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經英國政府批準是什麼電影

經英國政府批準是什麼電影

發布時間:2022-09-05 08:06:26

⑴ 《因父之名》案件原型及其對英國司法的影響

《因父之名》案件原型:

這部電影根據格里·康倫的回憶錄《證明無罪》改編,它以愛爾蘭共和軍和英國當年的對抗為背景,講了一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小賊傑瑞·康倫的不幸遭遇。他因得罪了北愛爾蘭共和軍而被父親送去英國投奔姑媽,在英國又因行為怪異被誣告為爆炸案的主犯之一,和他同樣遭遇的還有三個小夥子。他的父親趕到英國,想和他的姑媽商議聘請律師的事,結果警察突然闖入,將他和姑媽一家全部當作同案犯抓捕。

令人震驚的是,警方不僅刑訊逼供,還親自偽造證據,把傑瑞·康倫當成爆炸案的恐怖分子,導致傑瑞被判處終身監禁。而他的父親和姑媽一家則被當作運輸或製造炸葯者,分別被判處十以上不等的刑期。

對英國司法的影響:

這個案件後來被稱為英國司法史上最臭名昭著的事件。英國人把傑瑞案當成他們的恥辱,拍成電影,這是一個恆久的提醒。

他們的所為是明目張膽的故意,是赤裸裸的犯罪,尤其利用公權力,以國家的名義。他們令國家和司法蒙羞。

(1)經英國政府批準是什麼電影擴展閱讀:

《因父之名》的影片評價:

影片的結尾主題曲由來自愛爾蘭的個性光頭女歌手Sinead O'Connor的激情演繹,她無以倫比的聲音彷彿要刺透人心,仿似海浪般忽遠忽近,撼人心肺。

《因父之名》將英國現代史上最臭名昭著的真實事件公之於眾,重點刻畫了男主角格里為求公正所做的斗爭以及他和父親之間深厚的感情,內容雖具高度的政治性,但卻以迥異於好萊塢式的低調手法處理父子之情、權力機構的腐化和人性的掙扎,劇情凝重,情節感人,極具歷史感和震懾力。

⑵ 請問一下這部電影叫什麼名字

毫無疑問,是哈里森福特和加里奧德曼主演的《空軍一號》

片名:空軍一號
英文名:Air Force One
導演:沃夫岡·彼得森
編劇 Writer:Andrew W. Marlowe ....(written by)
主演:哈里森·福特 加里·奧德曼 格倫·克洛斯 威廉·梅西 飛利浦·貝克·霍爾
類型:劇情 驚怵 動作
上映:1997年07月25日
地區:美國 德國
對白:英語 俄語
顏色:彩色
聲音:DTS Dolby Digital SDDS
時長:124 分鍾
分級:瑞典:15 英國:15 西班牙:18

劇情介紹
一項由美俄雙方共同執行的秘密行動,成功地逮捕了哈薩克共和國獨裁領袖芮狄,此時,越戰英雄出身的美國總統吉姆·馬歇爾在參加俄羅斯總統的國宴時,於莫斯科發表了一個「絕不寬容」的強硬演說,自此向全球的恐怖主義者宣戰。在美國總統演說的同時,一群俄羅斯恐怖分子(加里·奧德曼飾)佯裝的電視新聞小組,則趁機潛入美國總統的座機「空軍一號」。 在內部人員的接應下,恐怖分子在確定第一家庭全部登機,飛機起飛後,挾持了空軍一號。混亂之中,第一夫人及其女兒與機上乘客,包括國家安全顧問、外交部長等重要官員全都被捉為人質,只有美國總統在安全人員的安排下,准備搭乘空軍一號的安全設備逃生艙離開。恐怖分子雖氣憤找不到總統,卻也向美國當局提出交換條件,立即釋放惡名昭著的獨裁領袖芮狄,否則每半個小時槍決一名人質。 副總統領導的美國政府立刻陷入兩難的局面,因為釋放芮狄無疑是向恐怖分子低頭,同時也違背馬歇爾總統所發表的「絕不寬容」演說,並造成更多無辜人民的犧牲,但若不釋放,機上人質性命難保,將對美國政府造成極大的傷害。正無計可施之際,竟接到藏身在空軍一號的總統命令,絕不向恐怖分子妥協低頭。孤立無援的總統憑著對空軍一號各種精密設施的熟悉,獨自搏鬥瘋狂的恐怖分子。但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家人與名譽,這個曾經獲得榮譽勛章的美國總統,能否實現絕不寬容的諾言,進而拯救世界命運呢?

本片是近來好萊塢「總統電影熱」的繼續,但是,與「影子陰謀」「絕對權力」和「白宮謀殺案」等片截然不同的是,此番由哈里森福特扮演的美國總統不再是丑聞的中心,而是披上一件英雄的金色鎧甲,他臨危不亂,英勇善戰,看起來比去年比爾普爾曼在「獨立日」中飾演的總統更加威風凜凜。難怪時任美國總統比爾柯林頓會連看兩遍這部影片,並且只對「空軍一號」沒那麼先進提出了一點疑問,而對總統這一人物的真實性卻避而不談。本片也是德國籍導演沃爾夫岡彼得遜繼1993年的」火線追擊」之後再度觸及白宮題材的影片。

幕後製作
本片套路墨守成規卻能成功,關鍵在於它細節非常豐富。我們看到總統打手機時接線員態度惡劣,手機的電池很快沒電了,這些都是生活中常見的事,但看到堂堂總統也有如此遭遇,會引起百姓的共鳴。哈里森·福特扮演的動作英雄有別於史泰龍或施瓦辛格的角色,他不但能斗勇,還能鬥智。當他說話時,沒有那種漫畫式或戲曲化的居高臨下和威風凜凜,他的權威是從骨子裡滲出來的。蓋瑞·歐得曼扮演的恐怖分子頭目倒有幾分誇張,他一邊搜尋總統,一邊發表愛國(俄國)高論,那神情讓你捉摸不透他到底信不信自己的話,抑或只是用來嚇唬別人的。 劫機一類題材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曾經一度成為好萊塢大片的熱門主題,在此期間誕生了很多劫機題材的影視佳作,如韋斯利·施耐普主演的《巡弋悍將》,尼古拉斯·凱奇的《空中監獄》,庫爾特·拉塞爾的《最高危機》以及雷·利奧塔的《插翼難飛》等等,在重復了多次相同題材之後,好萊塢的製作班底終於將劇本瞄準了美國總統乘坐的空軍一號。相比一般的飛機,集高科技結晶於一身卻又神秘莫測的空軍一號自然能夠足足地吊起觀眾們的胃口,而為了將影片中的空軍一號盡量真實反映出來,導演彼得森的攝制班子甚至向美國政府申請登上空軍一號飛機進行參觀。據導演彼得森回憶,他們幸運的受到了政府的批准,但是僅限參觀其中的總統辦公與居住區等部分區域,而且僅限一下午時間,因此後來在影片中的空軍一號仍然大部分是攝制組結合想像與現實拼合出來的產物。 德國出身的導演沃夫岡·彼得森以擅長營造緊張驚險的氣氛而出名,早在1981年尚在德國的彼得森就憑借《從海底出擊》一片贏得了美國金球獎六項提名,彼得森自此決定前往好萊塢一拼天下,經歷了幾部口碑都非常棒的中成本製作之後,《空軍一號》是彼得森正式接手指導的第一部大製作影片。導演在片中將其擅長的緊張連貫氣氛發揮到了極致,全長124分鍾的影片看下來一氣呵成,沒有一點多餘情節,而片中從美國總統的一舉一動更表現出一種美國式的英雄主義氣概,片中的多次飛行與爆破鏡頭採用模型拍攝,而片尾的空軍一號墜毀鏡頭則大膽使用了當時尚為前衛的全CG製作,沒有一點真實成分,但是因為技術尚不成熟所以該鏡頭看起來還是很粗糙與失真,是貫穿全片精彩特效的唯一遺憾之處。該片上映後不失眾望,在《黑衣人》與《迷失世界》兩部科幻大作夾擊下仍然取得了當年夏季票房前三名。

