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華人在哪些發達國家地位最高
新加坡,南非,汶萊,馬來西亞,美國,英國,法國
2. 歧視華人最嚴重的國家
黑人弗洛伊德的死帶來了全球反對種族歧視的遊行示威,但並未實質性的改變什麼?種族歧視仍在進行。
近段時間,多國出現排擠、辱罵華人事件。
1.《悉尼先驅晨報》撰文指出:自4月初以來至今,澳大利亞亞裔共報告了近400起針對他們的種族主義攻擊行為。迄今為止,這一調查已記錄了386起種族主義事件,包括辱罵,人身恐嚇和吐口水等等。大約90%的種族主義事件並沒有報告給警察,且絕大多數是在公共場所由陌生人犯下的。
2.西班牙「彼哥新聞網」10日報道稱,許多居住在該國莫阿尼亞小城內的商家近日都發現店門口放著「羞辱中國人」的匿名列印傳單。傳單告誡西班牙當地人聯合起來抵制中國貨,並列舉出許多「事實」以證明中國人和中國貨都是「壞東西」。
傳單聲稱,「由中國製造的新冠肺炎疫情禍害了全世界,西班牙是受禍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中國人連老鼠都吃,因此身上的細菌無數。此外,在西班牙的中國人群體有許多黑社會成員,他們逃稅漏稅、僱傭黑工等,破壞了西班牙的社會和經濟秩序。」
當地民眾看到傳單後深感這是一起嚴重的種族歧視事件,於是報警處理。報道稱,當地警方已立案調查,並將依據「反種族歧視法」處罰。
3.印度國內上架了一款名叫「刪除中國手機應用」的應用程序,發起了「抵制中國」的運動,這引發了印度國民的廣泛,該APP在短短的兩個周時間內就突破了100萬的下載量。更有趣的事情是,隨著印度部分網路紅人的帶頭,很多的印度國民也加入了這場「反華」行動中,不知是不是愛國情懷的原因,他們拒絕購買中國商品,辱罵中國人,甚至動手毆打。
4.美國和加拿大辱華排華事件急速上升!
在特朗普的污衊和引導之下,美國上至總統、議員,下至媒體、網路、民眾都掀起了一股排華情緒,美國白人在地鐵等公眾場合對華裔進行群毆;大街上被人用刀砍;商店被打劫,倉庫被洗劫;走路被指指點點和包圍;下樓丟垃圾也要被白人辱罵;學生上課被老師鄙夷,要求坐到後排。
在加拿大也出現了歧視華裔的現象,商店見到華裔將其趕走;遇到戴口罩的華人甚至威脅和恐嚇。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局面?不難想像,就是美國搗的鬼。用新冠病毒和中國威脅論來黑化中國,聯合歐美洲的國家,這次甚至捎帶上了印度。
但是根源還是種族歧視,白人至上的觀念深植人心。在沒有新冠之前,前幾年,這些國家辱華事件也少,以前還可控,這次因為新冠疫情,加上美國的教唆,排擠、辱罵華人的現象越來越多了。在外的遊子,一定要保護好自己。
3. 去留學,生活。英國、德國、歐洲國家、日本、美國,排華歧視國人現象那裡比較嚴重。
據一篇報道調查過,德國居然是最反華的國家,而且不單是德國,歐洲國家大部分都有這種情況,所有有人說歐洲人反華是反到經里的,別人骨子裡就這有種族歧視的傾向,所以你說的德國歐洲國家基本上排最後。美國是個移民國家,而英國HK移民也比較多,我身邊很多朋友都去那邊留學,所以感覺還行,能排第二,華人在那邊的地位也不算好。而日本是個亞洲國家,雖然政治上敵對,但民間感覺對政治不感冒,除了右翼分子,一般很少會有那種很歧視的行為,而且同為亞洲人你走在街上別人都不會故意區分你是不是中國人,這點是我一個兄弟在日本學廚的感覺,不過日本人是外熱內冷的性格,再怎麼要好也會很防備,這可能是日本社會都存在的通病吧,而且據調查了解,日本對中國是沒好感的比較多,但是真厭惡的比較少。
4. 求助:曾經記得在什麼地方看到過英國曾有過一位華人公爵,求確切資料!~謝謝哈!~
