去歐洲
原因是:當時遠洋航行用的是帆船,中國的帆船之所以能遠航至非洲東岸主要是得益於季風和回洋流,當答北半球颳起東北季風的時候正好南下出海,等到西南季風起的時候又可以回到中國。
同時洋流流向也正好符合這條航線的需要。而在蘇伊士運河開通以前,要去歐洲只能繞過非洲好望角,對當時的航海技術和船隻而言,無疑是近乎不可能的任務。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隻和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紀末歐洲的地理大發現的航行以前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險。然而,關於鄭和船隊的航海目的、航行范圍等史實以及對七次航行的評價,仍存在爭議。
(4)鄭和下西洋怎麼沒到英國擴展閱讀:
鄭和船隊每次出海,「雲帆蔽日」,浩浩盪盪,但從實質上看,卻是「孤帆遠影」,它的後面沒有,也不許跟隨民間海商的船隊。明成祖不許沿海軍民「私自下番,交通外國」,一再下令「仍禁頻海民不得私自出海」、「海道可以通外邦,故嘗禁其往來」、「禁頻海民私通海外諸國」,對於沿海居民的海外貿易,下令「嚴禁絕之」。
嚴厲的海禁危及沿海居民的生計,而且導致在停止國家組織的鄭和下西洋活動的同時,海洋也被封閉起來了。亦即,一旦皇家的需要得到滿足,一旦他們聽到了海晏河清的消息,便從國家層面到百姓層面,徹底地封鎖了海洋,以至於造成了在世界史的關鍵時期海洋在中國近代史上的缺位。
5. 鄭和下西洋去過英,德,法,美國家嗎
鄭和沒有到過歐洲,沒有去過英,德,法,美國家
明朝鄭和曾率領由200餘艘海船組成的船隊,七下西洋。鄭和船隊前兩次的出訪行程,均至印度半島南端為止,所至主要國家有:占城(越南南部)、真臘(柬埔寨)、暹羅(泰國)、蘇門答喇及舊港(印尼蘇門答臘)、浡泥(印尼加里曼丹)、爪哇(印尼爪哇島)、滿喇加(馬六甲)、錫蘭山(斯里蘭卡)、溜山(馬爾地夫)、榜葛喇(孟加拉)、古里(印度卡利卡特)等。
鄭和船隊後五次的出訪行程,向西越過印度半島,行抵中東地區,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的赤道以南,所至主要國家有:忽魯漠斯(伊朗霍爾術茲)、祖法兒(阿拉伯半島東部)、阿丹(葉門亞丁)、木骨都束(索馬里摩加迪沙)、不喇哇(索馬里巴拉韋)、麻林(肯亞馬林迪)等。
6. 有關鄭和下西洋的問題
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 理由:1.宣揚明朝國威(政治目的); 2.擴展海外貿易(經濟目的); 3.還有一說法是,明成祖為了尋找可能流亡海外的建文帝(軍事目的); 4.赴伊斯蘭教聖地麥加朝覲(個人目的);下西洋的目的就是理由 如果要回答為什麼後面鄭和沒有出海了,鄭和下西洋終止的具體原因為:其一,「厚往薄來」的政策最後導致國庫空虛。舉辦任何事業都要講究效益,產出必須大於投入才能持續發展。而鄭和船隊將士眾多,耗資巨大,每次出航饋贈要花大筆開銷,大量貢品免費提供皇室、貴族享用,支持鄭和船隊的明政府國庫空虛。「厚往薄來」的方針實非長久之計,這種違反了經濟發展規律的「蝕本」買賣是無法持續的.其二,政治目的達到後航海活動的重要地位下降。明初由於海寇猖獗,影響明朝與東南亞國家之間的友好關系,鄭和下西洋的前期目的是打通海道,肅清倭寇,另一目的是與西洋國保持穩定關系。鄭和七下西洋之後,明朝統治者認為政治目的已達到,航道已暢通無阻,因此鄭和下西洋的活動顯得不重要了.其三,明朝壟斷海上貿易權扼殺私人貿易的發展,在國內嚴禁私人出海貿易,明朝法律規定私自出海貿易將被處以極刑。【有什麼可以追問 如果幫助你解答了疑惑 望採納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