⑶ 有誰知道這是什麼片子

中文名稱:北方的納努克
英文名稱:Nanook of the North
資源類型:DVDRip
發行時間:1922年
電影導演:羅伯特 J. 佛拉哈迪Robert J. Flaherty
地區:美國
簡介:
電影中文名:北方的納努克
電影英文名:Nanook of the North
片長:79 min
國家/地區:美國
色彩:黑白
混音:Silent
級別:Germany:6 / Portugal:17 (director's cut) / Canada:G (Manitoba/Nova Scotia/Québec) / Canada:PG (Ontario) / UK:U (re-release) (1947)
上映日期:1922年6月11日 美國
宣傳語:1. A story of life and love in the actual Arctic.
2. The truest and most human story of the Great White Snows.
3. A picture with more drama, greater thrill, and stronger action than any picture you ever saw
IMDb:0013427
導演: 羅伯特 J. 佛拉哈迪Robert J. Flaherty
編劇: 羅伯特 J. 佛拉哈迪Robert J. Flaherty
演員表: Nanook ..... Himself
Nyla
Cunayou ..... Herself (Nanook's wife)
Allee ..... Himself (Nanook's son)
Allegoo ..... Himself (Nanook's son)
Berry Kroeger
劇情梗概:
紀錄片之父弗拉哈迪的開山之作。弗拉哈迪花16個月遠赴北極,和哈里森港的愛斯基摩人南努克一有一起生活,完美地用攝影機再現了用梭標獵殺北極熊、生食海豹等原始的生活場景。雖然對本片有過「擺拍」是否紀錄片的爭論,但毫無疑問本片仍是紀錄片史上的里程碑之作,它不僅開創了用影像記錄社會的人類學紀錄片類型,更是世界紀錄片的光輝起點。
紀錄片之父弗拉哈迪
上世紀20年代,拍攝北極或南極甚至非洲土著的探險電影非常流行。但是,弗拉哈迪第一次把游移的鏡頭從風俗獵奇轉為長期跟蹤一個愛斯基摩人的家庭,表現他們的尊嚴與智慧,關注人物的情感和命運,並且尊重他們的文化傳統。弗拉哈迪所開創的這種拍攝模式直到今天仍為紀錄片工作者所尊奉。
拍攝納努克一家
1884年2月16日,羅伯特·弗拉哈迪出生於美國密歇根鐵山腳下,父親是位探險家。弗拉哈迪回憶說:「當我長到十幾歲時,總盼望著同父親一起探險,我們常常一走就幾個月,夏天劃著小船,冬天穿著雪鞋。」1896年,弗拉哈迪跟隨父親來到加拿大的雨湖地區開採金礦,他喜歡這里天然的原始狀態。後來,父母把他送到密歇根的礦產學院,但沒能畢業。據說學校認為弗拉哈迪沒有成為專業礦業者的資格。大學時代也並非沒有收獲,他學會了拉小提琴——這是陪伴他一生的愛好,也遇到了未來的妻子——弗朗西斯·哈賓達。
後來,弗拉哈迪三次去北極探礦,旅程的最後弗拉哈迪確實發現了一些鐵礦,但開采價值微乎其微。他獲得的唯一獎賞是加拿大政府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一處小島。他想把探礦中拍攝的膠片剪輯成一部探險影片。就在將要完成的時候,從桌子上掉下的煙頭把膠片點燃了,弗拉哈迪也被燒傷。唯一幸運的是,他保住了生命。膠片燒掉了,他決定等到春天再一次去北方。
這時,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拍攝計劃直到1920年才在法國皮毛商雷維永兄弟的贊助下實施。這一年,他已經36歲。
哈德遜港的一間小屋是弗拉哈迪的住所,他找到優秀獵手納努克一家作為主要拍攝對象。第一場拍攝的就是獵海象,拍攝前,弗拉哈迪對納努克說:獵捕海象時如果有任何情況干涉了我的拍攝計劃,一定要放棄捕殺;記住:我要的是你捕象的鏡頭而不是它們的肉。
其實,當時愛斯基摩人捕海象已經不用魚叉,而是用步槍。為了拍到更為原始的場景,納努克才用他爸爸的方式獵捕海象。弗拉哈迪在後來的影片中一再重復這種拍攝方式,讓人們用父親或祖父的方式表演生活,商業的侵入、人與人的矛盾都被他擋在攝影機鏡頭之外。電影史家稱弗拉哈迪為浪漫主義者。
把戲劇性引入紀錄片
拍出第一批膠片,弗拉哈迪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沖洗,他的敵人是寒冷的天氣。如何過濾混入水裡的狗毛和愛斯基摩人衣服上的鹿毛同樣是個難題。
愛斯基摩人的房子是用冰塊砌成的,叫伊格魯。冰屋通常大約為12英尺寬,弗拉哈迪需要的卻是25英尺。納努克沒造過這么大的冰屋,花了幾天時間實驗,卻一次又一次塌下來,每一次倒塌,同伴們都轟然大笑。
因為冰屋是黑的,納努克用冰做窗戶,還借用太陽的反光照明,這是愛斯基摩人在生活中的創造。納努克教兒子射箭的細節淳樸動人,祖輩傳統在勞動的間歇傳遞,簡單的動作傳達出父子親情。
冰屋在拍攝時被迫削去一半,因為沒有照明,拍攝只能在露天狀態下進行,納努克一家在冰天雪地的刺骨寒風里表演起床。結果要真實,為了真實不惜搬演,這是弗拉哈迪的信條,他把懸念和戲劇性引入了紀錄片。
弗拉哈迪在北極生活了16個月,膠片已經用完,准備動身回家,納努克惘然若失,依依不捨。弗拉哈迪指著身邊河床的石子說:「會有像石子一樣數不清的人看你的電影。」幾年之後,弗拉哈迪為一些雜志撰寫探險游歷的系列文章,並在妻子的協助下,於1924年出版了《北方納努克》一書。弗拉哈迪在他的書中記錄了愛斯基摩人在北極的日常生活習慣和在拍片過程中的種種趣事。影片拍完後,第一批觀眾就是當地的愛斯基摩人。弗拉哈迪在書中這樣描繪:「他們(愛斯基摩人)一直向後看放映機的光源,就像看銀幕一樣,我以為這次放映不會成功。突然一個人大喊:『抓住它,抓住它。』他們以為海象真的會跑掉。當時屋子裡一片混亂。愛斯基摩人在膠片中看到了自己和同伴的影子,他們開始互相耳語,臉上露出神秘的笑容。忽然之間,他們彷彿理解了我所做的一切。」
弗拉哈迪先把片子給派拉蒙公司,看完樣片後經理走過來,和藹地拍著他的肩膀說,非常抱歉,讓觀眾去看這部片子是勉為其難的,「你到北方去歷盡了辛苦,卻落得這般結局,實在令人惋惜。」幾經周折,最終還是法國百代公司同意發行。
1922年6月11日《北方納努克》在紐約首都劇場公映,一炮走紅,觀眾如潮,一位評論家將《北方納努克》比作古希臘悲劇。《北方納努克》是弗拉哈迪三次北極探險的結晶,它不僅開創了用影像記錄社會的人類學紀錄片類型,也為記錄電影提供了一種至今仍在使用的拍攝模式。《北方納努克》是世界記錄電影史光輝的起點。
聽從靈感,再現往昔
派拉蒙公司失去了《北方納努克》,現在想彌補,派人找到弗拉哈迪說:您願意去哪兒就去哪兒,自己提個預算,請再給我們帶回一個《納努克》。弗拉哈迪認為在北方過了許多年,現在應該去相反的方向。1923年,弗拉哈迪帶著妻子女兒和一個紅頭發的愛爾蘭女傭,來到太平洋小島一個只有百戶人家的波利尼西亞村莊。由於傳教士和商人的努力,島上人已經開始穿西裝。弗拉哈迪找到村裡的酋長,要求他們穿上民族服裝。為了製造高潮,特地讓一個男孩紋身——當地人稱為刺青,這種成人儀式幾十年前就已經失傳了。儀式前的舞蹈慶典和化妝活動也都是弗拉哈迪按照當地民族古老的風俗習慣搬演的。
在這部名為《摩阿拿》的片子的拍攝過程中,弗拉哈迪開始嘗試使用搖鏡頭去跟拍一個主體對象,當時還沒有人用過這種拍攝手法。不僅如此,長焦鏡頭和特寫鏡頭在他的影片中也同時被使用。在刺青一場中,當針扎進男孩的身體時,弗拉哈迪用特寫鏡頭記錄下了他臉上的痛苦神態,並把攝影機搖向他身邊的母親,把母子間的親情在一幅畫面中表現得至真至善。
弗拉哈迪拍片有一個特點,就是毫不遺漏地記錄下他感受到的一切,拍《摩阿拿》時,他的素材已經達到14萬英尺。但他並不在乎,只要他的靈感存在,那麼他的機器就不會停止。拍完的素材弗拉哈迪會不時地拿給村民們看。他們在椰子樹上綁起銀幕,放映工作樣片,看完後,島上的居民立即把感想告訴他。特別是那些還記得島上古老儀式和生活習慣的長老們,不僅幫助弗拉哈迪再現往昔,還來檢查他的片子是否有錯誤。
《摩阿拿》並沒有為派拉蒙公司賺到錢,即使採用「南海群妖的愛情生活」這樣誇張的廣告語。格里爾遜在《太陽報》發表評論說,「我不應該說哪些鏡頭是漂亮的,因為所有的都是那麼美」。這里,他第一次使用documentary這個詞稱呼紀錄片,從此紀錄片自立門戶,直至今天。
格里爾遜邀請弗拉哈迪拍攝一部反映英國工業化進程的電影。拍攝前,英國政府的某個上層人士想要看看稿本,可是弗拉哈迪從來沒有寫過劇本,他只好回到旅館像隱士一樣呆了幾天。最後,他給了格里爾遜一打紙,第一頁寫的是:關於手工業者的電影,導演羅伯特·弗拉哈迪。第二頁寫的是:電影劇本——工業化英國的場景。此外什麼都沒有。
弗拉哈迪非常喜歡倫敦。在英國拍片時,傍晚他常常去小酒吧喝上幾杯,並講述他早年在北極遇到的事情。盡管故事有時很荒謬,弗拉哈迪講故事的天賦卻無人能比。
因為《北方納努克》,弗拉哈迪獲得了善於拍攝邊緣人群的名聲。1932年,高蒙公司製片人貝克決定冒險投資1%的公司預算在弗拉哈迪身上,拍攝《亞蘭島人》。弗拉哈迪來到愛爾蘭西海岸三個島嶼中最大的一個,這里距離倫敦只有15個小時的車程。由於水源充分,他們決定把這里作為拍攝地點。島上沒有摩托車,沒有電影院,也沒有任何奢侈的東西。但土壤對於當地人來說比金子還寶貴。
為了拍到亞蘭島人本來的生活面貌,弗拉哈迪從倫敦請來一位專家教居民用魚叉捕鯊魚。亞蘭島人的祖輩曾經這樣捕魚,但弗拉哈迪拍片的時候早已改用蒸汽輪船了。弗拉哈迪想把《亞蘭島人》拍成另外一部《北方納努克》,但沒能如願,也許他沒想到,《北方納努克》是他十年探險與愛斯基摩人交往的結果,而《亞蘭島人》是為了拍攝而結識這些陌生的人們,從這一意義上來說,《北方納努克》是他無法超越的高峰。
這部電影給亞蘭島帶來了絡繹不絕的遊人,島上人把曾參加過弗拉哈迪電影拍攝作為向旅遊者炫耀的資本。
《亞蘭島人》高超的攝影技藝贏得電影理論家保羅·羅沙的贊嘆,但羅沙說,影片中的人物是「表演祖輩生活的蠟人」。
從未放棄他的模式
弗拉哈迪從未放棄自己的拍攝模式,1938年,他和妻子回到美國,想過一段屬於他們自己的寧靜生活,但事與願違。不久,負責美國電影服務社的紀錄片導演帕爾·羅倫茲邀請弗拉哈迪拍攝反映美國農業問題的電影《土地》。弗拉哈迪從小雲游世界,四處探險,他55歲才第一次有機會接觸美國人民的真實生活。
接下來的日子是弗拉哈迪一生中最不快樂的時光。住在黑山掩映下的農場,日子安靜卻了無生趣,宜人的環境似乎更增加了他的挫敗感。弗拉哈迪感慨地說:「威望不會給任何人帶來漢堡包和三明治。」
然而,弗拉哈迪錯了,威望給他帶來了一份奇怪的合同:它規定弗拉哈迪行動自由,擁有影片的版權,甚至出資者要求不在片子上署名,而資助的金額卻非常慷慨。這就是《路易斯安那州的故事》,弗拉哈迪最後一部成功的作品。
影片展示了一個男孩的歡樂與悲傷。一開始就將觀眾置於神奇而美妙的叢林之中:池塘、荷葉、露珠、水鳥。伴隨著悠揚的音樂,少年劃著小船緩緩入畫。可以看出他在這片森林裡如魚得水,他熟悉這里的一木一草。他最親密的朋友是一隻小浣熊,他們常常在一起嬉戲玩耍。然而,鱷魚吃掉了浣熊,他決心為浣熊報仇。正當少年與鱷魚相持不下時,爸爸正焦急地尋找著他。少年與鱷魚的搏鬥驚心動魄,這個場景讓人想起納努克與海象的搏鬥,想起亞蘭島人與鯊魚的搏鬥,突出人與自然的搏鬥是弗拉哈迪一貫的主題。
弗拉哈迪把自己對自然的深情和對少年時代的回憶都融進這個男孩的故事中,也可以說這是一部自傳性的影片。
出資者是新澤西標准石油公司,它想藉助弗拉哈迪的名聲改善公司形象,因為二十年的電影工作經驗已經使弗拉哈迪的名字成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象徵。他們希望通過這部電影說明石油開采並沒破壞這里的生態,一切依舊那麼和諧。
1948年,威尼斯電影節因為弗拉哈迪的熱情和勇猛授予他大獎。
這位紀錄片電影開創者晚年生活拮據。此時,他對用攝影機「還原」繪畫產生了濃厚興趣,1949年開始拍攝有關畢加索著名壁畫《格爾尼卡》的影片,但是直到1951年去世,這部片子仍沒有完成。它成了弗拉哈迪作品中令人期盼的「遺憾的藝術」。
在《北方的納努克》拍攝完成後不久。納努克就因為沒有儲存足夠的過冬食物而餓死了。
美好的事物背後。
總伴隨著悲劇。