你肯定弄錯了,應該是英國有華人受封屬於平民的不能世襲的騎士爵位,而英國的公爵是世襲貴族和上院議員,絕對沒有華人。英國的貴族,現在分為「宗教貴族」和「世俗貴族」兩類。所謂「世俗貴族」,矢志不以宗教為職業的貴族,又分為「世襲貴族」、「終身貴族」和「法律貴族」三種。顧名思義,「世襲貴族」的爵位可由子孫後世永遠承襲,這是英國貴族的主體。「世襲貴族」由英王或女王加封,近二百年來其數量激增,十九世紀前,英國僅有一百四十多名「聯合王國世襲貴族」(指蘇格蘭貴族和愛爾蘭貴族以外的英國貴族),十九世紀新加封了約二百五十名,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又加封了四百多名。英國的「世襲貴族」共分五個等級,即公爵、侯爵、伯爵、子爵和男爵,承襲這些爵位的女性則相應的冠以女字。只是到了近代,一些女貴族才不是通過繼承而是由女王直接加封,獲得自己的爵位的。這五等爵位中,公爵以下的四等,一般都統稱為「勛爵」。世襲貴族(Hereditary peerage):現在已經很少授予王室以外的公眾人士;即使是王室人士也很少。終身貴族(Life peerage):所有終身貴族都擁有男爵Baron(Life Peer)的爵位,並且都是上議院成員。終身貴族的爵位不能繼承。一些人獲封為終身貴族並不是由於他的成就,而是通過冊封讓他可以進入上議院,比如大法官等(法律貴族)。終身貴族是為了防止議會上院議員人數無限制增加的狀況,根據1876年的《上訴權法案》(Appellate Jurisdiction Act)和1958年的《終身貴族法案》(Life Peerage Act)而設立的。1964年以來,英國新加封的貴族除前面提到的前首相麥克米倫外全部都是「終身貴族」。「法律貴族」(Law Lords)實際上就是執行上院司法職能的幾名高等法官。這些「司法貴族」一般不參加上院法律業務以外的活動,爵位也只限於本人,且多為男爵(1958年後全為男爵)。從男爵(Baronet)和騎士(Knight):除了以上英國的貴族,這兩級也受勛但是屬於平民階級,尊稱只能是Sir(爵士),而且一般用於名前或全名前,不能僅用於姓氏前。從男爵爵位(Baronetcy)可以世襲,騎士爵位(Knighthood)是由中古時期的「騎士」沿演而來的一種非世襲性爵位,冊封後名字前可冠以Sir/Dame(爵士/女爵士)的尊稱,除頭銜外騎士沒有什麼特權,無特別的封號,其兒子也和平民的姓一樣用「Mr.」相稱。英國現有男爵士(騎士)約三千人,女爵士(騎士)僅二百人。騎士爵位有兩種冊封方法:一是獲頒爵士級騎士勛章,是不同勛位騎士團(Chivalric order)的成員,例如GCMG、DBE,等等。這等別的爵士會在名字前冠以Sir/Dame的尊稱,名字後配以爵士級勛章頭銜的縮寫(例如:Sir Edward Youde, GCMG, GCVO, MBE),在署名時多用簡寫或只寫Knight,在公報中通常以簡寫標示。第二種是單純的騎士爵位——下級勛位爵士(Knight Bachelor),大多是最高法院的法官,只有男性獲第二種冊封成為Knight Bachelor,若有女性獲得同等榮譽,會按第一種方法被冊封為DBE,名字前冠以Dame(女爵士)的尊稱。這級別的爵士不是受勛騎士團的成員,沒有正統的頭銜縮寫,但也有在名字後配以「Kt」的縮寫(注意是小寫t)來特顯這個榮譽。
英國現存的公爵領有21個(按創立時間早晚排列):康沃爾(王儲專有,起源金雀花王朝)、諾福克(菲查倫-霍華德家族)、薩默塞特(西摩家族)、里士滿和戈登和倫諾克斯(戈登-倫諾克斯家族)、格拉夫頓(菲茨羅伊家族)、博福特(薩默塞特家族)、聖奧爾本斯(博克萊爾家族)、貝德福德(羅塞爾家族)、德文郡(卡文迪許家族)、馬爾伯勒(邱吉爾家族)、拉特蘭(曼納斯家族)、曼徹斯特(蒙塔古家族)、諾森伯蘭郡(珀西家族)、惠靈頓(韋爾茲利家族)、薩瑟蘭(萊維森-高爾家族、薩瑟蘭-萊維森-高爾家族及埃傑頓家族)、威斯敏斯特(格羅夫納家族)、法伊夫(杜夫家族及卡內基家族)、格羅斯特(溫莎家族,即現任王朝)、肯特(溫莎家族,現任王朝)、愛丁堡(蒙巴頓家族)、約克(蒙巴頓-溫莎家族)。其實更准確地說,這個表單里包括的是1801年以前不列顛本島創立的和1801年聯合王國成立以後創建的所有現存公爵領,聯合王國成立之前的愛爾蘭和蘇格蘭公爵領並沒有包括在內。你看這里很明顯是沒有華人的。
5. 中國人(華裔)在美國,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這四個國家中哪個地位高~!