⑷ 英國電影的早期電影

對英國早期電影最有影響的是布賴頓的幾位攝影師。其中有E.柯林斯、A.G.史密斯、J.威廉森等,這幾位電影先驅,後來被人稱為布賴頓學派。他們最早採用了兩次曝光、移動攝影、迭印、全景、倒拍、停拍等技巧。柯林斯拍過30部影片,其中只有一部《中斷的旋律》保存下來。史密斯在《祖母的放大鏡》(1900)中採用特大特寫鏡頭,銀幕上出現了放大的走動的表、籠中的金絲雀、人的眼睛;他的第一部作品《夜晚》,表現警察提著燈巡夜,沿路照亮了乞丐、醉漢、行竊的小偷,他用攝影機代替人的眼睛,把它變成了活的東西,這種新的手法,可以說是現代蒙太奇的開端。威廉森則在新聞片中自由地交替變換事件地點並採用外景等,他的《士兵的歸來》和《戰前和戰後的後備兵》兩部影片,描繪了真實生活片斷,在銀幕上首次提出社會問題。
當時的電影藝術家和技術革新家還有C.赫普沃思。1897年,他撰寫的《活動攝影術──或電影攝影入門》,是世界上最早電影論著之一。他曾改進沖洗影片器具、印片機和膠片打孔機。1898年他拍攝了《鐵路切斷中的快車》;接著拍攝的《艾麗斯漫遊奇境記》(1903),長800英尺,分16場景,場景間交融銜接;另一部《浪子救人》(1905)利用攝影機述說故事,結構復雜,採取了分鏡頭劇本的串聯、剪輯、搖拍、低角度攝影等技巧;1907年,他還設計過錄音系統。同一時期攝制故事片的還有F.S.莫特肖。他的 《搶劫郵車》、《白晝行劫》(兩部影片均攝於1903年)奠定了驚險片在英國的地位。
早期英國電影除紀錄像片和故事片外,還出現了風景片,如G.潘廷格的《羅伯特·斯科特漫遊南極》(1913),頗受歡迎。1914年,英國電影工作者製作了第一部動畫片。G.皮爾遜導演的《血字的研究》是根據小說《福爾摩斯探案》中的故事拍攝的第一部偵探片;他的另一部影片《厄爾塔斯──死裡逃生的人》(1916),則仿照法國影片《芳托馬斯》樣式,是第一套動作驚險連續片集。
20年代,赫普沃思因拍攝了《阿爾夫的紐扣》(1920)和其它幾部成功作品而名振一時。皮爾遜製作了《一切都不在乎》(1920)、《爆竹》(1921)、《愛情生活和笑聲》(1923)以及《起床號聲》(1924)。英國無聲影片時代最受歡迎的明星B.鮑爾芾就是他培育出來的。另一部受觀眾歡迎的影片是H.肖的《基普斯》(1921),但是,最為傑出而商業上最成功的作品要推G.卡茨的《女人對女人》(1923),它的成功,是製片人M.巴爾康、導演V.薩維爾、劇作家卡茨和他的助手希區柯克,A.以及當時為大家喜愛的好萊塢女明星B.康普遜合作的結果。希區柯克在20年代後期在蓋恩斯巴勒影片公司因執導《快樂的花園》(1925)和《房客》(1926)兩片而成名。這家公司的成功產品還有卡茨的《老鼠》(1925)、A.布魯內爾的《英國老家》(1927)和《永恆的仙女》(1928)。與此同時,也崛起了另外幾位新人:導演兼製片人H.威爾科克斯繼成名作《朱金洲》(1923)之後導演了影片《十夜談》(1924)、《唯一道路》(1925)、《涅爾`格溫》(1926)和《黎明》(1928);L.戴·科多瓦導演了《她》(1925);M.埃爾維導演了《阿爾芒蒂埃爾來的小姐》(1926)與《海軍將帥的副官》(1926)。
隨著電影製片事業的發展,英國的電影放映場所逐步脫離游藝場而建起可容幾百觀眾的影戲院,當時還僱用鋼琴師和小樂隊在放映電影時進行伴奏。不久,一批大影院開辦起來,但是自1909年起,美、法兩國影片佔領英國市場,本國影片只佔全國上映總數的15%,因此,英國既不能從國內電影市場收回大量資金,又沒有充足財力投入製作優質影片、同外國影片爭奪國內外市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國電影生產更受影響。從1916年起,英國加征娛樂稅,對影院營業更為不利,電影事業進一步遭到危機。大戰結束後,美國影片源源而來,使英國影片只佔在本國上映影片的5%,出口影片更是屈指可數,因此一些著名製片人如赫普沃思也不得不於1924年關閉製片廠。為保護民族電影,政府當局於1927年正式通過了電影法案,規定限額分配比率,要求1935年須達到總數的20%,使英國影片在全國影院的上映比率逐年提高。此時,新的製片廠如戈蒙特公司、英國國際影片公司和英獅公司先後成立。到20年代末,英國又攝制出一批引人注目的影片,如希區柯克的《決斗場》(1928)、阿斯奎斯,A.的《流星》(1928)和《地下》(1928)、E.A.杜邦的《皮卡迪利大街》(1929)。因為定額分配影院上映率,需要大量影片填補空檔,刺激英國電影出現了一番興旺景象。但是好影片要耗費大量財力和時間,為了供應市場緊缺的需要,出廠的產品仍然是大批質量差、省工省時的平庸影片。
1929年,有聲影片問世。英國面臨的問題同其它各國大致相同,如錄音方法簡陋,設備笨重,影片內容從頭到尾,不是喋喋不休的對白,就是接二連三的歌曲。希區柯克導演的《訛詐》,拍了一半而改為有聲影片,他在運用聲音效果方面,匠心獨運,這部被公認的英國第一部有聲片,對其他導演很有啟發。此後拍攝出了一批較成功的有聲片,包括:希區柯克的《謀殺》(1930),阿斯奎斯的《逃出達特穆爾》(1930)、《正告英格蘭》(1931)和《跳舞吧,美麗的女郎》(1931),薩維爾的《W──計劃》(1931)和《辦公室的少女》(1932),W.福特的《羅馬快車》(1932),威爾科克斯的《神奇之夜》(1932)等。
30年代,英國電影出現了短期的繁榮景象,每年影片生產量為150部到200部,故事片的復興同出身於匈牙利的製片家柯達,A.大有關系,他於1933年定居英國,創辦倫敦電影製片廠以後,攝制了一批成功的影片,其中以《亨利八世的私生活》(即《英宮艷史》,1933)為最。他用新的觀點處理歷史題材,提出社會出路問題,迎合觀眾的民主思想,取得很大成功,該片在國外享受的盛譽,遠遠超過英國其它影片。更為重要的是柯達孜孜不倦、勤奮進取的精神,促使所有電影業的工作人員努力提高專業水平。他為英國影片開拓了向國外輸出的廣闊前景,又給電影事業灌輸了樂觀與奮發的風氣。他的公司還在世界各國收羅人才,禮聘他們來英國工作,推進了英國電影事業的發展。如德國導演P.津納執導的《凱瑟琳女皇》(1934)、美國明星范朋克,D.主演的《唐璜》(1934)、法國導演克萊爾,R.拍攝的《鬼魂西行》(1935)、美國導演兼美工設計家W.C.孟席斯所拍的《未來世界》(1936),都是引人矚目的影片。這家公司製作的影片如Z.柯達導演的《河上刺兒頭》(1935)、《伏象神童》(1937)以及柯達本人拍的《倫勃朗傳》(即《畫聖情痴》,1936)等,都是成功之作。
這時期英國的其它製片人和導演紛紛緊步柯達後塵,由M.巴爾康監制、希區柯克導演的影片《萬事通》(1934)、《三十九級台階》(即《國防大秘密》,1935)和《破壞》(即《薄命花》,1937)都極為成功。此外,薩維爾的《好夥伴》(1933)、《長青樹》(1934)和《鐵公爵》(1935),威爾科克斯的《涅爾·格溫》(1934)、《老德魯里的假腿》(1935)和《維多利亞女皇》(1937),L.門德茲的《猶太人蘇斯》(1934),T.本特利的《老古玩店》(1935),R.史蒂文森的《都鐸·羅斯》(1936),B.維爾特爾的《羅得島》(1936),均獲較高評價。到1937年,英國故事影片產量達到了200多部。但好景不長,大多數製片人不講求質量,拍攝的影片沒有票房價值,加之多數資金來自借貸,年終結算,很少獲利。到1938年,生產驟然下降,英國議會為挽救這個局面,在這年又通過新電影法案,規定提高英國影片在國內上映的分配定額,從1938年的12.5%,逐年增高至1947年的25%;抵制濫拍成本低、質量差的影片;允許外國資金向英國電影事業投資。根據這個條款,美國米高梅公司和20世紀福斯電影公司都投放了它們的資金,在英國開辦了幾家聯合製片廠拍片,如米高梅公司投資的《一個美國佬在牛津》(即《留英外史》,1938)、《城堡》(即《衛城記》,1938)和《再見,奇普斯先生》(即《萬世師表》,1939)等。這些影片全都由好萊塢導演執導、好萊塢明星主演,英國方面只提供場地、攝影器械、技術人員和個別演員。英國電影導演這期間也拍出了幾部成功的影片,如阿斯奎斯的《賣花女》(1938)、希區柯克的《失蹤的女人》(即《瓊花劫》,1938)、里德,C.的《銀行休假日》(1938)和《群星普照》(1939)、Z.柯達的《四羽毛》(1939)等。
這幾年,英國電影事業也實行了明星制度,相繼登上明星寶座的是:霍華德,L.、勞頓,C.、G.菲爾茲、唐納,R.、M.奧勃朗、M.洛克伍德、費雯麗、哈里森,R.、奧立弗,L.等。
1929年格里爾遜在英帝國交易局電影部資助下,導演了一部紀錄片《飄網漁船》,反映北海捕撈鯡魚漁民的生活,富有詩情畫意,使他成為英國紀錄片運動的創始人。他主張電影藝術的目的在於社會教育,並認為蘇聯電影是表現電影社會功能的實際事例。他從工商企業得到經濟上的資助,並吸收有志於現實主義影片的藝術工作者參與這個運動。格里爾遜紀錄電影學派的人員中有P.羅塔、B.賴特、E.恩斯特、A.埃爾頓、H.沃特、D.泰勒、S.萊格、A.卡瓦爾康蒂等,他們的作品反映英國社會出現的尖銳問題,如失業、勞動條件差、居住環境惡劣等,在藝術處理上也有新的追求。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國電影業無法正常生產,大部分電影界人才被征入伍,故事片生產從1940年的108部下降到1942年的46部。但觀眾反而有增無已,影片的票房收入直線上升。第二次大戰期間,英國郵政總局的電影機構被新聞部合並,成為皇家電影機構,給了紀錄像片工作者施展才乾的良機,他們拍出了一批優秀的紀錄片,如卡瓦爾康蒂的《最初的日子》(1939)、H.詹寧斯和H.瓦特的《倫敦必勝》(1940)、瓦特的《今晚的目標》(1941)、J.福爾莫斯的《海岸司令部》(1942)、詹寧斯的《火已點燃》(1942),R.博爾廷的《沙漠大捷》、P.傑克遜的《西方進軍》(1944),還有英、美合拍,由里德,C.和美國人G.卡寧合導的《真正的光榮》(1945)。這些紀錄片在戰時所起的作用很大。另外還有些故事片也有很大紀實或宣傳的性質,如P.赫斯特和布魯內爾 3人合導的《雄獅添翼》(1939)、鮑威爾,M.的《第49°緯線》(即《侵略者》,1941)、N.科沃德和利恩,D.合導的《我們所在的隊伍》(即《海神》,1942)、迪金森的《近親》(1942)等。其它有關大戰題材的故事片還有里德的《鐵血忠魂》(1944)、鮑威爾的《壯士春夢》(1943)等。與此同時,也拍有不少其它題材的影片。較突出的有柯達的《巴格達竊賊》(1940)、迪克森的《煤氣燈》(1940)和《首相》(1941)、B.迪安的《二十一天》(1940)、帕斯卡爾的《巴巴拉少校》(1941)、里德的《基普斯》(1941)、L.阿利斯的《穿灰衣服的人》(1943)、奧立弗,L.的《亨利五世》(1944)、吉列特的《臭名昭著的紳士》(1945)和《深夜》(即《新聊齋志異》,1945),還有豪華歷史劇《愷撒和克列奧帕特拉》(又譯為《璇宮艷後》,1945)、N.科沃德和利恩,D.合作的《相見恨晚》(1945)等。
J.A.蘭克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崛起的英國電影事業家。早在30年代,他開始從事宗教電影的攝制工作。1935年,創辦英國全國電影公司,攝制了第一部商業性電影,同年他與C.M.伍爾夫合辦電影發行總公司。1941年蘭克已掌握有英國 3大電影放映網中的兩大放映網。大戰結束時,他的總公司擴展成了勢力雄厚的聯合企業,擁有英國的製片、發行和放映事業的大部分實權。他雄心勃勃,計劃建立巨資故事片廠,包括兒童片、動畫片部門,攝制新聞紀錄連集片,開辦電影學校,專門培養有希望的童星。他想用巨資大片打進美國市場,把英國電影事業從多年困境之中拯救出來,1947年,他去美國談判推銷他的影片。不料英國政府卻在這時頒布法令,要徵收國外進口影片75%的稅收,美國各家製片公司堅決抵制,好萊塢影片全部停止輸往英國,使各地影院減少了大量片源。蘭克想在美國打開市場的計劃也成為泡影,英國電影界陷入了極為困難的境地。英國政府於是敦促蘭克和其它製片人增產影片以填補空缺。但是英國電影業經濟拮據,影片能收回成本的也為數不多。1948年,英國政府祇得撤銷外國影片的進口稅,美國影片又立刻大量涌進,英國影片在本土銀幕上仍無容身之地。英國政府再度規定:美國影片從英國所得利潤必須將其中的一定數額向英國電影事業投資,這種辦法又讓美國電影勢力進一步深入英國電影事業。此時期,蘭克影片公司和別的製片廠比較優秀的作品有:利恩根據狄更斯小說拍攝的《錦綉前程》(即《孤星血淚》,1948)和《霧都孤兒》(1948),鮑威爾和普雷斯伯格的《上天階梯》(即《太虛幻境》,1946)、《黑水仙花》(又譯為《思凡》,1947)和《紅菱艷》(1948),奧立弗自導、自演的《王子復仇記》(1948),里德導演的《虎膽忠魂》(1947)、《倒下的偶像》(1948)和《第三個人》(1949),還有迪金森的《黑桃皇後》(1949)等。
為了維持和保護本國電影事業,英國政府祇得仍舊採用上映定額分配辦法,規定從1950年起,分配英國影片上映的定額要增加到30%,可惜當時娛樂捐稅仍保持戰時標准,電影事業所得實惠甚微。英國政府乃於1949年成立國家電影籌資公司,通過該公司將錢借給電影事業;接著1950年又創立英國電影生產基金會,專門支配從電影票上徵收的捐稅,作為補助電影生產。不過,這時候電視越來越受群眾歡迎,電影院的上座率開始以驚人的速度下降。
從50年代起,英國出現了由巴爾康主持的「伊靈喜劇影片」。伊靈是製片廠名,位於倫敦西郊。伊靈喜劇表現實際生活,敢於打破常規,描繪反對官僚主義的人物的各種遭遇,以新眼光觀察生活,溫和地批判貴族階層和人情風俗的繁文縟節。最成功的作品當推哈默的《善人與貴族》(1949),麥肯德里克的《清潔的小島》(1949)、《白衣男子》(1952)和《專門勾引女人的人》(1955)。其它值得提到的有C.克萊頓的《大叫大嚷》(1947)、《拉旺德山暴亂》(1951),H.科尼利厄斯的《史姆利科的護照》(1949)、《日內瓦的婦人》(1953)以及M.江普的《天堂的笑聲》(1950)等。
英國政府限定了美國影片所得利潤的高額百分比要投資在英國事業以後,美國公司開始恢復營業,與英國合作拍片。這一階段英美合拍的較佳作品有J.尼格列斯科的《流浪兒》(1950)、R.沃爾什的《霍恩布洛上尉》(1951)、休斯登,J.的《非洲皇後號》(1952)和《莫比·迪克》(1956),而最傑出的作品則是利恩的《桂河大橋》(1957)。這是一部當時上座率最高的戰爭片。
美國的部分電影工作者由於遭受麥卡錫主義的迫害,紛紛離開好萊塢。導演J.洛西到倫敦定居後,接踵而來的又有卓別林,C.、R.萊斯特、庫布里克、呂美特等。這些人為英國電影藝術作出了貢獻。
英國電影事業多年以來得不到振興,1959年,一夥年輕人以林賽·安德森、托尼·理查德森、卡雷爾·賴茲為首發表宣言並攝制了一系列影片,倡導自由電影運動,這次運動和反對文學與戲劇中傳統價值觀有聯系,也與「憤怒的年輕人」運動的政治和精神抗議相結合。它的基本內容是要求用積極態度來表現藝術工作者的社會責任感,反對資產階級的唯美主義。他們鮮明地反對資本主義的社會現實和道德價值觀,如J.克萊頓的《屋頂閣樓間》(即《金屋淚》,1958),理查德森的《憤怒的回顧》(1959)、《蜜味》(1961)和《長跑家的孤寂》(1963),賴茲的《星期六晚上和星期日早晨》(1960),安德森的《這種運動生活》(1963)。此外重要的影片還有施萊辛格,J.的《戀愛有術》(1962)和《騙子比利》(1963)等。到60年代中,自由電影的調子有所變化,把反抗僅作為個人對待生活態度的一種表現方法而不再具有社會性含義。這種傾向在理查德森的影片《湯姆·瓊斯》(1963)中表現得最為鮮明。60年代末70年代初,自由電影比較重要的作品是安德森的影片《假如》(1968)和《哦,幸運兒》(1973)。在這兩部影片里導演在表現當代社會沖突時把敏銳的觀察和獨創的概括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在思想上和藝術上都達到了新的高度。
60年代英國利用美國的資金拍了不少影片,其中比較重要的有J.李·湯普遜的《納瓦隆的大炮》(1961)、利恩的《阿拉伯的勞倫斯》(1962)、T.揚的《烏有博士》(1962)、P.格倫維爾的《繩環》(1964)。其它英國名片有G.格林的《憤怒的沉默》(1960)、卡迪夫,J.的《兒子和情人》(1960)、克萊頓的《無罪的人》(1961)、B.福布斯的《一個雨天下午的集會》(1964)和《L形的房間》(1962)、施萊辛格的《親愛的》(1965)和《遠離狂亂的人群》(1967)、L.吉爾伯特的《阿爾菲》(1966)等。
英國國會在70年代又通過一個新電影法案,把本國影片在影院的分配定額提高到30%。增加了電影籌資公司的預算,因為美國投向英國電影事業的資金數額逐漸減少,以至完全停止了。隨著電視越來越普遍,影院上座率不斷降低,盡管提高票價,1976年也落到票房收入的歷史最低點,同年,英國訂立一條稅法,規定外僑影片製作者在全世界范圍收入的75%要交納所得稅,從而阻塞了國外投資。這一年,英國故事片生產降到64部;1977年又降到42部。
70年代上半期英國的重要影片(其中有些是美國導演的作品)有利恩的《瑞安的女兒》(1970)、C.邁爾斯的《處女與吉普賽人》(1970)、R.波蘭斯基的《麥克佩斯》(1971)、J.洛西的《送信人》(1971)、阿頓波羅,R.的《青年時代的丘吉爾》(1972)、 M.弗蘭克的《階級烙印》(1973)、庫布里克的《巴萊·林登》(1975)、拉塞爾的《湯米》(1975)、庫珀的《太上皇》(1975)等。
70年代後期,英國製片業在美國資本牽制下,松木和愛爾斯垂兩大製片廠雖也自己投資拍片,主要還是出租場地去同美國合作。美國著名連集賣座片《超人》、《星球大戰》等是在這兩個製片廠的攝影棚里拍的,還有一部分英國電影創作人員去外國拍片。
進入80年代,英國電影事業有所好轉,1981年的《火的戰車》和1982年的《甘地》兩片連續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教育麗塔》(1983)、《當地英雄》(1983)、《印度之行》(1984)等片也獲得好評,1986年,艾非里的《一間可以看見風景的房間》和喬菲的《使命》更獲得廣泛的國際聲譽。
這期間英國影片市場仍然被美國電影所壟斷,在全部票房收入中,英國影片僅佔10%左右,許多影片在國內的收入僅能收回投資的10~40%。
英國的大電影製片廠有「松木」、「愛爾斯垂」、「金波頓」和「圖克南」。主要電影教育機構有倫敦電影學校、民族電影學校,皇家藝術學院、倫敦電視電影學院。主要電影研究機構為英國電影學院(BFI)(建於1933年)。倫敦國際電影節是世界著名電影節,每4年舉辦一次,為非競賽性的。主要電影出版物有《畫面與音響》(1932年創刊)和《銀幕》(1959年創刊)。