加拿大和澳大利亞還可以,英國和美國不高。
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由於很多華人移民,華人的人口佔了1/4,而美國華人也比較多,但相比而言,美國人比較吊,不把人放眼裡,英國華人不是特別多。
6. 全球白人地位低的國家,黑人佔主導地位,華人為什麼受歡迎
全球白人地位低、黑人佔主導,而華人受歡迎的國家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南非,這樣的現象形成是因為近現代殖民史與種族隔離造成的。
當今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非洲有許多援助項目和投資,幫助非洲進行基礎設施建設。黑人國家普遍還比較落後,而他們很多都仇視白人,因此華人是他們最好的選擇。所以黑人主導國家華人地位的提高跟我們強大而好施的祖國也是分不開的。
7. 華裔移民在英國的歷史
英國華裔移民的變遷
早期中國海員和後來的港澳移民,在英倫先後以洗衣店和餐館業起家,如今新一代移民則投身專業領域,展現華裔因應環境變化的生命韌力。
英國華裔不甘在最近的口蹄疫事件中背黑鍋而走上街頭表達不滿,要求政府正視聽、糾正英傳媒不實的報道;發出屬於當地少數族群的聲音。回顧華裔移民由當初漂泊到落地生根,乃至發展出自己的天地;再從幾個重點華埠的起落和發展形態,可以看出新舊移民的面貌與生活方式之異同,展現了華裔因應時代轉變,不斷調整的堅韌生命力。
英國早期移民來自中國廣東四邑。十九世紀中,中國海員被賣到英國,當時利物浦(Liverpool)是世上最繁華的海港之一,因此他們都在該港上岸,稍有積蓄的華人海員開設洗衣店;至一九二零年,當地華人洗衣店已有近一百家。利物浦因而有全歐最古老的華埠,經歷百年的滄桑變遷。
當時移民法使這些華僑無法申請配偶赴英,他們為取得永久居留權,只能與當地妓女或愛爾蘭籍女子結婚。利市四邑會館前任會長鄭均堯表示,四邑人在利市歷史悠久,是移民中的主流,香港新界人反而較少,與英國其他地區不同。二戰後,中國海員定居利物浦漸多,但七十年代起利市的海港地位日衰,華埠亦失去往日的光采。
利物浦華商會副會長黃榮富是利物浦典型的華僑。他目前三代同堂,其父黃光銳屬早期中國移民,其母張美桃已年過古希黃今年五十一歲,年幼時住在四邑開平,其後移居香港,十二歲時隻身到利物浦求學,七十年代上大學就讀商科時,全家到英國團聚。其妻黃玉娟也來自香港,其父親為海員,一家早年到利物浦。
黃榮富大學畢業後曾從事餐館業,與同輩投入的行業相似;八十年代在利物浦成立鴻圖超市,提供中國雜貨。但黃榮富與一般香港移民不同的是,他擁有碩士學位,並努力跳出餐飲業的窠臼。黃踏入中年後,將事業多元化發展,如成立富豪投資公司。九十年代他協助利物浦成立華埠商會,並任職利市華人社區聯絡員;他還協助年輕一代進軍新科技行業。黃九四年獲太平紳士勛銜,至今仍是業余裁判官。
作為利物浦市政府與華人社區之間的聯絡員,他致力於振興已衰落的華埠,向歐盟爭取興建牌樓的經費。一番努力後,他終於在去年成功達成目標,中國城的牌樓如今已矗立於唐人街。
黃榮富有兩女一子,長女瑞瑤在倫敦公立醫院當醫學物理治療師,次女瑞燕在帝國大學讀書,其子仁俊讀中學,他們都屬英國長大的第三代,只聽懂廣東話但不能書寫中文,是典型的英國土生華人。
其實老一輩移民的知識水平較低,英語亦不靈光,他們對社會漠不關心;以香港為家,以中國為效忠對象,難以融入當地。他們辦的活動往往獲中國駐英大使館支持。但在英國出生的新一代,早已自視為英國人,香港及中國不過是模糊的概念。他們努力擺脫餐館業的窠臼,投身專業領域。
利物浦的華僑屬老一代,他們安於現狀,在當地人心中是有錢一族。利物浦的發展已屆夕陽時分,新移民對這個貧窮城市的興趣不大。