⑸ 經美國政府批准,從警笛聲開始,所有的違法行為什麼電影

《人類清除計劃》

⑹ 三一口語和聖三一口語有什麼區別

三一口語(GESE)是英國倫敦三一學院英語口語等級考試(GESE-Graded Examinations in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的簡稱,它是經英國文化委員會提議,專門為非英語國家設計的純英語口語等級考試體系。該考試共有12個級別,分成4個檔次,每個檔次有三個級別,其中1-6級是非常適合孩子的,這是現有英語考試中不多的適合孩子的考試之一;7級以上不太適合孩子,但也可以考。GESE考試隨著其知名度不斷提高,其證書的社會認可度也在迅速提高。三一口語測試適於6-7歲以上母語為非英語的英語學習者。
倫敦聖三一學院英文口語考試 (Trinity College London Spoken English Examinations) ESOL Trinity Examination 聖三一國際英文口語考試(Graded Examination in Spoken English)是經英國政府批准,獲得英國文化委員會認可的,由英國倫敦聖三一學院權威推出的專為非英語國家人士設計的英語口語考試,是最具影響力及受國際認可之一的一項針對會話及聆聽技巧的考試,至今已有60多年歷史,在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課。該考試適合不同年齡及水平程度的人士,不論是學生、在職人員,或任何希望提升英語能力的人士。

⑺ 香港早期一部反映城寨的影片叫什麼名

九龍寨城,又稱九龍砦城,但普遍約定成俗稱為九龍城寨。城寨建於道光二十三年
(1843年),其建城主要目的是加強九龍半島的防衛以抵禦鴉片戰爭後英國人的威脅。1898年,英國向清政府提出拓展九龍界址的要求,雙方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與新界正式成為英國殖民地,但當時的城寨仍有清廷官員駐守。直至1899年,英國正式派兵佔領城寨,並將清兵趕走。但自此以後,城寨一度被荒廢。抗日戰爭後,露宿者開始在城寨聚居,並於1948年成功抵抗港英政府入城整頓,此事更引起廣州市民發起反英示威,時任廣東省政府主席的宋子文與英交涉,拒絕英人在城寨的權利。由於當時香港政府無權進入,再加上當時的國民政府疲於內戰,根本無暇理會城寨諸事,故城寨漸變成一個所謂「三不管」之地
(即中國政府不管,英國政府不管,香港政府不管),內里充斥著黃、賭、毒,是一個活生生的罪惡溫床。1987年,香港政府終與中國政府達成協議清拆寨城,並於原址興建現在的九龍寨城公園。城寨是香港電影的熱門拍攝場景,例如邵氏出品的《城寨出來者》(Brothers
from the walled city) 和成龍 (Jackie Chan)的《重案組》(Crime Story)
都曾在城寨取景拍攝。不得不提的是香港電影史上其中兩幕經典 - 《省港旗兵》(Long arm of the law) 片末的城寨巷戰與《阿飛正傳》(Days
of being wild) 片末梁朝偉 (Tony Leung Chiu-wai) 的獨腳戲,都不約而同是在城寨取景。

⑻ 那裡能找到伊拉克戰爭的記錄片

歷史老人說,愛國不惜犧牲自身的精神品質。理由:林則徐名言-「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真的是這樣么?有人為了宣傳林則徐這個民族英雄,把林則徐美化抬高了,除了貶低了滿族在戰爭中的貢獻,也把清朝的一些事也隱瞞了。林則徐是愛國的,但他並非那麼偉大。鴉片並非起於英國,中國早就自己有鴉片,只是中國的化學等水平差,因此,中國的鴉片質量不如英國的,所以,鴉片貿易吃虧了。林則徐在處理外事糾紛上把走私鴉片和沒於走私鴉片的商人一起處理,林則徐等於徹底禁止了中英商業來往,英國人有錯,但林則徐也有錯,林則徐很好,但遠沒有宣傳的那麼偉大。

[b]1.鴉片的來歷[/b]
毫無疑問,鴉片戰爭作為中國近代史的源頭,它總會引起中國人的痛楚:屈辱
的時代由此開始。然而,這並非事情的全部。

鴉片,是罌粟的初級產品。而罌粟確實上帝賜予人類的一個大家族:它有28屬,
250多種;主要生長在北半球幾乎整個溫帶和亞熱帶地區。而這個地方幾乎是全人類
文明的發祥地。在瑞士發掘的公元前4000年新石器時代屋村遺址中,考古學家便發
現了「鴉片罌粟」的種子和果實的遺跡,並且屬於人工雜交種植的品種。到公元前
3400年,如今伊拉克地盤的兩河流域,人們已經大面積地種植這種作物了,而且給
它以「快樂植物(joyplant)」的美名。至少在公元前2160年,鴉片已經成為獸醫
和婦科葯品。已經發掘的公元前1500年古埃及墓葬中,「底比斯鴉片」已經屬於高
級品牌。延續到公元前300年,古希□已經把鴉片作為普遍的飲料。在《聖經》與荷
馬的《奧德賽》里,鴉片被描述成為「忘憂葯」,上帝也使用它。至少在公元前兩
世紀的古希□名醫加侖(Galen),就記錄了鴉片可以治療的疾病:頭痛、目眩、耳
聾、癲癇、中風、弱視、支氣管炎、氣喘、咳嗽、咯血、腹痛、黃疸、脾硬化、腎
結石、泌尿疾病、發燒、浮腫、麻風病、月經不調、憂鬱症、抗毒以及毒蟲叮咬等
等疾病。

繁亢的列舉我們不再繼續,總之一句話:鴉片幾乎伴隨著人類的全部歷史。17世
紀的英國醫生、臨床醫學的奠基人托馬斯.悉登漢姆(Thomas.Sydenham)歌頌道:
「我忍不住要大聲歌頌偉大的上帝,這個萬物的製造者,它給人類的苦惱帶來了舒
適的鴉片,無論是從它能控制的疾病數量,還是從它能消除疾病的效率來看,沒有
一種葯物有鴉片那樣的價值。」「沒有鴉片,醫學將不過是個跛子」。這位醫學大
師因此也獲得「鴉片哲人」的雅號。

我們的祖宗也早就熟悉鴉片。文字的記錄是貧乏的,但至少在公元前139年張張
騫出使西域時,鴉片就傳到了中國。三國時名醫華佗就使用大麻和鴉片作為麻醉劑;
在唐乾封二年(公元667年),就有鴉片進口的記錄,唐代阿拉伯鴉片被稱為「阿芙
蓉」;公元973年北宋印行的《開寶本草》中,鴉片定名為罌粟粟,這後一個「粟」
當蒴果解。當成吉思汗的鐵騎踏遍歐亞大陸以後,鴉片也成為社會商品的一個重要
種類,但那都只是入葯佳品。大約1600年代,荷蘭人通過台灣把北美印第安人的煙
斗連同煙葉傳入中國,中國開始有吸煙者。其廣泛程度令中國的統治者恐慌,崇幀
皇帝下令禁煙。因為曾經有人把鴉片混入煙草吸食,始料不及的是,煙草被禁卻導
致了吸食純鴉片的泛濫。直至18世紀中葉的清朝官員黃喻普才首次記錄了台灣人吸
食鴉片的具體過程。他斷言:除了殺掉吸食鴉片者,否則無法令其戒除惡習。

[b]2.鴉片貿易在中國的興起[/b]

17世紀末,康熙皇帝恩准外國人在廣州經商,附加了八項嚴苛的限制條件。其
中之一就是必須經戶部批準的「公行」方得以從事對外貿易,它成為官方特許的商
行,於是就有了腐敗的門戶。廣東的地方官員和具有官家背景的人通過賄賂獲得特
許,戶部官員則獲得賄賂。整個18世紀中外貿易在發展之中,英國人逐漸取代了葡
萄牙人、荷蘭人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主角,貿易的范圍十分廣泛:茶葉、糖、□絲、
瓷器、紙張、珍珠母、樟腦、肉桂、銅、明礬、金銀、絲製品、漆器、植物油、竹
器、大黃等商品換回歐洲人帶來的棉花、羊毛及製品、鐵、鉛鋅、鑽石、辣椒、鍾
表、珊瑚、琥珀、魚翅、魚、米等商品,鴉片也躋身其中。

貿易的發展導致西方文化、宗教、道德觀念等意識形態也滲入中國,朝廷擔心
這會嚴重沖擊中國的傳統文化,從而動搖朝廷的統治;民間也對於西方傳教士帶來
的宗教與文化產生抵觸,於是必須加以限制。迂腐的皇室認定西方貨物包含著誘惑,
限制的措施一方面嚴格控制外國商人僅限邊遠的廣東;另一方面禁止以貨易貨的實
施。於是官員們隨心所欲地認可允許進口的貨物,且規定出口必須換回金銀。由於
中方市場有限,嚴重的出超使英國為主的商人難乎為繼,此外,以英國商人為主的
外商,更垂涎三尺於中國內地廣闊的市場。

由於中國的茶葉同樣使英國人上癮,商人們必須用現銀購買茶葉導致巨額逆差,
而內地市場嚴禁外商涉足,有限的貿易額不足以彌補這個逆差。為了彌補這種逆差
的商人們很快發現,只有兩種商品官員們從不禁止進口:棉花和鴉片。棉花主要產
出於埃及和印度,埃及的運輸成本導致無利可圖;即使印度的棉花也獲利菲薄;而
產於印度的鴉片卻有暴利可圖,官員們特別需要它來發財。中國雖然已經盛產罌粟,
但鴉片質量卻不是印度鴉片可以比擬的,何況國產鴉片遠不能滿足需求。

鴉片導致不良後果的證明在於:雍正皇帝1729年曾下令禁止鴉片貿易。處罰包
括100軍棍、三個月戴枷囚禁、流放新疆直至處死。但對於吸食鴉片者免罰,也沒有
限制鴉片進口的任何規定。對種植和生產鴉片的嚴處,無異於鼓勵鴉片進口貿易,
僅禁令頒布當年,就合法進口鴉片200餘箱。到1767年增加到1000箱,到1790年便達
4000箱。不可思議的措施只能以朝廷的昏庸來解釋。而且另一個原因顯然是,進口
鴉片要支付給朝廷執照稅,朝廷珍惜這筆收入。這個稅一直到1796年還在徵收。

一個苦澀的故事是,1793年英國首任外交公使馬戛爾尼(MaCartney)率七百餘
人的龐大使團攜各種禮品抵達北京。使團的規模與禮品之豐厚表明了英王的重視程
度。在英皇喬治三世給他的授權書里,不僅有自主做出讓步決定的權力,而且還有
必要時同意禁止東印度公司把鴉片輸往中國的英王允諾,以符合中國的鴉片禁令。
英國特使謀求中國開放內地市場。但馬戛爾尼拒絕了必須對乾隆皇帝行跪拜禮的要
求,於是被視一切外國均為夷、禮品必是貢品的清朝認定為大逆不道,清廷遂限期
逐其出國門。

而他所贈送的大批先進的科學儀器和機器都被安裝於皇宮當做玩物,所提議的
建立中英兩國外交與商業聯系,亦未討論即被拒絕。英王促進英中正常貿易全面開
展的企圖壽終正寢。非但如此,馬戛爾尼卻通過與滿清官員的接觸得出結論:「清
王朝已經腐敗衰弱,不堪一擊。」稱之為「破爛不堪的頭等戰艦」,他提議英王注
意清王朝的垮台,以便得到「比任何其他國家得到更多的好處。」1816年,英王又
派阿美士德使團來華,以繼續馬戛爾尼未完成的使命。結果在跪拜禮問題上又僵持
住了,這回清廷乾脆連對話也不考慮,直接把他們遣送出境。

進口鴉片導致國庫銀兩劇減,1799年嘉慶皇帝頒布了禁鴉片令,禁止進口、銷
售鴉片和種植罌粟。這使原來就依靠種植和加工本國發財的清國皇室及官僚很傷腦
筋。他們陽奉陰違,一方面隱秘地繼續罌粟的種植與加工;另一方面借著禁止進口
而加入走私,因為走私連稅也不必交。1800年,至少西南各省自產鴉片就超過進口。
到1830年代,浙江、福建、廣東等省官僚與皇室都掩護罌粟種植與加工,產量大大
增加。而進口鴉片被禁又使鴉片價格劇增,走私則使皇帝的禁煙令成為一張廢紙,
朝廷原來收取的稅銀全部落入官員和買辦的腰包。他們與外國——主要是英國——
鴉片商互相勾結,走私鴉片如入無人之境。