倫敦的華人人口多,但居住點分散,其中不少是海外雇員及學生,流動性頗大。二戰前,本有個在東倫敦船塢區(Dockland)的華埠,當中的華僑與利物浦的一樣,都是中國船員。他們與洋女通婚,並開設洗衣店或餐館維生,但三十年代在洗衣機發明後,洗衣店逐漸被淘汰。
二戰後,東倫敦古老華埠慘被戰火摧毀,當地華人轉向西區發展,六十年代發展起倫敦西區(Westend)的華埠。據老華僑追述,目前的唐人街是蘇豪(Soho)紅燈區的一部分,以前流鶯處處,開始只有幾家小型中國餐館。
西區華埠是繁華的黃金地帶,倫敦唐人街位處旅遊及購物區的戰略要點,遊人終年不絕。六十年代,香港新界仍是貧窮的農村,村民謀生不易,加上當時香港原居民自動獲得英國居留權,不必申請任何簽證可自由進出;農民遂帶著積蓄赴倫敦闖天下,成了中餐業的生力軍。
與古意森森的首都風貌不同的中部城市米頓堅(MiltonKeynes),近年也成為香港新移民的鍾情之地。它離開倫敦市中心約四十五分鍾火車車程,市鎮設計現代化,新型屋村都是獨立式樓房。
這個號稱「小香港」的新興市鎮,九七年前後吸引許多提早退休的公務員,尤其是被港英政府解散的警隊政治部人員。有些新發展區更因前政治部密探聚居,而被戲稱為「特務村」。據估計,人口二十萬的米頓堅有八千多名香港移民,約占人口百分之五。此地新移民多屬有錢階級,擁名車豪宅,引起當地人嫉妒。公務員落腳小香港米頓堅
米頓堅能吸引大批公務員,主要是有些退休警員轉當房地產代理後,鼓其三寸不爛之舌說服同僚,以米頓堅為落腳之地,令「小香港」之名傳揚開來。不過,米頓堅有大量就業機會也是另一個吸引因素。
熟悉當地華人社區者表示,這批前公務員及警察只寄情於「麻將」,生活單調且生活圈子狹窄,未能融入當地社會,有些初來者甚至陷入鬱郁寡歡之境。有些因受不了而迴流香港,但大部分仍定居下來,以子女教育為重要考慮因素。這些新移民拿著大筆退休金到英國,購買物業後仍有錢做些餐館及外賣店小生意。
與香港隔鄰的澳門九九年底回歸中國後,似乎未見任何移民潮。不過事實上,很多澳門出生的華人及土生葡裔人都持歐盟護照,可自由出入歐盟十五國,移民條件比港人優越;於是澳門移民不停向外流。
澳門人若有意移民,又以歐洲為目標的話,首選並非葡萄牙而是英國。這可能與他們大多懂英語有關,而且英國的工作機會較高,只要不計較職位高低,總可找到一份工作糊口。英格蘭中部的北安普頓(Northampton)由於樓價較便宜,吸引了大批澳門華裔。北安普頓是一個人口約二十萬的小城鎮。澳門賭業發展蓬勃,這些新移民到英國後,容易在當地的大小賭場謀生,尤其是賭桌上的「荷官」。
近幾年來,大量福建非法移民抵英,使華人社區出現新面貌。倫敦華埠近年常集結大群不修邊幅的華裔在唐人街閑盪,引起警方注意。他們為求生存,不介意當廚房小工、領取過於微薄的工資。
有人認為,在可見的未來,福建移民將取代香港的新界人,成為英國華人社區的主流;而當新一代移民在各領域大展拳腳之際,相信二十一世紀的英國華人社區必有一番嶄新的面貌。
出國之窗
8. 華人目前在馬來西亞的地位是怎樣的
首先馬來西亞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而對於這個國家最大的兩個族群就是馬來人和華人。其實在英國殖民者到來之前根本沒有什麼馬來人這個民族,古代的馬來西亞一直都是多個國家病例的,在很長時間內這個地方都沒有什麼民族觀念。
而現如今我們都知道,當初李光耀是含淚宣布獨立的,他之所以會這樣,可能正是因為自己的大馬來西亞夢想破滅了吧。之後馬來西亞對待華人的態度一直是不怎麼好的,甚至要用過分這兩個字來形容。但是現如今在華人的不斷爭取之下,雖然馬來西亞政府開始給予華人更多的權利,但是始終不能改變華人二等公民的這種處境,華人只能在政府中擔任一些無關大局的植物,因此普通華人民眾則對這個國家深深的感到了失望。