魏源追述:廣東水師巡船「每月受規銀三萬六千兩,放私入口」;水師副將韓
肇慶專門護送走私,走私鴉片乾脆由水師包辦運輸,每萬箱抽數百箱報功,韓竟因
此「保擢總兵,賞戴孔雀翎」。福建水師居然全靠協辦走私鴉片為業,甚至「夷船
之鴉片一時不能進口,往往寄頓於炮台附近」。浙江官軍也不甘落後,英國政府藍
皮書稱:「在過去二十年中,中國高級官吏與政府人員,對於鴉片走私公開地默許,
前任和現任巡撫都從中取利,聽說北京的軍機處也暗中允許。」「他們縱容煙販從
外國船上取走鴉片,有時甚至將官船藉以轉運。」馬克思也在美國報紙上發表評論:
「那些縱容鴉片走私、聚斂私財的官吏的貪污行為,都逐漸腐蝕著這個家長制的權
力,腐蝕著這個廣大的國家機器的各部分間的唯一精神聯系。」

鴉片之所以如此炙手可熱,原因在於市場有巨大需求。當時人士蔣湘南調查:
京官中吸食鴉片者達十之一、二;幕僚吸食者達十之五、六;長隨、吏胥不可勝數。
林則徐報告:「衙門中吸食者最多,如幕友、宦親、長隨、書辦、差役,嗜好者十
之八、九。」1831年刑部奏稱:「現今直省地方,俱有食鴉片之人,而各衙門尤甚,
約計督撫以下,文武衙門上下人等,絕無食鴉片者,甚屬寥寥。」皇室內部也是鴉
片鬼成群。神機營管理大臣桂祥便是著名的大煙鬼;甚至連慈禧太後本人也是鴉片
吸食者。乃至清廷禁煙措施中,不得不把一品以上官員、六十歲以上人士列入禁煙
行列之外。就在道光皇帝的心腹大臣中,以軍機大臣穆彰阿、重臣琦善、耆英、伊
裡布等,都是鴉片走私的受益者。

由於清國官府與軍官的參與,走私鴉片的數量甚至比禁煙前的進口更甚。英商
東印度公司壟斷了印度的鴉片,他們運至珠江口的伶仃島批發給中國有官府背景的
走私商,1790年代每年進口約4000箱鴉片,禁煙令以後1810年代達4494箱;1821-1828年
擴展到9708箱;1828-1835年增加到18835箱;1835-1839年竟高達30000箱以上。又
例如英資怡和洋行的郭士立醫生(Dr.KarlGutzlaff)每年賄賂欽州官員2萬美金,
鴉片就得以長年累月平安登陸欽州港。走私導致鴉片輸入大增,乃至東印度公司急
忙擴大印度的罌粟種植,增加鴉片產量,否則就供不應求。據統計,在鴉片戰爭前
四十年裡,中國輸入鴉片達三億元以上。

[b]3.英國對鴉片的爭論[/b]

英國的鴉片貿易也並非只針對中國,在當時的世界,鴉片貿易是合法而且正常
的,但因中國市場需求導致貿易額巨大,1830年代,鴉片佔英國對華貿易總額的一
半!唯利是圖的英國政府可以獲得大額收入。鴉片貿易在英國本土也屬於正常貿易,
只是沒有吸食鴉片的市場。直至1868年英國才制定《毒品葯店法案》,這個法案只
不過對英國本土的鴉片貿易給予一般性限制而已,真正的禁止鴉片一直到1914年。
英國甚至製造相當多鴉片產品,例如一種常見的兒童鴉片糖「巴拉高利」(Balagoli),
直到20世紀20年代還是使嬰兒安靜的家常葯物。而1885年美國才立法禁止美國本土
的鴉片貿易,但禁令並不嚴密。一個典型的事例是,著名的可口可樂飲料直至1903年
尚含有微量可卡因。

但這並不意味著沒有異議。英國許多有識之士早在1780年代就十分強烈地譴責
並呼籲政府取締鴉片貿易,而且這個呼聲一直不斷。如沙夫茨伯里伯爵(Shaftesbury)
宣布:「我充分相信這個國家慫恿這種罪惡的交易是極壞的,也許比慫恿奴隸貿易
更歹毒。」托.阿諾德(T.Arnold)博士稱英國允許鴉片貿易「如此邪惡以致它是最
大的民族罪孽」;對於第一次鴉片戰爭,格拉德斯通(Gladstone)說:「就我所知
和我所讀過的,這是一場非正義的戰爭,一場使國家蒙受永久恥辱的戰爭。」處理
中英關系的官員喬治.斯當東勛爵(GeorgeStaunton)也在國會聲明:「我們不否認
這個事實,要不是鴉片走私的話,就不會有戰爭。」就連東印度公司鴉片代理處經
理賽蒙(Sam)也寫道:「鴉片產品摧垮了人民的健康,使其道德淪喪。哪裡種植鴉
片,那裡的人就吸鴉片,種得越多,吸得越多。」但多數人不贊成禁止鴉片貿易,
一些人屬於對鴉片沒有正確的認識;另一些人則完全因為鴉片帶來的巨大利益。那
時英國報紙對反對和擁護鴉片貿易的意見統計大約在1:5,於是英國議會長期通不過
禁煙法案。

[b]4.林則徐、義律其人其事[/b]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指揮打響第一次鴉片戰爭的英國政府全權代表查爾斯.義
律(CharlesElliont)本人就是一個堅決的鴉片貿易反對者。他原任英屬蓋亞那醫療
艦《奴隸護神》號艦長,前任英中聯絡官羅賓遜爵士也是鴉片貿易的反對者,他報
告英國政府:「無論什麼時候,英國政府要我們制止英國船隻參與鴉片非法貿易,
我們都能夠完成。但更確實的辦法是禁止英屬印度的罌粟種植和鴉片生產。」這個
建議導致印度當局的強烈反對,他終於被免職,臨時委任義律擔當此職。義律一上
任就要求英國政府改變在中國的歷史航向,敦促政府採取措施制止鴉片走私。他個
人認為這種貿易是一種罪行,是大英帝國的恥辱。在給倫敦的報告中,義律寫道:
鴉片貿易「給打著天主教旗號的國民丟臉。」

林則徐則是中國方面嚴禁鴉片的代表人物。當道光皇帝發現庫銀已從7000萬兩
下降到不足1000萬兩時,啟用了林則徐任禁煙欽差大臣。林下令收繳鴉片時,義律
未經請示倫敦也沒有任何討價還價就命令英國商人交出所有存貨20283箱鴉片,並代
表英皇承諾賠償英商的損失。此舉令林則徐都感覺驚訝和滿意,卻令英國朝野憤怒。
只是中國歷來的宣傳都不提義律個人在收繳鴉片中的決定性作用;而英國則忽略了
他在割讓香港問題上所起的作用,至今連《英國名人大詞典》仍未提及正是義律首
先提出割讓香港的要求,並且實施佔領的。

第一次鴉片戰爭第一階段後,義律在提交《穿鼻條約》時,又未經倫敦批准。
這個條約的主要要求是:a,將香港讓與英國;b,賠款六百萬元(這是琦善主張的數
目);c,英中官員平等相待;d,限於(1841年)春節後十日內恢復廣州貿易。該條
約琦善僅以割讓香港須皇帝批准,其他照準。而英國政府並不滿意,他們認為更重
要的是打開中國的貿易封鎖,獲得在中國全境自由貿易的權利。1841年8月,義律被
免職,璞鼎查(HenryPottinger)接任。維多利亞女王稱義律為:「一位完全不遵
守指令而努力爭取最短任期的人」。義律被調往北美得克薩斯任英國代辦,就算是
與林則徐被充軍新疆扯平吧。

說鴉片戰爭的導火索是鴉片,這原本不錯。但這次戰爭的本質卻並非鴉片。鴉
片是顯示劑,它把中國專制統治的腐敗暴露無遺;鴉片又是腐蝕劑,使這個本來就
已經腐敗不堪的體制更加腐敗。恰如馬克思所說:「浸透了天朝的整個官僚體系和
破壞了宗法制度支柱的營私舞弊行為,同鴉片煙箱一起從停泊在黃埔的英國躉船上
偷偷運進了天朝。」以林則徐為代表的忠勇之士憂患於國家與民族的命運,盡管范
文瀾尊林則徐為「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但以他們的能量而言,無力回天。

林則徐於1839年5月18日收繳鴉片完畢;6月3日開始銷毀。此時英國只有二十餘
艘商船由唯一一艘小型護衛艦《英王拉尼》(HMSLarne)號保護。林則徐沒有堅持
讓這些鴉片商人簽署契約保證停止鴉片貿易;當義律命令商人按照中國官方要求繳
出全部鴉片時便滿足了。而英商馬地臣、查頓則向英國政府狀告義律,因為中國官
員有人偷偷告訴他們:只需繳「六七千箱足矣。」

銷毀鴉片時,林則徐邀請一位美國商人金(C.W.King)、一位美國傳教士埃利
加.布里奇曼(ElijahBridgman)到場觀看。金告訴林則徐,英國正應那些商人請求,
派出的蒸汽炮艦已在途中。林則徐對這個情報顯然沒有足夠的重視,沒有意識到他
銷毀的只是鴉片,並沒有銷毀中國巨大的鴉片市場,更沒有銷毀鴉片商們對暴利的
渴望。他也沒有採取足夠措施,使正當貿易的商人與鴉片走私商分開。直到7月7日,
一夥英國水手劃船到九龍尖沙嘴的小酒館酗酒,搗毀了村民一座神龕,引發斗毆。
結果村民林維喜傷重不治。林則徐要求按大清律將水手中一人償命;義律則同意賠
償死者家屬,懲辦所有參與此事的水手,但拒絕只以其中一人被判極刑頂罪。大清
律與英國法律在此沖突,它也是後來治外法權的由來。

雙方僵持不下,林則徐向所有「海外夷人」發布通告,命令他們順從天朝。8月
15日,林下令禁止一切貿易,封鎖外國在廣州的全部企業,並派兵開進澳門。義律
則命令香港、澳門的英國商人及其家屬登船,駛離海岸;林進一步命令嚴禁村民供
應英船任何日用品,並且派戰船封鎖英船,一旦發現上岸的外國人,一律就地正法。
9月5日,義律派英商郭士立作為特使,交給林的信件之一,要求解除對英國船隻的
封鎖,恢復正常貿易關系;之二則要求制止村民在英船取得淡水處投放污垢物甚至
毒物。林拒絕了。下午兩點,義律發出最後通牒,得到的是置之不理。3點,英國軍
艦向封鎖的中國戰船開火,以圖突破封鎖。《時代周刊》稱之為鴉片戰爭第一槍。
其實這頂多隻是一場局部的武裝沖突,稱不上任何戰爭。

[b]5.鴉片戰爭始末[/b]

沖突結束之後,無論正常貿易仰或鴉片走私,在整個過程中一天也沒有停止過,
區別僅在規模縮小了許多。銷毀鴉片的一個「副產品」就是鴉片價格釒升,鋌而走
險的大有人在。雙方僵持數月卻沒有積極的解決不能不是林則徐的一個失誤,這種
僵持除了導致英國軍艦陸續到達以增強實力之外,還被英國那些反對禁止鴉片貿易
的勢力利用,致使武力解決問題的主張逐漸占上風。11月4日,英國軍艦與中國水師
在穿鼻、官涌海面開始武裝沖突,至13日,此類沖突共發生六次,雙方各有損失。
連同9月5日那一次沖突在內,林則徐報告朝廷稱之為「七戰七捷」。道光皇帝大喜,
在朝廷昏官的一片贊揚聲中,道光皇帝12月下令禁止廣東口岸的全部對外貿易。林
則徐於1840年初奉命正式封港,斷絕中外之間全部貿易往來。

這種全面的禁止一切貿易一直持續了四個多月,矛盾的焦點已經不再是鴉片的
問題,而是閉關鎖國與自由貿易的沖突。腐敗僵化的清政府與實行炮艦政策的英國
政府已經到了非戰爭不能解決分歧的地步。

但林則徐與義律之間的函件往來並沒有中斷,義律提出了運輸、貿易以及限制
鴉片的各種方案。不過林則徐堅持除林維喜案的要求外,其他一概不予理會。僵持
至1840年5月,抵達珠江口的英國軍艦已達48艘,大炮540門,軍隊25000人。英軍反
向封鎖珠江口。5月9日夜,林則徐派火舟10艘主動出擊,焚毀英國辦艇11隻;義律
並不在防備森嚴的廣州還擊,率艦40艘北上,攻廈門、陷定海,於7月12日抵大沽口
訛詐清廷。道光皇帝眼瞧英艦威脅京畿,連忙派大學士署直隸總督琦善赴天津大沽
議和,皇帝詔曰:「禁煙措置失當,大皇帝早有所聞,必當逐細查明,重治其罪。
現已派欽差大臣,定能代伸冤抑。著即返棹南還,聽候辦理可也。」

琦善明確對義律表示只要英艦返還廣州,朝廷一定查辦林則徐、鄧艇楨等。英
國軍艦於是南下。8月道光委任琦善為欽差,9月28日免林則徐、鄧廷楨職,11月29日
琦善抵達廣州。義律提出賠償戰費及沒收商品包括鴉片損失費;重開商埠;給予英
商專用碼頭;規定稅則;改革行商制度以及治外法權的14點要求。琦善答復賠償六
百萬元;除廣州外另開一處商埠。英方堅持在福建、浙江、江蘇另選兩處商埠。琦
善報告道光皇帝後,道光皇帝大怒,他原本以為革林則徐職、重開貿易即可解決問
題,如今英國人決心打開中國自由貿易的大門,這是絕無可能的。於是,1841年1月
20日,皇帝以最緊急件命令琦善,立即停止談判,調湘、川、黔諸省兵援廣州,准
備一戰;同時命令兩江總督伊裡布,見英船即開炮,痛加剿洗。

1月6日,義律獲知中國將拒絕英方要求,馬上照會琦善,一切待戰後再商。並
命令英國軍艦掛紅旗。琦善復照義律,警告英國勿輕舉妄動,否則一切已答應之要
求將化為烏有。7日英艦20隻、兵員1500餘人,進攻沙角、大角兩處炮台。清軍二千
人不敵,兩處炮台均陷落。20日,義律停止作戰並通過澳門當局致琦善《穿鼻條約》
草案,要求割讓香港。琦善於正月初三簽訂該條約,但保留待上奏批准後方有效的
尾巴,道光皇帝得奏後嗤之以鼻,謂為「一片囈語」。26日,英軍不等皇帝批復,
即遣《硫磺號》軍艦登陸香港,並發文告稱香港居民為英國子民。廣東巡撫怡良2月
10日報告朝廷,其實道光皇帝已經於1月27日詔告中外,義正詞嚴地對英國宣戰了。
此時再聞報,即授喻內閣:「琦善擅與香港,辜恩誤國,著即革職鎖拿,押解來京
嚴訊,所有家產查抄入官。」

⑼ 求一部電影的名字

驚變28周(28 Weeks Later)是丹尼·波爾2002年影片《28日後》的續集。此片由猶安·卡洛斯·弗雷斯納迪羅執導,在2007年5月11日於美國及英國上映。
恐怖的病毒在英倫三島橫行了半年後,確切的說是28周之後。終於在美國軍方的幫助下最終被徹底消滅。然而,此時的英國境內,已經沒有一人生還。而致命的病毒也因失去鮮活的載體而隨之消亡——然而,這只是科學家們的觀點,實際上病毒遠比他們想像的更可怕。這時,驕傲的美國人也發出聲明——對抗殺人病毒的戰斗獲得了勝利,並開始幫助盟友英國重建家園。
英國倫敦著名的希斯羅機場傳來一陣巨大的轟鳴聲,一架從美國飛來的運輸機在希斯羅機場慢慢著陸。飛機剛一停穩,戴防毒面具的陸戰隊士兵便飛身迅速地沖下飛機,他們小心地觀察機場四周的情況。迅速佔領有利地形,確保安全後才給飛機上的乘客發出信號。很快,從飛機上下來一群平民。事實上,他們是在英國政府發出病毒傳染警報之前離開英國的英國人,如今,這些儼然擔負起重建家園任務的可憐人已經是地球上最後的英國人了。重建家園的工作剛剛開始,便有人報告說發現被病毒感染的倖存者,科學家們迅速出動,希望從倖存者身上提取血清研製對付病毒的疫苗。然而,新的災難也就此降臨——可怕的病毒並沒有被完全消滅,反而在經受了打擊之後變得更加強大。已經飽受摧殘與折磨的人類將面臨更加恐怖和兇殘的殺戮。
堪稱恐怖經典之作的續集往往催人興奮,卻也遭人懷疑。的確,曾經的精彩很難再續寫,尤其是當人們對新片有所了解之後,更是多了幾分擔憂。首先,前作的風格化外表以及極具內涵的故事內容顯然是很難超越的。盡管影片的製作過程中依然有丹尼·保爾參與。但新導演新思路以及新年代下的新觀眾們顯然要與當年都有不小的差異。當年,當觀眾看到男主角走出病房,面對空無一人的倫敦城的那一幕時,那種強烈的震撼力和新鮮感難以言表。而續集的呈現形勢則更像是一部傳統的歐美僵屍片,能否在暴力和恐怖元素之外找出新意,將是對新導演弗雷斯納蒂洛的最大考驗。另外,在主演陣容上經過了堪稱徹底的大換血之後,亦同樣令影迷們失望不小。前作中,那位眼神迷離、帥氣十足西廉·墨菲自不必說,著名黑人女演員納奧米·哈里斯打造的那位倔強可愛的女孩兒形象,則深入人心。眼下的幾位主演並非如此的差強人意,但欲重現當年的恐怖經典卻是難上加難。

閱讀全文

與經英國政府批準是什麼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度農村趕集擺攤賣什麼 瀏覽:423
splen義大利語怎麼念 瀏覽:333
中國人為什麼管印度叫三哥 瀏覽:85
中國舞前腿二級班訓練方法有哪些 瀏覽:738
沒有越南你什麼都不是 瀏覽:219
印度地毯有哪些 瀏覽:364
印尼地震及海嘯死亡多少人 瀏覽:531
越南大學屬於什麼檔次 瀏覽:131
印度脆卷餅怎麼做 瀏覽:257
去印尼坐飛機行李箱限制多少寸 瀏覽:54
中國哪裡出生的明星最多 瀏覽:741
如何製作印度綜合香料 瀏覽:416
中國古代有哪些巨艦 瀏覽:582
柳州在中國哪個城市 瀏覽:637
越南教師年薪多少 瀏覽:816
印度黑公交什麼原因 瀏覽:888
印尼煙有黃點是什麼 瀏覽:725
印度歌得呀得是什麼歌 瀏覽:781
義大利人游中國哪裡最方便 瀏覽:794
印度製造業崩潰對全球有什麼影響 瀏覽: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